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 据说没联系也就没看是第几部,整体的叙事比较平缓,没有特别的戏剧冲突,而情感则是隐藏在这些文字之下,也让这个情感显得更加的克制与脆弱,比较美妙的部分是幻想与现实的反差(虚构与现实),电影中文字部分是很值得思考的,哪些是主观对真实感受的“篡改”,哪些是潜意识投射后摒弃了一切不想看到的结果?
亦或者整部电影都是我们跟着女主经历了一场新创作(这部电影)间的心理咨询?
感觉真的是待二刷。
隐喻上,电影中“楼梯”这个场景实在太美妙也太重要了,可以看到片中有多次呈现,第一个镜头就是女主那个“归家”的楼梯的梦境画面,与接近结尾处外婆走的那条楼梯类似的隐喻,感觉也是代际关系中最强烈的纽带。
女主找到老师家的时候同样是由一条仰拍的梦幻交错的楼梯引入,象征那美好的开始,而离开时那俯拍的楼梯的是暗淡无光的冷色也预示着一切在她心中的结束。
听觉上,冷暖色的搭配效果非常好,很多时候根据颜色就可以判断走向。
电影的运动镜头还是蛮多的,但是偏向缓慢,非常贴近伯格曼那种固定镜头结合极简的推拉呈现的是观众缓慢跟随日记进入角色内心的过程。
开场的POV特写镜头也是直接呈现了女主欲望,而很多镜头也都采用POV强调女主的“日记”主观性,影片的构图也都很细腻,三女性的群像戏的构图及正反打都很好。
听觉上,配乐很舒适,强节奏的打击乐对照角色的内心起伏,还有那梦幻搭配的甜美配乐,环境音的效果也很不。
结尾曲印象还是蛮深的,感觉歌词内容很大程度的呼应了电影的情节,以歌曲对照日记创作的形式。
轻盈如梦 不重要了:)单箭头就是最美的 迷恋本身就是自我为中心的 我更沉迷于自己的感受 而非迷恋对象 一场自我迷恋和时过境迁后的成长 如果能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走出来这场似梦非梦该多好呢 这段be终究要慢慢独自消化..泪目了 (心理咨询室也代了 维也纳的鸟儿何曾受益于弗洛伊德 )想来我也是个有时差的女人啊 一切从失恋开始 自我的意识开始觉醒 先追星后成为真正的梦女并醒来 感受空虚继续轻盈爱着立本人 先恋爱并失恋 随后遇到一个真真正正喜欢的人 痛苦但更多的是美妙 “我像蜕变成另外一个人 或者说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是的 从我确定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他的那一刻起 便开始了这场蜕变 无论什么感觉 都让我觉得我在成长 我写下来 我要永远珍藏 这份自我的迷恋(写下来这个动作的相似是我迫不及待想看这部电影的契机) 太孤独了 一个人的爱恋太孤独了 我很怕万般皆空那一刻的到来 但它好像注定会到来 好渴望被人类拥抱啊 ps.在b站看的 十一点打开 本以为三小时 计划只看四十分钟 结果两小时过去了一直看到了黑幕hh还好不是三小时 上班会彻底困晕了 从暗恋到被喜欢喜欢 怎会有如此贴切我生活的电影啊 会二刷
这部挪威电影像一首写给青春暗恋的散文诗,细腻得能触碰到少女心事里的每一丝褶皱。
乔安娜对同名的法语老师一见钟情,陷入了甜蜜又痛苦的单恋。
她每天盼着偶遇,终于在一个夜晚来到了老师的公寓。
开门的瞬间,老师什么也没问,只是用一个温暖的拥抱安慰她。
此后,每当乔安娜来到那间挂满毛线、充满温暖橘色灯光的公寓,两人就像姐妹又像恋人般蜷在沙发上,空气里都是暧昧的温度。
可当乔安娜以为梦想成真时,老师却选择了逃离。
那段日子,仿佛鬼压床一般,乔安娜在痛苦的挣扎中把心事写成了一本暗恋笔记。
后来,姥姥和妈妈读到了这本笔记,从最初的震动到最终决定帮她出版,让这段曾藏在暗处的情感有了阳光的温度。
此时的乔安娜,已在时光中学会了放下。
电影对少女心事的刻画堪称精妙。
当乔安娜陷入爱河时,镜头以第一人称视角,聚焦老师的锁骨、脖子和后背,老师身上颜色柔和的针织衫、公寓昏暗暧昧的灯光、如鸟儿爱巢般混乱缤纷的毛线,都成了暗恋的具象化表达。
而当老师决定告别,场景切换成白天明亮干净的冷白色调,没有了毛线的公寓显得陌生而疏离。
另一个女人的出现,那句“这是你的学生?
我也曾是你的学生”,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开了少女幻想的泡泡,让离别来得干脆又残酷——爱时满世界都是粉红色,梦醒了,现实的光白得刺眼。
片中由姥姥、妈妈和乔安娜组成的母系家庭,是另一道温暖的光。
这三个女人组成的三角,虽有过针锋相对,却始终牢不可破。
姥姥被乔安娜的心事触动,想起自己的向往;妈妈从震惊担忧到全力支持,给了乔安娜十足的安慰。
最后,妈妈替乔安娜约老师见面,这时的镜头以客观视角观察老师,她穿着亮眼的玫红色衬衣和牛仔夹克,不再是记忆中那个温柔模糊的影子,而是一个真实的、有着自己生活的成年人。
《梦》就像一场关于暗恋的清醒梦,它细腻地剖开少女心中的欢喜与疼痛,也温柔地展现了成长的力量。
那些曾以为过不去的坎,那些藏在暗处的心事,最终都会在时光和爱的陪伴下,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它让我们看到,暗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那些心动、挣扎与释怀,都是成长送给我们的礼物。
意料之外特别喜爱。
比起电影,更像一本缓慢展开的文学作品,像某个少女偷偷写在笔记本角落、从未打算让人看到的那种。
一点点下意识的思绪涌动,轻盈、真诚带点羞怯地袒露情感她眼中的世界是各种瑰丽色的梦境装饰漂亮色彩的猪笼草。
和老师的镜头真的太欲了,心脏都随着空气的律动逐渐发酵、柔软...当她溺在那气味里时,她便真正拥有了她
即使客观世界女老师的视角中这一切不存在甚至莫名其妙。
可这种朦胧的依恋,浓烈到超乎常理的暗流在她的主观世界中是真正生根发芽、盛放过的、最终也悄然凋谢“爱上一个女老师,我就是女同了吗?
”即坦白又困惑的诚实,没有草率贴标签,只是把这个问题像糖块轻轻丢入水中,不去搅拌,只静静待它融化,像隐秘的小河悄悄流淌
然后继续困惑,继续爱,继续成长到最后于她而言也仅仅是个“故事”罢了我始终觉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让人毫无阻碍地“带上”作者的眼睛,看见她眼中世界的颜色、光线和情绪纹理,让你几乎能嗅到她梦境的味道,牵出潜藏心底未解的余温
从北京等到香港等到上海,最后在高中附近的资料馆看完了。
几个月等待的时间似乎也是我完成上一段感情内心closure的时间。
听了很多遍willingly,尽管期待值已经过高,但居然比期待中还要好……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其实没有百分百代入,因为本质上还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并不是那么的特别。
可能只是女同主题的故事太少,拍的少的就更少吧。
不外乎是潮湿、温暖的、想要靠近的欲望。
是美的,但并不是能给我新启发的。
只是女主在奥斯陆游荡的时候,我奇迹般发现那些地方我居然一个人游荡的时候也去过……真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中央火车站Deloitte大厦,晚点的火车还有撒了的热美式,路上没化的雪,早早打烊却有着温暖橱窗的临街店铺。
第二面见它时,这座城市就换了一个样子——冷峻的、需要抬头才能看清的。
其实奥斯陆并不是我喜欢的城市,仅仅是一个中转站而已,遇见了种族歧视,坐在蒙克美术馆睡着了,但莫名其妙,这一年半我会时常想起它,想起中央火车站,想起电车。
在女主奔向老师家时,从奥斯陆中央火车站天桥的钢筋中拉长镜头,我从来没在一座电影中体会到镜头下的城市与自己经历能够如此重合,哪怕是我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北京,也没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贴着身,做了一场梦。
是什么时候开始真的全情投入被打动呢?
看完电影后过了几个小时,真的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很多东西快忘掉了。
我只记得看到两个人穿脱毛线衣的时候第一次哭了(没明白为什么哭,也许是觉得它太美好易碎了吧)。
中后半段有一段我哭得好狠。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和老师的对峙(?
)。
在我看来,妈妈更像是一个成熟的、能表达感情的、有底线的自己。
我尊重自己的感情,同时我知道我是一个也会尊重他人边界的人。
但请你直视我,请你不要逃避,不要拿“你不是我的理想型,这么说会好受些吗”这些属于成年人的托辞来搪塞我。
请你不要用假惺惺的理智来推开我,请你不要用防卫和辩论的姿态来回应我,请你不要用成年人关系中的权力结构来套在我们身上…我从来没有想伤害你,也许我有自己的欲望,也许你恰好是那个把围巾给我绕了一圈的人,那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你啊……我曾以为只是女主暗恋时的一厢情愿,看的时候甚至觉得女主有些自作多情,但后面才会感知到,不是她梦境的呓语,有些东西是真的发生过的。
我感知过。
女主角也感知过。
前半段老师的形象是在回忆中、对话中、文稿中塑造的。
带着毛线柔软质地的回忆,现在想想好像加了柔光镜一样,在奥斯陆暖黄的灯光下被烘着,总是不太真切的。
而和妈妈对峙的老师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老师,坐在临街咖啡馆里,只记得那个画面是冷掉的,没有阳光。
在那里,清清楚楚看到了老师在感情上的犹疑、自私、搪塞。
说不上坏,但她的模样我再熟悉不过了,某种曾经经历过的不舒服具像化了。
“你也感觉到了吧?
你也很明显对她动心了吧?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幻想,对吧?
”。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自我确认。
对于我来说,妈妈去引导,以及旁白中我的那句“这一句不能否定blabla”是对我这两个月一些情绪的宽慰。
我也很喜欢这个轻盈的结尾,梦的收束不是那些潮湿温暖幻想成真,也不是成年人带着防卫姿态匆匆结束的对话,更不是和一个无趣的男人发展无趣的性缘关系。
而是走出梦,直视梦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欲望的客体在此时消失不见,更为真实的东西浮出水面。
关系结构在这里被打乱重组,梦醒后并非是恍然大悟或者心空了一块,而是带着过往的一些东西,收束然后整理。
女主依然是那个和我一样有点驼着背的人,依旧在社交中有点迟钝,但也可以继续往前走。
很多爱情故事都是一个人在街头向前走作为结尾,只有这个不落入俗套。
ps:忘了有一个超级喜欢的点!
不知道是不是有过处理呢?
里面翻译的是“姥姥”而非“外婆”,用的是“出道作”而非“处女作”。
感觉很多外国电影翻译都会习惯性翻译为后者,如果真的是有意去注意这点的话真是太棒了🥹完全女本位啊pps:还有一个点我也很喜欢,虽然是同性作品,还是女同很喜欢开玩笑“恋姐”“恋老师”下典型的人物关系,但看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性别、年龄、身份都不重要,甚至这个人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欲望的产生和落下。
但还是没太懂为啥“爱上女生就是女同了吗”这句话有啥好笑的………?
为啥大家都在笑?
给我很诡异的感觉……
帮影迷朋友北影节抢这部 🐎一个/day3了咱也是没想到这是第一部自己买票的电影@SHO 果然小语种是我的催眠剂(真的睡绩可查 当然了八部半无法被超越)而且十分密集的台词对话 独白确实是像读一本小说但还是挺喜欢的 母亲和祖母在山林之间的对话 “把flashdance看作是一种罪恶剥夺了我的快乐” 想到身边容易上纲上线上价值的人 不应该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在别人身上 可是现实中对亲人往往会有这样的价值观输出并且行为约束(主要是长辈对小辈老师说她关注的只有自己的感受(她作为被幻想的对象被客体化)女主想把这份心情贴身携带 而不是放在云里 记录是一种物品 很诗意 很细腻 挪威的街景和室内设计怎么都这么美 好迷人 让我想起高中时也很喜欢的一个英文老师(戏外与观众的互文:女主妈妈说的 第二次读完她写的以后也有陷入爱河的感觉 从别人的情感照到个人经历)也曾有一个长不见底的备忘录记录关于他说的inspiring的话 各种点点滴滴 觉得青春期懵懂的感情 很强烈 什么都有点像爱情 带着依赖 依恋 却又不可明状 特别是师生 对于这种情窦初开荷尔蒙爆棚的青春期少年们而言象征着智慧 未知 也算是智性恋启蒙了探讨虚构和现实的边界也很有意思,妈妈觉得女主被assault了,被manipulated(想到房思琪 可是多少人被pua不自知 不然就没有那么多被骂恋爱脑的人了,当局者迷,但我一直觉得只要心甘情愿就不是被pua)还有女主谈写作的目的,关于圣母玛利亚把她的秘密藏在心底,她却把它写下来。
他觉得记忆是易变的,但是当时感受如果被写下来,就变得很忠诚。
而一旦被写下,就一定有读者,不管读者是否是自己,在被读的过程中又会被曲解 误解,回忆被重塑,虚构和现实就变得模糊。
还是挺能relate因为我个人也很喜欢记日记以及每天发生的琐事(看了穆赫兰道后觉得这些琐事或者梦境 遐想从时间链条中打碎再重组就会成为像穆赫兰道一样的东西 很神奇~(等我补完睡过去的那一段再补充)
提到三部曲,影迷们很容易联想到林克莱特的《爱在》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
两者都与爱情相关,探讨的却又远超出爱情。
而就在去年,电影圈迎来了新的三部曲,由挪威导演达格·约翰·豪格鲁德执导的《性梦爱》,已在威尼斯等电影节引起广泛讨论,其中《梦》收录于今年上影节片单。
《性梦爱》三部曲,熟悉的话题却不是熟悉的视点。
《性》着眼于性别和性取向,人类两种不同的身份角色,探究男女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爱》有着《完美的痛苦》式旅程,展现人与人如何进入关系,联结彼此,探究陌生人爱情的从无到有。
相较于《性》,《爱》显得更灵性。
《梦》据说是最好的一部。
但我无从可知。
导演巧妙的非连续叙事,切入点奇异。
这是一个关乎人生和时代的三部曲,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当下.....本期翻译了杂志《电影评论》的一篇特写。
《性》(豪格鲁德,2024)作者 :Guy Lodge翻译/再编:莫子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正 文向那些还没看过豪格鲁德(Dag Johan Haugerud)《性梦爱》三部曲的休闲影迷推荐时,我总是难以避免用一组看似矛盾的类比陈述表达:1)它有点像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三色》2)它又完全不像《三色》。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名副其实的艺术电影盛事,基耶斯洛夫斯基那套优雅描绘欧陆问题的三部曲,至今仍是非连续性叙事多部曲电影的典范。
这组探索挪威中产阶级复杂情感生活的三部电影,显然将《三色》当做参照对象。
每部影片自成一体,关联角色或情节线索的部分都稀少且次要。
但积累起来,三部曲共同揭示了人类欲望的错综复杂,以及社会规训下对二元对立之间的鸿沟更宏大的心理与社会学探究。
那么,这种“累积性”如何体现?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通过其统一的旗帜设计(法国国旗颜色)引导观众理解观看方式。
《蓝》对孤独的哀伤研究过渡到《白》辛辣的伴侣喜剧,最终绽放为《红》对更广泛社群充满希望的颂歌。
《性梦爱》则是模糊不定,其结构的灵活性已通过电影节排片的特殊性得到印证。
尽管豪格鲁德是按三部曲标题顺序构思和拍摄的,欧洲电影节却另有想法。
《性》于2024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爱》最终在2024年9月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五个月后,2025年2月《梦》在柏林电影节斩获金熊奖。
与此同时,该系列电影的美国发行方Strand Releasing选择了自己的放映顺序:先《爱》,再《性》,最后《梦》。
但如果当年发行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时有人胆敢如此随意地打乱三色旗顺序,法国人怕是要宣战了。
《蓝》《白》《红》(基耶斯洛夫斯基)所以顺序重要吗?
在电影的宣传访谈中,豪格鲁德一直避免发表指导性的言论,这是有充分理由的。
无论以何种顺序观看,三部曲都传递着对流动的性与当代酷儿身份的同主题集体审视,尤其因为每部影片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方式,并且都在悄然愉悦的乐观氛围中收尾。
(译者注:乐观氛围可以看做电影的Happyend)”性正面”或“性积极”一词在银幕性爱画面仍显匮乏的当下已被评论家过度使用,但凡展示程度略高于《海斯法典》标准的性放纵影片,都轻易被贴上此标签。
但豪格鲁德的三部曲才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
它细腻刻画了跨越广阔年龄段的男女角色,他们的生活因对身体的好奇探索和原始欲望的追求而积极充实。
性?
梦?
爱?
三者皆好,无论单独还是任意组合。
(译者注:美国的海斯办公室或海斯法典是最著名的审查机构和制度。
名字缘由委员会会长威廉·H.海斯。
《海斯法典》的公布要求所有公司都必须遵循,它详细地划定了美国电影的禁区,包含限制低级、色情、血腥等各种内容。
1966年,电影分级制度在美国获得批准,随后海斯法典被废除,而分级制度直到现在还占主导地位。
)
尽管如此,我发现自己很难不按照一年中观看它们的顺序来解读:先是始于集中聚焦男性的《性》。
片中,一位表面直男的中年烟囱清洁工(Jan Gunnar Røise饰)在一日工作中,惊奇地被一位男性客户搭讪,更令他意外的是自己竟冲动地接受了。
对他而言,这次经历堪称新奇,既有趣又不乏愉悦,并未引发性身份危机。
“一杯啤酒下肚不等于我就成了酒鬼,”他在事后立即向妻子坦白时如此解释,尽管她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远没有他那般乐观。
另一位同龄直男,他的一位同事(Thorbjorn Harr饰),在他那里更容易找到倾诉时所需要的共鸣。
影片别出心裁地开场于两人在休息室对此事漫不经心的闲聊,而非事件本身的爆发。
在整部三部曲中,豪格鲁德不止一次通过事后对话与反思,来引入彻底改变角色自我认知的事件。
他既关注我们如何自我处理这些经历,也同样关注我们如何与他人分享。
而他的同事,反过来也吐露了自己非异性恋范式的秘密:他一直反复梦见自己被当作女性看待。
同样,这并未导致他在清醒生活时的性别认同危机,但确实促使他思考传统男性表现形式的束缚,以及如何从中解脱。
与其他两部影片不同,《性》中的主角没有名字。
他们共同象征着一个被悄然重塑的典型。
然而,影片温和地描绘了两位根深蒂固的顺性别直男如何经历某种酷儿觉醒,其中并无居高临下的讽刺,但也隐晦承认了他们享有的特权,即作为自由欧洲国家稳定家庭中的白人,这使得这场觉醒安全无忧,免受其他意外后果。
《性》(豪格鲁德,2024)在《性》中,女性是身处困惑的边缘人物,而在另外两部影片中,女性欲望被置于前处。
在《爱》中,医生玛丽安(Andrea Brain Hovig饰)只对男性感兴趣,但她与医院护士托尔(Tayo Cittadella Jacobsen饰)的工作友谊,让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以关系为导向的约会方式。
托尔是位热衷无负担、随性性爱的同志猎艳者。
与《性》一样,一点同性恋的质询便打开了异性恋多孔的边界。
《梦》,三部曲中最为接近一个完全同性恋的叙事,尽管 17 岁的约翰内(Ella overbye饰)迷恋一位女老师,她的成长过程并非一个简单的出柜弧线。
当她的母亲试图表现开朗,称女儿不合适的迷恋为“酷儿觉醒”时,约翰内迅速提醒她不要仓促地贴标签。
她在爱情和性方面都缺乏经验:所有身份对她来说都是开放的,这种自由本身或许就可被视作酷儿,尽管约翰内仍然在小说式的日记中写下她的人生故事——尚未确定结局。
《梦》(豪格鲁德,2024)这种毫无威胁的探索带来一种舒适感,延伸至豪格鲁德的整个电影语言,充满柔和质感却不显平淡。
塞西莉·塞梅克(Cecilie Semec)的摄影运用通透的粉彩光线;安娜·伯格(Anna Berg)的爵士配乐轻盈飘逸;而豪格鲁德与剪辑师延斯·克里斯蒂安·福德斯塔(Jens Christian Fodstad)则像治疗师般,以探索性的耐心构建对话场景。
事实上,正是温和的同志心理学家比约恩(Lars Jacob Holm饰)将《爱》与《梦》缝合:在前者中,他患病期间得到托尔温柔的照料;在后者中,他为约翰内提供了关键的人生忠告。
若以《性》、《爱》、《梦》的顺序观看,三部曲或许呈现了最清晰的弧光。
它逆向回溯了性自我认知的各个阶段:始于两位年长男性允许自己迟来地尝试并随心定义身份,终于一位青少年在人生更可塑的阶段抵达同样的领悟。
始于对男性能动性与自我意识的研究,再经过《爱》,完全转变为女性视角,以至于在《梦》中,除了比约恩,几乎没有其他男性角色出现。
这类模式似乎是我个人观影经验的偶然,并非豪格鲁德有意设计或构建,但这些精致、通透的影片允许各种主观投射。
这系列三部曲有着“选择你自己的生活,大胆冒险”般的流动性,与它对现代酷儿生活包容、自由的理解完美契合。
几乎全女角色的作品,整部作品通过一位17岁北欧女孩坠入对性爱幻想的写作独白开始,并贯穿作品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关于诗人著作的婆婆 商人眼光的妈妈 爱好写作的女儿,不同代际之间的长篇对白,奠定了台词文学性的倾向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青春期关于爱情萌芽的想象沦陷,你的17岁究竟在想什么?
作为27岁的我第一感受是作品里极具细腻的讲述了关于青春期爱上一位老师而衍生出来梦幻性爱描述,一定是离我很久远的感受,但我能确信的是,那时的我一定也是这样。
确信过對方对我的有所心动 悸动于肌肤之间的刻意触碰 幻想着某些片刻的言外之意导演对于楼梯的拍摄手法或许存在着某些隐喻,但关于人和人之间的交错在旋转楼梯的交错之下的交相辉映时成为了我全片最爱镜头另外最喜爱的片段则是当女儿撰写下来关于暗恋老师的文章接连被婆婆 妈妈审视,上一辈更多的不是责怪,而是提议女儿惊艳的词藻作品值得出版,但一定需要过问女儿老师意见的那一刻,女儿退缩了是的,她退缩了,一个17岁的女孩该如何面对对面作为她青春期性幻想的成熟女性,尤其是在确信这位老师不喜欢她的那一刻,她只能选择愤怒的逃离因此妈妈作为代表女儿与老师在咖啡店交谈的那一刻,我被一种莫名的女性力量所感动了一位是深爱女儿的母亲一位是被女儿放在心底深爱过的初恋老师原本不会有交集错综复杂的双人关系,在这一刻产生了联系见面对视的尴尬里是揣测怀疑母亲可能会告自己的老师,是在女儿意识流里有过肌肤之亲的性爱对象好在这个年纪赋予了她们可以互相接纳包容一切有关青春期女孩的可能性 实在可贵当然里面关于婆婆 妈妈 老师 女情人 的各种角色塑造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片段 希望后续流媒体上映后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看完电影走在回家路上的这一刻,我对于这部作品的感受也在逐渐消散,因此我选择像17岁的女孩一样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因为我知道很快我们就会遗弃掉那个曾经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信物,然后全力迎接下一份领域的“第一次”体验
我开始幻想她最喜欢我,我们之间开始产生某种特殊的联结;爱人的肌肤和毛衣接触的那片区域让人全身颤抖;我想象别人都比我和她更亲密;现实中是容不下我在床上幻想的这些话的。
对这些心思的描写,对不同街区和人的观察,她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有些纠结有些失落,但她很快的回复和加了很多心心又让人雀跃,永远心软永远无法明确拒绝,想让她知道又想她会不会笑我呢,我与她的房间那么私密 可为什么有时她对我是那么官方?
这部电影的这些描写是那么细腻 脆弱又坦诚,让人想没有经历过女同之爱的人真的能写出这种作品吗?
曾经那么在意的事,原来最后会以爱人说她从未注意过,一本书,一次好像本就不该来的心理咨询,忘在椅子上也没关系的u盘,一个轻飘飘的男友,和认识新朋友结束。
2 父母之爱是走在孩子前面担心 是带有关于女儿消息的纸一定要带走,是为她骄傲又会因为想保护她而退缩,是一定要替她问一句你一定也有点喜欢过她吧,所以这样的爱不自由。
3 三代人关于女权争取的东西是否已经获得 是否继续有必要 还是过于政治正确的讨论也很有趣,虽不连贯,让人感到一种体贴的联结。
我是青春期不到就上街游行的人,我争取了这么久,你竟然喜欢想跳钢管舞的女焊工,我不禁想你们这代人到底缺失了什么?
Johanna,如果没人爱你,你是什么?
妈妈经常在网上聊天,但她见面回来,我感到她的身体没能让人求之不得。
婆婆已经不再期待被人求之不得,午夜梦回,她会梦到未写的书,性,和神。
有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没有信仰?
妈妈说她信奉爱,民主和言论自由,但婆婆说言论自由不会在临终时握着你的手。
完美的电影。
也是在杭州看上上影节了,值得一提的是翻译字幕出奇地差,严重影响观影体验。
又看了一部话痨电影,和《爱在黎明破晓前》三部曲不同的是,这部电影非常依赖于旁白。
这里就见仁见智了,不过对我来说旁白可能是一种偷懒,大幅削弱了情节和视听语言的展现。
回到“梦”这个意象本身。
我想电影想表达的一定不只是17岁的爱恋与破灭,还有当代约会文化下男男女女对彼此靠近的期许与落空,甚至是雅各的天梯之梦(这一趴受限于文化差异,散场后我问了g老师才大概了解)。
但很遗憾的是我觉得讨论都没有很深入。
其实电影的后40分钟非常精彩,特别是Joanna和母亲的会面,让我们从被仰慕者的角度重新回望这一段感情,但有点没有打透。
而且我个人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母亲和祖母的情感需求的讨论,但电影也在这里浅尝辄止,而是荡开一笔,讨论到很多代际观念啊、母女沟通啊这些话题。
有些遗憾吧。
不过还是会觉得泡茶的那个镜头非常非常动人。
盈盈烛光被玻璃茶壶融化成了一团橘光,你爱的人轻轻扔下一团干花。
烛光摇曳,唱片旋转,你知道你们还能至少再一起共度一壶茶的时间,你知道如此花前月下,她也还不想太早与你分别。
暖风是热烘烘的,玻璃壶里慢慢被染黄的茶水也是热烘烘的。
你觉得自己就像那朵干枯的茶花一样,在爱人的怀抱中被抚平、展开,就算无法丰盈如初,可正是爱人给了你第二次盛放的机会。
北欧的寒冬在窗外呼啸而过,你知道那些都不重要,只要你们在一起,就是一个全然温暖的世界。
——这个镜头真的是让我有想流泪的冲动。
我想也许,这也是一个梦吧。
3.5星。SIFF第一场@ 大光明没有囿于第一幕的coming of age故事,女孩对老师的爱欲幻想是温暖暧昧的梦也是冷静犀利的旁白,同时探讨了成人视角以及对Johanne写小说的利益态度还是挺有趣的,很喜欢妈妈和外婆讨论Flashdance是否不女权那段我妈妈认为free speech是信仰,外婆认为瑞典人外表且sexual的上帝才是信仰,虽是以谈话为主的电影但一点不觉得无趣或话痨。中文字幕很差,跟英文字幕比对有很多词不达意和犯错的地方,尤其把“queer awaking”翻译成同性觉醒,把queer翻译成女同让我很膈应,“酷儿”这两个字烫嘴吗还是太单性恋霸权太无知了。
BJIFF2025|我爱我热爱我全情投入,只是因为我充满想象力,我纯粹我透过玫瑰色的滤镜看世界。而不是被我爱的对象就值得爱。回来的路上,一直在听《有心人》,“模糊地迷恋你一场/就当风雨下潮涨”。和现实里的宫琳事件形成微妙的互文。女主角长得很像于佩尔。“谁说我喜欢同性就是酷儿?”,早就在另一个流动的世界了。听到“我们为什么不信仰宗教?”“因为我相信爱民主和言论自由。”这样的对话时,我想起《马卡拉》里卖炭的男人,非常苦的生活,只有宗教能让他活下去。下午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一瘸一拐去看电影,看到了很喜欢的电影。拯救了我的bad day。
内容又作家又家庭又恋爱的,啥也没讲出来。也不理解为什么把所有人塑造得离谱。恋爱没觉得有多刻骨铭心,也没体现小说多好。如果这就能让人感动的不行,那我上段爱情经历能撕心裂肺百倍。太多talk,但《爱在》比这好多了。空洞的无聊的。摄影手法很普通,画面没有什么好看的。跳切的地方很生硬,像报纸插入了些插图把文本打乱的感觉。总之很平,如同砂锅炖了一天打开是白开水炖豆腐。其实极其厌恶本专业的会计人和旁边观众默默认出德勤大楼,心想怎么会有如此难听的语言,已经想冲动打下了二星了。
27th SIFF@大光明。经历过青春期的女性对女主的经历是很能共情的,但就电影本身来说完全get不到好在哪里,这剧本真不如做成实验话剧。上一届欧三《隔壁房间》碾了另外两部。
女主好适合绿色,喜欢她一个人走向暗恋对象家的一段。更多是共情了妈妈,毕竟已经差不多忘记暗恋的感觉了(。
2025.04.24和妈妈一起看的,幸福,我想我应当记住这一天。
暗戀變成了看似虛無縹緲的夢,而被暗戀者擁有一切解釋權,母親和老師的對話看得讓人火大又一遍掙扎地想:是啊,這就是現實吧。而最好的應該還是劇本,綿密的少女心情和與之而來的思辨,願意理解這些青春心情的奶奶和母親真的是太理想了。間中幾處絲毫沒有話語的鏡頭蠻有餘韻,或許前面行走在都市裡的雀躍,也像最後登上窄梯一般,是若干年後看似將不會留存在人生裡的夢吧。
三部曲最佳。
SIFF2025大光明。知识分子电影,大量的独白和心理描写。女儿爱上了编织艺术家女教师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女同,外婆是诗人,一键把女儿的短篇出书。涉及到女权/酷儿/性自由议题,但是十分肤浅,好无聊的中产幻想。
#27thSIFF@SHO,太小资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撇开这个是很舒服的,影像层面其实不太灵光,无甚惊喜,也根本不想看梦里的登神长阶真的具象化(毕竟我的挪威裸男巨物上帝呢?),但文学性上、旁白的即时性所带来的沉浸感、亲密感与一定叙事作用上都是很突出且自洽的,中程能让全场观众对理应pc的queer awakening评价会心大笑便已几乎完成了主题的阐发,后半程更像一种对照,当然,结尾又浅浅回到了一度响彻的那种对感情与感受最私人之真实的摹写上
虽然站在老师的角度多少有点惊悚(在网上能查到别人的住址这合理吗),但那种暗恋的美妙却是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懂。/ SIFF 27th 第一场 @艺海
太好了,完全是现在想看的电影。轻盈、细腻、深刻。不光是那些描绘得细致入微的少女心事发展历程,妈妈与姥姥的对话、妈妈与女老师的谈话也都如此之好。每个人都会自然地偏袒自己,但同时尊重他人“偏袒自己”的立场。当一个人免于因不被尊重而产生的与人之间的消耗,才会真正愿意把心敞开接纳他人,也才会拥抱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太会选配乐,乔安娜飞奔上楼梯准备表白那段音乐真是有如神来之笔。“我喜欢她就代表我是女同了吗?”说得真好啊。看到大半才发觉其实全片处处是女性与女性主义,但当然既不会搞尖锐,又不会喊口号,甚至光是这样说都感觉侮辱了此片。而是用最高级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看起来很日常的谈话娓娓道出那些话题,令你觉得一切本该就是如此,实在太舒服、太好了。所以当我知道编剧导演是男性的时候真是惊讶。北欧啊……
4月22日卢米埃在场的所有人都恋爱了吧?
前面部分独白(虽然写得很好但)比例多到已经开始烦,觉得画面配大段旁白那更应该看小说。后半段好很多。一个人的暗恋,所有女性之间的理解和不理解,和对不理解的理解(以及唯一一个男的带来的鸡同鸭讲)。
无聊至极
A solid 7. 媽媽和外婆的戲很有意思,又名散步聊什麼。主角的戲… 她有這樣一個家庭、這樣一個支持系統,又處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真好。
在什么童话故事里,母亲会替女儿去问迷恋过的女老师,你也有感受到她对你的感情吧?你也很明显对她动了心吧?这不只是她的幻想吧?啊???啊??????(最后还替女儿狠狠瞪着这个只在女儿叙述里有魅力的女老师)以及迷恋之人的最大魅力其实在于我们的叙述中,这或许就是幻想的必然结局
#HKIFF 既然爱关于性,性关于梦,梦自然就关于爱。密集的Voiceover既是对经验的建构,又渐渐转为评论;少女的单恋故事,又和母亲/外婆的经历呼应;全片男性完全消失,只是在结尾奥斯陆的街头,性的两位主角作为路人重新出现,形成闭环。是三部曲里最好看的一部。
2.5⭐吧,低配版挪威好东西,整体都太简单了,就像是那个十七岁的女主写的。拍的也简单,就像访谈,全女性角色,姥姥、妈妈、女编辑叨叨一通各自对女儿暗恋女老师未果的小说的看法。but挪威话怎么这么繁琐😅结尾出现的几位男性也基本都是工具人和意象。唯一好看的是画面的配色,暖光、浅色木家具➕绿和紫和各种彩色毛绒针织材料,还有公寓大楼那个内部楼梯建筑图,以及那个橘色小狐狸🦊
有着很真切地的情感波动,但为了在结构上完成议论,可倚靠的视点变得很脆,并让情感本身成为了一种被观测的样本,于是最温柔的内核部分被遮蔽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