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仿佛又回到那恐怖、紧张的七天。
看着电影里一个个镜头,仿佛我的兄弟、战友又回来了!
2008年5月12日,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
由于时间太匆忙,留给我们的回忆太少太少。
希望有人能让我们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掉许多许多的记忆,虽然它们只会让我们痛苦,但是我们并不想遗忘。
现在,终于有一部电影能让我们永远的保留住那些记忆。
2008年5月12日,时间永远定格在了14点28分。
对于大多数80后来说,8级地震,根本没有概念。
直到新闻媒体介入之后,看到一幕幕人间惨剧和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才有了直达心灵的震撼。
那几天基本上是在泪水中度过的,感觉人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无助,那么渺小。
一瞬间,数十万的生命就被夺去了,他们也有父母妻儿,也有兄弟姐妹,我们还能看着电视掉眼泪,他们或许就天人永隔了。
同时,危难时刻,我们的子弟兵第一时间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道路毁了,徒步开进;桥梁塌了,就上冲锋舟;气象条件差,就5000米跳伞。
保家卫国,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正是他们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
电影基本上是把几个典型事件通过主要人物穿插了起来,比如不顾家人的县委书记,主动请缨的武警战士,劳累过度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老师,双双参与救灾工作的夫妻,这些都是有原型人物的。
给五星,就是因为真实。
虽然特技做的很假,虽然领导形象很主旋律,但一线的事迹都是真的,都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人和事。
看的出来,电影为了抢时间,做的很粗糙。
我相信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必定特技更大,煽情更多,制作更精良,但对我来说,那只是电影,而512是在自己有生之年亲历的历史,我必将铭记一生。
我们是学农时看的电影,教官在广场的舞台上拉了块又小又模糊的投影布投电影。
电影名叫《惊天动地》,讲的是汶川大地震后特色的一个摩托化旅前去救人的故事。
全场500多号人,哪会看得上这东西。
从一开始大家就是闹哄哄的,教官骂了我们好多次,放电影中途很多人跑到广场边上的各种摊位上买吃的喝的,也让教官骂了,强制我们坐在那看这鬼电影。
整部电影里的人民群众没有主观能动性,全靠政府和军队为救。
电影里每出现什么危机,立刻就要蹦出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在指挥部里拿着PPT分析。
灾难发生了,百姓只会哭和闹,每一个知道该怎么办的,围着村委书记求帮助,而村委书记一发话,所有人立刻有了方向有了光,军队到了更是如此。
而老百姓除了给军队烧菜外,就只会经典地“添麻烦”,比如父亲救援中途打倒士兵闯进去要看儿子,一番教育、儿子救活后在那向士兵道歉。
全片是在好莱坞三幕式的基础上添加套路化的情节、自以为很深刻的人物、煽情桥段(包括爱情)。
全片主要塑造的是这个摩托化旅的旅长,还有他的上级——该战区的总指挥,由李云龙饰演。
这两人自然是伟岸无比、具有深谋远虑的。
电影的开头字幕里说本片重点刻画的是这个摩托化旅,但是除了这个旅长和一个(还是两个?
)士兵外,对这个旅就没多少描绘的。
对于那士兵,也是很经典地主动救援被废墟压死,然后灰白回忆他在电影前半段哪几个镜头,似乎观众看到这些就能哭了。
电影里有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桥段,就是一个教师用身体掩住三个学生,自己被压的事情。
但电影里处理得太离谱了。
一堆士兵和群众都围着那个老师掩住学生的地方,放下手里的活,感动起来了。
这种一群人围着几个人的场景在片中被严重滥用。
另一处地方是,一个男孩的同学从废墟里救出来,但呼吸很微弱,今天“刚好”是她的生日,男孩就求她快点醒来,然后唱起了生日歌。
黑夜里,周围一圈的士兵也全都唱起了生日歌,还拿起手电筒摇了起来,直接化身演唱会。
而小女孩也在生日快乐的歌声下被救火了。
影片还有国产片经典尴尬的爱情戏、突然的幡然醒悟(李云龙的孩子地震前沉迷网吧打游戏,看到汶川地震的新闻后被感动了,当了志愿者),个人英雄主义和最后一分钟营救。
我们总能精准无误地猜到后五分钟地情节,就这样毫无惊喜、充满惊吓地看完了全片。
全场学生聊天聊得热火朝天,不少人拿出来扑克牌打了起来。
电影结束后教官又骂了我们一遍。
周围的同学也对电影疯狂地吐槽,但大家最主要的不满还是充足的晚上时间被这一活动占了,一些人学生对电影的吐槽是乐子化、不分轻重的。
比如电影刚开头不久的地震场面,房屋倒塌、群众慌乱,看到废墟压人,有的学生就说“怎么不压死几个爆点浆”。
一个探亲结婚的武警,归心似箭,他在路上遇见地震,他和女朋友失去联系,他救助车上的旅伴,他们逃命,他徒步向汶川出发,路上遇到逃难出来的人,各种各样的人,也遇到一起向那里开赴的志愿者啦、军队啦、记者啦。。
然后他跟自己女朋友总是失之交臂,他在路上和寻找的过程中救了很多人,也看到很多人逝去,他也差点儿死了好几回,他也被人救起,他迷路,他生病,他受伤,他遇见劫匪。。
他听到很多谣言,他也恐慌很深,他有想要逃跑,他还做了噩梦。。
总之他最后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又见到他女朋友了。。。
他女朋友搂着他说:亲耐的,我们永远在一块儿
好莱坞有种卖座很好的类型叫“灾难片”,“9.11”过后的几部主题电影都自觉放弃利用这个与商业绝配的题材,比如纪实风格的《航班 93》、尼古拉斯凯奇加盟的《世贸大厦》,没有着重刻画视觉特效,再造恐怖发生的情景,担心观众们害怕回忆。
中国灾难片《惊天动地》正相反,开场一大段精彩的、以假乱真的汶川地震实况,导演的立意方向可能正确,想表现学校老师、普通市民,部队士兵的临危不惧和处变不惊,但过程太漫长,CG打造的镜头太多,看得人稍微兴奋起来就心底渐渐不舒服,毕竟举国悲哀的事件,毕竟刚过去一年。
然后是空洞的剧情和脸谱化的角色,那些军委专业户演员(李幼斌、侯勇等)统统上阵,朗朗地为正义、注定结果,大道理歌功颂德。
精神领袖巫刚继续板着脸演省长,每句台词都是铿锵有力的男中音,从听觉上就区别于老百姓。
他先前的代表作《超强台风》(灾难片)能秒杀所有面对芙蓉姐姐仍不呕吐的强者,突然,我意识到一个可怕的猜测……定睛导演的名字,谢天谢地,不是土鳖片之王——冯小宁。
这是一部内容诡异的影片,想弘扬高尚深刻的主旋律,却往表面化的感官刺激里努力。
用牺牲亲属来衬托领导的无私是和谐影片的杀招,所以县长她妈刚出现第一次我就猜到人家最终会为该片精神层的升华而陪葬,“5.12”时确有领导为救别人失去自己至爱的例子,但换回的是再不愿提起的悲痛被艺术需要加工成亿万人参观的视频教育课再现于银幕上丰碑永存。
“付出”是很高贵的品德,天灾降临威胁生命的瞬间,任何平日正确看待的价值观都会动摇,被考验,在《惊》里,每位主次要角色都像铁血英雄,面对极大的危险时,没有丝毫犹豫,冲,跳,钻,爆炸前还气定神闲地用女人的力气拉拽男人的身体施救,不人性,更缺乏真实。
也许你会说,当年报道过老师因为挡住课桌下的学生而死亡的新闻,但现在这是取材生活,半记录风格的电影,顾及全面才能客观,马未都聊过,“小说中全是好人没坏人为什么不好看?
顺拐了”。
总指挥梁司令的儿子沉溺网游,被地震教育得幡然悔悟去当志愿者;年轻的魏医生支援灾区巧遇年老的男友旅长,演绎了一场特殊背景下的军人之柔情;齐老师请批新婚假却放弃小家的建立和武警丈夫抢救大家(国)做更有意义的事(我倒觉得让齐老师死更能突出那啥);男同学念念不忘女同学,连交还寄予重生希望的她手中的生日礼物都是福娃京京。
该抵制的都抵制了,该赞扬的都赞扬了,读到这里的人尽情联想。
最后提两个可乐的地方:1.音乐作曲者深得汉斯基默亲传,怎么听怎么是《珍珠港》的散装光盘。
2.结尾的高潮——炸化工厂那场戏明显是为商业要素考虑生硬地添加的,“爆炸”像冲锋枪扫射一样,能让观众心里得到满足。
(原创,转载请署名,谢谢)
说实在的,整部片子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含泪看的,地震来临的那一刻,是我哭得最厉害的一段,就算特效假,就算演技差,也丝毫不影响观影的心情。
说到主旋律电影,现在的国人貌似对于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完全是不屑的,以为是国家要洗你们的脑,但是对于欧美的主旋律电影却异口同声的说“好感动”“数次飙泪”“好酷”之类的话,我能认为你们是被外国人洗脑了么?
身为中国人不推中国的主旋律那你推什么?
估计感觉自己很聪明,不会被愚民似的,实际上已经被敌人愚了个底儿掉,真是可悲。
对于十年前的汶川地震,没能参与救灾感觉很遗憾,因为那时候我还小,还在上学,在石家庄,在教室坐着的时候都感觉到晃了那么几下,可见当时的地震有多厉害,而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代入感很强,数度都想拿上工具赶紧去,发现底下压着人都想大喊“快救人!
”但是在电脑跟前喊岂不是很怪。。。
看到解放军来的时候,我都在脑补假如我在现场的心情了。。。
完全是松了一口气的状态,假如你是当事者,你难道不会松口气么?
当然会了,解放军不是来消耗你们聪明的群众的物资的,他们是带来了物资并且是来救人的同志们,这时候你不动容那只能说你没有代入或者“上帝”视角观影了。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吧,理性爱国可取,但是一个“无脑爱国”的中国,实力一定比“理性爱国”的中国更强大。
我只能找到这样的文字来记录看完以后的感受:记得上次哭还是在看一部98抗洪的纪录片。
我哭是因为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看到了四川人民的坚强,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坚毅,看到了全国人民的牵挂。
脑中至今还回荡着各种声音“相信党,相信政府”,“兄弟们,乡亲们在等着我们”,“解放军来了,解…放…军来了”,“我不哭,解放军叔叔”,“姑娘,别管我”,“我们相信你,.........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更是自立自强的民族,在灾难面前没有退缩,更无软弱,似乎每个人都相互成为命运共同体,在灾难中涅槃,获得新生。
客观的说,应该是一部还原真实的灾难片,将2008年的汶川地震高度还原,通过几个代表性事件分别刻画人民子弟兵,武警部队,科研工作者,医护文卫工作者以及党政相关人员,从上至下,从高层到基层,将震后群众的恐惧与希望,解放军战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及地方干部人民公仆精神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虽说因为当时拍摄科技原因,在特效技术方面还未完善,但是通过整篇情感弥补不足,干部家属为不拖累救援人员自己拆下支柱永远埋在废墟之中以及侯勇饰演的旅长与护士在化工厂救人的一幕感人肺腑(但个人感觉二者感情戏有点突兀,虽说为了引出唐山与汶川两代人的精神传承和守望相助,但是多少有点唐突了,也是我觉得整片下来不太适宜的部分) 总的来说,这部剧还是一部超赞的电影,值得每个人去回忆那段苦痛的过往,唤醒灵魂,提振精神。
看过很感动,我真不知道那些给差评的观众们是怎么想的,说这个拍的不好,那点拍的不好,一个两个都给资深影评家呢。
想看好的电影就去看美国大片去,这部电影是为了追求特技吗?
他是为了宣传一些东西,也许又有人说什么洗脑,你们要在朝鲜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洗脑了,我觉得是不是中国在你眼里无论怎样都不好是吧,08年时候国家有没有积极的抗灾,美国大片拍的再好,你你遇难的时候他也不会来救你。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人民了解了西方相比中国的发达,中国也不遗余力的学习西方。
不过和这种学习一起到来的,便是对西方国家片面的理解,以及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冲击下普通人的迷茫。
久而久之,西方比中国有绝对的优越性渐渐成为了部分中国人头脑中的定式,不过就像《叶问》里说的那样:“有时外国的月亮,也没有那么圆。
” 再来看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和以往中国的宣传一样,中国的影片总是很严肃,或者说,有点“起高调”,感觉解放军以及各行各业都很伟大,但是在我看来,只是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和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在电影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回到现实,这次疫情解放军和当年一样,依旧是关键时刻的定心丸。
我在东北,当时听说解放军和东北的医生出动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充满了踏实感的,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伟大。
虽然副作用是,东北医疗体系差点瘫痪了小一阵,起码我住的城市医院在一段时间,非特殊情况是不接收病人的。
沈阳军区出动的视频网上也有。
从那一刻我就知道,中国的疫情早晚会过去的。
集体主义依旧发挥着它巨大的力量。
这部电影有点半纪实宣传的性质,可是汤姆克鲁斯不也拍过征兵片嘛。
剧情上应该不会有大片的刺激感,不过,它绝对没有那么不堪。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是一般的,可是这个故事本事是在太特殊了,特殊到不能剥离开故事本身凝结的时代记忆而独立于单纯的电影,所以我推荐大家去看,去了解那段历史。但是说实话,作为正旋律电影,依然有太多可以拍得更好的地方。
《惊天动地》在这个满城大业的时候上映就是找死。但是我还是一个人在电影院看完并流泪了。对白政治性太浓。但是这样才是令人热爱的主旋律。
歌功颂德吧。
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是这海报。。。硫磺岛战役折钵山插旗是代表着胜利,但地震死了那么多人,国家遭受了那么多损失,抗震救灾电影的主题海报不应该是歌功颂德吧?虽然抗震救灾人员的贡献值得肯定,但是怎么会搞了这么个海报。。。
党课,我坐在靠窗的角落一人揣着包纸巾一边好笑一边哭的抽抽······
别问,问就是感动
什么年代,还玩这一套。老老实实拍个灾难片不好吗,再烂也可能有市场,偏偏又要不顾别人承受力的去塑造一群“上帝”。假一点,可以说是艺术化手法,但硬要把观众当白痴,只会换来更多骂声。
08汶川地震我还捐了100
我早说过主旋律电影不是我们不去看,是人物塑造及故事上的乏力。惊天动地可以看出八一厂是下了本的,但依然不够,明明医生说要急救,你却跟人家唱生日歌。
2012Dec2,吴中路117号,CCTV6电影频道。
吃饭时放的 只看了几分钟 心里不很舒服 这不是可以随手拈来的题材 那些苦难 是真实发生的 怎么忍心再次记起
在真正的灾难面前 一切人为的煽情都显得那么多余
真混账,把爷弄哭了~!!
这时候看这个看得我泪流满面啊泪流满面…可是主旋律啊,救人前还先号召个党员先进性…一口血喷出来…
很差劲的电影,人物关系、情感都一塌糊涂,如此好的故事和题材被消费的非常浅薄,八一厂投入不少,怎么拍出来这么垃圾的片子来的…
还行吧
片子一般,但是我从头哭到尾...
我忘不了那场灾难,08年,感同身受。但这个电影,真的,不行
翻译腔调的台词
7分。《惊天动地》是10年秋季开学前军训期间与教官一起看的。所以肯定与出生入死的官兵兄弟们有关。挺感人的,比《唐山大地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