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夏天。
两个单身男子在电影院邂逅。
银幕上放的是《钢琴课》。
年纪轻的学生说:它更像一本图画书。
年纪稍长的作家说:这部片很棒,你看不出来就太不识货了。
在无数的爱情电影中,影院时常会扮演爱情故事萌芽的见证人。
在《喜欢轻吻快跑》中,两个彼此的陌生男人在光影的催情下一见如故,他们身上所散发出对爱的渴望,对性的饥饿,对文学艺术的激情,给那个九十年代法国镀上一层迷人的月色。
单单从中文译名来看,很容易把它想成是一部轻松清新的欢乐小品文。
但实际上,它是典型的法国老文艺。
“老”的甚至让你觉得它温吞缓慢。
这似乎又是一部只能在电影院看下去的法国电影。
它更像是《每分钟120击》风格的另一极,稳健不焦躁,留情不泛滥。
典型的法国叙事思维,剧情的推动是缓缓如云,这一朵,那一朵,但时常会有灵光一闪的闲趣:作家雅克写给学生恋人的满银幕诗,特吕弗墓碑的许久注视,惠特曼兰波的电话趣谈。
导演在片中所描绘的不单是中年作家雅克和青年学生的爱恋,他更多是把笔触伸到更远更广的地方。
电影中的群像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雅克有着自己的老情人,也有着保持长久性关系的伴侣,还拥有着一位老同志的深厚友谊。
他甚至还有一个儿子,只不过这个儿子是和好朋友所生。
这些复杂奇妙的情感关系构成了电影最有趣的一景。
伴随着电影中满是电影海报,诗歌小说的思想浸淫,伴随着“你这一本小说都没有,还想让我在这睡”的文青畅谈,伴随着与恋人共处浴缸的肆意温存,伴随着三人相处一床的可爱灵趣。
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欢愉轻快的九十年代法国,导演所展现的维度并不是《每分钟120击》中艾滋运动的激进,而是在表现一个作为同志所享有的爱情权利。
没有歇斯底里的咒骂,没有藕断丝连的情感波动。
有的只是同志爱情故事的日常,相识,上床,相爱。
就这么简单。
没有对两人爱情进行戏剧化的撰写,也没有海枯石烂的承诺,有的只是明信片的情诗,只是电话的问候,只是那一抹相视的微笑。
从雅克和学生的相恋主线之中,我们可以寻觅其他人的踪迹。
像学生的女友,雅克的情人,那个“硬不起来”的好基友,他们丰富着电影的血肉。
塞纳河为他们而流,惠特曼为他们而写。
我们寻不见对艾滋的恐慌,寻不见对死亡的惧怕,有的只是过程,哪怕短暂一瞬,却也是美好的。
电影尽其所能的解构一切伤悲,它还原了那个年代同志的心之所向的美好,就像不知名同志被镜头拍下的一刻,就像《雾港水手》电影海报如风拂脸面的鲜活。
寂静的夜晚,烟幕缭绕,我选择了你,蒙上你的头,响亮的拍向你的肚子,这是那个时侯地下同性之间的示爱。
像一组仪式,在无尽的肆意中喧嚣。
电影将很多镜头都献给了配角们,他们挥霍着导演给予的空间,分享着主角应有的戏份。
我们甚至不在乎雅克和学生的爱情是否长久,我们反而会担心老基友会找到合适伴侣吗,那个搭便车的金发学生怎么样了,青年学生的女友后来何去何从。
所以电影所讲的不单单是一个故事,而是许多个故事,许多个人。
他们在过去的世界里,享受着那个时代的幸福;他们也在那个迷影的时代下,静静的尾随所爱的人。
大量看似无用的闲笔,看样子拖垮了剧情,但这更像是电影的一组交响乐。
就像车里情歌所流的莫名眼泪,学生与朋友告别去往巴黎的林中夜话,还有雅克与多个伴侣之间的温存性爱。
他们影响着主线,也肢解着主线。
面对雅克的多情,我们却没有一丝怪罪他的理由,就像面对学生的出柜,女友表现了难得的大度。
他们互相都友好的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可能唯一打败他们只有恐怖的艾滋。
面对情人马可因患艾滋的死去,雅克这才发现死亡的临近和可怕。
但电影仍然没有着墨于如何抵抗艾滋和抗拒死亡。
还是将更多的情话留给角色们。
看他们继续的互相撩逗,互相做爱。
对于艾滋的轻描淡写,对于死亡微乎其微的刻画,让这部剧的基调变的格外轻松畅快。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看的电影,或者说,它本身的缓慢才是它最为迷人的地方。
跳舞,赋诗,做爱,谈论电影,品画,这是他们的日常。
喜欢你,亲吻你,是彼此的行动。
人约黄昏后,诗酒趁年华,坐在沙发上,谈论着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那么自然亲切。
就像是我们看到银幕上突然出现的特吕弗,墓碑上的名字让我们热泪盈眶。
我舍弃了所有朋友,只身巴黎,只为看你;你在朋友家,静静的交待后事,像这月色一样哀伤。
哎呀,电话亭的那边我还在等你,你呢?
首发在:看电影看到死
我的叛逆,是对法国近乎偏执的狂热。
我羡慕河边的耳鬓厮磨,羡慕随时随地的爱情,羡慕牛仔皮衣下的自信,羡慕信手拈来的诗歌,羡慕自由,羡慕不矫作。
那是塞纳河灌溉而生的迷梦,尤其在午夜后的街道上显得自由,因为他们总喜欢在黑夜里讨论光明,在悲伤和快乐中穿梭,直至两者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诗歌是唯一的出路。
诗歌总是使人疲软,让人双目迷离,以至头疼欲裂也盲目自我;诗歌合理化一切不合理,将低俗拔高,将现实美化,将丑恶放大,将人心捆绑,将阴郁传播,将血流抽干,汲进成篇的比喻与幻想中,在诗人的梦里血染塞纳。
这是一代代人的叛逆。
他们想证明浪漫与理智一样合理,一样有强大的可依赖性,一样鲜活,一样粗糙又精致存在又虚无。
外来的人们只是听闻这座城市的华丽,便像鼠疫般涌入,加剧了下水道的拥挤和发臭。
巴黎的老鼠。
都只是巴黎的老鼠,头破血流然后不欢而散。
但如此美丽又温柔的阳光,就在香榭丽舍的大街上,在少年宛如柔荑的手里,点燃了他指尖的烟。
喜欢雅克在桥上对亚瑟告白那一段(为什么你偏偏是个一上街就唱歌的男孩?
你就不能是个害羞点的类型吗?
那时我才发现,你真是我的菜后来我又看到,在街角的咖啡店里,你坐在阳光下的露天座上,正在吃你的三明治,手上还夹着烟,你那宛如柔夷的手穿过长发。
于是我心想,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凡德尔公园”) 最后雅克对老友说的话,泪目。
开头的脸盲让我有些混乱。
thela's的唱片封面和ride唱片惊现,但真的很想知道到底是多久听到的la's 所以评论区划水的作用现在体现出来了。
这部片男主的艾滋 和 他前男友的描述 有些隐晦,因为个人理解即使前男友艾滋 只要平常一直戴 套是可以没有问题的……再加上雅克亚瑟不也睡过吗…… 而且看现场的情况是无套的,是有风险的。
喜欢那段惠特曼 凡尔德公园 的对话和“梗”,他们仨在沙发上亚瑟的独白(喝了蜂蜜酒之后),还有亚瑟的朋友得知他要去巴黎后说的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色一样忧郁那段话 以及那位小哥我挺喜欢的,和这之后亚瑟的另朋友趴在树上引用了一段名人的文字,我也很喜欢。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奋力追寻自己的心中所爱之人,然而却殊不知命途多舛也造化弄人,命运又是何其的百般戏弄我们,当我们快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之时,已觉不再茫然,不再绝望,不再相信爱情的时候,这该死的爱情却又突然出现在转角处,来的措不及防,没心没肺,而这时却发现自己已经有心无力,时日不多,无法再像自己年少轻狂那般,奋不顾身的去勇敢追求这来之不易的真爱. 世上最悲痛的爱情莫过于 ——— 当你自知死期将至之日,却是自己坠入爱河之时。
A- 客串的法毯和特吕福镇楼
要结束的和要开始的。
原以为是伤感纯爱故事,但结果是反着来的《每分钟120击》。
不在于控诉艾滋或是社会,而只是讲一个人濒死的故作洒脱和暗藏的恐惧,和受他影响的另一个人。
做爱是为了赢得某些东西,而不是失去什么东西。
对不起,天使更适合标题。
可惜冗长了点。
这个片有两个名字,法语的翻译过来是《喜欢,轻吻,快跑》,英语的翻译过来是《对不起,天使》,受前者影响观影前以为会是比较轻快的爱情剧,但看完后觉得还是带着阴郁色彩的后者更适合。
真的很想和上一届戛纳的BPM120对比,两者像是互文,BPM120从集体抗争到个人,个人不由自主地被集体裹挟,而又有着个人的哀伤,伤过之后继续回到集体中去。
而本片主角的设置确实有意拒绝这类集体抗争的。
核心基本都在皮埃尔·德隆尚的角色身上,一个暗藏恐惧的角色。
他对于ACT UP之类的活动是抗拒的,他更在意的是个人,以一种故作洒脱的态度面对着死亡,做爱是为了填满身心而不是空虚。
如果没有男二的角色的话,他的下场可能就是像他爱而不得的友人一样痛苦死去。
但是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男二是为了让男一态度发生改变的存在,可是导演在刻画男二本身所处的环境的描述上却也显得臃肿了,“走向巴黎”作为男二反过来受男一影响而导致的结果,是拥抱爱情的表现,但却又添加了和友人们与故土的不舍,可能感人但是突兀,就像《非常勿扰》里很脱节的葛优友人开车离去后哭的一段——即没有必要。
以上即不满之处,实际上以往这样的话我是不会给上A-的,但是影片带有的脆弱性又让人不觉着迷。
主角们是随意打炮的不羁的形象,但是却又有着月夜谈心的细腻。
不过也有细腻到俗套的情节——比如病情恶化后在清晨深深吸一口花朵的气息这种画面简直有点儿······冷蓝的画面色调给人以一种瓷器般易碎的质感。
重点段落:1.男一男二第一夜后的早上,两人的互动。
2.男一爱而不得的友人逝世后和朋友sex,却以哭泣结尾。
3.男一男二男三共舞以及同床部分。
这部电影对于我的启发是打开了性的新维度。
在此之前总的来说我对性持消极态度,认为这是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感官享乐。
虽然我对自己的身体无所谓,但觉得它是一种不必要的东西。
当且仅当我与对方陷入恋爱彼此深深吸引时性对我来说才是必要的,但这极其罕见。
其余时刻大多情况下,甚至包括聊得投缘觉得是soulmate,我还是没有做它的理由。
尤其有些人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仅仅想与你发生关系,这种低级欲望曾令我十分反感!
那纯粹原始的性欲望那就更不用说了…但现在想想,有人想与你发生关系,这是对自己性魅力的肯定。
然后我发现,原来在性上,美是基本要素。
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性吸引可能只与外表有关。
无论对方多有趣聊得多deep,只要是丑陋的,我就无法产生性趣,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看到一个很美的人,赏心悦目,想发生关系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啊,就像喜欢吃好吃的东西一样。
因此发生性关系不一定要爱上对方,可以是一个有趣的享乐活动。
但是内心要足够强大,才可以“射猎”,如果仅仅是一次性的,被动的弱小者会在之后自我怀疑并觉得受伤。
而拥有强大内心的人总是主动方,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心理意义上)。
还有另外一种看似强大的情况就是纯粹无知,纯粹靠着动物本能。
表面上两者的行为相似,但本质是不同的,这是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区别,至少对我来说意识/理性反思是人尊严的一部分。
可以延伸到艺术领域,我发现自己沿着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的路径一步步接近艺术,这个路径对我来说是合理的。
当然不可否认天才艺术家的存在,但这只是少数情况,大多时候我并不能理解大多人的艺术行为,也许是逻辑理性对我个人来说很重要吧。
回归电影的话,我会觉得亚瑟还是天真无知的小年轻,从他与雅克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声称自己喜欢文学然而啥也不知道……年轻经历有限的他对世界还没有深刻的反思(但我确定他未来会),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
虽然电影中他说了一些有意思的台词但我觉得这也许是创作者的个人投射。
亚瑟的世界目前很简单。
深夜失眠了就去街上拉个人打一炮,路上载个人被对方金发翘臀吸引顺便睡一觉,电影院里对上眼了晚上恋恋不舍要粘着你,爱上你了就大老远跑去巴黎。
年轻英俊有活力,在性魅力上有的是资本。
没什么经历,也就无所畏惧,拥抱一切可能的美好,见到吸引自己的漂亮的人儿就做爱,没什么可耻的,爱上了就去追。
亚瑟太甜了,他的笑让我觉得温暖,有治愈功能。
这让我觉得很美好。
对,美与好可能是同义词,因为他很美,所以我觉得很美好。
而雅克看似风流,其实已经深刻体验到人性(或者说自己)的复杂善变,从他抱怨自己都35了却只买得起宜家、被一个剧院邀请却给了寒酸的住宿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挑剔的(以及被世俗绑架),他与前任的对话以及最后的争吵也体现出他的感性冲动、自我挣扎。
他是一个trouble maker, 无法与人相处。
(我感同身受)还有一个我一直疑惑的问题。
似乎对于同性恋来说,关系是更“原始纯粹”的,他们在大街上、同性酒吧结识排解寂寞,似乎多是为了性?
是因为被主流压抑反而体现地更纯粹?
不过另一方面对异性恋难道不也如此吗,任何的社交场合可能都是涉猎场所……
90年代的法国,在布列塔尼和巴黎之间穿梭。
质地的轻盈与透彻,毫无隐晦的坦诚与诚恳。
开头片段的轻盈跳跃,沉郁蓝色的基调,跳剪的城市街景。
背景的bgm,很有几分渣渣的撩骚感,一些人有一个,两个,三个爱,四个五个爱,六个爱,但我相信一个爱。
或许真的就是90年代的法国LGBT氛围。
或许,我们总是在短暂的即逝的冲动与情欲之中流连,渴望寻找一个长久的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的爱。
总会觉得,或许,1993年的夏,总有摩托车呼啸而过,有打字机敲击的故事和情欲,有街角抽烟的身影,有街角咖啡厅的邂逅与逗留。
前额,切到Vencent的睫毛。
两个人,窗台上俯身,然后转头。
或许每个人一生中万亿次的转身,总有一次对上眼神。
基调的蓝,沉郁的,但是透明度又极高。
二十岁出头的夜晚,黑暗,但是有陆离的光影,有斑驳的人影,有荷尔蒙的气息,寂静的街头都是游荡的,逡巡的,试图发泄情欲的兽。
Arthur出现的第一幕,有一个极性感的女友。
布列塔尼的窗外风景,林立的五色公寓楼和方方正正的屋顶,像画。
绝妙的对话:今天晚上睡这里?
不,太太,想都别想。
你这里连一本小说都没有。
砸书的片段俏皮而雅致,有一种两种性别的隔膜和气流,可以看到Arthur的一种对于异性的距离感。
女朋友让他留着陪她,然后丢掉钥匙,然后找钥匙,亲吻。
我想今晚跟我待在一起。
法国人真的很擅长将书与性爱的片段,两者的流转拍得写意而撩人。
仿佛思想的深度真的足以撩拨一个人的点,从文字,交谈至肌肤相亲,逗引得自然而水到渠成。
简陋的合租公寓,分享的耳机,裸着上半身的刷牙,然后犹豫,十年后我们会怎么样?
我们会一事无成,然后套上T恤出门。
夜色里游荡的荷尔蒙怪兽。
路边已经有人们零零散散地聚集,等待着夜色里一双对得上的眼睛。
左边的人在他缭绕的烟圈里走过,然后开始亲吻。
夜晚的魔幻和一个少数群体之间的秘密交换,有一种魔鬼的契约在里面,像《孽子》里面的台北中央公园。
拍摄的画面,远景和近景镜头里肢体的扭转,静物的人体,有一种剧场感。
两个人的相遇。
荧幕前的暗影,书页与影像的流转。
22岁的年纪可能在一瞬间有刺痛的感觉。
所以,雅克说,嫉妒你们这一代比我们帅得多。
谄媚是没有用的。
不过说不定你见光死。
屏幕前两个人的侧影,有一种自己坐在身后的亲密感,仿佛在偷窥两个人的故事。
宾馆门口的逡巡,逗留,最后雅克真的Arther去了他那边。
翻墙,墙口的自行车,成堆的学生,偷偷摸摸带情人回来,小摊的汉堡和啤酒, 电影与书的贯通。
Vencent的魅惑青春少年,放肆,依旧真诚。
法媒的评论,magnifique Vincent Lacoste, décidément toujours parfait。
Authur身上有着一种美少年的诗意和跋扈,但是又是生命的喷薄,对于未来的疑虑,对于存在的质问,对于生命存在感的渴求。
会觉得这是读诗的少年,血液里流着兰波。
可能对于大部分的文艺青年而言,自我意识形成中占据最大分量的都是诗歌,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一种近乎颓靡的象征主义,对于自我与生命的放逐式的追寻与探索,深陷其中。
恶灵式的气质与魅力。
Il faut tenir, et courir, s’élancer d’une enceinte à l’autre. Papillonner, flirter, continuer la discipline de légèreté. Tenter d’obtenir ce sentiment impur, inachevé et possible du chagrin heureux »,You have to hold on, and run, jump from one enclosure to another. Flutter, flirt, continue the discipline of levity. Trying to obtain this impure, unfinished and possible feeling of happy grief”,像一个绝佳的墓志铭。
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像一抹流转于蓬皮杜和左岸。
曳在肩头巨大的背包,无措,失望,憧憬,热忱。
印象深刻一幕,蓬皮杜看展,一幅画,镜头推进,里面的面孔俨然就是自己的面孔。
有一种非常有趣的互文的感觉。
想起普鲁斯特,之前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斯万看画,看的是面目五官与周围熟识的人有多像。
雅克而言,于花丛间的疲惫与残留的热情,后半段的恐惧,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对自我残破躯体的厌恶,面对生命最后一段而迸发的爱与爱人的青春完美的躯体,是接受与否。
像是一个时代的挽歌,dying memento。
关于雅克的形象,其实据说是有非常深刻的时代寓意在里面。
他是所有死于艾滋的人,共同构筑了关于艾滋患者的轰鸣的巨响,哭声,包括那些没有被人所耳闻的死者,在狂乱的夜里沉溺。
在他的身上可能聚集了太多类似法国作家的影子,风度翩翩,才华,爱的需求。
孽念,吸毒,艾滋病,同性恋,需要强烈感到自己是活着的,用他的死亡和他的死亡方式征服了我。
想起法国作家艾尔维·吉贝尔。
那个写下《情人们的陵墓》,《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然后拍下艾滋与自我衰朽的作家。
死亡的元素一直笼罩在影片之中,但是轻盈,然后有同性片子惯常的情欲与蜻蜓点水式的一夜情,但是同时两人又在情欲之中摸索一种高出情欲的对于彼此的认同和依恋。
他曾经的情人,来了之后,像一个死亡信使有一种生命的贯通与接续。
两人于一夜情的分离之后,分别有意识地远离对方,或许白日的清醒都让他们意识到了飞蛾扑火的危险。
而那通电话,一方是将死之人,一方是少年气盛,青春不可方物,但是在一种飞蛾扑火式的爱情中实现了生命,更准确的,是艺术的贯通。
小清新的片名,法国风味的浪漫,骨子里却是个淡淡忧伤的故事。
Jacques的成熟克制突显了他的性感魅力,这个被艾滋缠绕着最后一段人生时光的中年作家,遇见凡德尔公园,在想爱不敢爱的禁区徘徊。
他驱车夜行去找Arthur,眼睛湿润着掉头止住深藏于灵魂的年轻冲动;他知道Arthur找性伴侣不恼,和他讨论起文学野史定义的情人分类;他病入膏肓对Arthur避而不见,却还是不忍见他失望而用完整的最后一天陪伴他。
这个男人我很喜欢,他有着成熟、文艺、深情、浪漫又现实的一面,他在浴缸温柔的拥抱着前男友,调笑说你害得我挺惨(估计是艾滋病传染),知道前男友脚踏两只船马上下逐客令,又深情又有原则;时不时和小年轻(估计是个异性恋)在一起聊天寄托感情,发乎情止乎礼,流泪或笑容简直要迷死人呀
Arthur,文艺小青年,学生兼职夏令营领队,行走的荷尔蒙双性恋者,热情可爱奔放。
他为Jacques带去一缕阳光,温暖了他最后的人生时光。
Arthur为Jacques的雅痞和博文吸引,不忌他是艾滋病患,拥有年轻拥有激情,热爱音乐和文学,在病床前为Jacques跳舞给他勇气。
为了爱情惜别好友离乡背井闯巴黎。
他展现出年轻人特有的勃勃生气,和Jacques的沧桑平淡形成鲜明对比,感觉,他就像是年轻时候的Jacques,而Jacques呢,也有可能是未来的Arthur(同样爱好文学、同样性伴侣多)。
这个男人我也很喜欢,他善良阳光可爱坦白,勇敢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笑起来还未脱去青涩的优美唇线很好看。
影片的拍摄细节有意思,比如Jacques给Arthur讲课时,穿越了地域肌肤相亲;比如Jacques遭受病痛折磨时幻想着和前男友相拥在一起,而前男友已经因为这病痛去世了;Arthur午夜猎艳时三个人的你来我往,Jacques在候诊时偷偷拍照旁边抽烟的小帅哥,黎明时分在公园游荡轻吻盛开的花朵……
影片的台词是展现法式浪漫的一大窗口,如有人这么对我讲,我也会言不由衷:你这么感性,我恐怕吃不消。
到车上再谈心,我放音乐给你听,到那边后,我们睡在停车场的车里,黎明时分在彼此的怀里醒来,望着太阳从海上升起。
我把你留在小木船上,但既然你礼貌地问我,我的双手、我的舌头和我的阴茎,全都等候您的差遣,巴黎佬吻你那略带咸味的肌肤。
穷归穷,但我并没放弃生活品质。
哪天你真需要我了,把你自己烧了,我就来了,别乱烧哦,太常使用,魔法就不灵了。
这件事困扰的我要命,我不能让自己谱下最后恋曲,梦想着无法实现的生活,拥抱罗曼史入睡,对我来说遥不可及,我不能再做梦了。
你为什么偏偏是个一上街就唱歌的男孩?
那时我才发现,你真的是我的菜,在阳光下的露天座上,正在吃你的三明治,手上还夹着烟,你那宛如柔夷的手穿过头发,于是我心想,我不会不好意思说,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凡德尔公园”。
我的天使,我对你没有一般想法,只有特别的想法,今晚我没有特别的事要告诉你,或者有太多事,我想跟你说我在这,还有……你不需要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来保护你的孤独,或许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其实一点点我就满足了。
我们两个在一起会很快乐。
答应我,学着玷污美,我的朋友。
不散特邀作者 | LORENZO在看《喜欢,轻吻,快跑》之前,我曾说这是一部讲“《湖畔陌生人》爱上《巴黎小情歌》,故事却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电影。
”这样评价《喜欢,轻吻,快跑》其实在观影后发现不太恰当,因为电影其实和这几部电影都不太像,如果非要来比较,或许更像是《爱在》三部曲,或者是《周末时光》。
一言概之,它仍是一个爱情故事。
《喜欢,轻吻,快跑》的故事设定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男主角雅克是生活在巴黎的一名作家。
电影着墨于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讲述了他在雷恩出差时,在电影院里邂逅了比他年轻十几岁的学生亚瑟,并坠入爱河的故事。
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电影试图展现雅克生活的方方面面,勾连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电影里,雅克不仅有一个罹患艾滋病且生命即将到尽头的前男友马克,有一个和好朋友生的男孩路易,有一个几年内分分合合的炮友,还有一个好基友同时住在自己家楼上的好邻居。
然而故事的主线却都是围绕着雅克和亚瑟的爱情故事展开,他们和彼此的信件,明信片,还有电话中的诗句,构成了这段临终前爱情的最美篇章。
和《巴黎小情歌》一样,本片的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同样运用了非常法式的叙事,还启用了备受争议的电影《湖畔陌生人》的男主角皮埃尔·德隆尚再次担纲本片的同志男主角。
皮埃尔在电影中和饰演亚瑟的年轻演员文森特·拉科斯特非常来电,从在电影院里的相识,到夜游雷恩的短暂相知,再到两地书信的情牵彼此,还有最后的巴黎重聚,两位男演员之间的情欲戏和对白都让人感到十分真实。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 /《巴黎小情歌》
皮埃尔·德隆尚 /《湖畔的陌生人》
文森特·拉科斯特 /《女儿国的杰基》诚然同志电影的受众是小众的,《喜欢,轻吻,快跑》也的确是给同志群体拍的电影,然而因为两位男演员的表演,电影中的爱情显得十分美好且贴近,一定会牵动不少异性恋观众的心。
电影最值得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导演十分细致地还原了法国十分复杂的九十年代。
在那个网络还未普及,同性间交友还是通过暗示和密语来达成的年代,雅克和亚瑟相识在贴满90年代老电影海报的电影院,这真是文艺青年和影迷的终极梦想了。
电影中时常出现的那个年代的音乐,墙上的《男孩遇见女孩》,《雾港水手》,英国乐队Suede“山羊皮”以及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奥兰多》舞台剧的海报,都无意中带着观众乘上回到90年代的时光机。
这些影音的记忆,是那个年代的美好和纯真。
《男孩遇见女孩》1984
《雾港水手》1982然而,90年代又是让人痛彻心扉的。
HIV在80年代末期爆发,90年代肆虐,当时还未存在治疗艾滋病的方法,艾滋病仍是不治之症。
而又由于医疗信息的不透明,同志群体被媒体妖魔化,被谴责为罪恶的源泉。
就在这样一个瘟疫蔓延的人人自危的时代,同志群体生活在极度的压抑和恐惧中,却无法抑制对爱与欲的向往。
不少人因此死去,也有不少人因此失去至亲至爱,这是一代人共同经历过的90年代的黑暗。
《喜欢,轻吻,快跑》并没有回避这个话题,电影里雅克的前男友马克在艾滋病几乎夺去生存能力的最后时期,祈求回到雅克身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
而雅克自己因病情严重,他深知病魔对人性的摧毁,最终选择了放弃生命。
电影《每分钟120击》和本片一样把时代背景放在了90年代,不同的是,《每分钟120击》控诉了时代的漠视,歌颂了反抗群体ACT UP的先锋和勇敢;而本片导演视角显然和《每分钟120击》截然不同的,他的视角更私人,不仅试图回顾那一个让他痛过笑过的90年代,且用最真挚动人的爱情,以点带面讲述“同志亦凡人”。
雅克虽然风流,然而他对待每一段感情都是真挚的,他珍惜每一个朋友,亲人,这或许是法式爱情的最佳诠释:他对儿子路易说“每天换一个女朋友”,说自己已经“老到不能死在青春里”,这种人生的态度才是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天性啊!
这是雅克作为人的特质,而并不是作为同志,这和所有平权电影的奥义不谋而合:去标签,让同志电影的分类不复存在,因为最终而言,同志群体应该得到作为人的平等的尊重。
那么诟病本片“四不像”,不够“先锋”的批评其实也不攻自破了,且不说去年已有《每分钟120击》这样的振臂高呼的艾滋病题材电影珠玉在前,《喜欢,轻吻,快跑》没有必要复刻,而本片的同志凡人化的立意,难道不也是争取同志平等权利的大声疾呼吗?
无法忘记电影里那些爱情的甜蜜细节:尾随一路的心照不宣挤眉弄眼;电话里聊到的惠特曼,冯德公园;巴齐耶的明信片背面写满的诗句;塞纳河边的互诉衷肠;蓬皮杜里的拿破仑画像;还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墓碑。
等待的电话亭永远不会再有人打来,而如果明知这是对方已经知道了人生的终点,你是否还会用力去爱呢?
有人说“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
”可倘若我们没有时间作证,就让我去狂恋,哪怕我只能得到你,爱的终章。
责编 | 哪吒男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627 期 文章本文由微信公众号 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爱我少一点,但爱我久一点。
”(巴黎小情歌的台词,用在这里更加合适吧)电影里Jacques不仅有旧情人、炮友、挚友,还有儿子及儿子他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能遇到真爱男二,但会发现Jacques对每一个人对每一对感情或者说对每一段关系都认真且热情。
男二Arthur与Jacques一见钟情 ,一夜过后各种书信往来(可能是小情调的终极境界了吧,可惜自己不会法语看书太少很多点get不到),即使在Jacques时日无多之时,依旧疯狂相爱。
让我想到了《同性之光》里的那句,“当我爱过二十个人后,站在你面前说我喜欢你,那就意味着我是真的喜欢你”,这句比较符合男二Arthur的心态,有个只舌吻的女友,晚上出去野战,与搭便车的小哥OOXX时接到Jacques的电话,又气又忘不了的状态,真的是可爱。
电影中Jacques则更多是一种“我可以轰轰烈烈爱上很多人,但每一段我都会认真去对待,如果你不尊重这段关系,那抱歉我会继续爱下一个人”。
从Jacques与患病即将去世的Marco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接到Marco电话收留他,一起洗澡一起睡觉,陪伴着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可当听到Marco依旧与对象联系的时候,Jacques便怒了,“对,你需要尊重我”,我可以不计较其他,因为我爱你,但你需要尊重我。
不知道是电影里的法国人如此浪漫到无可救药,还是现实中人家的确如此,22岁的Arthur初遇Jacques时那个撩人的劲儿,如果是我肯定会阵亡,年轻就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看到后面发现在遇见真挚感情的时候,不仅会撩且成熟认真,为了一个人想要去到一座城。
感觉身边的很多朋友情感生活四平八稳,甚至有刚结婚的同学就嫌自己的妻子胖,我想这绝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不能轰轰烈烈,也要撩到燃烧。
看完后甚至觉得我可能活在了一个假的2018,为什么别国的人可以把感情、责任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或者说没有那么多负担。
而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却都是那么艰难艰辛心酸。
十一跟老姐去俄罗斯玩,有天吃饭突然讨论到同性恋的话题,我说:爱情这种东西,根本就是没有道理和理由的,遇到了真心喜欢的人,管他是男的女的,我都觉得ok。
老姐大概表达的意思有几点:1.她也会有玩的很好的闺蜜,很欣赏的性格,但要想到有肉体接触,会觉得特别恶心;2.绝对不允许我有这样的想法,一是很乱容易得病, 二是社会不能接受她不能接受爸妈不能接受所有人都不能接受,不可以自私为自己而活,需要承担责任;3.我是书读的太多了,所以想法总是千奇百怪比较前卫。
当时我也没有逐一辩驳,一方面怕伤害到她感情,一方面觉得她对这个问题特别抵触不想破坏了了旅途的心情。
我尊重她的看法,但令我惊讶的是她的观点竟然如此的国人。
一直觉国人很喜欢或者说对待人生的态度属于中庸派,大家总是会随着社会大潮来过日子,一旦有人的想法与大众的不同,就会觉得是个异类,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一个正常的生活轨迹绝对应该是“到了二十四五岁开始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像我这种虽然才毕业两年但已27岁的单身男青年,日常收到最多的问候便是“你怎么还没有对象?
”不过就像我姐说的,我就是想法很多想法很前卫,坚决不妥协(不敢说读过很多书,但依旧坚持自我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
触动很深想要表达出来,是因为最近有个好朋友跟我和另一个朋友出柜了,就在international coming out day的后一天,晚上约了吃饭喝酒,在酒精和烟雾的熏染下,我甚至有点激动地想为他鼓掌喝彩,其实更想对他说一句“这么多年你的内心一定很难吧”。
很努力很拼又很认真可爱的小哥,我为他感到骄傲。
老姐的观点应该是代表了大多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虽然很多都说不反对不支持,可是如果真的是发生在跟自己有关的人身上,多少人能冷静对待?
所以什么不反对不支持简直都是狗屎。
为什么异性婚后出轨乱搞都默认为合理?
而大家只要听说同性在一起可能就觉得什么了不起的天大新闻一样。
关于同性恋的问题只是一个方面而已,回归基础逻辑,是要能看到事物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道理,没有什么是所谓的不正常的。
借用出柜好友的一句话“这是写在我基因里的,男性对我就是比较有吸引力”,为什么不能接受人事物的多样性,而却是要所有人都活得跟你一个样子?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物质水平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更希望所有人能够多去思考认知这个时代。
当然我并不是什么愤青,也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家伙,我也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但这不影响我崇尚自由、崇尚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只想以后能对着孩子说:“你可以选择你的生活,但你要理解别人的生活,因为你可以选择善良。
”
上帝啊,请让德隆尚停止散发魅力,我要被他迷倒了,既想和他谈恋爱,又想让他做我爸爸。
90年代巴黎淡蓝忧郁的同性生态,沉重的主题却用了一种轻描淡写的讲法,看得人非常舒服。
啊,Jacques给Arthur讲兰波和惠特曼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阿老师用自己的才华泡95后的样子。(也想去看特吕弗的墓啊呜呜)
抖机灵失败的作品。音乐节点超烂,KTV效果。这种爱情故事已经烂大街。这种同志生活方式也让人厌倦。
拍得很是私人,伤感的浪漫,一些细节都处理的很好。和在深夜破烂的影院形成互文。
难以下咽
HKLGFF2018… 8/10 相比120BPM於表達,隱晦也高級不少。沒有直接社會意識的出現也無需對死亡人憫天悲,唯有短暫而延綿的輕觸與親暱中的相互體味,就足以使個體與個體間最細微的情感振顫在銀幕還現。況且我實在太吃這套復古美學,能直接聯想到當代的PTA和索倫蒂諾。而缺陷則是文學化程度過高,更像是一篇使用電影語法寫作的散文。以及,下次到巴黎的時候也要親吻特呂弗之墓。
我也想要一个一上街就哼歌的男(女)孩。
「人生比電影更蠢.」【♫Anne Sylvestre — Les gens qui doutent♫】
最重要的意义:HIV平常化。
没有性不成活。Vincent实在有够鲜活无畏。
看了一半…
很闷,如坐针毡,欣赏不来。
缓慢铺成,两人相遇得唐突却潇洒自在,哪怕是在一起的镜头都显得轻盈而发光,然而中途过分冗长的两条线却导致这份火花蔓延得渐行渐远,导致结尾举重若轻的等待和成全都显得不是那么有说服感。Pierre太有质感。
比一分钟120击差120分。希望导演们不要把同性恋hiv爱情片拍得像异性恋白血病爱情片一样毫无新意。
看完更加确信每个法国人都有一个完善的私人生态世界,并互不交融
迷人的气息,可是日常中真能这样吗?第一次电影院相遇倒是非常有爱…
原来友情也可以产生结晶。这样的结晶或许并不会逊于传统道德体系下生出的批量产品。
作为一个历经沧桑的老GAY,真的有在电影里看到曾经的自己。游走于各式的男孩,他们年轻的肉体,不同的卧室,各式各样的床单,在浴缸里,沙发上,桥廊边,月光下的街巷,影院中的窃语,偶遇的激情,离去的惆怅,依恋的失落,太多太多的回忆和熟悉的画面涌上心头。在LGBT议题的电影中,果然表现情欲和爱恋的电影最容易产生共情,大概是因为爱和性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做爱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做爱只会获得”,“我对你没有一般的想法,只有特别的想法“。
温暖的蓝,热情的蓝,甜蜜的蓝,缠绵的蓝,轻快的蓝,挑逗的蓝;阴郁的蓝,悲伤的蓝,怯弱的蓝;最大密度的蓝色承载了十分复杂的感情,一直没有感受到蓝色拥有如此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