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年猥亵养女的指控在2017年被重新提起,伍迪·艾伦的工作便不断触礁:先是亚马逊放弃发行他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随后该片主演与曾经合作过的演员们纷纷发声,都明确表示不会再与伍迪·艾伦合作。
失去北美电影市场后,伍迪·艾伦在2019年被迫转战欧洲,拍摄和制作他的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
这部影片于去年九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亮相,但媒体评论方面,尤其是北美市场,热度骤降,反响平平。
2020《里夫金的电影节》无论是媒体还是影迷,很多观影者似乎难以将导演的个人轶事跟作品剥离开来。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作品之外,他的八卦似乎更好看。
而私事越是丑陋,电影就越无人问津。
伍迪·艾伦导演看完《里夫金的电影节》,作为老伍迪电影的爱好者,我默默地松一口气。
这部电影并没有跟旧日风波产生任何关联,对男女情爱的戏谑也一如既往,台词金句更是不断。
丑闻劝退了国际大牌明星,但还是有路易·加瑞尔这样优秀的欧洲演员加持。
参演的美国演员名气虽然很小,气质上却与伍迪·艾伦的电影风格融合得宜。
而女主角吉娜·格申最是神奇。
她有着一张神似索菲亚·罗兰的脸庞,着实像极了一个纯粹的欧洲女人;但她却说着美式口音的英语,举手投足间也有着伍迪·艾伦最热衷刻画的“美国旅欧客”的味道,由此产生一种奇妙的融合。
她与路易·加瑞尔的对手戏更是美得令人挪不开眼。
影片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妻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的奇遇。
丈夫是一位电影教授,妻子是电影制片人,他们与路易·加瑞尔扮演的年轻导演的合作影片在圣塞电影节放映。
身为教授的丈夫见妻子与导演互动亲密,便开始心猿意马。
他不但噩梦连连,随后还意外邂逅了一位漂亮的西班牙女人,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滑稽的故事。
电影与戏剧行业常常都会被作为伍迪·艾伦电影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纽约的一个雨天》《咖啡公社》《子弹横飞百老汇》)。
而从《里夫金的电影节》这个片名便可以探知,这又是一部拥有类似背景的影片。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故事充满令人惊叹的巧思和新意。
各种情爱桥段被穿插在整个故事线中,配合男主角因现实而产生的不同梦境,呼应“电影节”的情景。
整部影片,就像是伍迪·艾伦办了一场“致敬经典”的系列短片展:费里尼的《八部半》、特吕弗的《祖与占》、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布努埃尔《泯灭天使》、伯格曼的《野草莓》《假面》《第七封印》……做梦都是这些电影里的场景,确实是迷影入了魂。
致敬费里尼《八部半》
致敬特吕弗《祖与占》
致敬戈达尔《精疲力尽》
致敬布努埃尔《泯灭天使》
致敬伯格曼《野草莓》伍迪·艾伦对上述这些导演和电影的热爱早已不是新闻,在去年出版的自传《Apropos of Nothing》中,他就提到自己与这些大师级导演的渊源。
尽管他与某些导演仅有通过电话(比如费里尼)的浅浅接触,但伍迪·艾伦还是毫不避讳他们对自己的影响,那就是,他认为自己注定不可能跟这些大师比肩。
以伯格曼为例,伍迪·艾伦曾在自传中表示,伯格曼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
而《里夫金的电影节》的最后一个梦境,正是《第七封印》中死神出现的桥段。
致敬伯格曼《第七封印》按照伍迪·艾伦的一贯导演风格,对经典的致敬自然是以幽默为主。
扮演死神的演员(此处保留一个惊喜)像是彩蛋一般悄然亮相,对白也令人捧腹。
然而,幽默的意味深长令人心有戚戚,如此密集而坦然地致敬自己不能够赶超的导演,有一种妥协又认命的意味。
偶像崇拜最常发生在青年时代不是吗?
所以,也许是伍迪·艾伦认为自己在电影创作上难再突破,因此回顾给予他灵感的作品,将自己树立的标杆公之于众。
这些作品正代表了他理想中的电影,而他自己只是擅长在电影里讲笑话而已,跟他真正所仰望的终究相去甚远。
对于普通影迷,哪位导演更伟大,只是各有所爱的选择题。
固然会有影迷像伍迪·艾伦一样将伯格曼列在王座上;但也会有影迷更偏爱讽刺与谐趣,因而对伍迪·艾伦青睐有加。
而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作为标杆的同行自然会激起竞争意识,只是伍迪·艾伦从未在自己过去的作品中流露出想要超越谁的野心。
在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中,伍迪·艾伦真实地袒露了的追求。
他并不是没有野心,但他还是做了自己擅长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法做别的。
正如同伯格曼当年邀请他去法罗岛做客,伍迪·艾伦以没办法吃酸奶过活而婉拒了。
但他绝不是不想见伯格曼,在别人看来有些拧巴和固执;但他其实是以退为进,告诉大家他并非没有靠电影名垂青史的理想,同时自认,他不是同样伟大的导演。
我们都知道,伍迪·艾伦注定会靠着电影名垂青史,他早就已经做到了。
而这部《里夫金的电影节》只是老头“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自说自话。
观众当然需要伯格曼的电影,需要费里尼的马戏团,也需要新浪潮作品与好莱坞商业大作。
我们所需要的电影类型与风格永远不会穷尽,更不会减少。
所以,我们也会一直需要伍迪·艾伦的电影。
他的电影总是那一类故事,但从不失趣味。
在《里夫金的电影节》里,男主人公有句台词说,“从政治观念上说,我们会有一个理想世界,但我们还是会有很多令人害怕的问题。
”这也许是伍迪·艾伦对于往事再起风波的回应。
现实不会因为被理想化就停止制造新的问题,所以老伍迪一定会继续创作和拍片,继续为观众们提供绵里藏针的讽刺、情与爱的荒诞离奇,以及让人会心一笑的智慧。
现实如此麻烦,但我们只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siff大光明,很平庸的一部片子,除了色调很好看,偶尔出现的精彩语句之外,可圈可点处非常少。
创作者在电影中criticise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吧。
我之前几乎没看过伍迪艾伦的片子,看这部的时候,觉得片子风格和昆德拉的小说有点像,创作材料大量地使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经历,不断地在援引、或者是在所谓的“致敬”。
不过当然这部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我在想,一部缀满了经典作品的注脚的作品和一部很平淡、但都是由自己之口说出的作品,究竟哪个更好(或者是更糟)。
片中改编了不少经典影片片段,(因为个人阅片量极其有限,只认得出几部伯格曼的作品(虽然也是“致敬”的大部分了,看过的有《第七封印》、《野草莓,认得出但是没看的是《假面》),其余的可能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个人将创作者的这种改编理解为一种“媚俗”,将伯格曼严肃而丰富的作品通俗化,甚至以一种半开玩笑的口吻去对待一些事情。
该片中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浅尝辄止*,甚至以为仅仅提及那些问题就成了睿智,如此想法个人不太能够理解。
提一下“电影节”这个点,影片刚开始说为期十天的电影节像是从现实生活中透出一口气,我觉得这样的描述蛮不错,片中这样让人会心一笑或者让人很认同的小语句有,但远远不足以撑起一部好的片子。
前面看完电影有点点生气,因为发现生活中浅薄之人、轻薄之想法不仅有,可能还比我原想象的多得多。
(不仅仅针对这部电影,还有这次这场的观影氛围) 看到前半段时,我想,那就暂且把这部电影当做我这次电影节的开场吧,正好也比较照应后面的片子。
看到后面,发现该片仅作为这次电影节的引子,也都还不能够。
如果这部电影是创作者的一部反讽剧,那上面我说的影片存在的问题就当我没说;但若只是创作者为了迎合浮躁的市场和“好莱坞式”的审美的话,我只能说,不论创作者自身储备、水平如何,这次的呈现真的不算佳。
(本评待细改,后面有空就添补)*文中注(也许可以描述为创作者自己说的“一知半解”状态)
伍迪艾伦的新片,豆瓣简介非常知音体,美国夫妻到巴塞罗那参加电影节,双双出轨...伍氏风格一如即往,噼里啪啦的台词打前奏,唬得人停住准备塞到嘴里的薯片,话题要多要广,但点到为止,抛出几个镇得住人的名就够,面无表情礼貌的讽刺,再洒点恰如其分的自嘲,就能刻画出“才华横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趣人格和洒脱形象。
比如此片主角,不受身边人待见的想写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伟大作品却一页未成的纽约客,自己已头秃嘴瓢,妻子却仍性感热辣,在电影节与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擦出火花,只睡了三次,不算出轨。
纽约客对妻子和导演的眉来眼去竟像是旁观者的八卦,见到美丽的内科医生第一反应就想隐瞒已婚事实,一边献殷勤一边对妻子对他人两眼发光感到心痛。
我说的秃噜了点,但真的看不出导演到底想干嘛想表达什么。
豆瓣7点3分,给5分不能再多还是看在巴塞罗那的份上。
想着自己年幼无知看完赛末点就想吐槽这什么打着艺术无罪烂三观教坏小孩的片,碍于喜欢这部片的朋友不好批评,只能默默怀疑自己不懂艺术,现在只想给那时的自己道歉🙇♀️
之前有看到过采访说这可能是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也许是外部的、内部的、世界的、家庭的因素,让他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当然,把目光单纯投入到这部电影,依然还是他自己的老配方。
一事无成却又自命不凡的男人,不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作品还不如不动笔,对艺术气质的女人产生无边幻想,被身边人当做餐食笑料,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对伍迪艾伦的影迷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
加上混乱的男女关系,不禁又让人回忆起午夜巴塞罗那。
而男主似乎也是老头子目前现状的写照,身在欧洲,却眷恋与关注着纽约这个成长的故地。
说真的,虽说这十年来没诞生过什么佳作,但老头子每部电影中的主角在外部条件来看还是富有不少魅力,而华莱士·肖恩,则真的让人无法产生多少怜爱, 或许这就是导演眼中文青的下场吧。
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伍迪艾伦在豆瓣或是国内影迷界中为什么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结论是伍迪艾伦角色式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又完美符合了豆瓣的用户画像(包括我自己),然而伍迪艾伦通过《里夫金》、《曼哈顿》亦或是其他作品告诉了大家,“你肚子里这点墨水,实在是不够看的”。
如果这真的是老头子的 last dance,似乎也没什么遗憾,在自己的终曲里,他又向muse们发去了电波,《公民凯恩》、《筋疲力尽》、《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等等等等,也许这些大师杰作们就是构成伍迪艾伦电影生涯的“玫瑰花蕾”。
单纯看影片质量并回望伍迪艾伦的作品序列,《里夫金》给予三星已是极限,但暂且作为他的生涯终章与句点,五星,无可指摘。
最后,电影不拍没关系,有54部可以反复回看,最重要的是,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近年来伍迪艾伦最好的电影,没感到千篇一律,是一种久违的快感,一种迷影式的表达。
主题看似依旧是关于存在的虚无,“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还有电影嘛(关于这一点,我想到大傻逼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我可以津津有味地看50部伍迪艾伦的“无意义”式电影,却忍受不了查理考夫曼的任何的一部那么直白、那么无聊的只是面相上可以勉强称作“电影”而不是幻灯片的破玩意儿)。
电影挪用了诸多经典电影的桥段,像在电影中的一个个巨型彩蛋,这是化身里夫金的伍迪艾伦以影迷的姿态表达他对自己热爱的电影的爱,不是致敬或什么情书那么牵强附会的玩意儿,只是爱,单纯的爱,就像一个孩子喜欢他的小猫并打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画下来,孩子不在乎对不对,像不像,高不高明,它还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只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电影的影迷式描摹,往往这种孩童般的天真描摹才更动人,可贵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依旧有这种天真。
剧作结构上一点点像塞林格的短篇《为埃斯米而作——即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尤其是最后与女医生离别的片段。
讲的是里夫金夫妇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各自的奇遇,开头他沉迷于对三人行电影的表现,或拿来一种经典的三人行式电影模式(虽然并非新浪潮独有,似乎却是新浪潮将其发扬光大),并挪用了《祖与占》等经典的三人行电影镜头,新浪潮的出现在他之前的电影里是少有的,女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继而出现《假面》、《八部半》与《野草莓》等电影仿段,《假面》的部分突然出现的瑞典语让人笑出猪叫,这也行?
直至最后的绝望时刻出现《第七封印》的死神,这是第三次出现伯格曼了,真爱。
与死神表示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戒饱和脂肪,每天做强度不必很高的锻炼……”还是要好好活下去,还是要继续拍电影,即使一切都无意义。
比如政治上可能出现一个完美的体制,但人本身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他关心的big problem,而不是叙利亚或者北朝鲜。
里夫金的电影节更像他理想中的电影节,把他热爱的并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电影展示出来,作为从业者,在影片中他也通过里夫金提到想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乔伊斯那样的小说,与大师比肩,但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即使在我们看来他当然早已是大师了。
观影全程就像在吃一块太妃糖,甜甜苦苦暖暖,电影质感当然越来越好,但老头的态度依旧乖戾、充满讽刺,希望他活200岁。
👑如果电影创作有品牌的话,伍迪艾伦应该自成一派!
👑 这部电影讲述的一对在文艺界工作的美国夫妇(丈夫是作家,妻子是明星经纪人),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双双感情出轨的故事。
电影中充斥着对于人性、婚姻、情感的思考,又结合了轻松幽默的表现手法和有深度的对白,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经典台词:1.“你这样做,等到了上帝面前,要怎么开口?
”“上帝做的事让我跟他无话可说,还是让他跟我的律师谈吧。
”2.不管我们的婚姻收场的多么狼狈不堪,曾经这样一段前途光明、不带半点犹豫的关系,是无法轻易从记忆中抹除的。
3.“我需要向你彻底摊牌。
”“你这是有多少张牌?
52张?
”4.“公寓那么大,如果没有你,会变得空荡荡的。
”“放心,我不带走家具。
”5.有人说,电影是胶片上的梦。
趁着出差间隙,看了伍迪艾伦最新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其实也不算新了,是2020年的片子。
这部影片完全回到了老头早年的轻喜剧风格,调侃婚姻、调侃爱情、调侃知识分子、调侃文艺创作,以及最重要的,调侃电影。
他在这部片子中大量引用了过去一个世纪来的经典影片,例如《公民凯恩》、《野草莓》、《祖与占》、《八部半》、《第七封印》,等等。
这种引用是毫无遮掩的,直接就用了主人公一行人来复刻表演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场景,还用上了黑白滤镜。
这种做法乍看是偷懒,实则完全不同,因为老头只是借用了老电影的形式,而内容则是当代的困境,二者形成互文,非常有意思,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喜剧手法。
观影过程也非常愉快,我一个人独自在宾馆房间,把灯光全部灭掉,在黑暗中欣赏,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老头是真正懂得喜剧的。
最近几年冒出很多所谓致敬电影史的片子,比如去年上映的《巴比伦》、《造梦之家》,以及更早的《好莱坞往事》,只不过这些影片都流于表面,看着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其实核心编剧相当孱弱,只是为了致敬而致敬。
反观伍迪艾伦的片子,他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而且并不停留在电影世界的流金岁月中,他随意地把过往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信手拈来,便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且相当重要的一点,他本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的电影历史年鉴。
伍迪艾伦曾说自己毕生的目标是拍出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从各个角度都无可指摘的电影,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已经很接近最好的那一类作品了。
老头年事已高,还能保持如此高质量的创作,真是令人敬佩。
愿他身体健康,文思不竭,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吧。
看了这么多伍迪,今天看完《里夫金》想到一个词来总结他的“症结”——“怕被愣”。
“怕被愣”原文是papelón,西语,来自《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书中的意思和词语本身意思不相符,推测是形容一种太过自觉的现实症状,也就是被潜意识或用蛮力将潜意识带到逃离象征界的扫描范围外但没有被实在界完全接受的结果。
总之,在伍迪这里是“You know, I can have a wonderful world. I really can. I dreamed myself living there for thousands of times. And, I have to say, I think I’ve been there my whole life. But the problem is, I won’t let me do it. It’s myself that I can’t control...” 但是,但是,到《里夫金》这里,伍迪竟然愿意让自己真正开口说话了。
同样是发生了妻子出轨,遇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这种balabala问题,跟以前发生在伍迪电影里的男主身上的事情一样。
但是这一次,伍迪打算转移注意力了,他要把目光暂时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虽然没有达到和解或妥协(因为死神总会来的,就像电影最后死神提前退出棋局一样),但是伍迪终于愿意把喉咙眼打开让大家看了,他问观众“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怎样呢?
”(当然,我总觉得不能排除伍迪有在讨好大家的意味,毕竟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
除此之外,伍迪这里安排电影的方式我真是太喜欢了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伍迪用了一些他以前都不太会用的镜头(比如突然从菲利普在酒吧打鼓到莫提和苏睡在一起)。
还有各种致敬新浪潮导演的方式——看来伍迪真的打算move on了。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
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
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
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
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
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老头近几年的电影真是一部不如一部,拙劣的迷影致敬,过时的价值观和品味,还能更糟糕吗
算是比较不好看的伍老头了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3.5 戏谑归戏谑,但是热爱电影节的理由说到心坎里:可以超脱于现实,过十天只有电影的日子,理由居然和咱一毛一样!感动!对电影节上的风气,对时下“假扮”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所谓艺术电影批判很酸爽了;就是吧,为了漂亮姑娘,且人家明显没心思,连自己最爱的戈达尔都不去看!是不是真爱啊doge,费费、老伯伯、布努埃尔一众优秀的艺术电影都成为了伍迪老师这儿都是“工具” 用途,都不好评价到底是太迷影还是太偷懒呢;我们的好医生依然还是好医生啊,就是当死神也不忘奉劝大家不要抽烟、多吃青菜……
首先我是一个伍迪艾伦粉丝。但从午夜巴黎,午夜巴萨罗那,爱在罗马,城市风光加上出轨真的让我麻木了。那些老头的喋喋不休,几乎每一秒我脑海里都在把这老头想象成伍迪艾伦本人。这一集确实是迷影梗最多的,从伯格曼费里尼特吕弗戈达尔,各种报菜名有点令人发指了。朴树唱,可曾还有什么人,能让你幻想。可能很早就阳痿了的伍迪艾伦,倒是一个真正的爱情主义者。人生这么空虚,而又这么有钱,总得做点什么打发时间。布尔乔亚的生活,永远是伍迪艾伦的烦恼,我们普通人的向往。全篇都在致敬,我在想结尾这个画面,是在致敬当年戈达尔和伍迪艾伦的那个采访吗?
Film festival as time event 之时空坍塌感的自反民族志式的电影表达,可以算是一个论文电影了哈哈
“因为他更喜欢有字幕的电影”
喜欢伍迪艾伦的人会有一百个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依然是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可看着看着就笑不出了。同侪寥落,新人辈出,点到的导演大部分都已驾鹤西去,老头似乎也越来越觉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话不投机了。这最后一点点的自说自话拼成的电影,怀念一批大师,怀念逝去的时代。
怎么会有人想在伍迪艾伦的片子里找新意
第54部Woody Allen。以戏谑+致敬的方式反复重演一贯主题,被cue影片不仅为了凑“迷影”,兼有点明主题的功能:《公民凯恩》——永存心底的rosebud;《八部半》——创作的焦虑;《祖与占》——三人行经典梗指代现实状况;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精疲力尽》——黯淡收场的确breathless;《假面》——破碎婚姻的真实;《野草莓》——回应“梦见自己做梦”,与父母的和解,质疑婚姻,面对死神的坦然,对老去的焦灼感;《泯灭天使》——惯常讽刺中产阶级;《第七封印》——在坠入黑暗国度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愧是老伯&费费忠粉,但老头不想再拍《影与雾》《爱与死》《罪与错》《我心深处》这般严肃的片;调侃影评人延续《好莱坞式结局》。
很标准的伍迪·艾伦量产,来自晚年的自我剖析,高知和文青的结郁所在。是不是看过了那么多电影,却仍没有过好这一生?电影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讲过,可唯独不是你的经历。
看前一半想说老头不会只是套电影的名义讲了个这么浅的故事吧?看完发现好吧他这次确实就只是讲了个这么浅的故事……fine……
这部真的平平无奇很一般,没想到我也有厌倦Woody老爷子的一天……
婚外恋题材只是老套的框架,内核是无处发泄的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普鲁斯特,难以逾越的费里尼、戈达尔、布努埃尔、伯格曼,这次不是模仿抄袭,而是明目张胆地仰望致敬了(woody allen明白了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懂的都懂,不懂的那部分就好似毫无共鸣的婚姻
7.3不够有趣,也不够美伍迪艾伦第二十部
#SIFF2021# 还挺适合在电影节放,同属于影迷“自说自话”的节日,影厅內互不相识观众此刻自带化学反应。和大家一起笑了,但作为伍迪艾伦的电影,它很无趣。
油腻,丑陋,自以为是的中老年男人的意淫
致敬了一轮,没能玩起来
#24SIFF# 电影是胶片上的梦,老爷子一辈子都在造梦,这次,他只想做个影迷,参加这场有费里尼、伯格曼、戈达尔和布努埃尔的电影节。电影节是多美好的事情,毕竟“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你可以让它充实起来”。在SIFF看SSIFF,我的人生又多了充实的一笔。私心里加到五星,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永远轻松愉悦地絮絮叨叨下去。
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多吃水果蔬菜低饱和脂肪饮食,一定要锻炼,强度不用很大但每天都要坚持,别吃加工食品,也别忘记做结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