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姐真的是一个完全没有长在我审美点上的女演员:感觉她演不了美国甜心,因为没有Anne Hathaway甜,没有Megan Fox美,没有Lindsay Lohan有个性;演不出风情万种,还是因为不够美,不如Blake Lively和Jessica Alba能给人无限遐想;演不了超级英雄,Scarlett Johansson和Gal Gadot已经做得够好了,Brie Larson的口碑都稍有失衡,Emma Stone应该不想在和她们的对比中失色;更演不了超级反派,因为没有Charlize Theron飒和坏;戏路宽广也不及Jennifer Lawrence……倒也不是说女演员一定要长得美,只是气质接近角色,观众更容易被说服不是么?
而且个性是好事,能让人一提到某个标签就能想到你,但Emma Stone老是欠火候。
所以私认为她在电影里的角色多用来衬男主而不是做大女主,表演也有很重的匠气。
菲尼克斯的角色就像他本人,变态和荒唐、颓废又清醒被诠释得很好,好像能理解为什么他可以演继希斯莱杰之后的小丑了。
哲学教授为了快感杀人还要用一堆道理解释自己的动机和世界观,真是狗屎啊哈哈。
最后结尾好评,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有时候真会觉得人生就是一出荒谬的戏。
《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2015)看伍迪艾倫(Woody Allen)這部新作的困難在於,裏面關於哲學的引用我實在不熟悉,就好像當初看《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 2011)裏面一票文學名人典故都沒法讓我有會心的共鳴。
面對這麼一位喜歡掉書袋的導演,不讀書的觀眾只能面目可憎。
故事關於一位中年哲學系教授和學生之間的不倫戀情,兩人各自另有對像正是伍迪艾倫常處理的愛情與人生的辯證;女學生不滿於和男友安穩的關係,反而被充滿虛無與自毀傾向的教授所吸引,教授以女學生只是愛上了師生戀的幻像拒絕對方進一步的追求,但又接受同校已婚化學老師的勾引,只是愛情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生命的激情,因為他正陷入找不到生命意義的中年憂鬱,活了大半輩子只換來破滅的婚姻和對整個世界深深的無力感,甚至片中教授一度在衝動之下拿起左輪手槍玩起俄羅斯輪盤的自殺遊戲。
電影在中段急轉直下,教授發現他有能力殺害一位與他毫無關係卻作惡多端的法官,經過這件謀殺行動這世界將會變得更好,那怕只有一點點,而這將成為他存在最重大的意義。
我一度不理解連死亡都不怕的教授何以就此認為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且是常理難以自圓其說的謀殺?
這角色以哲學做為思考的準則或許提供了合理的動機(知識指向了真實還是迷障?
),更有趣的是這必需是一件「完美」的謀殺,不著痕跡不引人懷疑,教授身為沒有合理動機的兇手正讓他站在最好的位置,在他小心的謀劃之下,這場謀殺將看來像是難解的自然機率,就像俄羅斯輪盤一般。
劇本在此把愛情與謀殺作了跨類型的混合與翻轉,教授跨過了「危險」的界線之後他找到了久違的生命熱情,也接受了女學生的追求,但女學生偏離了原本平淡的人生軌道之後,卻一步步地發現了謀殺的真相,這樣的危險真是她想要的嗎?
相反地教授以自我的道德思考說服自已殺人,卻在無辜的人將被冤罪,自己的罪行可能被揭發之下,反過來屈服於生命的慾望而放棄了原本想要使世界更好的念頭。
對愛情的幻想、對生命的自憐在伍迪艾倫的手中都成了虛無的嘲諷。
教授一廂情願地透過完美謀劃的犯罪所建構而成的偶然,也在另一連串偶然之下逐漸露出馬腳,所謂完美的結構與機運的捉弄又拉出了一層不同的命題對立,這自然令我想到《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 2005)中那顆擊中網子彈起的球,在舊作中警探天外飛來的靈感發現了犯罪的結構,卻隨即認為是偶然而輕巧放過,新作中則是因為種種偶然讓女學生發現了其中串接的線索,進而揭開了必然的真相。
人透過思考與邏輯一步步地設計命運的走向,但真實的命運卻是受隨意的機運所擺弄,這是伍迪艾倫對意義與虛無的辯證。
整部片以伍迪艾倫式嘮嘮叨叨的節奏進行,大量的對白對於角色身為哲學系的教授和學生來說或許正是理所當然,兩位主角倒敘的旁白看來是導演寫劇本敘事的方便手法,卻在預期結局的悲劇之下,一度讓我困惑於角色最後的命運(因為我以為旁白是屬於活下來的人才有)。
電影前後的情節丕變,風格卻依然維持一致,尤其不斷重覆輕鬆恢諧的爵士配樂,把原本被愛情捉弄的戲謔,變成導演對角色困惑與掙扎的冷笑,之前伍迪艾倫多部描寫犯罪與道德辯證的悲劇作品(包括我尚未看過的《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 - 1989),看劇情似乎是同一主題的變奏),同樣的命題在本片和他擅長的愛情諷刺劇拼貼之下,對熟悉導演的影迷來說有了另一層樂趣。
愛情與謀殺,在道德與意義上的追尋或許對伍迪艾倫來說本就是徒勞無功的。
不過這畢竟是個發生在電影中的故事,作者自然可以安排種種的機緣來化解那看來像是意外的命運,在充滿喜劇基調的悲劇中,觀眾終究還是能安心地走出戲院,繼續面對生命中將來的未知。
(2015/12/13發表於個人網誌)
想打四星因为结局太气了 噢不不还是五星吧(一定有我现在情绪上来没理解到的🤷🏻♀️ )显得似乎更呼应主题 女学生不能更愚蠢了 她被困在自己的“道德”里 就这部电影来说观众视角看 鸭脖是上帝没毛病 但是我忘了上帝是男人(他们只会在高潮时候敷衍承认god is a woman )但本质还是喜欢年轻 新鲜的 然后给自己找借口 哇哦你真特别 去你🐎的借口 然后他人即地狱 一句话很好敷衍了所有的过程和意义 当然我不是想说替罪羊就应该 但是这肯定是司法程序漏洞不是么 而这一切蝴蝶效应的结果就是法官的报应 而我确信这次正义之刀在鸭脖手里 我的意思是不能因为别人平庸而就要按照公式化平庸方法思考不平庸的人 这些愚蠢的人类 在我看来那个荡妇也没有什么优点 只是她运气好 站对了边 到欧洲后还是把她甩了吧 这种女人基因应该被淘汰(狗头保命吧) 然后结局踏🐎鸭脖竟然被“反杀” 了 老头想告诉我们什么 运气很重要?
当然了 能不重要么 命运这个千百年被讨论的话题 !
我想说世界还是掌握在大部分平庸人的手里 你不得不承认 你要去适应这些人 然后最后说一句无理无序的世界显得更吸引人不是么?
苍白无力的自我安慰罢了 ,呵 可我还是好难受哦 一点卵用都没有 鸭脖你应该多运动的 输就输在你没有健康的作息 连石头姐都推不下去 !
如果你完成完美犯罪后每天都是6:30起来 相信我结局肯定不一样!
小老头的又一炒冷饭力作 - 用知识分子才能看懂的梗讽刺知识分子,配上颜色鲜艳好看的光线画面和巴赫和各种爵士配乐营造的轻快气氛,外加靓女一枚。
哦,Emma Stone 那看起来智商不高的迷离眼神和语速飞快又精辟的声音一搭配,真是棒极了。
另外每一套衣服也真是美,嗯,美。
男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大卢瑟形象:通博古今形而上,你们都Low我独醒。
貌似看透一切而失去了生活热情的存在主义拥趸。
自恃通达所以所谓维持“普通人”生活动力的一切都无法让他开心振作。
教学、美食、写作、多情熟女、年轻少女,在他看来都无所谓。
满口各路哲学思想,虽然教育学生们“哲学观点和事实相差甚远”,“哲学只不过是语言上的自慰”。
自己独有一套道德体系,而且听起来貌似还是很可信的。
迷恋他的Jill说,“是无法用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来评价他的。
” 似乎这位哲学教授的知识和智慧带领他能完爆用来稳住愚蠢中产阶级的种种社会准则。
“他棒极了”。
女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形象:漂亮,聪明,而且自己完全确信自信这一点。
她会嫌弃身边踏实爱她的完美男友“不够有意思”。
会在男主说自己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时,陶醉在他的眼神里说她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作品。
会利用超强逻辑与联想力连接种种小线索热衷于破案般的探求事情的答案。
会对颓废丧气但又满口哲学思想的老男人产生一种为之辩解,随后圣母心与挑战欲相互纠缠的强大复杂情感。
这情感让她无法抗拒的迷恋上他。
与其说他送了她一把手电筒,不如说他其实是她生命中的enlightment,照亮了她不曾到过的地方。
她觉得她自己终于明白什么叫爱了,“她棒极了”。
似乎因为,伍迪艾伦对女性总是更加尊重加宽容的吧。
故事的结尾男主终于没能如愿,女主幡然醒悟。
与整整10年前的《赛末点》的故事看似相似但实则非常不同,这次随机与命运终于没能垂青自大的那一方。
男主彻底成了大卢瑟。
这或许可能也是这十年来伍迪艾伦自己人生境遇与人生感悟的变化吧,我们也无从得知。
但这次的作品伍迪艾伦好像从一个纠结的愤青(愤老?
)变成了一个谆谆教导排队在他身后的不羁不吝年轻少年的老先生。
有种,你们真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感觉啊。
看完《无理之人》有种看伍迪艾伦电影少有的三观被正了的感觉。
影片开头,男主讲康德的道德理论,说康德认为一个绝对道德的世界是不允许谎言以任何形式存在的。
哪怕杀人犯问你他要杀的人是不是在你家楼上,你也应该实话实说是的。
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说是否因为哪怕门只是开了一个缝向一个非道德的世界,那么你就等于接受了一个非道德的世界。
恰好结局与此相呼应。
男主因为自以为正确的道德准则(杀掉法官是道德的,因为去除了一个他所谓的”坏人“ - 拥有他所谓”平庸之恶“的人),而向普世的不道德世界开了一个门缝 - 杀人是不道德的。
随即不得不向这个不道德的世界打开更大的门。
就如同Jill说的,”一个谋杀总是引向另一个谋杀。
“ 所以,与平庸之恶相反的,就没有智慧之恶吗?
我想一定也有的吧。
智慧本身是美好的,但智慧之恶一定是伴随着自大而来的。
当智慧之人失去对其他人、这个世界与所谓普世道德准则的敬畏之心,他就变成了最可悲最愚蠢的人。
在《子弹横飞百老汇》中,受了刺激的伪艺术家男主最后跑到已经和他最好朋友厮混在一起的前女友那里激动地说”我不是艺术家,我爱你!
“ 《无理之人》中的Jill,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是能让颓废大叔重新振作的缪斯之神,就差喊出那句”我不是女文青,我不迷恋你了”。
但其实我想,不管是真艺术家还是伪艺术家,真女文青还是伪文青,人人都是万分值得被爱的吧。
只要你都有一颗真诚去爱的心。
“非理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存在主义”虽然《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2015)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非理性之人的非理性行为,但说本片目的是为了“批判”的观点是很难让人认同的。
“非理性的人”是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主题,批判“非理性”无异于批判“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西方知识分子中拥有广泛的市场,本片所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他们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巅峰人物,说本片编导伍迪•艾伦想通过本片来向他们致敬应当比较确切。
非理性行为,尤其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非理性行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但整体来看,本片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通过非理性人的非理性行为来帮助我们理解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本片的主人公埃布显然是个存在主义者。
他不仅践行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而且时刻寻找着“存在”的意义。
“践行”让他公然批评其他哲学多为“言语的自慰”,但“寻找”让他的情绪一开始就“处在某种崩溃的边缘”,因为他总是找不着。
这里说的“存在的意义”当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存在感”或“存在的价值”(因为他在哲学界颇负盛名,且学生也都喜欢他),而是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的“意义”。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践行他的存在哲学,又如何在践行活动中找寻着存在的意义的呢?
他非常清楚,存在主义仍然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且也未脱离人本主义哲学范畴。
所以,“在实践中关心人”成为他行为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他也的确非常重视“实践”,比如,相较于具体的实践工作而言,他斥责自己过去写书、写论文是一种“光说不练的装腔作势”;在奥尔良受飓风袭击时,他就到达现场,努力想做些什么;他也参加政治示威、游行,甚至出国到苏丹、孟加拉国以求在实践中拯救世界。
然而这些实践活动虽都以“关心人”为目的,但都没有让他从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因为“官僚主义”和强大的“对手”使他无法在这些实践活动让“人”得到切实的“关心”,也就是说世界并未因为他的行为有丝毫改变。
这就是他为什么一开始总对生活缺乏热忱,总说自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的原因了。
此外,他也非常清楚,存在主义对人的关心与其他人道主义对人的关怀是有差别的:“存在主义者试图探寻的不仅是事物的意义,还有事物对自我的意义”。
换句话说,比如同样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存在主义不仅关心这种行为对受援者的意义,也在意它对援助者本身的意义。
那么,这种“自我的意义”对于存在主义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存在主义是一种自由的哲学。
在埃布看来,存在主义者无论实践什么样的行为,行为必须具有自由的意义,也就是遵循自由意志,自由选择,这应当就是“行为对自我的意义”吧。
所谓“自由选择”,借克尔凯郭尔之口,他说:“在每一天做决定时,我们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同时他也认为,这种绝对的选择自由会让人产生恐惧的感觉,原因在于:一方面自由选项太多,不知如何选择,因而产生“自由的眩晕”,另一方面,你得敢于就某项选择做出决定,并坚持到底。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不能自由选择,都会让行为人产生“焦虑”,而焦虑的解除自然会让行为人产生兴奋的感觉。
所谓“自由意志”,在他看来,所有行为必须出自行为人的真实意愿,绝对不应是别人影响的结果。
他借萨特之口说:“他人即地狱!
” 所以,当他发现他听到一位妇女因法官的腐败而不能跟孩子在一起时,他决定干掉这个法官,而且,他随后的确将这个决定成功付诸实施。
为此,他感觉到自己寻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因为(1)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完成了一件值得做的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好歹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丁点美好”,因而这件事从决定到谋划到最后的实施成功整个过程都让他兴奋不已;(2)这个行动是自由意志基础上的自我选择的结果。
完全按照自由意志行事,他觉得自己是个“真实”的人;不受他人影响的自我选择,让他感觉到人生充满了意义,从此他一改颓废的精神面貌。
存在主义也应是道德的哲学。
虽然埃布的行为的确符合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但他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埃布认为自己的独自行动让一个妇女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干掉一个腐败法官,除去了社会毒瘤,完全是一种正义行为,然而,这充其量是他的一种非常私性的正义,“私的正义”能让“公的正义”获得量上的增加吗?
(2)他认为他消灭了腐败法官,是让社会减少了一项“平庸之恶”,但他自己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庸之恶”,以一种恶来消除另一种恶能否使这个社会“恶”的总量有所减少?
(3)按照康德的观念,“道德世界绝无谎言容身之处”,那么,埃布在找到他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后,需要不断用谎言来保证他的“恶”不露馅,他所践行的存在主义还能称得上道德吗?
当他把求生本能视作最大的道德时,他的存在主义是不是显得非常自私?
存在主义本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自由哲学,被一个一心只想寻找“存在”意义的埃布教授实践得如此自私可恶,这是对存在主义的反讽还是对实践者的嘲弄?
我想这也是本片有意要留我们的一点思考空间吧!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2日星期六)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翻译人员:米粒@TLF/豆瓣 weibo@conanemily;喷子@豆瓣 weibo@豆瓣喷子
(以下可能含剧透)1. 罪与罚导演Woody Allen有许多作品都与小说《罪与罚》的主题有关。
小说作者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讲的是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自己不是凡人,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受生活所迫,亲手杀害了曾经欺负自己的高利贷老太。
不过,后来他精神崩溃,就主动投案自首了......Woody Allen之前的电影《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赛末点》(Match Point, 2005)、《独家新闻》(Scoop, 2006)、《卡珊德拉之梦》(Cassandra's Dream, 2007)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罪与罚”。
这些影片还都表现了“运气”这个话题。
比如本片中男主Abe经常去试自己的运气,答应自首前还要等等,看看运气如何。
不同电影主角运气不同,“运气好”的逍遥法外,“运气不好”的......这些影片均有谋杀,却同时又是喜剧,就连Bgm都十分轻快:无论是本片的配乐,还是《独家新闻》中的四小天鹅和波尔卡,都总是伴随着谋杀这件严肃的事情出现的......2.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本片片名Irrational Man来自一本介绍存在主义的著作《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是William Barrett(1913–1992)于1958年完成的,作者生前是纽约大学哲学教授。
男主Abe在片中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鼻祖,海德格尔和萨特是存在主义大师。
这几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都在《Irrational Man》这本书中有介绍。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对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男主Abe也有句台词表示自己很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据称,片名Irrational Man可能还和爱尔兰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的一句名言有关:“理性的人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得靠非理性的人。
(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Therefore all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unreasonable man.)”3. 法官片中,男主偶然在餐厅听到一位妇女向友人哭诉自己与丈夫争孩子监护权却受到法官不公待遇,从而心生杀意。
现实中,Woody Allen于1992年曾身陷与前女友Mia Farrow的监护权官司中。
2014年一封来自养女Dylan Farrow的信,使其最近再次被“猥亵养女”的丑闻缠身。
当时州检察官以及法官判决书都表示WA可能猥亵过Dylan(时年7岁),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实质证据,WA输掉官司,丧失监护权。
不过,本片中,有一个镜头是由WA现在的养女Manzie Tio Allen客串的,就在女主石头姐钢琴表演的场景里。
她是WA和现在妻子宋宜(Soon-Yi Previn)的养女,宋宜曾是WA和Mia Farrow的养女。
1992年Mia Farrow之所以突然离开WA并和他打官司,就是因为宋宜。
4. 演员男主演员Joaquin Phoenix为了片中角色增重33磅(约30斤),肚子都是真货,这也是基于他对Abe这个角色的解读。
导演表示Joaquin可以表现出那种满满的情绪和痛苦,即使让他递个盐,也搞得像俄狄浦斯挖眼一样......女主演员Emma Stone与导演去年已经有过一次合作:《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男主是科林费斯大叔。
5. 罗德岛电影是在罗德岛拍摄的(可能因为有税收优惠)。
当然罗德岛本身很美。
那里有著名的布朗大学,但是片中的学校场景是在萨乌瑞吉纳大学(Salva Regina University)拍的,这是一所私立大学。
6. 文青剧中男主送给女主的生日礼物是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 1892-1950)的诗集。
她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得到普利策诗歌奖的女性,托马斯·哈代曾说:“美国的两大魅力:摩天大楼与埃德娜的诗。
”SourceIMDB: Irrational ManRogerebert.com ReviewDailymail.co.uk News
伍迪·艾伦带着他的第四十八部电影来到戛纳,第十二次逍遥地游荡在主竞赛单元之外,不接受任何人随机的论资排辈。
新片《无理之人》在气质上和《罪与错》、《赛末点》都很类似,但无疑是无敌大叔近几年来最为轻盈的一部——谈谈人生,抖抖机灵,小小悬疑当大菜,结尾反转似甜点。
电影在校园师生恋的甜腻与意外凶杀的可怖中,调和出一种适中且怡人的情调,让不论爱情还是犯罪看起来都像是虚无主义者的酒后酣梦,一点即醉,醒来即散,来去匆忙,不着痕迹。
《无理之人》的确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无理”的气息。
擅长将哲学当笑话讲的伍迪·艾伦请来了仿佛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的杰昆·菲尼克斯,让他在一所虚构的高校中当起了邋遢额哲学老师。
和早年电影中满嘴跑火车却自恃甚高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同,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亚伯充满着自我否定的情绪,电影的开始部分即被这种厌恶感十足的负能量充斥。
甫一登场的杰昆·菲尼克斯仿佛刚从《性本恶》片场跑出来,还能闻得到浑身的大麻味。
而他的吊儿郎当却又偏偏引起了身边两位女性的兴趣,伍迪·艾伦擅长的男女情事也由此拉开帷幕。
·无理之人的爱情果实在上一部电影《魔力月光》中,一身复古装扮的艾玛·斯通和科林·菲尔斯并未在风景娇艳的南法擦出任何火花。
好在,这回和自己的美国老乡同台对戏,石头姐总算找回了学院女生既青春又冲动的气质。
伍迪·艾伦适时地将他的新晋缪斯打造成一位聪明的哲学系学生吉尔,她出身于学者家庭,又尽享生活的优渥。
而位表面精致优雅、内心特立独行的女性,成就了一段柏拉图式的师生恋。
《无理之人》通过男女主角之口,大肆引经据典,把康德、克尔凯郭尔、萨特的哲学思辨变成轻巧的人生金句,将有关存在、道德、必然性的深奥话题一一抛出。
和伍迪的任何一部作品一样,这些只言片语旨在激发一种幽默的氛围,却并没有让这段师生恋摆脱庸俗的窠臼。
画外音的加入为电影增添了一丝深情,但也仅仅止步于推动叙事的功用。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另一场风花雪月则有意思得多,亚伯寂寞的女同事瑞塔主动投怀送抱,以期借此逃离寡淡的婚姻生活。
帕西·波西的表演充满神经质的张力,绝望之势喷薄而出。
如要评选这部电影中最让人心服口服的“无理之人”,帕西·波西恐怕不输杰昆·菲尼克斯。
·一桩(并未)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在两段情感戏的双线叙事漩涡中徘徊了半部戏,《无理之人》的故事却突然因为一桩谋杀案的发生而变得有趣起来。
偶然在快餐厅听闻邻桌女士在一桩离婚案中受到法官的不公待遇,亚伯迅速地萌发了替天行道、铲除法官的念头。
即便手法老套,毫无作案动机的亚伯还是因此逍遥了一段时间。
高举正义大旗,虚无主义者亚伯找到生活目标,而吉尔的生活却被彻底打乱。
缺乏动机的剧情急转直下,恰如其分地点出了电影标题中“无理”二字的内涵,虽然给全身心沉浸于爱情叙事中的观众带来了片刻的震惊,但急于让真相水落石出的欲望,却帮助导演推动电影向结局进发。
拥有全知视角的观众,仿佛伍迪实现安排好的上帝,冷眼观看事件一步步变成不可收拾的残局。
一个看似惩恶扬善的江湖好汉之举,却因为夺人性命的荒谬,被消解了全部的合法性。
这个充满着黑色幽默的桥段,直接继承了伍迪·艾伦对于“正义”的一贯轻蔑。
不过在《无理之人》中,凶杀案的悬疑不再是令人惶恐不安的源泉,亚伯凿凿有理的姿态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喜剧色彩。
他的无理之举,并非伍迪·艾伦带给观众唯一震惊,电影最后希区柯克式的剧情反转,更为成功引起了观众的莞尔的尖叫,这尖叫里,大概包含着如下复杂的情绪:对前述剧情伏线的赞叹、对故事戛然而止的遗憾,以及对伍迪·艾伦终于显示出某种批判的色彩而感到惊异。
对于伍迪·艾伦爱好者来说,《无理之人》是一部极度适合观赏的电影,它拥有导演一贯的标志性风格,能够调动观影过程中一切妙曼的遐思,同时,它又稍稍超出了其原有的创作边界,更为技巧、狡猾地在道德的成规中穿行游走。
虽然和早期经典相比,《无理之人》质地颇轻,但诚如电影中所暗示的那样,人生种种,不过一场游戏一场梦,博君一笑,何必当真。
TIPS 伍迪·艾伦连连看近年来几乎保持一年一部速度拍戏的伍迪·艾伦,拥有同辈导演难以匹敌的旺盛创作经历。
虽然年近八旬的他承认,早已无法记清曾经拍过的每一部电影,但这丝毫不妨碍观众在观赏《无理之人》的时候,回顾那些耳熟能详的“伍迪式”瞬间。
艾玛·斯通继续《魔力月光》中“危险关系爱好者”的身份,继续和中年大叔谈情说爱;悬疑谋杀的情节,又仿佛重回《赛末点》“激情杀人”犯罪现场;“存在主义”式命题的复现,秉承《爱与罪》中模糊的二元对立。
电影中不绝于耳的爵士名曲《The ‘In’ Crowd》,早在1965年就在《非强力春药》中大肆登场,此番重装上阵,摇摆节奏让人心旌荡漾。
老派又不羁的伍迪·艾伦,讽刺了一辈子知识分子,却丝毫不感疲倦。
他层出不穷的小品,也在一轮又一轮的语言游戏中挑动观众笑的神经。
2015年7月《环球银幕》
伍迪·艾伦的电影常见的风格和剧情 和上一次我看的赛末点很像最终图谋杀死主角 但是这部却阴差阳错自己死了我很好奇 女主角之后的人生阴影会否很大她还能淡定的走在海边 是不是内心太强大了 或只是理想化还有她为什么不去自首 她也属于犯罪了 虽然是正当防卫她口口声声让他去自首的时候 对于自己的错失会如何应对何况 他都死了 她连揭发他都无法解释自己很多人都说 写诗的创作的 或者做心理学的自己内心都有些畸形这部电影也说明了这点 男主角奇怪的个性但是越是这样 越是深受很多女生的着迷好像狂放不羁 迷一样的气质会让很多人失去理智期待老头的更多作品。。。
这个风格非常迷人但是内容经不起推敲的哲学教授,他复杂,敏感,浪漫,楚楚动人,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胆小鬼,拥有真正的自毁倾向,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复杂敏感与浪漫深信不疑,愿意付出生命来证明:他用装有一颗子弹的左轮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扣动扳机,并对他的学生说,这是存在主义最好的释义。
他拥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为了演一台戏到处抄袭。
可以说他为这台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拥有足以理解自己行为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几乎可以为他开脱虚伪的罪名——你可以说他只是堕落,而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堕落比虚伪要好多了。
但他是最虚伪的,他的堕落来源于对虚伪人生的诚挚奉献。
因此他为自己招来许多祸端,许多痛苦在他身上聚集。
他沉醉其中,痛苦成为卖弄的工具,堕落成为虚伪的手段。
他的一切都是一场秀。
把他得到杀人想法前的萎靡与拥有杀人想法后的亢奋切割开讨论是肤浅的。
第二次谋杀是谋杀的必然产物,但谋杀是他之前一切沉浸状态的必然产物。
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贯的叙事。
这个重要的连贯性是伍迪艾伦着意刻画的主旨——这不是一部关于堕落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虚伪的电影。
没有前半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虚伪——害怕承认谋杀不是虚伪,声称失去生活热情甚至在他人面前愿意高调自杀,然而不愿意在被曾经的崇拜者的鄙视中独自面对悲惨的结局,才是深深的虚伪。
把孤独当作座右铭,却无法接受被遗弃,才是真正的虚伪,才是伍迪艾伦想从每个人生命中挖掘的黑暗面。
要戳破他的虚伪一定要从他自鸣得意的生活哲学入手——他为自己建立一个似乎严丝合缝的哲学壁垒,但最终这道墙太矮了,他的水平太臭了。
人生与他粉饰的才华一样,迷人却经不起推敲。
不像一棵扎根深沉的大树,让人数不清阳光间的叶片,却像一株蒲公英,美丽的瞬间需要旁人的佐证,飞絮四散之后,什么都无法留下。
他虽然看上去拥有丰富的内心,却是最无法独处,最无法脱离他人注视的生活小丑。
他人是他生存的氧气,而他人也正是他的地狱。
他的哲学是弱小的,无法以一个智者的学识从向地狱的堕落中挣脱,也就是说,标榜孤独与智慧的他,害怕的除了真正的孤独,还有真正的智慧。
Emma Stone在结尾对他说,我没有足够的智识来反驳你的鬼理论,讽刺的是他自己,没有足够的智识却要维持一个智者的面目,把自己推下了他人的深渊。
如果他真的有一些智慧,他内心可能是明白自己的恐惧的——这种深切的虚伪,可能与他深切的自卑息息相关——这是唯一能让我们怜悯他的理由,因为我们有谁不害怕被遗弃和被耻笑呢?
亚伯作为一位优秀的哲学教授,教授学生如何领悟和感受世界但他自己却终日困顿于虚无主义惶惶终日。
吉尔作为哲学系一名优秀的学生,思绪浪漫感性,一个好似阳光一样的女孩妄图照亮和点燃黑暗世界中的亚伯,吉尔放弃未婚夫,转而被敏感脆弱颓败感深重的亚伯吸引。
而亚伯偶然之中得知一位女人的不公待遇,代替女子杀害法官,这使亚伯得以从自弃中解救出自己,却也与吉尔之间出现巨大分歧,甚至起了杀心。
影片的最后还是伍迪艾伦一贯保持的黑色幽默的风格。
或许人生本就极具戏剧与荒诞主义色彩,而找寻人生的意义似乎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的答案。
比起追寻结果,我似乎更愿意享受过程。
伍迪艾伦的电影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浪漫与爱意不可荒芜。
电影中的人物身上都充斥着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神秘。
亚伯的身上有着巨大的颓败感和失落感,博览群书,经历复杂,而行为又是那样的放纵与偏执。
这些,成就了他独特的魅力,是即使混入人群,即使相貌平平,仍然掩盖不了充斥光芒的心。
吉尔,一个不受世俗道德观念约束的女性角色,她会背叛自己的爱人,会对师长热切殷勤,但在得知亚伯的行径之后又毅然决然划清界限,或许爱与恶本就是一念之差罢了。
人生而浪漫与善意,我们似乎总是寻找爱情带跟我们的激情与欢愉,总是寻求一个最终美好的结局,所以那些求不得成了我们的意难平。
我们似乎总是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小的感动,温情的陪伴,善意的话语,总是以为真正的爱情是血液涌动,心脏雀跃不休,在时间细碎的流动之中,能够真心对待身边每一个真诚善意的人,不也是一种美好的生命意义吗?
三个字 神经病
记得换台
轻松悠闲,一个玩脱了的“赛末点”,以哲学之名把小资们又涮了一遍。话说伍迪老爷子近几年这么高产也不是个办法啊,就好像琳琅满目的菜式,但每道只有六七成熟就端了出来...
伍迪艾伦有三宝,犯罪,出轨,绿茶婊。结局真阳光,完全不够黑。。。还算有趣,只是又一次玷污完美犯罪这个概念
吴迪爱轮几十年bullshit集大成 我就懒得吐槽渣演技了(对我黑的就是矮马石头) 顺便 窝一个从来不地图炮理科傻文科傻的人都受不了这片里的文傻 窝真是马上就要吴迪爱伦一生黑了(虽然他还是有几部好片的)
所以艾玛斯通是新女主角了
很久没看这老头的电影,比上次请欧文威尔逊在巴黎左岸瞎逛好多了。觉得这老头是在借华金菲尼克斯表达自己性无能了。
炒冷饭,石头姐抓狂的表情还是很够看的,另外男主设定为哲学系教授但台词实在一般般..
人物塑造太到位,如果不是这个结局我可能会给五星。
★★★☆;手电筒+1;
哎好失望
伍迪艾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迷之热爱,这是第几次罪与罚式的故事了。
感觉是个惊悚片
赛末点式的电影没有赛末点优秀,但却触发了我的思考,阿贝无疑伸张了正义,至于无辜者被诬告,那是警察法官的错,而不是阿贝的错,因为阿贝所谋杀的法官破坏了法律,被破坏的法律没有必要遵守,当然如果你从来没遇到过那你很幸运,但当你生活中遇到那些恶心至极的畜生时你也想这么做,但你却没有阿贝的勇气,甚至连偷坏人的东西都不敢,很多时候反而是复仇的好人被做拿归案,因为他们受不了良心的谴谪,说回阿布,就如同今年的路易吉案一样,为民除害反被告发,不遵守法律怎么绳之以法?就像阿贝在电影里经常说的那句话其实就是马克思的"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什么时候杀一个坏人都变得有罪?西方的所谓"圣母"们会说,你凭什么审判他?你怎么定义他有罪?废话,他做了坏事,而且,如果这样你审判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
伍迪.艾伦这回拍的很希区柯克——谋杀与爱情。尤其是在借鉴了《辣手摧花》,不仅饭桌上研究“完美谋杀”是借鉴《辣》姐夫和同事的谋杀讨论;吉尔愈加怀疑卢卡斯也是学习《辣》小查理怀疑大查理;结尾那段电梯凶杀戏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影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
这腿真是看够了,但要是理解成对“中产阶级侏儒”的反讽倒真的不错。一直不动声色讽刺虚伪的都市男女,(洪尚秀也这样,)但为什么这部这么不舒服?哲学护体也掩盖不了这个无脑校园甚至偶像剧质感。真的很赶客。/华金增肥后可以演《生活大爆炸》。另外肚子太真了。/我猜本片灵感来源的陀翁小说并没有这个画蛇添足的枝枝蔓蔓设定,小说估计好得多。
继《赛末点》后,伍迪又一次探讨罪与罚的哲学小品。围绕哲学与行动、阿伦特『平庸之恶』、存在主义和偶然性展开的完美罪案。(对伍迪迷来说,这些主题并不新鲜,但电影还是很好看)
教授Joaquin(。。)通过哲学思考(以及把妹)了大半部电影悟出了合理犯罪的道理,但是我不想管那些,听老头的各种机灵话就够,一个半小时嗖地一下就过去了。石头真的已经开始完全搭入了老头的节奏,眼珠滴溜溜地转,就是各种点子,衣服一套套地换,真是夏天最美的风景线啊~~
我一直在猜剧情会不会像Match Point那样发展...然后就结束了。觉得谈得太浅,唔够喉。
不好看,没有blue jasmine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