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孔子:决战春秋(台),Confucius

主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任泉,陆毅,姚橹,张凯丽,王斑,许还山,马精武,毕彦君,李欣汝,刘峰超,李文波,阚金明,马东延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孔子》剧照

孔子 剧照 NO.1孔子 剧照 NO.2孔子 剧照 NO.3孔子 剧照 NO.4孔子 剧照 NO.5孔子 剧照 NO.6孔子 剧照 NO.13孔子 剧照 NO.14孔子 剧照 NO.15孔子 剧照 NO.16孔子 剧照 NO.17孔子 剧照 NO.18孔子 剧照 NO.19孔子 剧照 NO.20

《孔子》剧情介绍

孔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姚鲁 饰)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陈建斌 饰)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马精武 饰)和大夫黎鉏(王绘春 饰)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任泉 饰)、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获俸粟6万石。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饰),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 本片主题曲《幽兰操》为歌后王菲息声多年后复出之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再造初恋大唐双龙传我爱上的人是奇葩第一季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民雄鬼屋失落的海峡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第六季杜鹃花飞从水深0米开始猎鹰1949如此勇敢的女孩第一季马警长的故事路的尽头爱人的最后一封情书乌龙新院之乌龙秘笈诱惑哈姆雷特山村老尸2:色之恶鬼光明的二儿子王冠第一季大哥玉响完结篇第二部:响白色强人2喵不可言黄沙渡浪漫骑士请放手爱情全保全民公主初恋滋味人体乱码

《孔子》长篇影评

 1 ) 上帝在说“要有光”之后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但,且慢,还有了《孔子》。

看《孔子》的感觉便是:胡玫说:要有个女人,于是便有了南子周迅;胡玫说:要有个贤人,于是便有了颜渊任泉;胡玫说:要有些特技,于是便有了子堕三都;胡玫说:要以仁义动人,于是便有了只极品鸡;胡玫说:要以感情动人,于是便有了碗美滋滋的马肉汤;顺便美滋滋淹死了颜渊。

……发哥说:不哭不是人。

言下之意是,信孔子便会哭,哭了便可得救,只要信。

基督教在训诫他们的信徒信耶稣时,也只说一句话:“只要信。

”于是,在“信春哥,得永生”这个句型之后,我不得不开始“信胡玫,得超生”。

 2 ) 关于《孔子》的两句话

《孔子》不是一部烂片据说现在孔子被批的很烂,我觉得不至于。

有的人说孔子的特技做的真差,和阿凡达简直不能比,一定要这样比,我可没办法。

《孔子》不是烂片。

2009年,无疑是中国电影的“烂片年”。

出的烂片不计其数。

我们曾经想就烂片这个话题做一档《影评联播》。

可惜没做成——托尔斯泰说过:“好片子各有各的精彩,但是烂片的烂都是一样的”——我们评来评去,对每部片子的评价都差不多,不是“看不懂”,就是“不敢看”。

珍爱生命,远离烂片,没必要为了做所谓的影评,而以身试烂。

拿《孔子》和2009年的“群烂”相比,还是高下立判的。

我不只一次的说,孔子的编剧和表演不错(注意,我谨慎地避开了导演)。

剧情很流畅,故事也比较精彩。

从孔子在鲁国受到重用,然后政治斗争失败,再颠沛流离于诸侯国,最后回到鲁国。

我觉得编剧是花了心思的:政治斗争的戏很紧凑。

“子见南子”这戏嵌在剧中也不突兀,分寸好。

虽然流浪的戏有些草率,但是最后的艰难回归还是非常感人的。

孔子离开鲁国,我为他委屈。

终于鲁国人认清了孔子的价值,希望接他回去使,又替孔子生出扬眉吐气的快感和何必当初的感慨。

当一个老头背井离乡恩多载,终于回到故土,还坚持在城门口施以当年的古礼……某不慎看的是一场媒体场,媒体人轻薄,发笑频频,可是我看着看着,还是泪奔了。

还有,周润发的表演还是相当到位的,从形象到气质我很认同。

周迅么就那样子了,南子也就该是周迅这样。

陈建斌,老戏骨也就这样子。

至于颜回不老么,谁让颜回叫“颜回”呢,另当别论。

所以说《孔子》是烂片,估计是受了2009烂片年的影响,骂得刹车刹不牢了。

还有的砖家叫兽说《孔子》有历史硬伤,比如颜回、子路之死,师生之间的称呼称谓等等,多处于史书不符。

说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一定要这样说我也没办法,不是还有人拿《孔子》与《阿凡达》比技术么。

有比头哇啦。

《孔子》让人失望影片中有一场戏,看了很激动,就是孔子和老子的对话。

我知道让老人家爬山很累,可我觉得中国两大思想家的历史性会面,就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这只是老子和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使我感动的,和这部影片关系不大。

或者说在《孔子》里,孔子又被消费了一次而已。

没错,看《孔子》我是哭了,发哥,我还是个人。

但是,这部电影拍的是孔子,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

我以前看《小小羊儿要回家》、《妈妈,再爱我一次》,哭得比这个凶。

但是《孔子》,你不能拍成一部《一个老头要回家》、《国君,再爱我一次》。

我想知道:孔子的思想是怎么来的?

究竟是一种怎样光辉的思想?

在战国时期就产生这样的思想有多了不起?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会怎样?

可惜这部电影没有答案。

看完《孔子》,执手相看泪眼,这老头好惨。

可是却没有一种自豪感:“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孔子!

”有吗?

没有。

离《甘地传》这样的传记影片很远很远。

70年前,费穆拍了一部《孔夫子》,我看了简介。

费穆不愧是大师,有他自己的思考在其中。

《孔夫子》比《孔子》要站得高得多。

这就是导演的问题了。

还好我不关注影评,居说看了导演的访谈,你会气死的。

 3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乱评电影《孔子》里的“子见南子”转自: http://cid-6b550fb01d518527.spaces.live.com/blog/cns!6B550FB01D518527!433.entry即使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孔子的一生也是很“杯具”,令人唏嘘。

孔子年富力强时不被重用,不得不带着一众弟子颠沛游离,周游列国又四处受排斥,“累累若丧家之犬”,年过六十身老体衰,曾经殷切的出仕治国之志被耗尽,他终于决定回乡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不再踏入政途,孔子的一生可谓空有抱负却郁郁不得志,假如真如电影《孔子》所言,各国国君均不接受孔子观点,唯一明白老夫子想什么、想要什么的人竟是“名声不好”的南子,那孔夫子也真是惨了些。

呵呵。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子见南子”一幕早在片花中就占了大段时间,银幕中南子挑逗的眼神和微张的嘴唇的确象影片把“子见南子”当成噱头,不少人因此而感觉不悦,对其的定性我们暂且搁置,既然胡玫导演借导演的便利将南子塑造成如武则天、赖斯一般聪慧过人的女政治家,那我也不妨借题发挥,来剖析一下电影版“子见南子”中的南子为何要这样做,老夫子又为何如此应对。

在电影“子见南子”一幕中,南子的出场是从踩着高木屐鞋的赤足开始的,镜头有些轻佻地由下摇上,接下来是精心的妆扮和挑衅的言语,“听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象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

”,此时的南子以其聪慧美貌步步紧逼,孔夫子面对直线距离不超过5cm的南子表现出退让和不安,老夫子面对诱惑强作镇静回答问题的模样让南子很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男人都一样,追求的不过是色、名、利,亘古不变。

几番交锋,孔子并未讳言自己也追求色、名、利,但老夫子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却显其心地坦诚和品行之难得,老夫子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表达自己追求“德行”“仁义”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他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表现出极强的意志力和奉献之心。

这让南子迅速明白夫子的心境,回答“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此句可谓胡导演的个人心理感悟,也是一个现代人对孔子的忠实评价。

当南子与孔子对拜而别时,此时的南子已完全没有开始时的挑逗试探之意,代之完全的尊重和惜别之情。

——可怜的孔子,最懂他的是这样一个女人!

南子没有错,她的价值观对大部分人是适用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子见南子”之所以被电影大书特书,也许因为孔子只有一个,能做到“好德”而非“好色”的人并不多,这也更显得孔子之伟大,当然也警示我们,离2500年前的古人在品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上还差得远呢!

 4 ) 這就是對電影的評論啊,我止是沒有劇透,豆瓣你別再說和電影無關了。

現在的水平,前提在一個交流阻滯,普羅大眾又抱守反智情緒的環境中。

對真相不執著,妄自菲薄,小可安妥。

典型的有三派:第一派:尊孔派,典型的一例是要把孔子打造成東方救世主。

希望從傳統中挖掘出類在價值以普濟大世推動社會完成非物質的文化與文明上的現代化轉型。

這派中的極端把儒教宗教化,通過再解釋的方式把儒教經典正確化。

第二派:貶孔派,極端的典型是對儒家經典一無所知,法家、儒教和儒家分不清楚的情緒化厭惡。

逢儒必反的反智狗孺末流。

第三派:也是狗孺,但卻相當平和。

以荀學之心,狗孺之腹,道家末流中的消極思想解孔孟之道。

于丹之流一例。

怎麼解釋得自己舒服怎麼解釋,彷彿差之毫釐,不必摳字眼追究,但實際上謬之千里。

李零先生說過,把書讀薄了,是個大學問。

把一個人拍成電影,卻更是把一庫書縮成小長詩。

這要真的認真起來,需要甚麼功力不是在電影相關專業的技術上,也不是用錢能解決的場景佈置,服裝化妝上。

李零考古的出身,幾十年的古文字研究,幾十年中文係教授的資歷,那麼多書目的參考下,抽絲剝繭,才把一份《〈論語〉講義》標上「喪家狗」的名字。

這是現在的水平。

《Avatar》不用引經據典,考古求證,尚且需要醞釀十四年。

拍《孔子》,做了甚麼準備?

當然,借鑑別人的成就,也足以讓現在的《孔子》較以往人們的既有意識拔高一兩個層次。

這足以讓現在認可《孔子》的人們小可安妥。

但這更值得警惕。

要真盡力展現一個真實的孔子將會怎麼樣呢?

各位都知道,不僅依特有國情,過不了審批。

還會因為過於較真,索然無味。

而一個反過來需要保駕護航的《孔子》又是個甚麼東西呢?依這個環境已經決定了。

谭嗣同在其《仁学·二十九》中说过一段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二者交互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古代的八股文尚且要考一下民貴君輕,現在時代進步了這麼多,不像「還原」雷鋒一樣,「還原」一下孔子有甚麼看頭?

要真還原了,那就跟自己過不去了。

被保留下來的那部分是甚麼?

是讓觀眾以為自己知道的進步了,足夠了,對得起電影票了;是讓觀眾默認到被古希臘稱為黑瑪門尼的那種普遍命運及緊束感;是傳說中大人物消極的無力,而不同於基督教異端那種震撼人心的無力無能;是對反抗不了強姦那就好好享受的催眠。

對後現代鄉愿和消極社會願望的巫術招喚及維護。

對於孔子其人所帶來的建設性禮物,則是電影不敢放心給的。

説白,也就是個工媚貨。

 5 ) 孔子:一场热闹的大戏刚刚上演

电影刚刚上映的时候去讨论“电影的事实”自然为时过早,比如《2012》首日写评的时候万万不曾想到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成了水立方,破纪录跟玩儿似得。

《孔子》因《阿凡达》已然成了政治事件,从豆瓣和mtime数据便可一窥:现在是2010年1月23日1:15,此刻豆瓣数据为4.7/1461,其中1星比例为63.9%,mtime为3.3/975,其中0-1分(10分满分)观众人数为553人。

考虑到豆瓣因《建国大业》而采用的上映后才开放评分的情况,这个打分是在太有趣了。

现在说话为时过早,于是电影的事实以观后效。

讨论下影片的事实。

《孔子》是个木桶的话,长板的确长,短板也的确短出了底线,若是不考虑场外因素的话,一个三星基本说明问题,参照的影片是《白银帝国》和《梅兰芳》的四星。

长板在三大主演的表演,发哥完全超出预计,照着流芳百世的孔子像做的造型,以及口音上的处理(参照《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都很赞;周迅的造型虽然雷了点,但是丝毫看不出来三十有五,这扮相演个太平公主都绰绰有余了;陈建斌的好,在此不提,是真好,这大概是每个导演都想用的演员吧。

长板还在菲姐的片尾曲,大约除了周迅的小腿,这是《孔子》片中最销魂的的地方——有这首歌足以传世了,王菲把声音里的爱尔兰技巧(比如喉音)全部洗刷干净,回到最初邓丽君的小情调上,又做的晶莹剔透,大约是在影院里看过的电影里最好的片尾曲了,不说别的,这首歌值得花掉一百万。

音乐上面,无词歌用了谭晶,赵季平做的主题(虽然怎么听都像《The Music of the Night》的主歌部分),张宏光做了部分战斗音乐,算的上是近年国产电影中一流的原声作品了。

长板仅此而已。

短板的话,首先,胡玫老师大约是电视剧拍顺手了,除掉三大主演和鲁公,剩下所有的人都像是从某个电视剧片场过来打酱油的。

孔子的一帮弟子,看起来就像武侠电视剧里的各种充数的江湖豪客,至于真正打酱油的人,酱油打的也着实不到《雍正王朝》的水平,莫名其妙地冒台词,不知道他们要干啥;其次,剪辑做的是在是糙了点,看出鲍德熹老师一个劲地往阿尔芒都大师的镜语上靠,摄影还真不错;但是只一遍看过,剪辑上可挑剔的都有二十多处,包括第一个大段落的平行剪辑,其实都可商榷的,一些渐隐渐显使用不当,生生破坏节奏。

然后,特效就真不说什么了,尤其是看了《阿凡达》之后——但是问题在于不看《阿凡达》也知道那些特效做得山寨啊,好歹04年都有《十面埋伏》了的说……至于最短的一块板,当然是编剧。

前1小时10分钟讲了一件事,讲的四平八稳条理清晰,很不错,胡玫老师拍宫廷戏也真是手到擒来,国主像国主,大臣像大臣。

如果《孔子》只有这1小时10分钟的话,真叫《孔子:决战春秋》也无妨,但是问题在于后面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

这叫头大不掉,孔子后半生十几年拍的支离破碎,空间感和时间感都很生硬,忽然一下孔子就老了,忽然一下子路就杯具了,忽然一下“永远不老”的颜回就演了一回春秋版的《泰坦尼克号》,忽然一下陈建斌也须发进白,鲁公脸都没露,直接挂掉了。

好罢,不交代不照应玩跳跃也就算了,但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那么难么?

编剧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论导演还是编剧,只有一半是用了心思的,对比一下《雍正王朝》的借题发挥,前一半胡玫老师想说什么,还是很明显的。

后一半,有人说是劝读书人莫问政事,当然,有道理,但在我看来,关键的问题是,到底是要拍作为“至圣先师”的教育家孔夫子,还是要拍作为政治家的孔子,还是要拍作为某个人的电影化表现的孔子,当然作为学者的孔子就算了。

这几种诉求夹杂在一起便导致电影后近一个小时完全失控,虽然用心在对白里塞了半本《论语》,但是胡玫老师显然不满足于拍一个课本剧,不然请周润发干啥。

另一个问题在于,胡玫老师大约也是擅长拍苦情戏的,后半段隐隐有苦情戏的手法,比如刚把颜回的尸体拖走,这边子路的死讯传来,简直是祥林嫂啊,不过大能如孔子显然没能爆发小宇宙第七感,不然还不生生把颜回同学暖回来继续不老传说啊。

这一点上,木匠老师显然比编剧更擅长,且参看[《孔子》:丧家狗也有乡愁],要拍苦情戏,干脆丧子丧妻丧弟子一起来嘛,苦不苦,想想刘慧芳,虐不虐,想想祥林嫂嘛。

倒是“子见南子”一段里,孔子被南子戳中内心的伤痛,知识分子的小尾巴一露,登时泪如雨下,这儿倒是难得一见的闪光,可惜生生被电视剧用法的音乐和着急忙慌的剪刀破坏了情绪。

毕竟本片不是要拍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影片,因为八十年代早已过去了。

于是《孔子》更重要的是影片之外作为电影的种种,倒是想起前两天跟一位半年没见的老师聊天,老师说,《孔子传》还是应该要日本人来拍,井上靖的《孔子传》写的恭俭谦卑,日本的老导演们出手必然不会差。

大约日本人拍孔子会是作为知识分子和教育家的孔子,胡玫老师拍出来的《孔子》根本意不在此。

有心的话留意留意一下《孔子》的高调宣传,以及近一周围绕《孔子》的种种奇怪的事情,中国电影在2010年3D新纪元的开启处竟然如此具有喜剧性,实在是我等观众始料不及的,这远比电影本身更精彩。

最后再次推荐一下木匠老师的文章:《孔子》:丧家狗也有乡愁(http://www.douban.com/review/2946379/),有理有据,功课扎实,我也就看看浮光掠影而已。

至于吐槽,请移步张小北老师的文章:子曰:给个话儿啊!

(http://www.douban.com/review/2949120/)。

围绕《孔子》的口水战和各种节目才刚刚开始。

 6 ) 圣人在世的影像

昨日,在中关村美嘉和鸽子看了《孔子》。

总的来说,拍的很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我还是要给满分。

因为圣人在世的影像原本就是难以表现的,而胡玫做到这份上已经实属不易。

一、胡玫为什么拍的不好跟大多数观众不一样,我认为《孔子》的漏洞百出、向壁虚造、刻意营造戏剧冲突等都不是该片失败的主要原因。

《孔子》的最大败笔在于平庸,孔子的形象太平面了,一点圣人气象都没有,只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榜样而已。

下面详细谈谈。

大多数义愤填膺的观众都叫嚣着《孔子》歪曲史实,没错,片头一上来我就听见一群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门弟子在高声朗诵战国后期的《礼记大同》篇,声音还抑扬顿挫。

但我当时觉得挺不错的,我还猜测胡玫会不会把孔子用经今文学的视角来描述,毕竟《大同》篇往往被看做经今文学的理想。

当然后来的情节推翻了我的猜测。

再有就是在经学历史上根本没有任何细节记载的“子见南子”,也竟然有了一段很雷的情节和很雷的对话。

还有在银幕上总是不显老的颜回,经学史对颜回到底几岁死的一直争议颇多,至于颜回怎么死更是罕有人论及。

而胡玫让颜回成了抢救经籍而冻死的革命战士形象。

子路被描绘成李逵或张飞。

对了,还有“厄于陈蔡”那段众弟子分喝一碗汤的桥段,我看到的却是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的坑道里分吃一个苹果的革命叙事。

总之,电影里雷人的笑场的事情太多了。

但事实上,凡是稍微读过几本书的人都知道,历史难以复制成影像,当你指责电影失实的时候,也麻烦请你也指出真实。

而我们去古甚远,文献不足征,我们只能说胡玫想象力不丰富或过于丰富,却不能过多指责电影不够“真实”。

作为一部戏剧,只要满足戏剧真实就可以了,因为“诗比历史更真实”。

所以,我对本片的不满,只在于其戏剧真实性的平庸。

胡玫把孔子描绘成一个怀才不遇的道德模范,这正是平庸所在。

因为孔子不仅仅是这样的,实话说,胡玫镜头下的怀才不遇,颠沛流离,最后以典籍传世的孔子,若换成屈原恐怕更为合适。

孔子是个什么人?

答案是:圣人。

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是个怎样的圣人?

这就是必须说清但又不能随意见仁见智的事情。

简言之,无非经今古文学两种看法。

按照廖平的说法,若是经今文学看来,孔子是大立法者,是创制六经,给万世立法的。

若是经古文学看来,孔子是至圣先师,是大教育者,是把周代的政典传给后人的。

两种看法,差别甚大,要想拍孔子,就得先把孔子的圣性搞清楚,而不能随意把摄影机对准圣人。

把圣人还原为“人”,则更是要不得,马丁西科塞斯拍《基督的最后诱惑》是极为不道德的。

电影片尾,孔子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知我者其《春秋》乎,罪我者其《春秋》乎”,这本是极好的经今文学视角,可供拍摄的余地极大,但除了此处,整部电影都没有提到《春秋》。

所以,本片拍的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从编剧到导演,整个拍摄团队根本不知道孔子是谁、干了什么、为什么是圣人。

他们倒是反映出了大众对孔子的一贯印象:那个有道德的和蔼的老先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观众对《孔子》的谩骂其实和本片同出一辙,可谓不是自家人不进自家门。

二、为什么要给《孔子》五颗星?

但我为什么还是非常欣赏这部电影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胡玫并没有戏说孔子,也没有调侃、戏谑那段历史。

相反,胡玫拍出了“夹谷会盟”、“堕三都”等不被一般观众所熟知的历史(虽然具体细节多有可笑之事),也用作揖和跪拜高度抽象化了礼仪,尤其是抽象表现了在《论语》研究中另一个热点——《乡党篇》中的孔子形象。

这些都是令我觉得已经很不错的地方。

换言之,本片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

没错,《孔子》也是一部商业片,而很多大众消费时代的观众也会像消费爆米花可乐那样把这部电影消费掉。

但是,有争议总比没人看要强,豆瓣上隔几分钟刷新一下就有几十上百人看了本片。

有更多人看,就可能有更多的人去翻典籍,虽然大多数人连《论语》看哪个版本都弄不清,但是只要愿意去翻书,愿意承认书比电影有价值,这就够了。

他自己读书少,可能让他的儿女多读书,这就是进步。

我不管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吃什么饭的,我只知道乱世之后文化的复兴,犹如一针一线从头做起,连宋词小道尚且“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况经学?

《孔子》能拍成这样,至少对孔子本人心存敬意,已经很不错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以,对于于丹式的胡说八道和媚俗,我肯定是觉得恶心。

而对本片,我多少还是心存敬意。

看的出胡玫没有在取悦大众,她只是真的不懂而已。

除了多少迎合商业需求外,她的意图还是朴素的,在礼崩乐坏、假道学当权的今天讲仁义道德比说黄段子更要有勇气。

三、圣人在世的影像假如让我来拍孔子,我会怎么拍?

实话说,我看了千多部盗版碟,不是为了只给《看电影》写影评的。

多少心想着哪天突然中了一千万大奖,我也去拍电影,而且只拍经典,拍孔孟老庄,拍《仪礼》、《诗经》、《论语》。

见笑^^。

用摄影机拍圣人,我认为只有一种预设,就像给经书做注疏一样,可以阐释发挥,但必须严肃。

(何谓严肃,举个例子先,同样是拍耶稣,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就是严肃的;西科塞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就是不严肃的。

)闲话休提,我来意淫一把:1、只用黑白胶片;2、没有配乐,除了表现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时候;3、不用任何特效,尤其是城池车马衣衫,倒是未必精研考据,但一定不能过于华丽;4、观众指责胡玫的一个原因是,谁也演不了孔子,发哥也不行。

这种指责多少有些强词夺理。

我只是觉得,圣人无法呈现其面貌,不如就只拍侧面、背面,和画外音。

这也是我对《马太福音》最不赞同的一点。

倒是《摩西十诫》这部电影里,上帝就是一团火,也是不在场的。

孔子是圣人,不是神,没理由不在场,但是面容完全可以不呈现。

5、完全采用经今文学视角,把孔子表现为大立法者,尤其是重点表现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不要拍成从小到大到老死的传记片,而是抽取几个具有意义的片段。

其实,五百年必有王者,而狭义的圣人恐怕不是如此,也就文武周孔而已。

昨天我喃喃的说了一句,“孔子真的是圣人”,鸽子说:“圣人意味着什么?

”我说:“有圣人才为华夏保留了经典,所以我们是有经典的民族,如果没有圣人也就无人传习,那我们就都是韩国人了。

”鸽子莞尔。

当圣人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聆听圣人箴言,而圣人不在世,我们只能阅读经典,所谓“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经学必然诞生于圣人离世之后)。

但在礼崩乐坏的今天,也有必要创造圣人在世的影像,让生疏了经典阅读的我们,多少激发起对经典的兴趣。

 7 ) 孔子:美轮美奂,奈何形神俱散

昨晚,我买票,选了最好的位置,进场,全身心的感受孔子。

但是说实话,我很失望。

因为之前我抱着很高的期望。

   这种失望,不是对导演态度的失望,而是对导演能力的遗憾,看得出来导演确实还是很用心的,没有什么太大的硬伤。

画面唯美,道具讲究,音乐极佳,加上编剧的不懈努力,终于把孔子塑造成了一个塑胶模特。

换言之,由于剧情设计的松散,使得诸多华美的形式,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烘托作用,反而更加映衬出内容的空洞。

如果你能想象10个刘德华给一个杨丽娟端茶倒水捏脚揉肩,那么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当我看到孔子在画面上第一个亮相,认为还是让人满意的,造型场景气度整体上一看就是往宗师大儒上走。

同时也觉察到了导演态度上也很严肃。

不料孔子的第一句台词就有点突兀,但是想想有可能来看的人并不了解孔子,所以让大家对他有个初步印象也是好的,开宗明义,让大家知道孔子是个提倡以礼治国平天下的人,这个标签贴的倒也可以接受。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写台词的似乎是标签厂出身,有机会要贴,没有机会制造机会也要贴,看了半小时后,我觉得孔子不愧是教育家,逮着谁就想教育谁,随便问他一句他就大抛论语,你说一句,他说十句,那话就好像早就在舌头上站着单等有人把它们叫出来。

我钦佩有知识的人,但是他这种教育热情我还是有点害怕的,放现实里怕不太敢和他说话。

导演似乎没有意识到在铺垫不足的情况下,经典段落的集中轰炸不但无助于丰满孔子的血肉和加深观众的认同,反而很容易把观众从电影里拉出来,让人产生友情提醒“大家好,我是留有论语的孔子哦”般的感觉,虽然我尊重儒家文化,可毕竟我不是来电影院里听讲座的。

   如果说台词的生硬只是说明编剧不懂怎么从语言上塑造孔子,那么剧情的安排则是结构上出了问题。

   前半段,儒家的思想精神体现基本都是靠嘴来完成的,唯一算得上仁爱具体说明的就是救下了小奴,然后笔锋一转,孔子先走了一路谋士路线,然后又客串了一把军事家,估计导演是想以此说明孔子真的是堪当大任国士无双,但是这两段塑造也有些失败。

首先就是为了抬高孔子,而把齐王和公山狃等对手那边刻意拉低:公山狃光天化日大谈谋反,不知道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不是真的臣不臣到如此夸张的地步。

而认为找个由头会盟然后绑架对方国君,就能借此吞并一个国家,这种想法大概只有响马才会这么认为、脑残才会赞同,巧的是齐王方面就是这样。

而且齐王还是一晕蛋型脑残,特点就是本来好好的,突然就咧嘴一笑,天真烂漫的说:行啊!

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现实中齐国要真是这样,早让人打的王八追西瓜——滚的滚爬的爬了。

   刀山箭雨击鼓助阵这一幕,导演大概是想展现孔子的勇气或者象征他内心亦有百般气象,但孔子毕竟是一文人而非武夫,这种观念是通过文化传承而深深植根于观众内心的,颠覆过猛,就过犹不及,且观众又明知道他肯定会毫发无损,自然也不会被打动,反而让孔子看起来有点二。

在这里,导演没能很好的把握住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脱离了现实基础,一味为表现而表现,结果只是徒添瑕疵。

这就好像假如我想表现张飞温柔的一面,那么我会让他给父母老婆做饭洗脚,但是我绝对不会让他绣花,因为张飞绣花只会让人觉得荒诞,而不是温柔。

   此后一段倒是不错,由于前期把诸侯和孔子之间的矛盾铺垫的到位,加上陈建斌的精湛表演,放逐孔子就显得合情合理,干净自然。

全剧中基本就这段是最让我认同的。

   接下来的门徒追随那场戏就不多谈了,本应是让人感动的情节,却笑场了,原因很简单,还是铺垫不足,孔子和门徒之间的感情交流刻画不够(通篇也就和子路颜回说话多点,但是除了煽情就是教育),所以音乐虽然含蓄深沉,但观众只能无动于衷。

不知谁还喊了一句“靠,又跪了。

”我也忍不住不厚道的笑了,当然同时也没忘鄙视这位没素质的观众。

   类似的缺陷多处存在,比如后面的颜回之死,但是那时候没人笑场了,大家都忙上了,手机屏闪的跟演唱会上的荧光棒一样,连朋友也破天荒的在影院接起了电话。

当然我也同样鄙视她。

   子见南子那段,我所能看出的存在意义,最多就是孔子那句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似乎是在揭示世道淋漓,虽然也很牵强,可我只能这样给自己解释。

或许导演是想借南子之口强调孔子的圣人境界,但是周迅说完发哥马上湿了的画面,让我更容易联想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意思。

见完南子,孔子就又上路了,理由是卫国必乱,可为什么卫国必乱?

我从电影本身找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论据(如果说是女人当政、太子不满、宫廷矛盾等,那么这些类似的问题在春秋各国多少都存在,哪个国家都太平不到哪里),只能认为是发哥卜卦了。

而南子死前那段平行剪辑更是莫名其妙,加上那些闪回后南子露出了一个心满意足的笑容,除了理解为见过孔子,死而无憾,我就在想不出其他的解释。

   最后的周游落魄和不为世人所容,表现的也是差强人意,不光是因为这些经历本来就不好表现,而且铺垫不足这个毛病再次成了绊脚石,观众只看到他有如丧家之犬,但是为何沦落到此境地却缺乏足够的交代,于是对于后来的弹琴止饿、冉求援鲁、子路之死、孔子归国等场面也毫无融入感。

   最大的亮点是陈建斌的表演,这一点毋庸置疑。

发哥演技虽好,但是端的太厉害,很多时候虽然看似和颜悦色,但是不但没让人觉得谦和,反而让人觉得很有威势和压迫感。

还有配音也很有问题,语气平板急促,断句生硬,没什么感情,这一点实在太不应该了。

   总的来说,剧本的散乱有些严重,对于孔子个人的形象完全没有立起来,思想家和学者的身份都是靠对话来完成的,教育家是我根据他逮谁教育谁看出来的,就连漂泊落魄都有些缺因少果,倒是成功的军事家和失败的政治家这两个形象还算深刻。

导演虽然用心,但是各方面都正经的过了头(音乐尤其明显,基本都是以煽情为目的),就让人物变得过于伟光正,透出一股假来。

筋肉骨气虽都勉强挂了一点,但又无一处达到一定深度,结果就看着不伦不类。

结构太散、剧情太散、对孔子的刻画也太散,本应起到烘托作用的宏大形式不可避免的临阵倒戈,反而映衬出内容的萎缩。

说人物传记但是人没立起来,说故事片却好像只有前半场能算的上故事,后半场基本就是形神俱散的日记,史诗就更不用说了,整体就好像一副名画的拼接,把达芬奇毕加索齐白石三人的作品缝制在一起,细节精致无比,但是你很难把它作为一幅画来讨论。

   出来之后已经是零点了,朋友说这个你会写评论么,我说当然了,这部电影很需要评论的。

然后我又说,其实我是攒足了劲想夸一夸孔子的。

朋友忍不住笑了,说至少看的出来导演很用心的。

导演确实是很用心的,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孔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我尊敬这样的导演,虽然电影并不理想,但是如果没有这种用心的态度,那么永远不会有理想的电影。

   回到家里,我想整理一下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唯一印象深刻的却是季孙斯。

因为导演和演员对季孙斯的刻画和表现自然可信,有言有行,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基本无可挑剔。

   比起在原形和改编中艰难游走,面面俱到,不如集中精力于一点,从而洞穿整个世界。

   如果是这样,或许我就能看到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孔子了。

         ps:最后也老实的鄙视自己一下,我也制造了一次笑场。

那是四大门徒好像急着劝孔子什么,然后孔子面带职业的慈祥故作仁义的说了两句,紧接着镜头给了四大门徒一个还算不短的特写,我看着他们那high的不能自已的表情,忍不住说了一句“高潮了”。。。

不过我觉得我这不是恶意的,只是一种有感而发罢了。

并且从大家的笑声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默契。

如果有人没看过的,可以在看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个特写,看看他们是不是面泛潮红,眼睛发亮,额头出汗,微微颤抖。

据说发哥说看《孔子》不哭的不是中国人,我电影没看哭,这句话却让我伤心的差点流泪成行。

眼下我最想知道的就是中国人还剩下几个。

儒家倡仁义,看哭了的不妨在帖子里仁义一下,让我知道中国人还是很多的,也算是安慰了。

谢谢。

 8 ) 两个孔子,谁解春秋

  ■入评理由:七十年前的《孔夫子》是何模样?

它的修复和《孔子》的开拍都算得上过去一年里华语电影界的大事。

  ■读家:木卫二  ■片名:《孔夫子》(修复版)  ■导演:费穆  ■演员:唐槐秋、张翼  ■上映日期:2009年4月1日(香港)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一部呼应时局而作的电影,费穆试图表现出孔子身上的凡人一面。

  ■片名:《孔子》  ■导演:胡玫  ■演员:周润发  ■上映日期:2010年1月22日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拍惯了帝王历史剧的胡玫新作,它依然在制造孔子的神圣形象。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同一个孔子,电影里都有见南子、子弹琴、子路之死等片段,放在电影里就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差异。

这一切只因为两个电影的背后理念和想法诉求大不一样,创作心态不可同日而语。

简单来说,《孔夫子》里的孔子是个老师,善于教导弟子,希望能改变社会风气与重整民心。

《孔子》里的孔子是个实干派又不受重用的政治家,他几经患难,终被迎回了鲁国,功德圆满。

一起看《孔夫子》的朋友认为费穆是用上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影片截取孔子多个生平片段,没有直接的时间关联,而是用字幕跟地图串起了整个故事。

孔子忧苦鲁国和天下的苍生百姓,被迫走了周游列国的坎坷之路。

这段乱世中的出走占去了大半时间,放在日寇入侵的孤岛时期,更是别有意义。

《孔夫子》的情感厚重,严谨有加。

费穆一丝不苟地挑拣素材,利用舞台搭景制造了简单朴素的风格,一人一室一案一窗,完全与孔子的孤苦心境相呼应。

被困于陈蔡间,众弟子们疲惫不堪,就地入眠。

孔子独自站立,继而心生感慨,茅屋外树影稀疏,繁星点点,构图上极为讲究。

影片在技巧上相当丰富,景深处理、剪辑手法、声画结合都值得赞许。

电影开头便是孔子讲学,教育弟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观众先对孔子理念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而这种言传身教还用到了射艺、琴奏、欹器等有代表性的段落当中。

孔子的念白抑扬顿挫,在今天听来稍显低缓,这倒跟影片的气韵节奏相符合。

《孔夫子》主次分明,孔子是个政治上的失意者,然而他竭力去教导弟子,重点突出他为师者的形象,学高身正。

影片在子路、子贡、颜回三个弟子身上下了工夫,像子路的武艺和正冠,颜回清贫下又有仁心,各有单独的段落去展现。

相比之下,《孔子》里的弟子们几乎是无条件追随和膜拜孔子,里面更有安插的混迹者以及漆思弓这种无关紧要、只为报信的配角,实在有失偏颇。

《孔夫子》里的子路并不是一味听从于孔子,他在老师抚琴弹奏时还心有不满,听到歌声后方才如梦初醒,执器起舞。

为了渲染子路之死,影片不忘交代卫国内乱的始末,子路一路力战,走上高台,正冠之后,慷慨而死。

《孔夫子》真正表达了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种对位正如导演与观众间的关系。

费穆想用孔子的事迹借古讽今,说予当时的观众听,他绝不是想推出一个千古圣人。

只是受困于观众的理解能力,电影拍得太正,反倒有落了个说教之嫌,让观众产生了领会的障碍。

再到胡玫的《孔子》,通片铺展开来,没有剧力可言,镜头技巧难以服务整个电影。

影片也有偏重,它耗费很多精力在鲁国的政治内斗上面,大篇幅去写三桓专政,如何为难孔子。

于是乎,乱臣贼子很自然地站在了孔子的对立面。

影片既然要往政治争斗去做,千不该万不该又遗漏掉关键的阳货和少正卯,一味去塑造孔子的神样,他有口才有武艺更能调兵遣将,光是堕三都一事就用了许多火烧人和大阵仗,不知如何解释才好。

到了出走之时,孔子多少就显得有些意气用事,家国全不要又不知走往何处。

《孔子》还假惺惺地塑造了孔子与敌手的和解,季孙斯翘首期待孔子的回归,用这种幡然醒悟的手法来制造孔子的高大全形象,未免太想当然了点。

在卫国那边,电影就一笔带过。

南子莫名其妙地出场,糊里糊涂地中箭而亡。

后面的子路之死,更是用转述的情景再现来表现子路的大义,只是缺少前因后果,多数观众无法明白他是为何而死吧。

电影从里到外,更多强调跪拜礼,引出孔子崇尚周礼的一面,走的是形式体例。

孔子在鲁国是有作为,可缘何要被排挤,沦落至丧家犬一般流浪,乃至于理念何以不为诸侯统治者所接受,电影就没有了倾诉的欲望。

值得一提的颜回之死,《孔子》采用了最为忌讳的硬煽情,为抢救书卷落入冰河。

不说颠覆史实,死得未免太不值了点。

最后再说一点,两部电影里都出现了高台。

《孔夫子》里的高台只为突出孔子的主导地位,如同今日之讲台,以示言行和精神上的崇高。

《孔子》里的高台非常突兀,它出现在了齐鲁峡谷会盟上,陡峭之势高不可及,与王权争夺挂钩,令人有些不是滋味。

【北京青年报】

 9 ) 温情脉脉的《孔子》

在看《孔子》之前,我猜想,导演也许会犯这样一个毛病——她为了显示自己的创作功力,毫不手软地把孔子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她用力过猛,一把扯掉了供桌上孔子神圣的画像,换上一张彩色的普通相片。

我想,孔子毕竟是个圣人,如果这样做,恐怕会伤害到我们中国人脆弱的神经。

直到看完影片,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顾虑完全是自作多情。

导演如果真的犯下我所说这个毛病,那就好了。

在《孔子》中,孔子就是孔子,他依然是个气势磅礴的圣人。

而且,导演还企图把他打造成一个超人,文武双全,料事如神。

可惜导演的这种企图未能贯穿至影片末尾,从孔子周游列国开始,就半途而废了。

我想说的是,正是缺少了那种敢作敢为的气魄,《孔子》才不那么好看,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我看过马丁•西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还有梅尔•吉普森的《受难》,他们所拍得耶稣,也是一个圣人,和孔子各有千秋,与之比肩毫不逊色。

西科塞斯和吉普森的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有一股气贯穿始终,这股气保证了影片自觉地带着一种狠劲儿。

《孔子》就缺这一种狠劲儿。

难道是因为导演的女性身份吗?

不是,而是态度的问题,她太过担心,自己拍出来的孔子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孔子。

所以她把《孔子》拍成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以至于有些滥情。

在我看来,这些来路不明的情感就像女人肚皮上的赘肉,如果减掉,无疑会赏心悦目一些。

如果说,孔子的三千弟子是他庞大的粉丝团的话,那么颜回肯定算粉丝团的团长,他简直是孔子的头号粉丝。

他对孔子的疯狂追随,保证了自己沾染上圣人的光辉。

可惜对于这份难得的情谊,影片没有丝毫铺垫。

这和影片的长度有关,也和影片前半部分过分地关注于官场斗争有关。

颜回的死,竟然是出于对书的热爱。

这也没有丝毫铺垫。

观众不会对颜回的死报以任何同情,反而觉得无比雷人。

还有南子,她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孔子呢?

难得仅仅因为生性淫荡吗?

她是个胸有城府的女人,怎么会被孔子的三言两语所打动,而对他顶礼膜拜呢?

既然南子已经被孔子教化,那么孔子为什么又要逃跑呢?

他的逃跑,只能说明,他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会把持不住,这又和他的君子理论相悖。

季孙斯对于孔子的情谊明显过火。

他有必要冒着大雪在荒郊野地里等待孔子吗?

这只能说明,季孙斯因为常吃生肉,而丧失了基本理智。

在《孔子》的编剧一栏里,几个人名赫然在列。

有时候,编剧多了,真不是一件好事。

平心而论,《孔子》的前半段还是挺好看的。

可惜从孔子周游列国开始,支离破碎的剧情陆续展开,不着调的细节也接踵而至。

从这一点上,《孔子》和《梅兰芳》是一样的,都只有半部好戏。

导演胡玫驾驭宫廷官场戏,真是得心应手,毕竟拍那么多此类的电视剧。

可是她没有拍好公路戏。

一提到孔子,我首先想的就是周游列国。

这是孔子一生中最牛逼的事迹。

所以我一直觉得,拍孔子,应该拍成一部古代公路片。

可惜导演浪费了这样的题材,她最终把《孔子》拍成了宫廷片,甚至孔子周游列国的事,也只是宫廷官场斗争的插曲罢了。

 10 ) 不吐槽就吐血!

刚看了孔子的预告片。

雷的外焦里嫩,鸡皮疙瘩簌簌的往下掉……吐槽!

额一定要来吐槽!

有兴趣群吐的看这里:孔子的学生一个赛一个得呆,个个都像是三鹿牛奶泡大的。

穿了粗布衣服之后更显得目光呆滞。

拜托!

孔子虽说弟子三千,但是经常出来露脸的也就那么十几个,胡玫大婶你就不能找几个看上去干净稳健点的?

一个个贼眉鼠眼,像是随便从中戏门口拉出来的领盒饭的。

最不能忍的是额家颜回居然让任泉来演!

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可到底还是被雷了,不是说君子就要是小受耶!

尊敬老师就要让小受在风雪里冻的小脸发白的赶马车……赶马车这种活摆明了是子路他们干的……为嘛不用颜回吃碳那个事情?

这个事情在论语和家语里面都是额家颜回的重头戏。

拜托!

曲肱高卧,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的人不是苦情戏的范儿好不好……其实,没有最不能忍,只有更不能忍。

看了半天没搞清楚子贡是哪个。

实际上,子贡应该是孔子的所有弟子里面最亮眼的一个,有才华,有气度,有口才,长得好,又有钱,完全是宰相范儿。

该是扔到人堆里也会闪闪发亮的那种。

结果,真正闪闪发亮的是周迅姐姐的头饰……南子的那个太空装差点让俺以为第五元素里面那个飙高音的姐姐穿越了……那个,周迅姐姐和孔子的对望可以列入本年度最拉风的穿越言情戏榜单。

同理,也没搞清楚哪个是子路。

话说,子路先生该是那种身长八尺,风度翩翩的儒将,拉出来比关羽多一点文气,比陆逊多一点英武。

并且,姿色肯定不错……因为,子见南子这件事的主角本来是子路。

明明是子见了子路不让见的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孔子指天发誓,我要是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老天惩罚我!

结果……结果……泪奔……话说,不能让子路两千多年之后还做朱丽倩吧?

人家刘德华也就藏了二十多年,就被口诛笔伐说对朱丽倩不公平,额也要为子路兄喊冤!

最后,赞一下周润发的孔子,那个大额头很有爱,化妆化得很像,凯丽的孔子他老婆看上去也很舒服。

就是这帮弟子选的太不像样。

这些人啊,颜回,子路,子贡,子夏,冉有,公西华,曾点,随便拉一个都是不世出的牛人。

要跑龙套,也要好好选人跑隆重的龙套耶。

这样才能衬出孔子的牛逼撒。

《孔子》短评

我觉得这电影不错。为什么那么多人骂,真是傻X乱跑的时代啊

5分钟前
  • 无计
  • 推荐

春秋时代的十月围城

9分钟前
  • 牧天子
  • 还行

爷爷,我给的五颗星全是冲您面子给的,求爷爷保佑我考上研。

10分钟前
  • 小蘑菇
  • 力荐

没那么糟糕

14分钟前
  • Candace Wang
  • 推荐

禮樂何時能復興

17分钟前
  • 墨 崢
  • 还行

我们应该有部拍孔子的电影,不管拍的好不好,拍了总比不拍好。

22分钟前
  • 宋小夔
  • 力荐

不管怎么说,有眼泪就会在三星以上。发叔叔白发后的老年孔子形象真好看。女人戏的部分有点薄弱,不过也可以无所谓了。这个题材,打三星以下的人们你们来拍个更好的呗。

23分钟前
  • 未实名的家伙
  • 推荐

到底是谁好色啊

27分钟前
  • 卷毛卷毛卷
  • 推荐

中庸并不等于平庸

32分钟前
  • 臭豆腐
  • 推荐

这是孔子第一次被搬上大银幕,佩服导演编剧的勇气,敢于尝试,应该得到鼓励,更何况主创们真的尽心尽力去做。孔子就这样有血有肉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值得一看!

35分钟前
  • 渔翁
  • 力荐

敬夫子、七十二贤人,给三星。胡玫糟蹋了圣贤。

38分钟前
  • 啊呜
  • 还行

豆瓣创始人杨勃你记住 豆瓣的每一个条目是我们自己添加的,每一条评论是我们自己写的,每一个小组是我们创立的,你现在有钱了,能买车买房了,就把豆瓣人给卖了,随便删我们的评论,删我们的评分,解散我们的小组,删除我们的条目,你不怕生孩子没屁眼么。

39分钟前
  • Averill
  • 很差

我真的看过后才打这个分的

40分钟前
  • 呼吸在北半球
  • 很差

我:偶把,你的脸怎么那么圆?发哥:为了更好地调戏你们

44分钟前
  • 柯不悔KOKIKA
  • 较差

电影一般,不过我喜欢这帮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们

49分钟前
  • 倪考梦&自主论
  • 还行

我不关心抵制《阿凡达》的问题。除了一些“硬伤”和字幕的错误外,我必须承认,这片还不错。

52分钟前
  • 默雨
  • 推荐

至少它让我们又认识了孔子。这不过是在更新你的记忆,哪里是在打开你的嘴。PS:特技稍逊。

56分钟前
  • mayfly
  • 推荐

浪费好题材

57分钟前
  • HELLO!
  • 很差

额。。。分数这么低是不公平的。。。颜回不是那么死的,南子也不是那么死的。。。神话孔子了。还行吧

1小时前
  • 小4
  • 还行

知道这个片子不会太好看~~ 不过既然拍出来了 给个面子么 对吧~~~并不了解孔子的生平 不过诚然 不管什么时代 文人是当不了政客了 仁爱连池塘都治理不了 哪里能治国呢 敬仰圣人

1小时前
  • Fallco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