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哇片”)电影喜欢打结,将现实之线和过去之线打结,编织前后两段情缘,相似,或是不同。
《胭脂扣》里有彼时烟花柳巷里如花四少的孽缘,亦有现世一对报馆青年的情感;《海角七号》里有昔日的由信连接起的跨洋的思念,亦有当下的异国情;这部港片《东风破》里也有两段情缘,前后差了大概有五六十年,一段是当下,一段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同是文艺片,《胭脂扣》是凄美的,那么《东风破》是唯美的,接近《海角七号》里由海风和信带来的清新。
《胭脂扣》扣的更多的是过去,旧人抹胭脂,叩问负心人,归不归?
《东风破》要破,破旧立新,东风起,新人启程去。
去国离乡、独居美国的亚男失意、得癌,她将希望寄予在网上结识的余麟身上,抓住这根稻草,她重回到香港这片故土上。
两人真正的相见,是在余麟家的福源医馆。
亚男假装是自己的朋友来给余麟送信,但却遇冷,余麟身边有一对丧夫的女人和丧父的小孩要照顾。
余麟
亚男而发生在这条老香港街的五六十年前的故事也交错在其中,这段记忆里的主人公是余麟的姑婆二花和亚男打工的义庄负责人林山。
在那条暗街上,他在街的一端做手势,她在另一端做手势回应,他问她为什么要学他,她说要像向他学英语那样学他。
她穿着旗袍,是个护士,也是福源医馆的小姐,他穿着西装,会说英语,应该是留洋回来的公子哥。
他为她取英文名eva,并蒂之义,即二花,他赠予她刺着eva名的医袋。
但由于他家庭介怀她的护士身份,他们分离,她毅然踏上了远赴重洋之路,继续行医济世。
年轻时的二花
年轻时的林山存在的现实的主线, 逝去的历史的副线,在电影的时空里交错,互放光芒。
而站在两条线交叉的十字路口的人是主人公,也是你我。
借由亚男和余麟之口,“选择”二字是他们逃不开的问题,也是曾经林山和二花面对的。
林山伯教亚男写诗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遍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 山还在,花依存余麟在亚男的病床前念了这首诗,这也是曾经属于林山和二花的诗。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
这部文艺片还有背后的故事,《东风破》是一部为庆祝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的香港电影,由执导过《蝴蝶》《十日谈》的年轻导演麦婉欣和执导过《打擂台》的郑思杰合导。
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代,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最大的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大众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区服务。
医馆和义庄这样的老地方活在旧时代,在新时代也是苟延残喘吧。
片子里真实存在的福源医馆和东华义庄是在追念,更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复兴香港吧。
福源医馆余麟要卖掉祖业、卖掉医馆一事气得他姑婆二花回港。
二花让余麟在医馆工作一个月好好感受其间的哲学。
望闻问切、针灸、开药方…点点滴滴显现的尽是二花讲求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事情也是吉事”的达观态度。
东华义庄亚男对这些不叫死棺材而叫吉棺材的棺材好奇,当林山伯问她怕不怕义庄时,亚男脱口而出这里那么漂亮,决定在此工作。
义庄里安放的灵魂是旧时代从美国运回来的被贬称为“猪仔”的劳工,义庄一直在等待亲人的认领,好让他们落叶归根。
林山伯也在等,等待大洋彼岸的二花的归来,因为义庄也安放着她爷爷的灵魂。
“生有所安,死有所托”,这是义庄奉行的准则。
正在消逝的美好借由女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得如此诗意,现实在柔光下浮泛,记忆散着泛黄复古。
不得不提片里的配乐,英语小清新浅唱低吟,渲染场景恰到好处。
片子最后一幕,伴着《lovely smile》,林山疾奔,二花远走,林山道声再见,二花转身微笑。
细腻的描写,写实的风格,没有过多的烦乱陈杂,唯美的画面勾勒出了电影的整体风格,光影明暗交代着人物的情绪和彼此之间的想法,言语之间的交流生活化,没有过于做作的或者夸张的言语,音乐也很好听,不过不是很耐听,电影两条时间线,多条主线交错着出现,最后汇到一起,最后又分到每个人每个点上。
人物特点交代有点含蓄,需要观影者自己梳理。
电影的时长感觉把我的不是很好,觉得有点冗长,时间把握在一个半小时感觉会更好。
一句话说感受:如果你喜欢安静的欣赏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真的很安静。
由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一共要做超过两千万个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选择,踏出家门转左还是右?
跟家人或是跟朋友吃饭?
跟什么人一起生活?
还是自己一个人?
每一个选择都反映着影响着我们前面的路。
在这些选择里面,总有些是我们后悔的,想要重新选择,想重新选择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是因为以为身边的人,比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怀疑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但若然没有错的选择,那对的就变得没意义了。
其实所有事情都是最好的,你没有选错。
看电影是需要缘分的,这是昨晚我看过《东风破》后想到的。
昨晚是混乱而痛苦的,失落无助、急性肠胃炎、胃溃疡、高烧、呕吐、哭。
《东风破》在我电脑里放了很久,一直没看是因为觉得这个名字不怎样,何况电影院经常会出新片。
昨晚半夜头昏昏沉沉,于是坐起来透透气,顺便点开了这个看。
影片一开始,孤寂的女孩听着歌,在漂浮着未融冰块的海边上奔跑。
画面很美,三分钟后,伴随着舒缓的英文老歌,独白台词让我沉默。
——“由出生开始到死的那一刻,我们一共要做超过两千万个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选择,踏出家门拐左还是右?
跟家人或是跟朋友吃饭?
跟什么人一起生活?
还是自己一个人?
每一个选择都反映着影响着我们前面的路。
在这些选择当中,总有些是我们后悔的,想要重新选择。
想重新选择,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沮丧的时候,我们总以为做出了最错误的选择。
”因为我一直都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我一直都在后悔,我一直都想要重新选择。
这是为什么在这一瞬间,我觉得看到这部电影是缘。
香港电影,麦婉欣导演,画面非常唯美,有点小清新小文艺气息。
由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一共要做超过两千万个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 但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选择, 踏出家门转左还是右?
跟家人或是跟朋友吃饭?
跟什么人一起生活?
还是自己一个人?
...
再也不会武断地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一切都被商业铜臭熏得厉害。
无论是难以超越的《玻璃之城》、《甜蜜蜜》等经典,还是打出亲情牌令人落泪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还有前几年令我震撼至今的《门徒》,另外到年轻个性的《志明与春娇》、《分手说爱你》,再到这部文艺清新得不得了的《东风破》,不得不说,人家商业得来,还是能拿出叫人深省的作品。
除开镜头太细腻唯美,而导致叙事节奏稍嫌拖沓之外,这无疑这是一部好片。
三个故事交织一起,交代已经算慢条斯理整整有条。
几个演员其实表现得可圈可点。
特别是泰迪罗宾,在义庄里独自徘徊的背影,是对一个等待中老人的落寞与坚守的最好诠释。
更是出神入化地演出一个迟暮之人的自嘲和幽默。
苗可秀仍然是气质非凡,流逝的时光虽然带走青春年华,却给她留下更多的故事和味道。
年轻演员官恩娜在镜头前美得令人窒息。
那几个柔光处理的逆光特写镜头,将她的古装和现代造型交错,让人有迷失时间长廊的错觉,唇边眉宇间尽是说不出的精致美丽。
题材众多且深入,讲述的是香港的历史,背井离乡和落叶归根,年轻一代与老一辈的隔阂,错过与圆梦,还有生和死,但因着导演年轻而文艺的处理,使得本片不致于太闷太沉重。
一向沉醉于香港氛围。
被英国殖民过的中国土地,中西文化在那里相交相融。
所以人们听着收音机里的粤剧,一转台就是英文爵士曲。
他们说着广东话,不时又夹进英文单词。
他们兴早茶叹各式点心,也兴下午茶叹咖啡。
而那样的地方,身后艰辛而厚重的历史必然不少。
先是一个小小渔港,然后被英国殖民,然后抗战时变收容所,解放后大陆客偷渡过来,又有不少人从香港被“卖猪仔”到外国做劳工。
可以讲的故事太多太多。
而他们的聪明之处,是选择不像大陆那般严肃官方处理,硬生生将一段段故事变成类似《复兴之路》等刻板教材,硬要将苦痛和屈辱强调,以激发民族感。
只是以平常心,是怎样该怎样,有时甚至加入一点点自嘲的幽默,还有些少清新文艺,便是一篇篇引人入胜,从而令人接受,并铭记的历史故事。
年轻一代和老一辈的隔阂,在本片中从不逃避。
本来年代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思想就迥然不同。
但从Eva和余鳞,还有亚男和山伯之间,令人揪心但同时又妙趣横生的相处来看,只要沟通,就有希望。
本来义庄代表死亡,本应一片死寂的地方,却因着暖黄色的镜头基调,官恩娜色彩斑斓的穿衣风格和活泼调皮,而不让人觉得阴森可怕,生老病死,原就不该害怕和逃避;药铺其实是普渡众生的象征,镜头却扑捉百子柜下阴影,还有年轻人对中医的不耐烦与不信任,借以告诫传统手艺遗失的危险。
年轻时,因着时代背景等诸多原因,两人错过。
年老时,却能因着因缘际会,两人再度重逢。
而身患绝症的亚男,最终也获得几个关心她的人,也算遗憾中的圆梦。
本片最妙之处,就在于为一切极端,找到了平衡。
发现怀旧似乎总是香港电影永恒的主题。
想想也应该,香港太日新月异,社会每天在速度变幻,娱乐圈里更是旧人瞬间湮灭新人取代,不怪得总有一帮人想要抱住旧物不想丢弃。
同现时相比,旧时总是好时光,因着已经过去,总能泛起距离的美感。
每个人都有过无可奈何的放手,表达这种遗憾,最能引起共鸣。
配乐选用香港乐队ketchup的音乐,带点复古味道的英文歌,最适合这样的香港。
最后说说电影名字。
开头也甚是不解,后来看了解释后,越想越觉得精妙,这样的回味使得电影本身更荡气回肠。
东风,每年春天由东边吹来,是个不会了结的圆,是错失,但也代表新生事物,破,即破旧立新。
一如本片,在绝处找到曙光,于是一切充满希望,新生事物迎风成长。
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寻回历史,落叶归根。
因着曾经的错过与失去,才更要乐观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面带微笑地活下去,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love brings out the best in us, and sometimes the worst, sometimes the forgotten. we still keep trying, waiting for love, looking for love, falling in love. -- by ketchup
当年疯狂崇拜李小龙时,就被这个女演员迷住了,惊为天人啊,容貌气质绝佳。
现在应该有60岁了吧。
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
東風破(原載於2010年11月26日AM730「730視角」)為東華三院創立一百四十周年紀念而拍攝的電影《東風破》,驚喜之處在於影片並不像劉德華喝綠茶那樣硬銷品牌,透過一段圍繞中藥舖和義莊的故事訴說已被很多香港人遺忘的歷史。
小時候對義莊的印象,就是殭屍電影中的屍變兇險之處。
《東風破》的導演卻把義莊沐在明媚陽光中,像以紫外線消毒,把義莊的文化涵義從死轉生,改為一個充滿人情,關於守候的地方。
林山伯獨自守打理着義莊,每天清掃上香,視亡者為友。
其實義莊擺放着的很多是空棺,因為很多中國人在上世紀被「賣豬仔」到美國舊金山當苦力,工業意外發生後連屍體也找不到,只能讓大貨船把帶着名字的空棺送來香港,放在義莊,等待死者的親人把棺木運回故鄉安葬,但很多棺木就這樣撂了數十年。
在「尺金寸土」的今日香港,連骨灰龕也成為地產項目之時,空棺佔義莊的事情似乎匪夷所思;「守候」也不再是一種美德。
林山伯多年來在義莊所等候的,不只是海外運回的同胞棺木及死者親屬,還有他年輕時的愛人,中藥舖「福源堂」的承傳者二花。
她多年前移居到舊金山照顧當地華人,這時卻因為在香港的姪孫要變賣祖業中藥舖,急急趕回香港。
最後她還是要回到舊金山繼續懸壺,卻先從義莊裡把祖父的棺木送回台山安葬,因此才與山伯重遇,人面全非,相顧無言,卻也解開了心裡積塵的一個結。
這裡呈現的香港,仍是一個中轉地。
華工從這裡到海外勞役,死後棺木運回來等候轉送回鄉。
最後二花仍是同意出售香港的藥舖,只是要求姪孫學習中醫藥技術,文化得以承傳,也不執著於一具體的地方,反正她一身技藝早已越洋過海。
所以《東風破》對香港文化的情懷和想像是不紥根、可流動的;即使留下,也是不得已的延宕和守候,就像那些懸空的棺木。
镜头、音乐、色调,甚至对白,所有地方都没得令人窒息,一部文艺清新得不行的香港电影,一部为纪念东华三院140周年而筹拍却没有一丝露骨慈善镜头。
一直因为电影名字弃之不顾,其实西风烈,东风破,南风残,北风乱,唯有东风迎新,意为春天吹的第一股来自东方的风,破旧立新暗喻传统与新习的抗衡,旧我与新我的转换,电影述说两女主从西方旧金山到东方香港,面对选择,迎接新生。
其实不管怎么选择,一切都是美好的电影一直有风吹镜头,旧金山冻结海水上被风吹动的形如巨大肥皂泡的浮冰,自行车上漂动的气球,香港港湾风吹的海面,寒风凄凄的上下九老街头配上热气升腾的小吃,一切如风吹过境,心情大佳电影拍的是三藩市、香港,却让人怀念起旧金山唐人街,旧香港药材铺,旧广州沙面、上下九,旧台山碉楼骑楼不得不提电影插曲,当年拿到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细腻温和,为电影增色不少戏中温情中也有笑点:1.泰迪罗宾有模有样教龚恩娜上市场买鱼、剁肉、落油、放葱,煎台山鱼饼时却煎得一塌糊涂,2.问龚恩娜点解日日带相机出门,答道因为有型,深受二战带来痛苦的泰迪罗宾不屑说道:日本仔相机,德国佬镜头,军装上衣,打仗模样,真有型ps:何韵诗终于露出师奶沧桑的一面,同样的发型,衣服不同风格大变
回学校两周了日子十分惬意时光有种慢下来的错觉没有不想上的课但可以尽情享受校园不用担心断电或者查寝什么的抛开了工作未来云云自由而无忧无虑大抵就是最好的时光的样子吧。
偶然邂逅了这部电影《东风破》却发现电影极力渲染的部分正像此刻的自己一般about选择eva和阿南如同时光轨道里的过去和现在一般,eva的时代是张爱玲笔下那样会发生《倾城之恋》的乱世,阿南自由行走在渴望被爱的吵吵嚷嚷的当下,但无论置身在哪里,人生总是要面临选择,不是A or B的方案选择,而是yes or no 的牺牲型选择,当你面临生命中不断涌现的问题,梦想事业爱情未来,你只能选择一种,然后狠下心不断地对自己说,你是对的。
而这条路走下去艰难重重的时候又会怀疑是不是当初的选择是错的,一边动摇一边缅怀一边继续往前走。
eva最后与林山重逢的画面拍得格外的美,习惯了琼瑶阿姨似地大喜大悲,但发现人真的成熟的时候,面对事情的时候,更多的会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坦然去面对一切所以最后的画面定格在了时光隧道的两头——一头年迈的eva和林山远远地看着彼此相视而笑,没有拥抱,没有相拥而泣,只有阳光洒在不再年轻的我们身上,但光芒却温暖的照进了每一个人心里而另一头年轻的林山奔跑着追赶去三藩市的eva,汗水淋漓,eva最后回首浅笑而林山不断的呼喊着她无法收到的再见。
似乎导演想讲的故事就是这样简单,无论当初我们做过什么选择,在时光的隧道中我们都会找到自己,最终 我们都不会后悔。
近日的生活,让我进入了一种很恬淡的状态,整理自己。
整理好情绪,整理好计划,整理好感情,整理好以前太多被自己忽视的东西。
不会整理太久,出发就在六月about 旧时光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香港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比起《岁月神偷》中的精神力量,《东风破》更像一部加长版的mv,画面每一帧都无可挑剔,或许因为这,剧情上必须减点分,不过无伤大雅,热爱依然。
电影借助了中药这个古老的东西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格调,木质的百子柜,针灸,药汤,听脉看诊,老伙计,台山菜,旧碉楼以及义庄,或许应该叫做历史,不过我更喜欢用旧时光来形容我深深地迷恋一切来自过去的东西,会觉得感受起来很有来自血液本身的归宿感。
上高中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去外婆住的地方静静地待一会儿,触摸着墓碑上的黑白照片,感受着跟自己有同样的眼睛,类似的面容的遥远女子,会觉得充满力量。
她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但是却承担着年少的我定义的最美好的爱情的幸福女人。
《东风破》里林山和eva的旧式的执子之手让我回味起外公在很小的时候给我讲的那个爱情故事,两个年轻人因为爱情放弃了回父母身边回大城市的机会,相守一生的故事。
似乎是讲自己又不是,就像电影里情诗”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遍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山还在,花依存。
” 一样,不一定很美,但是懂得的人会视它如珠如宝。
中药里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当归熟地,虽然我叫不出几种,但名字总让人觉得每一种药都好像寄托着祖先们的祝福和愿望一样。
三碗水熬出的小小一碗,浓缩的苦辣酸甜就像人生一般。
about 导演 麦婉欣(Yan Yan Mak),香港电影导演,70年代生于香港。
1998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系。
1993年开始从事电影、电视及广告制作,曾任场记、副导、制片、美术指导及服装指导。
华莲战队制作公司创办人。
上一部电影是《蝴蝶》,风格是个在香港商业片氛围下的小文青让人 有点小惊喜不可多见的香港制造期待日后的精彩综合评价,这不是一部浮躁的电影。
PS:本人八卦之上,必须讲两句才甘心,eva的饰演者苗可秀是李小龙当年的绯闻女友应该有60了吧气质真好两人当初是出名的荧幕情侣至于饰林山的泰迪罗宾不用讲太多啦
有点滥情,但到最后还是有点小情调出来的片子。
时间和空间的沟通,老一辈和年轻一代的交流,新思想和旧场景的转换,温暖细腻怀旧的镜头语言;故事讲得比较零碎但还算条理清晰(画面不能完全支撑有些线索),配乐用得多而不精对电影严重贬值。周俊伟这两年不管是电影的选择还是造型终于又对上我路子了。
关于选择。。。音乐很赞
就算是散文,也要行散神不散,电影也同理。
艾玛太文艺了- - whatever~我是来看泰迪罗宾和老中医的~
滥用过度曝光镜头
这个名字还真是...
喜欢这个调调
终于看到一个有沉淀的片
可以忍住不快进
旧旧的味道,挺好
太過落於痕跡。
晚期病人都活蹦乱跳。老中医一把脉:君有疾在骨髓,无药可治。
我稀罕这部的画面和原声。
睇完都唔知睇咗D乜,纯粹為咗睇官恩娜,真係好靓,and我中意佢D性格。
官恩娜很漂亮。
官恩娜抗战时期+小清新版MV
小清新了
了解麦婉欣的家庭背景就知道她的电影为什么是这样的风格
花依偎,山守护.山还在,花依存.足够温情,镜头也足够讲究,最关键的是OST很好听.2个小时完全不觉得闷,还是有些惊喜的.P.S.官恩娜和苗可秀还真有点像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