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现在的人,随随便便都能被冠以各种病:被害妄想症,中二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等等等等。
为什么有这些病的存在?
只因为某些小群体状态或者形式比较与众不同,然后大部分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正常,就把与自身相异的就称为'病态','畸形','残疾',如此大家都有病,这病就叫'正常病'。
人生来独一无二异于他人,因此人人都有病。
而人的组成无非就是肉体和意识,要达到肉体的一致很简单,死是最快的捷径,要达到思想的一致很难,因为思想从不随着肉体的毁灭而消逝。
这个世界本是精神病院,我们都是精神病人,我们最大的疾病便是我们对于人生而自由这种思想的忘却。
所以,能救赎我们的,从来不是上帝,而是自由,并且只有自由。
如何才能获得自由?
人生的枷锁似乎伴着我们出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沉重。
我们不堪重负,于是寄希望于有人与我们一同承担这沉重的枷锁——限制自己的同时苛刻地去限制他人,这是互相的——统治者们用钱,用名,用利,用权,用武力半引诱半强迫地给你套上本应是他们的枷锁——佩戴枷锁的人越来越多——枷锁只会变多变沉而不会变少变轻。
终有一天有人承受不住,终有一天有人于心不忍,终于有一天有人记起了自由——他们想要摘去自己和别人的枷锁,即便不能摘去,也抱着最小的希望:稍微减轻枷锁的重量。
但自由不是教了人人就都能学得会的。
于是,那部分觉醒的想要挽救自己的同时挽救他人的人,选择了两条路:1.推翻单方给予枷锁的统治者。
2.开化更多渴望自由的人不再互相给予枷锁。
乍一看来,第二点似乎是第一点的基础,因为貌似只有更多渴望自由的人出现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推翻专制统治者。
实则不然,对很多人来说,他们不必去知道自由是什么,只需尝到自由带来的枷锁重量的减轻的甜头,便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可最难的是,怎样让他们尝到自由带来的枷锁重量的减轻的甜头。
因为长久的“病患”,他们丧失了味觉,别的知觉也趋于麻木:舌头适应了苦味,肩膀也习惯了沉重:给他们甜食,很多人起初是适应不了的,而摘下他们的枷锁,他们环顾四周反而心生疑虑——别人都有枷锁,我怎么没有?!
本来就因为异于他人而被冠以有病的名头,现在和有枷锁的大众差距更大了,那病是不是更重了?!
不过还好,在他们的知觉慢慢恢复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就会为脱去枷锁而欣喜了。
已经觉醒的那部分人在开化未觉醒的那部分人的道路上走得很艰辛。
他们尝试着各种方法,起初都是循循善诱的劝导,但是不难看出这个手段的效率并不高,从而演变出了半冷不热的嘲弄和看似荒诞不经的讽刺——这个手段效率高了风险也高了——要知道,有些人是宁愿不要自由也要去维护自己那一丁点仅存的自尊的,结果他们像个反叛期的少年少女一般,半句中肯的话也听不进去,甚至于完完全全地抗议对方的每一句话!
不过还好,持半信半疑的态度的人占大多数。
殊不知持半信半疑态度的人是最难去争取的那部分人。
专制统治者们占了太多优势——钱权名利,可已经觉醒的那部分人能给予的只是一个希望,被唤醒者能想象,却看不见,也摸不着。
即便有人对钱权名利没有企图,也可能会被棍棒给打败了,或被别的东西给诱惑,就像这部电影里的男主角对那个荡妇的被利用的爱情。
如此的种种使得专制统治者们很容易在这场角逐中获得胜利。
最后的结果,可能就像电影里一样,专制统治者们又成为这个精神病院里的医生,囚禁所有人,依靠对肉体的鞭笞来磨灭人的意志,寄希望于民主改革,表面上看起来荒诞不经的侯爵却被关押,被可耻地用毁灭肉体的方法来压制思想,而这结果的造成仅是因为他试图去帮助那位“时常做噩梦的,半信半疑的”男主角。
民众的判断决定了他们生活在一个看似怪诞但是自由的精神病院,或者是一个依靠枷锁和肉体上的鞭笞因而看上去秩序井然的精神病院。
——————————没啥特别的分割线————————————杨·史云梅耶的隐喻太强大了,个人浅薄地说几点自己的看法。
1.我作为一个轻度生肉恐惧症患者彻底拜倒在他的那些看似可怖的生肉的石榴裙下:有些人是条舌头,耽于口欲;有些人只是眼睛,只会看;有些人只有脑,但不能表达,而大多数人只是块会行动的肉,不会看,不会尝试就更别提思考了。
2.伯爵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以及怪异的举止看似很无端很邪恶,跟后来出场的医生相比就更加,其实是对众生被困而不能醒悟的嘲笑以及为了唤醒男主角而做的比较极端的举动,表达了导演恨人们分不清看似正义的荒诞和看似荒诞的正义,只会感性地去看一个人的表面却不能探究其深层次的意图。
(经朋友提醒,向侯爵表达最高的敬意,也向校内上的)3.男主角的梦魇也是你我的梦魇,害怕被囚禁害怕失去自由。
4.女主角的存在则是为了表达:邪恶的东西外表总是那么有迷惑性,对其应该〇容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5.在精神病院看到的精神人看似怪诞,却是这个社会的完全写照。
往人身上泼墨的和甘愿自己当画布的——艺术家;拿刀刺坏枕头的——暴徒;拿了刀自己私藏的——小偷;喂鸡的——农民等等等等,每个人都不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子。
表达了这个世界就是精神病院,或者说,精神病院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6.导演为什么强调说这部片子是恐怖片,恐怕不是单纯的因为这片会给生肉恐惧症和家禽恐惧症者带来不适吧?
是因为杨·史云梅耶对这个世道的了解清醒到近乎残酷,他就是要赤裸裸的把这恐怖的现实摆在你我面前,不会因为我们的拒绝和不承认而改变。
因为迟钝,很多想的描述不出来,暂且先写这么多。
捷克出很多这样的实验电影导演足够恶心恐怖的,像培根的画一样。
逐帧相片做成的动画+影像拍摄。
文艺青年的最爱,又是超现实主义又是精神病题材,装B者的五星口袋。
不错不错
第一次完整地看完杨史的长片,说实话感觉一般,剧情和感染力都不如飞越疯人院。
杨史罕见讲故事,脱离了音乐,猎奇道具和定格动画的意味不明的怪诞魅力,赤裸裸的故事又有何吸引力呢/杨史在开头就十分坦诚,深意不多,故事平铺直叙,果真如此,喜欢这个片头,倒有点想到老电影公司在放映前的介绍了,一向恶趣味的杨史也会在片头说这样直白而纯情的话/看似最善良的人反到藏着更深的愚蠢,固执,自大和恩将仇报,看似最邪恶的人藏着孩子一样的脆弱和见义勇为的心/理念是正确的,实践却是极端的,放任的自由和集权的惩罚,在进行旷日持久却两败俱伤的战斗/自然是邪恶的,她是一个女表子,她给我们最好的,却要夺走,她是在戏耍我们,看我们的玩笑,然而自然也是母亲,面对我们的放纵和无理默地注视着,承受着,给予着。
jesus是罪人,他许诺我们救赎,却从未出现,他把我们的本性当做原罪强加给我们。
/厌女的片子,女性角色被塑造成装成圣洁者的性瘾魔鬼,在欺骗和冷漠中游走于自由放纵和集权肉刑之间,获取自由,沉湎性欲/生肉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野蛮,保留着恶趣味的调皮天性,充当着调节剂,回忆录,象征物,马赛克,然而终究与故事有些违和我没什么要说的了,送出三个苹果,一个给我,一个给写影评的人,一个给让你了解这部电影的人。
(模仿亚美尼亚童话的结尾)
[以下所有均为理性判断,不发表个人主张;加引号的词语均是社会定义范围的表述,不深究具体含义]片中出现了三种争锋的思想:信仰者,反叛者,压制者。
信仰者:由 男主 第一次听见伯爵的言论惊异不小推论男主从小成长于西方典型拥有信仰的家庭,真诚善良,活脱脱一块璞,在信仰的教导下并得以安逸生活,以此,从未想过与其相对的思想主张,换句话可以说,男主在信仰的阴影下低头转圈,从未抬头,从未想过抬头,一丝杂念也被自己视为罪恶。
反叛者:伯爵 见男主第一面他便认他做客人,可伯爵不是“善良”的人,镜头中出现打架的人,出车祸伸手求救的人,而马车上的伯爵熟视无睹,由此可见伯爵出现在男主的面前是别有用心。
他是一个信仰反叛者,他举行仪式亵渎上帝,他主张“自由”,解放自我和欲望。
这些真实存在,而信仰者需当作它们不存在,信仰者是压抑的,反叛者正是其相反面。
压制者:鸡笼里的医生 和他的思想附属们,在被男主动了正义之心“解放”出后的第一件事,是挥舞权威之棍压制反叛思想附属。
他以消磨肉体令精神平和做主张,以达到病员的精神和肉体保持平衡,并对刑法按照轻重排序。
换个说法压制者是控局人,他认为纵欲过度是精神疾病的体现,并以此为由加以控制,推测他的思想附属们大多是信仰者,对于反叛者的做法在他们眼中像男主那般头回见识,他们惊恐并跟随一个领头人对其压制。
当压抑实现自我人格丰满后反压抑 在三种思想中露骨体现。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自豪”,否则它们不会存在,信仰者和上帝,反叛者和本我,压制者和反叛者。
思想是形成人格的东西,而人格绝非软绵绵的糖,三种思想“碰撞”不会互相吮吸对方增加自身体积,只有磨损,它们是石头石头和石头。
杨不止讲了一个故事,还办一场热烈的讨论。
什么是好片子,能看懂就应该是好片子吗?
对“看懂”的含义指的是剧情吗?
能看懂剧情难道就能真正理解导演的意图吗?
一部片子如果看“不懂”是否就该否定它的价值?
单从剧情上看,此片我也并非能看懂,但我决不否定它是一部好片,就好比音乐,虽猜不透歌里的词,但仍会被曲调所感染,杨的片子就有如此强大的气场,疯狂的吸引着我,他的每一帧镜头,每一处残败的场景,每一枚摆件,每一次吱嘎的声响,每一出疯狂的特效,都弥漫着难以琢磨的魅力,无不让我着迷,赞叹!
他的电影属于有触觉和嗅觉的电影,这种感受能和我的内心发生摩擦,产生一种粗粝的,难以割舍的情感,这正是电影感动我的地方,我认为多数时候,它表现的是最真切的现实,一种可以让你看得见,摸得到,闻的着的现实,只不过被一个疯狂的,具有细微的敏锐观察力的人用自己独有的一套手法夸大糅合了而已,它是一个利用超现实手法表达自己想法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
着实不喜欢“疯狂疗养院”这个译名,在我看来,这部捷克导演杨·斯凡克梅耶的名为“Lunacy”的影片应该译为“癫狂”更贴切。
被誉为超现实主义大师的斯导讲述了在一 个精神病院发生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一点都不“超现实”,正如他在开头所言,这是一部向爱伦·坡和萨德侯爵致敬的跟艺术无关的电影。
于是从一开头我们就知道了,故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非常现实的爱伦·坡式的恐怖和萨德式的施虐。
如果有什么不现实的话,那只是如同插播广告一般出现在正常情节之中的小动画片段,这些片段的主人公是一堆堆货真价实的猪肉、猪舌、猪爪、猪脑以及猪眼睛等。
关于癫狂的一切,都是搞文学、绘画和电影的人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其中的精品并不多见。
就电影而言,尼科尔森出演的两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闪灵》和《飞越疯人院》,前者更加恐怖,而后者的施虐气氛较重。
《Lunacy》在故事的讲述上则有其独到之处,不过在这个故事大爆炸的年代,我早已经学会见怪不怪了。
因为更多的原因,我不想做一个复述故事情节的人,只能说就我的智商和口味而言,看这部电影没有丝毫浪费时间之感。
故事中的治疗者有两派:侯爵和马医生是彻底的自由派,他们主张让病人自由释放自己的想法,对于特定的病人,虐待甚至杀人都有其合理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为虐待者和被虐者、杀人者和被杀者共同享受;康医生和他手下的护士们是狂热的惩罚派,他们的治疗手段是用惩罚肉体的办法衡平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思想和身体之间的较量,后者如果强于前者就会导致精神上的不正常。
康医生将惩罚手段分成13个等级,病情越重,惩罚越残酷。
护士小姐夏洛特则在其中充当了转换器的作用,无论是谁掌握精神病院的权力,她都能够乐在其中,这个悖论在于所有所谓正常和不正常的人都臣服于不同形式的性欲之中,而夏洛特对于他们而言真是一个能够释放性欲的天使——依然是一个趣味性的“共享”。
夏洛特和可怜的主人公简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共享,只是内容换成了“爱情”:夏洛特用对简的慕恋诱引后者对她也产生了爱恋,他们一起完成了精神病院的权力更替。
在故事的最后,自由派全面落败,侯爵受到了第13级的惩罚,夏洛特继续享受她和康医生的性爱游戏,而简,没有任何变化,拥有爱情不能拯救他,失去爱情也不能,他继续产生有人要捆绑他的幻觉,也就继续呆在这个康医生主政的精神病院里…… 导演很好地扮演了他在开头的角色,他让爱伦·坡和萨德都同时平等地说话,他让马医生和康医生一起穿白大褂——他让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地位。
对角色的最大制约就是对观众的最大放纵,你可以站在精神病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里,或者站在它的院墙之外。
但是你必定会选择一个属于情景之中的角色,你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只是你自己。
最后,你一定得回答一个问题,在精神和肉体的衡平中,你的选择是什么?
没有选择当然是最可悲的一种。
可以想象,一定会有人嘲笑导演的庸俗,从他一开始说“这是一部和艺术无关的电影”开始。
不过我正是由于他说的这句相当低调的话而先入为主地判断它会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因为当大师们高调时,我们已经看到了什么:大场面、大制作、大红大绿大色彩、真真假假大馒头……相信也会有人如数家珍地发现在影片中所流露出来的各种前人的痕迹,这些痕迹并不是导演才华用尽的明证,当爱伦·坡和萨德一再重现,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在阅读那些恐怖和虐恋的文字,而是在体验这个现实世界的恐怖和虐恋,尤其是在体验关于自由的种种状态。
正如后现代是另一种状态的现代,超现实也是另一种状态的现实,影片中所有人都是癫狂的,所有人都活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心中,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说我们必须选择现实主义,从而选择对这种状态的默认,那么就是一件多少有些可怜的事情。
在此,我不得不引述福柯这位天才的认知:他认为现在我们对“不正常的人”所拥有的医学上的权力,只是一种对社会进行权力干预的技术性操作。
这些不正常的人之所以被认为不正常,并必须接受医学的权力约制,是和相对而言所谓正常的人对社会的保护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是社会权力发展的产物,癫狂,只是一种历史性的症候和状态。
人们将这种技术进行扩张,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治疗”:精神层面上的疯子、肉体层面上的瘸子、乃至手淫的儿童等等。
更为严苛的治疗是监狱,通过对时间、行为和目标等方面的限制治疗他们的罪行,这方面进行的扩展是整个社会——学校、工厂企业甚至政府——最终结论是,所有人的肉体和精神被各种各样的方式所“规训”。
从规训的意义上进行阐释,Lunacy就是一部关于不正常的人的规训和反规训的影片。
撇开情节因素,这是一部个人接受规训和反抗规训的影片。
它没有隐讳地反应这个社会——无需如此,它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描写了这个所有人生活着的社会的状态。
正如福柯所言,状态是一个极具力量的词。
它的力量大到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状态之中,它是历史的,就目光短浅的我而言,它也是永恒的。
(对于一个消费社会而言,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不得不接受大众的消费,也就不得不接受各种各样的宣传,它的一个偏离轨道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多的关注是馒头好不好吃,胸脯是C罩还是D罩。
对于这部影片而言,这同样会是大多数人观摩之路的终点。
写影评,并让人阅读,痛苦也就这样产生了,因此,我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消费者。
真令我不得不有些做作的沮丧。
)
Jan Svankmajer05年时候的一个新片,我曾经看到网上一个翻译的名字是"疯狂精神病院",我不懂捷克语,挺难想象sileni这么简单的一个单词可以函盖了疯狂与精神病院两个意思,不过影片看起来确实比较疯狂,而且也跟精神病院有关系.整个影片是说一个经常有梦魇的年轻人,遇到一个奇怪的伯爵,被伯爵带到家里做客,意外得发现了许多离奇的事情,然后伯爵告诉他,能帮助他治疗他那个梦魇,于是带他到一个精神病院..又遇到了许多离奇的事情.这样一个电影要用简单的语句来把电影究竟在说了个什么故事,然后每个情节,每个细节交代个所以然来,是非常的困难的,因为整个影片本身就是融合了超现实主义,神秘主义等等元素在.我也只能接构的把里面某一些情节画面以自己的理解猜想一想,更何况导演本身也并非在表述一个道理或者意图,而仅仅是用影响的手法来展现一些他思考或者仅仅是想象的情境,然后以电影的手法融会在一个故事里.影片充斥着超现实主义的荒诞与讽刺,精神分析,梦境以及年幼时的影响这一系列的佛罗依德的理论对西方的影响能显而易见的看到。
伯爵奇怪的宗教仪式,在基督象上钉子以及用异性结合的仪式等等,充斥着对基督的反思及神秘主义色彩。
年轻人时不时出现的梦境,穿插在整个故事里,让人很难分清楚梦境与现实,最后会觉得,遇到伯爵的经理以及在精神病院中那一系列怪异的情节是不是都是这个年轻人的想象。
众人皆醉我独醒与众人皆醒我独醉比较起来,何种情景更恐怖些呢?
影片是一段真人穿插一段动画进行的,经常看Jan Svankmajer的影片的人知道他很喜欢让那些舌头,眼球,脑子等内脏来表演,我其实很想去弄明白,这一段段穿插的动画与影片究竟有什么关系,可惜弄不明白。
影片中有许多细节,都充斥着导演对西方文化的反思,比方说那一幅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新古典主义的名画在影片中曾被引用,而用来以真人形式重显的却是那一批被禁锢的精神病人。
猜想一下,导演是不是在表达这样一种想法,在西方,人们的精神是被种种现代社会的制度所禁锢着,就好象在精神病院中,那些自然自由的想法在现代社会被认为是异常的,而应该如法国大革命那样,追寻自由。
以上云云,都是胡乱想到的,更多的,还是看了再去理解吧。
他热爱生肉。
他热爱内臟。
他热爱人脑。
他热爱眼球。
他热爱舌与头骨。
他热爱用钉子。
他热爱用木质大衣柜。
他热爱吃鸡。
他亵渎神灵。
他反宗教反自然。
他是史云梅耶。
一位捷克鬼才导演。
这是我看了他两部长片及几部短片得知的。
看第一部长片《极乐同盟》,又名《如何达到性高潮》。
看完后感觉他是位“大师”。
第二部叫《疯狂疗养院》,看完后我认为他是“大师”中的大屎。
抛开剧本内容不说。
单是以上提到的那些道具,严重感觉到,这个所谓的名导的脖子卡到瓶颈了!
不同时代的片子拿出来一对照,竟然大相径庭,毫无创意可言。
艺术形式已经原地踏步这么多年,单一了这么多年。
最重要的是,叙事直白的可怕,没有悬念没有迂回,电影一旦失去了神秘感,而只是借助稀奇古怪的道具,就太显肤浅了。
记得一个摄影师老师曾经说:“做什么艺术行当都没有什么难的,也没有什么别人能拍的我拍不出的片子,但是所有的艺术家最害怕的就是形成一种艺术形态无法自拔,陷入其中找不到或者不敢尝试其他形式的创作。
”当初觉得他说的难以理解,觉得怎么就难在这,今天拍了花花草草,明天拍月球宇宙不就是一种突破吗?
今天看了史云梅耶才体会到艺术的困惑。
希望这个名导能够突破自我,砸碎枷锁,不要让昔日家喻户晓的“大师”最终变成臭名远扬的“大屎”。
仍在世的大師之中,楊·史雲梅耶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儘管他的電影都有統一的風格,但你每次看都會被他天馬行空的思想所吸引,今天忍不住,看了他的《Sílení》,楊在開頭說這片與藝術無關,僅僅向愛倫·坡和薩德侯爵致敬,這不如得讓人想起另一部改編薩德侯爵著作的電影《薩多瑪120》,這部電影肯定也有讓人難以忍受的畫面,的確,電影本身充斥著很多活動的“物體”,例如被割的舌頭,腦子,眼珠,一塊塊的肉,不過鄙人覺得一點也不惡心,反倒有一種難以言明的詼諧在內,這在楊其他的電影都有體現,電影劇情也很有意思,兩個極端主義的對抗,尼科爾森演技沒得說,既然導演都說與藝術無關,有興趣自己看吧
而这个表面上是精神病院的世界,背地里还是被有钱有权者掌握着的女支院。
最近美国那边爆出了爱泼斯坦事件,让我不得不回想到这部电影里的种种和《大开眼戒》里的情景,虽然这部电影的原著我没看过,但是根据导演拍出来的最终的样子,总让我觉得我他们有共通之处,其实讲了一样的类似的主题和寓言般的故事。
无论掌权者如何更迭换代,其实都是同一类人,无论你站在哪一方,最后同样都是兔死狗烹的结局,还有出路和解决方法吗?
欧美,肉片,男男,古典,美食,宗教,监禁,出柜,父女,精神病的世界,大喊自由万岁,肢体和极端专政,政治暗讽,再没有中二修正耳光,像搅碎的肉
这就一说宗教和白痴的无聊文艺片,和惊悚 恶心 不沾一点边,电影标签贴个文艺片吧,别误导人了好吗?白白浪费2个小时
说实在除了感官上的刺激(不是色情哈),他要表达的意思还真没明白.
足够cult,但是剧本显得挺虚的。
不知道在看什么……
人类存在-权力关系-生存样貌-认知危机-概念构建-定性世界-绝对自由-控制惩罚-死物生命现代社会-不同力量-主观冲突-个体困境
為甚麼只有舌頭眼球和肉沒有其他腸呀JJ呀肺之類的
挺无聊的
和《飞越疯人院》分享滥觞,手法大有不同,两者都有值得欣赏的天才之处
原来那年看到滴就是本片,史云梅耶滴动画插入忒艺术咯……印象极深,梦境总会偶尔蹦出来……
原来老早就看过了,不是很喜欢这类型。
太像了
花了2个小时,没看明白这部
酷毙
荒诞政治剧
抱歉啊 欣赏不来 你们所谓的艺术 看到一半就想吐 特效就不说了毕竟年代久远 我想吐的是剧情 什么破壁剧情 恶心
还挺CULT的
主题很严肃、宏大。穿插的动画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不 好 看
爱伦坡《活埋》《塔尔博士和费瑟尔博士的疗法》 ps:有生命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