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选择这部片子的时候就是为了巧克力不太理解这个镇子的人为什么要禁欲,为什么要抵触美好的事物,弄得整个生活都灰扑扑的。
不得不说,Johnny Depp 真帅身为吃货,特别喜欢看女主做巧克力时的投入,巧克力刚出炉时的诱人,人们品尝巧克力时的惊喜。
就好像,美味的巧克力打破每个人心里的枷锁。
食物就是这样的治愈系记得看过一个文章说 女孩子要正确对待巧克力,因为他能让你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吃多了却会让你发胖。
正确的态度就应该是懂得会欣赏,懂得在繁忙的工作里犒赏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背负沉重的负担去赎罪,人的性本恶是永远也赎不完的。
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快快乐乐的享受生活才是正点。
最后女主选择了安定,和爱的人定居在小镇,也算是对自己的释放,不再漂泊。
================================艺术毕竟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部电影的确夸大了巧克力的神奇功效和小镇人们的严于律己,但这也是为了表现主题。
单纯而粗暴的禁欲不如简简单单的巧克力更能感动人心,人性不该被压抑。
生活的每一滴都能发现美好
平静宁和的小镇在电影中往往激流暗涌,《狗镇》居民无底线的自私残忍,《用心棒》里肆意横行的无知恶霸,《迷雾》来临后溃散绝望的人们。
《浓情巧克力》里黄屋顶,白房子,看起来很美的未名小镇也不例外。
导演从航拍小镇全景,切到教堂小镇居民心理形态的全景,短短几分钟已完成了故事背景地交代:小镇居民每天都要严格遵循镇长规定的各种清规戒律,他们尊重这个强势独裁的镇长,但和谐安逸的表象下,有人彼此倾心却慑于传言不敢妄动、被严苛要求的男孩只能在绝望扭曲的绘画中发泄情绪、家暴压抑下的妇人以偷窃为情绪宣泄。
一阵传说中的北风带来了那对穿红斗篷的母女,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红色象征激情、力量、生命力,有时候也代表愤怒、斗志、毅力甚至革命。
《浓情巧克力》的故事内核就包裹在这层红色外衣之下。
比诺什的巧克力店点燃了小镇居民内心红色的部分: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对暴力的坚决拒绝、对强权的果断反抗、对自在生活的肆意追求。
这不是一部传统的励志奋斗片,因为它不告诉你幸福的标准,这里亦没有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即使如比诺什也偶尔是个沮丧失态的母亲,骨灰盒哐当落地的破碎声让她意识到,流浪并非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打破的还有束缚在她身上的旧习。
《蜘蛛侠》里的章鱼博士这次改头换面成了外表独裁内心虚弱的镇长。
永远一袭黑西装的他,刻板、教条、守旧,以禁欲的方式向自己的传统示忠。
宗教从来都是政客们玩弄政权的工具,镇长更是将布道词当成独裁利器。
不去教堂礼拜的比诺什母女自然地成为了他眼里的enemy。
这样的人物设置虽然过于脸谱化,配合上影片整体的调性却并不生硬,略微夸张地表演风格反而加强了影片的戏剧性和童话色彩。
红与黑的正面交锋,来自于暗暗涌动着的一股股漩涡,这就是小镇最让人胆寒的people talk。
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镇长利用自己的权威将比诺什卷入people talk的漩涡中。
愤怒的比诺什拍案迎战,传统与维新,阵痛的开始。
受惠于比诺什红色维新的第一人是一直生活在疼痛中的Josephine。
由曾与比诺什在《布拉格之恋》里飙过戏的Lena Olin饰演。
她完美诠释了长期承受家暴、非议后导致极度压抑、恐惧、脆弱又无力的Josephine形象。
她第一次光顾地偷窃,第二次光顾地付款,第三次大包小包地投奔,尤其是她用平底锅把丈夫敲晕后的那句“谁说我不会用平底锅?
”的台词,让人真切感受到即使压抑懦弱如她,只要充分地给予信任和支持,也能有全新的面目,全新的未来。
由Judi Dench 饰演的老祖母精彩抢戏,表演让人过目难忘。
她肆意无度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她晚年疾病缠身的困境,也由此导致了母女之间的疏离。
但她也是小镇里唯一勇于追求自在生活的人。
她追求简单、物质的快乐、喜欢重口味的低俗小说、亦是一个需要子女关爱的普通老人。
完美度过七十岁的生日后,她如愿地长睡不醒。
我想她的遗言大概是:“让养老院见鬼去吧。
”Carrie-Anne Moss(忘了电影里的名字)是唯一不靠巧克力完成转变的人。
身为失去丈夫的女人,面对唯一的儿子极为紧张。
作为镇长助理,耳闻目染了很多镇长的处世风格:对儿子独裁严苛,对外人不苟言笑,将自己层层包裹。
但自然伟大的母爱在看到儿子天真烂漫的笑脸后被唤醒了,她狂奔回家修好了儿子的脚踏车,努力学习做儿子最爱吃的巧克力,甚至斗胆跟镇长说:“虽然你的妇人离开了你,但没有人会因为这件事情不重视你。
”儿子的笑脸就是改变母亲心态的巧克力。
当德普还没有被Gore Verbinski 掳去加勒比海当船长之前,也曾是眷恋过尘世情爱的正常船长。
这个会弹吉他的帅气船长和比诺什在船头热舞时,近景的火焰分明是他们之间熊熊燃烧的爱火,这里的镜头语言虽然不够巧妙,却也浪漫直白。
影片最后镇长因为打砸商店时被蹦到嘴里的一小块巧克力而失控,了解巧克力魔力的童鞋们都知道,故事至此走向了圆满的大结局。
你也许觉得故事四不像。
它不是童话、没有子弹、也不主打爱情,甚至没有明确的道德审判:教唆人纵火的镇长被轻易地原谅了,幡然醒悟的家暴男却被勒令云游四方去了。
如果你想在这里看到异域风情,对不起,除了一个小河湾,几乎全是内景,因为这就是一部讲内心的电影。
吃巧克力的人们并没有成为超人,不吃的人同样完成了漂亮地转身。
改变和决定命运的,都是源自你的内心。
我喜欢的最神奇电影之一,前日重观,愈加爱不能言。
我喜欢小神父说的话,他说,我们的goodness到底是用什么来计算的呢? 是我们所拒绝和反对的东西么? 还是我们所创造的,感受的,和包容的呢?我还喜欢那只活在小姑娘想象世界里的袋鼠,它那么真实,它比小镇上的冷眼,比冬天的北风,比摔碎的外婆的骨灰盒子还要真实。
它就象妈妈做的巧克力,香浓得不合情理。
可是,所以我们才要巧克力阿,所以生活才有魔力阿。
我今天还想,我们为什么要写东西。
可能,是因为世界太不好,缺少什么。
只有通过文字,通过色彩,通过音符,才能完整起来,活起来,展开来,成为漂亮的,无限的,和幸福的。
我想,如果非要二选一,也许我还是宁愿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疯狂艺术家的狂噪的世界,也不要永远被engineer的机器人般的思路包围埋葬。
他们活着,却没有魔法,也不相信魔法,多么可怕。
在amazon上寻找Chocolat的作者,不小心翻到Listmania一枚:Witch Fiction!看来把此片女主真实身份看穿的不只我一人。
收藏起来以后慢慢找来看看。
后来才知道影片的男主角是德普 他还真百变啊 当时看时一点都没看出来 大概是因为那时的他还是个非主流的原因吧一部温情的电影 性格开朗的寡妇带着自己的女儿和精湛的巧克力制作技巧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小镇 她为这个小镇带来的不仅有美味的巧克力还有人人之间那久违了的真情与关爱 同样她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看着电影中的巧克力 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与此相比女主角善良热情的心则更加甜美总之是一部让人看了很舒服的影片 片中唯有的反派最终还是被美味的巧克力所征服(个人觉得有些夸张)
注意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超爱吃巧克力。
爱上这部片子,是因为里面女主人公带着女儿漂泊流浪的感觉。
虽然最终的结局她们终于用巧克力的温情打动了冷漠的小镇并安定于此,但她在大雪分飞里穿着那火红的大衣的情景,让我自私的希望她们能就此漂泊下去。
影片里我还超爱一个镜头,就是小镇的老头想接近一个老妇的情节,那三个老妇人并排一起走的那个镜头,让我想起我们高中时的三剑客。
这部电影很温情,适合下雨的天气,一个人缩在沙发里抱着咖啡杯慢慢欣赏。
最近刚好在读圣经,还没有读到新约。
只是稍微能理解一些影片中的宗教氛围。
宗教在本片中,并不是被批判和排斥,因为镇长先生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所用的手段已经超出了宗教本身可能的初衷。
宗教在某个时代的严厉,也许是一种规范社会的需要。
随着历史不断的向前推进,人性的不断挖掘,让人自己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到藏匿在内心深处的东西。
这就是薇安的巧克力。
来自遥远玛雅的可可,在基督教面前显的随意而神秘。
薇安在修整房间的时候,镜头仔细而且频繁的给到了她摆出异域风情的装饰品。
影片非常直接和简单,冲突一开始就被摆了出来。
接下来的情节随着老奶奶这个人物风烛残年身患重病追求自由的条理清晰的逻辑发展开来。
红衣被北风吹起在荒野的故事,非常浪漫和神秘,充满了寓意,象征着自由。
可能我这么说,有失偏颇。
在影片的后来,我的这一看法得到了一些支持。
镇长最晚一个醒悟过来,只是因为他饿了许多天后,溅落在嘴唇上的一点巧克力。
这很妙,也很直接。
过度地用教条来束缚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生活足够宽裕,人们情感更加细腻的时代里,产生了不必要的冲突。
影片让小镇的人们从教条和宗教向着生活的另一头走了一步。
在他们欢歌起舞的时候,我担心他们继续向前走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道德伦理,失去了安逸。
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会发生的。
我认为,宗教就是在这一条从神圣到堕落的人性尺度上,束紧了一处。
现在我们需要自己寻找信仰,寻找那个不可逾越的点。
现代的西方是否还时时回想起,在圣经的影响下的过去时代?这是否会再次帮助他们?薇安因人而异地给与巧克力,似乎那真是一种魔法,其实是一种对于个人的尊重。
脚受伤了的小袋鼠,飞撒在北风中的骨灰,也许长途跋涉的漂泊和流浪,传播挖掘人性更深处的种子的美好期许,就像是某种一往直前而后疲倦不堪的人生状态,安定也许是最后的期望吧。
每个时代都存在宗教,神性也许会出现在另一些地方。
人性则需要更加的细腻和深入,人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而神性也许就在前方的某处。
更加贴近真实才是最好的状态吧。
讲诉了1959年,一个秉持浪漫自由主义理念的巧克力女店主来到了一个保守的像中世纪一样的法国村庄的故事。
影片人物比较脸谱化,一拨人想方设法压抑别人,一拨人全力以赴对抗教条。
在今天看来剧情也太老套了。
传统教条的束缚,向往自由的翱翔,这是人性与社会针锋相对的核心矛盾,不仅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幽静小镇,还是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尊重信仰,学会克制,但同时尊重自己,学会改变。
真正地热爱生活,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温情柔美,美味甜蜜,细节勾勒的角色印象深刻。
步入大龄之后 当身边的人不停的教育我感情问题的时候我也开始反省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总结出来:太懒 懒得去适应两个人的生活中午在豆瓣上面发了一条啊我说:想生个女儿 养个猫 可是不想谈恋爱 不能和男人xxoobutu建议我去看:浓情巧克力下班回来之后做好明天可以吃的菜烧上洗澡的水就开始在沙发上面看起来这个电影电影一开头就很抓人当教堂一阵妖风袭来 门被吹开 镇长用力把门关上 并且用着威严的目光审视大家下一幕就是 女人领着没有爸爸的女儿来了准备着自己的巧克力店 用着属于自己风情和个性的装饰女人是无神论者不去教堂可是这个镇子是必须有信仰的 禁欲的 、流言蜚语就可以让一个人忍受在家庭暴力中夫妻之间没有交流也被认为是在正常不过的一开始还很担心用着自己从小的思维的担心也许最后的最后这个女人被这个镇子镇压住了 于是成为这个镇子的众多人中的一个也许这个女人在没几天 就承受不住了 换另外一个地方过着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不过不愧是治愈系的电影也许这个女人在我国就会变成我想象的那两种结局也许是类似的结局可是还好当女人帮助承受家庭暴力的女人鼓起勇气离开施暴的男人当女人陪伴生命就快走到尽头的老人当女人帮助男人去追求喜欢的人的时候种种的温暖感从心底升上来当被打伤的女人拒绝道歉的男人的时候当女儿看见妈妈在误会中愉快的深情退步了让步了的时候当看见最后女人给镇长那杯水的时候忽然感觉放下了我是放下了我内心中的那个石头了吧有着和别人不一样想法可是却想要获得认同却不敢去声张出来没勇气去让身边的人看见自己想法的阳光如果坚定的认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无论身边再多反对的声音去做去坚持就好了 毕竟快乐和幸福不是别人说好就能给予的冷暖自知生命在于好不在长很多人在20岁或者26岁其实就已经死了所以宁可放纵享受片刻的愉悦也不好一阵子浑浑噩噩的活着 做一个僵尸一样的人
看这片子纯粹是冲着德普去的,没想到朱丽叶•比诺什和整个影片的风格带来清新温情感和德普一样令我久久不能忘怀一阵北风将流浪惯于流浪的慧安和她女儿带入沉静因循守旧的小镇时,她们身上鲜艳大红的袍子就注定会发不同寻常的事情改变在宗教笼罩下死气沉沉的镇子。
她遗传了来自父母的对巧克力的天赋和自我流浪的性格,做事干练,个性鲜明,独立自在,热情大方又极富同情心,浑身都散发令人着迷的吸引力,如同她做的巧克力对其他村民的吸引一样她的巧克力和她的乐善好施帮助压抑的人释放自我,分别改善人们与老公母亲孩子还有孙子的关系,帮助行将就木的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意安享了最后的时光,帮助受宗教和家庭压抑的女人走出束缚敢于和强权说不,并找到自己独立尊严,帮助互生情愫的老人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走向幸福的爱情,帮助和他一样漂流至此的歌手(Johnny Depp)为大家接纳和喜欢然而他大胆的行为为当时的宗教和惯例所不允许,以镇长为首的强硬势力对她进行了各种打压。
其中发生了好几个转折,她开办的party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然而事情并没如此积极发展下去,突如其来的大火把影片推向了一个高潮,在误以为失去女儿的深切悲伤中,她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
在这种彷徨无助和挫败感下,她拒绝了Depp,并打算和女儿继续流浪。
实在无法忘记Depp在向她道别时,抱着手臂靠在墙上,一贯的忧郁神情,也许他在第一眼见到她时就爱上了她独特的气质和迷人的自信,但碰上的却是冷冰冰的言语和故作坚强的无谓。
我相信,如果她开口,或者稍露热情,Depp一定会不顾一切留下了保护她的,她也不会在萧杀的北风中孤寂地站在码头上远远望着帆船远去的方向故事到这是不会草草结束的,她的好心换来了大家对她的不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激她,留住她。
尤其她女儿不小心打碎了她母亲的骨灰盒,刹那间她似乎明白她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流浪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她和女儿都厌倦了这种漂泊的生活,要停留在一个温暖的港湾里过安定的生活。。
影片的结局当然是冥顽的镇长被她的巧克力所感化,一直被镇长操纵的小牧师在复活节上讲出了本片的主旨:“I'd rather talk about his humanity,i mean, you know, how he lived his life here on earth, his kindness, his tolerance. Listen, here's what I think, I think we can't go around measuring our goodness by what we don't do, by what we deny ourselves, what we resist, and who we exculde. I think we've got to measure goodness by what we embrace, what we create and what we include..”小镇从此充满包容活力与爱,居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Where is Johnny, then? Of course, he's back, his retur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illy old door. His favorite is hot chocolate
1959年,神秘的异乡薇安与她的女儿阿努克,带着一股充满热情享乐气息的风潮,伴随着嘉年华的脚步,来到了冰雪纷飞的兰斯克内,一个景色优美、民风保守的法国乡间小镇。
薇安在教堂对面开了一家可爱的巧克力店,而她所制作的巧克力正和她自由热切的个性一样,教人难以抗拒。
她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可以洞悉小镇里每个顾客的心意,做出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巧克力甜食,让他们内心隐秘的渴望得到满足,甚至让他们原本淡而无味的生活起了变化。
for the freedom
治愈人心,挺温暖的一部电影
DEPP在主演表中排在最后 简直就是配角 在电影开始将近1个小时之后他才出现 说这部电影是讲爱情的 哪里啊哪里啊???不是DEPP我绝对不看这么垃圾的片 DEPP太帅了!!!
无限想吃巧克力
我看不下去
不是电影不好,是不适合我,节奏太慢太慢了。
Q:你这么一直看电影、看电影、看电影……不会厌烦吗?A:其实偶尔也会因为太频繁而有点腻,或者因为片子不对胃口而不能很好地享受观影的乐趣,但如果会达到厌烦的情绪,那我想我就不可能这么疯狂地爱着电影了(音乐亦是如此)。……差点被海报误导,幸好片头字幕有稍加留意,德普要1小时左右才出场。
最常规最迷人的普普的造型。电翻了。
如此简单的一个故事,居然拍得这么不知所云!!对演员也好失望啊啊!!
原来法国人可以浪漫到这个地步啊,看了这片子迷上了德普的笑容
“我不敢对她有非分之想,她还在为死于世界大战的丈夫守丧呢。”“但是二战已经过去15年了。”“不是二战,是一战。”哈哈哈哈绝了。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没什么信念感的,这其实也是好事,太有信念感的像这个片子里的这些人就很吓人。啊90年代啊,文艺作品里洋溢着自由、独立、包容的自信和愉悦,把握得相当平衡,既讲你宗教这一套有问题又不讲你全是问题,既讲自己到处传播很自由但也讲这种自由也要有个头,得到的感受温暖而不纠结。昨晚看到个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是也不无道理:中年老男人很具攻击性。还看到个视频有个中年人到动漫活动现场义正词严地捍卫中华文化然后动手打人。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伯爵和家暴男一样,要不觉得阅历丰富自认为掌握宇宙真理到处给人上课,要不以老粗为荣挥拳向更弱者,要不两者都有。真的要引以为戒啊。
看johnny,看johnny
边看便吃了好多chocolate。没有传说中的的经典嘛
似乎女主隐喻新教,伯爵隐喻天主教。。。Depp嘛,纯粹酱油
不是这两个人的风格
电影从开头看了好久才明白过来,台词不够精辟,剧情排列不好。除了帅气的depp~还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两位女主~
我的Johnny啊,你怎么就那么帅,怎么就那么帅呢?
好莱坞小品式电影的样板戏,一对颇具情调的男女,优美的景色,促成两人爱情的浪漫元素,几句意味深长的台词,如果导演对于这种类型片还比较得心应手,那么这部电影基本不会有闪失。
一个保守的小镇,大家活得都不开心,然后你来了,带着活力,带着激情,大家都排斥你,领头的尤甚。你经过努力,感动了所有人,感动了领头的,最后大家都很开心。
前20分钟还行,后面烂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