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劫》(Fight of the Phenix),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浴火重生的情节,大意是一组人马坠机在沙漠里,唯一的出路就是利用坠毁的飞机部件再造一个飞机逃出生天,既然是一组人马,期间自然要发生一些非常美式的矛盾冲突,比如互相信任,权威什么的,还有自然条件,沙漠恶棍的骚扰,诸如此类,最后英雄当然得逞,飞回人世间。
这种片子的基本准则就是将人放到一个严酷的狭小环境里,压榨人性,制造突破。
应该说,这部片子没有什么让人惊喜的地方,从节奏到细节一切都满老套,基本上看到一个镜头就能想象得到5分钟10分钟后的情节甚至最后结局是什么。
比如开始我就觉得主持设计飞机的家伙绝对不是个正经的飞机设计师,最后果然,他不过是个模型飞机设计师,还好比我预计是个航空Fans这种要沾边一点。
当然,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足以让人娱乐差不多两小时,风暴和坠机的场面都比较真实震撼,人物形象设计包括对白也不觉得粗糙,伴随着造飞机的种种困难和成功扣人心弦,当他们充满希望的进行工作时,播放起节奏奔放的音乐,让人想起“音乐起源于劳动”这句话。
最后这帮人在马贼的穷追之下成功起飞时,我还是差不多为其鼓掌了的。
从这个片子看到几个有意思的情节是:>人为什么会在沙漠里走着转圈,即使以为自己是直线走?
那是因为人一般左右是不均衡的,总有一边的腿可能比另一边要强,迈出的步子总比另一边要大,不知不觉地,就走起弧线来了..>老外对中国人的语言认识,果然粤语大占上风,在沙漠里(好像是蒙古一带的沙漠)出现的中国马贼,居然操的是一口纯正的粤语...>影片里有个理论:危机时,如果你不能拯救大家,至少给人们希望,如果连希望没有,至少你得给人们找点事干这就是主角同意进行他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造飞机--初衷,但最后他们成功了,这也是影片的主题:事在人为,希望永存。
总的来说,这不算一部烂片。
当然也不很值得去电影院看http://vcbear.mblogger.cn/posts/37498.aspx
《凤凰劫》(The Flight of the Phoenix)这部电影是昨天我在央视电影频道看到的。
原以为这是一部新片,等到看完以后上网搜索了一下,才知道这是2004年由福克斯公司翻拍的一部电影,原著拍摄于1965年,而且由于大量使用了飞行特技拍摄,曾经导致执行拍摄任务的飞机坠毁。
影片讲述了一架执行运输任务的飞机因天气原因在蒙古沙漠上失事之后,依靠幸存人员的共同努力,利用坠毁飞机的零件,在沙漠上再造了一架飞机,并成功飞上蓝天,将幸存人员带离险境的故事。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这么一个离奇的故事,当然离不开离奇的情节。
首先,影片让这架飞机迫降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为幸存人员构建了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必须相依为命的生存环境;其次,影片让这架飞机的通讯系统彻底损坏,从而无法与外界进行联络;第三,影片让这架飞机保留了一定的水和食品,以确保这些幸存人员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生存;第四,影片让这架飞机的一个引擎完好无损,同时保留了一定的燃油,从而为建造和使用新的飞机创造了条件;第五,影片让这架飞机的幸存人员中既有机长,又有飞机设计师,同时又保留了足够的人数,从而使建造飞机成为可能。
在做好了上述准备之后,影片围绕幸存人员的逃生特别是新飞机的建造进行了紧张曲折的描写,一一地排除了其他自救的可能性,并让全体幸存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唯一可行的途径即建造飞机上来。
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揭露和消除各种矛盾的过程。
一是走出沙漠与等待救援的矛盾。
围绕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而理智最终占了上峰,他们知道,在他们所处的沙漠深处,想要走出去,已经根本没有可能了。
二是等待救援与建造飞机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焦点集中体现在存水的使用上。
如果他们什么也不做,可能存水够他们维持生存30天,然而如果他们启动建造飞机的工程,则用水量会增加一倍,那也意味着存水将只够他们维持15天。
而最重要的是,机长一开始对建造飞机的计划明确持反对态度。
因为以他的经验和经历,他根本不相信依靠他们几个人会建造一架能飞的飞机。
幸好,一位同伴的出走以及随后机长对沙漠劫匪匪情的发现,让他由反对者变成了支持者。
三是机长与设计师的矛盾。
这两个角色对于建造飞机的工程可谓缺一不可。
没有设计师,就没人知道如何建造飞机;而如果没有机长,则即使飞机造起来也飞不起来。
所以,这两个角色的矛盾几乎贯穿始终。
但当大家终于意识到只有建造飞机这一条道路可走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得不向设计师屈服,并甘愿服从他的领导,包括机长。
四是建造飞机与劫匪攻击的矛盾。
遭遇劫匪,让这幸存的人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摆在他们面前的似乎只有三条路:一条是被劫匪杀死,一条是因水和食物耗尽而饿死,一条是建造飞机逃生。
显然,前两条都是死路,只有第三条路才是唯一正确的。
就这样,在这一特定的氛围中,他们渐渐地理清了思路,统一了思想,怀抱着逃生的希望,开始了似乎根本不可能的建造飞机之旅。
而最后,他们的努力当然没有白费,一架由他们自己建造的飞机居然在更多的劫匪来袭的最后一刻成功地升空,让他们摆脱了绝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有许多时候,人的潜能是需要环境的改变来激发的。
这些潜能其实就躲在我们身体里的某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创造出人间奇迹。
所以,不要轻易地放弃努力,不要轻易地放弃梦想,要相信,只要我们肯于付出,肯于探索,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到的。
这,或许就是这部影片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跟他比起来其他人确实都很一般。。。
他小心眼+公报私仇,但很有魅力。
在那种绝境下,他依然冷静,思维清晰,对自己充满信心,当机立断。
仅这几点就远远超出常人。
衣服一直是最整洁的,整天戴个小墨镜,一丝不苟地工作。。。
后来看到他被打,真的很替他委屈。
最后他居然混到了美国宇航局工作,哈哈,这下他小小的虚荣心全部都满足了!
总之这部片子里最可爱的人,就是他!
在危机出现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不但要有过人的智慧,而且还要有嬗变的口才,说服大家,使大家有坚定的目标,从而共同努力走出困难。
你能想象自己造飞机么?
你能想象在沙漠中自己造飞机么?
你能想象在沙漠中利用一架坠毁飞机的残骸造飞机么?
你能想象在沙漠中一边对付土匪的打劫,一边利用一架坠毁飞机的残骸造飞机么?
你能想象在沙漠中一边对付土匪的打劫,一边利用一架坠毁飞机的残骸好不容易造出来的飞机又给沙尘暴埋了,又莫名其妙的被挖出来了,连飞机跑道都铺好了么?
你能想象在沙漠中依靠失事飞机的两根翅膀,以一个玩具飞机为模型造出来的飞机最终在一群机枪的扫射中,在机翼两边荷载重量不同的情况下飞起来了么?
最耐人寻味的是,你能想象这是一群美国人在中国领土上造飞机、打飞机,而中国政府竟然没有“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以及“严正抗议和谴责美帝行为”么?
如果这些你都不能想象,那就去看看《凤凰劫》吧
有时候选择信任比选择怀疑要好。
本片虽然是标准美国电影。
标准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却百看不厌。
就图一个乐和啊。
把丹尼斯奎德和哈里森福特给搞混了。
真是年纪大了。
就是一部惊险片干嘛都上纲上线的好莱坞的特点是假也假的好看,情节很紧凑也合理,跌宕起伏的。
不明白难道这些大大们还想从鸡蛋里挑出副恐龙骨?
1、幸运:空难、风暴、强盗,他们皆遇到,并都一一化解灾难。
他们是神么?
不是。
幸运不是与生俱来,这需要一些机遇,一些勇气,以及合适的时间。
2、团结:起初,这群人在茫茫沙漠中坐吃山空、坐以待毙。
后来为了走出这片广阔的无人区,他们联手造出一架轻型飞机。
毛主席说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真理啊,同志们。
人越多,技能就越多,生存的希望也就越大。
他们应该相互感谢对方的存在,缺一不可。
3、希望:如果没有求生的欲望,他们都将死于一次次沙漠风暴以及盗匪的枪口下。
希望令他们无比坚强,希望化腐朽为神奇:他们认为总之要死,不如一博。
我认为“试试看”成为了这部影片中“希望”的代名词。
记得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台词,“希望是件好东西,或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
”它的好处在人类身上一次次凸现,在这部电影中又一次被证实。
4、信任:玩具飞机设计师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为了不打击众人逃离苦难的信念。
因此他得到了众人的信任,然后齐心协力造出一架“会飞的飞机模型”。
当然,这是在特殊地理位置所采用的特殊处理方式,它与希望是相辅相成的。
5、设计师开枪打死了受伤的沙漠盗匪,这种做法无疑是不人道的。
但若是依照我的性格,我也会这么做的。
第一,新造的小飞机承重有限,多一个人就是多出一个危险,何况该盗匪已经奄奄一息,尚需要人照顾,成为一个大包袱。
第二,以牙还牙不是件坏事。
盗匪们凶残地杀掉了一名空难队员,难道反之就要对他们心怀怜悯么?
我想说不能,却又忽然想起刚刚看过的俄罗斯士兵被伊斯兰恐怖分子割头的画面,心中十分难安,人类互相残杀,甚至比兽类更加野蛮。
我怀疑所处的地球,究竟是在文明进步还是在回归史前?
在“怨怨相报几时休”的偈语中,我愿意收回我的残忍念头。
6、神话一般的结局,看上去很美,却似乎没有科学依据,经不得推敲。
仅从飞机发动机来看,这个情节就很夸张的,那玩意儿上吨重,却轻而易举被七八个没有任何起重工具的人送到它该到的位置。
看来,“人多力量大”还可以变成“人多神仙多”。
7、凤凰号:这个名称充满隐喻。
凤凰涅磐,无与伦比的重生之美。
人的一生只求一件事,只求有个人去爱;如果不能满足他,就让他去期待些什么;如果还是不可以满足他,就让他随便做些什么。
希望和梦想是支撑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活下去最基本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否处于逆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身体拥有了足够的精神支持,才能转化为能量,所以常说坚强的意志力能焕发出更大的动力,甚至超越人体极限。
反过来说,一旦你不再有希望和梦想,即便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精神人只会是机械般存在。
荒漠中的人们孤立无援,食物和水也支持不了多久,是等待救援还是自救。
在得救可能性非常低的情况下,想办法走出去无疑更重要,因为在戈壁沙漠中生存下去只是离死亡越来越近。
这时候就真的需要希望和梦想,假如一开始大家就知道这个设计师只是设计玩具飞机的,还会有人听他的么?
时候听上去的疯话,其实只是他希望走出沙漠的梦想。
在团队中,精神鼓舞很容易受到感染,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梦想成为现实。
其实不一定要大团结的结尾,才能带给人希望,才能鼓动观众,像《完美风暴》这样的悲情结局也照样能让主题得到升华,同样也是人类期望战胜大自然,努力去求得生存,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本片虽然是翻拍,但自己一度希望结尾是飞机拉升不起来,没有越过山崖,并非咱冷血无情,而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出发。
毕竟人类面对大自然实在是过于渺小,何况还有想要报复他们的走私客,活下去本就是奢望,但重要的是努力、不放弃希望和梦想的过程。
换个角度吧,我宁愿相信孩子气的设计真的很用心,偶尔孩子气的设计师像接受了先进理论教育的孩子,两位学历经验丰富的机长不管是从父母角度理解,或是工作时间久了的领导或老人角度都是实际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到过分自信的坠机的过来人,孩子也许在知识与科技中自负,但仍然不敢公然违反机长的规定,离不开"大家长"的指引,连多劳多得这件公平的事都不敢光明正大提出来,偷偷喝水,还有中卫跟上校,这一点真的可能存在信仰不同的问题,一个就是为了保全自己,为了自认为的美好生活,一个积极改善,无时无刻都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有希望让大家早日回复正常的所有可能,明知有生命危险还是义无反顾,上校才配的上真正的军人精神吧。
当上校跟医生被阿拉伯人杀掉,中卫居然不无愉悦跑来问看,他们果然被杀了吧,仿佛一些喜欢马后炮的人,自己不敢尝试却总是在别人失败时说的,看看,我早就说过不要去送死的,不听我的,死有余辜。。。。
很让人恨,而且,在机长看到因为自己的骆驼腿瘸了,害怕拖累而扔掉自己骆驼的阿拉伯人时候,我也跟着愤怒了,也许人道主义来说真的没有人有资格放弃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像机长反对上校自己出去寻找水源一样,他们信仰觉得自己都没有权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个真的很有教育意义,虽然实际来说,长时间在沙漠生存的阿拉伯人自然也有道理的,仿佛断尾保命的壁虎,能再恶劣的沙漠生存下去,心要够残忍跟坚韧才可以的。
最后感触最深的反而是,模型飞机理论是不错的,但是,就像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虽然理论上行的通,真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才可以脱离险境,永远是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无敌。
好无聊,有Jared Padalecki和豪斯医生打酱油都看不下去。。
此片是教育人们,低头做事比喋喋不休要强
团结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荒漠升起了山寨的灰机
总体看这最多是一部四星电影(细节和特效太粗糙,蒙古人说粤语,囧),但是凤凰浴火重生实在太吸引我了!
好吧,这个评分是我多年前看这部电影时的感受,现在再看不知道是什么感觉。至少多年之前坐在大北京的沙发上我是这么认为的……
依旧组织行为学老师推荐 很有启发
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电影的魅力,缺点在于以为有大反转,结果都是意料之中~7.0
实际上我很哈这部片子,为啥评价这么低。
还不错的一部灾难片
很有趣的概念,是翻拍,但是编剧发挥的不好,几个角色明明很有拓展的余地的,却不能让观众喜欢。
纯粹为了看Hugh Laurie,但戏份太少了
这就是我昨天说的另外一部电影,一个玩具飞机设计师带领大家造了一架真飞机,肯定是学校组织看的,因为我记得看得时候阿菊几次和我评论了男主角的英明领导力。。。 @各种小刀子 @wish2076 (P.S. 百度知道果然是知道的很多啊。。。)
玩具飞机设计师只要有条件 也能搞定真的大飞机!
我不知道是先有这电影还是先有lost风格一样,但又像布鲁斯威利斯的世界末日。剧本虽然说一般但是拍摄手法相当到位,演员演技只能说比较成功,配角上面差了一点,导致整部片子人物性格刻画不分明,这个是绝对扣分的地方。在电影的最后逃出生天的那段,这个时候就能感觉到电影配乐给我们带来的魅力。
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以及美国人眼中的东方蛮族。
为什么我觉得很好看啊,这比一般拍体育类电影节奏更有张力啊。
在绝望中不断看到希望... 太虐了。
感觉七零八落的……ps:如果落到电影里那般境地,请分我到设计师组
坠机灾难片的代表作,沙漠求生中的众生相。在极端状况下,被情绪主导往往是致命的,会无限降低成功的概率。飞机工程师虽不完美,但却是整个计划的灵魂人物,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机长犯下的错误。
翻拍的结果就是故事背景和情节非常拧巴,槽点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