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头一伙电视台的人莫名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气氛轻松的时候突然一个凝重,黑白画面还以为看恐怖片,差点要弃了。
黑色老妇人的淫荡玩笑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后面也突然严肃变脸,毛骨悚然不知所然。
镜头接着一转到明媚的阳光,男女在田野里大胆做爱,小孩大胆观看,父母大声吵架,父亲大声辱骂又调戏女儿,女儿和母亲大声骂父亲把父亲轰出家门。
酒馆几个老头醉醺醺开着黄色玩笑,一个妓女浓妆艳抹附和着,大人逼着小孩喝烈酒,这一切充满了动物的野性和本能,似乎没有人伦可讲。
酒馆随着女主的父亲突然要求男主娶他女儿而和男主的父亲发生争斗场面,这喧闹在男主大声肯定同意娶女主的时候又瞬间平静下来,大家一起欢声笑语饮酒作乐商定婚期,似乎刚刚的争斗没有发生过,和好如此之迅速,愤怒与欢乐如此容易。
看到这里时,我本把它当成一部戏剧性的闹剧来看的,这部剧的惊喜之处是永远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但又似乎从一开头就为后面的结局做下了隐藏式的铺垫。
开会后接着写...
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兰库和玛拉马上就要举办一场婚礼。
值得一提的是,刚得知两人正在热恋时,双方父亲都非常生气。
甚至当场动手打了起来,觉得对方配不上。
当兰库喊出一定会娶玛拉时,两位父亲突然又喜极互拥,一口一个亲家,这操作令人猝不及防。
小村庄嘛,有人结婚自然是大事。
全村老小统统发动起来,有力出力,婚礼的一切都准备就绪。
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家都翘首等待第二天的婚礼。
坏就坏在这个“东风”上,实在太欠了。
婚礼前一天晚上,苏联军官来报:斯大林同志去世,除了哀悼活动,禁止其他一切公众活动,违者按叛国罪处理。
当年因二战反法西斯而驻扎罗马尼亚的苏联军队一直没有撤离,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这些年早已在罗马尼亚建立了相当的威信。
斯大林死了,这下完蛋。
葬礼都不能办,别说热闹喜庆的婚礼了。
可村民们并不认同,不让明着来,那就暗搓搓得来呗。
于是夜色下,一场悄无声息的婚礼,在苏军眼皮底下偷偷进行。
杯子缠上抹布,乐器塞住发声口,所有的交流全靠手势+唇语。
可怜的孩子们管不住自己,只好都被堵住了嘴。
婚礼以一种诡异又创意的方式默默进行着。
如果你是新人,一定不满意这场婚礼,不让说话不让热闹,你跟我说这是结婚?
看到玛拉郁闷的脸色,老父亲于心不忍豁出去了,摔破酒杯站起来怒吼:尽情欢畅,祝福小两口!
一时,村民们high翻起来!
然而苏联的禁令不是开玩笑的,坦克说开进来就开进来,大兵蜂拥而至,男人们杀的杀绑的绑,玛拉的父亲也被军官一枪打死。
整个村子只剩下了一个男童。
这是一场婚礼,更是一场悲剧。
影片最荒诞的部分,就是婚礼上二十多分钟的静默。
人们一人对一人传递着给新人的祝福,即便最后进入新人耳朵的祝词早已变成了黄段子。
乐队奏着没有声音的乐曲,你知道这是结婚进行曲。
老头撅起屁股半天才坐回去,你知道这是沉默而悠扬的屁。
村民们没有说话,但脸上却都是笑容。
所有人都是这场默剧的出演者,肢体动作、变化的表情,还有角落里被捂住嘴的孩子,导演通过喜剧的方式,将当时荒诞的环境放大。
观众笑了,也为之后再也笑不出来的结局做好了转折的铺垫。
坦克推平小屋,男人被处理干净,洁白的婚纱洇出鲜血,这血是父亲的,是丈夫的,更是被压迫的自由。
回到影片开头,电视台一行人来到村子原来的地方,想要进行采访。
可一路上没碰到什么人,这里已经变成了寡妇村。
曾经明亮活泼的村庄败落,那片被兰库和玛拉亲热时压坏的油菜地长满杂草。
追逐打闹的女孩们坚守下来,成了穿着黑衣在远处驻足观望的老妇。
昔日的欢声笑语变成了今日电视台纪录片冷漠的素材。
导演残酷地将一切美好打得稀碎,也正是如此,那段历史才被演绎和铭记。
背后的村庄早已默不吭声,像极了那场无声的婚礼。
可我们都知道,无声不代表不存在。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电影
影片讲述1953年前后的罗马尼亚村庄,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逐渐掌权罗马尼亚时期。
贫穷但欢乐的村庄洋溢着烂漫而自由的生活,共产主义的介入被一开始当作苏俄统治工具的走狗并不受当地人待见,随着斯大林的死亡当地共产党组织加强专制措施,破坏了当地人的婚礼及生活,上演了人伦悲剧。
影片大量对苏占时期共产主义专政的调侃与讽刺,并对当地人生活美好的刻画作为反衬,是在非西化意识形态之外对当年苏占时期的有力抨击,情绪有欢快到悲伤,从笑声到泪水,一幕幕出色的类默片表现使我们了解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专政的排斥。
那是一个快乐的村庄,即使处于斯大林独裁统治之下,他们依然快乐。
他们嘲笑共产主义,讽刺村庄的领导者,并为此乐而不疲。
在这个快乐的环境之下,兰库和玛兰相爱了,并要结婚。
可就在婚礼的前两天,一位哑巴老人的女儿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了。
她的手中握着苏联军队的勋章,衣服被撕烂。
众人伤心的将她埋葬,却看见她的尸体身披婚纱在眼前出现。
婚礼当天,他们被通知斯大林在前一晚去世,他们不能进行任何活动,婚礼也要取消。
在夜晚,他们举行了一场无声婚礼。
虽然新娘的父亲已经尽力保持了仪式感,可是没有欢乐的乐声婚礼还是不完美的。
于是他们开始尽情欢乐。
而这短暂的欢乐带来的后果是无穷无尽的。
新娘的父亲被当场打死,其余所有的男丁都被带走,并以叛国罪论处。
留下的,只有身披婚纱神情呆滞的新娘和老弱病残。
电影最后,导演采访已经耳聋的新娘,她什么都没听清,只说了一句,你们还想带走什么。
再想继续问下去,却只是发笑。
前人所经历的痛苦是后人无法理解的,时间让我们选择了遗忘。
精彩至极。
幽默与冷峻,让人联想起铁皮鼓。
对前socialism时代的讽刺辛辣至极,对post-socialist资本开发的讽刺也是入木三分。
(之前是“电从东方来,人家说给电,才有电”。
现在是“路是欧洲给钱修的,但没给修完”。
)前者是以夸张渲染的方式完成的,后者则是以沉默的方式完成的。
热闹的婚礼因斯大林之死而被迫“噤声”,这是最好的时代造像。
人们创造性的逃避统治,充满艺术,却无往不在大他者(Tank)的凝视之中。
而post-socialist萧条的工厂景观中,早已成为老妇人的婚礼女主角,以顽固的沉默控诉着持续的剥夺。
采访与记录成为一种尤有意味的动作:这是最后的剥夺——对记忆的剥夺。
“从前有个村庄要共产主义为了建厂,把这儿的村子毁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度假山庄。
”
部分内容可能不符合社区指导原则,待审核通过后会自动发布。
无需重复提交。
(若审核未通过,文章会被自动发往你的注册邮箱) 刚才的发言被“无声”了,出于的这个可爱的理由,所以,我觉得,我通过这部影片,找到了当年罗马尼亚人民在xx主义zf暴政下的精神痛苦。
这是一份苦涩的共鸣。
所以,生活在今天中国的人值得看这部片子。
真的值得。
要么在沉默中变态,要没在毁灭中爆发。
我发言了,
没想到寻觅了好久的片子,居然在优酷上找到并在线看完。
正如罗马利亚观众自己意识到的,这是一部很库斯图里卡的电影,欢快疯狂的吉普赛音乐和悠扬空灵的弦乐穿插全片、神奇路过的马戏团和惹出肢体笑料的电影放映队当做提升电影性格的配角、谷穗间的性爱和飞上天的翅膀等比比皆是的超现实画面,甚至拷贝了《地下》那般悲喜交加的结构,以及故事背后简单浅层的对专制岁月的控诉。
但谁又能拒绝再体验一遍库斯图里卡式的疯癫呢?
只不过比起一个国家在曾情同手足的兄弟间分崩离析,一个村庄因与之无关的他国领袖去世而遭致的瞬间灭亡,显得魔幻有余、悲壮不足。
在罗马利亚多瑙河另一侧的塞尔维亚,继续以疯癫的方式夸张追忆着疯癫历史,并在与《无声婚礼》的同时,诞生了另一部更为荒诞的《魔幻女儿国》,那里面,因为一次次战争,每个村庄的男人都所剩无几,为了维持村的存在,女战士们开始了抢夺男人的残酷争斗。
开头黑灰色的镜头,一个诡异的村庄。
故事的开始,大片绿色的树,黄色的草丛地。
人们的野蛮,醉醺醺,乱哄哄,奔放,看电影是人们脸上的泪,吉普赛人杂戏团,女孩的死去,无声婚礼,寂静下一颗颗激流涌动的内心……在强权专制下,用放肆的情欲表达情感,人与人之间不避讳直戳戳的调侃,没有文明的礼仪,富有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生活压迫,他们愿意用一场喜悦的婚礼,换取短暂的解放。
残酷的是,斯大林的死去,让他们短暂的喘息的机会都要夺取,一场无声的反抗,短暂的压抑的婚礼,荒诞的寂静,身躯之下,是被压抑的愤怒,无奈与渴望幸福。
如果没有这场婚礼,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当然不会,这根源的压迫造成的悲剧,会在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的发生着。
不禁感叹,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有一些人,却企图领导世界。
但谁是救世主呢,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界,为何最后,却成了一些人妄想的工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命不由人,他们却勇敢去解放与反抗,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很勇敢,平凡却伟大着。
这部电影讲述了小村庄里一对相爱男女兰库和玛拉准备举行婚礼,战争和时代带来的“规矩”使这场婚礼连连受挫,更被禁止。
为了不发出声音被发现,村庄里的人在一个夜晚偷偷举办了一场无声的婚礼来祝福以这对新人,最终无法忍受这滑稽的做法的大家放声庆祝,引起了强电者的注意与愤怒,一场时代的悲剧也接踵而至。
电影整体呈黑白调,所处的环境也是十分破碎,在那个灰色年代的灰色婚礼是让人心碎的。
电影中很多给不同人物刻画的细节和剧情,都给人从一个幽默诙谐的形象中传递出莫大的悲哀。
从无声婚礼开始推向高潮,被纱布包裹的酒杯防止碰撞声音,被收掉的刀叉,众人静默传递着祝福,没有音乐的演奏,新人的共舞,被丝带封住的小孩的嘴,精细到连蚊子、小猫的的叫声都让大家胆战心惊。
金-叉◎大家看似合理的进行着这种行为,又为电影增添了点无稽和嘲讽。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没有祝福的声音,欢声笑语的婚礼潜在是悲伤的,画面还特意给到被胶带封住口的小孩悲悯的眼神,给到的暗示太到位了 !
一场无市的婚礼,也象征性的代表着对于那个时代,无声的抗议与无力的斗争。
从南京到上海的动车要走2小时,刚好用这部罗马尼亚电影打发了旅程。
没戴耳机,车厢里也不便公放很大声,于是基本是静静地看完《静静的婚礼》,这丝毫不影响观影——一来因为所有的台词都是罗马尼亚与或者俄语,根本听不懂,二来影片的点题的段落就是一场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得到的婚礼。
这是个很精巧的故事,搞不大清楚它的真实性,但年代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地点是笼罩在苏联强大威慑下的罗马尼亚的偏远的小村庄。
开头和结尾的桥段大概是在当代,几名记者在市长的带领下去探访一个诡异的寡妇村——顾名思义,村里只有象孤魂一样游来荡去的穿黑衣的寡妇,这是怎么回事?
市长开始讲这个故事:就是这个村,在四五十年代那会儿,(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最近看得片子都是讲这个时代的某个村的故事-_-||)和东莫村比起来,这里的村民没那么乌托邦,他们经常吵架拌嘴,为一大堆鸡毛蒜皮的事情打打闹闹,村子的酒馆里聚集着无所事事的酗酒的老头和丰满的妓女,青年男女在庄稼地和谷仓里放肆地野合,这个村还有苏俄的走狗,不失时机地鼓动见到的每一个人加入TG,被老头和妓女们当成是笑料。
回到野合的那对儿小青年,终于,女的老爸不干了,说你小子要么离我姑娘远点儿,要么娶她,总在庄稼地里搞我闺女当我是空气阿?
小伙子说,好,我娶她。
于是本来要为这个事儿打起来的两家突然成了亲家,接下来就是欢天喜地筹备婚礼。
农村的婚礼,讲究起来那是小气巴拉的城里人不能比的,杀猪宰羊,呼朋聚友,热闹非凡。
但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姑娘,也是小伙子原来搞过的,眼看着自己的心上人要结婚,心里不痛快,一时没想开,赶在婚礼前夕富士康了,不但死得跟耶稣似的,貌似死前还下了诅咒,继而影片大有向鬼片发展的倾向。
不管怎么着,婚礼还是要进行,毕竟猪都杀了,神父也打点好了,亲戚也都叫来了。
于是大伙很快就又乐和起来。
可就这功夫,之前那个被当作笑料的共产主义大叔领着一个苏联上尉和一个高大的翻译出现在村口。
苏联人用悲痛但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村民,斯大林同志逝世了,举国哀悼七天,七天内不得有任何庆典和欢笑,否则按叛国罪处理。
村民们在俄国人枪口下知趣的四散了。
是夜,就像预谋过的一样,村民们陆陆续续鬼鬼祟祟地闪进举行婚礼的新娘家,桌椅餐具都用布包好,门窗用布帘严密遮挡,孩子们被堵住了嘴巴,连请来的吉卜赛乐手的乐器都做了静音处理。
村民们打着手势猜着哑谜结合肢体语言为这对新婚庆祝。
反正不让说话并不影响咱们吃手抓羊肉耳语荤段子给新娘屁股底下塞红包,虽然时不时地要警惕一下俄国人或者罗奸的耳目。
这别开生面的婚礼,是全面的最高潮,相当出彩,就像回到默片时代,看一群卓别林集体演出最后的晚餐。
结局呢,算了,不剧透,虽然影片比较偏门,但保不齐哪天你就碰巧找来这片子看了。
其实看了开头你多少也能猜到结局。
斯大林是人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不比希特勒强多少,(有些西方出版物把毛也和他们并列进去)前段时间波兰总统坠机,一干政府要员名人团灭,本来是为了纪念卡廷惨案。
波兰总统和这些要员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很多人可能此时才知道什么是卡廷惨案。
卡廷森林,俄国人屠杀所谓的波兰精英,然后栽赃给纳粹,足可见斯大林比希特勒更加的不堪。
波兰这么惨,罗马尼亚也没好到哪里去,借共产主义之名行践踏主权人权之实。
电影将这场悲剧归因于小姑娘殉情后的诅咒所致,貌似给了苏共一个台阶下,实际上是一记响亮的大耳刮子。
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有权利践踏人权和自由,如果它这么做了,它便是非法的伪政府,所行使的是暴政,任何人皆有权利将它推翻,用民选的合法的尊重民生和民权的政府将之取代。
人民,并不只有选择沉默的权力。
一群男人真的好吵。
在沉默中爆发,在沉默中灭亡
我是多么多么希望看到一个好的结局。可是现实从来不给我们给好结局。
我不理解,也并不觉得震撼,我看到的只有两个互有偏见的民族被迫在一个国家生活,心力不逮,难以摆脱
平地一声雷,陡然大坦克啊。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个充满讽刺的喜剧婚礼来说,更显示出现实的无力。
吵闹和安静的反差表现的还行,其余真没看出怎么样,民主什么的,声音什么的看腻了,干yue。
本来是一场纯杯具,却用搞笑夹杂着灵异气氛烘托,这是对XXparty的讽刺么。连记者也没太放在心上。
向作风彪悍,乐观豁达,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桌子的罗马尼亚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喜欢配乐
荒诞的时代
太讽刺了,还有点小恐怖
在疯狂而专制的年代,小人物的喜与悲,生或死都是无足轻重的。
2012.12.15
荒诞喜剧下的悲剧
我想听起来哪能嘎怪,原来是罗马尼亚语。。。如果不是铺垫太长,婚礼太短,其实应该4星的。。。话说婚礼那会有个老头放了一个绵长的响P,另一个老头递了个瓶塞过去真的乐死我了。。。婚礼还是蛮有劲の,only wedding。。。
斯大林去世应该是冬天,我记得当时很冷的照片。所以,这个细节当喜剧吧!其他忽略不计。本身这个灭绝人性的事件其实与历史背景不用联系,关键是那个时代是不是曾经发生过这样那样的“传说”和“传奇”
树先生是不是借鉴了这个呢
把贫穷演成了罪恶,看不下去
小不忍则乱大谋
差点错过的佳作!一场简单美好的婚礼让一个纯朴宁静的东欧小村庄被共产主义的幽灵践踏蹂躏至消失,笑中带泪的超现实情节让悲剧的力量更加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