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皓文饰演「翠丝」今年金马影展的入围影片中,有两部有关LGBT题材格外受到关注,一部是台湾的「谁先爱上他的」,另一部则是香港的「翠丝」。
不过和前者入围八项大奖,2018年11月初全台公映后一直占据排片和票房第一名,最终将三项大奖揽入怀中的浩大声势相比,「翠丝」的关注度似乎就小了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华语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史中的拓荒者地位。
55届金马两部LGBT影片其实相比于台湾这几年的持续产出,几十年前就拍出过「春光乍泄」「美少年之恋」「蓝宇」的香港,最近几年在LGBT题材上反而有些式微,所以这一次算是往前迈了一大步,因为是从同志题材直接走到了跨性别题材。
「蓝宇」之后香港很久没有LGBT代表作了而「翠丝」的编剧之一,正是香港金牌编剧舒琪。
这部电影在金马展映期间,舒琪谈到剧本创作时曾透露,他们原本是打算写一个三位50岁左右老男人的故事,而其中一个设定为同志身份,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家渐渐觉得这样并没有太多新意,才决定将这个同志的角色改为跨性别者。
题材看起来越走越“偏”,他们也曾担心过不了投资人这一关,还好出资方古天乐先生(没错,就是金像奖影帝古天乐)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说可以放开了拍而不去考虑内地市场。
这个消息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无疑像是拿掉了戴在头上的紧箍咒,最终才有了「翠丝」能够完全按照编导的意图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左到右依次:舒琪(编剧) 李骏硕(导演) 黄河(主演)在金马影展其实放眼整个华语影坛,跨性别题材并非第一次出现。
2017年在金马奖大放异彩的「阿莉芙」,就是以这一群体为主角,还曾帮助陈竹晟拿到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无独有偶,香港老牌影星袁富华同样凭借在「翠丝」中“打铃哥”这一跨性别角色的精彩诠释,而斩获了2018年第55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大奖,这也是金马奖连续两年将这一奖项颁发给跨性别角色。
陈竹晟(左)凭借「阿莉芙」拿到金马男配
香港老牌影星袁富华凭借此片拿到金马男配另外,由于同样是跨性别题材,很多人会把「翠丝」比作香港版的「丹麦女孩」。
但实际上,无论从整体的剧情走向,还是主角的人物塑造方面,「翠丝」和这部以及上面提到的「阿莉芙」并无太多相似之处,倒是有另外三部作品可以拿来做比较。
小雀斑凭借「丹麦女孩」再度提名奥斯卡影帝第一部便是美剧「透明家庭」,男主角Jeffrey Tambor曾凭借此剧拿到了艾美奖和金球奖双料视帝。
而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在于,主人公都是人到中老年,在外界看来家庭和事业都非常圆满的情况下,才逐渐开始有了“做自己”的念头,压抑了几十年的本性,也才终于开始一点一点释放,并最终勇敢走出了最后的一步。
Jeffrey Tambor在「透明家庭」另一部则是比利时影片「女孩」,这部电影在今年戛纳电影节获得了“金摄像机”奖。
而值得一提的是,「翠丝」同样是导演李骏硕的个人首部长片,而且两位导演同为91年出生。
能将自己的处女作聚焦于这样的边缘题材,也能看出他们对于性别平权议题的关注。
比利时影片「女孩」而李骏硕导演本人硕士攻读的方向正是性别研究,之前也跟这一群体有过深入交流,所以拍摄起来也是驾轻就熟。
说回两部影片,它们的相似之处就在于结尾,两位不堪重负的主人公,不约而同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完成最后的改变,也和过去的自己狠心地说再见。
幸运的是,这种破釜沉舟式的决绝,最终为他们迎来了想要的新生。
「女孩」导演和男主在戛纳电影节最后一部要提到的,是BBC在2012年制作的一部英剧「殊途同归」。
其中有一集,Sean Bean饰演的男主角就是一位跨性别者,和姜皓文饰演的翠丝一样,他也是在人前以“正常”装扮出现,人后则以女装来面对自己。
无论是深夜街头拖着落寞身影独自打车的Sean Bean还是灯红酒绿中第一次女装出行就被儿子撞见的姜皓文,除了本身都在性别认同的边缘挣扎之外,身上还有那种只有人到中年才会有的困惑与迷茫。
Sean Bean在「殊途同归」但是,不同于「透明家庭」里有儿女的支持,「阿莉芙」中有朋友的力挺,「女孩」里有父亲的帮助,「丹麦女孩」中有妻子的理解,「翠丝」的主人公在这个自我认同,并最终迈出最后一步的过程中,还面对着一个无形的压力,那就是家庭尤其是惠英红所饰演的妻子。
这就提出了其它几部作品所没有涉及过的一个话题:在勇敢追求自我,与尽好现有责任之间,究竟该如何做选择?
这在非常注重家庭伦理观的东方,尤其是中国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最终编剧和导演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这里有一场高潮戏可谓全片的点睛之笔,就是姜皓文饰演的「翠丝」向惠英红饰演的妻子“出柜”,两人在这里都贡献了高光演技。
尤其是惠英红,她不光将一个痛不欲生的“同妻”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把一个视美满家庭为面子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翠丝」中惠英红再度奉献精彩演出“就不能假装一下凑合过完余生吗” “早就知道了,但为了家庭的面子选择视而不见”,片中惠英红的想法恐怕也是很多“同妻”的心态,这让她们看起来可怜的同时又有点可气,到底是面子重要还是自己的幸福更重要啊?
而害了她们一生的,除了那个懦弱的、刻意或者逼不得已隐瞒的丈夫之外,还有那个为了面子而作茧自缚的自己,当然罪魁祸首还是这个狭隘而不包容的社会。
所以,当“翠丝”终于下定决心撕掉面具,也撕破两人之间小心维系了几十年的谎言时,虽然场面看似残忍,但何尝不是对两人各自余生的一种拯救?
是的,每一次破茧重生都是由痛开始的。
而迎来新生的,却不只有翠丝自己,还有他(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翠丝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翠丝终于变成了自己,而其他人呢?
他们改变的,是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和看待世界的眼光。
“打铃哥”袁富华和“翠丝” 姜皓文(右)此外,还有一些和当下热点息息相关的内容,也被编导很巧妙地融合到了电影的剧情当中。
今年早些时候,香港高等法院裁定,公务员在国外注册结婚的同性伴侣,可以和异性夫妇享受同等权利,让持续了四年的“公务员在国外和同志伴侣登记结婚,香港不予承认”一案终于尘埃落定,被认为是香港迈向婚姻平权的重要一步。
而在这部电影中,翠丝好友的骨灰被同性爱人送回香港时,也遭到了海关的刁难,最终在律师、议员等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两人的关系才被承认,骨灰也才得以回到香港,这似乎也和上边的事件有要遥相呼应之妙。
另外,在影片的结尾,惠英红饰演的妻子最终拒绝在“反同提案”中签名,而「翠丝」在台湾的上映日期11月16日,在香港的上映日期11月22日,都刚好处在台湾婚姻平权公投的前夕,正如影片主演之一黄河在金马映后对观众号召的那样:记得24号去投票!
这部影片本身对于性别和婚姻平权的意义,显然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艺术价值本身。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看到死」公众号)
把这部电影归类为同性电影也许过于狭隘,在自我怀疑、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探究过程中生活下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坚定的走自己想走的路。
主人公阿雄在青年时期便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他发现在面对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时,他希望自己是以女孩子的身份和他谈恋爱,他认为自己的内核是女人。
所以偷偷穿女人的内衣,并看着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样子,成了他不为人知的秘密。
时事弄人,阿雄的父亲在他大学放榜前被坏人杀死,凶手一直没有捉到,为了母亲和妹妹,他选择早早工作养家,和母亲挑选的安宜结婚并生了一儿一女。
直到中年的某一天,他暗恋过的少时好友阿正的死讯传来,他和另一位好友阿俊迎来了带着骨灰的阿正的同性爱人阿邦。
因为两人是在英国结婚,海关并不认可这种关系,扣押了阿正的骨灰,阿雄联系自己的律师女婿处理相关事宜,律师女婿与正在申请通过相关议案的同志议员采访了阿邦并最终让他们拿回了阿正的骨灰。
从阿邦到来开始,阿雄紧紧压抑了几十年的内心密室就撬开了一丝细缝,同一时间,再次遇到当年打工的同事“打铃哥”让他更加动摇。
“打铃哥”和他是同类,也是内心是个女人的男人,在经过和阿邦、阿俊坦言了自己的内心后,他们一起帮年迈的“打铃哥”装扮成女人去酒吧玩乐,阿雄带着粉色的假发,穿着高开叉的裙子和高跟鞋,和同样女人装扮的“打铃哥”发自内心的欢笑,在这欢乐的时刻,“打铃哥”突发疾病,他们急急忙忙送他到医院,最终“打铃哥”含笑而去。
在打车送人去医院的时候,阿雄的女装扮相被自己的儿子看到,他最终决定和家人摊牌。
一番挣扎,一地鸡毛。
电影的最后算是大团圆结局,阿雄终于得以做变性手术,实现了自己内心中长久的愿望。
说说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景吧。
一个是“打铃哥”和阿雄扮女人那场戏,假发、首饰、化妆品,也许有人说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物化符号,性转者执着于这些表面的东西或许过于肤浅,但是如果没有强烈的性别符号加持,他们本身已经在内心中认可自己是个女人,要怎样才能在男人外表的遮盖下展示自己的“荷尔蒙”呢?
两个人当时内心的欣喜,眼睛遮都遮不住。
第二场是已经更名“翠丝”的阿雄和自己母亲翠丝坦白的戏,阿雄母亲苍老变形的手,一遍遍的拂过已经是长发的“女儿”,我头一次知道原来手指也可以演戏,那种颤抖又带着坚定的抚摸,最终说出来不管儿子还是女儿都是她的仔。
一瞬间泪流满面。
这个世界很奇怪,有些深埋于心底的秘密,除了至亲皆可与他人言,可是这些人的内心最期盼的还是家人的理解。
同性恋、双性恋、性转者都好,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而已,只不过他们的感情路比我们曲折,更不被大众认同罢了。
21世纪,我们能够消灭贫穷和饥饿,却始终消除不了歧视,当封建王朝覆灭后,人人平等成为大家的共识后,这可能是每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唯一能够觉得自己高于其他人的机会,想来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开这最后的“特权”。
黑仔还是蛮不错的 可能我对他始终带一点滤镜吧有点浪费红姐 袁富华演得太好了 我完全相信那个角色发现是新人导演拍的之后感觉也还行吧可以给个三星(跟基友吐槽了一下本片对生理女性角色的不友好后决定改2⭐️但本片我很不适的点在于 平权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别人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即使做不到相互理解相互接受也应该相互尊重 电影本身对异性恋和异性婚姻的唾弃味道太重 仿佛不配得到尊重 红姐饰演的所谓迂腐妻子其实也是社会道德压力的受害者 她结婚的时候做错了什么呢?
有人在乎过她的感受吗?
但好像导演并不关心她的存在 甚至理想化地写了她突然而来的观点转变(指不肯在一男一女一夫一妻倡议上签字)另外一个不适的点在于 跨性别人士进入与生理性别相反厕所的问题。
我如何判断你们到底是不是跨性别人士?
你话系就系?
建议倡议修建相应厕所而不是分别去女厕男厕
这应该是姜皓文离金像男主最近的一次了,当年如果没有黄秋生的《沦落人》,单跟剩余的几个入围的角逐,机会还是大大的。
不过,袁富华和红姐舍我其谁必须提前预定最佳配角的演出,让姜皓文这个千年老配在对戏时确实有点招架不住。
我会在想这个角色如果从对手戏或者变装后的效果这些角度考虑(当然不排除制片方想通过姜皓文的硬汉风格制造反差),如果让梁家辉或者任达华来演应该更能hold的住。
和袁富华的darling哥一比,姜无论穿内衣还是变装去酒吧,都不太翠丝,差在了气质与细节把握,感受不到那种自内而外的纯粹的快乐。
这个作品让我更多的了解到T这个群体,原来以为就是纯为了High或者迫于生计,其实T们不是,而且和G的0也不一样,T们是从心底和认知中认为自己就是另外一种性别,并且渴望转变,就像D-Wade的儿子来自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困扰。
其他人可以在出柜与否的边缘徘徊和继续享受着,而留给T们的选择除了片中说的“受虐狂”似乎并不太多。
年少时暗恋过的阿正,成了男主大半生的精神爱人。
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像行尸走肉般生活了三十年,从未敢直面内心的自己,直到阿正离世的消息,唤醒从前的记忆,唤醒了自我。
50岁的男主敢于面对一切,重启人生,这一点在影片中转折的很没有说服力。
电影打动我的,一是他终将秘密说出后,铠甲褪去,娇嗔掩面的那个笑容,似少女般纯净;二是术后看望母亲,母亲抚摸她的长发说,是崽也好是女也好,都是我生的是我的孩子。
他在母亲怀里嚎啕大哭,像个委屈的小姑娘。
影片结局近乎完美。
我更中意的是前半段男主的隐忍,克制和无奈,——那才是我们普通人捱着生活的日常,背负着秘密的人更辛苦罢。
也盼着余生中的哪天,潮湿的心能见见阳光,哪怕很短暂呢。
阿正,你说。
再扯两句,近来看了《爱情神话》和这部《翠丝》,都是关于中年人的爱情和人生抉择,导演居然也都是很年轻的导演,可巧也都是用当地方言配音,调子缓慢的,生活气息看似淡然却浓郁沉密。
怎么就无端迷上这种原汁原味的方言电影了呢。
上海话也好,广州话也好,每个面色匆匆的市井小民内心都有着努力生活的勇气罢。
说一下情节上的小问题,其实是可以在剧本阶段规避的。
首先是男主的自戕。
在与妻子声嘶力竭地爆发之后,接下来的一场戏就是男主在卫生间哗哗的水声中,割伤下体。
我不知道是否有情节规律这一说,我个人感受是很难在一个情节高潮时不带喘息的马上进入下一个高潮。
或者将自戕放在摊牌的前面,有些尴尬有些冷淡的时刻之后,最终再爆发。
或者根本不要,会引起不适。
而且我觉得这个老实男人并不敢。
其次是那位远方到来的,男主初恋的新加坡爱人。
在影片前半部分,主要是男主和他共同怀念逝去的爱人。
但是整个看起来,男主对于逝者的情感仅仅存留于年少时光,因为他个人的特殊身份好像让他对于这个爱人超出了一般意义上遗憾的爱情。
这份念想其实并没有他以为的那么厚重。
当影片进行到后半段,这两人意外地走近实际是架空了他们对于逝者的共同念想,至少是稀释了男主对初恋的那份执念。
这种“你知道吗他和我说了很多你们之间的事情””直白表述,在逝者的纪念性摄影展在巨幅的男主青春光影下两人撞杯,都太表面,少了些许进入男主内心深处的孤独的时刻。
另外也看不到男主对于初恋坦然面对同性身份,有一个合法的同性爱人这个事情上他多少会有的内心波动,还是说,电影过分含蓄了,没有半点行迹。
影片最为费解之处在酒店房门外的痛哭失声,这里绝不是什么男主隐忍的精湛表现,而是作者强行的两人合声。
新加坡爱人在音乐陪伴下抚摸自己并借以怀念爱人直至放声哭泣,为什么男主恰好在这里也要泪崩。
他在门外并不知道门里面在干什么。
他听到那人哭,他当然也在想念那位逝者,他也就哭了起来?
我觉得在此他无非是眉头稍有触动,在门外捂着脸好哭了一阵,并不太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年龄。
是为了表现怀念太深?
并不。
这种外放的哭只会引起反效果。
而且何以至两人如此合拍呢?
干脆抱在一起哭好了。
反正我对那位小男生的全身性回想表示无感。
竟然呢,我最喜欢的镜头是男主不露脸的。
一个背影,他变身之后去看了老婆的票友演出。
人有很多不得以这样才有了故事有了魅力,并不是跨性或者什么。
1. 整體而言太多不必要的交代。
雄哥蘭桂坊易服前最大的問題是過度使用flashback,但還是有三星的水準,角色間的chemistry夠,演員表現都很好,第一場爆發戲是律師女婿外遇一事,惠英紅和吳肇軒表現不凡。
2. 接下來是全片拍的最好的部分,由蘭桂坊易服的自我釋放,到一代名花的華麗絕唱,再到雄哥面對家人面對有道德潔癖的太太,那樣的悲痛與無助,黑哥紅姐的衝擊帶來充滿爆發力的演出,最後在浴室一度崩潰旋即淡出...這短短近20分鐘的戲碼,足以撐起整部片,不論是議題剖析的深度或角色內在的掏空,都是今年港產電影的最佳典範。
3. 但!
非常可惜的是緊接著的那場戲講述又七個月後成為女人的翠絲看著孫子的出生,完全破壞了上一場戲達到的高度。
像是觀眾跌落谷底前硬是要把大家拉到一個正面歡快的光景,在我看來,或許是阿雄和阿俊製造的氣氛太過跳tone,尷尬之餘還稍稍失去了真實性。
再加上主題曲的潤飾,一度對這樣的不正經感到非常失望。
反而接下來新光戲院的那場戲,翠絲去看Anne唱戲,鏡頭只捕捉Anne的眼神和翠絲的背影,沒有台詞,卻力道十足。
要是浴室戲後直接接上這場戲,在未介紹變成女人的翠絲之前,能利用留白製造一點神秘感,必定讓這部片再上一個高度。
可惜,可惜。
4. 這之後還有最後兩場戲,也是有類似的情況。
最後一場戲是Vincent和媽媽Anne的對話,拍的也非常之好,若接在新光戲院那場會更好,其實也比較合理。
而倒數第二場戲是阿正的展覽、阿邦的新書,以及翠絲告別大雄身份的戲碼,導演想交代的太多,告別舊有身份是重要的,但可以點到為止,而攝影展和新書的橋段,我覺得其實沒有那個交代的必要,又阿邦和翠絲發生關係更是不明所以。
總體而言,come out+浴室戲>>新光戲院戲>>母子對話這樣的組合作為這部電影的結束會是我心中最powerful最精簡的收尾。
5. 戲中兩場戲用了辨識度很高的Adagio in G minor(也就是Manchester by the Sea中的最高潮——男主在警局試圖自盡——所使用的配樂),其一是雄哥帶阿邦去以前的溪邊,其二是近尾聲兩人去看阿正的畫展,兩場都帶有悔恨和sorrow的命題,看似是雄哥和阿邦的對手,實際上是兩人對阿正的回憶與悼念。
【翠丝】香港电影初见跨性别群体。
#LGBTQ系列推荐vol.1# qq.comLGBTQ一词,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和酷儿(queer)这5类性少数人群的英文缩写。
(具体看科普文)LGBTQ 到底代指什么?
zhihu.com男变女的transgender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常见的跨性人物表达,例如我非常喜爱的金星金老师、《丹麦女孩》中的小雀斑、《姿态》中的艾瑞卡和她的girls们、《女孩》中的Lara等,这是一类非常细分的领域,诸多电影都会来深入地表现这类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转变,转变的过程,就是自我寻找、自我确认、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过程。
这类电影通常都会伴随着一定的社会讨论和人群关注,这也是电影这一媒介,能够对现实真正发挥影响作用的最重要的功能。
因为工作性质得原因,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各个剧团打交道。
确实在剧团中,尤其想要花旦这类角色演的越好,越是需要投入。
包括同性或者异装癖都是比较正常得,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 后来发现也许是表演者本身这个职业,一是需要体验不同角色,二是当他们通过表演别人生活拓展自己人生长度得之后,会思考一些超越自己年龄,阅历,职业之外得意义。
姜皓文是我比较喜欢得一位香港演员,见过他演过太多各类得配角,可惜这部戏给他发挥得空间实在不多。
袁富华表演让人惊喜,其他皆乏善可陈,葛民辉是准备一条戏路,一种表演方式演到底吗?
剧本来讲,开场看到舒淇得名字比较惊讶。
剧情来讲,也许在影展最后一幕结束会更好吧。
其实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LGBT已经是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得事情了,其实当大众不再把这类事情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件事情,甚至不再需要为他们发声得时候,也许才是真正所有人平等得时候吧。
我们这个社会也好,对待身边人也好,能接受求同存异才是最好得解决方式吧。
无意间看了一部香港电影,关于跨性别群体的,让我颇有触动。
主人公阿雄是一个50岁的中年大叔,有了二十几年的婚姻,有老婆,有一儿一女,有菲佣,有一家眼镜店。
他准备送儿子出国念书,女儿已结婚待产。
他们家养了一条漂亮的萨摩耶。
店里有两个店员,生意并不辛苦忙碌,随时可以回家,遛遛狗,看看报。
他老婆时常去茶馆听听戏,兴致来了,自己也扮上唱上两曲。
生活看上去殷实和惬意。
因为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他的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这个电话是他高中的好朋友的妻子打来了,这位妻子是个年轻的男孩,同性恋人。
几年前,他们在英国注册结婚。
他说阿正在伊拉克意外去世了,希望他的骨灰能回到香港,落叶归根。
这个电影的社会深度从这一幕蔓延展开。
﹏﹏﹏﹏阿正的妻子阿邦在香港入境的时候,骨灰被扣押,香港还没有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相关法律。
阿雄主动帮忙,跟阿邦有了频繁接触,聊到了很多往事,勾起了很多回忆。
﹏﹏﹏﹏他做梦也越来越频繁。
梦里,高中三个小伙伴他阿雄、阿正、阿俊,时常去那一滩清澈翠绿的湖水。
他们嬉笑打闹,无忧无虑的画面多么美好,而又多么梦幻得易碎,给后面剧情的张力埋下了伏笔,形成撕裂感的反差。
﹏﹏﹏﹏他羞涩胆小,阿正格外照顾他,渐渐在他心头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他从小对女性的服饰和装扮有莫名的喜欢,越长大,这种感觉越强烈。
他越来越讨厌他男性生理特征的躯体,他也不知道怎么办。
﹏﹏﹏﹏他的父亲被劫匪杀害,这一家庭的变故,迫使他不得不充当男性角色,强大起来。
辍学,在他叔叔的眼镜店打工,一干就二十年过去了。
他母亲为了他生活得有尊严和体面,为他包办了一门亲事,就是现在的妻子。
他也完成了作为一个老公的责任,生儿育女,抚养家人。
但他真的快乐么?!
无数个夜晚,他在噩梦中惊醒,他时常梦到阿正牵起他的手,他们赤身在湖里相拥。
他得多么无助和惊慌失措。
他内心深处爱着他的好朋友爱了那么多年。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发达,他应该慢慢认识到他是属于跨性别者,他不是同性恋,也是不异装癖。
他虽然有着显著的男性特征的外形,但他的内心坚定认为他是一位女性,他渴望像正常女性那样生活。
但他又犹豫了,他觉得他的人生已过了三分之二,他现在有家庭,马上要当外公了,就这样波澜不惊的过下去,对谁都是最好的安排。
他只能压抑自己的性特征,继续扮演着丈夫和父亲的角色。
在办公室的阁楼里,换上女性的内衣,躺下,蜷缩着那一刻,才能有丝丝安全感和慰藉。
这一幕看得让人无比心痛,悲凉感隔着屏幕一层一层渗透出来。
他说无比羡慕阿正,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一名自由摄影师,游历全球各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生活。
阿正的妻子阿邦鼓励他说,其实阿正也一直爱着他,牵挂着他,他也能感受到你有同样的情感,只是彼此没有捅破。
不管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他喜欢的是你这个人,他希望你能幸福快乐。
阿雄,阿俊和阿邦把阿正的骨灰洒向维多利亚港后,在阿邦的鼓励下,向阿俊坦白了自己隐藏多年的秘密。
阿俊痛哭流涕,觉得自己像一个傻子,活得如此低俗,而你们如此坦荡面对自己的情感。
真挚的友情,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我无须过多解释,你全都能理解和明白,并义无返顾地支持和相拥,这是世间最动人的情感之一。
﹏﹏﹏﹏阿雄和另一位故友,也是跨性别者,在阿邦和阿俊的帮助下,换上女装,四人一行去酒吧,痛痛快快地释放了压抑多年的自己。
这一幕是全剧最明艳,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情节。
那位故友年迈,突发心脏病当天离世了。
他是含笑离开的。
那一天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也是活出真实自我的一天。
这位演员袁富华,演技实在是太好,表情和动作入木三分,很细腻,富有情感,那种忧伤,那种无奈,特别动人,他因此片获得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阿雄被他儿子在酒吧门口撞见他的女装扮相,他恐慌许久,回家决定向他老婆坦白。
他老婆扮演者惠英红,实力派没得说,但这场全剧最高潮的争吵的激情戏,她用力过猛,有点神经质的感觉了。
结婚多年,阿雄以肢体接触恐惧症为由,没有跟她同房睡,她应该早有察觉,她还以为是她老公喜欢男人,不喜欢女人,或是在外面有外遇。
她竟然说出一、三、五她可以扮男人配合他,他来扮女人这样失去理智的话。
女人卑微到这种程度,不是可怜,而是可怕。
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个女人离婚后,在这个社会无法生存,会受到歧视。
这种观念还教育到她女儿身上。
﹏﹏﹏﹏这场激烈的争吵持续了十分钟,两个人不停拉扯,十分惨烈。
女方坚决不同意离婚,以死相逼。
我以为会出人命,没有。
最后留阿雄一个人倒在地上,撕心裂肺地扭曲自己的身体,毫无尊严。
他用剃须刀割自己的下体,那股深入骨髓的刺痛,是何等的绝望。
我当时就在想,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有的人来说无比艰难。
我们属于普遍情况的人来说,顶多是遭生活的罪,但社会上有些群体,他们不仅仅要遭生活的罪,还要遭身体和心灵的罪。
长期精神上的折磨比身体上的痛楚更致命。
阿雄的儿子年纪轻轻,吸毒,约炮,吃喝玩乐,不学无术。
阿雄的女儿怀孕期间,她老公多次出轨,还装腔作势说有多爱她,不要跟他离婚。
男人不要脸到这种程度也是卑劣到了极致。
阿雄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需要人照看。
阿雄的老婆有洁癖,十分强势,对生活要求苛刻。
生活残忍得无法直视。
阿雄生活了五十年,他怎会不知其中的苦和难,但他还是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七个月后,跟他老婆离婚,做了变性手术。
她穿着优雅的长裙,戴着精致的卷发,化着精致的妆容,佩戴着精致的首饰,坐在海边,喝着下午茶,看着她女儿发来宝宝的视频,她当外婆了。
她叫翠丝,她的自信和从容,美极了。
这是她母亲的名字。
她母亲虽然已经不记得很多事,但她记得那个引以为傲的儿子。
她摸着她的脸,摸着她的头发,一遍又一遍,她说我知道你小时候很辛苦,这么多年受苦了,不管你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我的孩子。
翠丝默默流泪,逗她说,妈,你知道么,我改了名字,叫翠丝,你的名字,我觉得好洋气呢。
她母亲哈哈大笑,其实这是穷人家的孩子,女孩子不受重视,随便取了父母的名字一人一字。
她们相依站在山顶看着风景,好温情。
那一刻,我红了眼眶,多数的父母其实是最懂儿女的,最不愿看到儿女受到伤害和委屈。
她去看了阿正在香港的摄影展,也是他的遗作。
她走在一面电子墙前面驻步,那是曾经的他,她说再见了,阿雄。
她手捧着一本阿正的旅记,放在胸前,眼看着窗外,任由列车驶向远方。
或许她沿着阿正走过的足迹游历远方,或许她寻一个阿正住过的地方安度晚年,又或许她和阿邦心里守着同一个人相伴余生。
一生只爱一个男人,翠丝她做到了。
一生只爱一个人,阿正也做到了。
这样的情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太纯粹,太圣洁。
看到影片这样的结局,我的心里是暖暖,眼眶是涩涩的。
“这部影片通过对特殊群体的观察和她们的生活境遇,激发我们对生活的反省和自省。
”我们被残酷的现实狠狠地踩在脚下,卑贱得如尘土。
是一种生活状态。
我们纵使全然了解生活的本来面目,但我们也绝不妥协,绝不向现实低头。
我们拼尽全力,与它一搏。
生活不让我们好过,我们也决不轻饶了生活。
我们昂首阔步,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即使遍体鳞伤,也无怨无悔。
因为就此一生,这是我的一生,我们才是最应该对自己负责的那一个。
图片来源网络文案属原创 需转载请联系小兮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一路小清兮”如果喜欢 别忘了点赞和转发哦
【HKIFF】过于大字报化,比如在设定层面,片中所有异性婚姻(或感情)都以不幸福收场。这类题材往往会让主创走入动机误区——社会议题先行,但观影感受逻辑恰恰是相悖的,观众只有率先清晰看到一个人,才能继而看到他(她)身后的一类人。
观感太冗长了,夜店的那一场倒是很动人
倒觉得,可以给新导演多一些善意宽仁,驾驭保守HK 的 LGBT 题材,且要保持自我完整性,并不容易。姜皓文太黑柴,如此 man 的外形,真可以扭过来(即需要展示足够powerful 的说服力),其实能成就本片,但目前仅在女装 PK 神似形似一项上,已被打铃哥吊打。打铃哥更接近我们认为的,传统戏剧走出来的女儿身,有精神支撑,所以容易代入,而脱自 GAY 心理成长加自我认同的大雄,反而有点梦游,给不出足够理由,反倒过于依靠年轻世代、留洋归来阿邦的鼓励暗示,古今中外,里应外合,什么都想要,就未免有点跳 tone。
後半部是什麼瞎眼的演技和劇情,越來越不喜歡惠英紅了
很欣喜“Dignity always prevails.” 再一次被提及,这是社会永无止境的目标。这位新导演可能暂时不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从他对这个话题的展开来看有些瞻前顾后,不够流畅。但他应该是个不错的社会议题研究员,本身研究跨性别,剧本展现得很明确,对此有呼吁甚至夹藏自己的私心也没准,总之都是更有助于LGBT更良性地讨论。袁富华的角色是现状,大雄的结局应该是理想。感叹红姐的戏真的太好了
比较失望。剪辑拖泥带水,台词空喊口号,强行大团圆结局,表演也不在同一个状态内,黄河的角色尤其出戏,红姐则是用力过猛,姜皓文不功不过,只有袁富华让人眼前一亮。三代人三条线没有完整叙述,越到后面越像一盘散沙。只剩下不够引人入胜的猎奇噱头和难以深入人心的社会意义。
大眾需要多一些這種電影。無奈導演太貪心,想要囊括不同的社會議題,在一套電影裡面未免有些力不從心。而且結尾的皆大歡喜噁心到我了,這世界哪有那麼多童話。
编剧可能给了这部电影稍微传统和老气的一种感觉,虽然这个题材在港片中还算不老气。编剧对社会和家庭还是比较有领悟的,在有些事情上面看出不那么幼稚。导演给了这个电影一些沉稳的气质,通过布光、摄影和音乐,让节奏缓慢。我本以为是老导演,但却是不到30岁的新导演。这种节奏给了你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因为很多东西不是你知道了就完了,我猜导演想让你尽可能的体验一下当时当刻的某种感觉。对LGBT的态度,感觉电影还是有点不那么开放和自如,甚至让新加坡小哥去说教一些。很多人说姜皓文形象问题,我觉得可能是故意找这个形象的人来演这个角色。虽然不能说很神,但是可能是他表演经历中很好的一次尝试了。达令哥确实厉害。剪辑我也很喜欢,很多戏点到为止,转场总是在上一场将完未完的时候。在这几年港片范畴内,这部电影算是很好。
勇氣可嘉,袁富華驚艷,其他真的一無是處。
后面实在太拖了,一直收不住的感觉。有些台词和设置也过于刻意,低于预期。
电影里的角色都超级可爱,我反对用力过猛的说法。虽然结局的那种美好,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很难实现。当我们用common sense来边缘化某些群体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们有权利去建构自己的身份,某种程度上来讲,大雄变成女人后的快乐,和我买到相机在街上抓拍的快乐别无二致。
惠英红制霸。
侧重点放在心理挣扎的刻画,但是冲击力不够,后面两个“七个月后”就把结尾匆匆交代了更是头重脚轻,画面也不好,台词大道理噶烦,没有出彩的地方,现在6.8分估计全给题材的
中间宣传“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笑到我。真的很难受啊,没有按照自己认知的性别生而为人。
没有被剧透情况下的看片心路变化:一开始因为片名《翠丝》而误以为是Les片,后面阿邦的出现怀疑是Gay片,随着观影的继续才知道这部电影的重心其实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 电影的情节和台词编排不太满意,如阿邦的一些LGBTQ言论虽然有部分认同但挺激进、过于说教,可能他成长的环境比较开放,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LGBTQ群体因为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而没勇气做真正的自己甚至不想做真实的自己。…… —— 姜皓文的外貌太男人了,即使后面变性剃掉了胡渣,穿女装还是不如袁富华来得自然。—— 嘉欣(对立贤):当初是谁在「脸书」采用彩虹头像的?原来其他人搞Gay、异服、变性全都可以,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怎样也不行。→ 看过蛮多父母无法接受儿女LGBTQ身份的电影,少见儿女不接受父母是LGBTQ的作品。★★★☆
不失為一次好嘗試,前半部分其實不錯,但到後面就開始失控。只能說姜皓文盡力了,傳遞出來的效果卻仍然是從心底裡不認同這個身份這個角色的,為什麼這樣說,對比袁富華就知道了,秒殺啊。
姜皓文演的真的很一般啊!!
比较好玩的地方是剧作上为“性别”这一议题提供了丰富的弹性和可能性:想做普通师奶的主妇,常在戏剧里扮演男性;用彩虹头像的男仔,有一个短发纹身女友。希望性别的“别”不再是区别,而是告别。告别性别,你好精彩。
剧情还是太理想化了,其实可以拍得更好的。。。
女婿沾花惹草,是风流不是薄情。丈夫表里不一,是怪物不是观音。女孩可以在身体画上不同阶段的印记,他怎敢卸下这裹了半生的皮。男孩可以在机场捧回老公的骨灰,他只能对着投影缅怀密林的河。穿上格子衬衫为世界表演,戴上粉色假发向自己坦白。这屋子不许有性欲,这河流不许有转向,这世界不许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