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陀堂讯息》观后感:上帝的样子日本电影中,朴实的人物,平和的举止,原生态的画面,配上悠扬的纯音乐,让人平静,让人觉得一切本就很美好。
最近读易中天老爷爷的《中国史》,易爷爷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全球的格局,讲述自己对中国史的理解和刨根问底的溯源。
书中一些篇幅涉及到了宗教的诞生此类话题。
易爷爷也并么有提及自己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那里去”的三大终极关怀问题的看法。
但是易爷爷讲述到,宗教的产生本起源于巫术,佛教和道教的中本是人没有神,等等我从未了解并待我继续去了解的话题时,我脑海中便有了这样的疑问?
在犹太教看来,犹太人是上帝拣选的子民。
我内心是愤愤不平的,为什么上帝仅仅拣选犹太人?
之前,我看过部分《圣经》,话语充满智慧,但是我总是感到害怕。
如果上帝真如《圣经》所记载的那样,旧约中的上帝是威严的,严厉的。
我便会感觉到,如果我没有按照上帝的话语来行事,那我一定是有罪的,我的内心是不安的。
越发不安,越发害怕。
新约中的耶稣是温和的,良善的,好像更符合自己心中上帝的形象。
目前,针对“上帝在哪里?
”“上帝,你是什么样的?
”类似问题,我没有答案,可能我一辈子也不会有答案。
但是,每次抬头看天,蓝天的广阔,白云的惬意,让我觉得上帝是温柔的;每次看江水的波光粼粼,让我觉得上帝是神秘的;也许上帝有很多很多的面吧,但他一定是充满爱。
要不然,他创造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干什么了?
《阿弥陀堂讯息》中治愈的画面和对话背后,是一个个饱经沧桑的灵魂,但他们都已寻找到了“心安处”。
老奶奶已经96岁高龄,仍操作劳务,”我的心七上八下的,但是看到这眼前的平实还是会慢慢平静下来”。
老奶奶在祖先的庇护下,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素菜一碟,不知不觉活到了96岁。
老奶奶说:“我也不知道长寿的秘诀呢。
”我想,答案应该就是老奶奶的的阿米陀堂讯息中的一段:世人总说别一味地只顾着眼前的事。
从春天开始,我就忙着种植灌溉,茄子扁豆黄瓜。
就这么一心注目着眼前的事。
不知不觉就96岁了。
和见多识广相比,这么短浅地过活,免去了一些无谓的烦恼,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大概这就是长寿的秘诀吧。
电影中男主角的老师身患胃癌,虽明知自己不久要死去,但依旧好像自己没有患病一般。
他把所有的书籍都捐给了学校只为自己有更多的生活空间,他练字,他面对惆怅的学生平静地说道:“自身是否有价值,就算我到了这个年龄也没有得到答案。
不过,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考虑。
总之,自己选择的道路就要无怨无悔走到底”。
老师好像回答了我的疑惑。
我每天有规律地安排自己生活,不敢松懈一分,看着精疲力竭的自己,不免发问:意义在哪里?
我不愿相信佛教的人死后要进入地狱面临阎王爷的审判,我也不相信有个无忧无虑的天堂。
如果真的有天堂,那么那里一定人满为患吧。
什么是“无忧无虑”的天堂?
圣经中的教导是,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上帝的预备,只有经历了才会越懂得,越慈悲,圣灵才充满人。
那么无忧无虑又有什么意义了?
甚至有人认为GOD是gift of depression的缩写,好像经历一切苦难才是意义所在。
以上都是个人的一些胡思乱想,很多问题都等待探索,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我答案,也许一辈子都没有答案。
又何妨了?
人生,重要的不是真理,而是生活吧。
最近读到两句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告诉自己要建造自己的庐,才能屏蔽一切外在的干扰。
另一句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的处事智慧,生活充满的ups and downs,但本不存在好坏,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待。
正如Shakespear在《哈姆雷特》中There is neither good n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阿弥陀堂讯息》,是像诗一样优美的电影。
过气小说家孝夫,带着患了恐慌症的妻子美智子,回到信州乡下老家谷中村疗养。
夜晚枕着溪水声入睡,困了去泡村里的温泉,外出能听到鸟儿的歌声,闲暇时尽情与孩子们玩耍,还有村里的小报可以阅读。
美智子的恐慌症不药而愈,孝夫也重新开始写小说了。
刚开始的时候,美智子听到乌鸦的叫声都会恐慌症发作,是这个村子的环境和气息慢慢治愈了她。
她会与孩子们玩耍,依依不舍送别,等看不见孩子们身影的时候,留下幸福的泪水。
她会在给梅奶奶测量血压回来的路上,抱着粗壮的大树,感受树的呼吸,感受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能量。
她会非常耐心地去钓鱼,提着钓到的鱼,拿着孩子们送的野花,一路吹着口哨回家。
美智子不再是追求完美的精英医生,她在优美僻静的谷中村成为了自己。
孝夫年轻时写的小说得了新人奖,之后再也没有出版过作品。
他每天在家中做家务、煮饭,给村里人送报纸,和老人们聊天了解她们的过去和现在,帮助她们插秧割稻。
陪着美智子上下班,陪着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
看望癌症晚期的老师,和老师一起喝茶,静观老师写字,被老师的生活方式和看待生死的方式激励。
去阿弥陀堂找梅奶奶聊天。
这样的生活让他重新拿起了笔。
他写下了在这个村子里的所见所感,用心体悟现实的沉重,将芸芸众生的世相不加雕琢地写入了自己的小说中。
美智子和孝夫在村子里遇到了两个对他们影响很大的人。
96岁的梅奶奶和患有喉疾的女孩小百合。
小百合三年前喉咙生病,无法说话,但她是一个非常美丽、非常有灵性的女孩子。
孝夫想跟梅奶奶解释自己写的小说属于哪种故事类型,解释不清楚。
小百合在纸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我想,小说就是将阿弥陀佛的话转为人可以理解的故事。
梅奶奶瞬间懂了,我也懂了。
小百合喉咙的肿瘤转移,病情加重,美智子克服心理障碍,到县城综合医院和主治医生一起治疗小百合。
小百合手术成功的时候,梅奶奶激动地哭了一次,不停感谢阿弥陀佛。
小百合康复出院看望梅奶奶的时候,她抱着小百合又哭了一次,她衷心感谢自己信仰的阿弥陀佛,让小百合康复。
电影之所以叫《阿弥陀堂讯息》,是因为梅奶奶住在阿弥陀堂旁边,96岁的她有很多人生感悟。
小百合将梅奶奶随口说的话,整理成优雅动人的文字,发表在谷中村小报的《阿弥陀堂讯息》专栏,非常打动人。
电影还探讨了生死的话题。
第一个生死的故事来自孝夫的老师。
老师癌症晚期,但他依然平静地生活在村中,看书、写字、喝茶。
他说,假如明天地球就要毁灭了,只要还是好天气,就别忘了把被褥晒干。
他说,好好活在当下,才能更好地死去。
弥留之际,老师对妻子说,你能受得了吗?
妻子说,我可以了。
老师说,那我就先走一步了。
老师用自己的意愿停止了自己的呼吸,静静地归去,留下无尽回忆。
梅奶奶对生死也有自己的感悟:八月的盂兰盆节,死去的人回到阿弥陀堂。
我用火光为他们照路,和他们交谈到天黑,我们交谈时,我都不知道,我是属于这个世界,还是到了他们的世界。
我年轻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我不怕他们,假如就这样永恒的睡去,我也会非常的幸福。
第三个生死的故事来自女主美智子。
美智子原本是一名优秀的医生,在东京医院见证了三百多个病人生命的最后时刻。
最后一个被美智子下死亡诊断书的病人,是个76岁的出租车司机,美智子坐在他的床边,看着他的呼吸渐渐微弱下去。
他呼吸停止的那一刻,夕阳从林立的高楼间照进了病房,美智子感觉自己的身体里,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被那束光带走了。
后来美智子才知道,那时候从她身体里消失的东西应该是气,精神之气。
那时候美智子在孕期,胎儿死在了子宫里。
自那之后,美智子的身体就垮了,她感觉生的能量被死亡吸干了。
她只想着死亡的事情,再也无法乐观地面对明天,被心理医生诊断为恐慌症。
在谷中村,因为每天脚踏实地生活着,经历了一些事,遇到了一些人,没有压力,美智子的恐慌症被治愈了。
她选择留在谷中村,成为村诊所的所长,更好服务村里人。
她打算像日本诗人宫泽贤治《不畏风雨》中写的那样去生活:东边若有生病的小孩,就去细心看护;西边若有疲惫的母亲,就去帮她扛稻谷;南边若有临终之人,就去安慰他无需恐惧;北边若有争吵诉讼,就去告诉他们无需为无聊的事争吵。
小百合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有一段山中日出的实拍,我看得泪奔了。
好像就是人在最绝望的时候,老天爷睁开了眼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我古代文明表达太阳,他们都是有芒刺的,在我们仔细观察之下,你会发现一半的太阳就有六根芒刺,随着太阳越来越大,芒刺之间也融合起来变成了光的海洋你看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的象征物就是带芒刺的,玛雅文明也是,埃及文明也有类似的但最感动的是日本人在山中的这种生活态度,认认真真活着,认认真真死去里面有个老演员,是老奶奶专业户。
看过她很多次,但是在这一部中,她也格外的生动有趣。
每天都要想一想,我应该感谢谁,然后认认真真地告诉他,这是认真活着的第一步吧这个阿弥陀堂其实就是村庙,加上村里的灵牌存放地,所以人人都可以来。
老太太寄居在此,一步不离,一因为她是属于村里的底层,没什么劳动力。
第二就是她非常信佛。
所以梅奶奶和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联系。
日本的治愈剧真的有一种自己的味道,仿佛周围一切都带有一定的禅意与人生哲学。
美智子和孝夫一起回到乡下老家,经过乡土人情、自然环境、轻松自主的生活方式,来治愈自己在大城市透支的心灵创伤与疲惫。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节的变换,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不用疲于奔命,不用被不知道什么东西追赶,不用倍感压力,将自己的物欲降低,停下来,远离东南亚人的“卷”,脱离竞争的压力氛围,也许在别人眼中是失败者,但自己应该有勇气选择自己想要过的人生,并为之骄傲。
让我想起来了另一部日剧《周围的事》。
美智子与丈夫散步中有个细节吸引了我,二人刚从繁华都市回到乡下,村里举行了个简单的欢迎会,欢迎会结束夫妻散步回家,享受着乡野间的新鲜空气,妻子突然旧疾复发猛烈咳嗽起来,疼痛地缓缓蹲下,而丈夫看起来像个木头疙瘩,一句话也没有,空气里几乎可以听见安静悬在凝滞的空中。
我本以为丈夫会嘘寒问暖“你怎么了?
是不是特别疼?
要不要紧?
”这一类的话,因为我们现实中的情侣间所谓的爱也是这么一些假把式,并以此为爱意的显性表现。
可是美智子的丈夫安安静静,一句爱意的话语都没有,却出现了两个胜过万千爱意的小举动,第一个举动沉默着为妻子轻轻地抹背,舒缓妻子的疼痛感,第二个动作接过妻子手中的鲜花,请注意鲜花这东西在人得意的时候那是锦上添花、风光明媚,在人病痛难受时就是手上的负累,身上多余的一片纸都是造成身体更加难受的不能承受之重。
在那个欢迎会上,村里的男人们打趣地问美智子这么著名的医生为什么看上了丈夫那样的家伙?
这家伙要是没有出去外面闯荡,在我们村里指定还娶不到媳妇呢,我们都教育自己的女儿别招惹他那样的男人,哈哈。
正常的妻子一般这时候应该很难为情,甚至会火冒三丈,回家后估计还得数落自己的丈夫让自己在村人面前难堪,对不对!
美智子也难为情了一下,不过他却说了一番丈夫的内在美的魅力,一个爱幻想专注沉醉在樱花里的农夫,她还蛮喜欢这样的男人的。
农夫是讥笑语,事实上村里的男人们都是农夫,不过美智子的丈夫阿贵这个所谓的“农夫”是从这个村里走出去的畅销书作家,虽然阿贵感受到的是成名的烦恼与痛苦,但村里的讥笑似乎带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
显然村里的男人们听到美智子那样赞美丈夫的回答必定不满意,还打算打压一下这对东京都来的“金凤凰”的尊贵气焰,美智子也看穿了表面上是欢迎会,其实就是下马威。
潜台词“既然在外面混不下去滚回来了,在我们村里没什么著名医生专家,也没什么著名大作家,都给我老老实实地为村民服务,别给村里找麻烦。
”美智子知性识趣道,我是因为胆小、也不聪明才选择医科这样实际的科目的。
村里男人们就坡下驴,所以我们才选择最实际的当农夫嘛,全场大笑。
这才在“羞辱会”上放过这对夫妻,参加这样的欢迎会,真是对夫妻心理素质的一番考验呢。
回过头来说,片名《阿弥陀堂讯息》真是个糟糕的翻译呀,第一眼看不知其所以然,反而英文片名"Letter from the Mountain"直译过来最好,淳朴简洁,《大山里来的信》,是山里来的信,也是夫妻俩给山写的信。
乡下给夫妻俩健康,给其心灵以滋养。
虽然妻子是医生,但感悟人生点点滴滴的细腻之法,显得夫妻俩都极具作家潜质,恰好男主职业就是个畅销小说家。
这对夫妻表面看起来有疏离感,其实恩爱不以言表。
丈夫阿贵陪着妻子美智子给村里一善良的老奶奶量血压,问起来血压什么时候开始升高的,老奶奶回答去年挖茅坑时,丈夫阿贵主动说您老太不容易了,这么大年纪上个厕所还得自己亲自挖坑,要是你不嫌弃我帮你修个厕所吧。
老奶奶说,你那么强壮的好身体修那小厕所真是浪费了,要是你愿意那就太谢谢你们了。
完了老太太吃力地说我没钱,丈夫迅速说钱的事儿您不用担心,修的材料什么的我那都有。
瞧,这对夫妻才一回村里就做好事,果然是善良的丈夫才能配得上善良的妻子啊。
量完血压返回的路上,夫妻手挽着手穿过一片树林,呼吸着树林里的新鲜空气,妻子拥抱树杆,那阳光洒下的味道都是甜的哦。
也许在农村人习惯的阳光空气树林,对倦了累了的都市人却是一种奢侈,妻子的焦虑症在这样的乡村环境下显然是对身体最有利的,丈夫也必定是这么想的。
夫妻在村头看见一群孩子游戏玩耍,竟然放下“他人的不认同感”参与了天真活泼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妻子跳绳是那么的开心雀跃,这是人性返璞归真啊,卸下成人的面具,童真又找回来了,愁眉与紧张也片刻间烟消云散了。
有人愿意花钱买快乐,却没人愿意花钱买悲伤,这是老太太的看法。
可是老太太也并不能理解真正的作家就是买悲伤的人,快乐不过就是兴奋剂 ,打一针兴奋一次,一次过后接着再打,然而这并不是作家的工作,作家的工作更像是制造能持久的蛋白质、维他命。
因为外物快乐也将因外物失去而不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相对持久的快乐。
阿贵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小说家,他自从十年前得过文学大奖后再也没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所以对他来说耀眼的奖项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使他忘记了文字的纯洁来自于内心的纯朴。
夫妻俩到山溪里钓鱼,对于从不碰鱼竿的人,溪水里那种难度钓不到才是人生常态,钓到了那是惊喜,我没想到竟然钓到了。
妻子直接乐开了花,激动得不行。
好吧,我承认这片子背后的老男人是个高冷而又温暖的导演。
这份温暖持续到了妻子吃了那鱼再也不用每晚吃安眠药了,持续到她娇羞地伏在丈夫耳朵前小声说,谢谢你带我来到这个村子,特别地来对了。
丈夫问为什么小声说,妻子答大声说就不灵验了呀。
瞧,这女人开心得甩着手提包下山坡,像自由飞舞的蝴蝶,笑得灿烂极了,还真是个不大合格的焦虑症患者呢,我隔着屏幕都想建议焦虑症队伍开除她。
兴许是隔着屏幕的喊话都显灵了,美智子与丈夫竟然找到了活着的喜悦,43岁的美智子竟然喜添孕身。
欸?
不对,一个信仰科学的女医生性格怎么可以被宗教艺术熏陶得这么安静美好呢。
可是如果光靠功利计算,恐怕美智子的焦虑症要加重进精神病院了。
这世上除了谈钱时的理直气壮外,其他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对万物保持敬畏和谦卑。
这对夫妻除了找回了健康,也找回了精神家园,收获了活着的喜悦。
夫妻间这样知冷知热,心灵相依,分食一条鱼,共生一个娃,精神与物质都有,还有什么样的婚姻比得过这样呢。
妈妈摘抄贴在门上的那段话,契合画面意境及故事精神意境,而且提升影片质感。
出门上班的村路遇到的都是老人,打招呼也符合“现在有点不方便,不过等我死了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出名真不是什么好事情啊,不会帮你提高,创造不是为了名声或成功,成为人民茶余饭后闲谈的对象,应该是难为情的事”也许编派的目的,是为了表达真实而我活了这么大年纪,是因为我从来都没有钱,贫穷成了我的好运我那么幸运,被生成一个喜欢写作和电影故事的人笔画清晰,就像和风徐徐掠过"形“是首要的,“形“所描绘的是灵魂的外观医生也该知道一下生病的滋味得了癌症的老师,家里都是空的,逐渐清空一切黄昏,田边绿草地,钓到鱼的高兴,悠扬的口哨声最符合当时的情境你们还是年轻人,还有很多声音要去听。
只有老年人听水声人们说如果大声喊叫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会逃掉山就像在轻摇,让我们入睡睡入他的被子,轻拉至掩面要是我们也在这过完我们的一生,让我们也变成前辈,该多好可是我已活了这么长,就像死神已经把我给忘了山里的来信迷路时,就往前走在东京的时候我一直试图做到让人人都觉得完美而同时又能达到我自己的理想,后来无法忍受了死亡把我的生命能量吸走了,我没有一点乐观性你认为生命是什么?
96岁的长寿老婆婆,一个心灵没有病的癌症老师,一个亟待去拯救的肿瘤女生,还有一个,十年未再写出作品的丈夫白天还红光满面,晚上成白骨一堆完好的死去是完好生命的一部分"你会好好的吧""会的""那我就可以去了"河边放流叶船"他静静地走了""留下无尽的回忆"带着真实的沉重,不加人工雕琢就好像高田先生用意愿自己停止了呼吸小说就像词语表达的阿弥陀
这里面很多场景感觉都有禅意,或者哲学意义。
在你遭受到很大的人生打击,并且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这对中年夫妇选择了回到老家,安静的大山和乡村,满山的绿色植物和活泼的孩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治愈人的心灵。
1这里面的场景都非常慢,在小村庄生活可以更加明显地感受温度和四季变化,感受人的疾病,死亡,到后面又出现了新的生命。
2山村里的人对于自然和死亡的态度跟城里人有所区别。
3整个电影就是很舒服的场景,带人回归到大自然和慢节奏。
4但其实我又想,如果结局中的小女孩没有治好,那是不是医生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最后,老太太对着大山,在月下念诗歌的场景,实在太美了!
日本人真的很懂治愈,电影节奏非常舒缓,画面充满着日式禅意和和风物语的感觉,葱郁的森林,潺潺的溪流,山问的雾气和平静的田野,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世界本该是这样生生不息的一—“为生而不懈努力,为死而虔诚祝祷。
”顺应四季的变化生活,顺应本心,听风观雨,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做一个“赏樱闲人”。
我非常欣赏欣赏的是孝夫和美智子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
孝夫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是一个十年没有作品的小说家,但上智子没有怨言,美智子作为优秀的医生在村子里受到礼遇,村民并因此对孝夫有些许嘲讽,但孝夫对妻子的态度没有丝毫变化,一心关注妻子的身体,照顾好妻子的生活,接送上下班支持妻子的工作,她们对彼此的信任和认可,不为外人道。
窗影片中传达出了“专注眼前的事”的生活理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闲暇时,感受暖阳和微风,农忙时,亲近自然和土地。
「只要还是好天气,就记得把被褥晾干」。
倘若能够学会满足,把简单的生活过的井井有条也算是一种成功。
整部电影非常治愈,看着影片的人物缓慢而叉有条不紊地过着她们的生活,感受一年一季按着自己的时序轮换着,心也渐渐地平静下来,用心过好当下,比反复惦念未来更重要。
1.梅奶奶说,年纪大了,听不得悲伤的事情。
谁会花钱买悲伤的故事听呢?
2.女主坚持上班一三五上午。
村长恳求她增加就诊时间,她说:“就让我这样吧”。
对自己仁慈是女主的最后自我保护。
3.小百合住院接受治疗,一身整齐素净,床头放上了普希金的诗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终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普希金
看完《阿弥陀堂的讯息》,心情非常宁静。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小时的一段时光,虽然不长,但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那时我还在乡下,非常调皮,经常带着一些比我稍小的孩子,跑到树林里,或小溪旁游玩,因为我的年纪稍大,又加之经常有些好的主意,所以成了当之无愧的“孩子王”。
记得有一日,乌云满天,黑沉沉的,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景,当时我们一帮小孩还在树林中,离家比较近,但又不想回家避雨,我想出一个点子,大家一起挖一个洞,足够容纳我们这些小孩大小的,可以在树林中避雨,又可以欣赏雨打树叶的美景。
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纷纷回家拿工具,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开工挖洞。
最后赶在大雨降落之前,挖好了洞,一帮小孩躲在里面,看着外面的景色,很是满足。
多年之后,我回到老家,这个洞早已被填平,已经找不到原来的痕迹了。
但是这个事情一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印记。
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夏日里,一块冰凉的雪糕,就能带给我们满满的幸福感,跟随大人劳作一天后,回到家,会得到一个安静祥和的美梦,帮助我们扫去一天的辛劳。
日子在点滴之间流淌,生活在日常劳作中得到升华,电影中96岁的梅奶奶,看过了太多的事和人,在晚年,只想多听听快乐的事。
她的乐观,也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人。
临近傍晚,夕阳投下来的一束光,清晨溪边,一朵小花的绽放,这些都是生活本身,也是生命本身。
假如每个村都有这样一份治愈系小杂志,美好生活才是真正到来!治愈的人,治愈的场景,治愈的故事,生死平常,学会感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拍的很古典。故事也很古典。摄影真美。没有大城市喧嚣,生活回归到生活本身。非常治愈。
泪点很多,没有什么比平常的生活更让人感动的了,在平常中会看到不平凡。承认自己的平凡,就是人生的起点。可惜小泉导演的电影太少了,他应该多拍点
自然是人类最后的依托 累了病了老了 就回到春夏秋冬中去
人之间很暖,山之间很美。虽然有些至善若伪,毕竟哪里有一个退就能万事美好。但何不放下自己现实主义的惯性审丑?世间无乐土,勇敢活下去,间或也要在美好的幻境醉一次!老奶奶演的真好,真90多岁,就是活自己!
疗养片
看日本的乡村电影,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怀疑贫穷与富贵的界限到底是什么。梅奶奶是人生哲学家,她说听着流水的声音漂啊漂,漂向大海就慢慢入眠。平静的日子四季分明,所谓知足常乐,大抵如此。
治愈系日影,中年夫妇远离城市喧嚣,在乡村重新找回自我,影片把日常拍出了温暖恬静的质感,把乡村拍成了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林中漫步,溪边垂钓,山间温泉,依山而眠,嬉戏打闹,抛弃所有现代化,与大自然共存。借96岁的梅奶奶讲述“人生无常活在当下”的处世哲学,不忧虑将来,也不留恋过往,人生有时就需要放下一些东西,让自己变得轻盈。结尾恩师的死亡与孩子的新生悄然发生,象征生命的旅程周而复始,“完好的死去是完好生命的一部分”
いいなあ~
3.5 精神是不存在的,但好在画面够美,倒不如简单一点,做个小森林那种故事就算了
在出世、入世之间循到了点真知,让人神往的生活态度。他在讲盂兰盆节的段落,“聊着聊着,恍惚间不知自己是身处阳间,又或是阴世。我还稍年轻一点的时候,未曾有这种感觉,我一点也不害怕”。从盛夏萤火里的夜到等风来的午后,从节日祭典到下一个节日的喧嚣,人生本无大事,大雪覆盖下来便模糊了时间的边界
很闷的片子 吃了两顿很美味的面条终于把它看完了
这一部真有点寡淡无味了。
长野县飯山市瑞穂福島地区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生不息
把日本乡村的生活拍得十分平淡、祥和并且富有诗意。确实是少见的文学化表达,虽然我个人觉得这么活着可太累了,但是依然得承认它的存在很新奇。
故事刻意,演员做作,摄影死板,不灵动,浪费了这么好的影响。整部电影死沉沉的,1.2倍放都要睡去,讲治愈,大概是导演拍完自己自愈了。也比起前一部日本电影《茶之味》差了几个等级。但女主后部分的气质和衣服好看。
充满日式禅意的和风物语,木屋佛龛,溪流田园,与世隔绝,时钟被调慢了的生活,治愈着被冰冷城市戳伤的情感,俗世欲望被断舍离的心境消解到最低,知足是人之最美好品质。夜月澄明,映照芦苇,万般挂牵,遥寄福愿。世界本该是这样生生不息的——为生而不懈努力,为死而虔诚祝祷。
真就是躺在太平间里看🥹
里面的人温情善良,有智慧,生死看淡一切遵从于自然,恬静优雅的东方韵味,余味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