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看的人真的少啊…………少到竟然几乎热评被菅田将晖的粉丝承包了【【【我没有不喜欢苏打哈我就是觉得只通过一个演员判断整个片子的影评口吻有种莫名的烂片即视感【【好歹我也是为了寺山修司原作去看的【虽然除了那个自杀秀在画面上有那么一丢丢寺山修司感不过其实也有点像《狼狈》啊hhh,大量的激情戏【【【以及。。
出现在片里的山寺先生【【这个片子拍得一点都不寺山修司啊!!!
不过不是说不好啦毕竟也只有一个寺山修司嘛。。。
很多地方还是很动人的。。
那句很多人说了的“人类最后的顽疾,是希望啊。
”虽然很不喜欢这个。。
看长相就让我觉得是个变态的角色【【但是类似这样的话,却是我自己在极度痛苦的时候说过的。。。
所以看到那里还蛮触动的【【其实这个分数我都觉得有点高了,因为导演在叙事上显然不是个很有章法的人,对于两条主线的剪辑可以说是比较乱的,对于每个人的故事背景和羁绊的交代,又都有那么点意犹未尽不甚舒服的感觉,明明可以集中讲好的故事,却又偏偏全部散在那里没有形成凝聚的力量吧。。。
不过分开来讲的话,故事在种种细节的刻画上都有很多打动人的东西在,每个人之间的羁绊,以及很套路但依旧很动人的,在社会最底层的艰难生存的人们互相依赖着活下去的感觉 都让我很动容但是合在一起看就让人很错乱。。。
拳击的那个故事,两个主人公,各自也牵扯出一些过去的羁绊,新次与母亲、新次与芳子,芳子与母亲,新次与裕二和刘辉,新次与建二,健二与父亲,虽然牵扯到很多复杂的人物关系,但那条线拍的还蛮有黑暗现实版《明日之丈》的感觉,虽然也有没头没尾的断掉了的毛病。。
不过总体还是让我感动到了好几次。。。
另一条线(虽然在后篇就个么直接没了。。
自杀那个。。
感觉独立起来看也很棒的,但是莫名其妙散掉了不说,虽然勉强和主线建立了联系,但却很生硬啊【【好几次新次像是只为了仇恨而活着那种拼命的癫狂的样子都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得难受呜【褒义的褒义的【以及对芳子告白那段还莫名有点纯情日剧的即视感可爱死了哈哈哈【【可惜立刻就一点都不纯情了hhhhh【在寝室看得略尴尬不得不快进🙊🙊但是几条线都不明不白地没了【对芳子还算有个夜色中的回眸“就大概是再也追不上这个人了“的交代的感觉。。
对兄弟基情那段。。。。
真的就随随便便扔掉了啊。。。
亏我还对刘辉保护小新次的那段看得基情澎湃………不是【看得还蛮感动的。。
结果打完裕二后面就没了就没了…………以及后篇的结局我还蛮喜欢的 虽然超级像《明日之丈》。。。
大柔光的升格镜头下空荡荡的拳击场,新次在数着数【虽然有装逼之嫌【【但我是真的蛮动容的。。
以及呼喊着“我,一直在这里,所以,希望你来爱我”这样的话。
从我的理解上来看,拳击对于新次也好建二也好,都是活着的意义啊,在这么肮脏的,令人绝望的国度里,所剩无几的那点美丽的东西。。
曾经的新次为了仇恨而活着,而当仇恨也似乎令人非常不过瘾地不了了之,他只剩下拳击本身了。
就像建二的父亲在听到的“你的儿子,被人群包围着,站在中央,在战斗着。
”之后释然地去世。
那里也很让人感动吧。
我觉得这个片子里的好几条线独立开来看其实都很好,在各个角度延展开都可以构成独立的情感与故事,影片的交代的节奏我觉得也很好,恰当好处的细腻吧,但是真的不适合用来做电影。。。
幸好有被剪成电视剧的版本虽然我没找到【【这种节奏做电视剧真的刚刚好吧叙事容量也充足了【【拍成电影真的有各种冗杂堆叠。。
又缺乏高潮的感觉。。。
嘛毕竟电影还是得有个主线的嘛……好吧大概因为这个片叙事有点乱搞的我自己也说话颠三倒四的【【【【总之还是很感谢,所有的故事和人物带给我的那些感动,不过觉得是可以拍的更好的故事。
以上。
电影分上下两篇,豆瓣评分前篇8.4,后篇8.6,是一套有深度值得思考的电影。
前篇基调非常的灰暗,主要是外界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刺激,急需要一个突破口来释放。
当诸多社会问题与人性和生命价值交织一起的时候,很多人是如此的麻木和冷漠,这种精神上的悲哀是短期内无法愈合的。
特别是前面有人宣讲加入自卫队的时候,一个学生从座位上走到窗户边跳了下去,这期间没有一个人询问他或者阻拦他,大家的眼睛不瞎心已经瞎了。
所以后篇开始在精神层面做设计,尽管它并不励志,甚至在过度表达肮脏的世界正在摧毁美好的理想,可依旧有一个建二。
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了影片中最特别的存在,也是最积极正面的体现。
前篇故事发生在2021年,主角新次属于游手好闲的无业青年,因被裕二出卖刚刚从少管所出来,想报仇却已经打不过人家。
建二从小有口吃极度不自信,同新次一样有着孤独和不甘,于是他们进入了海洋拳击馆。
两人刻苦训练,励志要成为职业拳手,首秀比赛新次就获得了胜利,只因他心中有恨,恨意让他越发拥有动力和冲劲去拼搏,甚至让他有点失去了理智。
电影还涉及到两个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一是老龄化一是自卫队征兵,两件事还有自然和人为灾难作背景。
生活上的压抑已经使很多年轻人选择了自杀,因为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
影片中大量自杀的新闻不仅折磨着年轻人,也折磨着成年人和老年人,不分职业不分贵贱,可以想象的到这种氛围下生活的人,心理必然会逐步扭曲。
后篇故事是次年2022年,反社会奉献法依旧持续,而新次的偏执更加严重了,他的目标从来都是复仇,而非拳台冠军。
当新次终于战胜了裕二时,建二却换了拳馆,对于新次来讲无异于又一次的被判,再一次加重了他心中的恨。
新次和建二的战斗更像是一场爱与恨的发泄,新次的那句大哥和最后的一击,估计导演是想通过建二的牺牲来化解新次的仇恨,不过懒人觉得新次只会越恨越狠,以此来麻痹自己。
拳馆的关门与身边人的离开同后篇的主题很贴合,即便新次拿到拳王,他依旧是一个孤独的人,不仅身边孤独,内心也是孤独的。
虽然不认为新次会从偏执中醒来,但无可否认最后他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崩了,因为他失去了让他继续下去的理由。
新次为了不让自己唯唯诺诺地活着,他选择疯癫对抗世界,结果建二的精神永远站在了台上,他却成了现实中不愿清醒的懦夫。
电影《啊,荒野》(分为前篇和后篇)是一部关于创伤的电影。
战争、灾难、死亡、抛弃、虐待。。。
这些创伤元素在电影中有条理地呈现,尤其是带有心理创伤的一代如何在与下一代的关系中复制创伤。
这是一个时间和代际的维度,也交代了创伤往往有一个创伤性的背景。
创伤会带来心理的崩溃和破碎,心理的碎片会有很多表现: 如新次强烈的摧毁欲望以及疯狂的性欲,如建二支离破碎的语言,如惠子和建二的自残以及新次父亲等人的自杀,如建二父亲的酗酒和虐待儿子,如不断出现的记忆碎片、甚至闪回。。。
创伤到底是什么呢?
前篇里有一段对话: 惠子: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来到这世上呢?
建二:或许为了与人相连吧。
惠子:你有和谁相连过吗?
建二:。。。
某种程度上,创伤就是关系的断裂。
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甚至从来没有过,因此不知道自己是谁、归属哪里、走向何方、没有安全感。。。
当新次和建二来到堀口的拳击俱乐部时,他们之间建立了情感上的关系。
有人开始关心他们,对他们寄予希望,同时也激活内心的痛苦回忆和恐惧。
他们在一个社会认可的有规则的拳击中表达攻击和敌意,在这样的氛围和关系中,创伤慢慢修复。。。
—— 孤独。
杀戮。
希望 。
救赎。
“希望这东西,真是人类最后的顽疾。
”
「あゝ、荒野」分为上下两篇。
前篇撰写生与死的交织,后篇描绘爱与恨的纠缠。
面对变故,一些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另一群人,新次,建二,芳子......他们选择活着,在荒野中对抗,在荒野中浑浑噩噩的度日如年。
「生 与 死」防自杀节的组织者妄图探究生死,最终在舞台上华丽的葬送了自己。
他否决无意义的死亡,他说人的生命应该有意义,却遭到麻木的观众反对。
他们高呼“生命是平等,自杀与牺牲不分高低”,当他们看见活生生的人在眼前血花四溅,又撒野似的逃开了。
看客们从来都只会巧言善辩,组织者的死像是烟雾一般,存在过又转瞬即逝。
反对为社会奉献者依旧游行,历经死亡又幸存的人苟且活下去了。
他的死拯救了一小部分人的身体,却没能救赎群众的灵魂。
「爱 或 恨」新次直到最后一秒都在恨,他恨所有人,母亲的遗弃,裕二的出卖,建二的背叛,训练场的倒闭,芳子的不辞而别...他不明白为什么丢弃自己的母亲再见面依然不会道歉,不明白刘辉为什么可以轻易原谅打断自己双腿的裕二,不懂为什么自己心目中的大哥、爱人最终都离开了自己。
建二说:“我就站在这里,等你来爱我。
”新次用自己的方法爱着,残暴的爱,自私的爱,爱到恨着,报复着。
这种爱是错付的,他只想着保护自己爱的人,却没有想过被爱的人是否快乐着。
建二说:“新次,我终于无法再恨了,但是,还在和你战斗。
”建二恨父亲的残暴,恨自己的懦弱,恨新次的荣耀,恨大家对输者的遗忘。
这一切的憎恨最终都融化在新次的一声“大哥”里。
他忍受了八十九拳,最终在憎恨种解脱。
“人类为什么要活着?
”“或许是为了与人相连”如果说前篇是相连的羁绊,那么后篇便是孤独的竞技场。
他们在此前经历与旧人离别而又再与他人相聚,于后篇再次各自分别,似乎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路要走,在十字路口相遇,又各自奔赴远方了。
——芳子扔掉了母亲买的帆布鞋,鞋又被海水冲回沙滩,这就像是芳子童年的记忆,永远无法挣脱出来。
芳子遇见了新次,新次说我想认真的爱你,却从不会表达,默不作声的跑开,突如其来的做爱,新次的爱从来不给芳子喘息的时间。
最终,芳子逃跑了,扔掉了帆布鞋,辞掉了工作,离开新宿这片荒野。
离别前,她来看望擂台上的新次,那是她对新宿的最后一点眷恋。
——芳子的母亲拒绝了独眼,尽管独眼不在意她的过去。
但是她无法原谅自己,原谅不知道女儿的父亲是谁的自己。
她为自己画上一座牢笼,永远远离被爱。
——新次的母亲拒绝了竹轮社长,曾经抛弃儿子只为找回自己的她可以不爱任何人,她只爱自己。
她更像沙漠里的一株仙人掌,身边的人是无法预判的雨露,她需要他们,也可以离开他们,藕断丝连。
扔掉养老院去世老人的家庭照片时,她停顿了,又意念坚决,就手一挥全部倒掉。
竞技场上,竹轮社长无意间看到角落里的她。
她看向新次,为新次呐喊加油。
新次,要为自己而活下去。
「活着的意义?
」“我也想看一看,为何人类会相互斗争。
”“新次,我们场子快倒了,我会把你介绍到好训练场去的,你要一直打下去啊。
”“建二在战斗吗?
”“有很多人围着他,在正中央战斗。
”“上吧!
”“我们生活在最美丽,最肮脏的国度里。
为了自由,为了未来,奋战起来。
”为了信念,为了希望,为了相互救赎。
爱着,恨着,勇敢的,在荒野中,努力活下去吧。
为了自己而活。
不敢扔掉希望,不敢自行创造——正是所谓的「希望病」岸善幸导演的作品《啊,荒野》于去年上映后持续受到瞩目,虽然上下两部共5小时的片长注定让它不易「入口」,不过鉴于寺山修司唯一长篇小说改编以及大尺度的床戏——「苏打」全裸出镜,还是让该片赚足了噱头。
这也不是《啊,荒野》第一次成为话题了,2011年日本戏剧界大佬蜷川幸雄(已于2016年故去)就曾将该作搬上舞台,并邀请松本润和小出惠介担当主演,一度掀起热潮。
相较之下《啊,荒野》电影版则将故事时空挪移到东京奥运会结束后的日本近未来,对老龄化、后311社会、安保修宪等问题有诸多指涉;此外,韩国导演/演员梁益准加盟,森山大道担当海报摄影,更有「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和各亚洲电影节光环加持……然而,这些噱头统统无益于观影者理解本片。
令人忧虑的社会现状,边缘化青年和世界的格格不入,在拳击场上挥洒的血和汗——影片中所描绘的种种如果不考虑进以下两个问题:寺山修司是谁?
令人感叹的荒野又是何处?
恐怕并不足以拨开现象窥其本质。
离家出走主义者2021年,东京新宿歌舞伎町发生爆炸袭击,国会设立《社会贡献方案法》规定年轻人可通过参加自卫队或成为老人看护以抵充学生贷款——《啊,荒野》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开始:主角新次是曾组织诈骗老人勾当的不良少年,他刚刚从少管所出来;口吃又害羞的健二,出生在韩国却被父亲健夫强行带到日本,如今在理发店工作一边继续饱受父亲欺凌。
他们一起遭遇爱赌马的独眼教练堀口,开始了拳击生涯。
另一条故事线则聚焦于「制止自杀研究会」的参与者,讲述他们为社会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四处宣传奔走,并企划「防自杀节」的故事。
出自《抛掉书本上街去》影片中,原作中的角色关系被扩充,比如增加了新次的父母及他的童年。
同时,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被编入一张大网,不同人物之间至少有一处连结点:老人院的秘书京子就是新次的母亲,健二的父亲是新次父亲曾经的长官,「制止自杀研究会」的少年七尾后来陪伴着健二的父亲,而少言寡语的惠子则和健二相遇了。
相比人物间的巧合更有意思的是,所有人物的关系都是被重组的:新次不再是刘辉的战友,而是和健二兄弟相称;京子抛弃了他的儿子,芳子抛弃了她的母亲,健二也不想做父亲的儿子;刘辉和打残自己的裕二化敌为友,失去一只眼睛的堀口对失去女儿的尾根产生同情。
抛弃与被抛弃者,给予与被给予者,在本片中形成微妙的对偶,似乎是践行了寺山修司始终推崇的「离家出走主义」。
这一点如果起初在新次身上还不够明确的话,在他和母亲京子重遇之后,二人之间的一番对话则证实了这种宣言。
丈夫上吊了,母亲却决定活下去,她对新次说:「我不会向你道歉,只是想要回自己的人生!
」——京子不需要儿子,新次也不需要母亲。
正如健二是杀父仇人的儿子的事实并没有给新次造成多大困扰一样,因为他早已经「离家出走」了,「我才不要变成我老爹那样,绝对不要!
」家庭是每个人生来被给予的东西,我们没办法选择,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精神还是东亚的儒家文化都有不可背离家庭的相似戒训。
然而寺山修司却无法忍受「工薪族」对退休前的生活了然于胸的态度,他认为正是因为人们理所应当地接受了太多被给予的东西,才会导致如今毫无想象力可发挥的人生和社会。
人是被抛入这个已被赋予既定意义的世界的,而「离家出走主义」中的「扔掉一切」,则带有「存在先于本质」的气息:自由根源于存在,而不是对本质和意义的确认或追问。
影片中,健二通过拳击来挑战自己的宿命,重新和他人建立联系,虽然往往并不成功,也总比「工薪族」强上百倍吧。
用战斗抵御伤痛将赤裸身体视作一种抵抗的寺山修司,片中各种大尺度性爱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他相信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欲望正是一种推动。
但一丝不挂地杵在存在的荒野中,并不意味着不会遭受伤痛。
儿时的芳子在海啸后抛下只顾和男人做爱的母亲,唯一存留下的只有一双红鞋子。
当新次和健二在海中嬉闹起来时,芳子却拿出鞋子投入大海——大海和鞋子都是芳子想抛却的过往伤痛,但最终鞋子还是像幽灵一样被海浪冲了回来。
幽灵一般的伤痛串起了日本人的集体记忆,海啸的天灾人祸,奥姆真理教的狂热,泡沫经济的幻灭,美军接管的压抑,原子弹的灾难,战争的罪恶。
正是这些创伤连接起岸善幸的《啊,荒野》和寺山修司的《啊,荒野》。
2021年团块世代已年逾古稀并准备迎接死亡,但彼时的日本社会却和50年前动荡重重、问题凸显的日本一样令人不安:人们不断自杀,情人旅店被改造成老人院,街头时常发生恐怖袭击。
原子化的社会中,人们比此前更加孤独和无助,影片中有被母亲抛弃的孩子、遭受地震海啸的难民、无法和人交流的口吃,以及目睹亲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
也有像参加维和行动归来的士兵、考了七年的落榜生、疲惫不堪的主妇、受万人指责的东都电力客服部长那样,想通过死亡来逃避高压生活的人。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站在存在的荒野之上,若要抵御阵痛,唯有不断地「扔掉」才是解药。
和自杀的逃避不同,用寺山的话来说,真正的自绝是奢侈的,而多数自杀只是变了模样的他杀罢了。
所谓「离家出走」是根源性的,「譬如,如何逃离『已构筑完毕的社会』;如何逃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如何从桎梏般戴在自己手腕上的手表所指示的『时间』里逃逸出来」,直面这些话题的剧烈反抗「不是逃跑,而是超越」。
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就像《精疲力尽》中米歇尔无视规范的姿态,在老一辈人眼里是虚无主义,却被年轻一代奉为战斗先锋一样。
新次则是本片中这种逃逸的极端代表,他以仇恨维系自己的世界,是一个十足的破坏者,击倒拳击场上一切可以击倒的对手。
但问题是,米歇尔和新次的时代,似乎并非没有到来过,毋宁说已经远去了。
理想破灭的青年少年犯、口吃、朝鲜/韩国人、性欲、赌马、拳击、社会运动、自杀机器、无能的政府、战败后的老大爷们——虽然电影经过扩充和改编,但这些在《扔掉书本上街去》同名电影和随笔集中也一再出现的元素,仍无可避免地带有寺山修司的个人趣味。
要是放在今天来看,他该是一位危险的教唆分子:鼓励青少年离家出走,「年轻人,胸怀大屁股」,「如果没有欲望,是无法得到未来的」……不过,在寺山所活跃的时代,年轻人们看似正蠢蠢欲动地朝着寺山所描摹的世界进发。
当年寺山修司面对的青年听众,即是日本战后婴儿潮(40年代末)出生的所谓「团块世代」。
面对经济的复兴和政治的压抑,受到嬉皮士文化熏陶的团块世代从1960年的「反安保斗争」起,以一种激烈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1960年6月7000名学生冲击国会,抗议强行通过有潜在战争措辞的《日美安保条约》,此后学生运动一路猛进,组织派别众多,从街头抗议发展成武力斗争。
在之后的反越战运动和「第二次反安保斗争」中这种斗争走向顶峰,1969年学生团体「全共斗」占领东京大学安田讲堂,以此为据点直接和警方武力对弈。
直到进入70年代,发生「赤军派」学生劫持日航飞机事件和学生组织内斗私刑致人死亡的「海老原事件」,在这般内部分裂和极端暴力的情况下团块世代率领的学生运动逐渐走向消亡。
安田讲堂随着学生运动并不光彩地收场,团块世代重回日常生活的轨道,如今被誉为日本经济腾飞的支柱。
至于寺山修司,或许是早逝的原因,除了号称打破虚构和现实界限的先锋戏剧和剧团天井栈敷,人们似乎忘却了这位日本反文化运动的旗手。
60年代荒野之上狂飙突进的学生运动,和他们变革理想最终的破灭,是否确证了寺山修司所鼓动「扔掉一切」并无教益,在今天更是老早过时了?
迎向荒野前进对于这个问题,寺山修司在1970年的随笔《是谁杀死了力石》中便回答过了:力石彻既不像超人,也不像同时代下的其他英雄,而是生活在平民街的流民矢吹丈心中的假想敌,是一种幻想的体制权力。
……力石彻没有死,只是我们看不见他了。
这是对1970年民众情绪精准到死的反映。
东京大学的安田讲堂里或许还残留着粉笔涂鸦「幻想打破」,但无论怎样侧耳倾听,都听不到示威人群的呼喊声或钟楼上的广播。
连矢吹丈挥拳时那嗖嗖的呼吸声都听不到,剩下的只有二月里空洞的风声。
力石彻和矢吹丈是1960年代末以拳击手为题材的漫画《明日之丈》中的人物,而《啊,荒野》和《明日之丈》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注释】。
寺山此处借漫画人物之死谈论学生运动,显然在他眼中,革命的失败让学生彻底陷入迷茫,但他们所做的反抗其实还远远不够。
在同年和三岛由纪夫的对谈中,寺山修司又强调了这样的说法:「『体制』这个词,如果你只把它理解成国家权力的话就危险了。
衬衫该怎么穿,百米要跑几秒这些各种各样的生活的秩序不也是体制吗。
」言下之意,年轻人对抗政府既不是唯一有必要的抵抗,也不是抵抗的终点,两者的对立造成的挫败和迷茫至多不过在「国家政治」的界限中,越是像这样的荒野越是要朝向荒野进发,反抗体制作为不断抵抗日常生活中的秩序不应该停止。
如此说来,裕二也不过是新次的假想敌、「幻想的体制权力」。
所以当赢下裕二之后,新次立刻陷入迷茫——「就这样结束了吗?
」与之相对,健二起初私下拜访对手来与之「相连」,却导致在拳击场上面对真实的个体无法下手,这时新次却显露了前所未有的自觉,他告诉大哥健二:「只是单纯的斗殴罢了,怀着恨意,打赢了」。
向来默默跟随新次的健二,对新次吐露逐渐变化的心情:「我想像你一样」。
新次却觉得「路本来就不同」。
此后,健二和新次最终走向了与对方同台对战的路,但这路仍然各自不同:新次终于不再是和假想敌战斗,而是和那个他所了解的在笔记本中书写画画从不结巴的人对战;而健二终于有了假想敌,虽然这也是和他「相连」、将他称作大哥的挚友。
这场兄弟间的战斗确实没有必要,但到了拳击场上就只有输赢了,两个人为了在各自的荒野上前行,都想要获得胜利。
说到结局处的对战,就不得不说「二木健二」之死。
「制止自杀研究会」的组织者川崎口中所谓的更发人深省的死法,并不是如他那般在舞台布景前用自杀机器自杀。
而是像推子健二那样在拳击场上用内心最真实、不结巴的语言数着、承受着新次所挥打的每一记拳头。
黑格尔认为,在家庭中死去是没有「自我意识」可言的,只有去战场上赴死——将精神提升到国家层面——才形成了「自我意识」。
拳击场即是健儿「离家」赴死的「战场」,这种戏剧意义的死法,如此壮烈,可谓是很奢侈的了。
影片最后,死掉的到底是「二木健二」还是名字没写完的「二木健夫」?
在寺山修司的原作中似乎更直接一些:死亡鉴定书上写着的是父亲「二木健夫」。
虽然也很突兀,但未必不是寺山有意的温情:该死的当然是「老大爷」,而不是迎向荒野的男子汉。
革命尚可能乎荒野,给人的感觉有两种,一种人会说:该怎么办呢,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一种人则大喊:啊,荒野!
正是大展拳脚的好地方。
我猜寺山修司无疑是后一种。
有趣的是,如村上春树这样如假包换的团块世代,反而透露出时代中许多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
这种撕裂感无疑也在本片中存在,寺山修司的喊话在70年代尚无力回天,那么挪移至50年后,难道不是显得更加格格不入吗?
所谓的「近未来」不如说正是「现在」,影片中新宿城市平淡无奇的街头、新安保法和游行抗议,这些和曾经青年集体逃逸的时代已经想去甚远。
60年代日本电影新浪潮中高扬的年轻人的情欲和反抗,在《啊,荒野》电影中老去的团块一代那里,就只剩下故去的老婆婆抽屉里的按摩棒了。
而在新浪潮中已开始崭露头角的寺山修司,如果见到如今无处不在的「色情」,或许也该意识到当年同三岛谈「色情作为抵抗的据点」也只能流于概念罢了。
看到今日的各种「控」、各种「饭」、以及标榜着各种身份的社群,他恐怕要感叹年轻人已经把他所推崇的「单一奢华主义」玩到极致了。
说到底,寺山修司和「反文化」浪潮中的嬉皮青年不是一波人,硬要类比的话,在书中一个劲儿「掉书袋」的他更接近于接受过良好的人文教育却充满亵渎精神的「垮掉派」。
他们在一种内在性平面上的实验,和团块世代之后建立起的消费景观,风马牛不相及。
但也就是在这样新的荒野之中,宽松世代、达观世代(さとり世代)出现了,所谓低欲望一族又另日本现在的老大爷们头疼不已:年轻人不爱劳动不爱消费,国家怕是要亡了。
凡是有这种担忧的老大爷,早把寺山修司抛到九霄云外了。
「日本毁灭了,那又如何?
即使日本毁灭了,曾经在日本这个国度中生活的人幸福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则关注日本「废柴」青年的报道中如此问道。
把自己和民族、国家、荣耀、复兴这类事情松绑,比起只把政府当成体制的人又更进一步。
低欲望青年们践行着游牧般的生活:通过非全职工作只赚足够花的钱(甚至还有完全不工作的),腾出时间和精力过自己所意愿的本真的生活。
「低欲望」并非没有欲望,也不是反对消费,而是抵抗「消费社会」的无聊,抵抗那些不思考什么是真正「可欲的」事物——这番深思熟虑倒颇有迎向荒野的意思。
斗争的场所并不只有国会,更不只阶级、种族、性别——革命的场所无处不在,政治渗透在所有权力关系之中,而「低欲望」青年未尝不是在进行着「分子层面」的自我革新。
「扔掉的东西」更多了些,和寺山所认可的「反体制」似乎就更相近些。
虽然寺山修司的「革命再革命」充满了单调的雄性荷尔蒙,但他也一直挖掘着艺术-政治之中、真实-事实之间美学的创造力和破坏力。
所谓体制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这在今天问起来也是不过时的,而改编成电影的《啊,荒野》要是没能传达出这层意思,就太可惜了。
就像战后婴儿潮并非独独发生在日本,今天距「68一代」走上街头已整整50年了。
回到50年前,中国虽然决绝地和西方语境割裂,但在世界范围的左翼思潮和学生运动中却无疑是在场的。
到了「文革」阴云尚未消散褪尽的今日,我们的创伤和压抑又何止是地震所带来的呢?
啊,荒野,仍然是这个世界中一处打开的裂隙,不知寺山先生如果还在世,又会怎样挑动今日青年的神经呢?
出自戈达尔《中国姑娘》—首发于公众号「小把戏去冲浪」—*注释:随着日本拳手在轻量级国际拳坛上崭露头角,拳击在当时的日本风靡一时。
「拳击是血与泪的蓝调啊」——寺山修司从来不避讳他对拳击痴迷,所以1965年才会开始写《啊,荒野》这部讲述拳击手的小说。
力石彻和矢吹丈则是1960年代末以拳击手为题材的漫画《明日之丈》中的人物,两人既是对手也是朋友。
在漫画中力石彻为了和比他量级轻的矢吹丈对战故意减轻体重,最终导致身亡,这段剧情颇为轰动。
寺山修司不但在1970为《明日之丈》动画片主题曲作词,更是为这个虚构人物举行了葬礼。
在其中一首主题曲中,寺山写道:「去吧,向荒野进发/我是拳击手/男人的梦是闪闪发亮的夕阳」,其中直接挪用了自己小说的标题。
1977年寺山修司还执导了其唯一一部主流商业制作电影——《拳师》,仍然是拳击手的故事。
参考文献•寺山修司,《扔掉书本上街去》,高培明译,新星出版社,2017。
•寺山修司导演/编剧,电影《扔掉书本上街去》,1971。
•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下),应雄主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俞天任,《简说日本学生运动》。
•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对谈「情色能成为抵抗的据点吗?
」,原载:《潮》1970年7月,译者:四旗儿。
•不鳥萬如一,Podcast「活用《北非谍影》的和歌诗人——寺山修司」via 灭茶苦茶。
•塔塔君,协力/北村勇志、葉月凜、amuro_1985,「杂谈·寺山修司与动画漫画界(七)——我们是明日之丈!
」。
•魏晨,「「废柴」的快乐生活 日本青年人:不为国家而活」,via 端媒体。
扔掉书本上街去7.9[日] 寺山修司 / 2017 / 新星出版社
抛掉书本上街去 (1971)8.51971 / 日本 / 剧情 音乐 / 寺山修司 / 佐佐木英明 齐藤正志
日本电影史8.6(日) 佐藤忠男 / 2016 / 复旦大学出版社
当世界繁花似锦,我的心却是一片荒原 你的两臂抱满,你的头发是湿的我说不出时长,两眼看不见我不生也不死,什么也不知道看进光的中心,那一片沉寂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荒原》新次把头转向前方,眼神似乎在飘向我们,20秒之久的注视,让我们都有些不知所措。
于是,我们这才想起电影开头的他:麻木的迷茫,像个跌跌撞撞的幽魂。
那时他的眼里只有面,可现在呢?
我们能看到什么?
而他正在看到什么?
正在想些什么?
《啊,荒野》分为上下篇,其实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电影,长达五个小时的它在时长上都可以和《欢乐时光》较量一下。
导演岸善幸作品不多,之前最为影迷所熟知的应该就是妻夫木聪主演的《我被爸爸绑架了》。
很显然,这种治愈亮丽小清新已经满足不了岸善幸的野心,他先是拍了《二重生活》,用论文的方式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缓慢而又渐入的手法来剖析人物内心,虽然不太成功,但也是为之后《啊,荒野》在人与人关系主题的深入上做了一个铺垫。
电影改编自寺山修司的同名原著,导演将故事时间挪到了2021年。
一个只比当下多了三四年的时间,这样的时间固然是有些尴尬而迷惑的。
但是仔细想来,却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事实:2017年快要过去,你难道指望着2018年要打个翻身仗吗?
醒醒吧!
孩子,到了2021年,我们仍然迷茫。
这样的解释实在是有些绝望的,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从2017到2021,一切都没有变,主人公仍然很孤独,新次,建二,芳子,电影中出现的人,都很孤独。
爱和信仰毫无踪迹,精神上是一片荒原。
没有水,只有岩石;没有树木,只有沙漠。
导演将背景放到了日本最为繁华的商业区——新宿,这样的环境被新次形容为“最美丽,也是最肮脏的”。
歌舞伎町,非法交易,游行示威,打架斗殴,地震频发,不安和恐慌一直弥漫始终,甚至从一开始就来了一场爆炸,奠定了电影之后的基调:慌乱,躁动,暗黑,带着一丝绝望。
三个人,三段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身份,职业,却有着相同的孤独感,有着自己内心的痛。
不停的闪回丰富着他们的人生,层层揭开他们内心的疤,也让他们的关联越来越密切。
电影以极为耐心,沉稳的叙事态度来展现三人的人生轨迹,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对于群像式描写,很容易产生华而不实以及冗长的毛病,《啊 荒野》很好的摆脱了这一通病,脚本扎实,情节点分布均匀,时不时也会用床戏调剂影片的观感。
作为一部拳击题材的电影,它所展现的不是如何打拳击,而是本身展现拳击这一事实,或者说,重要的根本不是拳击,拳击只是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
重中之重在于——用拳击对抗迷茫。
导演借助拳击这个热血因素,来带动角色的情绪,也带动了整部电影的节奏。
今年大热电影《怒》其实和《啊 荒野》叙事手段上比较像,只不过《怒》是用悬疑来调动观众的神经,《啊 荒野》则是为我们呈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以此来牵动着我们的心。
当我们明明能看到希望,明明可以摸到励志的影子时,却被泼了一身凉水。
导演无意于像《恋人们》那样纪录式的情感救赎,他用了更为激进的态度,来叩问这个世界。
我们怎么了?
他们怎么了?
这个世界怎么了?
日本人最擅长拍废柴小人物困境下的故事,像同样是拳击题材的《百元之恋》,弑父主题的《庸才》,纷杂人物叙事的《再见歌舞伎町》,《恋人们》,女性题材的《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不求上进的玉子》。
《啊 荒野》就是这一题材的佼佼者。
日本人本身处在危机感十足的岛屿环境,加之工作竞争压力非常大,内心薄弱的人很容易奔溃,甚至会自杀,这也导致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电影中有一条看似无关的叙事线,就是有关于反自杀,人们为什么自杀?
他们真的想自杀吗?
发起反自杀节的东京学生,用一场自杀直播,来向世人宣告:拒绝毫无意义的死亡,它应该是美丽的。
烟花绽开的他,让整个夜晚都血色迷蒙。
他的死亡让整部电影的基调又黑了一层,明明是反自杀的他,却又重回到自杀的路上。
矛盾的行为增添了一丝悲凉,如此绚丽的死亡,不也是自杀吗?
空虚寂寞的人呐,止不住的拿孤独当借口,拿性爱当发泄的工具,爱呢?
可否真正的爱过?
那位东京学生只想着如何有意义的死去,但何曾想有意义的活着?
这样的死去和新次父亲的自杀又有什么区别呢?
导演对于片中人物的动机原因,从来没有给予充分的解释说明,它们只是这样发生了。
为什么发生呢?
就像新次和建二为什么要走上拳击之路,芳子为什么要自甘堕落的去卖身?
没有明确的答案,就像是没有明确的方向一样。
在路上,迷茫,缺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出卖肉体和无限制消费身体,《啊 荒野》里的人们,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这些往事构成了他们内心的伤痛。
有伤痛,就有救赎。
可我们看到的只是血肉横飞的拳击,野兽麻木的性爱,刺激十足的色情录像。
无聊的世界,金钱的社会,谎言,背叛,虚伪,中伤,交替进行着。
电影总是有意无意把镜头对准眼花缭乱,繁花似锦的大楼,商业街,如此真实,又如此虚幻。
就像《荒原》里所写的那样:不真实的城在冬天早晨棕黄色的雾下一群人流过伦敦桥呵,这么多我没有想到死亡毁灭了这么多那么真实的爱呢?
它被逐步蚕食,就像电影中拳击馆要改成殡仪馆一样,爱被消沉所取代,只剩下肉体的交欢。
电影中时而出现的大尺度床戏,简单粗暴狂野,看不出爱的痕迹,每个人都拿性爱发泄,却难得有心贴着心的交流。
就像建二一样,拒绝了曾经救助过女人的身体,嘴里喊着:我不能和你有联系。
那时的他是将爱埋藏在心的,因为他知道在拳击场上,只有不断地恨才能取得冠军。
直到结尾那场拳赛,他一次次挨着新次的重拳,然后轰然倒下。
导演对于此场景的编排和处理,使得整部电影的档次都提了一层,电影没有狭隘于励志的治愈,而是将每个人心中的“结”通过一场曾经是朋友,如今是对手的拳赛来表达出来,他们从拳赛中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过去。
建二倒下,爱也倒下。
我们最后看到的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但是因为结尾颇具意识流的处理方式,我们不禁质疑,倒下的真的是建二?
尽管最后有新次的影像和队医的鉴定书,但也许那是不真实的,就像这个不真实的世界。
电影虽长,但一口气看下去是不成问题的。
导演对于全局的掌控力令人咂舌,而菅田将晖的表演简直更令人咋舌,正是因为他的卖力演出,《啊 荒野》这部电影才会有一种激昂的“荒废美”。
看到电影里的一句话:并非“走向死亡得到自由” 而是“从生的痛苦中解脱而获得自由”。
生活中的糟心和不如意,已经让我们如在狱中,但即便这样,还是要一直活下去,爱下去,尽管在这个恶心的世上。
所以,再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结尾的新次到底在注视谁,究竟在思考什么。
那句诗啊,忽然想起了艾略特《荒原》的那句诗:风儿吹得清爽,吹向我的家乡,我的爱尔兰孩子,如今你在何方?
总之导演的野心是真大,围绕着新次和建二因为走投无路在新宿学习拳击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和与之相关联的社会问题,比如高概率的自杀。
故事又笼罩着一股厚厚的低沉气氛。
前篇主要聚焦在新次想要通过比赛打倒裕二而做出的一步步的蜕变。
新次这个,他是无法理解刘辉是如何躯下身原谅曾经将他打到残疾的裕二,并乐意接受仇人的资助,在他看来完全不可理喻。
事实是,为了能过好生活,人人都好像要不得不做些身不由己的事,就像她母亲抛弃了他一样(另外中间穿插的所谓防自杀活动的事件让人看了实在是觉得很可悲又荒诞,还美其名曰什么自杀之美。。。
而且那个人是个自我感动加煽动利用别人的弱势痛点的变态。
我是一个很少看拳击类电影的人,我对拳击的认知可以说是零,在看到这部电影讲的是拳击的时候,我满脑子都只有一个想法:为什么很多电影都喜欢在人丧到极致的时候用拳击来自我救赎呢?
就不能用别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吗?
看完我算是明白了,拳击是一个拳头一个拳头的出,一拳一拳的把对方打趴下,不借助外力,只靠自身的力量去战斗。
而对本就挣扎在金钱至上的很丧的生活中的我们来讲,我们需要发泄,需要像动物一样只靠力量去赢,需要认证自己的能力,而这每一个夹杂着委屈不甘和愤怒的用力打出去的拳头,都是我们对生活的反击。
片中的主演们无一例外有着悲惨的童年和浑噩的少年,即使人到青年和中年仍旧过着随意将就的日子,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曾经受过伤的强烈烙印,遮盖不掉也逃不掉。
新次的烙印无疑是背叛,被父母背叛,被兄弟背叛,被女朋友背叛,而背叛的人生一定是伴随着炽热的仇恨的。
所以新次从套上拳击手套的时候起,他所出的拳都是毫不犹豫的,他所怀的愤怒也是毫不掩饰的,我要打倒你,不论出多少次拳头,我都要打倒你。
他恨得很张扬,他得恨让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羞愧和无地自容。
建二的烙印是弱小,我不想用懦夫这个词,他不是懦夫,他只是弱小。
长相不出众,说话口吃,没有钱,又常年生活在父亲家暴的阴影下,这样的建二在出拳时是心怀抱歉的。
他长期生活在暴力下,但不迷恋和崇尚暴力,他反而有着一颗温暖和善良的心。
拳击场上建二不敢看对方,导致连连被对手打,直到被打到不行时才出一次拳头,而这一拳就能击倒对方。
这样的出拳方式多像他自己的人生,父亲每次打他时他都从不还手,即使他的力气早已超过父亲N倍。
在感到人生不能再这样下去的时候,他决定离开父亲,但他在离开的那一刻做了什么呢,他把父亲的被褥整理好,留下了他这个月的工资,但此后的日子即使父亲病危他也不愿再去照顾他。
他虽不敢出拳,在遇到拳头时习惯性的抱头保护自己,但他有力量,有着足以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力量。
对建二来说,新次是站在阳光下的,即使他有着让人不齿的过去,他仍旧有着耀眼的光芒。
他敢爱敢恨,敢表达恨,敢和伤害过他的人说:我要赢你,我要报仇。
他是建二向往的那种人,更直白点说他在某些方面是建二的精神支柱,所以建二会偷偷画下他睡觉的样子,他练拳时的样子,他的背影。
一开始我也以为这是爱情,后来发现这种感情远高于爱情。
当一向弱小讲不出话的你突然间遇到了一个太阳一般耀眼的人,他表达着你表达不出的愤怒,他打着你打不出去的拳头,他做着你做不到的使,而这样的他还喊着你‘大哥’,我不信没有人会不爱这个人,没有人会不把这个人放在心头。
我情愿站在他的身后,看着他上场,我愿意一辈子都缩在这个阴影里,看着他发光发热就好。
至于片子里防自杀小队这条线,说实话在我写影评的这一刻我还没有想明白它出现的意义,那就让我大胆的猜一下吧。
在当下孤独标签占主要部分的日本,防自杀小队的出现不只是对自杀这种行为的抗争,更多的是对不如意生活的抗争。
就像走投无路选择练拳击的新次和建二一样,在没办法人人都用拳击发泄和正面斗争的时候,选择防守也是一种不错的手法。
但是,但是导演画风一转,这个看起来像在帮助别人的团体,却有着一个对死亡有着向往的队长。
讽刺吧?
更讽刺的是这个队长还在全国直播的防自杀表演中公开自杀了,刺激吧?
这也许是导演想表达的另一层含义,孤独的反义词是热闹,但是生活没有绝对的孤独和绝对的热闹,队长在热闹的人群中自杀,其实他的内心早已经是一片荒凉了。
这两天看了《啊,荒野》昨天看完的。
没看明白。
在网上搜了搜影评,感觉也不是很舒畅。
第一遍太专心于激情片段了嘿嘿嘿。
就重新看了一遍。
这是关于情绪的叭。
荒野啊,有什么情绪。
社会上发生的事。
集中自杀,对社会没有期许,对身边的人没有留恋。
国家鼓励参军还是什么,没有人有兴趣主动去。
以建二和新次为人物线的故事。
新次,建二和新次终于建立起友谊了,建二的父亲是导致新次不幸的罪魁祸首,,新次找到了女朋友丫挺喜欢的,女朋友走了,无论作出决定多痛苦,还是走了,,。
建二,建二无法和女性发生关系,内心拒绝,怕了陌生人吧,父亲给他留下的阴影吧,,等等。
最后比赛,建二和新次的。
建二比新次强,新次打倒了建二。
在拳击世界里,拥有最多恨意的被称为冠军。
新次打死了建二,打死了不够恨自己的大哥,,所有爱离他而去。
原来是荒野啊。
死气沉沉的社会,死气沉沉的人。
感情,终被消耗。
宿命、相连、恨、性、自杀、家暴、抛弃、🩸血、死亡、荒野、我就好好站在这里,等你来爱我。
我有好多不明白的地方,首先为什么裕二会把刘建伤成那样?
为什么芳子和新次的相遇是性,新次会说在我心里有一颗炸弹。
建二的相连是什么意思?
社长为什么不愿意停止拳击?
建二父亲的小黑铁盒子里装的什么?
那个照顾建二父亲的男孩子为什么一直没有走?
在最后一场比赛前出现社会宪法的游行是什么目的。
我有好多疑问❓
其實真的到不了四星,本來想因為寺山修司多給一星的還是不行啊。
动作场面拍出了速度感,拳打到肉上像日摇鼓点一样,床戏也拍出了少年不知精珍贵的发泄感,期待苏打大战三上悠亚。
这哥们有园子温的潜质
这有必要拍这么长吗,菅田将晖的身板看着谁都打不过
四⭐半。接近160分鐘的時長內容真的很充實,除了把目光放在幾位主角身上之外,導演還留了時間給東京這座城市。防自殺小組這條線看似和主角團的關聯不大,但對導演闡述電影主題卻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主線也充分發揮了日本電影的特色,能夠把喪和燃在同一部電影裡結合起來,又完全沒有相互排斥。我最喜歡的是導演的拍攝方式,一種非常生活化的,去電影感的拍攝方法,拍做愛就是完全沒有美感,就是原始的樣子,拍拳賽也沒有花哨的運鏡,就是你來我往的對打。這種去電影感的風格反而使得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更加具象和強烈。就像最後用一場自殺直播把主題推向高潮一樣,導演的敘事能力非常有功底,很多場戲的情緒傳達都很準確。主角們的演出也非常賣力,可以看出台前幕後都是認真鉚足勁想要拿出一部傑作的態度。
什么东西。。好刻奇
前面人物出场到进入拳击主题的桥段还是套路了,喜欢把拳击比赛拍得这么写实,苏打开挂了,要封帝
什么垃圾的鬼东西
展开有点慢,叙事有点乱,剧情也不怎么样,主要靠演员在撑了~~就前篇来说,二重生活拍得更好,看后篇怎么发展吧。我4星都是给苏打的,实在太拼了,接了这么大尺度的戏,以他的走红程度其实可以不选这种的剧本,所以看得出他的态度。
电影有些太长了…(在没有看下部的情况下)太多细节(包括情爱戏和自杀直播)而缺乏电影应有的节奏;对于改编自寺山修司的小说自带有一种时代的局限性和批评性(60年代),把它放在当前的现代中,如如今安倍政府的成功,还很难讲真正2020奥运会带来的影响会如影片一样的悲观,对应社会中“失败者”们的打拳重返社会的象征,是个人寻找社会价值的出路,这与社会环境并行相交但不等同于同样的命运;
如此简单,甚至弱智的情节,也能两半钟头,还只是上部,也太自大了吧?
夹缝中的人生从来都是荒芜而孤独的,是否只有通过暴力才能释放?菅田将晖的迷妹可以看身体。
拳击场面拍得不错
挥拳!向一无所知的世界挥拳!向一无所有的未来挥拳!向义无反顾的梦想挥拳!PS:苏打的床戏,厉害咯!
整体来说是“像野兽般生存”和“像人类样用情感填充生活”这两边都没做到的电影,男主做到了一些,在爆炸中偷吃别人的面和在别人放弃后也要执着干死对方,除了他以外所有角色都一边在生存一边在被动攻击着别人,所以每个角色都充满恶意,女性角色不是在卖淫,就是在骗男人钱以及床戏中打转,一边觉得自己有多惨一边伤害别人,这样一点都不悲凉是百分百的矫情!看得人腻歪。防止自杀小队那条线让整个片子更难看了,就那么一丝丝的联系却动用了极大的篇幅,不明白这部片为何能获奖。
真的厉害了
看不懂
看了一小时 只有床戏亮眼
第一眼看菅田将晖不会觉得帅,但看久了觉得十分的耐看
最後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