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校园

The School of Rock,摇滚教室(台),阿sir嚟自乐人谷(港),摇滚学校

主演:杰克·布莱克,亚当·帕斯考,卢卡斯·帕佩利亚斯,克里斯·斯塔克,萨拉·西尔弗曼,麦克·怀特,卢卡斯·巴宾,琼·库萨克,乔丹-克莱尔·格林,维罗妮卡·阿夫勒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摇滚校园》剧照

摇滚校园 剧照 NO.1摇滚校园 剧照 NO.2摇滚校园 剧照 NO.3摇滚校园 剧照 NO.4摇滚校园 剧照 NO.5摇滚校园 剧照 NO.6摇滚校园 剧照 NO.13摇滚校园 剧照 NO.14摇滚校园 剧照 NO.15摇滚校园 剧照 NO.16摇滚校园 剧照 NO.17摇滚校园 剧照 NO.18摇滚校园 剧照 NO.19摇滚校园 剧照 NO.20

《摇滚校园》剧情介绍

摇滚校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杜威•费恩(Jack Black 杰克•布莱克 饰)是一名已过而立之年,却仍在为理想打拼的摇滚音乐人。他不屑于那种粗制滥造、充满向商业谄媚味道的虚伪乐曲,一心追逐真情实感的纯粹摇滚乐。为此,他和无数支乐队分道扬镳,至今事业无成,还面临被房东赶出去的窘境。 杜威的男房东兼老友内德•斯尼勃利(Mike White 麦克•怀特 饰)此前曾是狂热躁动的死亡摇滚乐手,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居家好男人以及代课老师。杜威闲赋家中时,偶然接到一通来自某中学的招聘电话,对方邀请内德迅速来学校代课。穷极无聊兼为生计所迫的杜威偷梁换柱,以内德的身份进入这所校风极为严谨的名门中学教学。学生们的死气沉沉一度让他倍感无聊,某天,杜威无意中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天赋。于是,他瞒天过海,带领这群只知道读书的孩子们进入一个全新且乐趣无穷的摇滚世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发精灵3深海狂鲨3你觉得我是谁生化危机漫长幸福的人生200度外星邻居第一季智慧风暴我们回家吧旅行者的需求奇诺之旅:疾病之国-ForYou-降落之爱明星女友开挂吧贫民窟之王高粱红了渔者高达创战者今天开始世界属于你24小时警事天空的尽头是另一片天空新兵第二季金色琴弦巫毒家佣污碳狮神决战运气没信号少女灵异日记干支魂白砂糖战士可疑的三兄弟

《摇滚校园》长篇影评

 1 ) 用摇滚的方式质问“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为了长时间航班随意挑的电影,看完有被惊喜了。

这部电影不是像标题一样,只是一部关于摇滚的音乐电影,更是一部教育主题的佳片。

它用摇滚乐的方式大声质问“只知成绩,压抑天性,忽视个性的教育难道真的是好的教育吗?

”通过音乐,假冒教师的杜威和孩子们以平等尊重方式连结,相互共振,并激励了彼此。

他教会孩子们的当然不是语文数学天文地理,也不只是演奏方式舞台表演,而是勇气自信,不畏强权,创新求变,遵从内心。

还有什么比这更摇滚?

还有什么比这更棒的教育?

固然情节有些老套,就像弹幕所说“又是一部乌托邦电影”,但电影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又有什么问题呢?

毕竟现实已经如此沉重。

当杜威和孩子们终于站上舞台完成属于他们的表演时,每一个荧幕前的观众都会像台下曾经压抑古板的校长,曾经只知成绩的家长们一样,为他们感动欢呼吧!

 2 ) 理想,坚持或者其他

这是第一次在长篇评论超过5坨的电影里写字。

我把这视为堕落的开始。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在05年,那时候我他妈单纯的可以。

按照分类标准,我觉得这是一部励志片。

讲的就是一个人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懈追求,总有一天,你会在舞台上跳水成功。

即使胖的有他妈二百多斤,也一样会有无数的傻逼在台下准备接你。

再一次看是前几天的电影频道。

四年后的今天。

我发现原来这就是讲一个傻逼撞上狗屎运的故事。

一个没什么才华的摇青(应该是摇中了),碰上一堆才华横溢的孩子,于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把孩子们组成了一个乐队,上台演出,获得成功。

并且大俗套的在最后,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公司。

不厚道的想,这厮终于可以靠着这帮孩子住上大房子,开上大车子,搂上大胸脯了。

以上的百十来字说明,电影没变,是老子的心态变了。

我有一同学,外号毛驴。

从初中开始一起听摇滚。

去年丫辞掉工作,追求着自己摇滚的理想去了北京。

三个月后铩羽而归。

到现在还在家坐着。

三十岁的男人,没了工作,没有老婆,爹娘下岗,没事了就到处蹭饭。

话说丫当年抄起吉他,也迷倒过校花呢。

另一个朋友的故事也一样,丫毕业就留在北京。

信誓旦旦的说三年后请我们在北京饭店狂high一周,住总统间,吃九头鲍。

一直到我在网上看到鲍鱼娇,对鲍鱼彻底没了兴趣,丫依然住在北京的小平房里。

每个月不到两千的工资。

做着扯淡的工作。

其实所谓理想,有时候根本比不过眼前一碗热乎的牛肉面。

我用轻蔑的口气说着这些事情,轻蔑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那些理想。

电影中的杰克同学为了自己的理想,没有工作,住在朋友家,被朋友的女朋友蔑视,还好丫有一根粗壮的神经,还好丫最后居然成功了。

可是这是电影,丫能不能成功取决于编剧和制片,和自己是不是奋斗过毫无关系。

说起奋斗,佟大为同学再牛逼,再坚持,再信誓旦旦,还不是得有个有钱的老爹。

现在我都把这类坚持理想,最后成功的电影电视剧,归类到魔幻题材了。

现实其实很简单。

现实就是首先要喂饱肚子,在这个前提下,您有理想,可以考虑去实现。

我现在最烦的就是那些没事他妈坐那和我憧憬未来,讲着自己的理想多牛逼,多远大,比远大中央空调还远大,结账的时候站起来往厕所跑的傻逼。

老子没理想了。

老子的人生比你们都猥琐。

老子在你们眼里堕落的可以。

可老子现在住着150平米的大房子,老子的银行账户已经过了六位数并且即将迈向七位,老子是堕落了。

老子向这个社会屈服了。

老子跪在现实面前,有错吗?

十年前我还在秦皇岛上学。

快毕业的时候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当地乐队的贝司。

他们缺主唱。

我就去玩。

每天在一个废弃办公楼的楼梯间里排练。

那么小的一件房子。

每天出来后耳朵哄哄乱响。

院子里的几只鸡看到我就扑上来咬。

玩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根本不会创作。

每天扒着几个乐队的歌。

后来我写了几首歌,当年老子也是才华横溢呢。

唱给他们,丫们认为太鸡巴清淡了。

一致鄙视。

继续着他们的金属梦。

那几首歌放到现在,应该算是小清新了吧。

说起小清新,前几天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苏打绿的MV,那个什么情歌,分析了半天,原来他妈主唱是一男的。

以前听声音,一直以为是女主唱呢。

后来我毕业了。

就回村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贝司,聊了几句,贝司现在卖手机呢。

至于琴,早就不知道是转了几手儿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点什么。

关于一篇文字应该有中心思想这个道理,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

可现在越老,越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只是不断的废话,一边敲着键盘,一边暗自佩服自己,靠着当年聊QQ练出来的打字,如今真他妈的娴熟。

去张北的草原音乐节,一开始我觉得我会心潮澎湃,会找到当年摇滚的心态。

可抗猫跳水的时候,我依然远远的看着。

猥琐的想着抗猫正面朝下,便宜了多少人啊。

回来看到网上N多人在骂,一边看一边笑。

您平时在家啃馒头就着榨菜,出个门就他妈想着住五星酒店,抬腿能吃饭,蹲下就能拉,凭什么啊。

好吧,其实就他妈是我心态变了。

一开始敲字的时候,我就明白了。

我本来想骂人的。

可是敲着敲着我就明白了。

我没资格骂那些坚持着理想的人。

只要您能坚持着,只要您能在坚持的同时,不去怨天尤人,不去仇视那些不愿坚持的人,那,您有什么错呢??

其实大家都是傻逼。

对吧。

 3 ) Chris Martin和Gwyneth Paltrow分开了

Chris Martin和Gwyneth Paltrow分开了,我很难过。

《X&Y》那张专辑宣传的时候,“Fix you”作为第二主打被推上了排行榜,噱头是Chris写给Gwyneth的情歌。

那一年,Gwyneth参加奥斯卡,金色的礼服已经遮不住高高隆起的腹部,人们指着这位奥斯卡影后的肚子说,你看,这是酷玩主唱的孩子。

如今再看到Gwyneth的消息,不过是抑郁症或者客串了Glee唱了几首歌,西班牙语说的很好;而Chris那一边,被爆出勾搭上了新晋奥斯卡小影后,被牵连进入好莱坞艳照门里面。

突然想听Fix You, 歌词挺适合现在的Gwyneth,只是能来Fix她人,已经不再是Chris.以上总结只是想说,摇滚是一件很理想的事。

对于大多数和我年纪相仿的人来说,过去的人生里,总有一段时光被摇滚乐深深地吸引。

流行、迷幻、重金属、视觉……总有一种摇滚、几首代表作,让鼓膜的痛觉也变得微妙起来。

看到《School of Rock》简介时,以为这是一部通俗老套的反教育题材喜剧,和很多闹来闹去的校园喜剧一样,永远赶不上《修女也疯狂》和《春风化雨》在电影史上的经典席位。

但看到几个Dewey在几个小孩间组织起乐队时,我去点开了豆瓣主页看这部电影的评分,7.7, 在校园喜剧里已经是很高的分数。

这部戏的每个演员都很投入,就连家长都演的很出彩,导演也让每个小孩发挥到了恰当好处的位置。

在Dewey启发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时,颇有罗宾威廉姆斯在《春风化雨》里,引导学生们读诗的样子。

我很庆幸在大学英语课上,给全班同学放了《春风化雨》这部我很喜欢的影片,让他们中的很多人记住了罗宾威廉姆斯,也记住了那部片子想要表达的青春热血和现实的无可奈何。

起初,英语老师不太中意这部电影,觉得基调太沉闷,不如动画片和喜剧看起来轻松。

但在影片结尾后,他又讲了很多有关这部电影的故事,比如说学校的名字沃顿,电影里出现的诗人名字、分别都有什么代表作。

之后他把这部电影留在了机房的桌面上,放给后来上课的班级看,我觉得很高兴。

因为我选这部电影的用意,也想要表达对这样以为良师益友的敬意,英语老师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也正是我想感谢的。

去翻了好多年前写给《春风化雨》的影评,里面有一段把Keating老师和初中的语文老师做了比较:“看到结尾,我才觉得他有点像我们初中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和他一样拥有激情大脑的人,因为突然出了车祸,才临时换了老师。

后面的那个老师,说我们前两年的语文基本上是没学,可是我记得我写过一小篇日记,大概说那个老师是当时教我们的最好的一个,因为他尊重我们的想法。

当时的我们,好像确实有很多想法。

现在看来,到底那位老师给我们的是什么,不好说,他能给我们那段年龄最想要的,但给不了我们更多上重点高中的机会。

”两年前的一天,我刷微博时发现初中同学刚公布语文老师去世的消息,那天晚上,我也很难过。

家长和孩子总是从两个方面定义好老师。

孩子们想要自由,而自由又是家长们的公敌。

而家长也曾经是孩子,或许他们曾经按部就班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在年轻时荒废了学习,希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能少走弯路。

这种关心,也造就了所谓的“generation gap”。

蒋方舟在有关台湾“学运”的评论里写道,年轻人最大的敌人,是长大了的年轻人。

成人也是不完美的,他们会有猜疑和偏见,因为社会曾经用各种经验教训,告诉他们怎么保护自己。

曾经我也不是个受大人们喜欢的孩子,我不爱学习,叛逆。

但在一个进步了的社会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会被宠爱。

于是就会有大人怀疑某些孩子的未来,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掌握在影片中所描述的那些孩子手里的,因为他们出身富裕、循规蹈矩;而本来就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未来只会给社会带来麻烦。

有的孩子的价值观早早成熟,而孩子的立场又简单,所以他们能看到成人的缺点。

所以《School of Rock》里的孩子也许应该有个现实的结局,他们也知道老师并不会拉丁文,他们在享受了摇滚带来的自由后,还是会朝着主流的方向发展。

一边维持全A的成绩,一边维护着自己的爱好。

因为我们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看到大人的缺点,通常会提醒着我们不要成为同样的大人。

就像电影主角Dewey说的,你们难道想像我这样一事无成吗?

总有一天,孩子们也会长大,重复家长们的人生和故事,但聪明的孩子,人生中会同时出现“成功”和“爱好”这两件事情。

 4 ) 无关摇滚

只是一种态度。。。

不懂摇滚的说。。。

摇滚就是反摇滚。。。

非hardcore。。。

悬在中间,nowhere。。。

伪君子的摇滚不在此地。。。

只是因为Jack Black 。。。

kids的摇滚还是不一样。。。

没有感到真正的激情。。

kids能懂多少的摇滚???

即使我们的伪摇滚又能懂多少。。。

重在参与。

 5 ) 不只是音乐

父母们都需要知道这部电影里Jack Black一边弹吉他一遍用表情诠释什么是 rock 'n' roll. 这部电影对于每一位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有趣的经历。

电影里也讨论了一些更严肃的东西,比如10岁的小男孩和同学们讨论醉酒。

影片里有一些醉酒抽烟的镜头。

School of Rock 更多的是表达小朋友们怎样对音乐产生兴趣,怎样和父母交流从组建乐队中得到的宝贵经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影片里也正面探讨了困扰孩子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个女孩子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唱歌因为觉得太胖。

 6 ) 这部电影开始很鬼扯,看完后令人信服

杜威•费恩是一个30岁的摇滚歌手,有过自己的一个乐队,不过并没有出色的作品,也就在小酒吧里唱唱,寄住在一个曾经也是搞摇滚后来“从良”的好朋友家里。

与其说是过生活还不如说是混日子,当好朋友女友逼他交房租的时候,他拿不出钱,为了让好朋友,决心和乐队好好玩摇滚,赚点钱,却被乐队给踢出去。

嗯,这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大龄摇滚青年,如果你无法设身处地感受到危机,大概可以想一下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失业并短时间无法找到工作的状态。

不过,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杜威•费恩其实也并不觉得有什么。

不过事情有了转机,好朋友找到了一个代课老师的工作,那天刚好不在家里,杜威•费恩接到了学校的电话,为了钱,谎称自己是代课老师,于是,好戏也就随着上场。

这样一个摇滚青年到学校教小孩子上课,是有多格格不入啊,且不说学校是如何让这样一个人进入学校的,重点是,这个人压根什么也不懂,课也不教,只是想混工资罢了。

后来得知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不俗,便动了一个自私的想法,果不其然,就是教他们摇滚。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完美说服学生瞒着学校和家长,把一个班级变成一个摇滚乐队。

不得不说,杜威•费恩还是很有一套,尤其是在乐队的分工上。

哪些人适合谈吉他,哪些人适合贝斯,哪些人适合键盘手,哪些人适合打鼓,哪些人适合做和声,哪些人适合做灯光师,哪些人又适合做乐队经理,哪些人适合搬抬乐器和把风,等等。

你可能会说,学校不是有音乐课吗?

似乎没什么必要学习摇滚吧,而且为了学摇滚而荒废其他学业是不是不划算,父母还是交了那么多钱的,钱有那么好赚吗?

更何况有些同学就是纯粹的搬搬抬抬做苦力活,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的确,这种分工是非常冒险且不公平的,也势必会伤害到部分人的利益。

不过,这不是重点。

杜威•费恩的摇滚课想必学校是很难有的,这门课程并不单纯是在教声乐,而是传达摇滚的精神。

也就是说,保持愤怒,打破一切规则或规矩,跟“老大们”说不!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摇滚课不仅教会了学生摇滚的历史,也让他们打破固化的思维,从而做最真实的自己。

比如那个斯文的键盘手看起来很呆,书生气很重,也没有朋友,在学摇滚的时候,改变了自己,也和其他同学打成一片。

本片的看点也在于此,即我们不是生活的宠物,摇滚无需理由和韵律,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并不应该只是循规蹈矩,需要有反抗,但反抗本身也并不需要公式。

某些场景甚至模仿了《浪潮》,《超脱》可能也有一些《摇滚校园》的影子。

我想,人生总是需要有一点摇滚。

不然,生活该是多么无趣,尽管愤怒有时会失控,让你觉得很无力。

最后,乐队没有获得奖金,却得到了全场高呼的掌声,我们的杜威•费恩跳下去的时候,终于也有人接住了。

面对没有奖金的事,杜威•费恩有些懊恼,不过学生们反而看开了,倒过来安慰他,说摇滚不是为了成绩。

显然,学生们已经是从这门课程中毕业,获得成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故事的结尾成不成功,甚至有没有其实都不重要,而是有想做的事情,做了之后,死得明白和通透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这部电影就是《摇滚校园》,里面的演员都是真实演出的,并非假弹。

中间那位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所以会拍出这样的电影似乎也理所当然。

不过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爱在三部曲》吧。

从他的处女作电影《死读书是没用的》,似乎也能够看出他想表达的东西,以及对教育的看法。

十几年后,《摇滚校园》的主要演员重聚在一起,唱了片尾曲。

或许生活并没有像影片那样有完美的结局,那些演员十几年后也未必都有取得“成功”,不过,至少他们是活过了,摇滚过了,这就够了!

 7 ) 我是杰克,但不是布莱克。因为我不是PG

一部爱不释手到看了八年的电影,一本hardcore摇滚的入门教材,一首孤独心灵的史诗,一段愤怒与冷静的内心独白。

千万不要被杰克布莱克的插科打诨所麻痹,其实他很懂。

我被这样一句台词所震撼。

“There used to be a way to stick to it,It was called rockin'roll.But guess what? The man ruined that too with a little thing call MTV!”.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的老大(The man)。

他们在哪里呢?

谁也没法具体的说出来。

但是他们可以把警察打死,可以撞人后再来个大招,可以泯灭司法正义,可以导演人间悲剧。

甚至,他们都不让我文艺一下,关闭VC,紧映电影,伪造排行榜,其实,我不过就是想听首歌。

我不是PG,我无法控制所有我想得到的事情。

 8 ) 《摇滚学校》——我们冒着傻气的青春,虽然很少会专门去想起,但也永远不会忘记

《摇滚学校》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即便是只听过小甜甜的音乐苦手,这部片子也能让你充分地感受摇滚的乐趣;但如果你对欧美摇滚了若指掌的话,本片也不会给你留下任何可以挑出毛病的破绽,相反,你获得的乐趣还会更多一些。

这部片子基本上就是Jack Black一个人的电影,这个胖家伙一个人几乎霸占了全片的所有镜头。

喜欢看耍宝的人绝对不会感到失望,Black的表演一如既往,不会让你的面部神经放松的。

但喜感只是我以前看这部片子对Black的第一印象,这次重看《摇滚学校》,我忽然发觉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Black一个人在电杆上贴征集乐队成员受到的嘲笑场景、他鼓励怯场的胖姑娘找回自信的场景,那种投入的表演,没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是演不出来的。

Black就像是一名香港式的演员,比如黄秋生,在诸多客观条件的枷锁限制下仍旧努力地绽放自己的光彩。

用这样的感觉来看待他的表演,最后在现场演奏的投入也随之变得更加动人。

喜欢经典摇滚的朋友们不会不喜欢这部片子,首先一听Smoke on the Water那三个有力的和弦,基本上摇滚的范儿就放在那儿了。

经常看不起商业片中对考据考证方面的朋友们,在这部片子里也找不到破绽:片中只有两秒镜头的一块摇滚历史的黑板板书,基本已经完美地总结了欧美摇滚著名乐队的风格承接。

这块板书没听过十年以上的摇滚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后来GOOGLE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块板书就是Black自己写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实除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之外,这部片子真正用浅近的方式告诉了观众到底什么是摇滚,这是一部套着商业片枷锁片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那,到底什么是摇滚?

1. 就是片中那首名为“摇滚学校”的歌词,最重要的两句是:摇滚没有规则,摇滚没有节奏,如果你还是有所顾虑,那么你最好还是按时去上课吧。

搞定了这两句,就搞定了什么是摇滚。

2. “摇滚是什么”http://bearbig.ycool.com/post.2985885.html这是我对摇滚的理解。

看这部片子时,常常会想到当年狗熊留着长发戴着金属手链,背着吉他四处访友的青春。

其实我很像片中的纳德,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且也在幸福地生活着,只是,心的深处,仍然留着一个站在舞台上肆意狂放的摇滚梦想。

虽然现在这样的梦想很少会专门去想起,但也永远不会忘记。

 9 ) let’s rock

看这部电影 ,猛然让我想起我的梦想,我喜欢摇滚这种音乐风格,喜欢这种文化。

当电影里面的他们站上舞台,音乐响起的一瞬间,律动与感动交织。

是的,又是老套的剧情,但是就是乌托邦才足够美好,从心底向往自由向往热爱与梦想。

害怕没结果,害怕没天赋,害怕被评判。

实际上,你将先专心致志的做你真正热爱的事,而接下来的就是一直走下去,至于说走到哪里,人生最重在体验,走即是自由,是生命力,摇滚乐就像在告诉我不要忘记梦想,音乐响起的每个时刻,我都将继续坚持做我热爱的事。

 10 ) 丰盈的人生,需要疯狂的胖子老师

这个题材就让我一见倾心的电影,再次证明了好莱坞电影把艺术和商业结合的本领——虽然,电影手法毫无特别之处,你在一开头就已经能预见到它的主题和结局——然而,就因为这个题材,加上那个彻底投入的主角胖子,这种波澜不惊、从头到尾讲故事的方式,反而让你的注意点就一直聚焦在它最闪亮的地方:摇滚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有人没有它就无法生存?

为什么他们中的相当比例在今天扮演着loser的角色?

为什么它越来越无用,却又那么让人欲罢不能?

摇滚不能拯救世界,能不能拯救我们自己?

……我肯定想多了,那个疯狂的摇滚胖子总是在我的脑海中跳跃。

他是一个标准的loser,因为肥胖丑陋被自己组建的摇滚乐队踢出,然后在房租压力下冒名顶替去做一所小学的代课老师。

他在课堂上胡言乱语,胡作非为,误人子弟。

但是当他无意看到孩子们的一堂音乐课之后,上帝把一道霹雳打在了他的脑袋上——他决定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成立一支摇滚乐队。

他完全不懂科学教育法,只是相信孩子和大人都可以体会摇滚的魔力。

于是,他通过种种直接、火爆、新鲜的灌输方式,让孩子通过摇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愤怒,寻找自己的骄傲,释放自己的能量。

一开始,这个教育的过程是一厢情愿的强迫,经过从骇异、迷惑、好奇,到效仿、亲近、热爱,摇滚变成发自孩子内心的一种需要。

影片高潮部分是胖子和孩子们在舞台上的忘我表演,他们震惊了场下的观众和他们的父母。

在酣畅淋漓的自我抒发和自我满足状态下,每个人都破壳而出,宛如新生。

这个时候,关于Loser和Winner的世俗定义显得那么孱弱和无聊。

什么才是真正的摇滚的意义?

摇滚是自我用心灵抚摩世界后的喟叹,是热情的理想主义者相互辨识和搜寻的方式。

如果它有时候显得激烈,那是因为它渴望冲破阻挠,直抵人们重重壁垒封锁之下的内心。

如果你不属于这种人群,那么摇滚与你终生将毫无瓜葛;如果你是这种人,那么电光火石般的邂逅之后,摇滚将和你永不分离——你会觉得,内心的某个部分和它骤然共鸣,从此你可以用它来表达你一直说不出来的痛苦和欢乐。

可惜的是,我们的孩子很难在现实中遇到这样一个疯狂的胖子老师。

大多数摇滚乐手是真正的冒名顶替者,而曾经是真的那些人,现在也不甘于做loser了。

《摇滚校园》短评

杰克布莱克演技没的说,对摇滚的诠释也是一流!

3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推荐

前半部不怎麽好笑 那并不好玩

5分钟前
  • 王寶釵
  • 还行

俺娘喜欢~==

7分钟前
  • Anni P
  • 推荐

....

9分钟前
  • 道站
  • 较差

小盆友们帅呆了~~

10分钟前
  • Shiva
  • 推荐

啊这,比音乐剧差远了!去掉了音乐只是个套路又平庸的故事。

13分钟前
  • E=mc²
  • 很差

瞎胡闹。

14分钟前
  • eastcosta
  • 较差

我在06年左右看的吧

19分钟前
  • Shy
  • 推荐

女班长好可爱啊,像徐若瑄,又让我想到小时候的程康妮,那种家境颇丰、爱交朋友的爽朗女孩子

24分钟前
  • sandy
  • 推荐

不知道为啥 我可讨厌这个男人了

28分钟前
  • Rick&Morty
  • 较差

School of Rock~World of Rock~有些band 他们不懂摇滚 他们只会摆pose和表演 靓皮囊和屎音乐!Jack说的对 摇滚是有使命的!rock 'n' roll never die!

30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推荐

杰克·布莱克近乎疯狂的表演给本片带来了很多活力,却也逃不过校园音乐喜剧的老套路。相反作为校园喜剧来看,本片的价值观实在该引人深思——即便本片想表达以摇滚授以孩子与权威反抗的精神,但主角将其个人兴趣强加于人并去实现其目的是否正确呢?只有主角的自我实现,全员皆以配合,这就太刻意了。

33分钟前
  • 未命名搪瓷🌈
  • 还行

原来国外也挺多装2的.胖子刚上台时,一脸陶醉的模样太造作了,往人群一扑,摔得不轻,我乐了,活该!

35分钟前
  • 绿云
  • 较差

rock 'n' roll!!!

39分钟前
  • Broderick
  • 推荐

一个自由主义的童话,反抗权威,反抗体制。为失败者找到安慰,为困顿的中年人找到幻想。一方面看,它是勇敢无畏的叛逆者,另一方面,它也是放弃现实的麻醉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相对性。无论如何,他让我们觉得欣慰。对教育的反思也是应该的。

42分钟前
  • 尧耳
  • 力荐

林克莱特最可爱的片子,杰克·布莱克最棒的表演,琼·库萨克太萌,孩子们帅爆!摇滚科普班,金曲大集成,看得好欢乐,何必以高深姿态解析所谓“摇滚精神”在其中的阐述程度呢,何必追究现实考量的必要性呢,何必谈论此片的教育意义呢,难道我们的教育理论裹脚布还不够长吗?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错~男猪脚的人际交往,带动气氛的能力真的一流~

49分钟前
  • 敏敏
  • 推荐

还是得当年看,现在就觉得一眼望到头,而起承转合都没做好,一部分原因在于Black演得一言难尽,于是会幻想《IT狂人》的Douglas能否妙上几倍。其实都是在冲最后一曲,作为具有本土特色生活经历的我,当然也会为之触动。其实比起老赖Dewey的自我成就,我更关心被唤作Fancy Pants的非直男学生,在那个年代有多少艰难。话说,《无耻之徒》可爱的Sheila,是直接在这里把Cusack给捎走的哎。还有Summer,居然是《神偷奶爸》Margo的配音演员,还出了好些专辑……

5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演艺中心音乐剧现场,对情节我有一阵一阵的熟悉感,搜索片名后才知道过去看过影片。音乐剧的效果更好一些,以歌唱的方式将台词演绎出来,更贴切和生动。从初选到决赛,像极了童星演唱会现场,相当欢乐。

57分钟前
  • 十九
  • 还行

片子很有感染力!那个金色朋克头的鼓手实在太可爱啦!!【爆】

1小时前
  • 阿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