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故事从来都是你写你的,我写我的,自然不会有什么客观公正,旁观者有时代入自己则同仇敌忾,有时候远观则感受时代的记录。
这部龙潭之战,讲的是澳大利亚视角的越战中澳大利亚军团的一场遭遇战斗,一线部队有侦查四连三个排一百零八人,后方有炮兵连持续协同支援,两架直升机补给了一次,美空军打酱油火力支援一次,弹尽粮绝之际援军装甲部队赶到,结束战斗。
越方战史还没看到,兵力总数有1000+,2500+多种说法,有主力营加游击队多支部队。。。
总体观感和梅尔吉布森的《we are soldiers》差不多,小股兵力深陷重围,后方炮兵火力加空中支援逆转战局,指挥链与一线指挥的矛盾,以及倒霉参谋被雷劈,全程没啥尿点。
澳大利亚和越南,这俩国家实在难以让人喜欢。
一个冲在五眼联盟恶心我兔的最前面,一个是白眼狼。
稍微了解点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瞎掺和,哪哪都有他。
另一个中国17万人和它并肩作战,结果他反过来咬我们,这就是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危机:龙潭之战讲的就是澳大利亚的一队兵,在龙潭这个地方和越南兵陷入了战争。
开头影片打出字幕,这些娃娃兵平均年龄不足20岁就被派往战场,大多没有战斗经验。
然后就是无厘头的打牌,执勤喝啤酒,放空枪,抗拒命令。
还来了一个叫帕蒂的女明星来劳军,在军营里面开起了演唱会,结果好了,越南军在龙潭这个地方部下重军,准备把这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南越支持者包饺子。
危机:龙潭之战表达了澳大利亚官兵在越南的土地上怎样英勇奋战。
当阵地失守,官兵要求向他所在的连地炮击,这有点中国式的“向我开炮”的感觉。
后面还有抗拒撤出命令,为了救出被围困的兄弟搞不明白,救出其他兄弟固然重要,难道军队的命令就不重要了。
这是要传达出一种为了不落下一个兄弟,可以抗拒命令的价值观吗。
影片虽然以澳大利亚人的视角拍摄,其实也蛮适合越南人观看,看看土澳怎么在自己的土地上残杀自己的同胞。
别整那些光鲜亮丽的理由,你没事跑人家土地上耀武扬威,揍你是理所应当。
战争场面很激烈,结果只死了18名澳大利亚兵。
只能说凭借火力优势,土澳用108人顶住了越南2000多人的进攻。
抛去意识形态的东西,这部电影还是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欣赏,战争是极其残酷,迫不得已,谁都不希望寄希望于战争解决问题。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全篇给人的感受是只有:澳大利亚白人才是人,其他的人越南人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畜生,本来是跑到别人家入侵去了,结果给自己拍的多无辜多可怜基地被越南的迫击炮袭击。
一群新兵蛋子杀起北越士兵感觉就像玩一样,北越士兵感觉就被拍的没有脑子一样,只会冲锋,还是站在一起去送人头。
12排呼叫火炮支援炸到自己阵地上向我开炮,一番炮击后越军全挂了12排居然还活着那么多人,难道土澳的炮弹张眼睛了?
诶最后越南人要是真有这么好打美国也就不会从越南撤出了,我们自卫反击战的伤亡也不会那么大了,总之如果你是军迷听我一句劝千万别看,你会被导演的YY给气死的
维斯·费米尔、卢克·布雷西、理查德·劳斯伯格([血战钢锯岭])、丹尼尔·韦伯(《惩罚者》)将主演越南战争题材电影[危险逼近](Danger Close,暂译),影片由科里夫·斯丹德斯([红犬历险记])执导。
故事背景设定在1966年的越南南部,讲述在瓢泼大雨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士兵与2500名越南士兵僵持。
影片将于本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开拍。
维斯·费米尔、卢克·布雷西、理查德·劳斯伯格([血战钢锯岭])、丹尼尔·韦伯(《惩罚者》)将主演越南战争题材电影[危险逼近](Danger Close,暂译),影片由科里夫·斯丹德斯([红犬历险记])执导。
故事背景设定在1966年的越南南部,讲述在瓢泼大雨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士兵与2500名越南士兵僵持。
影片将于本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开拍。
3星纯粹给感观娱乐,这可是北越兵,狡猾得像山猫一样的部队。
据老山部队战士回忆,越南兵是很惜命很狡猾的,他们不是鬼子,不是敢死队,更不是乱跑的丧尸给你扫射,你以为这是太平洋岛战吗?
军官一喊上刺刀冲人头……全是此片导演对东方战争的印象流。
他对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士兵倒是很了解,抽烟打牌喝酒赌博样样精通。
导演完全搞不懂战争的本意,极其顽固的白人思维。
看完这部电影,才体会到战场上,不放弃落下的战友,不放弃被围困的部队,是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一种承诺。
任何人、部队都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救他们就是救自己。
职业军队为guo而战,guo对炮灰怎么样,炮灰就打得怎么样。
澳新军团还是挺能打的,一战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二战有一点关系。
700万人口,动员guo家5%人口的军队上战场,还是蛮恐怖的。
战斗力彪悍,不愧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红脖子后代。
对于龙潭之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交战的双方,分别为北越和澳新联军,以及美军的空中支援。
最终结果,双方都说自己赢了,那么可信度如何呢?
先说北越吧,越南在取得越南战争的胜利之后,自信心爆棚。
在苏联的扶持下,开始出兵对周边的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多加干扰。
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1979年2月17日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
当时中国在广西、云南这两个地方的边境地带集结了大量的兵力,然后在短时间内就将越南北部的20多个重要城市占领。
而最终,中国和越南都宣布胜利,对于中国来说,短时间内成功歼灭了越军的第6师、第8师、第13师以及第25师。
同时摧毁越军边境防御体系及我国援助设施,目的达到了撤军了,算是胜利。
而对于越南来说,战争过后并没有被中国占去任何领土,而且用越南自己话来说,是“英勇的打退”了中国的进攻,我们守住了,敌人被打跑了,那么我也算是胜利了。
鉴于都是同一个主体(北越和越南),所以从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出,越南对于胜利的“定义”。
中越战争中解放军的法卡山收复战 再说澳新联军,基本上主力还是澳大利亚。
1770年,英国海上冒险家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
1783年,美国的独立导致英国将原本在北美流放的犯人转而就放在澳大利亚。
所以说澳大利亚人的祖先都是英国人精挑细选的,都是杀人犯、抢劫犯、地痞、流氓等(让我想起了英国的足球流氓),本身就都不是什么善茬,他们到了这里以后,自然也不会安居乐业,而是为了各种资源土地大打出手,和本地土著争斗,不同派别之间战斗,总是虽然没有经历过大战,但是都没闲着,一战中加入英军参加欧战,直到二战爆发。
二战中的澳大利亚军队 二战中,日军不断派出飞机袭扰澳大利亚,据统计在1942年至1943年,日军空袭澳洲达100余次。
被惹毛的澳大利亚竟然从700万人中动员了300多万人参战,直接参军的高达百万。
澳大利亚军队接受的是完全西式的训练,陆海空都有,并且物资上有英国和美国做后盾,最终打到日军满地找牙。
日本也就是当时在东亚东南亚还能横扫一下,碰到英美苏这种的基本上就不是一个体量了,而且装备也从优势变成劣势,最终澳大利亚军队给日军上了一课,二十万日军被打到一万人,并且拒绝接受日军投降!
甚至到战后统计,澳大利亚也是杀日本战俘对多的国家。
所以到了越战,澳军的实力如何,不用我多说了(当然,一位英国牧师写道:“在澳大利亚,没有哪一个英语单词用起来像‘犯人’这个词那样要仔细考虑。
”澳大利亚人在公共场合比较忌讳谈到“罪犯殖民”这样的话题。
所以和澳大利亚相处人尽量不要谈论这些东西)。
还有就是美军的支援,其实战争中双方各种武器装备的差距很明显,北越的装备差不少,而作为联军来说武器装备整体都要好不少,之前的朝鲜战争也是。
新西兰军队的炮兵部队 不客气的将,龙潭之战中,澳新部队基本上都是精锐部队出战,而他们面对的对手,也是狠角色,因此,在双方打仗都“不要命”的情况下,谁的武器装备优秀,谁的支援多一些,就能决定谁最终的胜利。
战斗的起因是被炮击,然后需要步兵过去确认炮击位置而来到这片橡胶园附近。
开战后澳新联军劣势还是很明显的,因为错误的预判形势,导致最终碰到了数倍于己方的敌人,差不多在一个1:25的兵力劣势下,被越共部队包围,最终成功逃脱。
先不说胜负,单单能够撤回来,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并不高明的指挥官 另外北越部队仗着人多确实一直在冲锋,而澳新部队则就地防御。
新西兰炮兵部队的功劳应该在支援上来说是最重要的,从战斗打响后一直在后方持续输出。
美军的支援也功不可没,影片中感觉很随意的扔下炸弹就走了,实际上可能潜在杀伤人数并不少。
同时直升机部队的武器弹药补给,和最终装甲部队的火力支援也都很关键,基本上少了任何一环,可能最终部队不是被歼灭就是被俘虏。
至于影片中澳新部队的伤亡看上去也不像是国产“抗日神剧”那么神,不同时期都有人在牺牲,即便到影片最后阶段,主要角色之一也头部中弹身亡。
当然,到了要拼刺刀的阶段,恰好装甲部队赶到,可能还是有点过,这时间的拿捏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是按照时间来看,装甲部队到的时候弹药量应该差不多消耗完了吧。
台下的观众,跟我一起嗨起来 说下个人感觉的胜利吧,双方都认为胜利,那么北越很可能是以橡胶园被保住,没有丢失领地并且打退了敌人为胜利,而澳新部队则在武器装备的优势下以及各种支援,最终的伤亡数上应该是占优的,并且成功的撤退了回来。
就像电影《敦刻尔克》中表现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最终大部队还是撤走了(诺曼底见),所以也算得上是一次胜利。
IMDb目前评分为7.0,豆瓣目前评分偏低为6.4分,个人评分6.8分。
影片比较好的还原了当时战争中的场景,武器装备等,不过由于拍摄方为澳大利亚,所以具体内容上还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有一定的歌颂和夸大嫌疑,不过对于战斗的记录和惨烈表现的还是很真实的。
喜欢战争题材电影的朋友推荐一看。
战争,没有赢家。
二逼电影,原想弄一个澳版主旋律,最后导演拍摄成港式麻辣烫。
全片乒乒乓乓的,把北越步兵拍的跟zombie 一样一路乱跑。
澳军这一侧,将军开始扮深奥莫测的老江湖到最后升华保腚第一的怂逼;Colonel 由澳版李琦这厨子出演,逗逼;男主Major 是脑子短路,先扮酷后套亲情的傻逼,是被一个最后被爆头的大兵給教育过来的。
微博贴不上,说是违法微博社区条例云云,放这里吧
整部影片反映出澳洲部队的三流部队的水准。
士兵懒散,军人可以随意抗命,长官逻辑混乱。
在越战当中这样的部队是越南人没有好好收拾他,如果越南人把他当成一个目标早就被收拾掉了。
当年跟中国师傅学了不少,北越也不是吃素的。
西方人的越战片反映南越部队的时候,好像南越只会人海战术似的。
如果越南就这两下子,早就被美国人搞定了。
79年师傅打徒弟的时候也不会把师傅搞的那么辛苦。
下面是网上关于这个战役的机翻中文。
我做了些修改,让语句更加通顺。
(battleoflongtan.com)1966年5月,澳大利亚皇家军团第6营第一批士兵抵达南越;其余部队也在6月份陆续抵达。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营的成员们发现自己卷入了越南战争中澳大利亚人最大的战役之一。
到1966年8月,虽然,澳大利亚特遣部队只有在Nui Dat基地呆了3个月。
但是,越共对这个桥头堡阵地耿耿于怀,决心尽早铲除澳大利亚军队。
在战斗前几天,无线电信号显示在基地5公里内有强大的越共部队,但巡逻人员什么也没有发现。
第一,起因:这场战斗的催化剂是越共对澳大利亚作战基地Nui Dat的攻击。
攻击发生在1966年8月17日凌晨,越共使用了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
澳大利亚人只是在最近才在Nui Dat建立了基地,他们试图以基地为跳板控制Phuoc Tuy省,这样就可以在该省掌握军事主动权。
虽然这次袭击只造成了有限的破坏,但却让澳大利亚特遣部队指挥官奥利弗·杰克逊准将(Brigadier Oliver Jackson)感到不安。
作为对攻击的回应,澳大利亚皇家团(6RAR)第6营B连受命从基地巡逻以确定越共的炮击位置。
B连完成了这个任务后,8月18日中午被D连取代。
D连一路跟踪越军撤退的卡车轨迹,从迫击炮阵地,进入一个橡胶园,走向被遗弃的龙潭村。
第二,遭遇战:在Nui Dat以东大约4公里处的这个橡胶种植园里,战斗突然发生了。
当D连穿过橡胶种植园时(两个排在前面,一个排在后面),由戈登·夏普中尉指挥的11排在澳大利亚的右翼遇到了一个越军巡逻小队。
经过短暂的交火,敌人引诱11排向东追踪。
澳大利亚人一点也不知道他们即将与敌军的主力部队遭遇。
下午4点刚过,11排在猛烈的火力下被压制在地上无法动弹。
中尉吉奥夫·肯德尔率领10排(在前左位置)奉命支援11排;然而,他的排在提供支援之前也被同样激烈的火力阻挡了。
在D连的两个前进排的后面,连长哈里·史密斯少校带着12排和连部向Nui Dat发出报告,请求支援他那陷入困境的连队。
战斗刚开始,天空就阴沉了下来,下午一场暴雨为橡胶园里的战事,更加增添了恐怖的气氛。
“泥雾”的出现加剧了种植园的混乱,降低了能见度,使得双方很难从视觉上识别目标。
这种现象在越南战争期间很常见,当时季风带来的降雨如此之大,以至于地下翻腾的红土溅起50厘米高的水花,把它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弄脏了。
使情况更加复杂的是通讯中断,10和11排的无线电都被炮火损坏。
由于10排无法支援11排,肯德尔中尉被命令撤出他所在的排,重新回到连部。
此时,中尉大卫·萨本接到命令,从他的12排中调出2个纵队,试图从另一个方向向11排发起救援。
在途中,萨本的队伍也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无法到达目标。
下午6点,12排在试图支援11排时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越军使用了分割包围、迂回穿插的战术,只可惜没有重火力的支援。
如果把这场战斗拖延到夜晚,并且阻止澳军装甲部队。
那么D连就有可能被全歼。
图片来自网络第三,胶着状态:因此,D连现在被敌军分割包围,每个包围圈里的士兵都在遭受越共的攻击。
其中,11排有被歼灭的危险。
在第一次交火后的一个半小时内,28名士兵中超过一半的人在前20分钟内受伤。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Nui Dat,澳大利亚基地乱成一团,因为来自龙潭的战报对敌人的估计数量不断增加。
联军炮兵已经向越共开火,目标由D连的前沿观察员确定。
并且向美国请求空中支援,美国人热情地答应提供帮助。
然而,当3架F4幻影战机飞临战区时,它们无法通过厚厚的云层识别地面目标,所有炮弹都偏离了敌人阵地。
只有,来自9中队的两名勇敢的澳大利亚皇家空军飞行员在恶劣的天气下从树顶高度空投了几箱弹药到D连,以弥补他们的弹药不足。
下午晚些时候,增援D连的任务获得批准。
首先,B连(他们之前的任务是返回Nui Dat基地)被命令掉头去找D连。
第二,批准第三装甲运兵车分队前往D连支援。
随后十辆装甲运兵车载着B连离开了Nui Dat。
在途中,装甲运兵车与一群企图从侧翼包抄澳军阵地的越共发生了一次小冲突。
随后,部队重新集结,朝龙潭方向快速前进。
第四,撤退11排幸存的13名成员终于在傍晚前,冲出敌人的包围,并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向12排靠拢。
半小时后,趁着暂时的平静,11、12排得以与其余的部队重新集结,在战斗中首次巩固了D连的阵地。
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D连遭遇了无情的人海冲锋。
幸运的是,他们占据的是一个反斜面阵地,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些保护,使他们免受步枪和机关枪的射击,这些子弹大多安全地从他们的头顶飞过。
越军的冲锋异常坚决,他们愿意用勇气证明,即使遭遇重大伤亡也愿意继续进攻。
晚上7点夜幕降临,橡胶园一片漆黑,D连的增援终于赶到。
他们的50口径重机枪扫射橡胶园,驱散了进攻的越军。
龙潭之战结束了。
战斗结束后,一些D连成员希望立即回到11排阵地以寻找幸存者,但是,指挥B连增援的中校科林•汤森德,仍然决定把澳大利亚部队撤退到橡胶种植园西边,优先疏散周围的伤员。
澳军很沮丧,认为他们遭受了惨败。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战斗的结果逐渐明朗。
简而言之,一个由108人组成的澳大利亚步兵连在与两个越共部队的意外遭遇中幸存了下来,这两个越共部队后来被确定为275越共主力团和D445营,其中与澳作战的人数可能多达1000人。
完全不讲逻辑,战争片拍成这样,该切腹谢罪
澳大利亚抗越神剧,越南人真的像此片一样让你们随意打火鸡的话,你们是怎么输的?真特么搞笑
终于看了。没有战争片看的时候解解馋吧😋
故事线是如何做到既单薄又乱的?不过战争场面确实8错
一般…袋鼠国爆锤越南猴子!
越南人看了什么感觉两星给炮兵
《我们曾是战士》澳大利亚版,就差没有空中支援了!
画面还行,对炮兵描写适当(we were soldiers就明显描写不足)。不能正确反思与诠释为何需要开枪杀人的战争电影,都不是好的战争电影。以及,我很高兴我没有,也不会再有机会接到需要开枪杀人的工作。
印度片的水准....
必须评论一下 大家记得关注那个吹小号的士兵是我男朋友扮演的 😂
越战大丛林,打了快俩小时双方加起来伤的多,死的少
越南一个弹丸小国,经历的大战不少!和船坚炮利的美国干过,很武器精良的中国邻居也掐过!胜算就不要说了,人是死了不少!站在其他打这场战争的国家角度去看与越南的战争,没有说服力,毕竟人家战争资源贫瘠,死的人最多。凭什么就说自己受了伤?所以战争这玩意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作为观众,都是局外人,看看得了!最想看到越南自己拍的,就知道人家是怎么看待战争的了!
越看越单调乏味的战争电影,丑化北越军又傻又笨只会送人头有意思吗?人家可是靠着游击战术玩的炉火纯青打败美帝的。
烂
沙展够屌向我开炮炮火支援条条莽汉旱地拔葱有我黑鹰英雄气短车到脱险💪
这是不是美化侵略?……
主要是看战例~反战什么的不太感兴趣。只关注战术层面的内容,配上地图看应该会更有收获。
片子太扁平单薄了,全程打打打,没什么情节
没有战争片的感觉。
澳洲王成大战越南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