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关于伯纳黛特的焦虑(精神病吗)。
首先,人永远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理解别人,纵使有时候那个人确实有不对的地方。
伯纳黛特的丈夫想要帮助她,但他是想要改变伯纳黛特的意愿,迫使她接受精神病治疗。
心理医生也只凭一面之词就妄下定论,告诉患者既定的事实,这当然会遭到抵触。
最后伯纳黛特重新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丈夫感受到她的存在价值,一家人重归于好。
其次,陷入抑郁或焦虑的人感受不到自己的病态,特别是自处的时候。
他们需要转移注意力,花更多时间在工作或者社交当中,而不是无休止的内耗。
同时,焦虑和抑郁本身不应该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负面消极的情绪,问题在于如何去处理它。
没有办法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的人们更值得背理解与关怀,而不是判给他(她)一个病症并且逐渐孤立这个人。
最后,电影开篇所展现的观点我特别喜欢。
让我觉得,这至少是很有哲学思考的影片🌱—Have you ever heard that the brain is like a discounting mechanism? Say someone gives you a present and it's a diamond necklace. And you open it and you love it. You're all happy at first and then the next day it still makes you happy but a little bit less so. A year later, you see the necklace and you think, "Oh, that old thing." And do you know why your brain discouts things? It's for survival. You need to prepared for new experiences because they could signal danger. Wouldn't it be great if we could reset that since there aren't a lot of saber-toothed tigers jumping out of us? Seems like a design flaw that our brains default settings signal danger and survival instead of something like joy or appreciation. I think that's what happened to my mom. "She got so focused on picking up danger signals that her discounting mechanism forgot to see all the good stuff in her life." 🤗希望每个人都能看见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我一度看哭了. 虽然这种肥皂剧情节 比比皆是,剧本和小说都非常一般. 但cate还是把一个神经质一般的失意建筑师演的惟妙惟肖. 她得意的领域遭受了打击所以她逃离了 她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孩子身上. 女儿这么对爸爸说的,妈妈可以这么叫我,你不可以,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 在看被邻居辱骂时,女儿的一句 fuck you 实在让我太感动了. 所以她逃了20年 但我觉得她create出一个更好的作品就是她的女儿,聪明,善良,勇于冒险. 然而爸爸呢?
爸爸在看到过妻子曾经辉煌的时候,却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妻子现在变成这样?
在发生一些变故时,甚至想和别人一起吧她送进“精神病院”. 哇 太垃圾了. 男人真的不行. 永远都只有自己 20年了. 最后貌似在女儿的沟通下洗白,但早20年你干嘛去了. 只有自己的事业. 你妻子拥有你都没有的天赋!
垃圾
日更100天-day7生活只会变得越来越无聊,你越早认识到让自己生活变得有趣是你的责任,你就会过得越好。
—《伯纳黛特你去了哪》前言从2019年11月份学习写听书稿开始,就下载了很多听书App,比如十点读书、樊登读书、有书、得到等等。
有一次在十点读书上听到这篇名叫《伯纳黛特你去了哪》的小说,觉得挺有意思。
后来在豆瓣上看到有这部电影,评分是7.5分,就想着要不要找出来看看。
这部电影主要是以一个女儿的口吻叙述她妈妈失踪的前后故事。
比伊的妈妈伯纳黛特曾经是一个天才女建筑师,步入婚姻后,选择在家相夫教子,之后沉寂了20年没有任何作品。
成了家庭主妇的伯纳黛特,她失眠、焦虑、抑郁、抱怨、歇斯底里,几乎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
夫妻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曾经那么相爱的丈夫如今对她是各种不理解,竟然还出轨,伯纳黛特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突然消失了。
不过,故事的结局很圆满,父女俩在南极找到了她,三个人又变成了幸福的一家人,而伯纳黛特也找到了新事业。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从伯纳黛特的婚姻故事、婚后的伯纳黛特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以及婚姻中的家庭主妇如何摆脱束缚实现自我三方面来浅析这部影片。
一、伯纳黛特的婚姻故事伯纳黛特和她的丈夫埃尔金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伯纳黛特是一位天才女建筑师,而埃尔金是一位计算机科技人才。
曾经的伯纳黛特的人生很辉煌,她极具设计天赋,自己动手,用方圆20英里之内的材料,花费3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建筑。
后来因这个艺术作品,伯纳黛特被授予了麦克阿瑟天才奖。
可是这个房子最后被买家买到后拆了,建成了停车场。
这对伯纳黛特来说,无疑是个打击。
伯纳黛特一气之下搬去了西雅图,在西雅图流产四次,才有了女儿比伊。
但不幸的是,刚出生的比伊心脏没有发育完全,需要多次手术才能恢复。
就这样,伯纳黛特的所有心思都转移到家庭和女儿身上。
再也不是闪闪发光的女天才建筑师了。
她在西雅图生活的并不快乐,那种圈子她压根不想融进去,她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她与丈夫的感情也渐行渐远。
最让人生气的是,之后发生的好几件事,他丈夫都听信了别人,却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最后这个渣男竟然还出轨了女助理。
一个当初事业有成的女性,当然,伯纳黛特比较特殊,她比一般的事业有成的女性还要成功,之后回归了家庭,为那个男人生儿育女,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家庭上,但是这个男人却发现自己老婆变了,没有之前那么熠熠发光,甚至没有以前那么可爱了。
再看看身边的职场女性,自信,有活力,而自己的老婆古怪、不可琢磨,还总是不修边幅。
加上外界的种种诱惑,于是,男人变心了。
这不是电影中才有的桥段,现实生活中血淋淋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职场女性回归家庭后,变成了黄脸婆,风生水起的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
在电影中,他们的女儿比伊在爸爸说了一句话之后怼她爸爸的那句,让我为之动容。
她爸爸说: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人,能了解另一个人的全部。
比伊说:即使你永远无法了解另一个人的全部,你也要去尝试啊!
我们看到的是,这个男人不要说去尝试着了解自己的妻子了,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的妻子为何会变得如此?
最后还听信了小三的话,差点把自己的妻子送到神经病院,这个举动真是太让人寒心了。
两人从相识、相爱、相知到现在一路走来,最后竟然都敌不过小助理的三言两语,真是吃了猪油蒙了心了。
但是怎么说呢,婚姻的经营需要两人共同努力。
处在婚姻家庭中的伯纳黛特,也需要试着去改变自己。
因为有的女性她适合做家庭主妇,而有的女性她更适合职场。
二、解决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就是滚去工作,去创造已经被生活折磨的疲惫不堪的伯纳黛特,在跟一位老朋友倾诉、抱怨时,朋友跟她说:解决你所有问题的答案,就是赶快去工作,去创造。
其实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女性被埋没在婚姻里,他们扮演着妻子、母亲的角色,却唯独缺少了自己。
伯纳黛特还不是一般的才女,她如果只是一个家庭主妇,真的是太浪费她的天赋了。
而我们很多普通的女性,没有什么高智商,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才华,在家庭和职场中做出选择时,也会遇到困难和麻烦。
有一次办公室里闲聊,同事曾谈到一个例子,他有一个朋友,小孩出生后,从职场回归家庭,做了全职妈妈。
终日围着小孩、老公转,一直到小孩初中,小孩开始叛逆,不肯学习,偷偷地看小说,打游戏,与妈妈的相处说是仇人都不为过。
有一次矛盾爆发,小孩指着他妈妈说,你看你,整天邋里邋遢的,你看谁谁谁的妈妈,人家还在工作,而你连一份工作都没有,整天除了管我和我爸,你还会什么?
这位妈妈听了之后伤心欲绝。
我在听到这个故事时,也挺难受的。
我们身边有很多陪读妈妈,虽然他们没有伯纳黛特的才华,但是他们也曾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青春,和属于自己的自由,可以说为了家庭,他们牺牲了很多,但是换来的是子女的不理解和老公的嫌弃。
影片中,当伯纳黛特在南极又重新找回曾经的自己时,她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她不再焦虑、抑郁、愤世嫉俗,而是整个人充满了动力和干劲。
她又重新找到了职场女性的快乐和满足。
有的人适合家庭,她可以很好地平衡自己的情绪(我也知道,会有人跟我说迫不得已)。
有的人更适合职场。
如果放弃自己的工作,回归家庭让你变得不自信、压抑的话,那么有可能是放错了自己的位置,这种情况,不需要心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而是走出去,重新工作。
三、婚姻中的全职太太如何摆脱束缚,实现自我?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全职太太,很厉害,她不仅把孩子的学习和家庭安排的井井有条,自己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尤其是精神世界的滋养。
今年,在我加入一些提升自己的训练营后,就发现身边有很多小伙伴是全职妈妈,一边带娃一边经验自己小事业。
有的全职妈妈擅长写作,有的呢擅长制作美食,有的擅长理财,有的在带娃的同时得到很多育儿经验,他们利用自媒体时代,不断地提升自己,精进自己,一步都不落下。
我很佩服这些人,我感觉自己很难做到像他们这样。
但是哪一天如果自己也成了全职妈妈,这些人就是我的榜样。
我不希望自己把全部的身心都放在孩子和老公身上,活成他们的附属品,而我自己可以有一些小爱好,比如阅读、烹饪,另外,自己也需要拥有三五好友,来倾诉和分享。
就像伯纳黛特说的那样:我只需要你知道,有时候我感觉很艰难。
什么东西艰难,生活的平庸。
我仍保留着被没人注意到的小事,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权利。
结语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家庭主妇,都需要有一些自我,不是全身心投入不好,而这样下去感动的是自己,未必能感动别人。
自己一味的付出后,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结果后,久而久之,心理和情绪都会越来越不好。
而像伯纳黛特这样的艺术家,本来就是工作更适合他,反之,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适合做家庭主妇。
大魔王的参演让这部影片生动不少。
喜欢大魔王带着墨镜的样子。
还喜欢她那件有很多口袋的马甲,马甲一穿,很有安全感,可以把自己所有的重要的东西装在马甲的口袋里,但是孩子装不进去。
这部影片曾获得第77届金球奖的提名。
导演是理查德·林克莱特,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情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和《爱在午夜降临前》,打算再重温一下。
BJIFF2020爱奇艺展映。
解锁理查德林克莱特第一部。
社恐友好电影,虽然只是中产阶级适用吧。
”Of course it’s complicated. Just because it’s complicated, just because you think you can’t ever know everything about another person, it doesn’t mean you can’t try. “哪一个社恐内心不渴望有人试图理解呢,只要试图就已足够了。
母女对彼此的信念感太美好了。
对”the banality of life”的恐惧感我能体会。
女主角色的坚韧脆弱孤独神经质,被Cate演得太好了太有感染力了!
Kristen Wiig这个角色也特别适合她!
又见Kate Burton的酱油。
主角一家的房子设计超棒!
南极也超美
来美国读grad school后,遇见了不少2000年前从大陆出来读博经过一步步奋斗,最终获得tenture职位的中年男PI们。
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是,他们家里有两三个孩子,他们的妻子现在在不是他们实验室打杂,就是单纯作为家庭主妇。
这个片子我是在从加州回南卡的飞机上看的。
在加州开会报告后,有个中国PI找我讨论相关问题。
后来一起吃了个晚饭,零零散散聊了一些。
当他说他家有三个孩子的时候,我想他妻子估计只能在家带孩子,做饭了。
后来的对话也证实了我的想法。
Bernadette是幸运的,她二十年的黯淡人生得以再次闪耀很大程度归因于她近乎反社会的人格。
如果她听话的接受治疗并且融入了邻里间那种虚伪的育儿气氛里,她很可能无法跨出去南极的一步了。
而那些中国PI的妻子们,找到了属于她们的community,然后谈话间再也离不开丈夫和孩子。
如果说bernadette是talented的,这些PI妻子们又何尝不是呢?
90年代能进入不错的大学念本科,她们也许生在有哥哥或者弟弟的家庭。
曾经被提供的教育资源被无限倾斜,但是他们仍然做到了。
不夸张的说,当她与后来成长为PI的男人们以相近的分数进入一所大学,她所付出的努力是要多得多。
当看到最后bernadette眼睛发亮的在讲她的建筑构想,我想起了那个在丈夫实验室打杂的PI妻子眼睛无神的推着要灭菌的实验材料。
她的价值不应该至于此啊,至少曾经她也和他丈夫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啊!
停滞不前的这些妻子们最后长成了依赖于丈夫的树袋熊,并且通过和其他学术界树袋熊的沟通,最后一起达成了内心自洽。
就影片本身来说,拍的平铺直叙,情节无波无澜,人物缺乏合理的情绪反应,整体非常单薄。
但讲的这个故事我是认同的,我熟悉伯纳黛特的孤僻,她家里长久的装修未完工的状态我也似乎身处其中过。
我可以理解她,因为我也曾陷入过那样的处境。
对于有的人来说,恬静安逸的家庭生活是一种桎梏;甚至我认为对于所有人来说,无所事事都是一种诅咒。
Happiness is a warm gun.作为有思想的动物,人类,从来不是只满足于生理需求的。
我们还有精神世界,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
我们头脑里蕴藏着无穷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用来创造,可以用来破坏,但如果压抑,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叫人变得焦虑、抑郁、神经质。
人想要更好的投入到生活当中去,是一定需要有些方向,有些事情做的。
而饰演主角的Cate Blanchett,近些年的表演缺少突破,继《指环王》的“you have no power here”的咆哮之后,到《蓝色茉莉》就有点流于表面。
在本片中她的表现,也很平淡。
伯纳黛特你去哪了?
看完觉得这个除了是个物理空间的问题,应该还是自我内心的问题。
伯纳黛特对于搬家后的抱怨,不合群等等,在跟老友倾诉后,最好的一个回答也是影片的转折就是:身为一个艺术家你必须要去创造!
丈夫深陷在工作的氛围中,失去了对家庭和妻子的关注,而妻子也深陷在自我的很多痛苦中,丈夫无法理解,甚至连尝试沟通和努力理解都做不到,只是根据旁观者无端的添油加醋,对妻子做了臆想和判断,甚至要“关”她到精神病院疗养。
看到这也有一个令人很感慨的,即使这样,两人也没有提出要离婚的想法,即使在这对彼此都非常失望的情况下,而弹幕上飘过的都是“离婚吧”巴拉巴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两个文化差异下对婚姻的理解,我们的容错度好像在于当无法得到理解和沟通时,更容易放弃,对于完美的追求过度;但现实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是当存在底线振荡时,比如出轨,比如家暴,这些婚姻关系却很多都苟延残喘下来了。
最后很喜欢的一段,丈夫把象征剩下的16个奇迹的项链还给了伯纳黛特,并且说了那句很感动的话“还有更多的奇迹等着你去创造”没有看过完整的原作,所以只基于对电影内容的理解,算比较工整的作品。
不管怎么样,这部片子有很多可以思考,家庭关系和自我意义等,一个人一定要找到自我生存的价值,并平衡家庭,得到支持,这将是非常幸福的事,也是这个问题的最终奥义吧!
女人真的需要工作。
这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可能真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输入和输出获得的价值感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就是创造者,被生活和自我剥夺了创造权后就会陷入绝望和焦虑的沼泽。
每一种神经质都有自己的名字,又或者都是一种“unsatisfied”,如果尚不清楚如何让自己满意,那么首先就要找到不满意的原因。
也许我们早就找到了,但又不敢面对。
非常喜欢Bernadette和Bee的关系,母女是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最好的情况是互相缠绕也互相欣赏,当Bee骄傲又坦然地说“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的时候,我像嫉妒完美的爱情一样嫉妒她。
还很喜欢和刻薄邻居的那一段模式,兴许有人会觉得突兀,但我现在早就形成了“女人再怎么互相帮助都不为过”的想法。
反而是男主的形象让我觉得虚伪又恶心,看了评论才知道原著他出轨了,剧本里改掉了,但我依然厌恶他。
你知道大脑🧠中有一种打折机制吗?
别人送给你一条项钻石💎项链,刚开始你打开它,非常开心;第二天,你仍然开心,但没有那么开心了;一年后,看到它,你心里的台词是: Oh, the old thing.你知道🧠为什么有打折机制吗?
为了生存。
它让你自觉自愿寻求新的体验,即使冒险。
重新寻找的感觉也挺棒的,不是吗?
毕竟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剑齿虎随时扑过来。
似乎它是人脑的缺陷设计。
默认向我们发送危险和伤害信号,而不是通知我们快乐和感谢。
我觉得发生在妈妈身上的事大抵如此,她太执着于接收危险的信号,而她脑海中的打折机制忘记了去看见生活中美好的事。
也许爸爸也忘记了去看妈妈美好的一面。
这是影片的开头,也是特别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
Bernadette因为建筑成果一夕被毁,被打入谷底,终止了创作之路。
而将女儿苾伊视为余生的所有奇迹,落入生活的庸常之中,迷失自我,觉得自己是幽灵之地的一处幽灵,丈夫也无法理解她,觉得她需要心里干预。
于是在她即将被丈夫送往心理病院之际,她不顾之前的种种担忧,比如拥挤的人群,难熬的晕船,只身前往南极洲,重新找回了她的生命之源 - 创造,开始重生,焕发新的生机。
顺便说一下,Bernadette设计的南极站超级可爱的!
其中有处好像一只只小企鹅搭着背向前走啊!
同时又好适合Bernadette的环保理念 : 人与自然共处一室。
人到中年,即将要被人群中的声音带走时,真的非常为这样的故事感慨和激动。
有的东西,尤其是那些会让你的眼睛发光的东西,会让你在人群中感到自己心跳加速的东西,值得你终身的守护,那是你生命中的奇迹。
答应我,无论处境如何,请一定保护好它。
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电影快结束之时眼泪一下涌出眼眶…“我工作我才能自由”,那种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擅长领域的生活,也是人生意义所在吧。
对于我—INFP型人格来说,找到自己的热爱真的很重要啊,那样的事情才能坚持做下去,不想做无意义的机械式工作,如果生活只是由无意义事件组成的短剧,那我希望让这部剧有趣一些。
女儿说,不能因为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就不去试着了解她。一个极赋天才的艺术家停止创造了能有多痛苦,丈夫终于理解。凯特布兰切特疯疯癫癫的样子真是太可爱了,她也是一个停止创造就发疯的演员。
就很治愈啊
看完才发现居然是 Richard Linklater 导的……原书故事讲得非常好,到后面真有让人热泪盈眶感,结果电影这么平。
林克莱特该去拍美剧了
看到没,人为什么非得要有钱。因为当婚姻触礁时,老娘马上就能去南极潇洒,而老公为了挽回婚姻,立马也能安排一场“说找就找”的南极寻人之旅。结果就是在南极这冰天雪地的绝美之地,你们重新找到了婚姻和爱情的真谛,在南极相拥热吻,成了你们此生最美的回忆。See,南极观光了,婚姻保住了,感情更好了。
南极元素仿佛给全片喷了清新剂
676 现在看这类中产阶级瞎浪的电影,总会想起奥巴马说的,如果中国十几亿人都变成中产阶级,对世界来说会是灾难。干他娘
越往后看越觉得除了无名焦虑之外没有任何点可以relate...男主拉垮,在大魔王衬托下跟念词机器毫无区别。
你以为删掉了出轨使人怀孕男主就是好丈夫了吗,男主真的怎么看怎么出戏啊。
2.5
最开始的南极洲真美啊。采用妈妈女儿的口吻讲述故事,让这个包装好了的女性主义/中产阶级中年危机故事变得流畅简单,大团圆结局也是,仿佛青少年片。但是也因此熟悉易看,就加一分。
看书先入为主了,觉得电影拍得有些浅。
无聊的肥皂剧。
這麼個老公是怎麼堅持著跟他在一起十幾年的?他夥同安全局和心理醫生和老婆站在對立面的時候老子心都涼了。
有机快餐-06/02/20
如果我五岁时候遇到这部电影可能会永远记得吧,现在我只能想到所谓天真白人女性的时尚杂志连载童话,所有的叙事都是这样不切实际无关痛痒【所以林克莱特究竟是怎么能把原作有趣的叙事体给改得这么平的呢,近乎无言
我最不喜歡的Linklater的電影,角色招人討厭,劇情莫名其妙,完全的杜撰讓人實在搞不清楚到底意義何在。
很 Linklater 风的大段台词,总之这个片找 Linklater 来拍算是找对了。
莫名其妙的。心理医生+FBI+丈夫潜在出轨对象在丈夫的领导下一起站你脸前告诉你要把你送到精神病院,搁谁谁不跳窗。因为结婚生子最年轻的麦克阿瑟得主退居家庭20年,快疯了才又跑出来工作,这叫啥,这叫恐怖片。
建筑艺术家奇葩家庭物语,节奏还是比较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