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斯蒂芬妮·科尔克
主演:弗里达·伯恩哈德,阿诺德·博斯,杰尔默·哈尔基奥普洛斯,朱尔斯·埃尔廷,莫妮克·海因克-维赫曼,马伦·耶宾克,佩品·科法杰,多洛雷斯·雷温,汉斯·莱格特
类型:电影地区:荷兰语言: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在孩子死产几天后,罗宾的乳房开始分泌乳汁,她无法将乳汁扔掉,于是决定捐赠,但寻找捐赠场所比她预想的要困难得多,于是越来越多的乳汁开始挤满了她的冰箱和她的生活。详细 >
挺喜欢的,把女性自身的一部分抽离出来做审视,小而美的故事典范,三番的精准结构,克制的镜头语言。一言不发的徒步故事线还是看不懂,但是还不错。睡着了两三次(sry,男性角色不讨厌,女主好看嘟!
乳汁的传递,完成了ROBIN与失去的宝宝的告别式。
我们如何化解悲痛
14th BJIFF 0420忘了标映后见到了导演,在她身上看到了极大的主体性
荷兰丈夫总观察她脸色想陪陪她已经比很多男人做得好了吧,但怀胎辛苦九个月生出来就没了对母亲打击应该很大,所以她执着于挤奶捐奶,结果因为曾经得过梅毒医院不要。这是个又沉默又抑郁的片子。p.s.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吸奶器长什么样,恐育+1
她得过梅毒医院拒绝捐献母乳。本来就孩子没有了。还在执着能让母乳有它的意义。可惜现实中都是恐惧
小角度切入口来关心女性问题的电影,没有贬低,排斥和非议,都是在描写女性面临问题如何面对的,很难得的好故事
#2024BJIFF 第二十一部 4.24 英皇电影#先必须说一句,导演好美,我好喜欢。以女性视角看失去孩子和母乳喂养的问题让人觉得非常舒适。直观感受是整部好像都平平淡淡没有冲突,但实际上冲突只是被蕴含在了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里。女主跟丈夫之间实质上是有冲突的,丈夫不知道如何开解她也不知道如何开解自己,中间感觉丈夫甚至有了一点厌烦和无奈。但好在两个人都找到了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式:丈夫选择跟朋友出去短途旅行,把家留给妻子一个人让她可以继续找人接受母乳。女主跟朋友,医生,母乳协会的人,还有徒步的同伴都是有冲突的。只是现在很多人习惯性的把冲突放大,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冲突可能只是一个眼神,微笑,三明治,游戏机,而已。喜欢这样的女性作品,不弱小,也没有那么强大,只是普通人中的一个普通人。
grief is a personal thing that we can only deal with it alone
8/10 沉默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身体符号替代语言言说着难以形容的感受。理解了乳汁是母亲和死去的孩子的唯一联系,就可以理解她的痛苦和执拗和丈夫、朋友的陪伴也不能消弭分毫的悲伤。在遇到结局那位母亲之后,两个人就沉默地相视,在沉默中渗透彼此的生命体验,用行动宽慰对方的痛苦。这是独属于女性的默契。结尾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结局。徒步的线索和捐赠乳汁的故事平行讲叙,孤独是两端经验的公因式。但个人还是觉得有点太淡了。
#14th BJIFF 结尾很突兀
对不起我实在没忍住睡着了
静默的哀伤
影片台词很少 很多非常直白真实地纪录妈妈吸奶的镜头。从刚开始的挣扎不忍心。到后来的枯萎心死。乳汁就像没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孩给妈妈传递信号想越来越微弱……女主全程没有特别明显的崩溃,但就是疼,就是伤
-失子的女人处理产后母乳的故事。对母乳的留存是角色对自身身份取舍的面对困境,产后抑郁与失子都让角色自身陷入迷茫,但本应有的话题探索都被冲散在了漫长的镜头里。-怀疑导演使用如此多无意义的长镜头来撑够影片时长,过于少的信息量与极其冗长的画面让影片乏味无趣。无论是影片目的与表达的不足抑或是电影过多的留白,都让影片沉闷枯燥。-对于角色对母乳难以割舍的执念感到不理解,西方视角下的个人存在主义放在东方视角看是过于自私与难以同情。
📌BJIFF2024-6 20240422 耀莱成龙五棵松本届北影最喜欢的片子,真正的女性主义!
想到肉与灵,相似的影调气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苦与泪都化作了奶水
关于「语言」,乳房胀痛,乳汁溢出,都是一种身体语言,和「静默徒步小组」的原始宗旨一致。但当身体语言发出的讯号无法被接收和理解时,则要回到语言本身,所以「静默徒步小组」最后必然会打破它的宗旨。
2024.4.22.BJIFF#14@耀莱成龙影城。新片慎选,没太get到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挺喜欢的,把女性自身的一部分抽离出来做审视,小而美的故事典范,三番的精准结构,克制的镜头语言。一言不发的徒步故事线还是看不懂,但是还不错。睡着了两三次(sry,男性角色不讨厌,女主好看嘟!
乳汁的传递,完成了ROBIN与失去的宝宝的告别式。
我们如何化解悲痛
14th BJIFF 0420忘了标映后见到了导演,在她身上看到了极大的主体性
荷兰丈夫总观察她脸色想陪陪她已经比很多男人做得好了吧,但怀胎辛苦九个月生出来就没了对母亲打击应该很大,所以她执着于挤奶捐奶,结果因为曾经得过梅毒医院不要。这是个又沉默又抑郁的片子。p.s.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吸奶器长什么样,恐育+1
她得过梅毒医院拒绝捐献母乳。本来就孩子没有了。还在执着能让母乳有它的意义。可惜现实中都是恐惧
小角度切入口来关心女性问题的电影,没有贬低,排斥和非议,都是在描写女性面临问题如何面对的,很难得的好故事
#2024BJIFF 第二十一部 4.24 英皇电影#先必须说一句,导演好美,我好喜欢。以女性视角看失去孩子和母乳喂养的问题让人觉得非常舒适。直观感受是整部好像都平平淡淡没有冲突,但实际上冲突只是被蕴含在了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里。女主跟丈夫之间实质上是有冲突的,丈夫不知道如何开解她也不知道如何开解自己,中间感觉丈夫甚至有了一点厌烦和无奈。但好在两个人都找到了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式:丈夫选择跟朋友出去短途旅行,把家留给妻子一个人让她可以继续找人接受母乳。女主跟朋友,医生,母乳协会的人,还有徒步的同伴都是有冲突的。只是现在很多人习惯性的把冲突放大,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冲突可能只是一个眼神,微笑,三明治,游戏机,而已。喜欢这样的女性作品,不弱小,也没有那么强大,只是普通人中的一个普通人。
grief is a personal thing that we can only deal with it alone
8/10 沉默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身体符号替代语言言说着难以形容的感受。理解了乳汁是母亲和死去的孩子的唯一联系,就可以理解她的痛苦和执拗和丈夫、朋友的陪伴也不能消弭分毫的悲伤。在遇到结局那位母亲之后,两个人就沉默地相视,在沉默中渗透彼此的生命体验,用行动宽慰对方的痛苦。这是独属于女性的默契。结尾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结局。徒步的线索和捐赠乳汁的故事平行讲叙,孤独是两端经验的公因式。但个人还是觉得有点太淡了。
#14th BJIFF 结尾很突兀
对不起我实在没忍住睡着了
静默的哀伤
影片台词很少 很多非常直白真实地纪录妈妈吸奶的镜头。从刚开始的挣扎不忍心。到后来的枯萎心死。乳汁就像没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孩给妈妈传递信号想越来越微弱……女主全程没有特别明显的崩溃,但就是疼,就是伤
-失子的女人处理产后母乳的故事。对母乳的留存是角色对自身身份取舍的面对困境,产后抑郁与失子都让角色自身陷入迷茫,但本应有的话题探索都被冲散在了漫长的镜头里。-怀疑导演使用如此多无意义的长镜头来撑够影片时长,过于少的信息量与极其冗长的画面让影片乏味无趣。无论是影片目的与表达的不足抑或是电影过多的留白,都让影片沉闷枯燥。-对于角色对母乳难以割舍的执念感到不理解,西方视角下的个人存在主义放在东方视角看是过于自私与难以同情。
📌BJIFF2024-6 20240422 耀莱成龙五棵松本届北影最喜欢的片子,真正的女性主义!
想到肉与灵,相似的影调气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苦与泪都化作了奶水
关于「语言」,乳房胀痛,乳汁溢出,都是一种身体语言,和「静默徒步小组」的原始宗旨一致。但当身体语言发出的讯号无法被接收和理解时,则要回到语言本身,所以「静默徒步小组」最后必然会打破它的宗旨。
2024.4.22.BJIFF#14@耀莱成龙影城。新片慎选,没太get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