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又从容的动画,情节非常丝滑,没有卡顿,看下来感觉流畅自然,好喜欢。
而且整个画面的色彩搭配也很舒适,包括每个人物的表情、眼神都感觉很温馨,虽然中间因为被追杀紧张了一下,但就是有信心他们一定能化险为夷,并胜利大逃亡,这个结局似乎在想象中是顺理成章的,否则怎么对得起那轻快的音乐和明丽的画风?
哈哈哈哈,虽然感觉自己有点强词夺理,但就这样,咋地?
最先注意到的是亲子关系,(职业病犯了?
)孩子委屈的眼神,总想得到父亲认可的期待,以及对表哥的嫉妒、竞争和沮丧,都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爸爸却视而不见,小男孩心里多么失落,我想起了童年的自己,那是一段压抑的岁月,紧接着我发现,爸爸其实也很压抑!
直到他决定遵从本性,开始“偷鸡摸狗”。
在这件事情上,狐狸爸爸真是天才,计划周详且执行度高,于是他成功的激怒了三个农场主。
突然想起《长相思》里玱玹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背叛自己。
“明知自己的行为为家庭带来了很多隐患,决定金盆洗手,到现在突然想重操旧业,恢复自己的本性,这是背叛自己吗?
屈从于现实,似乎不算背叛,最多只是压抑吧?
被激怒的农场主掘地三尺想把狐狸一网打尽,狐狸却发展出众多的地下网络,成功躲避了农场主的”追杀“,这个过程中,正是用人之际,需要团体作战,小狐狸也在其中充分的体会和发扬自己的能力,妈妈的话鼓舞人心:我熟悉那种不一样的感觉,我也曾经不一样。
很难想象中国的妈妈会对孩子这样说,体会到这其中的巨大差异。
这个过程充满刺激和挑战,小狐狸迅速的成长起来,以至到最后完全释放出自己的野兽本性--灵活敏捷且”诡计多端“,哈哈哈哈,每每看到一个人的潜力被激发的场景,都会让我感动到落泪,好吧,这终于还是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成长故事。
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可能是机翼的噪声太大,并没有完全看进去,当然,也有一部分是韦斯安德森的责任,毕竟他的故事一向不怎么吸引人。
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故事主线进入得很慢,而且主角的危机和任务不清晰,看得过程中会有一种这演到哪里去了的疑惑感,而且各个角色之间的性格也不太分明,稍微晃个神就搞不清楚谁是谁了。
最后的大决战也不够激动人心,砰砰砰几枪,咵一下子放只狗出来就结束战斗了,归根结底是反派角色塑造得太弱了,这也是韦斯安德森电影的通病,除此之外就是故事几乎没埋钩子,无法引起观众的同理心和好奇心,而且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没有满足观众的爽点,观影过程非常容易分神,不过也有好处,台词会有一些冷不丁的小幽默小逗趣,这玩意儿就像香菜,喜欢的人非常喜欢,不喜欢就会一脸懵逼。
记录一下喜欢的台词:“我有个毛病,想要每个人都认为,我是最了不起的狐狸先生,如果他们没有被我耍得团团转,那我就会不舒服。
”
我累了……这种症状尤其这两年常常出现。
大概真像某人预言的那样,当突然发现梦想离自己远去的时候,很少有人真的仍然头破血流往前冲,找一个壳缩进去才是普遍的做法。
如果不能再坚强一点的话,可能都剩不到做“败犬”的时候。
于是选在这种心情下去看这片就是个失策。
原著是Roald Dahl,这家伙之前被搬上屏幕的最有名的作品是《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其实也只有TB和JD这种明显童年受过什么创伤的组合才能中和掉RD作品里透露出来的那股子温馨味道。
也许因为RD是北欧人,成长的环境不是高楼林立极端工业化的城市,所以他写的生活方式永远都这么简单,他笔下的家庭总有非常非常特别的爸爸和非常非常温柔的妈妈……那都是不错的童话故事,平时读起来也很治愈系,只可惜今天我的心情不对盘。
片子设定的色调是秋天,傍晚,夕阳晚霞,有种一季要丰收时,炊烟正升起时,家家户户呼儿归的味道。
夕阳很讨厌啊其实在城市里是不会注意到的,可是在没有高楼的地方,很大颗像蛋黄一样被田野吞下肚的夕阳,和散发在落叶上的花,是跟家庭和温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狐狸一家又是这么的完整和正常,爸爸虽然以前被抓过,但这是狐狸的生活方式么,为了让家人住上大房子而铤而走险的狐狸爸爸——如果以农民的角度来看自然很讨厌了,可惜以狐狸这种生物来说,是个多么有责任心又聪明又厉害的爸爸啊。
这也是RD可爱的地方,或者说我喜欢他的地方,他极少去否定别人的存在,而把每个人/动物都认为是特别的。
也因此,我一直以为美国人——“正常”的美国人——并不好来改编他的作品。
因为有时候,从别的电影作品里,会觉得美国人太不懂得别的他们所不了解的人和事物了,他们的家庭观念只是出于一种清教徒的想法,他们甚至都很少拍农民的生活,乡村的故事。
这部片子一开始至少有亮出人物造型绝对不走寻常路。
我们小时候都喜欢过《鼹鼠的故事》,不是因为它逼真,而是因为好玩,幻想的世界如果一板一眼地照搬真实世界就不好玩了嘛。
所以走路姿态僵硬,毛毛看上去也绝没有《功夫熊猫》那种技术含量的狐狸多少唤我一点濒死的童心。
另外配乐选取得实在本土化得来又很有乡村的味道——就是很难分辨年代就是了,无论城市如何变迁,乡村总是在这种丧心病狂的飞速发展之外提供一片平静的不变的安宁的地方——当然狐狸一家以狐狸年冒险的历程多少还是见证了农村的变化。
这些可爱的动物们毕竟要躲到地方去了。
有一幕是狐狸妈妈拉爸爸去地道旁边的小室里吵架,那里面闪闪亮亮的都是钻石,只要弄出一点去足够他们买成千上万个树屋了,可是狐狸爸爸根本不知道,对着这些能让无数人疯狂的石头视若无睹,继续去偷他的鸡,这是“野生动物”可爱的地方——对于它们来说最珍贵的东西并不是这些饿了不能啃冷了不能穿的石头,而是可以带来饱足,带来温暖的东西。
就好像他们不要苹果上的星星,而要苹果。
狐狸先生,还有狼先生,是自然界的代表。
跟他们比起来,喜欢闪闪亮的石头胜过香喷喷的烤鸡的人类有时候确实是比较难以理解。
狐狸妈妈一开始还是嬉皮打扮,后面就一直穿着一件前面有兜兜的主妇装。
虽然说“我爱你,可是我不应该嫁给你的”。
可是帮老公缝作口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幸福啊。
做一个家庭主妇,每天睁开眼就是煮饭打扫洗衣买菜,闭上眼就是老公孩子柴米油盐不知道会是什么感觉。
会不会轻松一点至少大概不会有觉得“我撑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的疲倦和迷惘吧。
从小立志做家庭主妇的同学们,说不定是下了个好志愿呢。
我现在也好想在msn的个人信息里打上“求包养”之类的(众;汗!
)
开始以为这将又是一个列那狐的传奇故事,的确这是一个列那的故事不过这次列那的丛林冒险,从丛林转移到了美国的农场!
列那也由游侠变为记者,呵呵,你没看错就是记者,不过是一名心恋旧职的记者!!
狐狸爸爸原来过着他心爱的偷鸡贼的生活,可就在一次行动中他和妻子被抓后,因为有了孩子他决定金盆洗手。
可明显记者不是他想过的生活,他认为自己是野兽,不应该失去野兽的本性!
可在妻子认为他并不仅仅是野兽他还是父亲,丈夫!
由于狐狸爸爸重操旧业惹怒了三个暴躁的农场主,这样一场人类与动物的大战又一次爆发了…………在这个温情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当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大家陷入危险的狐狸爸爸的自责,和勇于承当责任的气魄,在儿子被抓时的勇猛,作案时的机灵狡诈…………
【一、你好,理想;再见,理想】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Fox)》接近尾声的时候,狐狸爸爸凯旋而归,他以切.格瓦拉的姿态骑上了一辆四人摩托,疾驰在麦田间的小路上,忽然,远远地,望见了荒岭上有一只纯黑的孤狼,他立刻用拉丁文大声呼喊着狼的名字,向它挥手致敬,然后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激动地泪水。
不得不说,这一段,是整部影片中最为感人的段落。
因为,在这么一个瞬间,40岁的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隔着一只中年的狐狸——其实就是他自己——带着一种复杂的感情,看向自己多年前的理想,向它招手,并且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其实,这看似短暂的一瞥,却是一次漫长的灵魂之旅。
它意味的是,十三年过去了,人会变老,但有些东西却至始至终从未改变过。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年前,安德森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瓶装火箭(Bottle Rocket》(最早是一个短片),讲的是三个年轻人,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傻头傻脑、心不在焉的“犯罪活动”。
但是,他们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原因都很愚蠢),爱情、亲情、友情都遭到了考验。
之后他们重振旗鼓,让更多的不靠谱的人加入进来,场面变得更加混乱。
最终,始作俑者欧文.威尔森入狱了,而结局在他的一次“伪装的越狱”中嘎然而止。
说句实话,充斥着如此多的“愣人”和冷笑话的电影,实属少见。
更让人震惊的是,作者并没有讽刺,反而是在羡慕和“赞美”,好像他也巴不得加入这场“冒险”。
这部片子,作为安德森事业的起点,某种特定的风格,在他之后的影片中一路贯穿了下去。
影像的表现手法十分简单,却闪烁着天才的“火花”。
对情绪、节奏的把握,是那么的敏锐,那么的吸引人。
而且,他的人物很像动物,凭本能和直觉行动,又像得了神经官能症一样毛毛躁躁、絮絮叨叨,一旦突发奇想,就冒冒失失的去执行……难怪马丁.斯科塞斯会那么的喜欢,赞不绝口——作为一个欧洲电影的大影迷,他必然和安德森这样的小影迷相见恨晚。
对于这样一种气质的创作,塞林格(J.D.Salinger)有句话可以作为形容,他说:“我认为真正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书,你看完之后,很希望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你很好的朋友,你只要高兴,随时可以打一个电话给他。
”显然,安德森很希望自己的电影成为“这样的书”,从这一点看来,有着这样的电影理念的安德森,不会有太高的姿态,也不会借用影像来“痛苦的沉思”,不过,似乎也注定了,他更不会是一个太主流的导演。
【二、“他的作品,等于他自己”】的确,在09年的《狐狸爸爸》面世之前,韦斯.安德森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只能留在独立电影的小圈子里,被口口相传罢了。
当年,假如提起这人,紧接着,必然是关于他的强烈“个人风格”的讨论。
甚至,有些忠实的影迷曾说:“你只要给我看一格胶片的画框,我就可以分辨出它是不是安德森的作品!
”这也许很夸张,但是,安德森的作品就是那么的“好辨认”——他那独有的、怪异的审美,他的奇思妙想,他的诙谐创意,他对节奏、空间、色彩、音乐、乃至人物一举一动的精确控制力,他纯熟的镜头推拉和移动……只要看一眼,就能让人印象深刻。
说到底,也许,就像他这个人的感觉一样。
在公众场合,韦斯.安德森都是穿着小半码的西装,每一件都颜色各异,搭配着浅色的衬衣,并时常更换着各式各样的领结或领带,这说明他是一个色彩和造型感很强的人。
而且据说,安德森衣橱里的衣服和“Mr.狐狸”衣橱内的完全一模一样,这又证明了他和他的角色几乎就是一个合体……同时,他很白,很瘦,很高,留着栗色的半长发。
乍一看去,就像一个从漫画里爬出来的人物,打算看看这个世界,然后再走回画本中去。
1998年,作为安德森人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青春年少(Rushmore)》发行了。
这是安德森给自己少年时期的回忆诗,是苦乐参半的一次表白。
如此的坦诚,如此的动人。
在这部影片里,他默默的纪念了那些曾对他影响很大的人和作品,比如塞林格(J.D.Salinger)、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和麦克.尼克尔斯(Mike Nichols)。
你可以在这部片中,明显的找到《毕业生》、《四百下》、《偷吻》、《法外之徒》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影子。
同时,谁人乐队(The Who)和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的怀旧摇滚,也在背景处,被带着感伤的声音一一的弹唱。
不像很多创作者,总将自己掩藏在影像的后面,韦斯.安德森跟他的人物一样,是那么的直白、单纯,“他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他的全部”——明明年纪不小了,却不切实际,真心诚意的相信着一些东西,这在旁人看来是相当可笑的。
有人说,“安德森就是他的作品,反之亦然”,我觉得非常精辟。
安德森也承认自己经常处于这样的状态——“真实的生活变得荒谬,已经开始分不清,这一切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电影。
”他的摄影师Gregory Crewdson也感叹道:“他为什么能想出那么古怪的场景,我真怀疑他一直住在里面。
”于是,我也毫不怀疑,《青春年少》里的那个少年就是安德森自己,他戴着红帽子(《麦田》主人公的标记)和黑框大眼镜,显得孤独、倔强,又相当的怪异。
同时,他多才多艺,擅长于舞台剧,热衷于课外活动,成绩却糟的一塌糊涂,濒临着被退学的惨剧(等于不被主流价值认同)。
不久,这个感情世界丰富的少年,陷入了对大龄女老师的爱慕,而他的情敌居然是他的忘年交——一个失意、有钱的中年男人,于是,他忍不住对此人进行小小的报复。
作为导演处心积虑的“自我影射”,这个史上最倒霉的美国青少年,几乎遇到了所有的挫折——幼年丧母,家境平平(父亲是个理发的),被勒令退了学,被警局拘留过,示爱被无情拒绝,在打架中永远是弱势,被朋友遗弃……更不幸的是,他做什么就失败什么(当然,安德森本人远远没有那么悲惨)。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每一次失意面前,他既没有跳起来发奋图强,也没有被彻底压垮,一蹶不振。
他只是简简单单的重新站起来,然后用自己的“热情”再“惹”出一些事来,接着投入全部精力来善后。
更为难得的是,安德森没有悲天悯人的来对待这个角色,只是看着他的每一次努力。
这种人生态度,也显然是“安德森式”的——对于主流,他不反叛,也不迎合,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经营着他感兴趣的事情。
他的作品从来都不是野心勃勃,没有想过要折射出有关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重大意义,只是收集、糅合和创造出那些属于他的回忆、爱好和历史。
同时,和主流保持着审慎的距离。
【三、在主流和边缘徘徊】其实,安德森也不是总那么安分,他也想过拍一部“向主流的靠拢”的电影,于是《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诞生了,并获得了很不错的票房收入。
但是,很多眼光犀利的影评人看出了其内容的空洞,一名叫A.O.Scott的人讽刺道:“没错,它聪明、迷人极了,但是,我能说声晚安,然后去睡了吗?
”显然,安德森想要的并不是这样的“商业成功”,于是,随后,他又急流勇退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的“撤回”到了他的小世界。
在他那自成一体的小世界中,有着在深蓝海洋上的忧郁漂泊(《海海人生(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也有着寂寞心灵在印度荒野上的孤独游荡(《穿越大吉岭(The Darjeeling Limited)》)。
从01年到07年,从《天才一族》到《穿越大吉岭》,整整六年时间,安德森都好像是犯了一种“反主流的怪病”(引自《大洋周刊》Michael Hirschorn的评论)。
也有人认为,“他像腌菜一样,浸泡在自己的苍白世界里。
”甚至,很多影迷都觉得安德森的美学正在走向死胡同,因为“已经过了新奇事物的保质期”。
于是,此时,安德森终于变成了他的主人公——遭遇了挫折,受到了孤立,荣光不再,剩下的只有江郎才尽的叹息。
但是,同时,安德森也显示出了他主人公的强悍一面,他说:“你们这些话我听了几千次,已经丝毫不感兴趣了。
”然后,他走向了广告界,并且在那个领域继续很执拗、很天真的努力着。
和他的角色一样,安德森从来不会做无谓的深想,也不会永远沮丧,前方总是有新鲜的东西等待着他。
当然,作为一个出了名的“怪人”,我们都不是很能懂得安德森的坚持,就好像我们无法真正懂得,那一匹黑狼,对Mr.狐狸意味着的是什么一样。
可是,《了不起的狐狸先生》是一次“妥协”吗?
我不知道。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片子里保留了很多安德森的“个人风格”,而且是“完美的呈现”。
比如,猛然前推和后拉的镜头;比如,长时间的平行横移,用来展现一场多人调度的戏;比如,角色最擅长的面无表情的喋喋不休;比如,在情节的关键点上忽然停顿,出现了几秒钟尴尬的空白;比如,无处不在的冷笑话;比如,细节处总是要玩些小花样,摆些小道具;比如,背景音乐一定要用上几首乡村民谣或是怀旧摇滚;比如,题材一定涉及一个家庭内部和外部的危机;比如,青少年的敏感和叛逆;比如,卑微小人物的生和死的悲伤(下水道里的老鼠);又比如,人物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不屈不挠的一一反击回去……关于这个,我可以说上一天一夜,因为安德森的精髓,全都在他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其实我很惊诧,我不知道安德森是如何在两三年内完成了这样剧烈的蜕变——把他那慢调调的小众叙事、晃悠悠的散漫情绪,很有节制的隐藏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超快节奏的、紧凑的、疯疯癫癫的集体狂欢。
也许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搞错了一件事。
曾经,他定格在画面中的人物,看似温吞、口拙、动作迟钝,实际上并不代表他们不可以快速的行动起来;他的镜头常常以奇怪的角度固定,并不代表他不会正常的运用镜头;他在每秒二十四格的胶片上呈现不到二十格的内容,却不代表他不可以把三十格画面硬塞进去。
当然,他可以让节奏很缓慢,也可以让其很快。
换句话说,对于韦斯.安德森来说,这一切都是可掌控的、可调节的,并不是什么太大的困难,因为他对自己想要呈现的视听效果,一直都有着很强的控制力。
原来,是我们一直在低估他的真正实力。
【四、收藏安德森】无论如何,收藏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影片,是一件让人很高兴的事情。
不光是我个人这么觉得,据说,那些美国电影制作公司的主管之所以肯资助安德森的电影,也是因为能让他们“感觉不错”,好像在“收藏艺术品”,从而显得个人品味良好(这话源自于安德森的一个朋友,曾被《纽约时报》引用)。
而对于国内的影迷来说,韦斯.安德森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首先,到目前为止,他全部的六部片,你都可以购买的很齐全——这是相当少见的。
另外,其中四部,你都可以买到CC的“标准收藏”。
在这些个精工细作的版本里,碟壳的封面是很吸引人的绘图本——铅笔和水彩画涂抹出大块的暖调,色彩和构图都很干净、简单,还总是有一个或几个用寥寥几笔勾勒而成的人,很孤立的杵在画面中央,散发着浓郁的“安德森式”气味。
其实,韦斯.安德森并不热衷于自己能否保持一个长盛不衰的“艺术形象”。
因为,他一直在辛苦的走一根钢丝。
钢丝的一端是难以割舍的强烈个人风格,另一端则是大众缺乏耐心的、通俗的审美趣味。
一直以来,在这两方的残酷角逐中,他小心翼翼地走着,带着义无反顾的意思——跌倒了就再爬起来,即使下一次还有可能会跌的更惨。
当然,人生只要有一种坚持,你执着的抓住它,带着理想浇灌它,永远都不放弃它,相信着它,最终,即使你失败了,还是会得到应有的尊敬。
不过,我相信,《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不仅仅是一部值得尊敬的作品,也是一部平衡了“个人风格”与“大众取向”的满分“神作”。
尽管这份成功来的不算太早,似乎也不算太迟。
当然,对于早已远远的把精神投射在黑狼、或是更广袤的土地上的韦斯.安德森而言,无论何时,都不算太迟,因为他一直怀揣着“梦想”,并且一直在追寻梦想的路上。
【完】
这确实是一部了不起的动画,感觉包含了很多元素,自由,生存,动物保护,民主,励志,成长,亲情,爱情,以至于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读。
但当狐狸爸爸看到那只狼的时候,高高的向上伸出手臂,确实非常感动,就像是《勇敢的心》里喊出的那句“Freedom”偷东西是不对的,这是从人的角度来看,对于狐狸爸爸来说,偷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狐狸的根本,而这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却被现实做压抑着,Wild Animal应该有本来的样子,当他看到那只帅气的狼的时候,也许充满了羡慕和共鸣吧,因为从骨子里他们是一样的!
电影里的很多台词都非常的经典和有意义,真的很值得一看。
画面简洁迅速又丰富,复古的风格非常让人欢喜。
每次看到动画都会想到国产的现状,不得不说还是差太多了,唉,无论是内容深度,故事情节,制作水平都相差的太悬殊了。
而像这样题材的东西更肯定是会被封杀的,唉。
看片名,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动物电影,像被日本人演绎过很过编的“狐狸家族的生存故事”的母题。
结果发现是一部无厘头电影。
电影的开头立意鲜明,以歌谣的形式狠狠编排了影片中的三个大反派——农场主某某,某某和某某,他们一个胖,一个瘦,一个矮,总之长得都不像好人。
狐狸先生一出场便风度翩翩、身手不凡、脑筋聪明、乱丢果皮、玩世不恭,抻着未婚先孕的狐狸姑娘去偷东西,结果连累准妈妈一切被关进笼子里。
以我饱经沧桑的熟女之心,对于这种不靠谱的男人,完全应该能跑多远跑多远。
但可怜的狐狸姑娘已经跑不了了。
紧接这,镜头一切就是十几年过去。
狐狸先生摇身一变成了一名专栏作家,我对男性专栏作家一直没什么好感(不过连岳之流的“妇女之友”除外)——说到他们我首先会想到鲁迅同学,这个愤青、痞子、粗口连篇、“总想披肝沥胆,却不敢以正面目识人”的虚伪分子——狐狸先生没有变,他依旧无秩序、反社会、不听从律师的建议、不做安分守发的好公民,只不过他不过是从动手变成了耍嘴皮。
然而,写作没有帮助他实现他的中产阶级梦想,他买不起房子。
于是他重操旧业,去偷歌谣中传唱的三个农场主,而且不但偷,还挑衅。
影片的后四分之三,便是讲狐狸先生在偷完之后如何善后的故事。
在后面的故事中,三个可怜的农场主完全出了对个人神圣私有财产顽强而固执的捍卫。
毕竟从别人那儿偷来、抢来的东西的与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养出来、酿出来的东西的珍视程度会是完全不同的,这恐怕也是资本主义存活了几百年(究竟是几百年)还没有推翻的原因。
然而,然而,剧情所致,人心所归,最后取得胜利的是狐狸和wild animals。
他们糟蹋了农场主的全部财产,还占领了他们旗下的超级市场。
重要的是,狐狸爸爸还是实现了他不着边际的本性理想。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流氓无产阶级的颂歌,弘扬了无产阶级的聪明才智和掘地三尺的大无畏精神,也无情地鞭挞了资产阶级吃鹅肝酱、酗酒的腐朽、高碳的生活。
其他评价,待补充,先上班去。
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狐狸是一种贪婪狡诈、魅惑人心的坏家伙。
它们欺负小动物,不但利用上天赋予肉食动物特有的尖牙利爪,更是诡计多端,狐假虎威。
单纯的乌鸦猝不及防掉了到嘴的肥肉,满心期待的仙鹤饥肠辘辘地等了一天也没能吃上饭。
而在《聊斋志异》中,千年狐妖幻化成人也往往夺了秀才们的性命。
外国人好像跟我们看法不太一样。
在他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狐狸多半是与人类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神秘小伙伴。
当狐狸爸爸看着即将买下的树屋对面三个坏农夫的山头,改行写报纸专栏、西装笔挺的他眼神中透出的是怎样的nature calling?
“而一只狐狸,如果,请原谅我的措词,如果嘴里没叼只鸡,它怎么可能快乐?
”毕竟我们不能忘了,他是一只野兽。
不过是一只有勇有谋,还会抽烟斗的野兽。
对侵犯家人生命安全的敌人绝不手软。
你也绝对想不到会被两只狐狸晒一脸恩爱,还都长着一对大长腿。
而影片最后当患有“恐狼症”的狐狸先生真正见到一只活狼的时候,他举起的爪子似乎也给了观众勇气。
终于鼓起极大的勇气和兴趣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又看了一遍,不得不说,第一次的观影完全是走马观花不得其解。
再回顾,正如我在短评里说的,这电影是一部很伟大的资产阶级哲学论。
马克思的辩证哲学观主张看东西需要两面性,对于狐狸爸爸的剖析也应该如此。
先说这角色的设定为什么是一只动物,一只狐狸,而不直接设定成人类。
我们可以从观影中得到一瞥,狐狸爸爸,专栏作家,西装革履(连盗窃之时也未曾换装),但是吃东西时却令人颇为煞到的漏嘴+狼吞虎咽;狐狸表亲,善良温和,冥想禅意,却也是十足野性张狂的钻土好手。
没错,这个角色需要被披上代表资产主义现代文明的外衣,也要包含皮毛之下野性十足的动物习性,才能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立下基础。
我们看到的狐狸大战地主,皆因狐狸爸爸偷瘾重犯的故技重施。
而早在狐狸妈妈怀上儿子时,狐狸爸爸就已经承诺不再做偷鸡摸狗之勾当。
可是,人家毕竟身为狐狸呀!!
就像我们男孩子就算学业工作再怎么苦逼,不打球不抽机,也是说不过去的呀!!
承诺在本能和习性面前,的确是一种苍白的力量。
于是狐狸爸爸当然可以背着狐狸妈妈完成自己的心愿,如同你逃回寝室偷偷打了两盘刀塔,然后若无其事地奔回自习室对女朋友说,我洗完澡回来了。
有人问了,相比之后的艰辛抗战,几只鸡几只鹅几瓶酒的代价是否也太大了。
这岂不是在冒无谓之险吗?
电影中,狐狸表亲也曾这么问过,大家都这么怀疑过。
于是会有人,潜意识地就开始归咎一切责任于狐狸爸爸身上,认为,之后狐狸爸爸再怎么骁勇善战,也弥补不过之前偷鸡摸狗行为的傻X。
而我,强烈怀疑以上观点。
狐狸爸爸只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拿着相对足够的薪水,家庭相对稳定,有一个和自己相像的儿子,在其他影评中,曾被称为“中产阶级”。
不得不承认,我们很多人的的确确逃不出这样的社会大现实,即使可以做到财务自由,试问人人都能做到背上背包骑上山地车环游世界22个月吗?
非也!
但我们又是何等地羡慕那极少数可以抛下身边一切,去自由旅行的人,就像狐狸爸爸羡慕狼一样。
但别说,还真有很多人,连狐狸爸爸的冒险精神都不能企及,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考取公务员的竞争会那么激烈,因为公务员是铁饭碗啊!!
不用冒险不用奔波就可以make a quite good living啊!!
没有冒犯任何有关公务员的意思(毕竟人各有异,选择的路不同),可我喜欢狐狸爸爸的冒险精神,既然不能做一只真正的狼,那么,在已经大致设定好的生活圈中,为什么不能去冒险,尚且这样的冒险,正是令自己最快乐的习性。
任何生怕危险降临的冒险都不是真正的冒险,我们会骂狐狸爸爸不懂见好就收,会骂它做事装逼,偷来的战果还要贴上标签,来欺骗老婆这只是买来的廉价食物。
然而,这些真性情才是我们值得欣赏的,你想去追求什么,就要去追求什么。
长得黑不啦叽瘦骨嶙峋的Bean Security都懂得这道理,那我们人呢?
总之,狐狸爸爸失去了尾巴但是得到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战争,这远比挥笔专栏有趣多了。
而电影结尾出现的那只狼,是狐狸爸爸心中的一块圣地,是一种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鞭策狐狸爸爸在自己的生活中,勇敢地做自己。
于是我猜,狐狸爸爸应该把这些道理,教给第二个即将出生的小北鼻。
大篇幅后主题差不多说完了,但这电影的确有意思,每个角色,每个环节都非常耐人寻味。
首先是狐狸儿子,典型的小男生性格。
急于找不到存在感,所以要刻意与众不同,他吐痰,他装大气,其实,他其实是一个很认真的小男孩,只是需要成长。
而狐狸表亲,就显得优秀多了。
我想他的出现,完全是为了做对比嘛,毕竟这是根据儿童读物改编的,孩子们在观影过程中必须要一个经过衬托出来的优秀同龄人,于是,表亲做到了。
他善良,大方,有天赋,还能勾马子。
唔,看起来挺完美的。
狐狸妈妈,我喜欢她画的“雷电劈田园”,要我是她,突然看到那么多橱柜里的食物,会非常鸡冻的!
三位自私的邻居,从某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中钱权势力的影射,对权力和私有财产的捍卫达到了病态的地步。
况且,他们觉得,作为下层人民的狐狸,一旦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就绝对不能忍气吞声,可以看到他们在围剿过程中,虽说时刻携带着愤怒,但也很享受这种利用权力屠杀的感觉呢。
负鼠,不能算乌合之众,但也毫无思想,混迹于被人说教之中。
猎狗,十分可爱,话说它们真的喜欢吃蓝莓么?
总结:Cloony的声音依然那么好听。
很有意思的一部黏土感动画片,片中的狐狸爸爸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和莫名的梦想还有总是喜欢发言的片段真的特别像我爸啊!
哈哈哈,没事做的可以看着玩,剧情节奏反转都不错的动画片,童话故事却可以看出很多人生感悟。
韦斯安德森的色彩与构图真的是很不错,满目深深浅浅的黄色,构图是强迫症般的对称,他的电影独树一帜,就算不打出导演名字,看一眼也知是他。
每个人都是狐狸爸爸吧,长大以后,做事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因为各人有各人的责任
很讨厌这画风
这片很平淡。虽然通常我是爱平淡的片子的,可是此片有点过分了…… 反正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虽然过后我仔细想来,并没有什么致命的缺点,但是这种风格实在不是我的菜。
这种动画形式还真是第一次见
推拉平移横摇变焦,保持真人电影中对镜头速率的自由掌控,而拍摄主体终于可以在定格动画中完成肆意的变速运动,摆脱束缚、放开手脚,人物因此变得更加鲜活。况且韦斯安德森本来就是以消解面孔、抹除表情、达成某种藏而不露秘而不宣的默契来推动叙事的。诺亚·鲍姆巴赫作为编剧加强了全片的伤感气质,失败者的孤注一掷,成功者的傲慢自大,濒死的老鼠尝到最后一口苹果酒,终于发现自己究竟是谁。野蛮生长的狐狸爸爸,也不过是救了很多人的普通人,但在所有普通人心中,他就是那个最了不起的英雄。
看完才知道配音阵容这么强大!那个瑜伽弟弟真是可爱~
Fantastic.Mr.Fox.DVDRip.XviD-MOViERUSH
一开始我以为是小罗伯特唐尼的配音,结果是乔治克鲁尼……
To our survival.
好特别,配乐不是一般的昆汀,简直像他导的动画片。我喜欢艾什(害羞)。
不太能接受这种类似犬之岛的画风 有种恐怖谷感
滑稽,无厘头
酷毙的诙谐台词幽默段子此起彼伏,欢乐的同时不忘加入温情的元素。完全折服于这超凡的想象力!
动画给2星 实话我没看懂
非常新颖的卡通风格,将狐狸等野生动物冠以人格,将狐狸老爸和狐狸儿子之间的微妙关 系表现得十分有趣,带一点冷笑话的幽默方式绝对让你很放松
小时候看过的童话叫做《狐狸列那的故事》,爱不释手。但是同样一部关于狐狸的动画,我却真的喜欢不起来,大家抱歉
三观不正,无法接受——对,我就是这么中产阶级!
听好玩的。而且一听狐狸爸爸的发音,就知道是乔治 布鲁尼这个老帅哥。
没想到韦斯·安德森和诺亚·鲍姆巴赫联手改编的故事并未打动我,也许还是我对冷幽默的接受能力有限吧,人物造型也不太合我的口味。不过技术上看,这部定格动画制作水准很高,韦斯对黄色的情有独钟及瑰丽配色,强迫症对称构图,群星配音,经典老歌配乐都足以让人一口气看完。(7.5/10)
Wes Anderson 史上最佳作品! BTW 这个动画片竟然是一帧一帧用泥人摆出来的...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总是那么风格鲜明,即使是动画片也是如此。怀旧式的歌曲,冷幽默的人物。家庭关系的探讨等等,当然还少不了比尔莫瑞,欧文威尔森他们几个固定组合。PS:越来越爱克鲁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