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战争中要想达到瞒天过海的效果,一定是在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
如果本身是菜鸡,还想玩出新花样,那就是“人菜瘾大”了。
当时盟军在陆海空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1943年2月2日,苏联已经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这次战役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当时苏联在东线战场牵制了德军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
西线德军兵力空虚。
1943年6月,防御西西里岛的是意大利第6集团军9个意大利师和2个德国装甲师,兵力共约25.5万人,由意军将领古佐尼指挥。
都是菜鸡。
西西里登陆战役之后,轴心国成功从西西里撤出超过100000人及100000辆车辆,而面对盟军巨大之海空优势,这是十分惊人的成功。
(数据来自,西西里登陆战役词条)也就是说,当时德国根本就没想在这里和盟军决战。
2022-6-17 绞肉行动 爱奇艺个人自用非影评 剧透勿看尤恩蒙塔古 犹太人 之前在法院工作 把妻子孩子送往美国 加入双十委员会 双十 xx代表欺骗查尔斯戈弗雷 曾是飞行员 不能再飞了 面见丘吉尔首相 提出计划 目标指向希腊 实际攻打西西里 蒙塔古对查尔斯的计划很感兴趣 二人一拍即合开始行动 老太太赫斯特是其中一员首先找一具男性尸体 尸体需要溺水 给尸体重新打造虚构身份 飞行员 有女友 女友照片从一位女职员琴处获得 女职员要求加入计划 四人深入研究虚构人物内容细节 照片 信件 票根 戒指 情书 机密文件等等上将去见首相 上将只是用这个计划当烟雾弹掩饰其他行动 首相说越不可信纳粹越觉得可能 首相同意了这个行动查尔斯喜欢琴 琴总与尤恩再一起 查尔斯知道尤恩有家室二人发生争执 尤恩对琴表白尤恩的弟弟艾弗支持无产者 上将怀疑艾弗是苏联间谍尸体被放到潜水艇 冲到中立国西班牙海岸被渔民交给警察局 原验尸官死了 新验尸官是专门研究溺水的 西班牙警察要求英国方面可以直接拿走文件为了让德国方面拿到文件 动用了西班牙间谍 三重间谍 阿道夫克劳斯 库伦塔尔 男间谍还要给另一男间谍打飞机 勾引女职员 公文包被送回英国 信件里琴的睫毛没有了 但是信件是否打开过都不敢保证德军冯伦内上校是反希特勒人士 可以误导希特勒 一德国反希特勒人士找到琴 琴说出实情 行动进展不明了 琴离开希特勒撤军到希腊 英美联军攻击西西里岛并占领海岛 尤恩与妻子继续生活 琴嫁给了士兵 查尔斯结婚 马丁的身份一直是个谜
一具被临时征用的尸体,一个杜撰出的虚构身份,一队谍战系统的情报人员,用一出好戏蒙骗了希特勒,在二战关键时刻成功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甚至加速了二战结束的进程。
这段被尘封已久的历史,就是《绞肉行动》的全部内容。
虽然本片豆瓣评分只有6.6,但在我看来还不错。
正如一个好的创意需要团队集思广益,不断完善,在细节与执行方面不断深化以及巩固。
一个能改写二战进程的大胆构思,更需要举国之力全员配合,上至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全员上阵才能出效果。
1943年,英国谍报部门就想出来这么一个高招。
为打破希特勒对被占领的欧洲地区的统治,英国情报官员埃文和查尔斯想出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假情报策略:用一具携带虚假机密的尸体误导德军,将其注意力引向希腊。
如此一来,盟军就有机会暗度陈仓,成功登陆西西里岛,再度扭转战局。
在各方面精心布置之下,计划有惊无险,完美骗过了德军。
最终歼灭近20万德军,为欧洲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听起来好像挺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大费周章。
首先,需要一具尸体。
这具尸体不能太胖,不能太瘦,得符合军人气质要求,还得死得不早不晚。
死因不能太过明显,否则会被敌方验尸官发现破绽。
运输过程还得方便保存,易于携带,能够伪装成飞行员溺水身亡的样子。
别着急,以上才是第一步。
为骗过德国安插在欧洲甚至英国的谍报系统,这具尸体需要一个全新的身份。
包括姓名、年龄、履历、性格、家庭、爱情经历、部门评判、关系网建设,甚至有赌博等不光彩历史。
他生前定妆照得找相像的人补拍,衣着得得体。
随身携带公文包的磨损程度,与爱人信件的翻阅痕迹,甚至信件中“不经意”落下的眼睫毛等等,都要恰到好处,又不过分扎眼。
为了杜撰合适的人生经历,谍报部门甚至把女同事都找来编织了俩人的相识相知和相恋过程,模拟对话和场景,再让伊恩▪弗莱明(007之父)这样的谍报网小说(摸鱼)高手帮忙完善。
最终,当核心成员开始念虚构的情书时,那个虚构的人物一点点鲜活了起来。
他仿佛就是身边的战友,并肩的同事,“他”对爱人的眷恋,对战后美好生活的希冀,言语真挚,催人泪下。
以至于我们看到那具尸体时,都不再害怕,而是惋惜。
到此为止,计划也才进展了三分之一。
尸体怎么运输到海上,如果避开德军的潜艇,抛尸之后如何确保尸体能囫囵个漂到海滩,到海滩又如何保证有人会把尸体交给政府,当地政府又如何不动声色交给德国情报官员,德国情报官员凭什么一定会相信这尸体?
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
影片中007的老前辈们煞费苦心。
一面积极组织境外谍报部门全力配合,一方面运筹帷幄在德国情报网面前不经意间“撒汤漏水”,任何一个节点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如果计划失败,绝不是情报部门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的努力白费,而是关系到前线数十万士兵的生命,甚至二战的成败与否。
恰好碰到的擅长溺水死亡问题专家,恰好遇到的德国抵抗组织英国负责人,恰好遇到的明察秋毫的运输司机。。。
无数次危险当中,我们都替整个计划捏一把汗,心跳加速。
多少次的险象环生,最终在盟军成功登陆的捷报电话中落下帷幕。
那一刻,所有计划参与者都喜极而泣。
本片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各种细节的铺陈。
有血有肉,骨架丰满。
除了以上所说的对尸体虚构身份的不断完善。
参与计划的项目组成员也都个性鲜活,各具特色。
情报官埃文、查尔斯和女情报员上演的爱情戏码颇受诟病。
但战事大后方“你爱我,我爱他,他很爱又不能全爱我”的牵绊,着实有英国佬那种骨子里的纠结。
面对爱情的惆怅,计划进行中理智与情感的交锋,吃醋与斗嘴的点缀,家庭的忠诚和情缘关系的无法割舍等等,又不断丰富着角色的塑造,将特殊历史背景下前冷战时代的到来一点点渗透给观众。
科林▪费斯等演员精彩的演技让原本烂俗的资产阶级小情调显得赏心悦目,中年人发乎情止乎礼的刻板背后,又多少给人以“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的遗憾。
而那个苦苦求爱而不得的查尔斯呢?
小丑就是我,尴尬一辈子。
影片中另外一些小细节则很值得影迷玩味。
007之父伊恩弗莱明的一贯摸鱼,英国情报员走哪风流到哪且男女通吃的腐国范儿,对社会主义信仰的时刻提防,对美国的揶揄等等,点到为止却令人无限遐想。
影片结尾,那具尸体的坟墓前摆满鲜花。
死者生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死后竟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为国捐躯,甚至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如此居功至伟的贡献。
谍报工作人员则继续默默无闻,深藏功与名。
历史的荒诞与残酷恰恰就是如此吧。
20220604 周六 端午节第二天晚上看完电脑投屏到电视两代达西先生的噱头第一代达西先生187的身高 依然板板的身材 穿军装依然挺拔M 这个梗很有意思整个诡计过程也拍出来了 家属说有新的案例了看了半天才发现是高斯福庄园女主角 好久不见啊小姐姐 怎么越老越好看了呢真人真事改变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人民 Mark Gatiss麦哥竟然也在 simon Russell Beale Johnny Flynn刚刚都在the putfit里面出现 现在老爷子演丘吉尔一点不违和啊Jason Isaacs 哈里波特里面的马尔福他爸感觉全英国一半的角都来了评分只有6.2么
虽然绞肉行动本身是很有戏剧性很异想天开的也很值得讲述一遍但是拍成电影情节方面就不免捉襟见肘了所以编剧给这个历史故事加了狗血的三角恋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这组三角恋但是就观感上来看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大为削弱。
说到这种处理在我小时候看过的连姆尼森演的义盖云天也貌似见过一定要在一对基友中间加个女子故事才饱满?落了俗套罢了徒增笑尔!
但不排除观众买账但是就主创们这种态度看来本片也仅仅只是借助了这个历史事件来戏说而已。
编剧最终想说的还是红颜祸水战争让女人走开只有女人走开基友们才会摒弃前嫌携手一致对敌编剧其实对颜值有很深刻的认知管你先来后到颜值就是王道就算查尔斯先来埃尔文还是凭借他的帅气老男孩外表一下子就俘获了猜火车女的芳心编剧果然看透女人心
2022.07.05
1943年,盟军为打破希特勒对欧洲被占领地区的统治,扭转盟军在欧洲战场上一直损兵折将的颓势,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登陆行动。
所谓兵不厌诈,为了保证行动的成功,情报部门设计了一个骗局,叫做“绞肉行动”,用一具携带虚假机密的尸体误导德军,骗过希特勒,使其相信盟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希腊。
希特勒中计后,盟军突然登陆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这是希特勒的软肋,歼灭近20万德军,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为打开欧洲战场的胜利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部电影在谍战这条主线的贯穿下,交织着蒙塔古和亲共的弟弟之间的亲情、蒙塔古和查尔斯之间的友情、蒙塔古和琴之间爱情的纠葛,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英国情报官员伊文·蒙塔古中校(科林·费尔斯 饰)和空军上尉查尔斯·乔姆利(马修·麦克费登 饰)被安排在一起,共同谋划这个“绞肉行动”。
首先是挑选合适的尸体,要求也不胖也不瘦。
接着编造履历,从起名字开始,兵种、职务、制服,业余生活,感情经历等等,有点像搞创作,严丝合缝,不能有一点破绽。
空军上尉查尔斯·乔姆利看上了一个女同事,在电影院和人家套近乎,借着找照片的机会假公济私的进一步接近女同事琴,更把女同事琴也拉进了“绞肉行动”中来,这样他们可以朝夕相处,名正言顺的一起进行好玩的“编故事”。
就这样一个叫威廉·马丁少校的人被编造出来。
给“马丁少校”拍照成了一道难题,死尸咋都拍不出活人的感觉。
酒吧里寻来寻去也没有结果,正当一筹莫展时,琴新交的男友,罗杰·迪尔伯恩中士,一个美国大兵的到来让大家眼前一亮,这也太像了马丁少校了,不过也太TM的晦气了,拿美国人开涮,这部电影够损的。
马丁少校口袋里那封奈将军写的信让蒙塔古中校犯了难为,连改了14稿戈弗雷上将都没通过,最后还是奈将军亲自写了一封才过关。
两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四个人开香槟庆祝,作为消遣琴给大家读了帕姆写给马丁少校的情书,尽管知道是假的,但是都被信中内容勾勒出的美好回忆和憧憬所打动,此时此刻,他们又何尝不是这般感受?
再周密的计划,实施中都离不开机缘巧合的运气,这个“欺骗”计划一波三折,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首先是尸体落入西班牙海军手中,当地验尸官偏偏死了,临时验尸官是个博士和病理学家,专门研究溺水身亡案例的专家,负责处理此事的西班牙海军法官偏偏又是一个反纳粹分子,让英国大使馆的海军专员直接把打捞上来的公文包取走,幸亏英国海军专员随机应变,亦以应对,这场戏才没有演砸。
英国和驻西班牙大使馆像真的搞丢了绝密文件一样,电话电报你来我往,不亦乐乎,英国谍报人员大卫上校牺牲色相,做了两次鸭子。
重新回到英国的公文包经过检验发现文件被打开过,可以肯定有人读过信。
好运气时刻相伴,德国人终于上钩了,德军开始从西西里岛往希腊调兵。
不想节外生枝,琴在家里却遇到了大麻烦,俱乐部里的服务生特迪突然出现在琴家里,拿着那张假扮帕姆的照片,逼问事情的原委,威逼之下,琴只好如实交代,“绞肉行动”暴露了。
最让英国人郁闷的是什么人获取了情报他们一无所知,英国首相坚持按计划进行,西西里岛登陆行动在战战兢兢中进行,结果大获成功。
“绞肉行动”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如今被誉为是欺敌行动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柯林叔一如既往帅炸,双排扣军装大衣哇塞…剧情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二战时期一个迷惑德军掩盖盟军意大利西西里登陆的秘密行动。
主线当然就是这次行动,策划、招募、审批、落实、后续跟踪。
(不得不说剧里面英国驻西班牙大使/情报部长堪称本剧超级交际花,魅力无边,男女通杀,从政府部门前台到三面间谍都是他的裤下臣。
🤣)另一条线则是集中在这个秘密行动组的四个主要角色之间幽微的关系上。
其实这条线主要是凸显人性的多面性,以及无名英雄的人性弱点。
但这两条线比重差不多但节奏上差太多,以至于我在看的时候一会儿觉得也太紧绷了吧然后又出现台词间停顿感情复杂难辨的段落,从而失去整体的节奏感找不到高潮部分。
不能说特别棒但英国味儿挺足。
比如早上八点喝一杯之类的。
😉——————题外话:我惯例坐到大部分演职员表都过了才起来,就发现出口旁有三人。
按照一般情况电影结束了还聚集在出口干嘛?
我走近发现三人应该是一起来的,其中一个男士非常用力推着出口那扇门旁边的墙。
😅我怀抱着疑惑的心情在三人的目光中推开了出口的门,说:“难道不是这个门?
”扶着门回头一看,两个女孩子笑喷,那个推墙的男的笑得蹲在地上捂住脸。
然后我们鱼贯而出他们三个人在门口笑得说不出话来。
我开玩笑问:“刚刚是在找哈利波特的隐形入口吗?
” 那个男士一直捂住脸:“我不知道哈哈哈哈!
” 估计会成为他一辈子的黑历史。
🤣🤣🤣🤣
这是二战,也是世界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场欺诈战R君说“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
”(海明威 《永别了 武器》)
谈起谍战,大家能想到的,总是窃取情报和机密。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谍战,基本都是暗流涌动型,不会像我们的007特工詹姆斯.邦德少校这样大摇大摆的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又可以随心所欲的撩妹,或者大打出手,但是毕竟这样的谍战,更容易获得读者、观众、影迷的青睐。
其实没有人想得到,伊恩.佛莱明,这位创造了风靡世界的007特工的间谍小说作家,其实真的是出自英国著名的间谍机构,2战时英国的安全保障调整局(BSC),也是英国的海军情报部。
该情报局隶属于英国海军上将约翰.戈佛雷管辖。
同时,因为伊恩.佛莱明的办事能力特别受到戈佛雷上将的赏识,所以他还是上将的私人助理,能掌握相当多超越他权力的机密,并参与各种行动及决策。
甚至他还亲自组织过一场著名的“30号冲锋队”(30AU)行动,在葡萄牙,组织了一只特工部队,帮阿尔巴尼亚国王夫妇从德国占领区逃出去......所以,艺术真的来源于生活。
007传奇特工故事里的许多细节,可不是随口编编的.......(下图是电影中的伊恩.佛莱明和他的真实照片)
而最近上映的这部《绞肉行动》,也是伊恩.佛莱明亲自参与的一场二战中著名的谍战行动:为盟军登陆及攻击西西里岛,铺垫大规模欺诈的情报行动,将西西里岛的德军调往希腊,为整个登陆作战成功提供最重要的保障。
站在历史时间线的后面,我们当然知道,最终这场代号为“爱斯基摩人行动”的西西里登陆,盟军共派遣了3237艘作战舰艇和3680架飞机,共47.8万人,最终只在西西里岛受到了很小规模的抵抗,盟军共伤亡了29811人,对比诺曼底的20多万伤亡了,真的算是相当福气了。
这当然要归功于《绞肉行动》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这场著名的欺诈行动,让希特勒把原来西西里岛上的德军主力都转移去了希腊,防备一场不存在的登陆战。
如果不是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坚持了一些自己的判断,还在西西里岛上留了1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的德军,盟军甚至可能在西西里岛上碰上的只是战斗力极弱的意大利军队。
而西西里的胜利,直接导致了墨索里尼政权在意大利的倒台,让德国不得不抽调兵力来顶下这个不争气的盟友。
而实际上,为此,德国从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抽调了第一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前往意大利,一定程度也是德国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的原因......
因此,《绞肉行动》在整个二战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并且被誉为是目前战争史上最精彩的欺诈谋略案例之一。
这一场谍报战,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抓间谍,偷情报一般刺激,却更多的体现了一场高风险项目的整体规划,细节的推敲,敌我行动的沙盘演练,以及特殊异常危机情况的应对处理,也都拍的相当扣人心弦。
尤其是,在整场行动计划中,行动小组还要面对直接领导海军上将戈佛雷的不信任、偏见及因此挑动的内部猜忌......一切的不易、不稳定及冲突,以及行动成败关联数万人的生死命运,都让这部改编自历史学家Ben Macintyre作品的这部电影充满了异常的魅力。
哦,对了,本片是非常难得在国内流媒体平台上也同步上映了,只是据说画质不知为何做的特别差.......(而R君看的海外版本,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兵者,诡道。
够么?
很多人都知道《孙子兵法.计篇》里有这样一段:兵者, 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大概意思就是,打仗用兵,就是讲究计谋的。
让敌人对你的能力,战备,策略都采用对应的策略,虚虚实实,无法琢磨,才能出奇制胜。
的确,《绞肉行动》本身就是一场谋略对抗,并且成功了。
但是正如电影开始丘吉尔在担忧的,德军将帅和希特勒都不傻,谁都能看出来西西里岛是进攻意大利,乃至开始撕开德军南线防线最好的战略位置。
要想骗过这些人精也并不容易。
所以,成事的永远是人,是精干的团队,不是所谓策略本身。
电影中大量的篇幅甚至如纪录片般描写了2位主要项目负责的情报官员蒙特古(来自海军)和秋蒙德雷(来自空军)充分细致的规划工作。
他们从选择一具溺亡尸体开始,编纂虚构这具尸体的身份,生活,人生历程到情感生活,再细致到所有文书信物到准备,痕迹规划,及尸体被发现后,整套机密文件的泄露流程,人员,操作及决策经手链条.......可以说,事无巨细,安排的面面俱到。
这当然是极端优秀及负责的团队。
但这并不是全部的重点。
重点是他们和整个项目的直属上级,海军少将戈佛雷(在电影中一直称为admiral 上将,似乎是个错误,因为他实际到1945年才晋升为上将),却从头开始就对项目以及他们个人抱有相当大的偏见。
(海军少将戈佛雷演员对比本人)实际上,从一开始戈佛雷就不喜欢“绞肉计划”的创意,在他看来,把战役几万人的生命交给一个溺亡尸体携带的假文件,来诱骗德国参谋部和希特勒,简直是天方夜谭。
(虽然,在电影中,这个创意其实来自伊恩.佛莱明,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个下属)。
因为丘吉尔喜欢这个主意,所以戈佛雷不得不同意安排一个项目团队来执行,并且选择了他觉得“不可信”的人来执行。
而即使到了项目最终阶段,他也在想着拖到最后一刻,再废掉这个计划.......
如果不是丘吉尔实在太眼神犀利,不禁体会到行动组的各项苦心规划,相信这个计划,并且一眼就看出戈佛雷明显的对这个项目的敌意,逼迫戈佛雷让这个计划认真执行下去。
恐怕,历史即使不会改写,也会重新染上大量的盟军士兵的鲜血。
因为没有翻墙,R君没有找到戈佛雷上将的更多信息。
但从知乎的英国二战海军将领名录中,也可以看到这位将领的名字。
他不但试图抵制这个计划,并且还指使秋蒙德雷监控另一位项目主要负责人蒙特古,因为他的情报显示,蒙特古的弟弟可能是共产主义支持者。
当丘吉尔质问他为何不支持“绞肉行动”时,他说了自己的理由。
丘吉尔毫不客气的说:“与苏联的问题是明天的事情,我们需要专注在今天。
”(实际上,丘吉尔是出了名的对共产主义的反对派。
他比戈佛雷有更多的理由和权力去否定这个团队和计划。
)
实际上,这才是伟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把个人偏好放在大的目标和结果之后。
丘吉尔当然也有自己的偏好,比如他就是愿意试试这个“绞肉行动”的创意,因为他觉得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异想天开”,并且要做的规划慎密的“异想天开”,而做到极致细致,才会让一切“反常”反而看起来“更正常”。
这其实并不是偏好,而是思维的习惯。
他不会因为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者有没有风险去评判一个项目的好坏,而相反,他需要的是完成一个目标“我们必须成功欺骗纳粹”,而因此需要允许并且帮助一个看起来很高风险的计划去做成,而不是破坏它。
所以,兵者,当然是诡道。
但是比诡道更重要的,也许是人本身,这不仅包括强大、素质精良、执行力强大并且细致负责的团队,更需要具有清晰视野、心胸开阔、懂得取舍的领导者。
否则,即便能把兵书倒背如流,照样赢不下战争。
“绞肉计划”是真的成功了么?
(这张照片是蒙特古和秋蒙德雷本人)R君算是特别喜欢这部电影。
不仅仅是因为展现了这个团队对于整个计划的细密准备,而是因为其中大量的突发事件和反面作用力。
其实要做成一件事情,向来是很困难的,除了天时地利,还有人和,更需要.....运气。
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其实在于计划在执行中,发生的一堆变化。
比如,西班牙突然更换了专业的验尸官,而绝密欺诈材料甚至很可能没法被德国人拿到.......但是其中风险最大的,就是琴半夜突然被德国间谍造访并拆穿。
实际上,到这里,“绞肉行动”已经失败了。
德国人毕竟是如此的严谨,仅从一张照片就知道了这个绝密文件的真伪。
但是,因为德国军事情报部冯.罗恩上校,这个绝对厉害的情报精英,身为希特勒最信任的顾问,却加入了“反希特勒”联盟,而选择故意让希特勒落入这个“绞肉计划”的陷阱中。
实际上,在1943年3月,德国情报局的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也是希特勒“自啤酒馆政变”时期就开始的战友,已经谋划了一系列暗杀希特勒的行动,但都未遂。
1944年“7.20狼穴事件”后,他被查出参与推翻希特勒的证据,被抓入集中营后处于绞刑。
局长尚且如此,何况下面的人员.......而整个“反希特勒联盟”中,除了纳粹情报局的人,还有一大堆陆军将领,总参谋部高级将领和陆军情报部的人。
所以,某种意义上,“绞肉行动”的胜利,可以说实际上是纳粹内部分裂,故意要达到的结果。
不是德国没有精英,真的会被英国人的计谋得逞,而是他们故意选择要让盟军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不是那么细致的规划,就算不是“绞肉行动”,任何其他有利于盟军的行动,德军内部的“反希特勒联盟”都会想尽办法让它成功。
这战争让希特勒怎么打得赢?
........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当“天怒人怨”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众叛亲离的纳粹其实根本就没有取胜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再有“兵者,诡道”的锦囊妙计,也救不了他注定覆灭的命运。
因此,一味研习《孙子兵法》的各种技巧,如果忽略了第一篇“始计”中的:“道、天、地、将、法”5个最重要的要素,尤其是“道”之“君民一心”,那么再好的谋略也不可能赢得胜利吧。
这也许才是我们需要看《绞肉计划》,更值得获取的东西。
R君,2022年5月14日,于上海。
感谢阅读全文,如果觉得还行,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
谢谢啰!
财猫电影兵无常势,水无定形
这是今年上映的一部新片。
讲的是二战期间,盟军为了开辟第二战场,计划从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
为了调动当面德军,英国军情五处刻意制造出盟军将在希腊登陆的假象,最终成功。
这次行动被命名为“绞肉行动”。
影片一开始,就对这种行动赋予这样的含义:“这片战场隐蔽在暗处,到处都是欺骗诱惑,还有背叛。
参与者戴上面具,隐藏真实的身份,真假早已难辨。
”一句话,就是想法骗人,要骗的好,骗的妙,骗的像真的一样。
找来一句尸体,编造他的履历,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支出账单,情书,一应俱全。
然后继续骗,闹到最后,甚至英国驻西班牙大使馆的武官靠卖身去勾引当地间谍来获取情报。
(看到这里我都差点吐了)。
咱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要说实话说真话,尤其不能骗人。
可是影片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相反的场合。
孙子说:“兵不厌诈。
”马基雅维利也说过:“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在通常的意义上,这种论点肯定是不道德的。
可是到了战场上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这种性命攸关的时候,为了胜利,为了少死点士兵,无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丘吉尔也说:“真相要靠谎言来守卫。
”有了这种道德上的解脱,骗人、骗术终于有了它的立足之地和施展拳脚的空间。
不仅要骗,还要理直气壮的去骗。
我们看到,这个制造假象的小组中,蒙塔古、查尔斯、赫斯特和琴聚集在办公室、酒吧中,有时也在大街上,互相比赛各自的创意,看谁骗的高明,骗的精致。
人人都得意于自己的骗术。
因为他们明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胜利。
可是,我会产生另外的疑问:这样的工作做久了,习惯于骗人,也习惯于防止被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不会也变的谎话连篇呢?
会不会一听到别人说话,就怀疑他是不是在欺骗呢?
会不会从此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呢?
会不会只相信邪恶,不相信善良了呢?
当你自以为能精明的分辨真假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分不清楚这个世界是真实还是虚幻的了。
这样一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乐趣呢?
说到“间谍”这种职业,许多人会以为这是很刺激很具挑战性的工作。
其实大谬。
有位资深人士曾经说过:当间谍的都没有好下场。
这样的事情出现的太多了。
好吧,身后事暂且不论,就说一旦从事了这个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
只能做为另外一个人或者干脆是个隐身人存在了。
有瑕疵你会消失,有功劳谁也不知道。
久而久之,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就会闹不清楚此身谁属。
说的好听点,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还不止于此,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上将嘱咐查尔斯,要注意蒙塔古的行动。
要观察他弟弟的行为,要了解他的婚外情,要知道他生活中的所有隐私。
这种受到自己人监视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
可是从上级的角度看,这正是保证间谍组织纯洁的无奈之举。
人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冷酷,没有人性。
如果从危险程度上看,虽然他们不用去上战场和敌人厮杀,丢掉性命的几率并不因此减少。
影片中这样说:“看不见死亡来临,反而更容易接受死亡。
”总之,如果有选择的话,多数人不会选择间谍这个职业的。
影片中有一个片断引人关注。
就是对那个死者流浪汉格林多的态度。
当格林多的妹妹来辨认哥哥的尸体时,在场的一众间谍们对她好言相劝,还拿出钱来抚慰她。
之后,他们每个人的神色上都露出内疚的感觉。
后来在潜艇上,查尔斯亲自护送,并在将尸体抛入大海之前,还举行了一个简短的送别仪式。
在影片结尾,专门提到在格林多的墓碑上增加了这样一段风趣且幽默的话:“愿格林多·迈克尔安息。
他曾担任皇家海军陆战队威廉·马丁少校。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英国人对死者的尊重和传统的绅士风度。
我想,要是美国人做同样的事情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没那么多讲究,完成任务即可。
影片说:“绞肉行动被誉为是欺敌行动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其实不是。
即便在西西里登陆成功,那也只算是小试牛刀。
搞定意大利之后还有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在阻拦着盟军的大规模行动。
之后的诺曼底登陆行动才是最精彩的篇章。
从巴顿将军到无数个欺骗小组,搞了个大规模的欺骗行动。
结果在真实的诺曼底登陆行动中,德军驻守加来的几个集团军硬是没有敢去增援,眼睁睁的看着盟军上岸。
正式开辟了第二战场。
影片中行动组中的几个人物中,老太太赫斯特的演技最好。
意志坚定,擅长判断,温柔多情。
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败笔也不少。
特别是生拉硬扯出来的那段婚外恋,与主题无关,也没有使得影片增色。
还若明若暗的表现查尔斯电灯泡般的醋意。
令人倒胃口。
即便要编,编导就认认真真的编啊,弄得不伦不类。
实在有点大煞风景。
此外,细节上不够认真,例如英军敬礼是手心向外,而不是电影上的美式敬礼。
此外,镜头转换太碎太快,对话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貌似想体现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结果让观众眼花缭乱,脑子转不过来。
编导的此种手法并不成功。
本人评分:6.0。
一具尸体,一具英国式幽默的尸体,一具自杀者的尸体被祈祷过就能驱魔而拯救世界;金色爵士怀旧对比冷灰现实;寥寥数语和数个镜头即交代关键剧情并深入刻画配角,配角无死角;永远热门的二战谍战题材却不见刀枪不见杀戮甚至不见心理惊悚,见到的只是爱情。
战争滋生心魔,战争必然在观众站起时将心魔释放;最后,字幕化后记,可能出于保密原因没有配以惯例中的人物真实照片,,,这些都组成本片好莱坞及其英美一体化体制的高效算法,低预算一流制作,千名以上影人都可执导筒。
这种体制确保主题和剧本及人物塑造丝丝相扣,零错误。
就算史蒂芬史匹堡来导演也一样。
这行动在我们大中国根本不是事儿,用活人不就好了,自告奋勇大把的人。外国人做事儿可真够麻烦的。然后说回电影,故事讲的乱乱的,感情戏的部分简直太多余,幕后英雄变渣男。导演不行,亏了这么好的制作。
无用部分过多,详略失当。若没有先看过历史解说则很难代入感情,容易陷入反转再反转的无意义死胡同。
英国人在恋爱中的克制还是很迷人
能不能不要乱插感情戏了。
这个行动够复杂啊,要是再丰富一些内部情况,能形成多方绞力,而不是儿女情长占一半篇幅就更好了
惊心动魄。
Matthew Macfadyen
远远低于预期。一个改变二战进程和格局的关键冒险行动,很多卖点可以打造出一个气氛紧张剪辑凌厉的文本。成品却呈现出一种寡淡如水的过家家成色,尤其出戏是尴尬无比的感情线,那种为了片长而片长的格格不入让人大倒胃口。
基本叙事都做不好了。我还是去看老版。
你永远想象不到,这样一个大胆却充满奇思妙想的想法,有些玩世不恭却安排周密的计划,真的在历史上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实际上故事基于的事实比电影要更加精彩。明明只讲谍战就可以非常出色的故事,加入了不伦不类的爱情元素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减一星。
编剧口味实在太低俗了
这版的分值虽然已提前预警,但还是超出预期的难看。挺好的题材拍的这么轻浮浅薄也是"能力"。现在的编剧普遍不会认认真真讲故事?还是想让人物更"鲜活",无出轨无基情就没人性了是么?一个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不是个轻松话题,必须营造出紧张感和沉重感,举重若轻不是让角色们成天泡酒吧眉来眼去,大街上大嗓门争论一级机密。21版卡司很强,但参与事件的几个人物普遍幼稚无脑,缺乏专业素养和特工应有的心理素质,高中生似的情绪化,难怪上将看这几块料一万个不顺眼。反观56版,也不是大制作,但最起码叙事上完成度很高,主线清晰,有爱情元素也不影响格局。21版唯一的亮点是SRB的丘吉尔,否则一星都不值。
People joke that there are only 40 plus actors/actresses in Britain and you see them everywhere. This movie makes me think that the joke is actually telling the truth. Good to see the familiar faces. I like this movie.
精致的电影,前20分钟稍嫌无聊,后面陡然提升档次,每幕每句都值得细读。喜欢Jean的苏格兰口音,演员谈这个设计的报道:https://www.digitalspy.com/movies/a39710385/line-of-duty-kelly-macdonald-operation-mincemeat-accent/
为了Colin Firth来看的,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少了一些波澜壮阔感,一个不起眼的故事但在整个战争进程中举足轻重,感觉没有讲好这个故事。
一段与主线毫无关系的四角恋。。。。。有病
伊恩·弗莱明是本片最大的彩蛋。
居然把所谓"欺敌行动史上最精彩的篇章"拍成了这么一场油腻不堪、莫名其妙的三角恋。I may vomit too, literally
居然把二战中最精彩的谍战故事,拍得又拖沓又无趣。
M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