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吹一下这部片子。
价值观上,标准北欧风,老虚无主义了,合我胃口。
镜头上,战场上战场外,冷暖对比还整挺好。
战斗场面上,战术动作到位,战场描写给力。
爆炸用药量足,不加汽油表现火光。
胜利、停滞、溃败都得到真实展现。
这些难能可贵的真实刻画,是我推荐这部影片的最重要理由。
战场以外,对人性的讨论和描摹都入木三分。
男人们在战场上是无名战士,在战场外,是父亲、丈夫、儿子、兄弟,是普通的工人、农民。
他们在战场上胜利、溃退、坚守、成长、受伤、阵亡,每一个战士对这场战争都无足轻重,但对于他们的家庭,他们就是天。
除了男人,女人、孩童,也都被裹挟在战争的泥石流中,浩浩荡荡,向历史的下游奔去,挣扎无力且无用。
剧情确实属于流水账,从头到尾的历史片叙事,平淡如水,但合我胃口。
欧洲左派,骂它偏袒纳粹,宣扬民族主义,但就冲溃散的士兵看着上校被T-34/85碾碎这一个片段来说,芬兰人毕竟还是芬兰人。
(这片里还讨论共产主义和人类起源呢,当今左派讨论吗?
都开始放弃工人运动了,也有脸骂1940年代的民族主义?
)这部芬兰建国纪念片已经是第三次被翻拍了,这次翻拍效果拔群。
就是苏联没了,毛子看着当年的卫星国拍反苏片也只能干瞪眼。
关于二战欧战战场看过太多美国、英国、法国、苏联角度的影片。
而小国角度则很少,去年看过爱沙尼亚的影片《1944》,感觉本片也是一个同类型的小国角度的二战影片。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是细节描写,也很少描述敌方。
分不清男主角是谁,好像就是描述的一群人。
那个有经验的老兵算是刻画最突出的。
通过群像描述,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但愿,一次次的战争积累能够换回真正的和平。
这部电影从平民、士兵的角度出发,感受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
电影大都是阴暗的冷色调场景,这种阴暗即烘托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导演的克制。
只有表现家的地方才是暖色调的场景,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吧!
电影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生活状况的人因战争而改变生活轨迹。
年轻恋人因战争分离;在战争中爱上敌国女子;因战争暂离妻儿的老兵;抽空结婚的军官最后战死等等,战争没给他们带来一丁点好的,所有的人都在受难。
三个小时啊,这么辛苦多给1分吧,7分。
看之前不查查历史的话,可能看不懂吧。
二战时芬兰是轴心国之一,芬兰和德国合作的目的是收复失地,就是战前苏芬战争中的割地。
所以当失去的土地打回来之后,芬兰没有继续进攻,而是修战壕驻守。
驻守时间很长,这也就是电影里芬兰军人在战争期间可以请假回家探亲的原因。
二战后期,苏军大举反攻,芬兰人被打回本土。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打过去,对峙,再被打回来这几年的事情。
后来芬兰觉得德国大势已去,又调转枪口来打德国,没办法,这就是小国的存活方式吧。
这一部分电影没有涉及。
这部电影改编自1954年的芬兰畅销小说《无名战士》,1955年改编为电影,1985年第二版,这次是第三版。
这部小说在芬兰的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这最新的版本我觉得很一般,就感觉是军人打过去了,又被打回来了,一切退回原地,什么也没改变,但是死了很多人,很多年轻人,代价非常高。
可能这就是战争的本质吧。
没有史诗感,战争的残酷和壮烈点到即止,时间跨度太长了,所以觉得情节零零碎碎的。
有些平淡,还是应该适当渲染。
感触最深的还是,每一个以为不会死的战士到最后都死了,而三个小时里,我根本没记住他们的名字。
也许这就是小说名字的原因吧。
长久以来,芬兰给大多数人的表情是诺基亚,再稍微深入了解一点的人或许还知道那里是圣诞老人的故乡。
芬兰是欧洲国家中与俄国边界最长的,这也是芬兰历史的悲剧,数度被俄国占领,又一次次争取独立。
在二战之处,苏联为了自身利益,构建缓冲区,再次入侵芬兰,以寡敌众的芬兰人在那场白色战争中打的可圈可点,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调集了150万军队才征服芬兰。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同时思维立体的战争片,用180分钟的较长时长呈现出极度克制和冷静的叙事:战争是伤痛,是杀戮与被杀。
影片里没有刻意的渲染,比如敌国的丑恶形象和犯我领土,我方的绝对服从和舍生忘死,有的只是阴暗的画面和有血有肉的士兵军官。
以克制替代刻意,以反思表达反战,以冷静抵消激爽,以复杂思维解构单一风格。
经历过冬季战争的老兵说:你想成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些事,只有需要时才前进,否则就趴着,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我来不是为了当一条只会点头听命令的狗,我只想回家。
可能了解苏芬战争的人很少,看到这部影片,让我对欧洲的文明和思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本土的一些主旋律产生了更多的悲伤。
瑟瑟发抖的年轻指挥官刚开始匍匐在地上怕得要死,打了几场胜仗后就不顾士兵死活,变成了勇敢的疯子,最后被乱枪打死。
刚才还和苏联少女互相生情,由于抢救战友被炸瞎双眼后被伏击而死。
一直笑面虎的小兵看到伤员痛苦地挣扎悄悄把枪踢给他,使得伤员拿到枪开枪自尽。
新兵蛋子愣头愣脑地把头探出战壕被一枪爆头。
抓到苏联俘虏没耐心押送回去直接背后开枪击毙,却向长官谎报这个俘虏要逃走。
特别是那个有儿有女的老兵,他的作战风格老练、机敏、聪明、勇敢,尤其擅长战壕战,与队友配合手榴弹开道,闪击那些被手榴弹炸晕炸跑的士兵,屡获战功,但他对待长官的态度不卑不亢,我不是来这向你立正敬礼的!
我来这也不是被杀而是杀敌的!
他对受伤的战友不离不弃,在河边被流弹击伤。
他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儿女,他们有一大片农田需要播种和收割,他参战的目的就是保卫家园,赶走侵略者,正是这些无名战士们的努力与牺牲保证了芬兰在二战时期唯一没有被占领的欧洲大陆国家。
其实觉得这是一部九分电影,北欧风情浓厚,看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苏芬战争,以及(芬兰和二战)的历史背景。
服饰很不错,道具很真实,很用心;其次战术展示真的很好,尤其是堑壕的争夺,冲锋枪加手榴弹金不换;除了对主角的刻画,对其他人的刻画也很细腻,没有脸谱化,人物表现、事件都是发展的。
相比较美国的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没有太多的对人物的赞颂和可歌可泣,更多的是通过小人物的表现和想法来烘托大背景,也表现出在芬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反战的意思也是通过鲜活的人物的逝去娓娓道来。
或许长达3个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一想到本来就沉重的战争电影还要看得如此长,就心有戚戚。
但在一分一秒的剧情推进当中,你会完完全全的被这样一场以芬兰参加二战的全程的电影所震撼,所吸引,所更加珍惜和平。
没有绝对的主角,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无脑的男性荷尔蒙,有的只是逼真到令人快要窒息的弥漫在战场上的空气,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件值得美化的事情,只有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只有生死未卜的紧张和活下去的希望,每一个应征入伍的男人可能很多都不并非专业训练出身的士兵,面对这样的战争,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淡定从容?
能够一笑置之?
影片最残忍的地方反而就在于克制和所谓的“平淡”,从没有煽情一个士兵的壮烈牺牲,但你以为的主角,寄托希望能活下去的士兵,一个场景的切换就不复存在了,你无处安放的情绪逐渐变得脆弱,你渴望在电影里找到一个安慰自己内心的载体,但残酷的战争告诉你,不要期望有主角的存在,即便是活到最后的人也在这个过程里饱受煎熬。
随着年纪的增长,每当看到战争电影,有的不再是小时候那种隐约的期待和热血的上涌,只是更加珍惜和平,珍惜再不如意也能苟活的时代。
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还是会想到某个人物说过的这句话,残忍吗?
小国芬兰,39年被苏联强行索要领土,不从就遭受大规模入侵。
但斯大林没想到小国如此顽强,肃反后的苏军如此不堪,被迫调整战术,释放一大批军官(幸亏,不然第二年面对德军入侵百分百惨败)。
苏军惨胜获得领土,但也没实现吞并芬兰的计划。
然后就是这部电影,趁着德国重创苏联,芬兰也进攻希望收回39年失去的领土,最后也失败了,虽败犹荣。
东北欧的一串小国也受激励,面对贪婪无理的恶邻,必须勇敢拿起武器
这是我北欧五国二战记忆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最长的一部。这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战争记忆:一场漫长的,煎熬的,冷酷的黑夜。
没看完
真鸡儿长,快进都按的指头疼
北欧的战士很牛逼啊
画面的影调做得很接近兄弟连级别的作品了,但全片剪辑稀碎,剧情支离破碎,这个主创团队似乎完全没掌握视听语言。剧作像是个流水账,既不靠着类型片的格律节拍,又没能做出艺术电影的“不叙事”。总体观感是个类型片,但结构又非常混乱,人物的塑造也很平面。缺少人物内心和价值观的桥段,也没有展现战友情(这个很重要,是观众与角色建立连情的重场戏),所以所有的角色的死亡似乎都波澜不惊。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本作的剪辑和剧作,怎么可以做到这么稀碎的?
平淡冗长 看了一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
没有看完,看了一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太枯燥乏味。
把士兵当狗对待,奖惩不合理的昏庸无能的军队不可能胜利。
不太喜欢说实话
邻居财大气粗老欺负你还占你院子,这时候一个四处杀人的罪犯找到你跟你说咱俩一起灭了他 你欣然同意。你的行为算是正义吗?全程带着厌恶的心情去看这部影片很不爽。片子没问题,除了芬兰挂壁多了点毛子傻了点。
继承了55原版的话痨本质,也比纪实风格的85版多了点可看性,但对于一部长达180分钟的战争片来说,改编它实在是太累人了,同样对观众来说看三遍也太累人了。
用三个小时体验战场的残酷,跑不跑单说,能登上战场就要respect了,天枰两端的信仰和生命,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权衡。苏芬战争,顺便也了解了一下。
3小时太长了,战斗戏排满了,没有战术解说很容易看倦。主要的文戏一个是到女孩们家里唱Калинка,一个是回家看望妻女种田。以枯树为死亡象征。最后的老兵回家是奇迹还是幻想?我倾向于后者。总而言之真实而平白。
宏大真实的战争剧,没有美化或歌颂,就是生命接连遭迎虚无的牺牲。原来芬兰在二战中是这样尴尬的角色,和希特勒结对攻苏联,以夺回领土的名义侵略,再丢掉新领地夹着尾巴撤退,最后被逼着把德军赶出国门,直到巴黎和约前都维持着和英苏的敌对关系。开始还因为缺少道德层面的反思探讨,看到后面发现其实已经融进了前线士兵卑微残酷的处境中。
叙事零零落落有一搭没一搭,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缺乏焦点
一小时密集的战争节奏画面+一小时日常琐碎的非战斗情节+半小时密集的战争节奏画面+半小时日常琐碎的非战斗情况。从一个个参与战争的“无名士兵”反映出战争的无意义,没什么新意。唯一吸引我的是很少能看到芬军战争的影像,跟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军队、纪律、组织和战斗真的大相径庭啊,甚至难以理解。
180分钟版能看看,但并不觉得精彩。
记得是4分的观感
故事略平庸,战争很残酷。
无名一战成名,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