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导演非常会讲故事。
按一般套路就是先交代一下政治环境,主人公的背景,性格,动机,心理转变,然后开始计划,落实,挫折,最后成功。
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一头一尾两次升空都扣人心弦,两次尝试中间的那些惶恐,惊惧,新的尝试,被追捕,振作,继续逃亡也叙述得很到位。
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一气呵成看了80%,最后实在太晚第二天要上班不得不关了。
第二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补充完整。
换在以前我妥妥得给五星,还会推荐给别人。
可现在看完,总觉得哪里不对,我总觉得五星高了,七点多应该比较合适。
直到我看了一位豆友的影评,我恍然大悟。
如果这电影是在再见列宁和窃听风暴那时拍的,我也会给高分。
这样的电影在如今的语境下很容易得高分,收到表扬,因为首先zz上无比正确。
有追求的导演是不是应该给予更高层面的反思和分析?
所以这部影片就是一个被zz和历史包裹的惊悚谍战片。
无意中又重温了一次《气球》,如今才知道他有原型。
“In the East German balloon escape in 1979, two families, with eight members in total, escaped the Eastern bloc country of East Germany by crossing the border to West Germany in a homemade hot air balloon. The escape happened at approximately 2:00 a.m. on 16 September 1979. The plot to accomplish this was carried out over a period of one and a half years, including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hree different balloons, and various modifications until the successful escape occurred. One failed crossing alerted the government to the plot, but the police were not able to identify the suspects before their flight to the west.”——维基百科当气球不再是孩子们快乐的玩具,当气球成为人们所追求自由的载具。
我敬佩他们的勇气,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出发之前,妈妈抱着小儿子在看相册。
大儿子一边玩小人,一边喊着:“去死吧,叛国贼!
”想起小学时候,班上一个男生总被大家欺负,给他取绰号卖国贼。
就因为他姓蒋。
叛国?
国是什么?
你连自由都不给我,还叫我爱你?
影片开头孩子们合唱的歌词,成人典礼上效忠国家的宣誓,不论妇孺逃跑者格杀勿论的军队,领事馆前白色恐怖的戒严,享受权力又想看西德片的官员,巴不得别人逃不出去的看客……唯一温暖的是幼儿园老师的谎言。
所谓教育,就是把你变成一颗国家机器螺丝钉的洗脑。
若有漏网之鱼,非把你推进手术室摘掉你的前额叶不可。
柏林墙倒了,这头的观众却泪流满面。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East_German_balloon_escape影片基本上与实际事件差不多。
相关纪录片:- Netflix「White Rabbit Project」 episode 2, "Jailbreak"- PBS「History's Great Escapes」(2004)- BBC「Outlook: Fleeing Communism in a Hot Air Balloon」
在东德逃往西德的300万人的同时,西德也有100万人逃往东德;逃往西德的人中,有50万因对西德失望,而逃回东德。
很奇怪这部片的评论为何政治因素混杂这么严重?
西方意识形态自我高潮也就算了,咱们跟着吹捧有啥意义?
当然不是在洗白东德时期的暴政,但就事论事,电影本身营造紧张感极其刻意,本来不值得紧张的段落非得强加音乐,放慢镜头,营造一种紧迫感,居然也有人评论全程高能,高能你个鬼哦你怕不是心跳紊乱吧?
9012年了,还有一堆小文艺在底下呼喊“自由诚可贵”,“民主的光芒”,“政治压迫”,“东方某国”,“佩服人家勇气和智慧”。
拜托,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自己能不能长点脑子?
怎么没见小文艺在《红色娘子军》下面这么高潮呢?
都是“真是历史事件改编”呀!
西方拍的就是皿煮滋油,中国拍的就是专制洗脑?
自己想想是不是在玩双标?
西德自古经济超越东德,柏林墙倒塌后,从东德去西德的人更多了。
没暴政了,没专制了,为什么还跑?
还不是混口饭吃。
哪来那么多意识形态挤压出的眼泪,书读的不多,饭吃的倒挺饱。
撑的。
全是袁隆平爷爷喂得太撑了。
柏林墙修筑当天上午,西德人纷纷涌向柏林墙,向墙那边的同胞投掷自己的通行证和口身份证件。
到苏联军队能够阻止这一举动前,数以千计的证件已经被扔到到了东德同胞手里,大批东德人借机混在其中返回西柏林的西德人中间,通过了柏林墙。
以后,各式各样的“翻墙”场景就不断在柏林上演,直到柏林墙倒塌的那一天。
8月13日拉起铁丝网的当天下午,第一个强行穿越封锁线的人就出现了。
当时一个青年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铁丝网,三名东德警察追上了他,将他打倒在地,但被打倒的青年迅速站了起来,并夺过警察的枪,一边举枪威胁,一边继续向西柏林飞奔。
尽职的警察不顾一切,冲上去和他扭打成一团,并且一刀刺中这个青年的膝盖。
此刻他们已经越过了铁丝网,围观的西德民众大声怒吼,“这里是西柏林”。
于是,惊慌失措的警察扔下青年跑回东柏林一侧。
其实他们当时并没有越界。
因为铁丝网(以及后来的柏林墙)不是架在分界线上,而是在东柏林界内。
最终,这个青年拖着流血的伤腿,一边呼救一边爬到了西柏林。
8 月 22 日,东德政府发布了三条新的命令:(1)西柏林居民不能再以持有有效的身份证单独进人东柏林,而必须得到特殊的允许方可:(2)通道口的数量从12个减少至7个;(3)所有西柏林的居民必须要远离边界100米,作为缓冲地带。
到此时在东、西柏林的边界上,有形的“铁幕”才算真正落下了。
但是 1961 修建好的柏林墙只是一个初步的工程。
之后柏林墙一直在被不断地进行加固与修缮。
并且东德民众的出逃方法变得更力加多样,有开车强行冲过边界的、有伪装成苏联军官过界的,还有通过下大水道,甚至自行挖地道来越界的,还有人驾船强渡到西柏林的,有的还自告制载人气球飞渡边界,还有的更为胆大,借助西德的一些领导人在边界西传则停留的机会,冲出封锁,民主德国的士兵因怕误伤西德要人而不敢开枪这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甚至更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不得得不让人感慨,柏林墙只是从外力上阻止了民主德国的民众越界出逃,但是无法阻止他们对于西方的向往与追求。
只要你过得好,你妈就会笑得很开心,所以你务必让自己快乐,这是爱你的人最大的心愿。
你快乐吗?
我当然快乐。
我有一间小房子,一个小院子,我有你妈,有你们,我就只有这些心愿,但你的心愿不必跟我一样,你还有大好人生。
千万别跟你妈说。
你从来没说过这种话。
你不会再听到了。
你们在干嘛?
这就是惊喜。
我还以为我们要去露营。
这比露营还要好玩,我们要去西德。
被军人打下来怎么办?
到了西德,我就给你买脚踏车。
真的?
我保证。
再有2百公尺就到西德了,他们一定气死了。
不如就让他们去吧,既然他们觉得在西德生活比较开心。
中尉,你都不会纳闷吗?
中校,说实话?
不会。
问问无妨吧?
全面阻止越过边界,必要就开枪。
对,我清楚命令。
我只想知道我们是做了什么事,让他们想犯下重罪。
我们只想替全体人民追求公平,多点友爱,让世界更好,我们该感激社会主义的敌人想离开,摆脱这些人渣岂不更好?
这是认真的问题吗?
对。
你当然有你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
看吧,不容易吧,我们没有边界可该怎么办。
边界确立我们,侵犯边界的人就是侵犯我们,侵犯你跟我。
东柏林有个婆婆跟一名警官说,她要找“原则”百货公司,他说那里没有“原则”百货公司,婆婆说,你们起码有一间,因为国务院主席何内克说过,“原则”上你什么都买得到,被有心人听到这种笑话可不得了。
但我跟你说了,因为我信任你,你也可以信任我们,我们没跟你说实情是为了保护你,你了解吗?
这种题材的电影在豆瓣上一定会得高分的,不管它拍得好不好。
还好,这部电影拍得不错,如果它也是《窃听风暴》、《再见列宁》那个时期拍的话,我会给它一样的高分。
只不过,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个灯塔国已经不是它曾经的、和我们想像中的样子了;而政治课上讲的东西确实着人烦,但是说得也并不错,错的只是它写得忒不接地气。
就像“公知”和“粉红”这两个词,我们都会不自觉的站队,不会去想他们不过是一个只关注我朝消极的一面,一个只关注积极的一面,都是片面的。
苏联已经不能再为自己说些什么了,还有原加盟国拍些老故事,感觉是还有人在纪念曾经的岁月;东德已经不能再为自己说些什么了,那就真没有人为它说些什么了,他们都成了德国人,他们可以进行各种反思,就像我们反思大清朝那样。
东德,好像成了一个和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一样的存在。
我没有想为东德辩护,只是觉得听不到另外一面了,它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有人不理解为何冷战时期东德一些生活宽裕的中产阶级要不顾一切的逃到西德,很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批判性的谈到“那些人,都有车有房了还要背叛祖国,真没有良心。
”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吃过饱饭,他永远无法理解那些宁愿省吃俭用也要去追求文学艺术的人。
因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有车有房,难道下一步不就应该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了吗?
东德政治、经济高度集权的发展模式必然要通过限定价值取向来限定民众的人生追求,从而确保所有人按照既定轨道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无法对既得利益者构成挑战。
这种模式也许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独立思辨能力的人好使。
但对于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物质上已经得到满足的知识分子群体,无异于剥夺了他们更高层次的追求。
他们逃出东德,不是因为西德有多好,而是因为东德已经提供不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例如,东德哪里都好,但西德允许说不好。
最后,即使东德是苏联东欧阵营里生活水平比较高的,但比西德还是差不少了。
80年代后期,东德中产与西德中产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
叛逃,这个在战争年代用来描绘临阵倒戈的词汇,到当代被频繁用于定义为意识形态而投向对立阵营的非法越境行为,《气球》正是讲述了两个东德家庭通过热气球叛逃到了西德的历史事件。
同样是讲述冷战中平民的德语电影,本片虽远没有《窃听风暴》般冷峻深刻,却也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拍得内容紧凑,峰回路转,气氛紧张,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作品。
身为东方阵营的一员,我们对叛逃的故事并不陌生。
抵御西方世界的糖衣炮弹,避免被敌人的金钱物质腐蚀,从来都是社团思想工作的重点。
当然,总有人会挡不住诱惑,向欲望投降,这并不奇怪。
但本片最让我们困惑的地方是叛逃的两个家庭貌似并不符合我们刻板印象中的一贯形象——他们都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人丁兴旺,有房有车,既没有事业上的压力,也没有生活中的包袱,这从他们能两次斥巨资自制热气球可见,无论放之东西德,他们都是妥妥的中产。
但就是这样物质生活条件远超同时期我国水平的东德人,却选择了叛逃。
在我们常规认知里,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是有权自由进出自己祖国的边界的,他也许不能随心所欲去往任何一个国家,但至少他的祖国不会用电网和机枪阻止他离开。
这在常人眼中再正常不过的事,到了某些国家却成了最致命的犯罪。
是什么让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冒着要在劳改所度过下半辈子,让自己的后代成为福利院里的孤儿,甚至是一家人被机枪打成筛子的风险,仍要叛逃到西方?
这个问题就跟追捕叛逃者的史塔西头子诱导卫兵的话如出一辙,“我们只想为全体人民追求公平、友爱,让世界变得更好……既然他们那么喜欢西德,那何不就让他们去呢?
”因为史塔西其实明白一旦没有了边界,一旦让人们能自由地进出,就再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了。
冷战中,东德一直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橱窗,直到80年代,人均GDP都始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排名首位,但这个首位却仅相当于西德人均GDP的四分之一,这是两德分裂后仅仅几十年拉开的差距。
而在整个50年代,国界尚未硬隔断,人口不足1700万的东德有多达270万平民,占比近六分之一的人口逃向了西德,其中不乏大量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等社会精英,直接导致了柏林墙的建立。
为了维持统治,东德重操起了盖世太保的旧业,建立起了庞大的秘密警察队伍,到两德统一前,当时人口仅1800万的东德竟有多达几十万人直接或间接为史塔西服务!
史塔西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人们生活的缝隙里,使整个国家长达数十年陷入到开一个昂纳克的玩笑都会被判为政治犯的白色恐怖中。
当然,西方世界也有它的丑恶,它有资本家的冷酷剥削,有麦卡锡主义的泛滥,有种族歧视,以及意识形态的剧烈碰撞,历史上就有不少叛逃者最后又从西德逃回到东德。
但西德并没有因为人民的不满而禁锢人们的肉体与灵魂,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会因为对国家的抱怨而付出自由甚至生命的代价,他们仍然拥有选择的机会,也拥有对社会的一切说不的权利。
追求自由是所有生命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份对自由的向往不是通过一堵墙,一张电网,一挺机枪能轻易阻断的。
越是已经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会越迫切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已然僵化的东德社会无论从精神上,还是制度上都无法给予他们实现梦想的自由与希望,这才是东西德最本质的差异。
虽然,即使到了西德,也不一定就能实现叛逃者理想中的人生价值,但至少那里有允许他们尝试和争取的机会。
这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我们身边所以有很多人宁愿996,也不愿到国企里按时打卡下班的原因,再渺茫的希望也比一眼看到人生尽头更令人向往吧。
墙一般都是防外用的,只有一种墙是防内的,那就是监狱。
电影中的两个家庭是监狱里的幸运儿,史塔西邻居的女儿与幼儿园的老师都没有出卖他们,那个一登场就自嘲为“最差”的继父也默默为毫无血缘关系的继子给予着心灵上的支持。
是这些牢笼中闪烁着人性之光的善意让叛逃者能最终被自由的羽翼所眷顾,也让温情成为了本片与《窃听风暴》对比最大的亮点。
阵营的颜色并非区分对错的标识,历史的齿轮会敲碎一切束缚人性的枷锁,能存活下来,生生不息就是判断社会体制进步与否的最有力证明。
我们的体制已然和平跨过了70年岁月,我们都有资格以足够的自信去回顾人类的种种过往,无论好坏,皆是启迪,为了我们能更坚实地走向属于我们,光明的未来。
精彩,推荐,考虑收藏。
开头没有给出任何压迫或者逃离原因的镜头解释,这种无声的沉默挺暴力的。工业化痕迹太明显,全无德国电影本有的质感。
他们放弃了家人、房子、爱情,只为了奔赴自由的国度。在那个国家,警察也是可以被他们拥抱的人。
德国老百姓牛逼,自己在家造热气球。而且男二还说,自己造飞机不是问题,只是没有跑道!跪了!
气氛紧张,自由万岁。
为了逃往西德,东德两家人合伙做了一个热气球。真人真事。这就是那种,从历史的缝隙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好故事。为了扣人心弦,编剧做了一些庸俗化处理,略可惜。
看三年前发布的某评论说“现在移民很自由,想去哪去哪。”不知其今夕是何感受,不办护照,不允许因私出境,不允许投资移民……哈哈时间会来打脸
竟然又是真人真事!营造气氛很紧张,无论是挖地道、横闯水渠、热气球飞跃还是无奈的攀爬铁丝网,挣脱牢笼热爱自由,是一个智人应有的勇气和追求。
啊…越来越厌倦套路片了…一样的剧情发展,一样的悬疑点设置方式,一样的元素集合,一样的配乐。
算没有尿点的片,但没有《沉默的教室》好看和有深度。3.5
节奏很好。
你能忍多久?你能等多久?如果都不行,就飞向自由。
现在对这种意识形态过强的片很不感冒。如果要描述逃离,至少把氛围背景渲染透,不是上来黑幕两行字就讲完了…通篇下来感觉只是为了逃而逃,为了强调意识形态而讲述的故事😅
一般吧,没啥看点
看看其他几个国家对这个题材会怎样处理。好莱坞:注重艰难收集材料制作气球的过程;日本:注重登上气球后的空中魔幻之旅;法国:注重来到西德后不同体制下生活的发掘;某国:怎么可能会有气球这回事……
开场比较惊艳,后面也有某些比较出色的视听,总体节奏也比较好,但其实细想也有很多刻意的地方,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太多的戏剧性反而减弱了真实的力量。7.3
刻意营造惊悚,反而是下乘,这题材其实挺有料的
“长期在红旗下圈养的我们 已经不太了解“自由”的价值和意义了”
应该改名叫北风吹。
终于等到这样一部电影了。虽然深度略欠,但已足够好看。某种伟大的优越性,历来只能在围墙中被反复证明,而这道证明题我们至今仍在佯作思索并奋笔疾书。
看的惊抓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