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戦争70年目の真実-,Isoroku Yamamoto,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Combined Fleet

主演:役所广司,玉木宏,濑户朝香,香川照之,田中丽奈,阿部宽,椎名桔平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1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剧照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1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2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3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4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5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6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13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14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15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16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17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18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19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剧照 NO.20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剧情介绍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9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由于在中国战场上受到由美国支持的国军的牵制,日本国内上下掀起阵阵反美热潮,自陆军到普通民众,无不呼吁本国与德、意缔结三国同盟,向美利坚开展。而在这股近乎癫狂的呼声背后,只有少数人能冷静认清国际局势,这其中便包括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柄本明 饰)、海军次官山本五十六(役所広司 饰)等人。可是他们的声音被有意无意忽视,高层最终决定对美开展,而在此命运关隘,山本五十六则被任命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山本策划了震惊世界并永载战争史册的珍珠港事件。一旦投入战争,抽身而退便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山本五十六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见证着祖国最为惨痛的历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危安警戒法医密码兄弟大作战之我的女友叫静香迷失伦敦真主保佑,是个男孩好兆头第一季Re:创世主们荒蛮故事转身的距离综合医院2大宝贝终极特工艾伦·德杰尼勒斯:请你许可聚焦陀枪师姐4伊薇医馆笑传2延安往事潜水员兵团岁月无声的证言第二十七季怪癖英雄璀璨时光记忆缝线嘻哈胡桃夹子脱俗家庭红色特工我们的一天新蜀山剑侠传一日寨主一日官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长篇影评

 1 ) 想面面俱到,反成一盘散沙

很好的一个题材拍成了一部四不像实在不应该。

就影片整体来说,还是继续日本电影简(que)洁(fa)明(shen)了(du)的结构,山本,海军,民间这三个主要层次被用相对简陋的方式串联在一起。

除了山本本人外,对海军的刻画分为——他的已经退役的私友,也就是崛海军中将(跟他一起吃西瓜的那个)和米内海军大将,但这两人的形象很淡薄,无论是角色本人还是山本与他们的互动都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及山本的同僚,也就是他的参谋部人员,包括那个传奇色彩的黑岛龟人大佐,除了时不时歇斯底里大吼几嗓子外也没见到有什么出色表演。

南云吃饭时落泪这段倒还可以,但显得太造作。

至于山口帅哥不知道出来是什么意思?

表示山本失败全是因为有南云之类的猪队友?

丝毫解释不通,只显得影片结构脱节。

对民间人士的描写略好一点。

其中点出了报界为了销量而不顾国家命运的胡作非为,以及普通老百姓对战争的狂热态度(这点与历史并不相符)。

但是串联显得很业余。

总编的跟班常去一家小酒馆,于是这个小馆子的顾客就被拿来作为民间舆论的代言人,就连画面背景也都是大同小异,这种处理放在学校戏剧团还差不多,放在一部严肃的商业影片中实属儿戏。

到了中途岛之后,导演越发不会拍片了。

镜头里的山本显得百无生趣,除了吃还是吃(其实整部影片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山本一直在吃吃吃),感觉他以前就是个吃货,现在干脆成了一个不好好工作混吃等死的颓废分子,这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拍这个片肯定不是为了黑山本,但就是要黑,这黑得不知所云,也够失败了。

总之这片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比如山本的职业生涯,个人的情感世界和与家人同僚的互动,报界和民间自己对战争的责任,战争是如何在海军这一方面打输的,等等等。

因为主次不分,层次不明,作为连接各情节的衔接剧情又作得十分业余,所以把很好的题材拍成了烂片。

 2 ) 我生国运兴 我死山河破

1884年4月4日小“山本”出生了,这年他爹五十六岁就给他取名五十六,本来他不姓山本,这段就省略了.........为啥说这个小日本一出生日本的国运就开始兴隆了呢?

因为这一年另一个日本人访问了法国舰队观摩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一个天朝大国外科手术般的打击过程,这个人就是东乡平八郎,这次访问为他日后操刀甲午海战扫平了心理障碍。

1894年小山本10岁甲午战争爆发,天朝惨败,朝鲜沦陷,日本崛起。

他爹在他腿上划了12刀告诉他成年了。

1904年山本20岁日俄战争爆发,刚毕业的山本参加了对马海战为天皇贡献了两根手指。

沙俄战败,日本雄踞东亚国运鼎盛。

山本也平步青云军衔节节攀升。

物极必反,当日本的扩张野心像气泡一样膨胀,越过太平洋碰到了对岸时这个气泡就到了破灭的时候了。

在美国学习工作过的山本是清醒的,日本不是美国的对手。

但他决定不了日本的战略,只能跟着更加嗜赌成性的日本高层一起把国家命运放上赌桌,结果把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两代人数十年的一切战果都赔光了,印证了那句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名言。

山本冬天炸了珍珠港美国人第二年春天就炸了东京,这一天是1942年4月18日,山本想不到的是他的生命从这一天就开始了365天倒计时。

1943年4月18日他的座机被美国飞行员击落,死后日本加速灭亡。

作为军人死在战场是种荣誉,由于死得早战功大罪责少历史评价相对好,由于死得早不用目睹联合舰队覆灭原子弹爆炸是一种幸福。

由于死得早不用上绞刑架是一种幸运。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说对于二战日本战犯们来说投胎要趁早。

 3 ) 俞天任:日本媒体的战争责任

媒体的战争责任2010年6月立教大学讲师吉田则昭出版了一本题名为《战时统制和新闻学——1940年代媒体史(戦時統制とジャーナリズム)》的书,这本书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再整理而成的,里面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媒体的战争责任问题。

客观地说,战后日本对于那场战争进行了很大规模的反思,这里的“反思”也还是一个客观名词,并不带有任何“反战”的含义。

因为除了为了防止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现象而寻找战争责任,追究战争根源的反思之外,也有推卸责任或是美化战争的反思。

但总的来说“反战”在日本战后的言论界是占据了主流地位的。

日本的主要媒体在战争问题上都是持这种态度,无论是中间偏左的《朝日新闻》,还是中间偏右的《读卖新闻》,就连在其它问题上表现得很右倾的《产经新闻》真正在到了对那场战争本身定性的时候也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多也就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纠缠。

所以可以整个地说,在现在,日本的主流媒体还是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受批判最多的还是这些主流媒体。

战后日本被解除了武装,发动和进行了战争的军部已经不再存在。

协助战争进行的政府各衙门也被美国占领军多次分割改组,除了外务省和大藏省之外战前日本政府的各省都已不复存在。

而鼓吹开战,力主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外务大臣松冈洋佑在东京审判期间死亡,剩下来的重光葵,贺屋兴宣这两位名列甲级战犯的外务和大藏大臣虽然在战后先后重起,分别还担任过外务和法务大臣,但是他们无论是在国会答辩时还是在出版的回忆录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反省了自己和自己所主管部门的战争责任,就是说起码他们向日本国民还有过了谢罪的表示。

而那些主流媒体呢?

名称没变,人员构成也几乎没变,变化了的只是言论口径,从战前和战中那些铿锵有力的鼓舞着日本人去“爱国”,去力战,最后去玉碎的那些豪言壮语摇身一变而成了对军部,政府和财阀的猛烈批判,往事全部如烟。

对战争负责的只是那些军人,官僚和政治家,似乎从来没有过传媒什么事,不仅如此,现在能看到连篇累幅地宣传军部在战争中是如何扯谎造谣,钳制舆论,不让国民知道事实真相,似乎传媒只是单方面地受害者,只有军部才是坏人。

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以臭名昭著的“大本营发表”为代表的军部所进行的舆论操作和东条英机使用宪兵以及特高警察所进行的舆论压制的事实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说明传媒是单方面的受害者,实际上如果认真追查起来就能发现军部的言论统制和传媒的狂热煽动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说不清楚的问题。

关东军发动9.18事变的理论依据是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在1929年发明的“满洲生命线”理论。

后来的甲级战犯,当时的政友会议员松冈洋佑1931年在众议院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满蒙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生死存亡的问题,是我国国民的生命线。

国防上经济上必须这样考虑”,在这之后《每日新闻》曾经接连发表三十几篇社论,名字都叫做《满蒙生命线论》,这才把这个“满蒙生命线”给普及了开来。

实际上上世纪的大正年代(1912-1926)的日本的自由主义空气是很浓的,甚至有一个叫做“大正民主主义”的词。

那时候军部不但不能飞扬跋扈,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不景气中,因为传媒的宣传,那些不能创造生产价值,只会消费税金的军队一度还是一般老百姓所憎恶的对象。

事情就是在被日本人称作“满洲事变”的9.18事变的时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9.18事件的第二天,1931年9月19日,日本各报都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柳条湖事变的消息。

一直到战后日本人才知道那次事变是关东军一手策划的,但当时没有人怀疑军部发表的有关柳条湖事变是中国军队所为的说法。

不但如此,传媒对于关东军的“赫赫战果”还大加宣扬,对于政府一直在进行的“不扩大事态”的企图则横加抨击,比如读卖新闻1931年11月26日的社论就是这样说的:“外交官对满蒙权益认识不足,政府的外交交涉对于解决日支纷争有多少用处非常可疑”,其他的报纸也一样,纷纷排出专版来宣扬“坚守帝国的生命线满蒙”。

1932年10月,旧国联排出的李顿调查团,发表了在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的同时也批判了关东军的《李顿报告书》,就这种批判也已经使日本传媒无法忍受了,各报一致对李顿报告书开始了批判,连首相斋藤实海军大将都看不下去了,在阁僚会议上忿忿地说:“论调实在太强,这些不负责任的文章实在没意思”。

日本媒体在一战之后一直在宣扬裁军,1930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时政府和海军内被称为“裁军派”的一部分人主张接受裁军,而被称作“舰队派”的海军军令部的那些人搞出来了一个“统帅权干犯”的问题,意思是军队的军备和作战一样,是属于天皇所执掌的“统帅权”的一部分,在政府管辖之外,所以政府不能插嘴裁军问题。

在这个时候大多数媒体还是站在条约派一边,当时的《朝日新闻》主笔诸方竹虎在战后的回忆中说9.18事变的当时军部对于传媒是否会站在军部一边没有任何把握,甚至把传媒也看成一个潜在的威胁。

但在9.18事变的时候军部却得到了传媒的全力支持,1932年日本宣布退出旧国联的时候也得到了全国一百三十二家报纸的坚决支持,唯一反对就只有《时事新报》一家,怎么会在一年之内会出现这么大的落差?

这里面有很大一个理由是商业主义。

1931年的时候日本的传媒市场还是两大报纸为主,《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发行量分别是二百四十万份和一百四十万份。

但这时候已经出现了发行量为三十万份的《读卖新闻》作为这两大报纸的强力竞争对手,到了1938年《读卖新闻》的发行量已经超过100万份,日本传媒界的两大报纸成为了三大报纸。

可以说《读卖新闻》发行量的扩大是伴随着战争规模和战线的扩大而同时扩大的,他们所贩卖的商品就是包着爱国主义或者皇国主义包装的“战争”。

当时各个传媒都向战场派遣了大量特派员,传递用大量“日本绝对正义”,“日本精神的昂扬”等华丽的词藻包装起来的战场实况,发行量都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而如果有哪家报纸哪怕是不当心敢于反对战争,哪怕是描写了战场上的真实情况,立即就会遭到在乡军人会主导的“不买运动”,不需要特高警察上门,报纸自己就经营不下去了。

中日战争全面开始之后,一片战争赞美之声的日本传媒界唯一的例外是马场恒吾在《读卖新闻》所主持的专栏“日曜评论”了,马场恒吾利用曾经担任过读卖新闻的主笔的立场一直在主张早日解决“支那事变”,实际上也就是主张早日和国民党政府展开谈判而已,但就这个主张也不能被军部所容忍,1940年10月以后这个专栏更换执笔者,从此以后全日本的所有报纸上全部都是“断乎一蹴”,“无敌陆军”之类的勇猛语言了。

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言论统制的法律依据是明治年间制定的《新闻纸法》和《出版法》,内务省,检事局,警视厅,特高警察全都可以根据这两部法律来检查传媒的内容,但实际上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警察并没有更多地介入具体的事务,比如内务省的警保局对各府县的特高课长的指示是:“和主要日报以及杂志发行所的负责人恳谈”,这种叫做“内面指导”,由各传媒自己控制。

1938年指定的《国家总动员法》把本来是各个私人企业的传媒组织到了政府和军部的管理统制之下,由于战争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源不足,纸张等传媒资源都成为了战略物资,这样报纸的数目也在不断减少,1938年日本全国有739家报纸,到了1941年初以所谓“整顿恶德不良纸”的名义减少到了108家,9月底更是由“一县一纸”的理由减少到了54家,有趣的是这种“一县一纸”的做法到现在还是这样,日本一个县只有一份报纸。

如果说太平洋战争之前的日本媒体是自主地在配合战争宣传的话,到太平洋战争之后就连这种自由也没有了,珍珠港之后,主管媒体的内阁情报局立即发表了“禁止登载非经大本营许可的任何信息”的命令,传媒作为言论机构的机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了不折不扣的国家宣传工具。

在同一个命令中情报局还明言:“禁止登载对我军不利的消息,但是让人认识到战场的真相从而更加激起同仇敌忾的文章除外。

”所以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传媒走过的道路就是:夸大战果——>封锁失败——>鼓吹彻底抗战这个三部曲,是一场完全的欺骗。

而且是主动地在行骗,所谓的“大本营发表”确实是谎话连篇,但那种谎话只能欺骗一下老百姓,骗不了传媒。

各个传媒都有特派员在前线,他们对前线的了解不次于参谋本部或者军令部,而且传媒能接触到外国通讯社的信息,所以各传媒对战场上发生着什么和将会发生什么心知肚明,但却没有向国民发出过任何信息。

当然真说传媒对军部一点都没有抵抗也不是事实,1944年的“新名事件”可以说是传媒反对军部的典型事件,东条时代有个邪门口号:“用竹枪也能打败英美鬼畜。

”《每日新闻》记者新名丈夫写了一篇文章,说要打败英美鬼畜不能用竹枪,要“用飞机,用海军飞机”。

这一下算摸了东条的老虎屁股,东条立即下令把这位当时已经37岁的新名记者征召为二等兵,送去了硫磺岛。

这篇文章确实是在批判军部,但是真实的背景却有点不同,新名记者当过海军记者俱乐部的主任,这篇文章实际上和反战或者反军部并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日本陆海军之间的争斗通过媒体折射了出来,所以海军出面说话了。

当时日本的法律规定凡男子年满20岁一定要经过征兵体检,新名丈夫早在大正年间就经过了体检,当时征兵不征大正年间参加体检的,海军就问了:“大正年间就征召这一人是怎么一回事?

”行,东条就马上再追加征召250名大正年间体检过的人发配到硫磺岛的丸龟联队去。

新名本人由于当过陆军的随军记者加上海军在罩着他,过了三个月就解除了征召,可是那250名大叔可就玉碎在硫磺岛了。

除了这件事之外,日本整个传媒界在战争期间的表现用曾经在那时担任过日本新闻会会长的田中都吉的话来总结最合适:“社会上一般认为政府对新闻界施加了不当的压力,也这是事实,但是从我的经验来看,不如说新闻界和军部,情报局或者内务省保持着极为良好的合作关系”。

传媒人到底在想什么?

日本历史学家佐佐木隆曾经说过:“对于把战争报道作为商品的报纸来说,战争是最好的机会,是销售的大好时机,企业越大也就获利越大,没有人会失掉这个商业机会。

”所以一直到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前一天,《朝日新闻》还在发表社论说:“信念在一亿国民的心底燃烧,默默地在各自岗位上工作所锤炼出来的火球会在一瞬间爆炸出来,这就是对敌人的暴虐的报复。

”按照作者的调查,这篇社论并非受到军部授意,而且在十天之前大本营情报局长已经向新闻界透露了日本可能已经战败,正在考虑如何结束战争的重要情报。

掌握了这个信息的《朝日新闻》不但没有设法透露这个信息,而是继续像9.18,77,以及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前那样疯狂地进行煽动。

这本书通过大量的资料,详细地描述了日本传媒界和传媒人士在战时的各种行动及其影响,不仅是战时的传媒史,而且从思想史,经济史和政治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些行动的由来。

日本的战时媒体史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肯定会涉及到经济领域和经济史,一个很意外的方面就是不少日本在战时采取的经济措施,实际上要不然是直接出自传媒界的主张,要不然也和传媒界有莫名其妙的关系,这是因为当时的一些所谓“革新官僚”们的把戏,他们的自己的主张要想能够得到推行的话就一定要得到军部的支持,但官僚和军人之间的互相倾轧造成这两个集团之间关系相当紧张。

官僚们在战时经常使用传媒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理由有时干脆连知识产权都不要,把自己的观点方法传授给媒体人士,以媒体的社论什么的方式出面向军部提出建议。

而媒体也很乐于扮演一个“聪明的建议者”的角色,加上军部一般对一直不惜用最华丽的语言在礼赞他们的媒体的感觉很好,所以从媒体说出来的话军部多少都会听。

这就造成了最古怪的日本战时媒体史和经济史密不可分的现象,一些牵涉到战时传媒的著作都很难归类到经济类还是媒体类去。

这本书在战时经济史方面也有独自的探索,吉田则昭不在局限于某些具体的例子或八卦,而是详细地介绍了朝日新闻社论作家笠信太郎在战时的经济学论说,把战时动员和经济再编成这个大动作本身对传媒界再编的影响以及经过再编的传媒界反过来对经济再编成所起的反作用放在一个“经济新体制”下来衡量,这就使得传媒人和官僚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可见。

这本书的研究还不仅限于太平洋战争时期,对战后的日本传媒界所继承了的战前遗留下来的传统也进行了揭露。

战后,各传媒和煽动战争有关的人物都被作为战争犯罪嫌疑人而送进了巢鸭监狱,但很快就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被释放。

和德国法国等国家在战后把战争犯罪嫌疑人永久驱逐出去不同,日本的这些人回到了传媒界而且继续把持着日本的传媒界。

这样日本的传媒在战后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

虽然迫于形势,日本媒体不再进行战争煽动的举动,但在迎合读者,以销售量为本这一点上没有任何改变,这也就是日本的传媒界即使在战后也从来没有给日本社会指出过正确的方向而是一再犯错误的原因。

 4 ) 清醒的人所面对的疯狂

山本五十六当时在海军省任次长,相当于副部长。

战时的日本,陆军省是主战派,东条英机就是以陆相升任首相的。

而海军省是讲和派。

山本曾在美国的哈佛大学读过书,又曾担任过驻美大使馆的海军武官。

他知道美国的国力是日本的数倍,就实力而言,根本就敌不过美国。

所以山本主张日本海军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保卫日本本土的安全。

日军偷袭珍珠港,虽然重创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是却连一艘航母都没有发现,这就导致了接下来的中途岛战役。

但是中途岛一战,不仅没有摧毁这个陆上基地,并实现引诱和偷袭美军的航母,却反而中了美军航母的埋伏,使得南云忠一指挥的四艘航母全部被灭。

阿部宽饰演的山口司令官,与飞龙舰共同沉没。

可是日本的国内新闻却欺骗民众打了大胜仗。

所罗门群岛的瓜岛(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继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的再次重大失败。

美军为了阻止日军在瓜岛修建机场,已经完全控制了瓜岛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而日军舰队面临着没有燃油了,所以不得不选择放弃瓜岛。

新闻对此说是“转进”。

山本说:这是撤退!

一直要撤退到马里亚纳,以塞班岛作为不沉的航母,然后以最后的航空决战来与美国讲和。

瓜岛上当时有三万日军,但山本即使出动所有的驱逐舰,也最多只能营救出一万多人,其他人就只能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弃子了。

为了鼓舞前线的士兵的士气,山本五十六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前往视察。

可是由于情报的洩露,就在飞机快到巴拉雷基地的时候,遭到美军战机的攻击,飞机当场坠毁。

两年四个月后,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役所广司饰演的山本五十六,曾获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5 ) 七个感想

微博玩多了,就很难系统成文,恶果自尝。

所以只能把微博上几个散乱的感想统合统合,姑且也算一篇长评吧。

昨晚56完食。

感想一:某人果然如之前所传,台词很少(不过旁白巨多)。

真藤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历史的旁观者。

在与56接触的过程中,他隐约感觉到国家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但质疑的想法被碾灭在上下一致的狂热好战氛围中,直到濒临战败,人们才听到他微弱的声音,“媒体的任务难道不是报道真实吗?

”感想二:香川照之饰演的报社主干宗像就是真藤的对立面。

作为狂热的主战派,与人微言轻的真藤不同,他有操纵舆论的能力,利用手中一支笔,高举引导国民的大旗,美化自己歪曲真相的行为。

即使在真实的战场上日本早已一败涂地,他仍死不悔改的用自己的春秋笔法,粉饰出高歌猛进的假象,直到一切无可挽回。

感想三:56与和他的同士之所以反对与米国开战,反对结成德意日三国同盟,是因为他们是国际通,他们了解的真相是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到的,而不是通过被阉割、被编辑的宣传资料获取,然而面对被蛊惑的全体国民,他们的声音与真藤一样微弱。

感想四:56里有一句台词,是由柄本明说的,大意是鼓吹战争的那些人凭的只是毫无根据的狂信。

什么是毫无根据的狂信呢?

大概就是真藤常去的小酒馆里一位常客说的:从元朝攻打日本开始,日露战争、日支战争……日本全都战胜了!

这种建立在过去的盲目自大吧。

感想五:战争是什么?

当开战前期,战场是在遥远的中国大陆、新加坡、缅甸时,战争不过是日本民众的谈资,学者眼中促进经济的良方,报纸大卖的话题。

别国的国难家破人亡,在他们眼中不值一提。

直到空袭警报在东京上空响起、身边的人陆续入伍、配给日益困难、城市变成废墟。

全体造的罪业,必须全体偿还。

感想六:全片的结局,是战后生还的真藤站在一片废墟中,反思国家和国民是如何走到了这个结局?

而原本大肆鼓吹战争的宗像,仍然作为报社主干在主导着舆论,不过他鼓吹的重点已经从“打败美国”改弦易辙为“与米友好”“在米国的领导下重建民主日本”了。

历史在不断重复,一切都没有改变。

感想七:在日推上,不断见到有观影后的日本人发推说,结局画蛇添足,没有必要。

但是56完食后,我觉得,这个结局才是全片的升华,是主创人员对现实的叩问。

是被有意识操纵的舆论牵着鼻子走,一起毁灭?

还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自己独立去思考?

不能直面这个叩问,历史还会重复。

 6 ) 这是日本人拍的关于日本人的电影。

该片将山本塑造为一个完全正面的日军高级将领形象,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二次大战前山本任职于海军省次长时明确反对同德、意结盟,反对同美、英开战,为此还背负着舆论的巨大压力和激进分子暗杀的危险,当然这是有史可考的;二是在国策确定了与德、意结成轴心同盟,将南下与美、英开战后,山本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忠实和有效的执行了该战略,成功的策划和实施了偷袭珍珠港,体现了他作为军人服从国家的精神和作为高级指挥员的高超谋略,并且是日军高层中为数不多的能看到自身局限性的人物;三是表现了山本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亲情和人情,具体场景有他回家与家人进餐、在东京街头小店用餐后送小礼物给店主的孩子、在航母上勉励年轻的战斗机飞行员等。

对于日本海军在战争中的失误或失败,影片也有所交代,将主要的责任归于前线将领未能很好的执行山本的战前规划。

影片中特意给出了南云直接受命于海军大臣的镜头,在执行中改变了山本的作战思路。

比如偷袭珍珠港时,在攻击完停泊于港内的战列舰、巡洋舰后,南云未发起第二波对陆基油库等设施的攻击,而是为完整保全攻击舰队即行返航了,这使得美军对珍珠港的修复变得较为容易。

又比如中途岛海战时,山本已嘱咐南云轰炸机要保持一半数量挂载对舰攻击的鱼雷,但南云为执行海军大臣拿下中途岛的目标而更换了对地攻击的炸弹,使得发现美航母时来不及更换鱼雷而失去先机。

影片的结尾是,山本在乘坐轰炸机前往前线视察部队的途中遇到美军拦截而毙命。

山本在遇袭和殒命时均保持了一个高级将领应有的从容和镇定。

当然这是美军破译日军高级密码和精心部署的一次偷袭,报了珍珠港一箭之仇。

 7 ) 无题

1.对于下级军官来说,不懂外语就要被删减版本的书籍所愚弄。

对于今日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学好英语,才能更了解中国。

2.以影片的观点,似乎日本的悲剧在于参加三国轴心。

诚然,看似免费的东西往往最昂贵。

抗战前期,中国也在倚赖美国还是德国的问题上摇摆过,不仅军援的设备和人员来自德国,还有西门子这样的德企和欧亚航空这样的半私营企业在中国运营。

倘若中德联盟,今日历史又将大不同。

然而如果不参与三国轴心,日本就能避免悲剧么?

非也。

以蛇吞象,岂能不败。

3.对中途岛一战简单地淡化成了四颗炸弹引爆四艘航母,但实际上中途岛一战背后的复杂脉络被全然无视了。

“决胜的五分钟”这个说法最早起源于日本海军的报告,给中途岛的胜利带来一些宿命般的色彩。

实际上中途岛一战,日军既希望占领中途岛从而威胁夏威夷,也希望以此诱歼美航母群,还希望在中途岛吸引牵制美军主力的同时往北向阿留申进发,由此威胁美国本土。

不过区区一个联合舰队,却要在一战之中设立三个目标,以为总能多少达成一个,实际上最后统统失败。

4.山本真的是反战人士么?

当然不是,山本只是反对与美国交恶,希望挑个好揍的对手罢了。

日本人回顾历史时总要避重就轻,作品里也难免鸡贼一般地夹杂一些私货,作为中国人笑笑也就算了。

此外,《我的奋斗》中对日本人的描述倒是诚然不假:日本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创新的民族,但他们的绝活是把一件别人做成功过的事情做到极致。

科技上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实际上偷袭珍珠港本身,也就是孤注一掷放大版本的奇袭塔兰托罢了。

 8 ) 五内俱焚啊...

从小就为电影、动画里笨笨的坏人揪心。

眼看着他的同僚一次次犯下蠢行,山本却无力回天,我是五内俱焚啊...片中山本一派满是孩子气,又要提前通牒以全武士气节,又要追打美舰以保海军颜面。

南云一派则是帝国罪人,让我想大喊你为什么不切腹...山本司令官也是,力排众议亲自坐镇赤城不就没事儿了吗...另外为什么海军都是吃货啊,山本的柿饼真知的豆

 9 ) 梭哈

明治以来,一直梭哈一直爽。

初创企业可以这么玩,但是大企业不行,输一次就结束了。

日本的角色还是没有切换过来。

领导的格局决定了国家的格局,梭哈与不梭哈的决定权能否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也很重要。

可惜的是,中国目前还没到当年的日本的实力,所以还是要继续苟,猥琐发育不能浪。

不能为了个人的荣誉而赌国运。

 10 ) 很好的电影

看完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很好的电影。

山本五十六真伟大,山口多闻也不错。

南云忠一纯脑残;爱国人渣都是一群贱逼,与控制舆论和民意的媒体及没脑子的被随意忽悠的人民群众蠢驴一道将国家拖向毁灭!

斩杀全世界的爱国贱逼,砸烂一切祖国的狗头,灭绝爱国主义这颗毒瘤,人类将永享幸福!

话说那个饰演山口多闻的阿部宽不就是龙樱里面那个男主角老师么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短评

不错

6分钟前
  • 太阳照常升起
  • 还行

呵,明明是侵略,说的像是保卫国家。呵,明明是军国主义,说的像是和平大使。呵,明明是个赌徒,说的像是为国为民的国家英雄。

7分钟前
  • 大象席地而坐
  • 推荐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4:几个历史点很有趣:原来日本和德国先后两次结盟;原来《我的奋斗》日文版里关于日本人低劣的部分也曾被和谐过……

8分钟前
  • tintin76
  • 还行

山本还是很有远见的

10分钟前
  • 拉扎鲁斯军曹
  • 还行

最讽刺的四个字“报道报国”,极力吹捧战争的人战后又成了极力鼓吹和平民主的人。对山本诸如甘党等细节刻画入微,大局上却是日本人一贯的“受害者”自我反思而非反思自己对他国恶行的反思。另外怎么结尾就得出山本是反战派的结论了……片尾曲好听:http://tieba.baidu.com/p/3088924185

13分钟前
  • 巴巴罗莎蠢猫脸
  • 还行

那个年代的霓虹金都疯了,50年后100年后的霓虹金毫无长进,一样只会自欺欺人~

18分钟前
  • prime
  • 推荐

一直被队友坑,永远睡不醒的圣人

21分钟前
  • Możesz
  • 较差

油没了~

25分钟前
  • W
  • 还行

伟光正的山本

26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如果说这是日本人对二战的反思 我只能说太失望了 他们只是反思为什么自己会输 换句话说 如果当年赢了 他们根本就不会反思二战 非常喜欢役所广司 但是他来演山本五十六 我只会感到格外警惕 对局势的判断再准确 他一样是刽子手

29分钟前
  • Young_To
  • 还行

如果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传记更是如此。本片的历史观和国师的《英雄》一模一样,山本五十六和嬴政都是以战求和的智者,真是扯淡。不过就电影本身来说拍的不错,浓郁的日式情绪真是一绝,役所广司真是帅大叔。

33分钟前
  • 吴 刚
  • 推荐

历史是没有错的 但是觉得个体好像也没有什么错 那到底是谁的错呢 还真是想不通啊想不通啊 倒是深刻体会到 军人多半机智但单纯 政客才是真的不动声色的滑溜溜

37分钟前
  • 麦田橘子小姐
  • 推荐

对于国防的叙述我觉得是正确的,但我更喜欢看香川照之这个角色的演绎,新闻是什么,到底是反映民意,还是报道真相,还是引导社会?

40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客观来说,山本还是很有才能的。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官完全名副其实。

42分钟前
  • 倚剑御宸
  • 推荐

看着非常舒服、流畅的历史、传记片。

43分钟前
  • 长亮
  • 力荐

8.8/10

47分钟前
  • 阿兰滴露
  • 推荐

受不了了!不要节操的洗,最后那段自白不会让主创们感到良心痛吗?

48分钟前
  • 麦田
  • 很差

徹頭徹尾的失敗作品 所謂的大場面再一次上演「狼來了」 充滿了内心矛盾與悲劇命運的山本大將 這麽好的一個電影題材卻被糟蹋了 也糟蹋了役所叔的表演 成島出完全不是拍這類大片的料啊。。。

50分钟前
  • 暴力卡車
  • 较差

拍成坂上之云那样的大河剧更好些吧

51分钟前
  • 地豚
  • 推荐

希望日本拍片还是要照顾一下史实。

55分钟前
  • 假面Vic小飛俠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