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像盖茨比那样出名,但雷普利依旧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炙手可热的影视明星。
莫娘无惧马达+裘花的青春版雷普利珠玉在前,出演了一个老了20岁的、迄今为止最黑暗的雷普利。
他举止平淡,眼睛像一双黑色的玻璃弹珠,只有在卡拉瓦乔的画作面前,他才准许狂喜冲掉脸上的苍白,与前身大不同,这个雷普利是哥特式的。
许是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这部在意拍摄的剧集是黑白片,影像坚实、质感饱满、灰阶丰富,每一帧画面都像安塞尔·亚当斯的银盐照片被精确地蚀刻过。
点着的香烟架上烟灰缸上,发出折寿的嘶嘶声,等待有人从前景或后景划过。
雨景很多,水坑里倒映着雷普利身影,天才雷普利简直就活在影子里,背影、侧影、倒影、剪影,投影、阴影、暗影、黑影……单色的意大利透着一种无情的美,那是格雷厄姆·格林笔下“忧虑的时代”,谎言堆积如山,恶意恣意漫溢,时刻都能把任何一件美事毒死。
莫娘演活了雷普利身上滑腻腻的流动性,生是个骗子,随时随地的变化莫测是他的生存之道,除了语言,他的国籍、年龄、国籍、身世、性格和性向,都是游移和模糊的。
他是一团人形的黑暗,体内蒸腾着虚无之火,随时准备从栖身之处遁地、隐匿,或出击。
他谁也不爱,没有感情,不理解人类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却能时时装出深情。
他是个骗子,也是连环杀手,如果非得是什么的话,他更像是美国偶像。
剧集里永远也爬不完的楼梯是他一生的隐喻,他是一个反社会的等级攀登者,凭着模仿、假装的天赋,实现了阶级僭越。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我们知道他是什么货色,可还是希望他能一次次逃脱。
20:40 2024/4/29紫色的天花板…“当我们站在这间屋子里,四周没有了墙壁,只有无尽的森林。
紫色的天花板也消失了,我看到了头顶的天空。
就让我们被遗弃在这里吧,仿佛世界上什么都不存在了。
你的口琴声像管风琴一样,我们的震颤一直传递到无垠的天空中。
”……来自《雷普利》剧中意大利女歌手米娜天籁般的歌声震撼着我,那些溢出的感情牵绊着当下所有不甘心的思绪。
或许真的如她所唱出的那样这个世界仿佛什么都不存在了,让我们在剧中不停地逃亡吧。
你的口琴声像管风琴那样啊,让我们彼此的震撼一直传递到三体世界中。
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汤姆不断深陷在重重地困境之中无法脱身。
难道这就是马特达蒙饰演的那个天才吗?
可怜我的小说只是读到他刚刚踏上前往意大利的轮船。
同情这个手上沾满了朋友鲜血的男人?
他的朋友那么真诚地对待他,哪怕是想要赶他回家都选择驾驶一条小船到空旷的海边。
正义呢?
当他害怕泄密而杀死第二人,也算是一个陌生的朋友,起手时仅仅是脑海中闪过一个卑鄙的念头。
怎么看也不像是听Mina演唱时热泪盈眶的他。
一直以来他总是那么卑微地活着,就像一只蟑螂。
期待着自己也会拥有一双美丽的蝴蝶翅膀翱翔天际时的意气风发啊。
当我们站在这间屋子里,四周没有了墙壁。
紫色的天花板消失时,我看到从海中一路游回来的你,太阳穴上还留着我用船桨拍下的血迹。
你用冰冷的手抚摸我佩戴的家族戒,那曾经是你的徽记。
当望着你背后阴湿的海水托没过的痕迹在格茜塔花纹的石地板上,你望着我,说,汤姆,我回来了。
眼中依旧是真诚和不羁的嘲讽。
我看到了头顶上的天花板逐渐消失了,鲜血一滴滴从上面滑落下来。
我捧着你冰冷的手,它那么地惨白。
我愧疚地吻着它,希望我从来没有遇到你。
希望你过得并不幸以至于我下不了杀死你的决心。
无尽的逃亡中,我手上的鲜血从未冷却,哪怕是那只电梯边旁观的猫都不想放过。
墙壁消失了,天空亦是如此。
我们都被命运遗弃了,只余下那充满柔情的歌声像管风琴一样,把我杀死你时的惊慌和你死前恐惧时的震撼一直传递,传递到半人马星座,那个似乎还有烟火的世界中。
优秀的电视剧里,摄影构图背景音乐故事叙述台词风格,和人物表达一样重要,完美的犯罪,像一件艺术品一般,需要各方面完美的演绎,缺一不可。
此文不评价影片包含的故事和演员,甚至有二刷的冲动——即使看过另外的电影版,也早知晓这结局和来龙去脉。
很难相信自己居然在一部黑白的悬疑剧里对意大利🇮🇹产生旅游的无限向往。
有机会真的要去欧洲(罗马,意大利……),在随时随地艺术品的城市,反倒纽约显出的商业气息庸俗至极。
我依然不懂豆瓣er的评价标准,这种和我们古偶一样用巨华丽的罩子美化一堆废料,废得还那么明显,竟评分8·7?
下个防诈APP吧。
从原始天尊球花阿兰·德隆开始,瑞普利这个IP起点太高了。
然后裘花接手,他那版光芒夺目的富家公子迪基把全球观众锁定了,此后凡瑞普利相关不达这个标准就会引起暴动,所以我疑惑这些“8·7er”是哪个地球来的?
另起炉灶也行,珠玉在先,不求胜、但求新是对的,但网飞这版《瑞普利》基本是按《天才的瑞普利》的逻辑来的,而比之坑有多大,人物叙述有多孱弱无力,用绝美的意大利来水也不行。
无论要说什么,镜头语言多花稍,首先人物、人物关系要成立,阿兰·德隆的《怒海沉尸》设定还不似《天才的瑞普利》那么暧昧复杂,但三人之间那种原始的欲望争夺、那种愈演愈烈的张力,把他们身边的大海都蒸沸了。
The Talented Mr. Ripley走得有多深更不消说。
而《雷》除了画面美得空洞,所有演员(除了串场几分钟的马尔科维奇)的演出都象水印,梦魂野鬼一般。
“莫里亚蒂”本来挺好的,但全剧都是现变中年屌丝的他长时间呆瞪着我,还煞有介事,看得度日如年。
真的另名“雷”或“普利”就与我们球花的世界相安无事了。
网飞越来越象傻大款,原教旨大导们可以幸灾乐祸了,不是有钱就可以玩电影even电视电影的,钱越多拍的越傻。
提起小说中塑造的「天才诈骗犯」,瑞普利必定榜上有名。
这位一无所有,全靠坑蒙拐骗度日的小混混在一次偶然的任务中一步登天,摇身一变成了富二代。
他对人性的揣摩,对人心的利用也一步步将其带入难以回头的断桥之上。
他“变身”的过程吸引无数粉丝,《天才瑞普利》这本书也在1999年被影视化,电影一经上映好评无数。
时隔25年,这部IP又被改成了剧版《雷普利》。
Netflix加持,“莫娘”主演...一上线就又爆了!
院长一口气刷完后,今天就来讲讲它——《雷普利》Ripley
剧版口碑非常不错,目前豆瓣评分 8.4,IMDb评分 8.1。
与原作持平,珠玉在前的基础上能拿到这个分数很不容易。
剧版与影版最大的不同是,全片是以黑白影像形式呈现。
这一点大家可放心观看,本剧摄影构图极其舒服,细节考究,再加上「全程紧张惊悚」的氛围,一口气刷完真的非常过瘾...男主雷普利的扮演者是“莫娘”安德鲁·斯科特,代表作《神探夏洛克》、《伦敦生活》;
男二迪奇的扮演者是强尼·弗林,对比原作裘德·洛虽然颜值逊色一点,但是多了一丝纨绔子弟的感觉,整体比较贴角色;
女主是我们熟悉的童星达科塔·范宁,她饰演迪奇的女友玛琪。
剧版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 世纪 60 年代初,彼时的雷普利是一个在纽约勉强度日的骗子。
他用的骗术无非就是现在常见的电信诈骗,忽悠受害者多打一笔款项到他这里,但是这种骗术很容易被揭穿,所以他在纽约的生活并不好过。
在又一次被拆穿后,他遇见了一个私家侦探。
侦探递给他一张名片,告诉他有一位格林里夫先生想约他谈话。
他并不认识这位格林里夫先生,但是对方却说雷普利是他儿子昔日的好朋友。
而他的儿子迪奇已经很多年不回家了,一直在国外靠父母提前设下的信托基金生活,虽然口口声声要追求画家梦,但是他深知儿子根本不是那块料。
之所以雇私家侦探找到雷普利就是想要他把迪奇劝说回家,在纽约找一份正经营生或是接管家族产业。
起初,雷普利对这种找人的事毫无兴趣,但听到他开出的报酬后还是心动了。
与其继续在纽约坑蒙拐骗,不如顺势去意大利度个假,还能小赚一笔。
于是,雷普利坐上了前去寻找迪奇的车。
迪奇的位置比想象中好找,他的生活也比雷普利想象的好很多。
他住在一幢华丽的别墅中,身旁有美人作伴,家里日常事务也有女佣操持,而迪奇本人每天的生活无非就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以及作画。
不过,真的印证了他父亲的话,他根本不是做画家的料,每一幅画都毫无美感。
迪奇生活的优渥与雷普利形成鲜明对比,雷普利父母早年间乘船出了事故,双双溺水而亡,他只得跟着刻薄的姑母生活。
这种对比激起了雷普利的嫉妒,这份嫉妒也逐渐催生了他心底的恶意。
迪奇在得知雷普利是他曾经旧识且是受父母所托赶来后,立刻邀请他住进了家里。
自此,雷普利开始形影不离地跟着迪奇,不仅没有催他回家,还频频赞赏他的画作,使得迪奇慢慢对他加深信任。
两个人关系的迅速熟络引起了迪奇女友玛琪的怀疑。
毕竟雷普利的出现太过蹊跷,而且他在自知任务失败后还要赖在迪奇身边,显然居心叵测。
她释放出的厌恶信号很快就被雷普利捕捉到了,于是,他开始刻意讨好玛琪。
玛琪一直在写书,但是自知文笔不好的她一直对作品没有信心,写到一半就遇到了瓶颈。
雷普利得知后立刻抓住这一点与玛琪拉近距离,他声称自己曾经做过编辑助理,看过无数未经修饰的原稿,并鼓励玛琪将手稿给他看。
他用一晚上时间把玛琪的手稿全都看完且标注了修改意见,这份细心也让玛琪对他的认知短暂好了起来。
然而,雷普利很快又露出了马脚。
他在迪奇与玛琪不在家时偷穿迪奇的衣服,还在镜子前模拟迪奇说话的模样。
明明没有劝说迪奇回家,却在给迪奇父母寄去的信件中提到任务正在进行中以此要钱。
种种奇怪的表现让迪奇也起了疑心,特别是收到父亲来信警告他要小心雷普利后,他和玛琪商量要把雷普利赶走。
他将雷普利带到船上,两人驾船来到海上进行谈心。
令迪奇意外的是,在他表示接下来不能与雷普利一起之后,雷普利出乎意料的平静。
然而,就在一个转身的功夫,雷普利拿着船桨直接抡到了迪奇头上!
紧接着又猛击了几下,迪奇就这样死在了船上。
看着迪奇的尸体,雷普利毫无愧疚之心,反而急于拿下他早就觊觎的戒指,用血作润滑的这一幕特别讽刺。
之后,他将迪奇双脚绑上重物坠入海底,这艘船也在火烧后被他填满石块沉了下去。
在这一切办完后,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变成迪奇。
他先是火速赶回意大利,开始收拾迪奇的东西,并声称是迪奇派自己回来的,而他即将去罗马度假。
面对玛琪的质疑,他又连夜赶到罗马用迪奇的身份办理入住,恰好赶上玛琪打电话询问,短暂躲过一劫。
之后,他开始给玛琪以及迪奇的父母写信报平安,还把迪奇的护照上照片换成了自己的,提出一大笔信托基金,准备开启逍遥生活。
可是,看似高明的背后其实漏洞百出...至于他接下来会怎么圆,院长就不能过多剧透了,感兴趣的剧迷可以自己去看。
(传送门,评论区)
《雷普利》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黑白画面,初看会有些别扭,但看下去却会被其中光影的处理深深吸引,每一帧都格外令人赏心悦目,黑白画面反而更有质感。
而且紧张刺激的惊悚氛围,又有点「希区柯克式风格」。
相较于原作,这一版的雷普利更重内心活动,表演也更细腻,毕竟剧版有8集的量,主角可以去更好的诠释这个角色。
总的来说,改编的剧版算是Netflix不错的精品之作,院长个人还是挺喜欢的。
对这个类型有兴趣的剧迷也以去下载看看。
登顶TOP.1,Netflix高分新作爽翻了登顶TOP.1,Netflix高分新作爽翻了登顶TOP.1,Netflix高分新作爽翻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吉尔达的红菱艳经常看黑色电影(film noir)的朋友都知道,黑色电影从未真正死去。
每隔几年总有人出来拍一部像是1945年洛杉矶电影院会放的东西: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充满暴力、犯罪和欺诈的故事,游离于主流价值之外的主角。
所以我们在2024年依然能看到《雷普利》这样的剧集。
故事有着黑色电影的经典开场:在纽约从事底层欺诈的雷普利,阴差阳错被富商找去执行一项任务--去意大利找回富商放浪的儿子迪基。
但雷普利在找到迪基后并没有将对方带回纽约。
他对迪基似乎存在暧昧的情感,同时又渴望变成迪基,他偷走迪基的衣服和配饰,模仿迪基的行为举止,最终在一次外出游玩时谋杀迪基,并取而代之。
剧集在视觉风格上也明显借鉴了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
但《雷普利》也有它创新的地方。
这篇文章想探讨一下《雷普利》如何成为极具创意的新黑色剧集,尤其是它如何在黑白摄影和战后黑色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向我们展现性别想象的更多可能性:不再想象我们拥有一个经典的、独特的、被当代资本主义威胁的男性性别本质,而是彻底解构性别身份,将男性呈现为一个可扮演、购买、窃取、或风格化的角色。
谁看了这张海报不感叹一句“今夕是何年”摄影的性别作为一部2024年和观众见面的剧集,《雷普利》最突出的就是它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高对比度黑白摄影。
导演兼编剧斯蒂文·泽里安(Steven Zaillian)在访谈中表示,黑白摄影能创造出一种他想要的距离感。
他不想拍一部漂亮的旅行纪录片,而是想呈现 一个危机四伏,让人无法完全信任的60年代意大利,同时他希望再现早年黑色电影的风格。
的确,除去高对比度黑白画面这点,剧集在构图、摄影角度、场景选择上都有对经典黑色电影的模仿和致敬。
《雷普利》(2024)
《辣手摧花》(1946)
《漩涡之外》(1947)《雷普利》的复古摄影风格无疑符合它的故事背景--1960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复古摄影风格在当代有一层性别维度。
在如今的流行文化里,对比度强烈(无论是否黑白)、意图唤起年代感的摄影风格经常被用于拍摄男士奢侈品广告。
广告模特通常也是上了一定年纪,身着学院派正装的男性,全身上下写着“经典”两个字。
小李子拍摄的腕表广告“经典男人”的形象受欢迎并不奇怪。
它符合传统大众对男性气质的想象,即男性气质具有某种恒古不变的本质,模仿古早的性别形象似乎能帮助我们寻回丢失的“真实”和“本性”。
同时它也蕴含着一种承载阶层流通渴望的消费主义叙事:“经典男人”往往指的是上流阶层,拥有诸多特权和闲钱打理自己形象的男性。
而这些广告告诉消费者,只要你愿意购买这些商品,你也可以成为那个男人。
可以说,《雷普利》的黑白摄影是经典黑色电影和当代广告的交叉。
一方面,剧集和很多奢侈品广告一样,用高对比度复古画面展现一群用商品彰显身份的有钱男人(这点有别于关注平民阶层男性的经典黑色电影)。
另一方面,剧集也的确唤醒了黑色电影的传统。
泽里安确实创造出黑色电影里常见的“冷感”,即失真的视觉呈现下暗含的与主流社会的距离以及怀疑论精神。
有趣的是,《雷普利》的冷感很大程度指向男性性别气质和身份本身。
剧集用一个酷儿视角解构男性身份,不再幻想回归所谓的男人本性,而是将男性定义为一个流动的,可易主的,没有本质的角色。
性别窃贼《雷普利》改编自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犯罪小说《天才雷普利》(1955),原著对身份盗窃和男同性恋情节的巧妙结合依然影响着当下很多作品。
小说对身份盗窃的痴迷需要放在其历史语境中理解,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雷普利》如何对这种叙事进行激进的改写,在对性别和性向的刻画上超越了原著设定的男同性恋框架,让这个反思“阶层-性别-性向”权力的故事拥有了新的可能性。
伊丽莎白·A·哈特梅克(Elizabeth A. Hatmaker)和克里斯托弗·布鲁( Christopher Breu)梳理了二战前后黑色小说和电影里角色的演变。
两人认为战前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主角往往是极度暴力的男性反英雄,用肢体冲突和强硬的态度对抗腐败的社会,拒绝任何妥协。
战后的黑色叙事出现与战前硬汉不同的男性形象,越来越多作品强调灵活善变的性别气质,主角在必要时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甚至身份。
其中“冒充者叙事”--即以伪装,假冒身份为主题的故事--开始盛行。
《天才雷普利》就是这种叙事的代表。
《天才雷普利》在哈特梅克和布鲁看来,这种新型叙事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化下对男性主体性丧失的焦虑。
随着商业巨头对行业的垄断局面形成,从底层开始创业,实现美国梦已经不再是主流人生模板。
越来越多男性选择进入大公司打工,成为默默无闻的工薪阶级的一员,接受企业的集体主义和等级制度(一种象征性的阉割),似乎无法再捍卫个人意志。
而“冒充者叙事”传达了这种男性身份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本该特立独行的硬汉不再特殊,而是随时可以替代其他人,或者被其他人替代。
他像街上行走的路人,像辛苦的工蚁,但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英雄。
这种身份变化还与消费主义紧密相连。
企业化后男性的价值不再体现在实际的生产或创造(很多企业岗位不直接生产任何东西),而是在于用工作赚取的钱进行消费--房子,车子,手表,各类男士用品。
战后同时也是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形成的时期,美国男人不只消费本土产品,更是以游客、投资者等身份前往海外消费。
《天才雷普利》无疑反映了这些变化及其引发的文化焦虑。
迪基以美国游客的身份在意大利吃喝玩乐,最后被来自底层的雷普利杀掉并取而代之,而雷普利的“天才”不在于他多么肯拼博或有个性,而在于他的适应性和匿名性。
他非常擅长适应规则和社会等级制度,让它们为自己所用;他不介意放弃自己原有的身份和立场,他“消失”后,也没有人在意他去了哪里。
海史密斯大胆将这些话题和当时仍是禁忌的男同性恋叙事结合:雷普利对迪基的感情显然带有情欲的成分。
剧集保留了对雷普利同性恋身份的暗示:雷普利笨拙地假装自己对女性感兴趣,同时对迪基有持续的兴趣。
但雷普利的性向也是模糊的。
他迷恋的与其说是迪克西作为一名男性,不如说是迪基所使用的商品。
扮演雷德利的安德鲁·斯科特谈到对角色的理解时说:“他(雷普利)的性取向和感官冲动来自他和物品的关系--艺术、衣服、道具、音乐”。
乔伊·麦恩缇(Joy McEntee)也指出,雷普利关注的始终是迪克西身上的物品:钢笔,戒指,手表,西装,毕加索真迹。
很多影评都指出这些物品所隐藏的阶级身份。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物品同时也高度性别化。
这不仅在于它们是针对男性顾客设计的产品,也在于剧集以性别化的方式展现它们。
比如下面这个镜头里迪基的西装,这件西装不是挂在橱窗里,而是穿在迪基身上,配合迪基如国王一样舒展的姿势,同时这个放松(稍微后仰)的姿势下展现了迪基的宽肩和平胸--普遍定义下男性身体的特征。
西服与迪基有“男人味”的坐姿和身体相互关照,成为建构迪基男性形象必不可少的道具,是他男性身份重要的一部分。
雷普利迷恋迪基身上含有“阶级-性别”意味的商品。
那他是同性恋吗?
他恋的是男性吗?
本文认为是,或者说,在《雷普利》里,恋物和恋男几乎成为同一件事,因为商品本身投射了一种理想的上流阶层男性身份。
在这样的视角下,男性没有稳定、纯粹生物属性的内核,而是一个由阶层-性别化的消费品、装扮和社会地位堆砌而成的角色。
主线“狸猫换太子”的剧情更是进一步解构性别。
我们看到雷普利通过获得物品和装扮,一步步窃取迪基所拥有的特定的男性身份。
他先是偷走迪基的钢笔,迪基的笔不仅是高端市场针对男顾客设计的笔身粗大的“男款”笔,更是在视觉上隐喻阳具——大众想象中男性身份的本质。
然后是西装。
有趣的是,雷普利穿上迪基的西装后,开始插口袋模仿迪基的姿势和说话方式。
这里他窃取的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特定的男性化的外装和呈现方式。
雷普利最终变成了迪基--上流阶层成功男士的模样,当他坐在用迪基信托资金购买的豪宅里时,他看起来比任何时候都男性化——他就是男士奢侈品广告里会出现的那个男人。
由此,剧集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酷儿气质强烈的叙事:男性身份作为非本质的,可以被窃取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剧集请到指派性别女性,非二元性别演员埃里尔特·萨莫尔(Eliot Sumner)出演迪基的男性朋友弗雷迪·迈尔斯。
弗雷迪的身份也是建立在物品之上。
第一次出场时,他就强调自己和迪基有同款高档皮鞋,对艺术有相似的兴趣。
弗雷迪像是另一个迪基--他们用相似的道具和演技扮演着同样的上流阶层男性的角色。
除此之外,弗雷迪的大衣、围巾、费多拉帽子、发型也都有明显的男性化特征。
而这些就是他作为男性的证明。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进一步表明剧集对男性身份的酷儿式理解--男性(性别和阶层的综合体)作为一个可以靠道具由其它性别的人扮演的角色。
欲望之外除了用身份盗窃的叙事解构男性身份,剧集还对男性气质(所有定义为男性化的身体、物品、习惯等等)有一种疏离的着迷。
剧集对它进行精细的解剖并展示,但是这种关注并不以欲望为核心。
我们很容易注意到《雷普利》里较少出现男性身体的特写镜头。
身体特写是电影将人物性客体化的常用方式,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和雷普利同年上映的男同性恋题材电影《酷儿》(Queer)的海报,画面中裸露的腿部特写自然营造出欲望氛围(当然演员的姿势也很重要)。
而《雷普利》里有大量展现角色全身和环境的全景镜头。
在这些场景里,男性身体与和男性气质相关联的物品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以“男人”为主题的装置作品,邀请观众静静注视并欣赏,但是不一定有强烈的性唤起意味。
男性气质像是被框定成了一种美学风格。
即使出现身体特写,男性身体也经常被物品去中心化。
比如迪基的手,这种血管分明、骨节粗大的手本可以是性感的,但在剧集的呈现里,它是展示戒指的道具。
迪基的戒指多次出现在特写镜头里却意义不明,很难不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在这样的镜头中,戒指是观众注意力的焦点,而且最终指向一个不与性直接相关的目的:制造悬念。
男性的身体嵌在承担这种叙事功能的物品之中,很大程度上是去性化的。
由衷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像《雷普利》这样的剧集。
历史上的黑色电影与男性气质危机的表述密不可分,而《雷普利》是我们时代具有创新性的新黑色剧集。
它用黑白摄影和战后黑色叙事传统展现了性别想象的更多可能性:不再想象我们拥有一个经典的、独特的、被当代资本主义威胁的性别本质,而是彻底解构性别身份,将男人呈现为一个可扮演、购买、窃取、或风格化的角色。
参考资料: Hatmaker, Elizabeth. A, and Christopher Breu (2013), 'The Flexible Mr. Ripley: Noir Historicism and Post-War TransnationalMasculinity in Patricia Highsmith’s The Talented Mr. Ripley', in Stefan Horlacher and Kevin Floyd (eds.),Post-World War II Masculinitie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wardsComparative Masculinity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pp. 35-53.影评和访谈: ‘Critics can’t decide if Andrew Scott’s Ripley is mesmerising or charmless – just as Patricia Highsmith wrote him’:https://theconversation.com/critics-cant-decide-if-andrew-scotts-ripley-is-mesmerising-or-charmless-just-as-patricia-highsmith-wrote-him-227340 Netflix《雷普利》另辟蹊径的摄影幕后:https://zunzheng.com/news/archives/48432微信公众号:吉尔达的红菱艳黄金时代 | 复古 | 有趣有兴趣就关注我们吧
电视剧跟电影版实际上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
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电影注重的还是情节,还是人心,是故事,而剧集更在意怎么去讲这个故事,重要的是形式,是结构。
电影版是个很典型的青涩穷小子通过欺骗走入上流社会的故事,强调的是人心的黑化,也就是所说的「把那些过往放在黑暗的房子」,最后一个镜头脸的左侧仍在光明,而另一边逐渐被黑暗侵蚀,最后完全沉浸在黑暗。
剧集更加注重的是卡拉瓦乔与雷利普的镜像关系,雷利普已经是中年人,没有必要交代他的过往了,Peter这个角色也是直接砍掉从而去掉了Tom原本天真的部分。
剧集也去掉了他和Dickie一些暧昧镜头(电影版很明显男主是喜欢傻儿子的),强调的是Tom纯粹的「恶」,他的嫉妒与黑暗。
他是冷酷的、决绝的,不可名状的,他看画、弹琴,画画,对于艺术的感悟远在他人之上(比较下他和Dickie的画哈哈哈哈
从拖着尸体下楼的第一个镜头开始,你得有心理准备了。
它并不在乎真相,一个平白无奇的犯罪故事毫无讲述的价值,你关心的应该是背后的东西。
整整八集都是黑白,摄影非常惊艳,仅靠光与影,折射与反射,倒影与背影,就能营造出如此诡异美丽的景象。
凶器也从雕像换成了烟灰缸,猜想是因为拍起来更好看?
(确实是)那些美轮美奂的雕像与历史名画,居然就这么天衣无缝地跟剧情紧密结合。
啊那些沉默不语的雕塑,街头圆润的拐角,永无止尽的楼梯,我居然能在一部黑白剧集中领会到意大利艺术的美(之前真是白去了!!!
),真的好佩服,剪辑也很利落,镜头切换节奏把握很好,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主角是莫娘啊,抛尸那段笑死~~(伦敦生活里他也演得非常好)。
# 卡拉瓦乔的画作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和生动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他经常使用明暗对比技术,通过强烈的光线和深沉的阴影来增强画面的戏剧效果。
这种风格对后来的巴洛克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拉瓦乔的生活也充满了争议和暴力,包括与他人的冲突和至少一次谋杀指控。
聊聊99影版和剧版的对比。
没看过电影原著,上来直接看的雷普利,本来看完觉得4星嫌低5星嫌高,故事总觉得差点意思,叙事、画面和品味没得说,完美中的完美。
回味中看了99影版,谁说的珠玉在前啊我天,太俗太俗太俗了,一股子美国地摊白男男主故事味儿不要太冲!
kitsch!
满脑子都是卢切尼的kitsch!
99影版的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扁平,且毫无可爱之处,迪奇太烂了,一裤子烂事还有死孕妇秀下限?
玛奇一婚恋就智商掉线,老Greenleaf固执偏颇,警探连英语都说的磕磕巴巴,还有啥纺织大亨的女儿恋爱脑直接叉出去,福瑞迪倒不扁平他就是太凸了,毕竟公认胸口能文两个纹身,唯一一个Peter人模人样长得还挺帅,但众所周知英国没有直男帅哥。
前面又吵又俗就算了,我天,挂上天才两个字了,都开挂秀口技了,咋伪装戏还是能做的这么差,感觉根本没有内容,就伪造了tom dickey留言,也没啥用的样子,完了全靠纺织厂白富美制造三角恋烂人大误会的低俗戏码,混乱搞几下最后一份伪造自沙信加打人前科就结局了,我能说什么,我只能说洗地板好,猫背锅好。
99版最辣鸡最画蛇添足的地方就是杀了Peter,不知道原著是否如此,雷普利杀了唯一一个好人还是爱他的人,门外的阳光从此消失,雷普利彻头彻尾变成了一个被欲望操控的恶魔,只要谁有一千零一金,他马上能捅了一千金反手就倒在那头,他根本不是什么gay不gay,他就是个出来卖的,有市就有价还能讨价还价,身价一落千丈角色味同嚼蜡令人不耻。
好,回过来再看咱剧版的,虽然节奏慢,但它是真的值得看,莫娘雷普利他笨吗?
有一点吧,不过看在他掉海里被自己搬的石头来了两下子也能原谅吧,毕竟脑子进水了。
dickey呢?
哦他可太好了,活生生被人脑袋开了瓢还在说,toma help me虽然 剧版迪奇只会掏钱傻笑画丑画买大冰箱,沉醉在你这个人为我着迷的错觉里,但雷普利说的没错,他跟 Freddie之流完全不一样,他除了有点废可太可爱了,意大利人认证最好美国人,连tom给他编的遗言都是这么良心发现,感人肺腑。
玛奇拜金吗?
有一点吧,但那也是警方和亲属一而再轻视她证言的恶果,没人把她当回事,就因为她是个女的,还交了个比她有钱的男朋友。
玛奇可太好玩了,只有玛奇能让人到中年的雷普利面露难色,神情比搬尸还扭曲,甚至产生幻想让海里捞起来还淌着水的dickey帮他应付找上门来的女人🤣。
咱剧版玛奇还能屈能伸,叫完dickey叫tommy,谁带咱搞事业谁就是大善人。
雷普利呢,笑死,雷普利在船上的第一反应是收拢自己的膝盖,很不错虽然脑子里连不关我事的死亡证词都想好了,但是还是揣着左轮手枪一样的正门钥匙回去接玛奇进屋。
嫌弃的要死醒酒后还要体贴的说一句coffee?
做戏做全套,玛奇在雷普利的启发下终于点亮了创作脑细胞,不负众望还给了雷普利一个大大的惊喜“哦除非他知道他自己回不来了”,这不自己的作者生涯终于有眉目了,烟灰缸也保住了。
在这寂静的夜船,揣好双手,收好节操,是个能成事儿的前面网友说的没错,网飞是shit淘金,雷普利就是那金。
如果原著就影版那点拙略文本,剧版雷普利的故事讲的不可谓不好,老派归老派,诙谐幽墨与腔调一点不少,用最惊悚的画面讲最幽默的情节。
品味就是雷普利的眼神如同黑白意大利街景,空无一人,拾级而上,只有数不完的石头,看不完的艺术,不为一个笨冰箱而驻足,流浪到任何一个可能产生艺术的地方,语言是艺术,文学是艺术,绘画是艺术,音乐是艺术,建筑是艺术,光的倒影是艺术,哦猫猫是脚印当然也是艺术。
谁说剧版雷普利阴沉?
这雷普利可太光明了。
Timothy·Fanshaw你开心了吗?
你就开心吧,现在可以在没有电话的房间专心画画不用担心有人敲门了,bravo。
nice name 来自前任的装13肯定
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
为艺术cincin
Picasso for Timothy·Fanshaw
tom在故事里用卡拉瓦乔编故事
第一功臣烟灰缸走哪带哪,你就是定海神针
导演在镜头里用Picasso拍雷普利
Grazie Picasso
Maria Greenleaf
最后一张照片的事儿,是在内涵现代社会没有“艺术”的空间吗🤣PS警探表情真的很搞笑
这个镜头还是很有范儿的,意大利人念字母不得不说确实很耽误事儿🤣
主角:说他胆小吧杀了人盗用死者身份不套现跑路满世界实名登记,说他胆肥吧永远佝偻个背全程心事重重担惊受怕欠草脸,犯罪过程毫无计划、手活太糙,活到最后全靠弱智剧情;警察:人机爱好者装高手的躁郁症患者,情绪起伏案情分析毫无逻辑,缺乏基本办案素养,刑侦流程不如我楼下中专姐,千万别确认嫌疑人身份信息,就他妈硬拗巧合,可以投稿“什么叫假努力”;迪奇:拍个发现衣物有被动过的痕迹也就算了,直球看搁那cosplay自己的变态还能同处一个屋檐继续住你踏马也是个变态,明知会激怒对方不营造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谈判地点跑无人区聊是踏马何等的脑瘫,咋不约爬山边摊牌,死前还能玩一把无翼装飞行;费雷迪:都他妈发现主角嫌疑了装他妈最能打的在那疯狂作死,我以为你身怀绝技的lgbt,看到最后什么几把变态骷髅兵,我是真踏马受不了这种明牌弱智,给哥们儿整的生理不适了;女主:范大妈越来越大妈了,但有一说一,她是全片看下来最舒服的,除了她全片每个人的行为逻辑都与他们在片中的视角不能自洽,女主视角太窄了,所以行为是合理的(裤里丝针不戳,可惜镜头太少,不然能为这部啥b剧增加一抹亮色);各种配角:沃日你大爸的导演有病是吧,所有人都要搞出一幅高深莫测其实我是隐藏npc的便秘脸是能增加悬疑感是吧?
不好好打磨剧情那点b心思全他妈花在这种烂活上了。
综上1星,画面构图再加1星,两分不能再多。
许多人都说做文人穷酸,做文艺青年就不同了,很是费钱的。
以迪克为例,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去意大利做文艺青年,当然是因为有钱可烧。
海景别墅住着,当地女仆伺候着,买副毕加索挂在屋里,天天画一些皮卡丘不如的玩意儿;画恶心了就去外面瘫着,sun&beach触手可及,旁边还躺个自诩为游记作家的女友,真是对对双双不起。
眼看着文艺的风终于吹到了雷普利这里。
上一秒他还局促在阴暗小旅馆房间骗了上顿没下顿,后一秒跟着迪克去看画展,听音乐会,哎,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又喜欢。
想到这里他的眼眶瞬间涨满了泪水,几乎忘记身负迪克父亲交待他的《等着你》任务,直到老头子来信说,节目经费没了,才想起来这回事儿。
都说由奢入俭难,跟着迪克蹭吃蹭喝一阵子,文艺的病得了,文艺的命快没了。
眼看迪克和女友商量着赶他走,杀手雷普利初级形态变身,几棍子KO迪克,带钱跑路了。
有了钱,当然要去趟大城市罗马,住豪华酒店套房,可惜因为对睡衣的品味差了点,被上门找人的迪克朋友识破,再次变身杀手雷普利形态(依然初级)。
那几场处理迪克朋友和现场的戏谁看谁着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啊,深圳人拳头都要硬了有没有。
这里想赞赏一下全剧黑白底色的模式,极大地冲淡了凶案现场的杀气,即使观后也能让人一夜无梦,省去一早就翻《周公解梦》的功夫。
基本上它很符合我对意大利的标准印象:老破旧+贫嘴,还学会了几句意大利语,唯一遗憾是没有出现什么美食,菠萝披萨都没有。
因为没看过电影版,剧版看完后紧接着看了电影,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雷普利和迪克在船上终极KO的时候,马达紧着裘花为数不多的头发薅得好凶,简直比他被棍棒痛击还心疼。
这样来看,我个人更喜欢剧版,烟灰缸是个好东西,文艺青年值得拥有。
最后说下迪克女友吧,演员形象不太贴合,不过倒是演出了一股窝囊劲儿,看着也挺文艺,实际上书写的烂,常在人前自我感觉良好,看到有人偷拍自己还暗搓搓摆架势,喝多了在人家屋里睡得天昏地暗呼声滔天,能活到最后真好命。
多年以后,雷普利如果回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只能感叹一声:文艺青年害死人啊。
男主看的人着急
哈哈这版改编太坏啦(棒死惹,把看99版吃的那坨完全净化掉了。Dickie画丑画,Margie写烂书,只有汤姆变色龙般从容优雅,偷支票、敲胡萝卜章样样拿手,不会的也一学就会一点就通,改稿、画画、外语,无所不能。还和Mafia做朋友,能上能下。有什么是你不会的汤姆!左撇子连假签名都签那么好看~最令人震惊的是这版的汤姆居然毫无基情,男女都不要,金钱和地位只是工具,我只要卡拉瓦乔,精神境界如此之高。这般冷静清醒的汤姆,更把Freddie那群snob衬托得愚蠢无才。莫娘每次从警察身边走过,都仿佛在经历性高潮
网络高清版资源 相比于德龙和达蒙版的雷普利 安德鲁·斯科特的岁数实在太大了些 魅力严重不足 直接演成了雷普利的中年危机 让人生发不出同理心 而开头的诈骗有猫鼠游戏里青春靓丽的小李子珠玉在前 这版的各种犯罪也没了潇洒感 这种大反派男主不帅就不好看了
乱改经典!环环相扣的故事真的不能随便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把雷普利从青涩男大改成中年丧X,父母看到这样的还放心让他去找儿子?还画蛇添足的找个私家侦探……电影版经典就在于观众会共情雷普利,可怜他甚至希望他成功,剧版完全就是正邪对立没有这种矛盾感了。
选角太不对我胃口了 剧情也有bug 凑合看吧
太没意思了,看不下去
并不完美的谋杀和骗局,但有完美的安煮老师啊!他比阿兰·德龙那种愚蠢的漂亮宝贝,更适合“天才雷普利”这个名字。很爱这一版相当装腔的演绎,剔除了谁爱谁、谁不爱谁的危险关系,把每个人的恶心放在明面上,Dickie既没天赋也没脑子,Marge市侩浅薄,Freddie自作聪明,还有一群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废物警察,多亏每个人的配合,才促成了这桩漏洞百出的无罪谋杀。卡拉瓦乔和猫,神来之笔啊~
美景、艺术功不可没。
前四集6分,安德鲁主演心理惊悚剧,操刀碟中谍和爱尔兰人的斯蒂文担任导演编剧,摄影8分剧情4分表演7分,剧集最大特色是镜头语言审美高级,黑色摄影、光影运用、艺术画作、巨型雕塑、留白构图、仰俯角度等,摄影教科书适合提高审美,三人化学反应巧妙,卡司表演也值得一看,安德鲁把笑里藏刀的神秘气息演绎地很艺术。不过剧集最大短板是斯蒂文故意不想好好讲故事,只想艺术表达,每集删减一半才是合适节奏,艺术性和商业性严重失衡的又一案例。
有钱人的钱真好骗啊!作为也是满意大利追随卡拉瓦乔铁粉说一下剧里的bug,1:罗马教堂里面之前是不需要投币点灯看画这个是最近几年才有,2:西西里小教堂里的卡拉瓦乔画不是真迹,1969年被黑手党偷了
前面三集很拖 节奏太慢了后面开始有意思了 构图摄影都很棒 没有移动镜头都是固定镜头很有特色 体现一种割裂的跳脱感 犯罪手法并不完美 甚至觉得很多次都应该被抓 但好像逻辑又能说得过去是怎么回事
《怒海沉尸》《天才瑞普利》《雷普利》一蒂三朵连连看。
比预期的好,摄影很美……不过也是没有耐心看到最后……
男朋友找不到了别着急,说不定他只是死了。
制作精良,镜头考究,有影版珠玉在前,剧版对角色大刀阔斧修整。马达版雷普利是青春的欲望,猥琐又可怜,自卑又可悲,看得到他黑暗的源头也能理解他人性的沉沦。裘花版迪奇更是留下了银幕经典富二代形象,举手投足优雅高傲,对不同阶级的热情与轻蔑轻松拿捏。剧版雷普利则是中年的贪婪,卡拉瓦乔的艺术创作是唤醒他释放恶意的灵感,游刃有余的一恶到底。迪奇从爵士乐狂热分子变成毫无天赋的画家,更是毫无魅力可言。用更长的篇幅塑造更扁平人物。两版在艺术审美和家居品味都非常到位,极佳的意大利旅游宣传片。
看不懂。不太喜欢骗子题材。看到神父发光的后背还是很值。
老派古典黑色犯罪故事,老派古典拍摄手法,两者相得益彰。
黑白色彩不是什么人都能玩的
7/10。意大利摩尔式建筑和高低错落的空间,坐落于白岩之上俯瞰沙滩的别墅,遍地陡峭的楼梯,雨水闪亮的街道,阴郁的黑白摄影细腻刻画了汤姆的犯罪细节,在他袭击迪奇和自己不慎落水后,疯狂转圈的小船、搬石沉船和取走迪奇的私人物品等步骤,完全把观众带进了犯罪实施的焦虑中,当弗莱迪意识到汤姆穿了迪奇的鞋,戒指、金烟盒和毕加索的作品不断被人发现,汤姆都有效处理了身份被拆穿的危险,他用喜欢的烟灰缸砸昏弗雷迪,把尸体拖下大理石楼梯,开车弃尸还要回公寓处理电梯的血腥,黑猫卢西奥安静地洞察一切,无数细微的表情传达了汤姆的冷酷,结尾他成功欺骗别人迪奇是出柜自杀,警察也将用打字机伪造的签名当作事实,观众醒悟到他诈骗的艺术多么老练,就像他能够欣赏卡拉瓦乔画并看透里夫斯的真面目:他们将伪造护照的职业描述为‘‘艺术品交易’’。
如果你要的是邪不压正的情绪价值,麻烦千万不要看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