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小预算,却拍出了超过《湮灭》的好质感。
《星之彩》改编自1927年的著名克苏鲁小说,悬疑氛围cult场景都做得非常到位呀。
来自外星的一种力量不可描述,直接拍摄那个本体是吃力不讨好的,失去了神秘感就索然无味了(比如《湮灭》)。
那么咱就拍拍它对人类做了什么吧。
在这个层面上,导演和美术做得很具独创性。
不放图了,你自己去感受下。
很久没看到制作这么精良又直给的克苏鲁了。
看后表示痛快。
这几天看了《湮灭》和《星之彩》;都是“克苏鲁风格”的作品。
克苏鲁神话当年无人问津,如今大红大紫。
从魔幻的《魔戒》《黑暗物质》,科幻的《异形》《银翼杀手》到《三体》。
魔幻和科幻的边界在渐渐模糊。
小说《三体》在当年的星云奖,败给了小说《湮灭》。
电影《闪灵》是豆瓣恐怖片得分排名第四;电影《银翼杀手》则开创赛博朋克科幻风;湮灭我看完第一遍,连着看了第二遍,才看明白。
和闪灵一样,是事后恐怖。
第一遍看完觉得平常,但影片最后的线索,会让你突然意识到故事情节还有大量你没有认识到的内容。
在闪灵里是最后的照片,湮灭里是男女主人公的眼中的闪光。
闪灵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它告诉你,你眼见的都不一定是真实,你需要去复盘才能发现事实其实不是你在第一遍理解的那样,整个故事结束了,你才会意识到毛骨悚然。
而这拍摄于1980年。
洛夫克拉夫特先生的作品,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种风格,名叫“克苏鲁风格”。
1982年《银翼杀手》开创了赛博朋克的先例。
克苏鲁风格在当下已经是一种十分流行的黑暗美学。
《湮灭》和《星之彩》都很好的阐释了洛夫卡拉夫特克苏鲁神话的内涵,那就是“不可名状”“不可描述”和“未知”的神秘和“真相“的不可抵达。
这既是非理性的,又是理性的。
理性和非理性竟然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我看到的神秘主义作品,都是黑暗的结局。
如恶魔学电影《万能钥匙》《第九道门》这种高得分作品。
这都契合了“人类的痛苦和无意义”这个后现代的哲学观点。
无意义,是后现代作品很常见的主旨。
不过能演绎清楚的作品其实是不多的,甚至可以说很少。
湮灭和星之彩,主要是通过离奇的情节和主人公的毁灭,来凸显世界的无意义。
不过毕竟是通俗读物,距离红楼梦里的幻灭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总之,还是特别推荐这两部我给5分的黑暗结局电影《湮灭》和《星之彩》。
开头是不是被星之彩照射过这一家子就已经不正常了?..如果不是就感觉很不自然.首先反应不应该是惊慌不敢出门吗..然后开始谈论陨石?ET?会不会有辐射??但是几个人出去后的反应.....尤其是凯奇...大家都似乎见过...显得不真实..表演就很尬...整部电影想表达未知?恐惧?对不起都不合格!有人说主角是星之彩这个外星生物....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聊聊几个恐怖镜头和几个变异生物..至少我认为不够刺激精彩..并没有对这个生物捕食或者说同化详细的交待...最后突然离开地球...是因为怕枪?我个人臆测是来捕食的,水质学家看到的景象是在表示地球最后会变被蚕食殆尽?
前期比较沉闷,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外星恐怖入侵片,直到后期才揭开神秘面纱,辐射,能量,色彩,生物工程改造,以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影响周围环境,感觉像是影片最后说的那样,来的只是一个外星势力的小哨兵而已,收集完本星球的一点资料就离开了,当然最后还有那个外星螳螂留下来继续观察。
最后的特效还是不错的,色彩能量,以及类似怪型湮灭一样的恐怖元素,可惜没有展开,最后依旧不明不白,主角一家单纯的倒霉吧。
影片告诉大家千万不要远离城市,人还是要群居比较好,不然求救都没信号。
哈哈
最近看了这部片子,也看了《星之彩》的原版小说还有田边刚改编的漫画。
记下一些想法。
①电影里的节奏是比小说、漫画都快的, 但毕竟本来原著里的“感染”节奏是一两年(这很难为导演影视化),更多铺垫在了日常动植物的缓慢得反常现象,举例的也是常见的动植物,营造出“管中窥豹”的感觉,以被动观察到异样为多。
比如跳跃强化的兔子、体型偏大一点的虫类、弯曲的藤蔓、没有风但运动的树枝。
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阅读起来感觉这种“反常”味道会更好。
电影里借鉴的“肉团拼合怪”、“僵尸动物”,感觉都是后加的。
②电影设定是现代。
原本设定是马车、骑马的年代。
所以电影里手机、网络、机车更多。
小说主要是调查员和阿米对话的视角;漫画主要是内厄姆的朋友阿米回忆的视角;电影开头的调查员和阿米直接融为了同一个人,而且是配角,戏份不多。
电影主要是内厄姆的主角视角,更强调个人精神状态受影响,神智不清。
③小说更多着眼周边外人视角,强调了城里人的傲慢,一种对内厄姆的漠不关心。
一种总以为乡下人知识程度低、迷信,在说胡话不可信不理智的预判( 漫画里更多是补了邻里或者教区的人遇到异常多了,避祸的心态。
)。
漫画和电影里的内厄姆感觉比小说里更干练,小说里更老实。
不过越硬汉越悲哀,熵增越发明显,有股不服输的劲。
④漫画更忠于原著,母亲和孩子是分别被内厄姆关在阁楼两对面房间里,而且一直吼叫(发疯痛苦)。
电影里似乎没有。
孩子掉井里本来是提着灯笼挺诡异的过程。
本可以在这方面拍的更有“东方”诡异风味就好了;电影里却变成哥哥为了救狗傻乎乎“穿越”就很迷。
另外是最后警方来调查的过程(抽水、挖井)电影改成了营救,没什么体现。
⑤星之彩貌似有个白天弱、黑夜强的性状,电影里也没有。
不得不说,这是烂片大王的凯奇近年来少有佳作,遥想当年,那时他可是真正的影帝,也曾是票房的保证。
但古人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凯奇的风评也如这泼出去的水一般——“浪子回头,为时已晚”。
其实电影本身是那种与@《湮灭》一样的超现实科幻题材,里面探讨的外星生命与传统意义上的克苏鲁风格不太一样,它更多的是探讨一种超越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故事。
从这个方向来看,这些外星生命体通过进入某个被选中对象的环境,然后开始了以局部影响整体的超速进化。
电影中无论是配色还是剧情,都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整个画面和气氛的营造引人入胜,甚至还有不少致敬经典的镜头和拍摄。
比如:
怪形 (1982)8.21982 / 美国 / 科幻 悬疑 恐怖 / 约翰·卡朋特 / 库尔特·拉塞尔 威尔福德·布利姆雷羊驼变异的场景与怪形中雪橇犬的变异类似不得不说,无论是《湮灭》还是《星之彩》,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饱和度极高的色彩搭配,只不过《湮灭》展现了变异生物多样性,但《星之彩》则落脚于变异对一家人的影响。
一家五口,儿女双全,是很多电影中完美家庭的配置,但就是这种完美,在破碎和肢解时才更引人入胜。
设定中男主对妻子的爱,女儿对巫术的痴迷,大儿子的唯唯诺诺,小儿子的神神叨叨,在星彩不断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让人感觉起伏跌宕的小高潮。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个情节:
这里为什么会提到杰克,让人觉得疑惑又毛骨悚然因为按照电影的设定,自从星彩降落后,加德纳一家便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他们只能进入星彩所在的范围,并不能逃离这里。
但当警长将情况与沃德探讨时,他却提起了加德纳的小儿子杰克,这种说辞不由得让我觉得电影中藏了不少值得深挖的地方。
我猜测,因为星彩落入水井,当地人应该都饮下了这些被污染的水,所以他们应该向一个整体一样,能与杰克沟通。
而在电影开头,从杰克的反应最先开始也最强烈来看,他应该是最先变异但不明显的那种,但他却成为了星彩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之一。
美妙的《星之彩》,却成为了加德纳家的恶梦,正如网友所言,那些可怕的侵入和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而当你察觉的刹那,却也为时已晚。
同样是未知的光芒,《湮灭》五彩斑斓,本片中导演特意只选择了一种颜色:恶趣味的死亡芭比粉,虽不像彩色那么诡异,也没有红色那么恶心,却让人不禁与血与肉联系起来,血腥至极,充满了邪恶与不祥。
正好前几天看了“普罗米亚”,里面的外星生物是一种来自其他平行空间的火焰,看来人们厌倦了外星人大眼秃头的呆萌形象,开始向风火雷电等能量转变。
本片中的外星人设定颇有新意:这种“生物”的设定是一种“颜色”,具体表现为一种粉色的亮光;但凯奇却形容为“一种无法形容的颜色”(多半还十分壮观美丽,美到蛊惑心智)。
有的人会闻到臭味。
受到“颜色”的污染后,时间,空间和生物都会出现异常:天空会出现粉红色闪电,电视、手机会“罢工”,并接收到来自异界?
其他时空?
的噪音。
生物会变得畸形、生长迅速、扎堆互相吸收同化,精神上逐渐走向癫狂。
时间也会错乱,不分白天黑夜,人死后可以复生;空间会扭曲,人身处其中会迷路。
这种“颜色”似乎具有放射性,会烧伤生物的皮肤,所以畸形人类和动物都看起来白花花的,毛发会脱落,露出里面的骨头和血肉,我感觉也有点像被吞下去没有完全消化的残渣,参见蟒蛇(动物世界看多了)。
“颜色”还与水息息相关,似乎会栖身于此,还会污染水源,不过本片中污染程度和表现不明。
“颜色”来自宇宙深处,一个只有触手(或被改造成触手?
)的可怕星球。
如果要问什么生物会这样,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我只能说,克苏鲁世界的设定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用理性和逻辑去分析的世界,这里充满了可怕的未知,有着永远无法揭示的真相。
以下是百度百科对“星之彩”的解释,来感受H.P.LOVECRAFT的脑洞吧:星之彩是一种有知觉的生物,但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却像是一种纯粹的颜色。
它不是气体,也根本没有物质化的实体;当它移动时,看起来就像是一块闪闪发光的、无定形的颜色在四处流动,在它淡色遮蔽的阴影中闪闪发光。
它发出的色彩与已知光谱中的任何颜色都不同;这块特殊的颜色能在地面上流动,也能像生物一样在空中飞翔。
当它进食时,其猎物的皮肤与面部都会散发出和星之彩颜色相同的微光。
[1]
星之彩虽然星之彩是无形的,但它从人体上经过时仍然能被察觉。
那感觉就像是触碰了粘湿、有害的蒸汽;在盖革计量器上,它的存在表现为一种独特的辐射爆发现象。
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光源强化设备监视时,它表现为一块明亮的发光体。
但红外线监视器对其无效。
星之彩来自宇宙深空,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自然法则。
成熟的星之彩能产生胚芽,它是一个三英寸大小的球体,看上去像是中空的;当被放在营养丰富的土壤或浅水洼中时,胚芽就会开始发育。
数天后,胚芽的外壳就会分解,并出现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幼虫的新生物。
这些像果冻一样的幼虫能长得非常大。
当它开始渗入生态系统时,当地的植物就会开始病态地疯长;果实的味道会变苦,昆虫和动物会产下畸形的后代。
到了夜间,所有的植物都会散发出星之彩的微光,草木会扭曲、缠结在一起,像被强风吹打一样猛烈摇晃,甚至连人类都会发出幽灵般的光辉。
数月后,幼虫就会转化成幼年期的星之彩。
幼年期的星之彩会离开自己的巢穴,在附近觅食,并开始消耗在它身为幼虫时曾影响过的地区中所蕴含的生命力。
当它吸取了足够的能量后,就会离开这颗行星、前往太空,并最终成熟。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此区域拥有大量生物,星之彩能吸干大约五英亩范围内的所有生命力;如果是一片荒野或草原,星之彩能吸干十到二十英亩内所有的生命力。
土地一旦被吸干,就会从此荒废,没有任何植物能继续生长。
明亮的光线能抑制星之彩的活动。
在白天,它会待在阴暗、凉爽的藏身处,最好是某种水底:池塘、井、湖、蓄水池甚至海洋,都是理想的地点。
除了令人惊掉下巴的二人合体,片中把那种“难以名状的恐怖”气氛演绎得比较到位,不同于其他恐怖片,主角们几乎没怎么想要去逃避或反抗,这也和克苏鲁的设定是一致的:反抗是没有用的,面对远超人类认知、来自宇宙深处的远古巨神,渺小的人类只有怀着巨大的恐惧等待死亡的降临。
“我们哪也去不了”小哥透过女孩的眼睛看到了虚空异界的可怖景象,其中一个景象和女孩头上的符号重合,是否意味着这种生物早就收割过地球(我不禁想起了异形,哈哈)?
片头也说过“......这里充斥着女巫的传说...邪恶的事情一定是数个世纪流传下来的”。
从这种意义上,女孩终于成了“女巫”,透过那一双疯狂的恶魔之眼向主角展现了分不清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预言:既然“颜色”会扭曲时间与空间,那么小哥看到的是什么呢?
可能是“色彩”的起源,可能是其他星球生灵涂炭的末日景象,也可能是被改造了的地球的未来。
想象这么一种只依照本能漂浮于宇宙之中的生物,收割过一茬又一茬的智慧生命,地球不过是它的一盘菜,光想想就觉得要疯啊。
片尾也很有意思,按理说按照前期发展的套路展开就好,怎么吓人怎么来,怎么莫名其妙怎么来,片尾却强行解释一波,什么一个世界迁徙到另一个世界,生灵涂炭神马的,刚以为这片子又落入了套路,接下来要上演一部警长和水文哥摧毁外星卵,拯救人类免于灭绝的老套桥段,关键来了:警察迅速领了便当,小哥鬼爬回了怪物的巢穴,按照克苏鲁的一贯尿性,这种亦鬼亦神的生物不是应该“看一眼就让人发狂”的吗!
为啥小哥没有死?
也没有发狂呢?
若干年后,大坝建起来了,小哥也沧桑了,世界却没有走向既定的灭亡,是“星之彩”吃饱了回到宇宙去了,还是潜伏在水里准备在蓄力槽满后给人类来个大清洗?
如果这不是导演编剧上的疏忽,可见结局也没有按套路出牌,这正是克苏鲁电影的设定:导演将这种非理性、难以名状(缺乏逻辑?
)贯彻了全片的始终,细思极恐。
我只能说,这很“克苏鲁”!
从名字就知道是一部克苏鲁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将星之彩的刻画可以说很到位,整部电影我个人认为是非常优秀的,充满了克苏鲁小说中具备的经典元素,凯奇的演技不用多谈,他对于情绪起落转换的拿捏整个好莱坞应该没有几位能及的,其余的演员也都非常到位。
电影开头非常熟练的让受害者们(人和动物)过了一遍场,隐晦的表现了他们的怪异性格和家庭中隐藏的矛盾,为后期人物冲突爆发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以人物视角充满空间感的展开了整部剧中所有会用到的房间场景。
其中大量的镜头出现了“三角”和双重“门”的图形符号,阁楼的中间隔断的三角窗户是母亲和杰克杰克合二为一的符号;而客厅与厨房的两道方形门伴随了凯奇心智的每一阶段突变,这些图形融入到场景中令人不安而压抑,我认为是最大的亮点。
了解星之彩的设定的话,你会知道要想在电影这种具象艺术中直接呈现星之彩这一概念是非常不易的,但星之彩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一种可视的事物,而是一种侵蚀你想象力的恐惧,电影主要的篇幅都忠于设定描写了星之彩对周围放射性的异化(例如加速成熟的难吃果实),从而展现一种另类的晦涩的恐惧。
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渲染,为了突出这种视觉污染和令人生理不适的色彩,还运用了大量刺耳的高频率嗡鸣,效果实际也不错,反正我爽了。
对我而言,有些败笔的地方在于大儿子下井送死,这实在太蠢,女儿的很多地方也没讲明白(死灵之书都有译本了???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很对我口味,大概有凯奇的加分,虽然他现在是接了太多烂片,但我始终认为凯奇有这个演技不愁翻不了身。
清汤寡水的科幻片,没有把洛式的诡异气氛表现出来。
表现非常平庸,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美剧中的某一集”,没什么亮点。
对于镜头的把控,气氛的烘托还是薄弱,科幻元素盖过了惊悚元素,导致了剧情上的两边不讨好。
影片整体色调太亮,导致气氛沉不下来,我个人觉得如果整体色调偏暗,而突出星之彩的鲜亮,那可能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还有在镜头的把控上,而且说实话,尼古拉斯凯奇感觉不太适合演这种惊悚片,总是给人一种见过大世面的样子,感觉这人在就很稳....
星之彩是我在洛老作品里最喜欢的几篇之一,今天发现竟然有电影于是看看,看完感觉很失望看之前没有抱很大期望,毕竟洛氏恐怖的核心就是“未知”,不可名状不可言说之物,电影要拍出这些显然不太可能。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观感还是低于我的预期。
首先是整体的氛围塑造。
电影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提及星之彩到底是什么,从哪里来,陨石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种种异象。
能理解导演的想法是通过这种未知让观众感到恐惧,但是事实上因为氛围塑造的不够加上角色难以代入,观众感到的更多的是迷惑以及好奇...整体的节奏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这部分跟着原作走就可以,陨石砸落,异象渐显,一家人也渐渐被影响,想逃离的时候却发现为时已晚,试图拯救他们却晚来一步的男主。
每个小部分看起来都还不错,但是之间的连接太过生硬突兀,一个部分好不容易到达高潮,突然又突兀的转接到下一个。
对原作的改编我个人很不喜欢。
我觉得最败笔的是改变了一家人的职业。
原作里这家人主要靠种地收入,因此星之彩带来的植物变异,作物味道奇怪对他们来说是灭顶之灾,相比之下电影里父亲因为番茄的问题突然大发雷霆就显得奇怪。
(虽然也可以解释为星之彩让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
还有就是星之彩带来的一步步的变异。
原作里提及了植物的诡异色彩,形态的变异,提前发芽的树。
他们在后期又慢慢变得又干又脆,变灰,萎缩死掉。
我觉得这些对于塑造诡异氛围是很重要的,然而这些在电影里都未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变异的昆虫,变成怪物的母子和羊驼。
(唯一算提及的是作物的早熟和难闻的味道)在原作中所有因星之彩而死亡的生物只有一种表现:发干,变脆,碎裂而死,伴随可疑的恶臭。
但是在电影里却没有一个人因这个原因而死...可以理解为这是为了方便理解做出的妥协,但是这样就大大削弱了洛氏恐怖的感觉,洛氏恐怖强调的从来不是怪物,而是祂们作为人类认知之外存在的不可名状,仅仅是概念的叙述就足以让人发狂。
关于母女的死亡方式,我实在不解为什么要改成怪物的形态,原作中两个人精神逐渐崩溃步入疯狂的遭遇我觉得能更好的塑造氛围...好吧也可以理解为电影篇幅所限没有多余精力表现这些变化。
还有一个改动我觉得也属于无奈之举,原作是调查员(姑且先这么称呼)找到了阿米,了解到了这一切。
一切都是基于阿米的描述,所以阿米的主观感受和选择性表述让文章的恐怖程度大大加深。
洛氏小说的第一人称为作品提供了不少代入感和恐怖元素,作为电影,要做到这点比较难,只能做到把客观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并辅以角色的感受。
关于电影的特效和配音部分,平平无奇。
最让我失望的是一部洛氏恐怖的片中竟然出现了jump scare...完全不符合洛氏美学....很失望很失望。
特效方面我觉得还好,没有让我感到很不适,配音中规中矩。
或许是我对原作过于执着,如果是对克系作品稍有了解但不深入的人看或许会有更好的感受。
整部给我的感觉是:能理解想表达什么,但是就是没内味。
有烂片之王的味道了
真尼玛恶心。。以后凯奇的片儿怎么看啊。。。这特么怎么这么烂啊。。从头到尾除了尖利的声音没什么了,导演编剧我真的服!服了!
星之彩的彩的表现实在有够霓虹灯的,完全没有超凡脱俗感,夜店视觉大打折扣。
CG靠边站!爱手艺影视改编作品中的噩梦永远属于血淋淋黏糊糊的物理特效!斯图尔特·戈登和布莱恩·尤兹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凯奇的彪子式演法快要成为类型本类了。
怪异……如果以后有陨石落在我家附近,我立马搬家!!
异化还是很过瘾的
5/10.前半段还可以忍受,后半段就快进了。尼古拉斯凯奇的又一部烂片。
自从看了克苏鲁神话就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科幻,这部电影也是一个“路边野餐”式的故事,笼罩全片的未知恐惧。看的时候会联想到以前看过的《湮灭》
凯奇这次挥手缩脖子的样子太像trump 每个人都一脸便秘的只会反反复复说something is happening这是什么智障大片啊
what's this?
迷幻强行环保主义???烂片王又一新高啊哈哈哈
在视觉上还是有其B级片一定的局限性,且叙事上也存在一定节奏问题,但本作还是对H.P. Lovecraft原著的抽象进行了较为还原的改编,也是为数不多Nicolas Cage的风头被故事本身盖过的电影了。
又是一个拍得太晚、结果被拿来与效仿者并列讨论的例子。《怪形》也好《湮灭》也好,都是爱手艺珍宝遗产的衍生物啊。【异星的颜色】,作为原著中无法描述的颜色,电影呈现最终选择停在粉与紫之间,让我想起特里普拉切特笔下另一个无法描述的颜色【魔法的颜色】,电影化了以后也是这个色。奇妙。完成度极高,后半段说是约翰·卡朋特执导我不会有任何怀疑。其中母子【】的一幕必定成为众多观众的梦魇素材吧。
尼古拉斯凯奇也太适合演无能狂怒了吧?!以及儿子也太演得超然物外了吧!颜色很好看
有点意思。。
概念而非电影,猎奇,惊悚,灭世,反讽,有不少出彩的地方。炫目的色彩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但是烂剧本注定了电影的平庸。
妙不可言!
某些画面挺美的,但剧情和演技都太尴尬了。视效是最可以做文章的地方,然而却没多少亮点。
格局太小 倒是希望拍成是 湮灭 的序曲比较好
科幻题材,所以不能琢磨逻辑性,但是有点教育意义,一般花里胡哨,色彩斑斓的东西多半有毒,尽量远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