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我似乎在看书和看电视的时候 ,特别容易动情。
但是,我知道,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应该拿出我的专业操守,不应该随便地流眼泪,但是还是忍不住啊!!!
偏差青少年,的确值得去讨论。
真的是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造成的么?
还是家庭对于他们的疏忽?又或者是他们自己的放弃~不知道哦实习的时候,接触了几个老师口中的坏孩子。
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是那么地耀眼,像闪亮的星星,光芒四射,我可不觉得他们有什么缺点。
他们非常接纳我,愿意和我交朋友,还和我拉勾,说不让老师知道的事情。
这种感觉很好!
但是我也真的很想帮助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呆长了,就容易去反思学校的制度还有老师,家长教育的方式。
让我感慨的时候,70后的爸爸妈妈的确和我们的爸爸妈妈很不一样,他们很懂得去关心孩子,也有高学历,但是还是缺乏了一颗平等包容的心。
不过这也不能去怪他们。
生活的压力太大了~而现在的孩子们又要的太多了,怎么能够平衡呢?
我也不知道我想,实习的时候,我应该多去观察。
为以后自己做成功的妈妈做准备,呵呵!
但是,我觉得,以后如果我当妈妈了,应该不会那么坏的,毕竟我有专业操守吗。
我会去同理我的孩子的!
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爸爸妈妈是工作达人,大儿子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小儿子是懵懂的孩童,还有奶奶。
还有另一个单亲家庭,下岗的父亲带着儿子生活,不善表达爱意的父亲,用拳头打散了亲情……渐渐的孩子跟父母之间就出现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这是成才的爸爸临终前才觉悟的。
他不是不爱成才,他只知道自己是从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再重蹈覆辙,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和表达自己的爱,才导致了今天的悲剧,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孩子的成长与回头。
“苹果虽然烂掉了,可把烂的部分去掉,还是好苹果,如果扔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就像学生,就像孩子,当他们犯错时,老师和父母的打骂是对他们的否定、放弃。
《小孩不笨》一共有两部,这两部中,清楚地描写了很多孩子的心理,大人也要了解。
家长有时候也不以身作则,就像Tom和Jerry在吃饭时,父母不准他们接电话,可是他们自己却接了电话,而且还是无关于工作的事。
家长以为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我们孩子根本听不进去,都是一直耳进,一直耳出。
看着它,我不得不掉下眼泪。
我为成才父亲对成才的爱落泪;Tom为父亲买剃须刀修电脑却被否定而哭泣;为Jerry 想让父母去看他的演出而付出的努力而哭泣;为Tom妈妈为了儿子辞去工作而哭泣;为父亲Tom为了儿子下跪而哭泣;更为两代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而哭泣。
故事讲述三个就读EM3课程的小孩子,如何应付学业及三个家庭所带来的冲突。
在新加坡的一所小学里,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排出EM3—EM1三个等级的班。
而EM3,就是成绩最差学生的聚集地,也是在家长、老师、社会眼中最没有前途的学生。
Terry、来福和国彬三位好朋友便是EM3班的三名学生。
虽然他们的成绩同样差,但身后却有着完全不同氛围与观念的家庭。
围绕着他们的学校、家庭,在这三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和成长的故事。
身材微胖,戴着眼镜的Terry家庭生活富足,爸爸开着一家老字号的肉干厂,妈妈出入各种高级社交场合,并管理着一双儿女的日常生活。
她常常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渗透自己的教育理念,例如当Terry试图说服街上一位成年男子不要乱丢香蕉皮时,她便站出来教育道:和自己无关的事,不要插手。
此外,她对儿子和女儿有着极强的控制欲,给他们安排最丰盛的一日三餐,最舒适的居住环境,教他们与人社交,替他们选择交友……
Terry正处于青春期的姐姐开始和她抗争,试图获取一些布置房间、管理零花钱等权利,因此母女间持续爆发激烈矛盾。
而Terry,因为年纪尚小,习惯了妈妈的安排与控制,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想抗争,也不敢抗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逐渐丧失大家的信任和喜欢。
在EM1班一位同学主动挑起的争执中,国彬与那位同学一起摔倒。
但那位同学的妈妈一口咬定是国彬推到了自己的孩子,其他围观学生也纷纷附和。
国彬和文福想起唯一的证人——Terry,Terry却在自己的胆怯性格与妈妈昔日教导下,吞吞吐吐地说,自己什么也没有看到……
在来福挺身而出帮他作证,救下他之后,他下定决心要报答朋友,要挺身而出,但当相似的事情再度发生,他的好友国彬需要他再次作证时,他被突然出现的妈妈激烈管教,他再也没有勇气发声……
Terry的懦弱自私与没有原则被国彬与来福嫌弃,而国彬因为这次事件的记过,因成绩差而备受煎熬的国彬在学校与家庭中的处境更加艰难。
国彬的爸爸妈妈都是富有才华事业有成的上班一族,妈妈为了辅导他的学习牺牲很多自己的时间,帮他补习功课,却收效甚微。
妈妈常常在一遍又一遍的徒劳无功后情绪崩溃,打骂国彬,质问国彬为什么不努力?
哭诉自己做的还不够吗?
当然不是这样!
国彬只是,在数学上拿不到90分。
这当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永远拿不到90分!
李老师是EM3班新转来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她便承认了自己数学不好,获得学生的认同,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她积极关注每一位孩子,也是第一个发现成绩不好的文福在画画方面颇有天赋,并去帮他争取机会,逐渐开发了文福的绘画才能。
来福也深受李老师的话的启发,他在帮妈妈看店、照顾弟弟的同时,付出大量时间去认真学习,透过屏幕我们清晰看到,他自信地说出“我可以做得到”的时候,眼里是冲着梦想闪闪发光的!
但国彬的成绩一直没有改善,整个家庭陷入悲伤绝望的氛围。
在一次考试前,他说出:“我还是考不好,死期就到了”如此这般的话。
这不是夸张或随口抱怨,那是他心里最真实的恐惧。
测验那天,他在极大的压力与恐慌下选择了作弊,却被老师发现,通知家长——他迎来了更可怕的处理结果。
努力,没有收获;老师,要严惩不贷;回家,将是更激烈的指责与打骂……无助与绝望铺天盖地地袭来,走投无路的国彬选择了——跳楼。
若不是警察跟着一批乱纪青少年闯入楼顶意外打断了国彬的跳楼计划,那这部剧的镜头,便多了所有人都难以接受的一幕——那是生命的瞬间消逝啊!
以最绝望的姿态,自己带着对世界的失望主动放弃拥有这个世界的的权利!
分明是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一场戏剧性的绑架事件发生后。
Terry的爸爸之前辞掉的一个员工想敲诈钱财,绑架了Terry和文福,孤立无援的Terry开始被迫自己做事,并在文福的帮助下尝试成长,变得勇敢,鼓起勇气和文福一起逃跑,主动寻求生机;而另一头,国彬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高度还原地画出了绑匪的外貌特征,在他的协助下,警方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救援,与逃跑途中的Terry和文福相遇,成功解救二人!
经过这次危难,几个孩子的友谊变得更加坚固,而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属于自己人生路上的挫折与成长。
他们身后的家长,也尝试彼此了解,彼此接受,彼此帮助。
文福的爸爸帮Terry爸爸的产品设计新广告方案,帮助他的公司起死回生,也证明了自己在广告设计行业中的实力;而Terry与生病的国彬妈妈骨髓配对成功,Terry也成功说服爸爸妈妈允许自己捐赠骨髓,做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昔日让人觉得无情和残酷的学校,也发动了全校老师及家长积极捐助,给国彬妈妈寻找生的希望。
影片的最后,国彬在绘画方面的才能被逐渐挖掘,父母也不再一味逼他考到90分;Terry不再什么都听妈妈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勇气,找寻到自己一直缺失的尊重;一向最懂事最有义气的来福,真的打败了之前难住他的学科,用勤奋和实力为EM3班正名!
在朋友迪的推荐之下看了《小孩不笨》这部电影,但从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小孩的故事,我想到了会是与童年和成长有关,看简介也知道这是一个喜剧片,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看得泪流满满的。
其中让我忍不住哭泣的第一个点是国彬因为担心考不到好成绩吗,妈妈再打他而作弊要被请家长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学校听到一个11岁小孩自杀的新闻后,他一个人默默地按了最高层11层的电梯。
他一个人的身影让我觉得特别特别难受,很有共鸣。
我虽不至于成绩不好到如此地步,应该说是没有办法满足妈妈的期待拿到第一名拿到一百分,都会得不到夸赞吧。
就是那种无论怎么样,都没有办法让爸妈满意的无力感。
随着年龄和求学一路的成长,或许在我身边的朋友看来,我对生活对学习对自己都是自信的,其实我知道,我内心深处的自卑和否定自己,我是多么渴望得到导师得到朋友得到爸妈得到甚至一切外人的认可和肯定。
最近几年的经历和成长,也愈加向内看,观察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渴望,以及理性分析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陷在各种情绪里不可自拔。
第二个引发泪腺的点是国彬在得知妈妈身患血癌很可能不久于人世之后,和朋友竭尽全力的努力学习也是没有拿到妈妈期待的90分时,他对自己失望难过的在妈妈床边说我已经尽力最大的努力,自己还是没有办法拿到90分,那里的音乐以及那里妈妈的话,让我听了真的特别特别感动。
“国彬,不要哭,妈知道你已经尽力了。
就算你没有拿90分,妈也心满意足了。
以前妈不知道你是“不要”还是“不会”做功课。
一个人如果因为懒惰没有把自己最好的潜能发挥出来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
“我不断探索自己,企图改变一些叹息,我知道你对我的期许,是将来眼光的抵御...…”.第三个内心很有冲击的点是Terry最后自己做决定捐献出自己的骨髓救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妈妈。
我虽然没有Terry家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从小妈妈就一直让我专心学习,不留长头发,也不让我怎么干家务活,告诉我最大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从小到大学,我从来没有留过长头发,经过的青春期虽然和爸妈有争执,但是基本上是一个非常非常听话的孩子。
我真正意义上我自己做决定是我决定我考研,真正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意识培养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并愿意积极的听取身边人的建议和话语,而不是在自己的立场和一元论下坚持己见。
虽然我知道有些想法仍然根深蒂固,可能我并没有发现,但是我不拒绝成长。
非常喜欢里面的李老师。
如果有一日成为一个老师,希望可以成为这样带给学生尊重,光和希望的老师。
附上片尾曲有用的人作词:梁智强作曲:李毅/梁智强原唱:陈国荣谁不希望自己是聪明的人谁不希望什么都能100分谁会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谁会愿意听到“你真的好笨”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残忍有些道路没有直通那扇门有些游戏结果不一定要获胜有些收获不在终点只在过程我们不会心灰意冷 我们会给自己掌声我不是你想像的笨 我也有我自己的门其实你不是不能 只是你肯不肯给自己多一个机会 因为我们都是有用的人
【片名】小孩不笨【英文名】I Not Stupid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307681/ 【IMDB评分】 7.4/10 (254 votes)【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105 min / Japan:108 min【上映日期】2002年2月9日 新加坡【导演】梁智强【编剧】梁智强 screenplay梁智强 story【主演】梁智强 ..... Mr. Liu 向云..... Mrs. Liu Richard Low..... Mr. Khoo Selena Tan ..... Mrs. Khoo 黄博儒 ..... Terry Khoo 李创锐 ..... Liu Kok Pin 洪赐健 ..... Ang Boon Hock Cheryl Chan ..... Selena Khoo Su-Ru Wen ..... Ms. Lee Xian Bin Zheng ..... Ang Tiong Meng 【故事简介】《小孩不笨》是新加坡今年最卖座的电影,《时代杂志》全力推介,新加坡传媒大力赞赏,既温情洋溢亦笑中有泪的电影。
《小孩不笨》探讨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深入浅出,嘻笑怒骂,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电影。
本故事有许多隐喻,利用小孩和成人之间发生的事件来比喻新加坡人和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观众将会看到许多过去熟悉的事件在剧情巧妙的铺排和包装下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小孩不笨》被新加坡各阶层的人评为最优秀的新加坡电影之一。
《小孩不笨》赢得来自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高官的掌声。
《小孩不笨》虽然是一部新加坡电影,但整部电影所讲述的父母与孩子间的问题,并非只是反映在新加坡社会,而是整个世界的父母都会面对的问题。
《小孩不笨》故事讲述三个就读EM3课程的小孩子,如何应付学业及三个家庭的互动和冲突。
(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三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
)故事透过这三个小孩让大家看看教育政策(学校和非学校)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政府为了要精英,把学生分门别类来教导,家长为了要孩子成龙,使尽法宝想尽方法的去达到目标,可怜的孩子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无助的挑战着不知道是谁定下来的游戏规则。
三个读书成绩都不好的小孩在进入EM3这种班级后,小小的心灵才逐渐的感受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对小孩也没有优待。
国彬——陈妈妈给国彬的压力最大,因为陈妈妈深受没有文凭之害不希望儿子步她后尘,因此国彬在妈妈压力下的苦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
文福——文福自从被表哥刺激之后激起了自尊心,发誓一定要证明给表哥看自己的能力,同时替坐牢的父亲和辛苦养家的母亲争一口气,让他们可以在家族面前抬得起头。
Terry——Terry看来最幸福,他无需为学业担心,虽然他的成绩烂到不能再烂,可是因为家里有钱,父母已经为他的前途做好准备,因此读书只不过是在过日子。
然而,娇生惯养的Terry真的幸福吗?
在家有父母照顾的Terry在同学眼里其实是一个窝囊废!
Terry活着的价值经常受到各种挑战,在同学的冷嘲热讽下,Terry开始寻找自己的定位。
唐三彩say:一部似乎是拍给孩子看的电影,因为主角就是三个孩子,可是孩子就是明天的大人,而他们怎么成长是由现在的大人启蒙。
想必学校真的不是孩子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有无限多的考试无限多的作业,唯一好的就是可以认识好朋友。
还有老师,为人师表谁都知道,老师不仅仅是教学习让他们成绩提高,教书育人才是老师应该做的。
可惜好老师不常有,能有Ms. Lee一样的反正我没有遇到。
到现在还记得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就趁我们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拿我们擦手的毛巾来擦皮鞋,从此以后就有点鄙视她,不知道是不是以为这个原因开始讨厌数学。
Terry那个教孩子不要管闲事的妈妈虽然是为孩子好,是在教孩子在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可是是不是应该要孩子自己去尝试吗。
一个什么都被妈妈安排的孩子,养成了依赖还有什么都事不关己己不忧甚至是个盲目到了只会听妈妈话的小孩。
父母总有不在的一天,总有要自己动手的一天,到那个时候就不知道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了。
妈妈一直自以为是的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她以为她做的就一定为我好,也知道就算我们现在不喜欢她们做的事情,什么将来就知道是为你好,最后还要加句我是你妈。
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就算到了现在我也不觉得她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或许文凭我有了,大学我考上了,可能将来找了份稳定无聊的工作,我还是不觉得就是为我好的,她们摆出的政府的权威,让我顺着他们的意思,去做他们觉得好的事情,可是我不是他们,我有自己的想法,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攒够钱离家出走。
现在的跟最后那三个小孩一样,虽然还是很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可是心里也知道他们是为我们好的。
国彬的爸爸妈妈根本都不听孩子说话,大人总是想当然,以为很了解我们,可是他们又了解多少。
我们也知道不应该撒谎不应该骗人,可是为什么不问我们为什么那么做,挨揍谁愿意,于是谎话越说越多,错事一件接着一件。
现在还可以很坦然的说起被挨打的历史,可是以前觉得是很丢脸的事情,有记忆起做错事就会被打,老妈完全不问我原因,曾经还把家长学校的书拿给她看,可是还是一样。
每次打完我,老妈总会说打在儿心,痛在娘心。
其实我也知道可是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打,也没觉得被打完会更听话吗,或许暂时会收敛,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在家最常说的话是有压迫就有反抗,而老妈最厉害的就是打你一巴掌再给你一颗糖。
文福将来一定是个最有出息的孩子,他讲义气够努力,他知道在现在这个文凭至上的社会,什么是最重要。
小学的时候受郑渊洁毒害,跟老妈因为文凭的重要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果必然是一顿暴打。
现在跟小朋友说起来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文凭的确不是最重要,它并不能证明你的能力,可是要知道这个社会要的是什么才能生存得下去,总不能清高到饿死。
承认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文凭,可是你有那样的能力,有那样的努力吗,如果没有办法走那条路就只好脚踏实地的走好这条路。
不管怎么选择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这样就算真的选错了才不会后悔。
并没有笨的小孩,只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在这个社会里并不认可,数学、英语,有那么重要吗?
现在都还在疑问,英语一定要那么使劲的学吗,可是没有办法,不学就考不上,要登堂入室就得先有这个敲门砖。
一部更是拍给大人看的电影,大人遇到的问题也出现了,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安定,华人总是比不上外国人,可他们又逼着孩子去学华文,怕他们忘了自己的根。
从头到尾一直吃的肉干不就是华人最爱的传统。
《看电影》这次的午夜场的刊首语《不装》中这样说李安,“他的伟大在于他能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安然地做家庭煮夫六七年,却不改拍电影的信念。
他伟大更在于,当他声名日隆达到顶点时却这样看待自己所受到的推崇:拍电影,从来不会想到票房,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普通,所以我喜欢的,观众大多会喜欢。
很多人想像不到为什么是他有那么大的成就,而不是别人。
其实原因在于他的坚守,他坚守了那个真实的自己——他的中庸和温厚,即使它们是这样的不酷、不另类、不前卫和不小资。
这也暗合了耶稣说的:要走窄门,以及阿城对侯孝贤的劝诫:你找到了限制,也就找到了自由。
”很喜欢片尾歌也是插曲,习惯看字幕结束,导演、编剧、作词、作曲都是梁智强,搜了下这个不知道的名字才发现他很厉害。
现年42岁 电视经验: 从1990年到现在的2002年共12年的光景,在新加坡综艺节目方面成功创造了无数的神话。
在1990年,他以与众不同的主持方式让他在新加坡综艺节目里脱颖而出。
新加坡电视史上最长寿的综艺节目“搞笑行动”就是他最全情投入最具个人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在“搞笑行动”这个节目里,他的主要工作除了主持和演出之外,他也负责创作和设计大部分的爆笑内容,把这个节目数之不尽的推向全国最高收视率的宝座。
以下单元都是过去参与和创作成功的作品。
周二舞台秀(脱口秀为主)搞笑新闻(以爆笑的手法表现时事新闻)梁婆婆(观众陷入疯狂收视横扫全国各个时段的爆笑剧)办公室政治秀(揭发挖苦办公室战争的政治秀)学校政治秀(讽刺老师学生的挖苦剧)银幕透视(挖苦演艺圈讽刺爆笑剧)我爱芳邻(家庭爆笑剧)神经一法(法庭审案剧)梁细妹(家庭论理讽刺剧)共演出4年,每星期一次,每次23分钟、一年52个剧,风雨不改。
电视制作方面:以梁智强为主的梁家班和新传媒签下一纸5年的制作合约,负责替新传媒制作综艺节目。
梁智强是第一间和新传媒签下合约制作综艺节目的外制作公司,公司属下有签约艺人二十几位。
目前公司正在履行合约,制作的节目是“欢乐巅峰”,这个节目也是目前新加坡综艺节目(包括敌对台)的收视率冠军。
大型节目主持:负责主持每年“全国肾赃基金会”的筹款节目,过去7年梁智强都是基金会每年指定的主持人。
电影方面:梁智强在新加坡电影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是非同凡响的。
1998年编剧和主演新加坡开国以来最卖座的电影“钱不够用”(票房收入共坡币584万)1999年编剧和主演另一部卖座的新加坡电影“梁婆婆重出江湖”1999年编剧、导演和主演另一部著名的新加坡电影“那个不够”2000年参与黄百鸣电影“魔镜”2000年参与另一部港片“相约在2000”陈小春主演。
2001年自编, 自导, 自演 “小孩不笨”(票房收入共坡币390万)。
艺术性舞台演出:梁智强在去年受新加坡艺术理事会的邀请参加了艺术节的活动,他一个人以单口相声的方式把新加坡的名剧“棺材太大洞太小”“单日不可停车”搬上舞台。
一个人在台上单独表演2小时,深获各界好评,演出4场,场场爆满。
CD/VCD:梁智强也在过去的生涯里推出共17张的唱片专集和5张录象光碟专集。
漫画:以梁智强的形象为根据设计了三本阿兵哥故事的漫画,漫画名称是“乌龙回营记”。
其他梁智强为新加坡的娱乐圈作出无数的贡献,他在电视综艺节目上的成就也使他在1999年获得新传媒颁发演艺圈最高荣誉的 “特别成就奖”给他作为表扬他的付出。
此外,他还因为制作了一个短片获得新加坡电影节颁发的大奖“最佳导演”。
之外,由他编剧的电影“钱不够用”因为叫好叫座,使得新加坡各个阶层的观众都趋之若鹜的去看这部电影,因此1998年总理国庆献词里还特别由总理来表扬他的杰出表现。
看完《小孩不笨》,我居然哭了,很久没有试过看电影的时候看哭了。
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无论是给小孩看还是给大人看。
这社会很多大人们都太自以为是了,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非要小孩依照自己的意愿来行动,却不曾想过孩子的感受。
其实,他们不知道,有的时候他们远远没有孩子来得聪明。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可到底是真的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呢。
很欣赏片中李老师的做法,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老师。
五一节,在家看书,看碟,吃饭,睡觉,整理思绪,很无聊的日子。
发觉还是有很多的书没有看,很多的碟看不完,或许这就是生活,总有你做不完的事情,等到一天你把所有的事都做完了,或许就找不到生活的目的,我们都是凡人,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刻苦的追求,但我们可以在点滴的生活中去感悟快乐,去体验生活。
晚上看了部片子,《小孩不笨》新加坡的家庭伦理剧,读心理学的时候一个同学推荐看的,本来想着是个喜剧的,无聊的打算消磨掉长假的最后一个夜晚,谁知道竟然又把我惹哭了,好久没流泪了,不记得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应该也是看了什么片子,感动了一把。
好象是《人生遥控器》吧。
2/3的部分一直很轻松,说父母与孩子如何在沟通上有问题,都各自在用不同的语言沟通,按各自的想法去要求对方,却不得其道,当中充斥着不少笑料,直到看到孩子越走越远,那个叫JERRY的小男孩偷了学校的钱,他爹妈很生气,以为他是拿来买卡通,正要好好教训,谁知孩子说,他要钱是为了买父亲一个小时的时间,因为他爸爸一个小时的演讲值500元,他希望买他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学校看他的演出。
人与人沟通真的很难吗,或许当我们都用了对方都听不懂的语言,不仅要用心去体验,还要学会怎样去爱,学会怎样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去爱,不然爱也未必都会带来快乐!
故事最后的结局当然是好的,互相沟通与体谅,父母们终于发现家庭最重要,孩子又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但在现实中问题依然会存在,生活依然会继续。
最后引用片子的结尾语:你有多久没称赞过别人了,多看到些别人身上的优点,多看到些改变与进步,你的生活也会更美好。
1⃣️学校心理学课堂推荐影片2⃣️两部片子都是有笑有泪的家庭教育喜剧片。
在课堂上放映第二部时,班上女生的啜泣声此起彼伏3⃣️片子里的笑点细节非常贴近生活:父母冷战、讲大道理时左耳进右耳出、饭桌上永远在看手机的爸妈……但仔细一想,之所以会产生共鸣,是否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
4⃣️我常常觉得中国的亲子关系有些拧巴5⃣️父母多少有些自恋与自负。
永远认为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永远认为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是“最正确的”;永远认为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感激自己;永远有一种莫名的“悲壮感”与自我感动6⃣️子女多少有些无奈与孤独。
永远觉得父母不懂自己;永远被那些“被自愿”的选择所打压;永远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永远在做出叛逆行为时,首要目的并不是出于喜欢,而是可以伤害某人7⃣️我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并非好人被坏人打败,而是好人倾尽一生所做的事,却被对方冠以“坏事”的名义8⃣️于是,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抱歉
《小孩不笨》共有三部,没记错的话,我看第一部应该是在初二的一次语文读后感写作课上,那天,老师说要给我们播放一部电影,心想,哇!
电影!
开始的时候很开心,觉得很搞笑,因着情节,也因着熟悉而搞笑的语言。
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激情”被触动了,看着越来越催泪的故事,我不自主地留下了泪水。
现在回忆起来,可谓是哭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却是无声地流泪,剧中的三个小孩的遭遇也许过于戏剧化,然而其背后想要表现的那些青春期的困扰却是你我或多或少经历过的,如今回忆起来,那时候所认为的绝对,而今却只剩下只有淡淡的印象和一丝的懊悔。
这部电影用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展示了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可谓是非常“接地气”,看到国彬因为辜负了妈妈的期望而产生了跳楼的极端念头,这令我想起了当年同样冲动无知的我,同样年少的我们,同样地轻易冲动,同样地自以为是,然而那是我只是言语冲撞,幸而都走过来了,回忆以来,那些风风雨雨都成为美好童年的小插曲,走过,便不会再有,想想也是唯一的,的确值得珍惜呀。
至于家庭关系,相比之下我觉得我的经历就真的是十分平常了,我的母亲没有国彬的母亲那样急切地望女成凤,也不如Terry的母亲那样面面俱到地引导我的成长,她就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涉及原则的问题绝不妥协,然而又饱含着母爱,时时刻刻为我们着想。
而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环境对个人的成长的确有影像。
阿福生活在一个特殊家庭,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母亲一个人通过开小店正确微薄的利润来养活他们,也许是因为将母亲的辛苦看在眼里,阿福很懂事,主动帮衬自家小店,端茶倒水,洗碗扫地,照顾弟妹的时候还能抽出时间钻研数学题,同时也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母亲,而这也使他成为三个小孩中最希望脱离EM3的一个。
梳理好阿福的情况,我发现,至少,小学时代的后半段,我就是另一个阿福。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务农,为争取生活来源每天辛勤地劳动着。
我在这样的环境成长着,然而小学时代的前半段而今对我来说就像是梦一样,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气来当年的我居然可以是这个样子的:逃课,不交作业,成绩倒数,“小混混”,现今回忆起来我可以笑称自己是年少轻狂,细细探究,又觉得自己是因着意志不坚定,加家中管教不严的缘故。
幸而疯狂也只是一段时间,忘记是什么突变,后来的我,突然地认真努力,努力过后的收获让我尝到了甜头,渐渐,我便是另一个阿福。
同样地,认真的人生收获许多,比如,看见了爱,看见了时间,看见了自己的价值。
同样是艰苦的环境,却出现了前后截然不同的我,我想,固然,环境的影响很重要,而个人的主观努力也是同样不可忽视的。
而谈及家庭教育,片中最让人关注的便是Terry的妈妈,她对子女的教育采取的是一种事事关照,样样俱到的形式,然而,结果不尽如人意。
Terry的姐姐,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监管”下变得叛逆,对母亲的所有要求都表现出反对,甚至将这种负面的情绪带入学校,变得“无法无天”,而乖乖仔Terry呢?
,他成为了一个什么都听妈妈的,认为妈妈的话是绝对对的“废物”,最能表现这一点的便是片中的经典桥段,一个EM1的学生和其妈妈在与国彬争执跌倒受伤,目睹这一切的Terry本向国彬保证会做证,而但他的妈妈出现是,他便马上地改变了说法,令国彬失望,Terry到最后也一直阐述着,“听妈妈的话才是好孩子”这一观点。
这个说法则直接地凸显了Terry对母亲强烈的依赖心理,以致到后来当他被绑时出现要绑匪给他涂面包吃的“可笑”要求。
凭心而论,Terry的妈妈这种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周到的管理现实中也很平常,而这种教育方式的背后则凸显着对孩子内心真正所想的忽略,这也正是当下社会出现很多父母感叹自己付出甚多,而子女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的原因之一了。
国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极端,虽然在心态上他们恨铁不成钢,然而也就是因为他们太过在意他们所希望的,忽略了国彬自己的特长。
国彬的画很好,然而一直被父母老师,同学认为是无所事事之作。
国彬妈妈甚至道听途说,“孩子要打才有效果”之类的,看着国彬不争气,狠心地打他,而国彬为避免妈妈打他,甚至通过改分数,作弊等手段蒙混过关,最后“走投无路”,选择跳楼,还好未酿成大错。
国彬的母亲在大病一场后幡然醒悟,决定正视国彬的特长,最终国彬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得以使自己学有所用,做自己最喜爱的事,也算得上是一个好的结局。
还有一点就是教育制度的问题,片中的情况是: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三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
这其实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实行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到底有没有用,历来是人们争论的问题。
我从小到大所读的学校,都没有实行精英教育,而我在这种环境下活得自在,充分地享受着人人平等的权利。
在不否认精英教育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前提下,我认为它会时时宣示着差距,间接地给较差的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
然而实际怎样,我没有经历过,也不可做过多的评论。
最后谈谈影片的名字,《小孩不笨》。
这样一部似乎拍给小孩子看的电影,其实也是拍给大人看的,因为小孩子便是明天的大人,大人们也有曾经的童年时代,看似天差地壤的两个视觉其实有着很好的结合点。
我想,导演想要通过这部聚集着嬉笑怒骂的生活化的电影告诉我们,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小,行为幼稚。
可是,如果大人们给他们 机会,平等地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小孩子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同时我也看到,虽然父母对孩子百般地限制,可是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的,谈判胜于开火,一旦静下来好好交谈,也可以做到像影片最后最后那三个小孩一样,虽然还是很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可是心里也知道他们是为我们好的。
与父母各让一步,大家皆大欢喜。
你記得小時候的你,聽不聽爸媽的話嗎?
你是那種完全聽從師長命令的孩子嗎?
還是那種總是被視為亂源又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
無論你是哪一種孩子,你後悔當初的決定嗎?
或者,你滿意現在的自己嗎?
本片的角色設定很簡單,但卻囊括了最常見的三類人一種是完全聽命於父母,完全沒有自己主見的Terry;一種是成績不好,但卻很有繪畫天份的國彬;一種是家裡經濟狀況不佳,但非常講義氣的文福。
東方的教育文化似乎都非常的相似,所以這部片開始沒多久後,我就像是重新回到了10多年前那個只知道讀書的我。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著一種觀念:唸書,才能出人頭地。
我不會去否認這個觀念,但我想說:這只是其中一種出人頭地的方法,而且是最簡單的方法。
我當然也是被這種觀念灌輸長大的孩子,但讀書讀到現在,如果你問我:你出人頭地了嗎?
我會答:當然還沒,而且我並不覺得自己會有那麼一天。
你再問我,讀書讀了那麼久,你滿意你現在的生活嗎?
我會答:我不是不滿意,但我不喜歡!
小時候,我是那種師長都喜歡的乖寶寶:因為我很聽話我也厭惡那些總是違規的同學,心裡總想著:難道你就不能好好聽話嗎?
遵循命令是那麼的簡單,但真正難的其實是造反。
我從來沒有造反過,無論是小事還是大事,因為我找不到理由造反:我覺得師長說的話一定都是對的,爸媽說的話也絕對不會錯,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聽話、遵守紀律。
就這麼過了20年,這20年來我沒有想過要違抗自己的人生,因為我從來沒試過、也從來沒想過:光是在腦海中模擬一句違抗父母的對話就足以讓我的心跳加速、冷汗直流於是,就這麼平順的過來了,教出了一個很聽命令的孩子:這就是東方教育所謂「成功」的產物。
/而就在你已經習慣20年來只需聽從命令的生活時,突然要你為自己的未來做些決定的時候,你會驚覺:腦袋裝的三角函數、化學計算式、物理定理全都一點用也沒有,這些知識無法幫你決定未來、也無法給你一點意見以為自己通過各種「邁向成功」的考試就會有明亮的未來,在這一瞬間全然破滅你只不過是一個會背一點計算式的普通人類而已,沒有自己的想法、創意、主見,在這個社會上處處可見,沒什麼特別的這就是東方教育,在師長眼下看似極為「成功」的產物,其實說到底也只不過是個只會讀書的平凡人類而已:空空的軀殼裝著滿溢的知識片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是:Terry和文福被綁架後嘗試脫逃,眼前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筆直且好走的路,另一條是沒有人走過的崎嶇道路文福見著便說:「這條路太直了,很容易被抓。
我們走另外一條!
」Terry:「這條路?
這條路從來沒有人走過,會不會有危險?
」文福:「什麼事情我們因為怕有危險,而不去嘗試,最後就是死路一條。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是走那種筆直又好走的路吧,所以不必思考,只管往前走就好。
而無論是東方教育、師長、父母也總是將我們推向那種筆直、看似通往康莊大道的明亮道路我們乖乖聽命、行事;可現在,我多希望自己曾經走上其中一條沒人走過的小岔路,這樣的話,我會不會多一些主見、會不會多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突然很好奇當初那些總是造反的孩子現在都在做著什麼事?
他們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有乖乖聽師長的話呢?
他們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有好好背三角函數的公式?
他們會不會跟我一樣煩惱著未來呢?
我真希望聽到的答案是:會!
這樣我就能繼續說服自己,「聽話」並沒有錯。
最後我想說:我從來不否認教育的重要性,但到底該怎麼教、該建立什麼樣的觀念或許是我們都無法輕易解決的難題,也將會是永遠爭吵不休的議題。
而我想說:讓孩子愛上學習而非逼迫式學習,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
我所接受的教育曾經讓我厭惡閱讀,直到我自動自發的翻閱起一些被視為無關緊要的課外讀物後,我開始愛上閱讀、語言程度也突飛猛進:這不就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嗎?
為什麼我所接受的教育反而讓我對這些極具親和力的事物感到如此厭惡呢?
我們口中的「教育」,究竟是何物?
又代表著什麼?
也許是身為大人的我們都該好好問問自己的問題。
囧。。。俺大部分电影竟然都是上英语课或是思修课之类的看的。。。
周Sir暂时没有评论什么。
某个早晨的cctv6
哭哭笑笑中的真摯!
补标小时候,只记得肥仔受人欺负,然后结尾懂得反击了。
好喜感
呼唤所有的家长都看看。
55/100 踩着最现实的土壤,却要触碰最狗血的高枝,玩闹过头,无论挑选的切入点再好也要大打折扣。支离的线索,跑偏的主题,无休止的插科打诨,导演的无可要救的小家子气毁了一整部电影。
看完2后专门找得,拍得很不错,但跟2比就稍差些了
哈,突然想到有个孩子需要这部电影~
高中看的,觉得特别特别好看啊
那五个巨星我只认出三个……
我们都不笨。。
那个时候好喜欢男猪脚..好帅
小学老师给放的 只记得当时哭的很惨
说出孩子的心声
130817 @PGP
哇靠新加坡人说英文要人命啊!
[I not stupid小孩不笨]新加坡2002
剧情有点弱。不过与我朝多年前的情形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