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not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professor. You know why people don’t like liberals? Because they lose. If liberals are so fucking smart, how come they lose so goddamn always? And with a straight face you’re gonna tell students that America is so star-spangled awesome that we’re the only ones in the world who have freedom? Canada has freedom. Japan has freedom. The UK , France, Italy, Germany, Spain, Australia. Belgium has freedom! 207 sovereign states in the world in the world, like 180 of them have freedom. And one of them is there is absolutely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statement that we’re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We’re 7th in literacy, 27th in math, 22nd in science, 49th in life expectancy, 178th in infant mortality, 3rd in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number four in labor force, and number four in exports. We lead the world in only three categories: Number of incarcerated citizens per capita, number of adults who believe angels are real, and defense spending where we spend more the next 26 countries combined, 25 of whom are allies. But you nonetheless are without a doubt a member of the worst period generation period ever period.We sure used to be. We stood up for what was right. We fought for moral reasons. We passed laws, struck down laws for moral reasons. We waged wars on poverty, not poor people. We sacrificed. We cared about our neighbors. We put our money where our mouths were and we never beat our chest. We built great big things, made ungodl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explored the universe, cured diseases, and we cultiv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 and the world’s greatest economy. We reached for the stars, acted like men. We aspired to intelligence. We didn’t belittle it. It didn’t make us fell inferior. We didn’t identify ourselves by who we voted for in the last election. We didn’t scare so easy. By great men, men who were revered. 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That America is the only country on the planet that, since its birth, has sai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that we can do better. It’s part of our DNA. People will want the news if you give it to them with integrity. Not everybody, not even a lot of people…5%. And 5% more of anything is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this country. So we can do better. Yeah, that whole speech did nothing for me.A nightly newscast that informs a debate worthy of a great nation. Civility, respect, and a return to what’s important. The death of bitchiness, the death of gossip and voyeurism. Speaking truth to stupid. No demographic sweet spot. A place where we all come together. We are coming to a tipping point. Is government an instrument of good or is it every man for himself? Is there something bigger we want to reach for or is self-interest our basic resting pulse? You and I have a chance to be among the few people who can frame that debate.
阿兰·索金(Aaron Sorkin)是一个异类。
他的故事,可以用两条线叙述。
第一条线可以追溯到1987年。
纽约曼哈顿,四年前从雪城大学毕业的阿兰·索金不断变换着各种奇怪的工作:他做过酒吧仆役,也发过传单,做过轿车司机,也曾跟着名不见经传的儿童剧场到南部的阿拉巴马漫步目的地找活。
其实,他是个演员,这个从高中起就烙在他脑海中的念想一直没断过,尽管大学伊始这个梦想就因为学业上糟糕的表现而初显困境,索金还是非常喜欢舞台上的那种感觉。
直到有一天,索金在朋友家无意中发现了一台IBM打字机,随手敲打文字竟让他找到了“生命中从未感受到的妙不可言的信心和快感”,这个被家里哥哥姐姐嘲笑为“愚蠢至极”的索金,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邂逅写作的同时,大麻和可卡因也走进了他的生活。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索金回忆道,他一下子就爱上了嗑药,这种感觉能让他从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他心头的紧张氛围中挣脱出来。
后来人们发现,其实大麻和写作,带给索金的感觉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撕不掉的两个标签。
1995年,在女友的建议下索金前往戒毒所治疗。
六年后的4月15日,索金因携带可卡因于机场被捕。
这距离他获得Phoenix Rising Award只有2各月,Phoenix Rising Award旨在奖励从毒瘾中恢复的著名人士。
另一条线正好可以从被捕开始说起。
彼此的索金,凭借着前两季的《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奠定了自己名牌编剧的地位。
他已经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了,也早已过了一炮而红的年代。
自从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创作才能,他已经为世人奉献出了诸多优秀电影和电视剧剧本。
包括电影《义海雄风》(A Few Good Men)、《体热边缘》(Malice)和《美国总统》(American President),电视剧《体育之夜》(Sports Night)。
三部电影在全球收获了4亿美元的票房,而Sports Nights虽然由于收视率不够理想导致仅仅播出两季就遭停播,但作品本身边却获得了业界的普遍赞誉。
索金完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当The West Wing播出后,许多人惊艳了,原来政治剧可以这样拍;原来被誉为对政治最漠不关心的一代人会守候在电视剧旁,帮助创造出最高时达2000万的晚间收视率;在索金负责编剧的前四季中,连续四次拿下艾美奖最佳剧集奖项,年年不落。
此外,三次最佳男配角(2000、2001、2002),三次最佳女配角(2000、2001、2002),一次最佳女主角(2002),获得提名的奖项更是不胜枚举。
在离开The West Wing剧组后,索金更是拓宽了自己的领域,不仅回到的百老汇的舞台,更是先后完成《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和《点球成金》(Moneyball)这两部作品,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项,而今日《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的上映,更是让电视剧领域沉寂已久的他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
事实上,索金一直在试图通过构建虚拟的人物和故事来映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你无法指望他自己梳理这个世界的轮廓和条理,我们只能通过其作品中的点滴和碎片来拼凑一个编剧的内心。
他很清楚自己是一个有些分裂甚至有些招人嫌的编剧:他太强势,也太独断,总是禁止别人干涉自己担任编剧的电影,其他人只能做一些资料搜集工作,而一旦涉及到“讲故事”,对不起,请你走开。
这其实不难理解,大段的独白和你来我往长达数分钟的快速对话,只能诞生于自我世界无比强大的人的内心深处。
而这段关于索金的叙述,其实也是关于他笔下人物的叙述。
A Few Good Men中的海军律师Dany Kaffee,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外表虽桀骜不驯,但自幼承载的过高期望在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痕,缺乏信任和安全感,让他和其他人充满疏离。
The West Wing中的幕僚长Leo McGarry是个工作狂,家庭破碎加上自身酗酒成性,虽然人脉深厚从政经历丰富,在政坛却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到了描写硅谷传奇的The Social Network,索金更是塑造了一个“讨嫌却伟大”的人,Mark Zuckerberg。
起码在电影情节中,你无法用常规的思维去判断他对于友情、爱情的看法,但是却不妨碍他成为高科技革命中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
同样的,Moneyball里的Billy Beane受困于年轻时的“错误”选择,用赎罪的心态度过每一天煎熬的日子,影片最后也没有为这样一种状态给出解脱的最终方案。
即使到了最新的The Newsroom,你依然能从主角身上看到类似的往事。
这些情节其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选择代码还是棒球,男主角们都和索金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这种对于自我世界的迷恋已经渗入到剧作中的细节。
对于刚刚上映的The Newsroom,如果对The West Wing诸多细节了然于心,看完本剧第一集后你一定会发现两者间有不少相似之处。
比如“脸盲症”患者,和Bartlett总统一样,作为主角的Will McAvoy总是记不住身边同事的名字。
还有著名的“数据达人”,第一集开头的那段关于统计数字独白,让人想起The West Wing中所有幕僚对于数据的惊人记忆力。
同样,身为民主党信徒的索金对于共和党也没有那么刻薄,在The West Wing中,一头金发的美女共和党员才华卓越讨人喜欢,而在The Newsroom里,虽然被视作自由派,男主角Will却声称自己是共和党员,只是因为在社会议题上有自由派的倾向。
索金虽然不希望从自己的世界里出来,却也唯恐观众不知道自己心里的纹理和脉络。
而这脉络,若是你通过将零碎的细节拼起来后,呈现给他,却也只能换回一句,“不,那不是我”。
这样看来,可能确实就像和菜头在知乎的签名所说: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索金内心的柔软,也许也源于对理想化的精英主义不可遏止的推崇。
正义、效率、远离“恶商业”是他坚守的信条。
他欣赏作为精英出产地的新英格兰地区,他让The West Wing中的总统成为来自new hampshire,还把他的家乡设在颇具象征意义的曼彻斯特,同时他的幕僚们也或是来自东北地区的律政精英,或是来自加州的自由派人士;而当他认为Mark Zuckerberg对女友说出“因为你是波士顿大学的人啊”的时候,一定觉得Mark所言极是。
他笔下的人,没一个缺钱的,却没一个是为了钱而奋斗的。
The Social Network 里的Geek和The West Wing里的精英自不必说,就连The Newsroom里的EP(执行制片人)也是一个无视收视率和商业收益的电视人。
在他看来,社会运行的高效率作为社会精英认同的价值,理应在作品中得到强化。
想想Mark吧,他根本不在乎你的感觉、你的情绪,他所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信息高效流动、人与人平等沟通、渠道易得的社交平台,这种具有颠覆性的创造提升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所有阻碍这种效率实现的人都必须一棒子打死。
这种决绝就像白宫幕僚对于政敌时的“硬手腕”——我坚信同性恋有结婚的权利、妇女有堕胎的权利,保守派,去你妈的!
想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乔布斯传记电影的剧本交给他了。
对于索金来说,吸毒和写作一样,都是追逐自我的过程。
即使是吸毒,他也只沉醉于自己一个人享受,从来没和朋友一起吸过毒。
2001年在机场被捕的时候,他正准备前往拉斯维加斯,他每一个半月会自己独身一人去一趟,因为“自己很享受在赌场这种喧闹的地方一个人的感觉”,在赌场的时候,随身也不带太多的钱,“都是在50$一手的赌桌上玩”。
原文发表于http://www.zhengtan.me/?p=1781《白宫风云》第一季观剧笔记下载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914909.html
S1E10观后拙见如剧中Sloan所言,"the greater fool"是个经济学术语,中译为"博傻理论"。
这个名词我并非初次听说,却对Sorkin据经济学本义做出的新闻人角度引申感到尤为惊艳,忍不住又花时间围绕Episode10做了些功课。
Sorkin借剧中角色之口解释了他心中的"the greater fool":SLOANThe greater fool is actually an economic term. It's a patsy. For the rest of us to profit, we need a greater fool, someone who will buy long and sell short. Most people spend there lives trying not to be the greater fool. We toss him hot potato. We dive for his seat when the music stops.The greater fool is someone with the perfect blend of self-delusion and ego to think that he can succeed where others have failed. The whole country was made by greater fools.首先要注明这里的"buy long and sell short"通过联系上下文能猜到是"buy overvalued and sell undervalued assets"之意,但不是金融交易中惯用的表达,脱离语境单拿出"buy long"或"sell short"其实是"买多"和"卖空"。
考虑Sorkin法律背景浓于经济背景,他在创作剧本时大概率是有经济顾问的,用错专业术语的可能性不高,但我尚未见到这两个短语在别处有剧中的含义。
再看Investopidia对"Greater Fool Theory"的定义:The greater fool theory st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make money by buying securities,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overvalued, by selling them for a profit at a later date. This is because there will always be someone (i.e. a bigger or greater fool) who is willing to pay a higher price.Due diligence is recommended as a strategy to avoid becoming a greater fool.可见经济学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把greater fool视作了经济现象,而Sorkin很清奇地单从greater fool的角度切入,赋予基于"diligence"要"avoid"的一方褒义,挖掘出了更有趣的观点——经济学认为人都该理性,但新闻人恰恰需要这种不理性,国家也是博傻之中建立的。
这是我自封的第一季最高光时刻,一刷时被Sorkin这迷人的脑回路和强有力的语言表达震撼得瞠目结舌。
虽然为了升华扣题而有些断章取义的成分,因为greater fool的"self-delusion and ego"的驱动不是信念和追求而是贪婪和无知,本意是个痴心妄想接盘侠,但Sorkin对博傻概念的加工再创作还是衬得起拥有如此恢宏立意的作品季尾。
-I know what a greater fool is, and I wanna be one.-Camelot. She's the kid at the end of Camelot. Ask me again. Ask me your idiot question again.-What makes America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You do.再就是碎碎念些Sorkin用greater fool挖的坑,烧脑之余欣赏一下Sorkin的讲故事技巧。
不过比起前文探讨的他宏大高级的叙事主题来看,剩下的含义都算家长里短满足边缘观众的八卦趣味了哈哈。
"The Greater Fool"是通过Mac前男友给Will写的新闻报道标题引出的,这种偏偏选Mac和他恋爱时出轨的ex来写稿子的骚操作也只能让观众惊呼,不愧是Will :) "He can get pretty creative with revenge."前男友不白给,稿子内容不出所料直戳肺管:The Greater FoolOne CNN producer remarked, "It's as though McAvoy is unaware of how ridiculous he looks doing what he thinks passes as a Murrow impersonation."A senior VP at parent company AWM laughed as he said, "Will wants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hates that the world has changed. It's not so much Will McAvoy is old. It's that he is antiquated. His premise is irrelevant and pompous."我个人极度痴迷Sorkin的创作很大程度就在于他打磨每句台词花的精力多到观众看第一遍几乎不可能get到全部内涵和韵律美,这是个"don't assume people who watch TV shows are dumber than people who make them"的精英,虽然有些白左,但作为他的观众"is happy to see smart people against them" :)Who's Murrow?
Edward R. Murrow, in full Edward Egbert Roscoe Murrow, (born April 25, 1908, Greensboro, N.C., U.S.—died April 27, 1965, Pawling, N.Y.),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er who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esteemed figure in American broadcast journalism during its formative years.Murrow was a notable force for the free and uncensored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during the American anticommunist hysteria of the early 1950s. In 1954 he produced a notable exposé of the dubious tactics of Senator Joseph McCarthy, who had gained prominence with flamboyant charges of communist infiltration of U.S. government agencies.如果说第一句还是单纯的业务困扰,第二句就是暗戳戳的pun,在观众终于了解了voice message的内容后回看才发现好一个"改变世界,世界变了"的双关。
什么Donxiote的mirror,什么reality isn't,Will在说的不只是工作,还有感情的暗示,自以为表白被毙的苦闷,以为Mac已经move on了的自闭。
埋gossip线稳定收视率是有效的,这个坑成了我看第二季的第一动力……Sorkin坏坏地在本季结束只播了message的一半,正卡在love一词之前,连interview里都坚称Will是因为Dorothy Cooper重燃斗志返回newsroom,为避免剧透堪称处心积虑。
能力出众性格直爽的美女配上冷面热心爱的深沉的别扭大叔,莫非是美剧卖萌的标配。
万恶编剧填了坑后,这季的糖甜得吃不消。
听说Mac根本没收到消息之后Will那个小表情和Donxiote cosplay,编剧您不但有城府,幽默感也真不错呢。
Will感情上也是The Greater Fool,单纯字面意思的greater fool。
Mac能毫不掩饰表达爱意和歉意,"You're melting, aren't you? Your heart is full."这动人的情话啧啧~Will那边不但要嗑嗨得"couldn't feel my face"才开口说love,而且连Mac如果听到他示爱能否回应也莫得自信~最后回到Mac前男友写下the greater fool的内涵,是在批判Will坚守新闻界无法坚持的原则的那份狂妄自大,还是在褒奖Will博傻般的行为撑起了整个新闻行业,亦或是在嘲讽Will在爱情面前畏首畏尾的自欺欺人?
We'll never know.
做新闻讲究时效性,可这样一部讲新闻室的故事,却充满了怀旧的气息,从片头就开始缅怀那个主播高大形象的时代。
只是在这个年轻人只听John Stewart吐槽新闻的年代,夜间新闻主播的权威早已江河日下,想要凭借一个主播的一己之力带回新闻道德和新闻理想,简直是逆天啊。
就算台词长,讲的快,气势彪悍也无法掩盖剧情本身的薄弱。
故事设定在纽约城的新闻节目Atlantis Cable News (ACN),有影射CNN之嫌,例如EP01里BP漏油事件发生的当晚,CNN把报道重点放在里有人在酒店遗失了一个iPhone手机模型,而忽略了BP的大头条;而事实上最近CNN也很“给力”,上周刚发生了为了抢新闻而报错新闻的丑闻,在宣布最高法院是否通过Obama的医改法案时,和FOX抢先报法案未通过,然后义正言辞地讨论不通过的后果,在洋洋洒洒整整7分钟后,在支持奥巴马的选民嘟嘟囔囔骂了一圈脏话以后,CNN才意识到,报错新闻了,法案通过了。
而这些不仅仅是CNN一个台的问题,美国主流媒体报报道新闻的方式在变化,观众消化新闻的信息也在变化,这样一部试图把新闻热情和理想重新带回给观众的电视剧只能说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很难让人有共鸣,尤其配上这样的角色设定:Will是黄金收视率主播,但是很大牌,被人认为是心高气傲不可一世,所以节目组同仁都对其避让三分,逮到他因为失控大爆发而被休假式治疗的机会,就集体转组,其中包括Will一手提拔起来的执行制作人Don。
怀抱着对Will的信任和新闻真实性的热情,新闻部的老板Charlie找来了金牌制作人MacKenzie,战场玫瑰,雷厉风行,还偏偏是Will的前女友,两人合作重铸Newsroom 2.0。
但是从剧情还在以Twitter和Blog作为笑点来看,这显然是Newsroom1.0版。
其他配角包括野心勃勃的Don,一直很紧张的助理制作人Maggie,MacKenzie的搭档新闻敏度度急高的Jim, 对Maggie有好感,但是Maggie和Don是恋人关系,《百万平民窟》的男主角扮演的电脑天才,好莱坞对于亚裔的典型印象。
基本上没有一个角色让我喜欢的,Will不是House那种骄傲却又可爱的,Don也不是Cary那种有野心却又心思复杂的角色(The Good Wife),Maggie总是在用犯错来证明别人的价值,实在看得人很着急,最后只好跳过她的桥段,MacKenzie是我喜欢的御姐气场,但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制作人永远都是Liz Lemon了。
至少这两集下来,所有的角色都很单面也很典型,只好说Charlie算是个可爱的角色,因为他长得有Woody Allen那种神经质碎碎念的feel,和角色设定本身没什么关系。
下一集简方达会客串演出,不知道会不会是个讨巧的角色。
看这个形势,我很快会弃追这部戏,其实如果这部戏放在四大无线台,弄成一个电视台版本的《实习医生格雷》,找一个Anderson Cooper这样的主播,说不定还能演下去。
但是作为HBO出品,Aaron Sorkin的制作,就觉得欠缺敏感度。
真正要致敬新闻人,大推乔治克鲁尼的《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主播Edward R. Murrow 在美国媒体“红色恐怖”的阴影之下,单枪匹马站出来斥责当时的权威麦肯锡,阻止了麦肯锡主义的蔓延。
原文发在blog上了,贴过来稍微改了点。
注:感想主要集中在感情戏和角色塑造1.最开始的时候超级喜欢女主Mac, 爱得不得了,后来随着她的过度理想主义和愈演愈烈的歇斯底里喊叫开始好感度下降。
不过直到最后主要女性角色里还是最喜欢她,既能干又好看既像个战士又会撒娇的女人没有理由不喜欢。
最后一集她在Will病床前俩人打打闹闹吵嘴架的时候真心有爱,就像老夫老妻。
一直相互爱着的两个人为什么不赶紧重新在一起呢!原因一定不是Will被背叛的心结而是编剧为第二季有看头留的悬念。
2.相比女主Mac,对于男主Will我一开始没什么好感……(虽然第一集一上来喷的那一大通关于美国为什么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的言论的确很帅)反而后来觉得这男人越发有意思。
从病床上弹起来拔管子喷台词的时候真有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不过这个角色的定位塑造也基本就是这么个套路——一腔热火在忧桑的过去与孤独的阴影下被外表所掩盖,然后因为周围人的“世界充满爱”式激励开始了少年漫的旅程。
纵观全剧,说我最喜欢的CP如果除了老头上司和Will这一对以外那就必然只能是Will和Mac。
强大的男人和强大的女人,又能彼此相爱是多么难得的事情,这样的两个人并肩站在一起,你会觉得这就是理所应当。
让Maggie那样的女人都去死吧。
3.接下来就要说Maggie.说实话第一集的时候我还挺喜欢她,莽撞慌乱的小姑娘,在感情中不自信,却有着一腔忠诚和执著——我喜欢这种不够完美却真实而令人感动的女孩。
但是看到后来,随着Jim的搀和进来,我发现,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bitch。
上帝啊,为什么会存在Maggie这样的女人,我要是Lisa早就大耳刮子扇死她了。
嘴里说着我们只是朋友,却千般阻止别人的恋情,还要立牌坊标榜自己对Don才是真心。
你不要瞪着圆眼睛装纯好吗很恶心有没有?
我不得不承认,最后一集被车溅了一身水对着车发飙说出真心话正好被车上的Jim听到的梗如果换在别人身上虽然狗血却肯定很正点,可是Maggie这个bitch就是有这样的能力——下一秒就对着Don的“求同居”挂掉Jim的电话露出白痴而花痴的傻笑。
你究竟爱谁啊?!
刚刚说了爱Jim,那怎么还对着Don一脸幸福?
我只能说,Maggie这女人如果不是精分,就是打定主意吃碗里霸锅里,祸害两个男人加自己闺蜜。
Jim is a good guy, so is Don.But she is not.4.Jim是我在全剧之初最喜欢的男性角色。
从气质到性格,基本满分。
可是你怎么就能听信那个自以为是的老女人Mac的谗言真去喜欢Maggie了呢?!
她哪里有吸引力了?!
从Jim喜欢上Maggie我就没话说了,优柔寡断二逼尽显,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当Jim跟Lisa说从头开始我要重新追求你的时候我觉得简直是苍天开眼,以为Jim终于改邪归正弃暗投明了,结果又被Mac的一句有花堪折直须折绕进沟里去了。
Mac啊,Will真说得没错,你还要祸害多少生命才肯金盆洗手啊?
别再乱点鸳鸯谱了!
5.Don.跟Jim正好相反,第一集时是拉仇恨的角色,但在全剧结束时已然是我喜爱的男性角色前两名。
对他180度改观的契机是第四集结尾。
那一句“只有医生能宣告她死亡,新闻不能”瞬间点燃了我。
那是我看这部剧第一次为一种精神而燃。
就像Will说的,Don你他妈是个真正的新闻人。
第二次我被燃到又是Don,在飞机上向机长宣告本拉登的死讯——“我们刚刚播报了这条新闻。
”Damn it, Sloan怎么可能不爱上你呢?
业务过硬又有新闻之魂,却不像男主那么标杆化——Don你是个好男人,别在Maggie身上浪费生命了。
这里我想多说一句Don和Maggie的感情。
诚然两人分分合合,但我觉得Don其实可能没有那么爱Maggie.一开始的时候是Maggie更在乎Don,Don基本不怎么care的。
然,自Jim出现之后,Don感到了威胁和竞争,才开始绷紧神经,参与到Maggie争夺战中(Don对着Sloan那一句“Am I losing Maggie?
”真的让我心一颤……)。
也许Don只是不想输掉Maggie,就像不想输掉其他东西一样。
6.印度小哥。
我最喜欢的男性角色前两名就是他跟Don.萌点满分,热血满分,埃及暴乱那集印度小哥帅到爆表,让我心肝都快化了(尤其那一拳打到显示器上时),说大脚怪的时候又实在可爱得过分。
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人家妹子不断却绝不和上面这群乌烟瘴气的男男女女搞到一起,清清爽爽不带走一片云彩,凭这点也要点个赞。
而且比起发际线过高有提前发福危险的Don,印度小哥绝对算帅的了。
7.Sloan.是我并不喜欢的高智商低情商女性类型,在前面的若干集里对我来说都没什么存在感。
福岛核电站播报事故的那一集甚至让我觉得这姑娘死心眼得有点傻逼,光能添乱一点燃不到我。
但是最后一集她对Don的那句表白一下子扭转了她在我心中的形象——不是说我喜欢Don她也喜欢我就喜欢她了,而是她那句表白让我看到了我本以为她身上缺少的那种东西,一种情商更是一种情感。
高智商女孩加上这种东西,瞬间变成我喜欢的类型。
拒绝400万的年薪,面对着和Maggie复合的Don依然坚定地留下来,或许她才是最能代表新闻理想的人——非科班出身,放弃大把金钱和名誉的诱惑,连爱情也可以没有,但是我要做我想做的事业,我要在这一行高飞。
而那事业就是新闻,是新闻精神,是tell the truth.8.Lisa.为了将Maggie,Don,Jim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混乱而出现的第四角酱油室友,但是我喜欢她,她跟Maggie比起来就是好姑娘和婊子的区别。
发现男人不爱自己,当退则退,绝不纠缠,让步给自己的好朋友并且真心祝愿她,但当看到转机时又能勇敢果断追求自己的幸福。
姑娘简直是太棒了,Jim不选择你是他的损失。
如果我是你,在饭馆对着Maggie绝不仅仅是掉头离去那么有风度,怎么也得拿杯水泼她脸上吧。
感情戏和角色的吐槽到此结束。
如果说一开始对新闻理想新闻精神这些本剧的主旨还有很多感想可抒发,看完十集下来也有点无话可说了——因为它要讲的反复就是那点东西。
做新闻,做真正的新闻,不是讨好观众和广告商,而是用真相引导人们。
一个堂吉诃德的比喻,贯穿始终。
只是这些,在中国也许不是有了堂吉诃德的勇气和决心就能那么简单做到的,我们只能尽己所能保留良知,尊重真相,拒绝扭曲与虚浮——为此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若能如此,便不必多说。
最后,有一个细节还是很打动我的。
片子末尾,那个在第一集开头提问“What makes America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的女孩来晚间新闻做了实习生。
Will做出了这样的回答:"You do."能够使一个国家变得伟大的,从来都不是什么虚幻的信条,制度,而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每一个个体。
It is you.只有你坚守你的理想,你的良心,为你的职业倾尽全力,为你的同胞更好而努力,你才能真正使你的国家变得伟大。
不仅是新闻工作者,每个行业都一样。
首先我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并没有打算在这篇剧评里隐射任何现实,请不要多做联想。
大概是在播出一个星期后,我才将《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第一季第03集“第112届国会”(The 112th Congress)翻出来看完。
这一集在微博上的讨论可谓是毁誉参半,其实在第02集的小失落之后,我也担心第03集会出现更大的水平下降。
而事实上是,第03集的热血程度并不低于第01集。
而且相较于第01集,编剧们在抨击了一种现实之后,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
在写剧评之前,我们有必要来讨论下我对美国茶党(Tea Party)的看法。
事实上,这个松散的政治组织出来的时候,很多美国人都对它抱有支持的态度。
毕竟美国建国就始于波士顿倾茶事件,故而自命为当年“倾茶党”继承者的“茶党”自然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而且相较于传统的政客们,茶党的政治人物频繁利用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进行宣传,亲民形象远远好于一般的政客。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日本的AKB48组合,如果说AKB48是“可以面对面的偶像”的话,那么茶党无疑就是政治界的AKB48,他们也是一群可以面对面的政客。
茶党的政治诉求其实很简单,他们认为美国现在不再属于美国人民,而是属于一些利益集团和政客。
其实这倒是让我觉得挺可笑的,美国不是一直推崇“精英政治”和“代议政治”么?
什么时候美国民众忽然发现自己的选举权其实并没有那么完美了?
而且更为可笑的是,茶党的推举出来的政客大多没有什么执政理念,他们的观点就是打倒政府,搞臭奥巴马……这个倒是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文革,美国国会掌握在一小撮走资派的手里,所以广大革命小将们要起来造他们的反。
可问题在于,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了文革是行不通的,美国有何苦来哉?
而且最为可笑的是,美国茶党最初是以激进派民主党形象出现,结果呢?
他们是一群比保守派共和党人更保守的极端保守派……他们反对给予LGBT人士相关人权,他们反对尊重有色人种,他们反对自由流产……他们甚至反对最低工资和鼓吹美国部份地区已经被伊斯兰极端主义所控制。
总之,茶党的目的就是吓唬美国公民,你们不选举我们,你们就会被撒旦统治。
可是殊不知这茶党并不比撒旦正义多少……当然,最重要的是,美国的茶党人士是一群只会破坏,却不懂建设的政客。
的确,破坏永远比建设容易。
因此对于政客们来说,破坏比建设更容易出政绩……只是,如果美国真的来一场“破四旧”和“铲除黑五类”的运动的话,美国还是美国么?
我们来说说这一集。
在《白宫风云》了,巴特勒总统是一名自由派民主党总统。
但是为了他的祖国,他依然会选择与共和党合作。
无论是巴特勒总统本人,还是里奥·马加瑞幕僚长或者乔希副幕僚长,他们并不认为民主党团队入白宫,就代表这个国家完全属于民主党了。
在《白宫风云》第四季第23集“第25号修正案”一集里,巴特勒总统就面对了他职位与他身份的冲突,因为他最小的女儿被国外的恐怖分子绑架了。
按照美国的国策,美国是不会与任何恐怖分子谈判或妥协的,但是身为父亲他无法亲自开口说这样的话。
因此巴特勒总统在那一集里签署了一条行政法令,援引《美国宪法第25修正案》而暂时放弃总统职位。
即便当时副总统职位出缺,第三顺位继承人乃是保守派共和党人。
但是面对国家,巴特勒总统还是履行人民赋予他的职责。
而在《新闻编辑室》里,麦卡沃伊主播则是一个温和派的共和党新闻主播,他热爱共和党的政治理念,也热爱美国的政治制度。
虽然茶党事实上是共和党极端保守派炮制的政治组织,但是为了捍卫政治理念和宪法,麦卡沃伊团队还是在新闻节目里如实揭露了茶党的面目,并抨击那些获选的美国茶党政治人物。
即便意味着他的新闻节目可能会被电视台抛弃。
《白宫风云》中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共和党金发女孩,虽然她并不被白宫里的大多数人喜欢。
但是总统和幕僚长却决定留下她,因为他们认为她爱着这个国家,而政府需要这样的人来服务。
并不能因为她的政党而将她排斥在政府之外。
而这个女孩也跟她的共和党朋友说了,她并不认同民主党,也认为大家可以指责他们的执政理念,但是却不能攻击这些民主党人不爱国。
而在《新闻编辑室》里也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人,一位共和党资深众议员居然在初选中败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牙医。
仅仅是一位这位众议员拒绝对美国总统进行人身攻击,保持自己的政治风度。
可是选民却不吃这一套,他们将社会主义份子、共产党员等标签贴在了美国总统身上。
(奥观海同志,您辛苦了!
)更重要的是,共和党议员因为和民主党议员连署一项议案被人认为是背叛,殊不知这项议案是为了救助无家可归的退伍老兵。
在这一集里,简方达登场了。
目前来看,她将是麦卡沃伊进行新闻改革的最大阻力。
【备注:本文依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 (CC BY-NC-SA 2.5) ”协议释出版权。
】
【What makes America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这样的问题在2012年也许还算合理,8年后的今天再看不免充满讽刺。
Now it can't2020是剧荒的一年,于是复习旧剧成为了一种新的乐趣。
除了《欲望都市》以外,《The Newsroom(新闻编辑室)》成为了我复习次数最多的宝藏美剧。
时下的新闻内容每天都可以令人瞠目结舌,让人不禁幻想如果让Will McAvoy播报是否会更加振聋发聩。
【What makes America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是剧中明星主播Will McAvoy在参加大学论坛时接收到的一个学生问题,彼时沉浸在受欢迎度与高收视率中的他乐于做插科打诨的李诞,而观众席中一个熟悉的身影高举【IT’S NOT】【BUT IT CAN BE】的提示牌即将改变他的职业生涯。
10秒的停顿后,Will开始用三分钟高语速、长语句与爆炸信息量将提问者炮轰得体无完肤,猛然提升的节奏与高密度台词无时不刻不在尖叫本片编剧的Aaron Sorkin属性,——一场【理想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大戏随即展开。
出生于富裕犹太家庭的Aaron Sorkin在《West Wing(白宫风云)》展露自己高超的政治剧编剧能力后,凭《点球成金》《社交网络》《史蒂夫·乔布斯》等片继续收割各种金牌编剧奖项。
基本上如果一个片子时常出现常春藤毕业每分钟说话超过200字热爱引用数据的白左,那它大概率和Aaron Sorkin有些关系。
看了《白宫风云》以后,我明显感觉到《新闻编辑室》再次让Sorkin重回初心,——【Gather the rosebuds while ye may】的引用、前任男女朋友工作场合重逢的桥段,甚至对空姐的吐槽,当这些早在1999年的《白宫风云》中便出现过的情节变换着形式被再次使用在《新》里时,Sorkin在作品中留下的个人印记也不言而喻。
《白宫风云》
《新闻编辑室》Sorkin老师真的很爱Robert Herrick的这首诗说到夹带私货,Sorkin和《欲望都市》Charlotte扮演者Kristin Davis约会期间,他让《新》中角色戏仿Carrie被公交车的水花溅到的经典桥段,并借角色之口说出《欲》中四个主角最喜欢Charlotte的可爱台词。
政治属性上更不用说,身为坚定的民主党人,Sorkin在《白》中直接策划一届民主党政府,在《新》里则借着Will共和党身份屡屡给予共和党变向抨击。
沉迷药物的Sorkin在《白》里塑造了酗酒的白宫幕僚长,之后在《新》里报道本·拉登被击毙时也同样安排了Will的嗑药情节。
虽然《新》与《白》都是Sorkin的心灵镜像,《新闻编辑室》并非是对《白宫风云》的经典重现,后者可以看作是美国政体运行知识一览表,而前者更像一个完整的英雄寓言。
曾经的《West Wing》完成了让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一代美帝人民愿意关注政治的任务,而《The Newsroom》虽同样直指精英阶层群像,却更进一步将【教化】的目标抛给纸片人,企图用剧中人一次次的大战风车让浸淫在社交媒体中的新生代们重温传统新闻人的英雄梦想。
剧中人的目标与创作者的现实目标高度重合,作者性与主观度陡然上升。
但为了实现创作者的现实目标,剧中的故事性必须更强、人物形象必须更丰富,才能诱导着每一个观众接受创作者的变向说教。
本人MacKenzie头号粉丝与恶商业、泛娱乐化与世俗化为敌的故事即使在2012年也依然充满风险,何况大段激烈台词可能只差一公分就要吼出“你们这帮愚民”的高傲言论了。
如何让观众愿意加入主角们的堂·吉诃德之队呢?
主角的塑造至关重要,Sorkin确实也靠剧本的力量控制了这点。
首先主角们足够高端,——作为韭菜,我们往往通过与所谓高端人士的共情来回避自己是韭菜的事实,这一点Sorkin通过人物们的优越背景与高智商谈吐达成;其次他们在这场打怪游戏中有舍有得——革命的风险是巨大的,众人不仅在玩all or nothing的游戏也时常质疑自己的正当性,外界的危险不够,人物必须有持续不断的内心挣扎,男主Will一直在fucked up的边缘反复横跳;最后角色需要有各自的可爱之处——女主Mackenzie演员Emily Mortimer的英伦口音与Don Sloan CP的强烈魅力加上一众可爱配角弥补了Maggie狗血感情线的不足。
这Line绝了在观众自愿加入堂·吉诃德之队之后,编剧的任务便是带领观众一起实现他所承诺的“大战风车”之旅。
此时,Sorkin屡试不爽的快节奏、多线叙事与精妙台词就开始发挥作用。
仔细看就可以发现,剧情的快节奏其实大都由大面积对话正反打完成,固定场景下缓慢移动的镜头增加了戏剧紧张感,而成功的多线叙事则是多事件的互相穿插、呼应,并层层递进让剧情走向高潮。
这里拿第一季第六集《Bullies》为例,这集形式有些特别,却将文本故事的控制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我的拉片笔记(因为并非是电影拉片,不抠细镜头仅以大概节拍为单位)。
《Bullies》中嵌套了四个新闻事件,巧妙地以倒叙的形式把在戏剧时空中发生最早的事件放在最后揭晓制造高潮,让心理医生充当导师引导主人公Will从开战外界bullies到面对受bully的创伤再到正视自己成为bully的危险,完成了主人公一次成功的自我挣扎。
这样环环相套的故事线离不开编剧的设计思考与控制,而Sorkin也是众所周知的片场暴君:他执着于自己的文本设计,给予演员很少的临场发挥空间,——编剧力量甚至大过导演适合倚重情节与台词的电视剧,在电影中就没那么奏效,或许这就是Sorkin自己执导电影没有那么成功的原因。
《新》的主要剪辑师之一Anne McCabe表示:“这部电视剧不存在即兴表演。
”工整巧妙、丝丝入扣的剧本设定让《新闻编辑室》承载得起【教化】三观的大旗,在Sorkin的控制下,所有剧情都可以被集中起来为以一己之力带来真理的力量摇旗呐喊。
三年前第二次重看《The Newsroom》以后,我第一次读完了《堂·吉诃德》这本书。
与其说想成为螳臂当车的堂·吉诃德,我可能更适合成为无厘头的桑丘。
【教化】的目的是否正确势必没有答案,不过索金的拿手好戏一定是好莱坞奉为圭臬的模范。
2020年,魔幻荒诞不断上演,好内容仍是稀缺。
新常态下,或许为了成为一名奏效的骑士,你必须先成为一名暴君。
P.S. 每次看完的直观感受——办公室恋情有利于社畜生活。
【我还有机会吗?
【没有机会我也能创造机会。
当最后威尔问道最初那个西北大学女孩向其提出的问题时(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答案很简单:you do(对 就是你)开始这样的问题对于威尔而言来说是单纯至极,甚至在威尔的观念里具有挑衅的味道。
因为自己的不可一世早已经深入到自己的骨髓里了。
但是最后结尾却很诚恳认真的接受了这个看似有点冒昧的女孩。
十集的时间循循环环回到原点,但如今的威尔显得比以前更加的会爱了。
并且所有的人麦肯兹,玛姬,吉姆,唐····都在新闻的这个圈子里都无形中得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宝贵东西。
然而正是我们千千万万的big fool才造就了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
这也正是恍然的威尔最后对那女孩情有独钟的意义所在。
这部剧中有太多的细节让人为之动容,这也正是自己静下心来追其到最后的原因。
里面的东西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思考值得分析。
里面穿插的办公室恋情也让观众为之一振。
各集报道的政治事件也让人印象深刻。
更值得一说的是每集都如机关枪似的对白,让你不得不聚精会神的去聆听思考。
这是考验你听力的一部片子。
然而在艾伦的笔下基本都是天才活灵活现的化身,所以你会被他们感染然后爱上他们。
不得不承认一部好的剧反应在各个不起眼的细节当中,演员的一眸一笑,任何的一个肢体动作都可能影响到其情绪的反映效果以及整部主题的内涵。
而其反应的东西几乎让人找不到任何的瑕疵。
但唐,玛姬和吉姆的三角关系处理让人有点不知所以然。
显而易见,玛姬和吉姆你情我愿的互相爱慕,最后却因为唐的一个承诺而重归旧好。
而吉姆却要违心的和玛姬的闺蜜丽莎滚床单。
彼此双方的在乎被压抑的零碎不堪。
直到他们挑破纸窗户相拥一起的时候依然要理性的顾虑Lisa和唐,最后还是理性的妥协。
月老麦肯兹依然不甘的向威尔感慨玛姬与吉姆的合适性,犹如自己和威尔一样。
但现在无名无实的关系也就只有通过两人的互相争吵互相关心和对玛姬和吉姆牵手的基础之上来温暖自己的寄托和遗憾。
但事与愿违,木已成舟。
不得不面对如今的感情现状。
或许两人的自我意识要高于各自的妥协原则,使得麦肯和威尔的爱得不到永久的保质。
这样的关系或许是各自在乎对方的最好方式。
或许对玛姬和吉姆的各自心理描述的过多,使得观众潜意识的认为两人结尾关系会出现逆转。
但导演却没有给这两人机会,让他们在最后的一个吻后打回了原形。
感情戏的成分是有冲突的。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多的东西值得推敲。
但作为一个新闻人的操守贯穿于始终,这点是很值得肯定的。
tell truth是作为一个新闻人对每个观众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把新闻都做成像八卦周刊的头条一样,那伟大的国家又从何说起。
总而言之,他们的精神令人动容,团队的合作让人兴奋,他们的故事就在newsroom。
S1E1 墨西哥湾深海原油泄漏事件第一集,聚焦墨西哥湾深海原油泄漏事件,由 ACN 当家主播发表反讽美国的言论开始,接着面临原团队众叛亲离和新团队临危受命(涉及情感纠葛);80 分钟的影片让人看的紧张刺激,高潮迭起,展示了主播和 EP 之间的鱼水关系,同时为后文埋下了大量伏笔;结尾的小反转,让人有点小感动;
S1E2 移民问题第二集,围绕移民问题展示了新闻播报过程中随时可见的“不确定性”,以及有经验的主播和 EP 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主播和 EP 之间的感情线在本集中通过“群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得到极大推动;S1E3 第112届国会第三集,以下内容引用自豆瓣网友:“简单总结下,奥巴马当选之后,在医改、堕胎和持枪问题上,民主党偏左,共和党为了争取更多支持走了中间路线,茶党应运而生,茶党是极右的极保守的一群人,打着共和党和草根旗号的其实有组织有势力的奥巴马反对者,背后有不少大财团在支持。
Will 之所以看不下去一定要揭开他们的伪装,只是因为他其实不管左右,只是本着对 facts、对新闻真理的坚守,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不经意间他们的选票被操纵了。
Will 的逻辑是,一方面奥巴马和民主党有问题,共和党也有问题。
但 Will 追着很多共和党议员候选人不放,让电视台女 boss 很着急,毕竟里面很多人直接和电视台有经济往来。
另一方面 Will 让观众看到茶党和共和党的矛盾,比如茶党的极端民粹主义,比如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和温和的共和党其实是水火不容的。
在国会议员的竞选中,茶党其实挤掉了很多老牌共和党员的席位,这些极右席位意味着和奥巴马民主党左派席位出现更明显的裂痕,Will 已经预见了这些分歧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比如片尾提到的债务上限危机。
”S1E4 美国国会女议员遭枪击事件第四集,主播的感情生活再起波澜,在经历了一场和八卦杂志相关的“事故”后,Night News 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融洽了;
S1E5 埃及民众抗议活动第五集,聚焦埃及开罗民众抗议活动,主要展现了 News Night 团队对“线人”的负责态度;主播自掏腰包将人赎回令人钦佩,其他人自愿筹款分担,体现了集体凝聚力
S1E6 福岛核电站泄漏第六集,死亡威胁,福岛核泄漏,失眠,戒指,流利的日语,经济学女博士强势出彩
S1E7 本拉登之死第七集,主播嗑药把自己弄high了,匿名电话爆料精准,但神秘莫测,几个小喽罗的情感纠葛调味料性质十足
S1E8 大停电,热情悲剧第八集,停电拯救了很多人…和节目S1E9 大停电,模拟辩论第九集,中间停电时 EP 的一段自白式的歇斯底里,结尾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破事的片段,都很真实和精彩S1E10 “大傻瓜”第十集,最狗血的剧情是办公室恋情,最吸引人的剧情也是办公室恋情 他终于知道了那个时候的人是她原创不易,添加关注,点赞,在看,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谢谢~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西风冷楼阙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可能来自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情况属实,我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今夏最具观赏性的美剧《新闻编辑室》一路精彩纷呈、火花四溅,终于在第七集达到了震撼的巅峰。
第七集的内容围绕着基地组织领袖、9/11事件罪魁祸首、美国头号通缉犯——本•拉登被美特种兵击毙这一历史性事件展开。
选取如此重量级的事件,《新闻编辑室》想不震撼都难,但从何种角度来展现这个事件,体现了剧集的高明之处。
毫无疑问,不会还有比本•拉登被击毙更“美国主旋律”的题材。
在《新闻编辑室》中,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这一胜利呐喊,而是通过紧张的节奏深度刻画了剧中的新闻工作者们从“得到模糊消息”到“确认”再到“播报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全程。
这个角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美国头号通缉犯身上,而是把光线照向剧集中的角色,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现在剧中的每个人都是9/11事件的受害者。
《新闻编辑室》表现的是,普通美国民众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刻,才是这次军事行动的最终胜利。
因此在剧集中,当新闻工作者们从狂欢的派对现场匆匆离开,带着酒气和迷惑赶到编辑室,全力确认消息,然后各条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同一个消息,接下来是煎熬地等待,只有百分之百确认的消息才能通过电波向观众们发送。
这一过程中,气氛在《新闻编辑室》典型的快节奏中逐渐累积,两个小高潮过后,剧中主角——新闻主播威尔•麦卡沃伊坐到了演播台后,向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播报了本•拉登被击毙的这一历史性事件,接着剧集在奥巴马总统的讲话声中落下了帷幕。
在剧集的50多分钟里,没有人宣泄地呐喊哭泣、也没有疯狂庆祝,剧中角色依然打情骂俏不断,但观众们却毫无意外地能感受到气氛在慢慢攀升,当高潮终于来临的时候,又能转而觉得在这历史性的一刻面前,继续生活就对胜利最好的庆祝。
在我看来,这种设置是最人性的,它没有宣扬国家的力量、领导的高明,它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个体,因为正是千万个普通的个体组成了国家,选出了领导。
当然,只有手法的高明并不能成就杰出的作品,一个好故事才是精彩的源泉。
哪怕我在之前很多关于美帝超级英雄电影的影评中调侃了好莱坞大肆兜售的美式主旋律,但并不意味着我觉得这些戏码是美帝邪恶的阴谋或者别有用心的外宣。
看过《蜘蛛侠》一类美式爆米花电影的观众都很清楚,美帝携高度发达的影视制作产业链之威,满世界兜售“正义战胜邪恶”的老一套,但回回都赚了个盆满钵翻。
为什么每次美式英雄拯救世界的戏码全世界都乐呵呵地买单,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没记性,而是无论观众来自那个国家、何种文化,光明压倒黑暗、邪不压正都是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的心灵鸡汤。
因此与其说好莱坞倾销的是美式主旋律,不如说它卖的是人类的共性,只不过包装胜人一筹罢了。
回到《新闻编辑室》上来,主播威尔没有像某知名朝鲜女主播一样,随时准备用摧肝裂胆的嗓音来抨击敌人、鼓吹胜利,他坐在镜头前,平静地说出夺取了2977条生命的罪犯被绳之以法;与此同时,因机场繁忙被困在机舱中的新闻工作者们,怀着敬意向航班的机长、乘务通报了这一消息;几分钟之前,退役士兵在耳边的低语中听到了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并且由他向纽约街头的两位警察转达了这巨大的欣慰。
导播室里,工作人员起立;编辑室里,编辑们起立:就这样,《新闻编辑室》用每一个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个体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播报,没有歌颂这伟大的胜利,甚至没有一点鲜亮的色彩和催人奋进的音乐,然而从每一个起立的身影、每一抹眼角的泪光中,就连盗版下载受益者的我们,也能感受到胜利滋味。
取得胜利的,不是美国特种兵、不是谋求连任的奥巴马,而是每一个人心中对善的向往。
在《日落大道60》面前就是个渣儿!!!!Aaron Sorkin真是老了!!!! 还是回去写剧本吧~
还记得看第一集有多么惊艳多么震撼~简直看的热血沸腾!结果从第二集就不断的开始狗血~理想主义散发圣母光辉的女主角也越发的让人无法忍受~这个剧做新闻的部分看起来是多么的酣畅淋漓~感情戏部分看起来就有多么的让人想掀桌= =+预感是追不完一季就会弃的···
本来想看半集睡觉的,但全程高能,太酣畅淋漓了。被女主迷的半死。天朝新闻从业者怕是不敢看吧
10年前还在念新闻系的时候看的,当时就很讨厌白左。
hbo总不让人失望,哪怕不靠年轻人不靠颜值,当然女主还是美的,情节依然紧张刺激,关于新闻,关于事实,看着很专业的职业剧
对这个剧唯一的不满是感情戏。感觉编剧大人的情感经验和刘慈欣差不多。
一话弃了~不合口味啊
完全看不下去
看两个别扭的人太恋爱,实在是操碎了旁人的心。最喜欢日语说得溜索的Sloan,可惜看男人的眼光太差。。
第一集相当相当出彩,后面几集慢慢觉得一般了。真心受不了那么多的感情戏,至于要瞎扯那么多么,如果一部剧情剧里能少了爱情得多合理。
廉价的爱情路线太难忍,弃。
各种矫揉造作还很傻逼,大概长处就剩下A)拿来练新闻英语和B)挖苦本朝新闻界。。。。?忍了两集不到直接吐了,男猪脚这种肤浅又半吊子还爱自命精英教化民众的货搁在哪里都恶心人。
打了低分 不过我还是会看第二季的 编剧很厉害 虽然 虽然主旨偏了
脑残剧不可怕,怕的就是这种貌似说了一堆严肃话题,但其实只是一个姿态什么也没有说清楚的
政治立场过于明确,看来是针对大选而拍的。中间有两集不错,最后几集没达到高潮,有些失望。情感戏过于小家子气,两位女主演表演过火,张牙舞爪。
今早看了下和菜头的吐槽,“有许多文艺青年因为其中的新闻理想而推崇备至。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这样的工作大概做起来也会过瘾一些,而不是打卡做事换饭票而已。只是这样的工作很难找,否则就不用拍成电视剧了。”
"为什么美国是最伟大的国家"全剧从头到尾都在回答这一问题并解释美国核心价值观,虽然同为主旋律色彩的剧,但比起十年前的白宫风云,索金这次水准下降太多,高潮来的不够汹涌,人物设置又不够鲜明有趣,庸俗的感情戏更是绑架了太多剧情,怪不得HBO决心更换掉大部分编剧。
看似犀利之下,内里全是中庸
肉麻兮兮的
果断可以弃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