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号。
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离朱利亚·杜古尔诺的金棕榈只过了两个月,就又有一位法国女导演问鼎欧洲三大——以奉俊昊为首的威尼斯主竞赛评委会将今年的金狮奖颁给了奥黛丽·迪万的《正发生》。
本届另一位评委中国导演赵婷,去年以《无依之地》获同一荣誉。
所以迪万不但与杜古尔诺完成了女导演的第一个戛纳威尼斯背靠背,还与赵婷完成了女导演蝉联金狮。
黎巴嫩裔的迪万最初是文字和电视记者,后来开始写小说和剧本。
月初走在丽都红毯上的时候,她最近的一部编剧作品《北区侦缉队》还在法国院线上映。
也许是新闻记者的底子,迪万的诸多作品都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其中包括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 Mais vous êtes fous(2019)。
这是一部涉及毒品问题的家庭片,从故事到视听都了无新意,但完成得相当扎实,很难想象导演竟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
这个优点延续到了她的第二部作品,《正发生》从拍电影的手艺上来说是部上乘之作,但评委们对它的青睐与主题的政治性脱不了干系。
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女大学生安在意外怀孕后试图堕胎的故事。
出身于外省下层家庭,完成学业是天资聪慧的安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意外怀孕则打乱了一切,威胁着她的人生规划。
1975年著名的韦依法案通过前,法国基本上禁止人为终止怀孕,进行人工流产会招来牢狱之灾。
安只好在正规医疗体系之外寻找堕胎的机会。
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前保守的校园中,早慧的安在性事上已经比同龄人早熟,并因此受同学排挤,孕事更是无处倾诉。
闺蜜在震惊之下因害怕而拒绝伸出援手,最好的男性朋友竟想趁机占她便宜,把怀孕当作天然避孕。
孩子的父亲虽支持她堕胎,但基本帮不上忙,不知是不能还是不为。
总之,怀孕根本上是一个女性事件,它只发生在女性的身体中,改变甚至重塑着她。
片中有两处对堕胎过程的直接呈现,一次是女主人公在宿舍里DIY,另一次是一位地下堕胎者为其施术。
这些手段都很危险,不能像医疗体系内的手术一样保证卫生安全,更没有麻醉,全靠忍痛。
威尼斯媒体放映时,有记者因此晕厥,被抬出场外。
其实导演的尺度不算特别骇人,反而非常克制,符合当时的客观环境。
四比三的画幅可能让观众无处遁逃,但手持镜头尽量保持静止,没有任何音画渲染和夸张的表演。
也许这种贴近真实的拍法更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产生生理反应。
迪万对苦难的处理在艺术上是高明的,又通过拒绝将苦难戏剧化,在道德上对受难者保持了最大的尊重。
影片也有明显问题。
它要讲怀孕/堕胎、性观念和阶级问题,本来是很好的搭配,但在这一主二辅三条线索之间切换时显得非常笨拙,有些刻意为之。
与堕胎不直接相关的辅助场面拍得有些犹豫,得靠观众脑补来圆其内在逻辑。
此外,与众多同类电影一样,时间选在堕胎合法化之前,看似与当下现实遥相呼应,实际上也是一种避重就轻。
《正发生》虽然是一部好片子,但在今年威尼斯高质量的片单中,还是有些配不上头奖。
它在堕胎题材中已无法脱颖而出,只能算是为这个已经汗牛充栋的主题添砖加瓦,并没有颠覆性贡献。
在更广的女权视角下,它显得有些“古早”,比以女性凝视批判男性气质的《犬之力》略逊一筹。
【这是一篇简介+简评,杂志的要求。
本来还想给澎湃写一篇深度的,但是懒癌犯了……】
明天2023.11.7准备看在Berliner Ensemble话剧版,所以提前预习,此为记录,因此会有很多的剧透。
女主的经历,烧红的毛衣针堕不掉,找医生开堕胎药结果拿到的是保胎药,地下两次的非法无麻药堕胎手术,坐在马桶上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一边为她开心,一边干呕,生理的不适是如此强烈。
trigger我那些孕检和生育过程,虽然也是要死要活,但至少有提供支持的医疗团队和伴侣。
“一种只攻击女人的病,把女人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第二天晚上,看了以此改变的话剧,也是我来柏林的第一部话剧,三位女演员的独角戏,三个年龄段,皆为女主角,她们分享同一个故事,困于同一个困境,她们都是她,都不想生又堕不掉,“堕胎,一个在语言系统里不存在的词”。
剧中所有男性角色都完全不见。
几个道具我很喜欢,丝袜:“好学生好姑娘”是顺从的完好的丝袜,套在手上是可以做手术的手套,水盆中捞起的丝袜,大小刚好是3个月死胎,淋漓下来的水滴仿佛是真的血一样震撼。
泥土:布满舞台,我喜欢这个无处不在的道具,泥土是能孕育生命的,是看起来肮脏的,混乱的,演员把泥土塞进衣服中,泥土坠在肚皮下面的质感沉重,就算是男人也能理解。
三个女主,搬起整袋的泥土,摔裂到地上,毁灭生命,毁灭自己的身体,大声呼喊“Sterb!
Sterb!
Ich Will Das NICHT!
” 泥土洒落到舞台外。
最终三个女主把衣服中的泥土抖落,身体又恢复了原来的体型,意味是如此明显,她们又自由了。
她们开始清扫舞台上的泥土,messy是如何发生的,也可以自己全部都解决掉!
导演奥黛丽.迪万与原著作者安妮.艾诺都有过堕胎经历,这使得她们能够以更加真实、细腻的手法去呈现这一话题.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每情感波动都充满力量,让人感受到那种挣扎与痛苦,而影片最终也没回避堕胎所带来的后果,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安妮在经历这一切后的身创伤.《正发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禁忌的挑战,更是对女性生存困境的一次深刻反思.通过安妮的经历,我们看到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挣扎,但我们也看到了她们的勇气与决心.这变影片不仅仅是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更是唤起了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思考.
从古至今女性的地位在一点点的提高,从附属品到自然人,随便截取一个时期来看,都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悲剧。
法国说起来也是个开放的国家了吧,电影里也处处表现了男女在性方面的开放,但是一谈到怀孕,每个人却是避之而不及。
反堕胎法一直都是将女性物化为繁衍工具的代表性社会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喊一喊口号要平权,但只有类似《正发生》这样让你从第一人的角度看到女性遭受痛苦的样子,你才会真正明白平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正发生》更能让你感到肉疼,身体不适。
没有什么能比把真实的画面放给你看更能让观众有同理心了。
1971年4月5日,一份由343名女性联名签署的请愿书刊登于法国杂志《新观察者》(Le Nouvel Observateur),在这份请愿书中,她们声称自己都曾堕胎,由此呼吁修改刑法典,请愿堕胎除罪化。
1974年,时任卫生部长的Simone Veil极力推动堕胎除罪化。
身为女性的Simone Veil在几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向男性占比极高的国会提案。
“没有任何一个女人会以愉悦心情去堕胎”“今天那些反对这项压迫性的法律修改的人,有多少想过要帮助那些处在悲惨境遇中的女性;除了判断(堕胎是)错的, 又有多少人向那些年轻的未婚妈妈表达过理解和道德上的支持,而这些恰恰是她们最需要的。
”1974年12月20日国会最终通过了堕胎免罚的决议,1975年1月17日,法国政府颁布自愿终止怀孕法案,这标志着法国堕胎行为的合法化。
影片的时代背景则设置在仍未堕胎除罪化的60年代。
意外怀孕的女大学生Anne随着孕期的增长而不得不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变故和心理上的压力。
学业的岌岌可危以及性格的变化使Anne意识到自己已经在生活的轨迹上逐渐脱轨,为了重回正轨她必须选择堕胎。
由于在当时堕胎依旧是被法律严格禁止的,Anne想要堕胎的诉求自然是得不到正视与帮助的。
可以分享口香糖的闺蜜为了怕被拉下水便划清了界限;平日里仗义的男同学则认为怀孕的Anne就不需要考虑避孕措施所以意图不轨;表面上给予了Anne希望的男医生则“不认为堕胎是女人自己的选择”所以给了保胎的药物;导致自己怀孕的男友则心安理得认为这一切应该Anne自己一个人解决;情绪的暴怒非但没有被家人理解反而以一记耳光结束。
影片中Anne有尝试过自己动手解决,胆小的我屏住呼吸开启了倍速才看完。
或许这样的疼痛是无法感同身受的,但那种绝望时想要抓住一根稻草的感觉,那种在得知自己没有成功后的失落,在我心里留下来强烈的共鸣。
“女性题材很容易拍成恐怖片,那是血淋淋的恐怖,那是真实发生过的恐怖。
”最终Anne得到地下诊所的联系方式,她卖掉自己的物品,筹到了400法郎,在极限的第十二周做了第一次堕胎手术。
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那种一个果实在体内枯萎的感觉无疑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谨遵医嘱,Anne适应短暂的不适感,她在感受生活逐渐回归正轨的预感。
她向老师坦言,自己感染上了“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
然而第一次手术并没有成功,她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
回到宿舍疼痛席卷,那个快要占据人生的不速之客终于离开。
镜头扫过,那是女性的疼痛,那是恐怖片无法达到的恐怖效果。
Anne是“幸运”的,她最终被判定自然流产,不用担负法律责任,依旧可以回归校园继续学习。
然而又有多少女性可以免于意外怀孕而导致的生活脱轨呢?
2022年1月28日,有一条微博上了热门。
“兔子的一生就只有一件事:忍住痛不要叫。
”是啊,现在想想,似乎从来没有听过兔子的叫声是如何,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折磨迫害,兔子依旧没有叫出声。
很像是大部分女性不是吗?
“忍一忍”“会过去”然而在漫长的忍耐后面对她们的依旧是生活的高难度模式。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些话可以放在这:“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
”“温良恭俭让,温暖的是体液,良莠的是体力,恭喜的是初血,俭省的是保险套,让步的是人生。
”希望社会对于女性能够宽容,希望女性可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希望当下这些正发生的悲剧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去式。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都让步。
2022年2月14日新补充:以中国大陆为例:妇女有生育子女的权力,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影片中对于女性的压迫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现实中也如此。
我不认为女性在终止妊娠后还要接受道德的谴责和批判,事实上人流手术所带来的危害是很可怕的,已经经历过身体和心理双重折磨的女性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这句话请问男方,为什么不去做什么措施来避免呢?
为什么不主动承担责任呢?
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很轻松吧,反正上手术台的不是自己,遭受疼痛的也不是自己,怀孕过程中身体发生变化的也不是自己。
男人也太轻松了吧,射出来后如果不想承担责任选择逃避就可以了,一听说女主没做成功脸色立马拉下来了。
另:我不认为女性有性需求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既然男的可以,那么女性也可以。
【7.9】1、女主漂亮,对自己狠心,是一个父母和老师眼里的乖乖女,课程老师满分,课堂表现好,就是因为和某个波尔多男人一夜情,而怀孕了,在其所在国家,堕胎是非法的,然后怀孕了好像也不能继续读书,多种buff叠加让女主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个孩子。
用了注射雌二醇的方法(那个老医生真无良,想收人家20法郎,还开了一个保胎的药方,很明显是保守派,坚定认为堕胎有罪的一辈人),也自己用台灯照着铺着桌布坐地上用铁签子捅,最后去了“纸条女生”介绍的一对夫妇家里,用消毒工具🛠️整一个看起来的自然流产,结果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才成了,还有那个脐带,太血腥了2、女主好学生形象+家庭关心的表面化实际却缺位+学校老师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学生真正遇到的困难+医生怕担责+男友只顾面子+其他男人馋她身子,激发观众同情和愤慨
电影《正发生》讲述了女大学生安与男友在一次缠绵中不幸怀孕。
怀孕给她的人生、学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她为了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选择堕胎。
但是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在天主教的教义里堕胎意味着对生命的亵渎,不仅如此,在20世纪 60年代的法国在法律上也是严令禁止,倘若实行人工堕胎,就将面临着牢狱之灾。
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下,安选择堕胎势必困难重重。
她寻求室友闺蜜的帮助,昔日友好的闺蜜却选择“尊重安的个人选择”,不敢给出任何建议,害怕沾上关系,担负责任。
这与片头安和闺蜜交换口香糖时那种亲密关系的最大讽刺。
走投无路之下,安寻找异性好友的帮助,异性好友却将怀孕当成最好的避孕措施,对安图谋不轨。
安寻求男友的帮助,男友却声称自己也没办法,让安独自去面对事实。
安在情绪不佳的状态下,家人不但没加以体谅,反而反手扇安一巴掌,认为安打乱了家人午后晒太阳的悠闲心情。
这些情节,将人类的冷漠自私暴露无遗。
在关键时刻,平日亲密的家人闺蜜朋友,都只想到自己。
安生于平民阶层,读书成为跨越阶层的最好工具。
安寻遍周围人无果后,选择自己动手堕胎。
当安亲手将铁棒插入子宫时,痛苦仿佛穿过屏幕传递给观众(据说电影节上有记者因此晕倒)。
可惜DIY堕胎失败了,原因在于原本以为帮助自己开堕胎药的医生,实质上开的是保胎药。
偶然之中,安知道民间还有私人非法的堕胎诊所。
私人诊所里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连仪器消毒也是使用开水烫,没有麻药,手术时不能大声叫喊。
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进行了堕胎手术。
第一次手术,堕胎失败。
第二次,堕胎成功,可是回宿舍后大出血,紧急送医救治。
救治成功后,医生在诊断单上填了自然流产,安的堕胎之旅,才真正结束。
安重返校园,重返那个在雨果诗句的带领下,优胜劣汰的校园。
生育权,应该真正还给女性,而不是利用宗教、法律禁止堕胎。
倘若安顺应社会规则,生下孩子。
那么,这个孩子极大可能面临着单亲家庭,成长环境不能得到保证。
安也因此失去通过上学实现阶层跨越的机会,极大可能留在出生的阶层、区域,重走父母走过的路。
那么,这将是对两代人的沉重打击。
生育,意味着责任。
倘若不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环境,不能给下一代留下更多的选择,那么下一代极大可能被迫重复你走过的路,你父母、爷奶辈走过的路。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育,有何意义?
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在寒风骤起的时候躲在被窝里看,越看越瑟瑟发抖……怀孕的焦虑、身体的痛苦、要挂科的不安、“权威”虚情假意的欺骗、闺蜜唯恐被牵连的划清界限、三次堪比恐怖片的堕胎过程,层层渐进,将恐怖的气氛推至高潮,其中每一个男人虚伪无情的面目都无比现实。
更恐怖的是,这是改编自自传体小说的情节,在堕胎犯法的那个年代,这是每一个想要堕胎的女人经历着的事情,甚至,这是当下女人们『正发生』的经历,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女主一样有『幸运』的结局,这就是最恐怖的地方。
它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同样主题的电影,这是只有女人才能理解的痛,这是只有女人才会染上的『绝症』,将女人们的真实经历搬上银幕,就足以成为一部恐怖片。
而“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并不是错误,“冷漠比痛苦更恐怖”则该是箴言。
凭什么男人只需要寻欢作乐享受“性”,女人却需要承担这之后一切的风险?
如果政治合理化了“冷漠”,那么它就应该是被摒弃的。
女人应该拥有主宰自己子宫的自由,比起尚无意识的胚胎,活生生的女人才是更该关注的主体,而这个意识,在这个女性是二等公民的世界,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人应该呼吸”一样的认识呢?
3星,影片反应了打胎问题,而并没有讨论对与错。
这点做的很好,人类情欲是自然天性本身没有错,养不起孩子就打掉貌似也没有错,医生觉得孩子是条生命就不能无情弄死也没错。
所以错的就是没做好自控和措施,这就揭示了片子里最精华的人设部分,女主表面清高但骨子里闷骚,黑发闺蜜保守温柔但实则叛逆, 金发闺蜜最为开放张扬但实则她是最保守乖巧的。
这三人出事的概率一目了然,设定很科学。
电影《正发生》。
202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金狮奖。
改编自安妮自传体小说。
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法国禁止堕胎,大学女生安妮因一次放纵意外怀孕,因非法堕胎存在的法律和生命危险,在学业和未来之间做选择,偷偷寻求堕胎方法的故事。
她找到医生。
两个医生都因为要负法律责任拒绝了帮忙。
第一次试图堕胎是她拿长铁棍自己捅。
捅完找到其中一个曾拒绝过他的医生时她说:我以后会想要一个孩子的,但我现在不能拿我的整个人生去交换,如果我因此变成了单亲妈妈,我会恨这个孩子的。
第二次是在一个有相同经历的同学帮助下找到的地下组织,手术过程无麻醉而且不能叫,一叫医生立刻就会停下,因为墙壁很薄。
之后她找到老师,让老师给她机会把落下的课补上。
老师问她之前是病了吗?
她说:“是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是啊,明明是两个人的事,结果却只有女孩一个人承担。
男朋友只是口头上支持但是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提供不了情绪价值。
当老师问她是否想当教师,她说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就是想写作。
女孩是很勇敢坚强,并且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次堕胎又失败了。
第三次她来到地下组织,在医生告知风险的情况下又再做了一次。
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幸好被同学发现喊了急救,在医院里碰到了一个“好”的医生,在病历上写“自然流产”。
那个年代,有些医生反对堕胎,他们认为不能让女人拥有自主权,比如安妮寻求过的其中一个医生就把保胎药开给了她,骗说可以让她来月经。
如果碰到持这种观点的医生,在病例上写“堕胎”,女孩就得坐牢。
影片直面血淋淋的手术过程,十分可怕,我几度暂停,双脚冰冷。
而且她是一个人去的。
瞒着父母,同学因为怕连带责任也避开她。
只有最后胎儿流出来的时候她坐马桶上浑身发抖汗流满面,让室友拿来剪刀以后,她说:“我一个人做不到。
”室友看着血肉模糊一团,忍不住干呕发抖着说也做不到,但最终还是帮了她。
天,如果我是室友,我也做不到。
如果我是她,我更做不到。
——但是最终我们都会做到的。
谁不曾在成长路上伤痕累累。
无论多害怕,最终我们也都能做到。
还有一个细节,她之前一个闺蜜后来找到她,说暑假她也一直在和一个大她很多的男人谈恋爱,在能找到的任何地方做爱,很多次。
“我们唯一不同的只是我没有怀孕。
”谁又不是呢。
以及,同学说,羞愧很强烈,但欲望比羞愧还强烈。
谁又不是呢。
但我最佩服安娜的是什么呢,是她几乎没有出现过那种诸如悔恨、怨天尤人、犹豫、过度恐惧、自我怀疑以及愤世嫉俗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我们只留下荣誉,其余的,我们应撇开,只需前行。
我们的眼睛是愤怒的,我们的额头是苍白的。
在他们之上,我们读道:‘信念、勇气、饥渴’,队伍继续着他们的路程,高高昂起头颅,高高举起旗帜,神圣的旗帜!”(维克多.雨果)看完还想起《自梳》,杨采妮也是怀孕后一个人用长针自捅差点命丧黄泉。
这部剧里的男人同样是懦弱无能且自私自利。
女人总是独自承受痛苦后成长。
表现的一点都不够
喜欢,并不曲折的故事,揪着人心,一直等待“发生”、如何“发生”或制止“发生”。咚的那声,安妮泪盈于睫,自己亦随之泪下,女性的痛苦就在那一声、那一剪刀中。可也是决裂痛苦的唯一方式。“这是只攻击女人的绝症,把所有人变成家庭主妇”。
看到最后我觉得我的肚子也很痛。(一直以来听到同事的差评 单薄做作云云 对男的我就想问 你们其实连痛经都没有经历过吧 凭什么呢 但觉得这部片很差的女同事我就真的搞不懂了)
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冷漠比疼痛更恐怖,
jump scare算什么,异形虫算什么,男权才是最大的恐惧缔造者,偏偏某些男观众还不理解,不想要但堕不了,这种困境还需要怎么讲述才高明到值得您共情?
更像《四月三周两天》与《聋哑部落》的结合体,时间线下的行动过程与堕胎体验的感官呈现。并用六十年代风行的清新胶片质感去质疑祥和影像下社会的悲惨,女性境遇也借表面柔和靓丽内里却艰难无助的反差突出其个人权利的缺失与压迫。言语上的谨慎在显现社会风气的噤声,私密谈话的遮掩也沦为伏地魔式的不可说,这放置于影像画面中,更加深了这种反差。特写镜头除了准确记录人物内心的变化外,其实有意的规避了电影自诞生之初就对女性角色的一种凝视性取景,上半身作为最常见的出现方式,其实是带有色情意味的选取角度,而本片却自开始之初就规避在非必要段落/日常场景中使用这种取景方式,打造去窥视意味的影像记录。而展现的镜头无疑是困境的直接描绘,这与片中痛楚经验的记录直接相关,而且做到了最极致的描写。看似相驳的利用,被完美组接到了一起。
这是一种只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比较讨喜的改编作品,把整个调度框在单一人物私密空间的做法感觉是个笨办法,并不需要用一种特别绝缘的形式来表现孤立和无助
以视觉疼痛为主导的女性主体意识爆发。女性因天生生理因素限制在两性关系里总是被迫承受更多,合理支配自己身体是每个女性天然拥有的权利,千百年来却要在男权制定的规则下不断抗争与呐喊。双重语境→正发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故事依旧在不同国家、地区、种族不断上演,结合最近的X县社会热闻来看实在讽刺不已。
"正发生”这个片名起得很加分 要是制定和子宫相关教条法典的人也大都长着子宫 那绝不会到了公元2022年还有十几亿人可能会在巨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折磨下因为拿掉了自己体内一个胚胎而被关进大牢
无聊的顾影自怜之作
不咋地
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古老幽魂的返身亦是女性永恒的诅咒,正发生的高压语境不但跟随倒数计时胎死腹中的梦想,更是对保守主义死而复生抬头的愤怒瞪视。单一视角和手持拍摄的极简处理浸没困境感知和痛感传导的进行时态共鸣,战栗不绝的心理惊悚来自紧凑画幅锁住并放大绝望惶恐的神色——在闻性色变,进取有罪,欲望自由的空隙要靠怀孕免罪金牌偷来的年代,被男权意志孤立而无援的女人,被迫观看却无法施以援手的目光,周遭众人的漠视和加害模糊面孔,组成孤身对抗世界的系统。鼓点渐强提醒知情不救沦为共犯的事实,隐去血腥的堕胎仍能触犯观众就形同挑战。多少叙事隐没的伤痕,多少乘势复苏的征兆,自我献祭意味的生死一搏或可于银幕换来前程似锦的窒息松绑,但那些死于极度痛苦的无名女孩始终在场,集体受难罪孽无以偿还。政治文学分野的隐喻开头就已埋下。
大改原著结尾!所有cue萨特的地方我都爆笑了… 不知道为什么要和《钛》比,这部片子就是在找共情,情感机制完全不一样,所有在求大姨妈小组接过血气的女性懂都懂,ps. Anne为什么是黑头发我好出戏啊。
越发觉得《四月三周两天》可贵
拍了种自然的恐惧和戒备心,女主几乎是黯淡无光的,没有精神的。试图短暂麻痹自我和他者进入社会的议题,却始终未提及根源性。
好看在哪里?
确实拍得很好,大概可以理解为啥一群导演的评委会会给它金狮了。技艺相当出众。但在同类题材中,也不能算是最好的,且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贡献。所以说可能匠人多的评委会,缺一点历史感。
国情不同,没有共鸣,但拍得不错,演得到位
堕胎仍然违法的年代里一个女大学生的斗争。情绪的压抑紧张控制得非常好,那种压抑感真的能传递到整个放映厅。把正反打基本上换成要么是全景要么是聚焦一个人其他人是画外音,增强了镜头感染力。一部精准、动人、在当下十分必要的电影。 @2021-11-28 0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