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真实,让我体会到了一些生活中没有发生和碰到的事情,看到了聋哑人一家的无助和难处,周围社会非但没有给他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反倒是嘲笑贬低他们,正是这样的社会才会让他们不得不自成一体封闭在自己的community里吧,若是人人彼此善待彼此尊重互帮互助并且真正接纳他们,谁会不愿意亲近这个社会。
Ruby在梦想和家庭间的难处被诠释得很生动,理想在召唤她但她又是家里的顶梁柱,这种境地换谁都会gone mad..印象最深刻的是Ruby在音乐会表演上,家人面面相觑局促不安,估计是怕给女儿丢脸也怕being weird,一直在察言观色,想知道台上人在说什么做什么但又在强装镇定,假装自己很沉浸在这个音乐会中。
他们看别人的脸色来判断自己女儿唱歌好不好听,别人鼓掌他们跟着鼓掌,别人站起来欢呼他们也相继学着,正当我习惯这样的场景后电影突然失声,这里的处理手法真的很绝,感同身受体会到聋哑人的处境和不易,原来没有声音的世界是这么平淡和寂静,有一丝与世界隔绝的封闭感。
但好在,他们有个温馨的家庭和一个好女儿~电影的歌都很好听哇!
女主每次开口唱歌都被惊艳到头皮发麻哈哈哈,最后一首歌还打了手语太感人了,算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吧。
《健听女孩》。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和《奇迹男孩》一样,堪为美式主旋律范本。
在家庭伦理,高中生成功学和青春性喜剧这些普通的电影逻辑之外,能够获得最佳影片的主要因素当然是对聋哑人的关注。
但是不卖惨。
一家人都魅力十足,这是每个孩子都希望有的那种家人。
看的时候就觉得老爹实在应该得最佳男配角,酷到没边。
看完一查,果然是。
虽然情节总能猜到七七八八,但是总忍不住被感动,静音情节的处理和最后的手语解读,完全出乎意料的触动我。
尤其是关于《Both Sides Now》这首歌,之前就听过很多遍思考了很多,所以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不由产生共鸣。
配乐好听的电影或者关于音乐与爱的电影好像总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心动。
之前在八分的节目里听到《Both Sides Now》这首歌,道长分别放了琼尼·米歇尔在20岁和50岁演唱的两个版本。
同样的歌词,同样的曲子,却聆听出完全不同的味道。
这首歌一共有3个小节,分别是关于云、爱情还有生活。
歌词大意是过去的云像羽毛在山谷里,可此刻云朵只是遮挡太阳,雨雪在每个人身上降临,过去以为所有的童话都会成真,在我眼中,爱是这番模样,可现在,它又是另一幅样子,人会随着生命的增长而成熟,更深刻认知生活吗?
最后琼尼唱到:It's lifes illusions that I recall,这是我脑中生活的幻象,I really don't know life,我真的不了解生活。
道长说,一个伟大的创作者有时候可能是通神的,在某一霎那,某一种灵感或某一种体悟能够让他得出一种超出生理年龄甚至心理年龄的限制,洞穿至时间隧道的另一边。
但这并不表示他自己不会再老下去,他也还会有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这是琼尼·米歇尔26岁写下的歌曲,经过30年的成长后,到了2000年,已经50多岁的她重新演唱了这首《Both Sides Now》,琼尼·米歇尔独特的女性魅力赋予了它存在的理由。
“50年来,这首歌被无数民谣歌手翻唱,据统计被翻唱过的次数高达1298次,也是美国流行乐史上被翻唱最多的民谣歌曲之一。
”《真爱至上》里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Emma Thompson无意中发现丈夫偷偷买了一条漂亮的项链,以为那是将送给自己的圣诞礼物,结果在圣诞夜她收到的却是一张琼尼·米歇尔的CD,她立刻明白项链是为了另一个女人准备的,在房间里哭着听完这首歌,也就是这首《Both Sides Now》,Emma擦干眼泪,强装欢笑走下楼送两个孩子去参加学校的圣诞演出。
今天看《健听女孩》又听到了这首歌,似乎也在谈关于“爱”与“人生”的理解,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是鲁比参加音乐学校面试的选曲,在影片最后的,她用手语描述出出歌词的意思给聋哑的家人“听”。
歌名的大意是“正反两面”,就好像阐释女生的生活,有声与无声,相爱与逃避,但是不同于琼尼·米歇尔的磁性女中音,在《健听女孩》中听到的是清透的,顽强的生命力。
每次这首歌的使用总让我感悟很多,就像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审视人生,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我们依旧在看云,看爱情,看生活,只是思考角度变了。
女孩真的好勇敢,在父母看似用道德亲情“绑住”责怪她时,她大声说这不是她的错。
多少人在道德压力下,渐渐失去了自我。
同样她不断选择跳水,也预示着,这个女孩从来不缺勇敢谁能约自己另一半男孩,在跳水下见证爱情?
同样青出于蓝,那必先有蓝。
父母看似聋哑人,同样弱小无助,但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弱于人他们也是健康父母下的怪小孩,仅仅担心孩子与自己不一样。
但并不会压抑自己情感,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家人都是最优秀的这样的“教育”下,孩子怎么能不勇敢但同样,他们虽然听不到,看失音里那段,他们看到了女孩的闪耀。
太美好了女孩也将音乐传递到了无声的失落世界。
原来也才知道,美好的音乐,同样可以被看到,被看懂
【9.1】1、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ing?“我不知道,这很难解释。
”“试试”然后女主在那儿比划了半天,意思是啥?
是说释放了?
灵魂升华了,坏心情溜走了的意思吗?
2、女主爸爸不也是聋哑吗?
为啥女主出发去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之前,他们拥抱之后,女主爸爸说了一个词“Go”?
3、女主一边唱歌一边比手语好感人。
我以为在女主爸爸让女主给他再唱一次那个歌的时候,女主就会一边唱一边做手语,却不是,是女主爸爸摸着女主的喉咙感受震动来体会女主的歌喉4、“你来××看我吧”“你未来可能跟一个吉他手好上”“Maybe”这种坦诚,不问将来,现在依旧亲嘴,羡慕啊5、一家人4口人,3个都是聋哑人。
故事比较温暖,画面很清新,绿树成荫,黑暗元素比较少6、值得一看。
想J了
这种励志,真情感人的经典电影有很多,本片的成功在于它不满足于表面化的亲情,而是深层次地去挖掘这种亲情背后爱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露比展示的正常人无法阅读的手语,正是她自尊自信的标志罗西一家不是没有爱,也不是不珍惜爱,而是他们没有认识到爱的力量!
人的爱有很多种,但是任何一种都是极其抽象,极难描绘的。
本片中罗西一家人的爱就像大海一样,包围着他们,不断地供应生活的需要,可是爱仅仅是避风港么?
影片的最后,父亲坐在后院里深思仰望星空,他意识到海不仅仅能应付生活的需要,还能让他们看见更美的星空!
罗西一家四口,是幸福的一家人。
是的,除了妹妹露比,他们都有先天的残疾,生活在社会底层,以打鱼为生,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幸福的生活。
父亲以自食其力为傲,有房,有车,吃喝足用,他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开车玩音乐;母亲曾经是成功的模特儿,家里虽然贫寒,却摆设精致,夫妻和睦,儿女融洽;哥哥能干,妹妹美丽,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家庭么?
虽然他们常常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虽然他们生活有很多不便,但是他们早已经惯,也并不在乎这些,甚至还自我欣赏自己的特权,可以用手语随便骂那些看不懂自己的傻瓜。
这一切都源于这个家庭充满了爱,他们不在乎这个世界是否接纳他们,只要他们四人彼此相爱,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然而在他们内心的深处其实是用爱来遮掩自卑。
罗西家的爱的本质是对周围环境的消极抵抗。
这种爱的表面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而其内核却是空虚脆弱的。
这是一种伪装起来的自强和自尊,用来抵挡外部的消极环境,其实在他们内心是对自我的否定,承认自己不是个正常人,只能依赖家庭之爱来彼此慰藉。
父亲是个经验丰富的渔夫,一早看出了整个渔村前途的危机,但是他害怕别人的嘲笑,只能躲在背后偷偷咒骂,看起来酣畅淋漓,其实只是耗子扛枪窝里横,没有勇气站在那些正常人中间表达自己。
哥哥里奥明知道鱼贩在坑他,还是傻乎乎地接受别人的报价,他委曲求全只为了别人能像对待一个正常人一样和他说话。
妈妈不喜欢妹妹听音乐,不喜欢那些“会说话的婊子”,那是因为她嫉妒正常人的生活。
妹妹露比,跑出音乐教室,更是直接表现出对人生的逃避。
所有这些表面的坚强,恰恰是建立在自我否认的基础上,实质上是极度的自卑。
而这一切在露比加入到合唱团后都被放大了出来。
罗西一家总是选择在别人否定自己前,先拒绝别人,这样就能保护自己不会受到伤害。
露比不喜欢自己的好友格蒂和哥哥谈恋爱,是要保护哥哥,不想被对感情不认真的格蒂伤害到。
爸爸满不在乎把自己的私生活低层次地暴露出来,恰恰是对自我的放弃,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得到正常人的待遇。
妈妈总是把露比当成翻译工具,不是因为她不爱她,恰恰相反,她是太爱她,怕失去她,所以不敢在她身上倾注太多的感情,在她看来正常人和聋哑人之间没法维持长久的亲情。
而这一切宁静都被露比长时间的歌唱训练给打破了,不习惯露比不在身边翻译,他们听力障碍的弱点被无情地暴露出来,他们努力构建的亲情壁垒崩塌了。
他们无法面对外面真实的世界,于是所有人都去责怪露比。
这对于露比实在是个难题,是满足于一个幸福的残疾人家庭?
还是去挑战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从别人眼中的肯定,罗西一家渐渐认识到自己爱的力量。
首先是爸爸被逼无奈,大骂工会,号召渔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社,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同。
然后是哥哥里奥,为了赢回自己的尊严,在酒吧里大打出手。
这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欣赏。
这让他从内心深处萌发了自尊,他不再满足于承认自己的无助,依赖露比帮忙,也不愿再迎合正常人,为什么不让他们来配合我这个聋哑人呢?
妈妈也不再自轻自贱,诋毁一切音乐和声音,为女儿精心准备了一套表演长裙,走出家门,来迎接大众的目光。
其实他们所拥有的不但不比那些正常人差,反而拥有他们所羡慕,所没有的亲情。
只要接近罗西一家,你就会被这种爱所吸引。
格蒂是露比的好朋友,她没有偏见,很快就被这个家庭爱的氛围吸引了。
音乐老师发现了露比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隐藏在这个少女内心的无穷潜力。
露比和所有青春期的女孩儿一样,也有自己心仪的对象,然而她绝不敢像一个正常女孩儿一样去追求那个男生,只要默默地和他一起去排练,她就心满意足了。
她努力去避免和那个男生的接触,不是因为她不爱,而是因为她不敢,她害怕拒绝带来的伤害太重。
即便如此,她还是没能避免别人的嘲笑。
但是这次她错了,迈尔斯不但不是对她有歧视,反而是以一个正常人的眼光来开她的玩笑,甚至是羡慕她的家庭生活。
迈尔斯在她身上看到的不是轻贱的肉体之交,而是发自内心的佩服,欣赏这个少女的才华,勇气。
他羡慕这样家庭爱的氛围,甚至是他这个正常人家庭所没有的。
他的真心和坚持也终于打动了露比,露比也在迈尔斯这里真正做了一次正常的恋爱少女,她可以大胆地拒绝,也可以任性地要求男朋友为她做这做那。
值得注意的是跳水的一段情节。
露比告诉迈尔斯跳水的恐惧不在跳在水里的时候,而在准备跳的时候,双腿会吓得发抖,一旦勇于跳出去,身体就会被湖水包裹。
这正是露比内心的写照,家庭的爱就像这泓湖水,带给她无限的安全感,站在湖外的世界始终让她战战兢兢。
就像影片从头至尾所暗示的大海,里面有无限丰富的水产,不仅如此,也有无穷的力量,让罗西一家有勇气来迎接任何挑战。
爸爸最后不禁感叹,海上的星空要比路上看起来美丽的多。
迈尔斯跳出水面的一吻,给了露比迈向大众的勇气。
在露比的歌唱表演上,一家人真正得到了和正常人一样的尊重,他们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不再轻视自己,愿意像个正常人的家庭一样,送女儿去报考音乐大学。
一个经典的电影主题是不断拔高的。
在音乐考试中,露比怯场了,她虽然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去参加考试,但是她远远达不到优秀的标准。
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她看到了自己的家人,她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其实源于这个家庭的爱。
她终于认识到这亲情的价值其实远远大于自己的认知,是这世上最宝贵的爱。
这一次她真正得到了自尊与自强,她愿意为了自己的家庭而歌唱,不是为了消极地躲避外人的歧视,而是骄傲地展现出这爱的力量!
这种励志,真情感人的经典电影有很多,本片的成功在于它不满足于表面化的亲情,而是深层次地去挖掘这种亲情背后爱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家庭的爱不仅仅是罗西一家的避风港,也不仅仅能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是一股超凡脱俗的力量。
开篇的音乐真带感哦;”不错,有新意,”哈哈哈哈;两周都做不到哈哈哈哈太搞笑了;“因为看交友软件,是我们全集可以一起做的事,”;女主声线好好听,太绝了;合唱老师人还挺好;很喜欢这种随机发现成员擅长于某项自己的乐器的感觉;“为你的士兵戴上头盔”,笑晕了哈哈哈;好带感的BGM蒙太奇混剪;迟到确实太不应该了,就算有正当理由诶;这个父母的静音视角太绝了,他俩只能看到女儿的动作,以及其他人享受的神情,但并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女儿的嗓音;手指感受声带的颤抖,太绝了;最后的面试舞台要哭了;再见手势。
那段家人"听"角下突然全然无声的duet是意料之外的厉害片段。
由于从小充当家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承担了超出年龄的重担,在有声与静音的世界穿梭—直到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与生活。
全片最感人的可能就是父亲摸着女儿音带、“听"她唱歌的那一幕了,泪目。
英文名称CODA,乍一听像是某个汽水的名称,实际上却是Children of Deaf Adults'。
翻译为健听女孩,大致是因为既强调了女孩的听力正常,又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与原名CODA相似。
这不仅是一部让观众感动落泪的影片,还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更是苹果花了两千多万购买版权的作品。
它的成功合情合理又出乎意料,几乎相当于一个平常青春片夺得大奖,又同时给人以完美和深入人心的感觉。
就像影片结尾Ruby唱的那首《Both Sides》,I've looked at love from both sides,now.我曾见过爱的两面,但仍不能肯定爱的真正定义。
说实话这句歌词并不能概括影片主题。
但影片最打动我的,无疑是爱。
试想我们自己心目中的听障者,是否几乎等于在头上写着“脾气古怪,自暴自弃”的字眼?
有的人甚至会嘲笑或者欺负他们。
而作为他们家人的Ruby,则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她从出生到高中,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哥哥,替父亲和哥哥分担工作,为全家人充当日常翻译,都成了一种义务。
就像父亲说的:“她从来没当过我们的宝贝。
”因为相对于被照顾,Ruby总是充当照顾家人的角色,而这一切已经让她精疲力尽。
直到遇到音乐和作为伯乐的V先生,她一直的自卑和孤僻才渐渐消失,因为她找到了真正的心中所爱,甚至因此得到了暗恋对象Miles的青睐。
两人从此愉快的约会和排练。
期间上大学的诱惑与家里的生意一度矛盾,父亲的渔船上也时时刻刻需要有一个正常人工作,以保证渔船的安全。
Ruby权衡再三,决定放弃伯克利学院的面试,留下来帮助家人。
哥哥却生气不已,他相信自己和父母能够撑得过去,却不想妹妹错过这次机会。
父母和哥哥最终一起送Ruby去参加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面试,在这里由同样是毕业于伯克利的V先生伴奏,Ruby用自己美妙的歌声和手语,给自己的家人奉献了一场他们能“听”得懂的演唱。
影片结尾Ruby得到了录取通知,家里的生意也逐渐走上正轨,她告别了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初恋,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姐姐的守护者》,讲的是一位母亲为了让得白血病的女儿活下去,又生了一个女儿并让她一直为自己的姐姐捐赠身体部分。
结局也是充满爱的,虽然大女儿最终选择结束痛苦拥抱死亡,一家人对彼此那种不变的爱却从始到终都存在。
为爱付出和牺牲,为爱放弃和得到,都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能感受到的。
其实我们也几乎都见过爱的两面,那就是得到和给予。
但爱确实很难定义,因为它包容之广,触及之深,让我们的潜力得以发挥之全面,都是不可想象的。
就影片本身来说,聋哑人家庭不仅给Ruby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一项项生来就必须背负的“义务”,还时常会让同学因此嘲笑和欺负她,甚至造成她“自出生后还没有脱离家庭独自做过一件事”。
连母亲都曾祈祷她是一个聋哑人,这样他们才能更亲密,父母也不至于让她失望。
但奇迹是她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成长起来了,并成为了一个不仅勇敢乐观,而且擅长唱歌的女孩。
我曾见过爱的两面,因为我曾接受爱,也曾付出爱。
而这,正是爱的定义。
任何伤痛和时间都不能消减它,任何障碍和病痛也都不能磨灭它。
太美好了,童话一样,从头到尾充满了爱。
除了Child Of Deaf Adults这个客观身份设置以及其直接带来的双重身份的矛盾之外,没有特别关注“困境”。
所有人都supportive& loving。
所有人都很可爱。
身为聋人但如此相爱又开明的父母,偶尔浑一下但是也真诚坦率的哥哥,好朋友,傲娇但惜才的老师,纯情大狗恋人,以及天赋异禀的女主,除了“deaf”这个设定之外没有别的困境。
他人偏见、经济问题、与其它渔民顾客的交流问题似乎也只是需要的时候提一嘴,后面就直接被善良的人们解决了。
忍不住联想到《推拿》,关于那只能从别人口中确认的摄人心魄的“美”,关于自尊与“stick together”,关于the disabled的爱与欲......但CODA的处理方式是完全“超现实”的,这些可大作文章的幽微之处都用爱去抹平,不做深入探讨。
但是看这种美好的片子大概也不需要去当《推拿》看。
只需要和姨妈和姥爷一起窝在床上,各自干各自的事,但呆在一起。
只需要去欣赏美丽的女主、听充满爱的歌声、在Frank说黄色笑话的时候笑、在他抚着Ruby的脖子去感受他所永远听不到的却也是女儿最美丽的歌声的时候哭、在Ruby笑着向评委、向老师、向家人们唱出Both Sides Now的时候笑着哭,就够了。
像lalaland那样,去爱去逐梦去完成自己。
不过相比于艺术家的故事,或许还是小城小家小女孩的故事更容易relate to。
整片看下来就是一种温润的幸福,高中时在清晨暖洋洋阳光下听着乡村音乐走在从宿舍到食堂的那条甬道上的感觉。
真的,视听语言(包括主要人物们的颜值...)过于美好了,剧情过于理想了(褒义),看完就是很幸福的那种...(想写一下喜欢的场景发现是所有Ruby出现的场景🫰🫰🫰在演唱会上镜头转到父母声音消失的设计很好。
近日看了一些语言学方面的书,其中提到了手语。
又想起之前看过的这部电影,翻出一篇旧文来。
当我们谈起“手语”的时候,印象更多的可能是它的一些附属性质比如“公益”之类的,但是其本身作为一门语言,倒被很多人忽略了。
这学期旁听了一门名叫“中国手语语言学”的课程,发现了很多之前对手语“想当然”的误解,也做一些反思。
首先,手语作为一门语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拥有语言的一切特性。
它会有自己的词汇、语法、文学,也会有各种语用特点(例如语气、语体等等),还能用手语开玩笑。
简而言之,一切语言能做的,手语都能做。
相信接触过手语的朋友会发现,手语和有声语言的交流效率差不多,这点也得到过实验验证。
但是,要真正理解“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并不容易,我们或许有过下面这些想法:学手语是不是要简单一些呢?
——很遗憾,要想真正掌握手语,需要下的功夫和学一门外语差不多,大概需要两年。
(希望大家别沮丧)世界各地的人的手语是否一样?
——不一样。
每个地方都会有每个地方的手语,当地的手语和当地的有声语言几乎没有关系。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
我们可能认为手语是某种全人类都能理解的“打手势”,“比划比划”就懂了。
这是轻率傲慢的判断。
很可惜,许多专业的语言学家,都曾犯过这个错误,而这种误解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人发现,并重新研究。
归根结底,在此之前许多研究手语的人根本没有与聋人接触过,也没有给予手语应有的重视。
如果“比划比划”就懂了,那就不是语言了,而是象征。
要理解这点,我们可以拿点头和笑容做个类比。
笑容代表愉悦、友好,而笑容与这些积极感情的联系是固定的,与之相反的是点头。
在有的地方,点头可以表示肯定,在有的地方是否定,还有的地方,点头根本没意义。
这说明,点头与“肯定”这个含义的联系是任意的,也是在后天某个文化社会群体通过约定而成的。
如果没有约定,那这个行为就没有意义。
因此,手语更接近“点头”而不是“微笑”,手语表达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
中国手语就是汉语的翻译吗?
——不是,它是一门独立的语言,除开专有名词的表示,几乎和汉语没有联系。
这一点,如果明白了上一段,其实很好理解。
但是之所以还要提出来,是因为这个“想当然”的误解带来过诸多麻烦。
就比如我们听人在接触手语的时候,或许听说过《中国手语》,里面有大量的表音的手指语。
这种手指语通俗来说,就是打拼音。
创造这套手指语的人或许是这么想的:他们默认了手语是汉语的翻译,创立出表示各个拼音的手势,那么手语的“妈妈”就可以用拼音“m”重复两下。
但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手语里的“妈妈”,就我所知,某一种手语的是表示女性的语素和表示年长的语素相结合。
而当时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
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手语》里的编委会,鲜有聋人。
换句话说,这几乎是听人创设出来的一套手语打法。
他们带着常有的误解,制定出来这些“手语拼音”,而更加要命的是,还要以此为标准,统一手语。
或许大家会想,“统一手语有什么不好呢?
方便各地聋人交流,也方便推广普及手语。
”首先,各地手语方言的差异并没有像有声语言的那么大。
一个北京聋人和广东聋人,相处不出一周,便能很好理解对方。
并不需要像“推广普通话”那样的“推广普通手语”。
(况且,推广普通话背后也是有巨大的代价)而这种想法背后,不也是想当然地把有声语言的思维引入到手语中?
其次,作为统一标准的“手指语”,非常不自然。
因为本来就是听人创设出来的,他们很难体会到聋人交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而且会不自觉地让手指语服务于听人。
聋人用起来不舒服,不自然。
况且,听人自创的手语打法,要求聋人学习并使用,这什么道理呢?
难道不是为了听人的方便?
而背后,也牵扯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语的教学,其实暗含着让聋人尽量融入听人社会的目的,并且有可能以牺牲更加顺畅自然的手语的学习为代价,这是否意味着某种价值判断:融入听人社会比融入聋人社会更加重要?
接着,要想打好手指语,前提是得会汉语。
那些天生的聋人怎么办呢?
硬记吗?
关于先天聋人学习汉语,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四十多人的班里可能最终只有一个能成功。
最后,每一种语言都是有生命的,有文化内涵。
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的文化根基。
硬生生的让他放弃,人文关怀呢?
况且,现在更加提倡的是“描述语言”,而不是“规范语言”。
不应该强行加入一些元素到语言中,语言有它自己的规律。
以上这些,比如《中国手语》的制定,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听人有一套手语,聋人有一套手语。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的聋人能看懂电视台的手语新闻。
因为手语翻译是听人,学的是听人的手语。
(其实电视新闻手语翻译的存在只强调“有”,而不关心是否起到作用。
这背后我就不深究……)还有更可悲的结果是,许多聋校的听人老师,打的是“手势汉语”,就是按照汉语语序逐字逐句翻译成手语。
汉语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逻辑与手语并不相同,因此,手势汉语差不多是另一个手指语。
有点类似于“中式英语”。
对这些老师的考核也侧重于词汇掌握和文法手语的熟练程度。
这导致了这些老师会认为自然手语是不规范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纠正学生的自然表达。
除此之外,这也导致了真正有作用的手语翻译的稀少。
让聋人与听人的交流更加困难。
这种隔阂恐怕并不是这些政策的初衷。
因此,如果真心想学手语,尽量和聋人直接交流学习。
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
P.S.码字码到最后,其实有了许多感触。
这种轻率与傲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警惕的,要真正体会他人的处境并不容易。
也应该警惕那种不顾具体情况的“一刀切”,这其中的苦处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体会…如果制定者真心希望能够起到实效,首先就应该尊重,至少也得是会手语的才有发言权,切忌“想当然”;而如果只是想做出某某成绩……那我就不必多说了但是无论如何,每一位个体为跨越这种隔阂所做出的努力,我相信不会白费。
show not tell. 缓慢温柔的电影。突然发现下周末我就要去剧中的那个地方去钓鱼。
看到最后有些泪目了,没有啥花里胡哨的元素,不矫情不做作,通俗却不流俗,就是很诚挚的讲好一个故事,然后感动观众,有点找回了最初看电影的感觉,真好。夜空下与面试时,被深深打动。有笑有泪,家庭和梦想间的矛盾成全,彼此都需要放手。有点想到了凤凰河主演的《不设限通缉》。这样一个亲民温馨的故事,相信很少会有人不喜欢。
借着新一届奥斯卡东风,开始21世纪奥斯卡最佳影片补全计划。从本作且看美国文化霸权,好莱坞翻拍可以勇夺年度最佳,法国原作却无缘最佳外语片。此类现象我在观看原版时已表达过不满,其实原版和翻版,第一次看哪个都会深受感动,但好莱坞就是会凭借其全球影响力,以奖项让翻拍版遮盖掉原版光芒,借机输出自身政治正确。尤其是结合今日好莱坞平庸狗血剧都可拿下最佳影片甚至戛纳金棕榈,便可更进一步看出奥斯卡之于美国的政治正确性:如果说原版是由衷关怀听说障碍群体的温情小品,本片便是新锐流媒片商借着政治正确东风靠复制粘贴博得奖项青睐以树立威信的投机之作。为数不多的动人时刻,都是原版的妙笔,匮乏的视听语言、近乎一致复刻的情节、莫名其妙的口号,都让本片与影史摘得桂冠的经典甚至太多无冕之王相比,难堪“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鼎鼎大名。
第一次知道CODA代表了什么:Children of Deaf Adults,也就是聋哑父母的孩子。女主作为聋哑家庭唯一的健听人,最大的爱好是唱歌,这本就是有些欧亨利的设定,但电影拍得轻松又动人,相对来说是颁奖季里比较喜欢的一部。印象最深刻的一幕:爸爸让女儿唱歌给他听,因为听不到,爸爸只能用双手摸着她的脖子以感受声带的振动来“听”女儿的歌声。爱大概可以有千百种方法来传递和感受吧。
#94th Oscars# 现今奥斯卡与欧洲电影节的审片品味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BP明显层次单一,浮于表面,过程草率又过于轻易,基本没太预留提升思辨和情感升华的地方。这样的作品如何能喂饱口味多元且观点苛刻的受众…如何打败了犬之力..
非常温暖的电影,看着看着听着听着就被治愈了。但是这种电影里就算主角的生活再怎么艰难,至少还有天赋异禀的地方去实现梦想,那最平凡的普通人呢??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电影也都是童话。
一种工整流畅同时也套路的好看。全片最触动我的两个点,一个就是我能感受到这一家人之间的爱,既害怕失去又尝试放手的那种爱;还有一个就是最后的拥抱,告别很难,回望很久,我懂。法版觉得鸡汤的部分,这一版居然意外吃下了,生活好苦,总要有些东西来麻痹自己日子还是值得过的,至少在某些方面是这样。3.5
妈妈说她不能离开我,她是我的宝宝,爸爸说可是她从来没有当过宝宝。从这里开始我一路哭到结尾。因为特殊而变得更深重的羁绊,缠住了人生,却也托住了人生啊。
竟然没有怦然心动难看!仅靠天赋,练习时长极短的聋哑家庭女孩入伯利克的毒奶后面渲染,打光布景不错就是运镜还是有些不足人意确实没打动我
2.5。写法太顺拐,解决核心冲突的方式各种想当然,几乎把所有同类型题材的套路牌又打一遍,虽然牌技娴熟 但这碗美式鸡汤我真的腻了。HHP是高级的,充分利用人设特殊性而在“信息差”这一点上作足文章,每个包袱都抖的轻巧奏效,但文本体量和视听语法基本还滞留在美剧层面。像Rossi这样本就天赋异禀又家庭和睦还遇到伯乐指点再邂逅神仙男友的幸运女主委实叫我难言共情,这何以谓励志,根本就是反美国梦式的开挂,关键还反的如此天真和想当然。
自我感动的美国梦,自我意淫的少女梦,自我安慰的政治路。奥斯卡要完蛋。
就…很流媒的水准,题材也是APPLE TV主打的多元化。法国原版《贝利叶一家》的前半部节奏一直都很缓慢,本片在此基础上也没有很好地修正,美国本土化后反而变得更加无聊了(美式青春片VS欧洲文艺片的感觉),高潮处和原版如出一辙,对看过的观众而言真的找不到任何惊喜之处。总之,去看原版就好。
那些年错过的奥斯卡参赛电影,真不错,非常温馨。
4.5 要拿最佳改编剧本啊,而且有可能打不住,狂揽圣丹斯三类大奖绝非徒有虚名。虽然是改编,但是不得不说全程节奏基本无懈可击,最后半个小时疯狂视听调度,没有任何狂轰滥炸,只靠声画关系和蒙太奇,甚至完全静音,就让情感强度疯狂飙升,至少把片子翻了四翻儿,拔高了一个等级。
用了听障演员,不过和原版比没啥特别的
你可以是家人,但也同样可以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一个人。比起原版更为温暖、配合圣诞档时境的设计;美版有青春片总是少不了高呼“我讨厌我的生活”的女主角,还把多点的篇幅放在了那些成长的拉扯与困顿中。最好的部分是Marlee Matlin的选角,没有作为日后对阵媒体的“挡箭牌”或是对某种“份额”的填满;和女儿的交心,那段关于“坏妈妈”的对话,庆幸她依然能不停地活跃着;并且也等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片子很舒服,但不至于这么高分,之所以出群是因为最近的片子都绞尽脑汁想怎么样让剧情丰富,各种反转悬念或者阴暗结局。这放在现在就是鹤立鸡群了,这放过去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励志片,论拍摄论本子都不算很好,只是现在需要这样的电影,因为大家都太丧了。
【4K】导演思维0,剪辑0,调度0,一部非常非常普通的改编电影,最后一场戏决定了这部影片仅为商业电影,不是艺术电影。(奥斯卡真没得看了)
第94届奥斯卡金像最佳影片。刚颁了奥斯卡,我就连夜找了这部爆大冷门的最佳影片。小而温馨的美国家庭故事,故事流畅、人物性格也演绎到位,但离我心中的奥斯卡还有些距离。女孩Ruby是一个滨海城市的普通女高中生,唯一不普通的是 她的父母和哥哥都是聋哑人。Ruby天没亮就要起床陪家人出海捕鱼,这个家里唯一健全的人要成为无线通讯水手。一切都从她报名参加学校合唱团之后改变了,上帝吝啬的同时也会偶尔慷慨,一个聋哑家庭走出来的女孩儿却有着天籁之音。最后可以在家人的支持与祝福下追逐音乐梦想固然是好,但不论是那段母女谈心的「妈妈你曾经有没有希望我是聋哑人?」「如果我希望你是聋哑人,那也只是因为我害怕我的聋哑会让我们不够亲密」、还是她在音乐学院甄选时一边唱歌一边打手语让家人「看见」她唱歌,都不足以登堂入室成为奥斯卡最佳影片。
母亲祈祷贴着电极的女婴也是聋哑,担心此后与她的人生无法同频。父亲指望出海捕鱼的水手能够健听,然而始终与她的生活无法传译。可她从没当过婴儿,也不是终生的水手,吊销执照不是她的责任。那是场最无聊的合唱,无法感知观众为何鼓掌和哭泣。却在触摸她喉头时明白,有些星星不在后院,只在海上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