该片场景不多,多是封闭式的内景,还有几个狭小操场的画面,因此所能施展的空间有限。
就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一个年轻的群体——一群学生作为复杂社会的微缩样本,在不断的自我表达和与他人的互动中,展现了法国当下后移民时代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社会具象。
从影片一开始,学生们就表现出了他们的目无尊长、傲慢轻狂、不守秩序、无视校规,在这样的情形下,班主任马兰也常被学生们肆意发挥的个性整得啼笑皆非、焦头烂额、处境尴尬,从显性上能够很明显感觉出切入点是不听话的学生与他们老师的师生关系与师生矛盾。
这种冲突是所有关乎教育制度的影片都会涉及到的现实。
不给老师道歉的昆芭,习惯上课插话的拉巴,直言老师“不懂”的布巴卡……学生大多表现为释放,而老师多呈现了一种谦和忍让。
但实际上我们都清楚,在学校里,老师才是拥有掌控力的一方。
学校的权威性可以容许偶尔的挑衅,但绝不允许底线的挑战,这种由于立场不同而产生的师生冲突永远是无休止的。
在关于是否开出非洲籍学生苏莱曼的戏份中,也流露出编导对教育体制的思虑——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惩戒还是疏导?
鉴于惩戒既是消除不和谐因素又是保护所需局面的有力手段,在现实中,很多老师会毫不留情的选择惩戒。
包括片中表现的也是如此,崇尚鼓励的马兰老师在最后也加入了开除苏莱曼的队列中。
人类受教育的目的,长远看来是传承文明,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更像是为了将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得以存活。
这也是消弭个性以获得共性,就像在做最终出品检验时,即便曾经不情不愿,但谁都不愿成为不合格次品一样,只是在那个为时不长也不短的叛逆期里,人类还残存着天然的对抗意识,即便是徒劳的。
除了教育上的显隐冲突外,也窥豹一斑地折射出法国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与种族隔膜。
在一个小小的教室里,有着普遍自私散漫的白种人,固执反叛的黑种人,腼腆自闭的黄种人。
外来移民子一代对所谓法国身份的一种存疑和尴尬,使他们将这种存疑和尴尬直接表达了出来。
包括显性表达为师生冲突的:拿话呛老师,逮着机会就借题发挥,对老师总是拿“Bill”之类的白人名字造句表示强烈的不满。
再如,以喜爱的足球球星和国家队来抒发对自己祖国的爱,甚至带有地域歧视的因素互相攻击对方,称呼“安地列斯脏猪”和“马里脏猪”。
还有一场戏,班主任和家长的见面会也颇为精妙有趣地拿捏出了一次跨越族群和文化的互动,在马兰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父母的对答中,呈现出了一幅幅微妙而点睛的多文化差异的侧写。
其间没有强势的对撞,只有平和的表述,但这样短促而背景不同的对话背后所能起到的沟通效果却是有限的,文化差异与种族隔膜无法消弭,例如苏莱曼的母亲只懂马里话,需要苏莱曼的哥哥做翻译,这样的尴尬即是文化冲突的结果。
如果说教育冲突和文化冲突依然属于比较显性的有着各方角逐力的冲突,那么关乎个人的思考个人思想的冲突与表达可以说是真正隐形且本质的存在了。
该片导演兼摄影劳伦·康泰的拍片理念是:“表现复杂世界中个人的处境和感受,探究个体如何看待真实的世界。
”。
在一次次嘈杂的课堂中,在一回回老师们的集体商讨中,观众可以看到,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对自身的思索和对现实的不满,并经由种种忿懑之情诱发出了各种言论。
青春期有个不必买账的“特权”,那就是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偏狭,而不必觉得不妥或难为情。
就像课堂上马兰要求大家讲述自己的“不好意思”,鲜少有人真正体会到这种情绪。
临近片尾,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课课后,学生们陆续离开之时,一个黑人女生踯躅上前,哀伤地告诉马兰,她什么也没学到,在马兰的开导后,她依然迷茫着重复“可我什么都没学到”,“不想去专科学校”。
对于人生,对于未来,我们大多是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环境包容的国家,关乎个人的体悟便清晰地浮现。
真正的矛盾与冲突源自个人,而不是环境。
(部分引用,侵删)
这部片子看完很闷。
色彩绚烂的海报,实际内容确实是无趣的校园生活。
学生和老师永远在墙壁之间,单一的空间,每天重复一样的行为,实在不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有趣影片。
不过只要你耐着性子,就会不知不觉看下去。
因为你会逐渐找到情感的共鸣,似乎这些事情似曾相识,却又格外陌生。
我不自觉地在想,这些生活自己不也经历过吗?
那个13、4岁的叛逆青春期和无聊正直爱讲大道理的班主任.....但是明明是同时初中课堂却又感到疏离,毕竟我们所处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看着他们矛盾重重的师生关系,我居然觉得很可贵,哎,中法课堂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年幼时期,根本不会有同学在课堂上公然和老师唱反调,更没见过上课摔门而去的“坏小子”,他们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为前提的,而我们是完全不对等的关系,老师是天,老师说得是最权威的,得到老师的认可就是一切,老师说你朽木不可雕也,学生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块木头。
老师误人子弟我们还说他特牛掰。
多可笑。
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问题,但是怎么嚼也嚼不烂不透。
老师和学生之间永远不能真正的相互理解,都觉得是对方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这是个无休止的问题。
老师觉得部分学生孺子不可教也,自己尽心尽力地教书育人,心平气和的交流,为什么他们还会不断地找茬挑事儿?
他们真的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吗?
该怎么惩罚他们?
他们真的能通过惩罚的过程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
奖励需要吗?
该怎么奖励呢?
奖励和惩罚都是为了让学生们变得更好,但是我们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为什么他们总是问学得东西有没有用?
难道我们只教学生那些在生活中运用的知识吗?
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
我是不是已经跟不上他们的脑回路了?
学生觉得老师总是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他根本不是真正的关心我们,只不过是装作关心的样子罢了。
他是成人,他觉得我们说得都属于小儿科,所以就应该听他的话,我们才不是呢,我们也是有想法的人。
他既然是老师,那我们就能不断地提问题,看看他是不是也有回答不出的问题!
肯定有,我们一定可以把老师问倒!
他说这么做,我们便不,我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主!
我们能证明自己有想法有能力!
我们都明白你说得大道理,你不用说那么多!
老子就是目空一切咋了?
碍你事呢么?
以上是我瞎写的师生的内心独白。
哎,其实说到底学生就是缺爱缺关注,老师就是缺方式缺理解。
(补:回想电影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哪个不是家庭关系有问题的?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导师,可见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矜矜业业的老师们你们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
提高音量和情绪发泄绝不能赢得人心。
)最后,片尾的空镜头下的无人教室耐人寻味。
[看了影评后,发现自己的认识还是浅薄了些,没有点出文化冲突、校园民主等字眼,有在法国生活过的豆友就有深切的感触,傲慢与偏见是法国文化的特点,多民族糅合居住的生活是法国的现状,从而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
]
“评委会全体成员这次能达成一致,出发点就是这部电影的艺术性。
这是一部挑不出瑕疵的电影:所有演员的表演——神奇;影片中体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针砭和宽容——神奇;整个剧本以及其中的每一句对白——神奇。
这部电影拥有你想在电影中看到的一切。
”——肖恩·潘谈“金棕榈”获奖影片《课》洛朗·冈泰:虚构比纪实更真实凭借处女作《人力资源》(又译:《人性挣扎》)一鸣惊人的法国导演洛朗·冈泰,被视作是法国影坛最重要的五位新锐导演导演之一。
《人力资源》为冈泰赢得了200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最佳电影处女作奖。
同年年底,他的第二部作品《时序年代》上映,还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表彰当年优秀电影的堂吉诃德奖。
2005年的作品《南方失乐园》参赛威尼斯电影节之后,洛朗·冈泰的名字一时间成为话题焦点。
作为一位履历上只有三部电影,并且从未染指三大电影节奖项的年轻导演,凭借个人第四部电影就斩获金棕榈殊荣,冈泰的成功来得有点“太顺利”。
甚至,现在在中国,媒体对于他的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译法,康代、坎迪特……花样百出。
毕竟,相比同样入围竞赛单元的法国导演阿尔诺·德帕拉辛,洛朗·冈泰的名字,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名气上,都显得分量较轻。
然而,德帕拉辛的《圣诞故事》尽管精致、细腻、生动、充满智慧的火花,但打动的却只有以《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为代表的法国影评人。
作为最后一部亮相的电影,洛朗·冈泰的《课》却后发制人,同时俘获了普通观众和影评人的心。
这部影像风格相当“纪实”的电影,拍摄的手法也不传统。
“早在筹拍《南方失乐园》之前,我就想拍一部探讨校园与教育问题的电影。
”冈泰透露,“如今电视纪录片里学校的场面和对话都很假,要么夸张院校暴力和青少年犯罪,要么粉饰太平,我希望能有所不同,不提有关学校和教育体系的老生常谈,把人们对于传统学校的成见都扔在一边。
”影片在拍摄之前花了一年多时间筹备,在真实的学校里建立起工作室,找来一群13到16岁的学生,一起生活、上课,电影人则在与这些孩子的相处中研究他们的行为和反应,准备素材,一点点完善电影的框架。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多部竞赛片都采用了想纪录片靠拢的叙事手法,选择非职业演员出演,其中包括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沃尔特·萨勒斯和女导演丹尼埃拉·托马斯联手执导的《越线》、土耳其名导锡兰的《三只猴子》、意大利影片《俄摩拉城》等。
谈及影片“纪实风格剧情片”的基调,冈泰说开拍前,他一直在思考,影片到底该用纪录片的手法还是虚构的手法来表现。
“后来我觉得,拍纪录片其实很难。
我不想冒险,不想‘守株待兔’,等待着什么的事件发生。
”冈泰补充道,“其实,虚构有时比纪实更真实。
在纪录片里,角色恰恰并不真诚,因为面对镜头时,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他们想说的东西说。
反而在虚构角色的‘保护’下,演员的表现才更真实,因为有了‘事不关己’这个借口时,人们最诚实。
”与当今大多数法国电影人只喜欢聚焦法国社会不同,冈泰的影片却常常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视角。
“我的电影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表现复杂的世界中个人的处境和感受,探究个体如何看待真实的世界。
”作为21年来首位获得“金棕榈”的法国人,冈泰极力为当代法国电影辩护,“其实,法国电影依然多样化。
”弗朗索瓦·贝高多:导演的“使者”刚满37岁的弗朗索瓦·贝高多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巴黎的中学里当法语老师,业余时间,他经常发表文章,曾是《电影手册》、《世界报》、法国版《花花公子》杂志的影评人和专栏作家,经常在电视评论节目中露脸,同时还在《世界报》上主持一个足球评论专栏。
2003年,小说《公平竞争》让他在法国文坛脱颖而出,2006年,他将自己当老师的个人经历写进小说《墙壁之间》,成为畅销书,并因此得到了导演洛朗·冈泰的注意,希望改编成电影,最后干脆请他自己演自己。
从影评人到小说作者到编剧再到演员,贝高多的电影之路显得另类而有趣。
贝高多表示,此次在大银幕上露脸,完全是“责任”使然。
“我必须接下这个角色。
”他说,“洛朗找到我跟我谈剧本改编问题时说,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应该由‘真实的人’来演,而我正是这个‘真实的人’。
”他在片中扮演的老师弗朗索瓦·马兰一角尽管是虚构的人物,但他遭遇的很多问题都来自贝高多当老师时的个人经历。
“这是一个真实的虚构角色。
”贝高多说。
在这样一部用虚构表现真实的电影里,贝高多的身份不同于传统的编剧或者主演。
“他其实承担了一部分‘导演’的责任。
”冈泰说,“或者说,他是导演的‘使者’,是导演派到教室这个社会里的‘大使’。
”在获奖者媒体见面会后,贝高多在接受早报记者的采访时,谈及身为影评人与演员的不同感受时回答:“我不是明星,甚至不是一个演员,我就是这个角色。
”尽管自特吕弗和戈达尔的时代起,《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就有从影的“传统”,但贝高多至今尚未拾起“导演”头衔,相反,在把自己的小说搬上大银幕时,却把百分百的信任交给了别人。
对此,贝高多解释说:“信任洛朗并不是一件难事,我喜欢他的电影,我们有很多相似的观点。
对于我的小说,我并没有‘放手’。
这部电影在我们俩的合作中诞生,我们一起思考,一起创作。
”那么,什么时候拍自己的电影?
贝高多笑了:“We’ll see.”========上面这些是今年5月在戛纳刚看完片子时写的,现在对很多情节已经记不得,所以不另写影评了。
只是记得后来在巴黎,看到不少学校准备关门大吉,门口却挂着横幅,呼吁拯救学校。
一个横幅印象深刻,“每关掉一个学校,就要新开设一个监狱。
——维克多·雨果”后来,甚至我碰到一些法国的普通老百姓居然都会主动跟我聊这个电影与法国教育制度现状的关系。
看来,片中探讨的问题其实刚好是法国社会当下的矛盾焦点,所有人都很关注,原著作者和laurent cantet都看到了这一点,这是一部好电影很重要的素质之一。
这种伪纪录片的模式我也很喜欢,cantet自己那句话很有意思,“虚构比纪实更真实。
”当时马上联想到的是王尔德的名言:Give him a mask, and he will tell you the truth.
法国巴黎,提起来让你一时间只有浪漫与唯美的联想,那些象征着文化与艺术的圣殿——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香榭丽舍大道……一个个光华夺目的名字接踵而至。
然而这次你跟着脚步匆匆的瘦瘦的法文老师弗郎索瓦,迎着夏末秋初的阳光,走进了一所普通的国立初中学校,去领略他课堂上别样的风景。
都是老师啊,一年一度的期始会我们都不陌生——领导坐在主席台上,主任布置新学期工作,各人领得自己的分工,校长再做几点重要讲话,然后大家七嘴八舌谈论着暑假里的见闻,三三两两走向自己的办公室,便开始了一学期辛苦忙碌的工作。
我只在各类法国电影中见识爱情、谋杀、幽默、颓废,哪料到这次见到一群和我们一样普通的教师,他们在会议室内寥寥数语简短介绍一下自己,便接过校长分发的课程表,开始议论和我们一样的话题:“你好好喔,第一节都没课!
”“你教三年三班,我们可以换……”还见到前任教师对新接班老师认真地介绍本班的学生,指着花名册一一道来,这个很乖,那个不乖,一点都不乖……真正走进课堂,我知道,区别来了。
上课时,学生可以很随意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靠着椅背,趴在桌上,嚼着口香糖,闭目养神……不一而足。
可以随意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发问,质疑,表达自己的不满;可以问着问着,当初老师提出的问题早已不知所踪,大家认真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万里;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老师选的教材很烂,让人学不到什么;可以发出怪叫、大笑、起哄,可以不用举手就坐在下面说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拒绝回答老师的提问,问老师是不是有同性恋倾向,对老师的用语不慎表达强烈的愤怒并进行针锋相对的指责……影片中展示的每一节课,几乎都是在闹哄哄乱糟糟的气氛中进行的,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唇枪舌剑,甚至出言不逊……都可以用来形容这群课堂上的孩子。
弗朗索瓦是这所学校已有四年教龄的法文老师,还是这个二年三班的导师(是否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班主任?
),可是他在课堂上并没有得到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来自学生的尊重或是敬畏,学生们或是嬉笑着或是满不在乎地与他交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根本没有谁顾忌他的身份是老师,是一个应当有所尊重的长者。
每一节课,弗朗索瓦都几乎被淹没在学生蜂拥而至的讨论(或者是争论)声中,常常有点声嘶力竭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或是与他们展开辩论,下课时,他面无表情地离开教室,或者显露出有些疲惫的神色——哎,坐在屏幕前的我看着都替他累,更何况是真刀实枪上阵五十五分钟的他自己!
还好,从影片看来,弗朗索瓦每周只需给孩子们上一节法文课,因为常听到他说“下周四把作业交给我”这样的话,不敢设想,如果每一天都有一节近一小时的这样的课,教师会焦头烂额到何等地步?!
这样的课堂,你敢尝试吗?
学生中,有乖巧可爱的,比如,来自我们亲爱的祖国的男孩卫。
弗朗索瓦在卫的家长面前夸奖过他,很乖,很讨人喜欢,数学分数很高,说班上有这样的学生真好。
在他的乱糟糟的课堂上,卫也是特别遵守纪律的一个,认真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要发言先举手,带点腼腆的笑,尽量清楚地表达自己,坐得也还算端正,一看就是我们熟悉的那类学生。
一开始我猜他是中国人,果然!
我们东方人就是有自己特殊的标记,走到哪儿都混淆不了。
卫必定是在祖国上过几年学的,不然身上的印记不会如此明显。
可是卫只有一个。
在弗朗索瓦的课堂上,更多的是那些不太认同自己“法国人”身份的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孩子。
他们有正义感,在学生错误地顶撞老师时会保持沉默或发出嘘声,在老师对女生使用“轻贱”这样的词语时会指责老师表示反感;他们也喜欢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但老师一句轻轻的批评会让他们如刺猬一般顶撞、反抗、讥笑、回击;他们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矛盾,但面对老师时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两个班代表“泄密”是一系列意外事件的导火索,但你看不到她们的羞愧,她们理直气壮,她们就是要努力捍卫本班同学共同的尊严。
在这样冰雪聪明、自我意识极强、容不得半点虚伪与强权的学生面前,要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把教学任务顺顺当当地完成,要让他们接受你、喜欢你、尊重你,近乎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中一个年轻老师被自己的学生气得近乎失控,换作是我呢?
我能平心静气把一学年的课上下来吗?
当年教初中的时候,我不也常常被那群孩子气得七窍生烟,气得心灰意冷吗?
看来,这年头,中国的教师不好当,外国的教师也不易啊!
那种凭几次促膝谈心,凭几次爱心行动,凭一两次集体活动,就能师生同心其利断金的老套情节,如今已失去可信力,也无法再唤起人们的共鸣。
让我颇为感慨的还有一幕场景:校长、老师、学生代表坐在一起,给每一个学生写评语。
校长报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老师们根据自己对其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学生代表如有异议可以提出,然后校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写出该生的评语,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醒或鞭策。
在大家讨论苏勒曼这个问题学生时,老师们众口一词没有好评,我就在想,学生代表能对自己听到的内容缄口不提吗?
为什么弗朗索瓦要选这两位同学?
又或者她们是由全班学生共同选出的?
她们的存在是为了让老师们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吗?
是为了维护学生最基本的权利?
如此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实在可钦可佩!
想想我们的评语,都是班主任独立完成,评语中记载的,只能是班主任一个人眼中的这个孩子,他在其他课上表现如何,他在同学当中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家长无从得知,班主任自己也无从得知。
经常有家长这样告诉我:您说我孩子文静秀气呢,其实她在家里可刁蛮泼辣呢,一点也不听话!
做老师的也只有笑笑,一个孩子身上的那么多面,她只肯展示给你这一面,其他方面的情况,你又能从何得知?
走进《墙壁之间》,走进法国普通中学的课堂,你才发现,差距不只是一点点。
那样活力四射充满挑战的课堂,我们何时才能拥有?
我们做教师的又何时才能适应并胜任?
而随着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让人尊重并羡慕的职业,什么时候才能有更多真正优秀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哎,问题总有一大堆,而答案在何方?
以前上电影课的时候,法国老师说看一个国家的电影,那都是社会的万花筒。
我们无法去经历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文化,停下来跟所有的人倾谈,但我们有几个小时的时间,看他们的电影,看他们的社会关心的是怎样的主题,看他们的生活在如何的进行,看他们的文化有什么特色。
所以,老师说,在美国的电影里,黑人主角最后不太会跟白人主角成为一对(我后来观察了一下,发现至少在大一点的制作里这是金科玉律),而种族问题永远是一个敏感和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还有同性恋。
而在法国电影里,很少会出现这样的情节。
因为在法国社会里,这些都不是矛盾,至少不是主要矛盾。
长年在巴黎的生活后来见证给我看,这位老师的解读并没有错。
纵观整个欧洲,法国并不是黑人阿人最多的国家,但只有他们的国家队看上去像一支北非雇佣军(我还亲耳听到过非洲来的人说他们的国家队就是法国队,哈哈哈),而同性恋不仅可以大大方方的结婚,还可以站在柜子外面当上巴黎市长..既然法国人不care颜色,不care性向,他们的电影当然也不会拿这个当主题,德纳芙在提到《断背山》的时候自然耸耸肩说“美国人未免太少见多怪”。
法国电影人更关心一个生命的生活和思想胜过关心地球。
这个社会似乎是建立在人文之上的,这些年间,我看过的不下百部法国电影里,那简单的好像室内情景剧一样的背景,少的一只手就能数出来的演员,重复再重复的往往是关于人生的命题...难怪把电影定义为“某种放松心情的娱乐活动”的人一般都比较难以忍受法国电影。
但真实,亦是一种魅力。
而这种魅力,通常要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得到。
当我们在当中生活过,经历过,品味过,被误解过,很努力过,那些台词也好,背景也好,命题也好,不再是纸窗外的一个剪影。
这时,连最爱周星驰,几番年《东邪西毒》的小唐也会欣赏以说台词为主要内容的法国电影。
我一直很惊异于法国电影的真实感,演员表现的生活化,一切都自然得好像发生在身边,在昨日,在多年前我们坐过的课堂上,带着骄傲的自尊心踏上异乡的学生们,和带着同样骄傲的自尊心想要把法兰西文化传递给学生的老师们。
文化冲突——这是我第二次在法国看到以此为切入点的电影。
上一部是Roschdy Zem主演的Mauvaise Foi,不过那一部主要是说一个法籍阿拉伯人和一个法籍犹太人要结婚而在两个家族之间造成的冲突及最后的互相谅解,而Entre les murs要更为敏感和直率一些。
虽然法国有很多外来人口,巴黎和马赛尤其是移民大城,我们同学间经常开玩笑说巴黎就没有纯种的法国人,但是法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原因在于它对于自己文化的固执已经到了一种让人发指的地步。
那是一种把鼻子安在额头上的傲慢,自信就没有人能够侵略他们的文化,自信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anyway,我承认它跟中文并列美),自信我们这些外来人都将被烙上法国的印记,留下来就是遵守并继承他们的文化,回去就是将法兰西的精神发扬光大因为这种近乎于傲慢的自信,法国人很开得起自己玩笑,即使是自嘲的时候,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表情 ——就像超人面对点三八一样,丫根本从来没有想过你批评他们吃青蛙,笑他们的英语烂,或者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他们固步自封,小鸡肚肠就能伤害到他们了。
他们坐下来大方地承认缺点,心平气和地和你讨论,末了还送你两句恭维话,转过身还是一脸洋洋自得。
这种似曾相识的虚伪态度曾经让我莫名地很是恨得牙痒。
所以他们端起摄相机时没什么想要隐藏的,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们,就这样直接地拍了,演了,把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一并大大方方地表现出来。
他们把印象中的其他文化浓缩到每个学生所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身上,放手让它们彼此冲撞。
其中代表中文的是个名叫“伟”的男孩,如果说其他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我不了解因此没有发言权的话,这个“伟”还真是颇似个小洋插队。
有关于伟的戏集中于三场,一次是他发言说他为自己的同学感到羞耻,因为他们上课不遵守纪律,对老师出言不逊等等(在中国这些都是“坏孩子”的主要特征么),然后Francois老师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你的意思是说他们不像你那么遵守秩序,这和羞耻感没有关系。
还有一次是让每位同学写自我介绍的时候,他说自己非常喜欢玩电脑游戏,一天总有几个小时在玩,Francois点头说“这下我们总算多了一点了解”(中国学生不太爱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么)。
另一次是家长会的时候,Francois针对伟的情况对他父母说这孩子很听话,很守纪律,数学非常好,很熟悉电脑(这是世界对中国人的一致评价)。
总体来说,对于民族文化对于学生个体产生的性格及价值观的影响算是方向不错吧。
当然法国人没忘了虚伪一把,就是伟的妈妈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而被警察抓住要押解回国时一位刚刚怀孕的女老师许了两个愿望,其中一个就是“希望伟的妈妈能留下”(这个设定非常有趣,一个妈妈刚刚诞生,另一个妈妈却将离开自己的孩子)。
这种虚伪我很是感激...因为它曾经给过我那么多温情脉脉的时刻。
我一直以为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很会照顾外来的学生或者移民,其热心与关切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中国人招呼洋留学生。
所不同的是中国人还会分对方的肤色及原籍国,对富裕国家来的肯定好过非洲兄弟。
电影一共有三次大规模的文化裂痕展示。
一次就是作自我介绍那一段,一次是comba(不知道名字我拼对了没有)和Francois的冲突,最后一次高潮是在关于一黑人男生(名字我实在是不会拼)的开除事件。
这三件事的风波,在一般的公立或者私立学校的教室里是不会发生的。
这是当存在文化误差时特有的现象。
我们刚刚到法国的时候也曾经要求把名字写在纸上立在课桌上——因为法国老师一下子记不住这些奇怪的名字,我们被要求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名字直到他们能模仿出相似的发音为止。
我们也被要求写和念自我介绍,然后他们就会瞪大了眼睛问说“你们都没有兄弟姐妹吗”,或者“中国人的头发全都是黑色的吗”之类在我们看来实在有够二的问题。
Comba在被迫向Francois道歉之后(起因是F叫她读Anne Frank日记的最后一段她不肯念),写了一封信给Francois说“尊敬是相互的”,这是每一个离开了自己文化,而必须要融入另外一个社会的孩子必然的脆弱(电影有作暗示——Francois说他们上个学年还相处得很好,为什么comba今年一开学就抽疯了)。
她很下劲地说“我以后再也不和你说话了 ”。
当然这个誓言并没有坚持多久,似乎导演对于这种裂痕期的过去非常乐观。
其实法国的民族冲突远不止如此温情的。
当年北部暴动的时候就很说明问题了。
当然更说明问题的是当年的内务部长,现今的法国总统Sarkozy当时实行的铁腕镇压。
加入法国国籍的时候宣誓当中有一条,就是尊重法国的文化。
在这个保护赤贫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最大的矛盾不是来源于肚子,而是来源于头脑。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座法国公立学校中老师与不同族裔,不同性格的学生们在冲突中相互成长的故事。
影片拍摄手法朴素无华,但其效果极佳,人物真实得几乎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我在观影过程中丝毫没有觉得他们在演。
整部影片如同淙淙清泉,虽不见力挽狂澜,刀光剑影,却沁人心脾,直指社会。
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担心影片沦为“流水账”,但随着影片逐步推进,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影片虽有纪录片之韵,但仍有电影之骨。
影片及时的切换,避免了误会。
此处足见功力。
影片还有一个触动我的地方是老师。
按传统理解,老师社会地位不错,每年有固定寒暑假,而且还是个铁饭碗。
看完此片方觉老师之难。
我们何尝不想扇那个挑拨离间的爱斯梅拉达?
何尝不想敲醒那个中二的苏莱曼?
但作为一名职业教师,马兰老师却必须拿出耐心和理解,尽可能把孩子们领上正道,即便自己被气的哑口无言。
此处向所有尽职尽责的老师们致敬!
但本片有一处让我忧心忡忡。
众所周知,没有天生的罪犯,罪犯的产生必然与家庭和环境挂钩。
望着苏莱曼离去的背影,想起他那文盲家庭以及马里的教育环境,我不禁要问:他以后能走上正道吗?
社会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更好的因材施教?
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
从十月初开始,我在巴黎郊区九十三省(seine-saint-denis)的两所初中开始了为期七个月的社会实习。
说是实习,其实大致应该算是社会服务。
我的工作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学助理,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学生们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的时候在课堂里帮助老师解答学生的问题,督促他们的学习。
今天是一月一号,实习差不多过半。
我实习的学校与影片中的学校(翻译成高中课堂,其实影片讲的是初中)一样,属于地处于敏感街区内的公立学校。
直观的感受,也像影片中的一样,一个班里没几个传统的法国人,绝大多数是黑人和阿拉伯人人,少数东南亚或者金发蓝眼睛的学生点缀其中。
除了影片后半段的有关于马里男孩Souleymane情况失控,最终被开除,以及老师跟家长见面的过程之外,影片里的故事情节,我几乎全都碰到过。
学生们生存的空间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让他们的读写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再加上从小形成的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学习习惯,让即使是中国的同龄学生看来小儿科的数学题,都成了天方夜谭。
再加上几乎是全球性的青春期的阵痛,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学校都不是一个轻松自在的所在。
所幸面对教学的困局,每个老师都多少有自己的对策。
总的来说,他们面对的方式就是faire avec(live with it),即坦率面对难以控制的课堂,尽量针对每堂课的情况教给学生一些东西,让学生们在每个小时都多多少少学习一点什么。
即使下一次学生再来上课的时候,只能记得十分之一学过的东西,若是这堂课能让学生们安静地坐下来集中精神二十分钟听课、记笔记或者做习题,就算是胜利。
只是说来容易,面对一群注意力极易分散的躁动的青少年,二十分钟也是奢求。
一切都有可能让课堂失去控制。
在一个最糟糕的班级里(也许是因为每次他们在我之前的那堂课都是体育课),我协助的老师从来没有完成过自己对一堂课的预期,学生们相互辱骂,站起来到处走,不停地举手(即使完全没有人允许他们发言)说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不能安安静静地听课。
老师上完了课,回到办公室开始骂娘是常有的事,课间休息的时候,沙发上坐满了端着咖啡眼睛望着空中一点,上课铃响了也不情愿起身的可怜人们。
日子久了就会发现,像是电影里的主角那样,在课堂上一时激动大声吼是最没有效果的。
除非气场惊人,可以压过学生,不然就是让学生们看笑话,让自己下不了台。
王道还是双眼直视捣乱的学生,大声叫出他的名字,并且冷静严肃地让他闭嘴。
情绪什么的,过后再去发泄。
十一月底有一个周末,回以前的学校去参加校友聚会,碰到去年的老师,讲起我的近况,少不了抱怨一下学生粗俗无礼,教学水平低。
高师毕业的老师说这都是这二三十年来教育观念改革的恶果,因为教育学家们说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于是孩子都成了孩子王。
我身为中国初等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产物,偷偷地在心里说,倾听孩子的声音还是没错的,只是要注意方法,特别是面对半大不小的初中生,把他们当成成年人那样交流可以让他们渐渐了解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即使是什么都没学到也可以客观诚实地对此作出判断,不要碰到什么问题,立刻回答我不知道。
我觉得像影片里的Marin老师那样与学生交流其实是正确的,只是作为教师,要掌握自己投入感情的程度,始终抱着为学生好的态度理智地对待教学。
这是最需要控制火候的事,也是最难的。
至于种族问题,谁的心里没有几个stereotype呢?
移民们的文化有时候会被模式化地概括,只要情况基本属实,又能保持开放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就不会在微观的社会生活中造成真正的问题。
种族问题是一个涵盖文化、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并不能靠一蹴而就选个黑人总统就解决了,每个人也只有在自己生活中,慢慢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最近法国社会热衷于探讨国家认同的问题,有人对民调显示的认为移民后裔是法国人的百分比过低而大发感叹。
当我面对那些充满活力的各种颜色的脸,总觉得说他们是法国人和说他们不是法国人,同样是不完全的。
只有真实的沟通和真心的表达才能破题。
当电影里的学生们就哪个队是他们的国家队争吵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在思考,我也是,因而这世上总有什么,因为这思考而不同了。
这样也就不错了吧。
总的来说,这片子拍的很可爱。
PS,我放假了还看这个片子,简直是为星期一上课预习嘛。
《我和我的小鬼們》是一部關於學校教育、師生互動的片子,題材非常老套,但情節及演員的選擇與表現手法卻意外地有新意,因而讓人眼睛一亮。
最有趣的是關於空間的選擇。
當教育被當作電影題材,出現的角色不外老師、學生、學生家長、學校其他師長。
於是關於空間,必然由教室、校園、學生的家、學生常出沒的場所構成。
這樣題材所能有的空間選擇,實在局限到一個不行,許多編劇不得不費盡心力要拉進更多可能,豐富畫面與情節的變化。
偏偏《我和我的小鬼們》反向操作,唯有校園之內才是《我和我的小鬼們》想談的,校園之外場景全部不存在。
這部完全局限於校園裡的電影,有九成在室內空間發生,其中又有九成在課堂教室裡進行。
由於空間局限於小小的課堂教室中,情節也就順理成章地聚焦在課堂內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上。
因為如此地聚焦,所以關於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也就有機會談得更深入。
而導演、編劇、攝影、演員,也成功地深入演譯師生互動的張力與各種可能性。
在觀影結束後的座談裡,導演特別說明這部片編導方式的特別之處。
這部片雖然與法國討論教育的得獎著作《牆與牆之間》有同樣的名字(法文片名直譯即為:牆與牆之間),該書的作者也掛名這部片的編劇及出演老師一角,但《我和我的小鬼們》並不是《牆與牆之間》的電影呈現,而是以即興表演工作坊的方式,由一群沒有演戲經驗的年輕演員出演學生,透過老師與學生一次又一次互動慢慢發展出來,最後經過導演的去蕪存菁這部片才得以完成。
這部電影的情節是由導演、編劇、演員共同發展出來,但我相信是因為《牆與牆之間》這本書的名字,才使得導演選擇讓電影的故事完全發生在學校之內,尤其是教室之內。
雖然導演說,它只是想要讓電影的焦點更集中,而且他認為題名中的牆不單指教室的隔間,同時也指老師本身是牆而學生也是牆,師生之間的溝通就是在打破牆與牆,又同時暗示教室裡和學校裡的事,只有學生和老師知道,牆外的人是無法知曉的,家長只有被邀請時才能進到裡頭來,學生和老師也必須願意談論,牆內的事才能被外界知道種種,對「牆」這個字更擴大的解釋與更多重的暗示。
在這部片裡,由於學生的背景很多元,而老師是一位法文老師而不是數學或其他科學的老師,於是,老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法文,更要面對背景差異的問題:不同種族、宗教,小至常用名字的選擇,大到對於道德範圍的界定,甚至是平時生活對話中的常用法文的用字語句,都是不一樣的。
大量討論文化差異,這也是這部教育片和其他校園片不同的地方。
許多人相信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地球村的世紀,大城巿成為各種不同人種、國籍、族裔之人聚集的地方,而每個人要面對的挑戰,不只是來自國內、類似種族,或是某個區域文化圈而已,將來的挑戰是來自全世界。
以這樣的觀點,如何和不同族裔、背景的人相處,是現在教育必須有的內容,而《我和我的小鬼們》在這部分顯然是豐富的,這也是這部片不同於其他校園片,似乎更遠視、具有前瞻性格。
附帶一提:許多校園故事是跟著學生走,但這個故事是跟著老師走的。
這也是為什麼臺灣翻譯為《我和我的小鬼們》的原因,提示這部片的主軸是以老師的視角進行。
然而關於這一點,我卻覺得是造成這部片有所缺憾的地方。
片中,我們看到學生之間各成小團體,小團體隨時間經過消長,及小團體互動時的結盟與衝突,孩子們只有在老師真的做了不適當的事的時候,才終於以學生對抗老師的方式團結一致。
我們也看到各式各樣的父母,有些父母對孩子暴力相向、任意支配,有些父母是非法移民,有些父母只在乎小孩的功課。
但片中只有一種老師--好老師。
片中的老師或許會因為學生太不乖而情緒化,但他們大部分都是理智而溫和的,尤其在討論正事的時候是就事論事的,他們總是為學生著想,而且老師與老師之間的相處也是一團和氣。
這樣的設定,不只讓老師相較於學生、家長顯得單一、呆板、突兀,同時也不合情理。
現實中,的確有些老師完全不在乎學生的權益,也有些老師會做非法的事。
老師之間也是有小團體的。
老師之間也有許多權利衝突與明爭暗鬥。
但這些在這部片裡都是不存在的。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我個人覺得,和這部片以老師的視角進行有些關聯。
它尤其和演出老師的演員是《牆與牆之間》的作者,掛名該片編劇,戲外同時也是一名中學老師有高度的相關性。
掛名編劇,理當就劇情的合理性進行把關,但他本身是一名中學教師,所以他看得見學生有問題,看得見家長有問題,卻看不見老師有問題,或企圖以忽略的方式拒絕面對老師方面的問題,再以應該聚焦於師生溝通互動不該強調老師的衝突為理由自我安慰,讓這部片的老師顯得太過理想化。
雖然這部片裡的大部分的老師都又假又平,但片中師生互動的呈現絕對是讓人驚豔的。
原文節錄自:http://sacrificial-lamb.blogspot.com/2008/11/081129.html
基本分为两个部分:1、一如既往的课堂模式,自由成为这群正处叛逆期人群的武器,借着自由,他们宣泄自己的不满,老师作为直接的面对者,自然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从边边角角的文字游戏讽刺到对授课内容的根本怀疑,老师的态度是:沉默、以玩笑的方式回旋、制止。
2、第二部分,佛朗转变自己的方式与态度,想融于集体。
http://axinlove.com/2009/05/the-class/《The Class[墙壁之间]》思辨或情绪by @xinl.ve 090521费里尼嘲笑影评人的时候做了一下他并擅长的数学题:假设一个影评人平均每天看两部电影,四十年的工作时间,可以看到两万八千多部电影,按胶片长度就是xx万米的胶片。
他感概,“这是多么可怕的长度,几万米的影像在人脑海里晃来晃去。
”,言下之意是讥讽影评人都已经被影像充填成神经质,他们的意见不值得一哂。
我不是影评人,费里尼嘲笑影评人的时候,我把自己伪装成影迷。
文章标签里的影评不过是个标签,非影评人的我同样遭遇了影像重叠、反复的问题。
《Die Welle[浪潮]》实在离得太近,经常清洗记忆的人都不能做到完全遗忘前一部电影再开始新的一部。
一样的教室、课堂,同样把大部分镜头集中在课堂上的老师和部分特别的学生身上,电影的地点从《Die》的德国搬到了《The Class[课堂]》的法国。
情节、故事和主题,《Die》且要更完备、连贯和突出一些,《Class》则是在某处戛然而止,被人追捧的特殊之处在哪儿?
法国新浪潮导演的一员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他的作品没有革命,没有创新,但他温婉的个性呼应他一贯如一却隽永朴实的艺术精品,这也是新浪潮诸将无法企及的气质和涵养。
侯麦那么喜欢希区柯克,他的作品却没有任何紧张悬疑或高度表现化得角色与环境张力。
角色们常常长篇累牍地交谈、倾诉或争辩心中的想法。
”《Class》无疑正是这种“思考而非行动的电影”,魅力来自于人物对白的语言及其所附着的文本意义。
在被当做语文课教授的法语课堂,语言首先已经被鎏金一层—-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因为法语的发音。
而当其再具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语言的文本意义,关注于角色台词的电影具有了文学、教育和艺术等多维度的美。
电影人物讨论或解释着某个晦涩或多意的词汇时,正是编剧炫耀“国学”功底之刻。
大众以为明了,但实际并不清晰地概念,被主角教师用极为通俗的语言道明,譬如口头语与书面语的使用场合差异,动词的时态等。
语文,同时是“知识分子”和普通人划分界限的碑石,关注法语课堂的电影具有思辨启智的特质。
但电影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了情绪的变化。
情感和剧情让位于电影的文学气质,教师通常所应该具有的关怀情谊,电影有但并非重点、全部或者大部分。
《Die》里的实验性主题及青年的狂热,都是狂奔突进的预定设置,《Class》没有这一切,甚至连文学电影的主题其实也存在于电影的前半段。
由故事性的缺乏而导致的观众情绪的缺失(可以想象的“坏学生”惹麻烦,教育工作者从而展现包容),是否是本片的瑕疵或者缺陷?
这样又回到某个宏大的问题上:电影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
《Die》叙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并向社会提了一个问题,还用死亡加深了观众印象。
《Class》关于语言和坏学生的教育等话题的思辨真就不如么?
本片里非专业演员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争辩场景,对学生表演也是对导演掌机的考验。
———————————————-20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关于思辨与情绪,连岳博客http://www.lianyue.net/blogs/rosu/archives/133480.aspx:以下内容为来函照登——————————————————————————–连岳:你好!
我是你《我爱问连岳2》中P365页《这孩子说得对》中那孩子的老师。
也许你可以再看看这孩子。
箍牙下的力量 - [学生]他箍着牙。
每天你都会看见一口口箍着的牙在你面前晃着。
你甚至都已经丧失了对牙齿的审美感。
可是那些被箍着的牙的小嘴每天上课都在不停的讲话,以致于影响到你无法上课要请他们去教室后面的小房间反思。
有一天他带了本《xxxxx》回来,你吓了一跳,不是惊有人批评共*产*党,而是惊讶他才14岁。
你把他的书没收了,他又露出那口钢牙,笑嘻嘻的问我为什么没收他的书,我说你才多大,看这书。
他又吧叽吧叽讲一大堆,你只能走了算了。
有一天他在下面讲话的声音盖住了你讲课的声音,你提醒了他几次都无效,你的尊严被大大的伤害了,狠狠的骂了他一顿,大意是你以为你是谁啊,其实你什 么都不是,在家里有人宠你,在这里没有人会宠你的,醒醒吧。
他终于沉默了,其他孩子也沉默的看着我,看着他们,我沮丧的要命,每次骂了他们,我都极其厌恶 自己,为什么不能耐心点呢,他们的身体里,荷尔蒙在横冲直撞,也许他们自己都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2009年新年前,学校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卡片,让他们写给老师、父母,结果,几天后,我收到了他的卡片,我没想到他会寄给我,想着他肯定是指责我 的吧,心虚的都不敢拆信。
后来拆开一看,居然是祝我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快乐,青春永驻。
我羞得想钻到地下去。
晚上,我给他回了一张卡片,具体写什么 记不清了,可能是说老师是多么希望能看到你们能懂事,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说话,什么时候不能说话之类的吧。
第二天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先向他道歉,说老师之前的话太伤人,请他原谅,然后把卡片送给他。
之后,他上课好多了,不会再接无聊的话,幸好回答问题还是会回答,也没有因此跟我疏远。
接着是寒假,春节。
开学第一天,我们发书,正准备把绑书的绳子丢掉,他说:“老师,今天很多人没带书包来,绳子留住,等会肯定有同学要的。
”我吃惊极了,过了一个年,他这么懂事了,我感动的看着他,点头。
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每次讲到历史,我就要请他来给同学们讲。
他的练笔作文,永远是在批评共*产*党的历史做法,我就算再怎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也没法跟一个14岁的人讨论这些问题啊!
只好说,我这是语文作业,你能不能写点别的?
在这晚上的灯光下,我在想着他们的生命力,他们最朦胧的对国家的想法,在讲邓稼先时,他们都说老师他是研究可以杀死那么多人的核武器的人呢,为什么 要赞美他呢?
我都无言了。
在这样的体制下,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思想在慢慢倔强的生长起来了,虽然还是那么烦人的一群孩子,但是,多么希望那些生命、思想可 以继续长大,直到他们有力量去改变很多东西。
The.Class.2008.LIMITED.DVDRip.XViD-ESPiSE
这显然不是所好中学。
这老师本就看不起他的学生
这个片子只会煽情没有内容。包括表现处理上多机位手持镜头分切,只有视觉疲惫电影处理上没有任何创作性。最恶心光是靠“问题”来表现。这片中的思想是空白的。别以为最后来个空景就诗意。这部片子的人物设计只为他们表象的“问题”而服务。没有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只有断定的偏见。可恶心了。
没看懂 没怎么看
评价居高的片子我竟然看得比较沉闷
事情不可以更单纯一点其实谁都不懂 只是硬要做出一种规则来遵循
居然看着一点都不闷
对这部摘得金棕榈的电影早有耳闻,看后觉得还行,纪录片的风格非常明显,要在阐述法国移民区内的文化冲突和校园生活,对法国教学现状也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
伪纪录片的形式。以老师的角度进入课堂展现老师与学生的各种矛盾,在两个小时还原之后,镜头最后只剩下空荡荡的课室。大家都走了,这里曾经的争论都褪去了。我想到影片最后那个学生说的话:“可是我不懂,我不懂我们在做什么,每一件事 。”其实何止课堂如此,生活的感觉大抵也是这样,我们到底在做着些什么呢?
但法國男人都如這個老師一樣么?
剪辑很见功力啊,繁而不乱的境界了。 François Bégaudeau是一才子。有点心疼这个当老师的。
La jeunesse troublée...
金棕榈就这?
存有公正之心,但视线怎能不偏颇?摄影机扫射一周,终会自发选择驻留何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资源的分配、权威的证伪、注意力的争夺、社会达尔文的实操。准确区分越肩正反打与单一人物镜头,前者是共享与对抗,后者是教化与判决。
2009.05.24我想知道,拍这部电影花了多少钱……
2008年61届戛纳金棕榈这几年的戛纳,从孩子到四月三周两天,隐藏摄影机,或是更早一点的罗塞他,都似乎是一种道格马似的胜利,手持摄影机,纪录片式的表现方式,通篇没有配乐,群众演员,看来欧洲的演员们都要失业了。戛纳的品味也被人摸准了。
最后一幕声画分离
妇人之仁的老师不适合当班导,老师不需要和学生做朋友,就像父母也不需要和小孩成为朋友。
所有的冲突和对抗都不是以戏剧性彰显的,但带来的戏剧效果却非常强,以琐碎的真实事件打造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校园课堂,大量的对白一直在用力地倾诉,倾诉到近乎发泄的程度却又不会用力过猛,明明没有多激烈,但心眼一直提起来了。影片的结局堪称经典,直击内心。我们学了什么?我们在做什么?什么也没学,什么也没做。
金棕榈?为什么一直如此喧闹刺耳丑陋。在客观里妄图找一个中和点,令人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