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库斯图里卡想要讲述爱情时,极致的浪漫和参杂人性抉择的魔幻爱情势必会是他信手拈来的活儿。
老库对陷于纠结中的爱情故事所运用到的元素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政治,战争,自由,奔放,超现实,魔幻,这也让此片如此与众不同又力量十足。
老库难得的花了电影将近一半的时间刻画描写两人的爱情,并且还做得如此之好,如此打动人心,只能说老库确实是个天才......影片开始便是一片世外桃源,一条铁路贯穿小镇,成群的绵羊点缀着草原,一头失恋的驴站在铁轨上自杀,只不过这条铁路还没有通车……老库的幽默感真是独树一帜。
大胡子邮差站在铁轨车上沿路前行,他在一个村民家院子里看见了一只破壳而出的雏鸡,他欣慰的说道:“生命就是个奇迹!
”但随后他却在村民家看见了两头棕熊,男主人死在了天花板上。
他立刻找到正在舞会上演奏管弦乐的男主角,塞尔维亚工程师卢卡。
卢卡为了修建一条旅游铁路线,带着痴迷歌剧并患有精神疾病的老婆和梦想成为足球运动员的儿子来到波斯尼亚山区的这个小镇生活。
邮差告诉卢卡克罗地亚的熊逃难逃到了这里,并杀死了这里的人。
显然,这是在暗示战争即将拉开大幕。
老库如此喜欢动物,如同他喜欢吉普赛民族一样,大部分作品中都有大量动物的镜头和戏份,比如《地下》中被炸毁的动物园和那只撕破谎言的黑猩猩。
《流浪者之歌》里幻化成天使的火鸡。
卢卡整日在家里用山地模型研究铁路建设。
老婆整日高声歌唱并随时昏倒在自己的歌声下。
儿子则痴迷于足球,在一场烟雾缭绕的足球比赛中,老婆为了帮助比赛中的儿子,跑到教练席与教练闲聊并一展歌喉,最终在混乱的比赛中儿子踢进了制胜一球帮助球队拿到冠军......但平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儿子被征召入伍,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卢卡起先认为儿子入伍是家族的荣誉,但老婆却担心儿子成为烈士。
两人大吵一架后,在晚会上,卢卡向军人再三确认了不会有战争这才放下心来。
可老婆却因儿子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受不了平淡的家庭生活而与乐队乐手私奔了……晚会上卢卡的弟妹同样与一个乐手偷情,弟妹给乐手戴上拳套,然后漏出屁股给乐手当沙袋一样摆锤,然后发出享受的呻吟声......老库是真心深爱女人的屁股......犹记得《黑猫白猫》里用菊花拔钉子的肥胖舞女。
《地下》中马高给女人菊花插上的一朵黄花……第二天卢卡送走了入伍的儿子,结果晚上回到家就看到了电视里播报关于战争爆发的新闻.......他愤怒的将电视丢出窗外,并用枪将电视射得粉碎。
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儿子被俘虏的噩耗,但绝望的卢卡却在雨夜中得到了一份大礼,一个被己方军队抓住的敌方国家的女人撒巴哈。
卢卡计划用撒巴哈来交换自己的儿子,结果却和撒巴哈之间产生了浓烈的爱情。
撒巴哈在电影前半段是以护士的身份出现,并对带老婆看病的卢卡一见钟情。
两人躺在病床上在医院里滑行穿梭的如梦般的镜头让人记忆犹新。
影片后半段几乎全是两人间浪漫的爱情生活片段,两人在不断被轰炸震动的房间里闲谈再到做爱。
卢卡因为撒巴哈没给地方政府写交换信而生气,但没过一会儿却不自主的陷入到了与撒巴哈的肉体欢愉中。
卢卡在爱情的滋养下甚至已忘掉了自己儿子的命运...... 撒巴哈如此美丽,奔放,随性,洒脱,我想老库特意给这个美丽的女人注入了吉普赛的血液。
他们两人相互照顾,相互扶持,相依为命,两人躺在床上飞向空中,飞过山川,飞过草原,飞过冰天雪地的超现实场景美轮美奂,浪漫至极。
直到卢卡私奔的老婆回来,才将如梦如幻的生活拉回了冰冷的现实。
卢卡阻止了老婆对情人的殴打,带着情人跑掉了。
但却被军官要求用撒巴哈换取儿子,卢卡拒绝了交换。
爱情就是个奇迹,老库用后半段营造出的梦幻爱情让卢卡可以为之放弃一切。
但现实却是撒巴哈中弹受伤,躺在担架上与儿子进行了交换。
卢卡的眼睛始终没有看向迎面走来的儿子,而是始终注视着远去的爱人......卢卡象征性的抱了抱儿子,儿子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一家三口重新相聚在同一屋檐下。
可爱情是个奇迹,当奇迹发生过,便不再会习惯平淡。
卢卡躺在了通车的铁轨上,闭上眼等待死亡,却被那头因为失恋而“站轨”的驴挡住了驶来的火车......生命就是个奇迹,两个失恋的动物在此刻相会,爱情就是个奇迹,卢卡带着真正的爱人撒巴哈骑着失恋的毛驴出现在最后的画面中……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如此残酷,纠结却又浪漫至极的爱情故事是难得的。
尤其老库为角色加入了吉普赛性格和气质后,人物在压抑,恐惧的环境下表现出的乐观和无所畏惧的品质让故事更加充满了魔幻色彩。
往往在废墟中开出的花更能打动人心。
非常喜欢。
几乎从头到尾不间断的音乐,特别是剧中人的演奏和歌唱,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真正所在。
熊来了,阴谋来了,战争来了,对不起,请稍候,我这一曲还没完。
越发频繁的神经质,完美到几令人心脏停止的爱情,都是没办法否定的生存。
或者说,前者是现实世界,后者近乎理想天堂。
有爱便有宽容,一切暴力血腥和观念冲突都被宽恕。
生命回到最原初的性,文化只需要音乐为代表。
那些人为设置的隐喻,在这种生命力面前,忽略了也未必可惜。
要不记住那头倔强的驴吧,它执意站在死亡线也是生命线上,求死正是求生,它象征生命力的顽强。
在整个影片里出现的几个特别的事物,隐藏着导演的表达。
库斯图里卡在对动物的调度上是绝对的大师。
影片的开头中出现的灰熊在胖老头的口中是入侵者,也正预示了战争即将到来,无论人们如何的相信和平,这是无法避免的残酷和惨痛。
卧轨想殉情的驴,在我的理解中这是导演库斯图里卡对他的国家的感情至深之处,纵使他的国家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无影无踪,可在影片中伴随着逝去的老人守在铁路旁,微笑着注视着这头深情的驴之中也能够感受到库斯图里卡的情感的深沉,而这头驴也正是整个影片中爱的表现,无论是在卢卡和撒巴哈野战做爱时,不时出现在镜头中出现,还是在卢卡为了追回撒巴哈是的出现,抑或是在影片中,这只象征着爱的驴很戏剧性的救下了准备自杀的卢卡,和在影片的结尾中,这头驴驮着卢卡与他的有些神经质的妻子。
爱人物理视距近在咫尺,却不得不天各一方的分离。
而原本互相撕咬而后和谐相处的猫和狗,不也是导演所想的,渴望着国家的和平,不再被割裂,在战争开始之前,从上尉说着“不打仗”到被迫应战,也是导演想表达的,正如猫和狗之间的关系,在撕咬之后也能够和平相处,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库斯图里卡的国家南斯拉夫在一场战争中消散,战争之下必然会出现输赢和胜败,撕咬过后的和平不过是导演的向往和寄托,然而这一切都被摧毁掉了。
从房间到草地再到河里的充满着希望和暗含着对和平的向往的野战,是卢卡和撒巴哈的充满着美好向往的爱的表现,从房间中相拥翻滚而出,撞碎房边的围栏,到草地上冲垮高耸的稻草堆,再到在河中,而在影片中出现过的狂欢的晚会上,两个小孩将水管开关拧到最大时,水喷涌而下,正好打在了妻子和别国音乐家的身上,此时他俩正在舞曲中偷情,而这个场景正对应着卢卡和女俘虏撒巴哈在河流的瀑布下的这场野战,两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的相爱的两人和那个被砸开的西瓜,无比的美好,这是一曲诗篇,朦胧中的诗意完美地隔绝了做爱时的生理性,这种表达是震撼的。
同样,令我极为震撼的一场戏是飞翔在天空的床,没有什么床事能够在天空飞翔的,而这张床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纬度,在梦幻中俯瞰这过去,期盼着未来,在身份上有着无比巨大裂隙一对男女此刻紧贴在一起,书写着影片的内核——爱与和平,生命是场奇迹,本片的狂欢和反讽风格,热烈而又灿烂地书写了战争和爱的诗篇,充斥着亲情,爱情,和家国情。
在那里已经没有了南斯拉夫,而库斯图里卡的心里却有着一个完美的国度。
2004年的老电影,熟悉的无厘头,时不时半疯的妻子会说几句大实话,“人生就是舞台,只不过每个人的场景不同罢了。
”,“那个说不会发生战争的人,才会引起战争”。
有《让子弹飞》的市长/县长上任故事,驴子从头到尾的执着和落泪,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战争再可怕,也会为爱情让路。
而在所谓的世俗礼教面前,爱情就显得脆弱和无措了。
笑点不断,值得玩味。
能让我萌发出欲望要写字来赞扬的电影,通常都是令我很开心很着迷的故事,我得趁这个冲动还保留时,赶紧写下来,因为懒惰往往会让人连某些想法都遗忘。
而我不要当懒汉。
我真想沿着那条未完成的铁路,在隧道里遇见一只会流泪的驴子。
看了老库最出名的三部电影,《地下》、《黑猫白猫》和这部《生命是个奇迹》。
买碟时我根本没有仔细看,根本没有发现导演大名,只是看见是关于铁道的故事,就马上买下了,众所周知,我是个火车迷。
那么说到电影,这无疑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库斯图里卡。
我不说故事,只说细节。
首先是铁路。
多么美的铁路。
工程师卢卡可以对铁路的每个隧道都了如指掌,而我对铁路的每个镜头都心之向往。
这是一段没有完成的铁路,敞篷老汽车在轨道上飞跑,手摇的木板车则是邮递员的交通工具,山羊和牛群都在铁道上漫步,还有一只为情所困的毛驴,总是站在轨道上等待着什么。
工程师的家就在铁道边上,小房子修得好像童话小屋,而站台仿佛是他家的阳台,因为站台上还放置了秋千架和沙发。
当夜晚来临,站台上摆着长长的桌子,铺好雪白的桌布,摆好美味佳肴和美酒,灯光音乐都绚烂起来,大家便开始跳舞欢乐。
人们从来没有如此的和铁道亲近过,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和站台恋爱过,没有火车的铁路也是这样令人着迷,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是奇妙的动物们。
库斯图里卡肯定是个非常喜欢动物的人,这点我毫不怀疑,看看这部电影吧,有太多的动物出场了,简直比演员还要耀眼的演出。
不算一闪而过的,灰熊、鸽子、毛驴、黑猫、马、黄狗,无一不精彩。
毛驴很可爱,它真是为情所困才想卧轨自杀么?
黑猫很有型,把狗撵得逃跑不说还和主人抢面包;黄狗很聪明,它显然最懂得自己的价值。
而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战火纷飞的那一夜,男人在床上抱着狗,女人在沙发上抱着猫,炮弹轰的一声落下来,女人和猫的神情如出一辙,太喜剧了,而男人女人借炮火之名坐在一张床上并且开始接吻后,坐在一旁的黄狗黑猫发出了不可言喻的叫唤-动物的出色表演是我喜欢这电影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电影人物。
这个反而是我没什么想说的部分,因为看过老库电影的人都知道,老库的电影人物,绝对就是很酷。
不管主角还是配角,或荒诞或戏谑或神经或狡猾或小人,都不走平常路线。
看电影就知道了。
另外有必要一说的是电影的设定背景。
库斯图里卡这么牛逼的原因,与他明明讲战争讲悲剧却从来不伤感煽情的作风有关,在看了片子大半之后,你都不会觉得这个小镇,是如此的靠近战场,塞尔维亚人和穆斯林之间是如此水火不容一触即发,只有看见人们随手向天哒哒的举枪,包括那文艺味十足的工程师也毫不迟疑从怀里扯出短枪时,才发现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子弹表达自己了。
最后有必要说的是音乐。
吉普赛音乐、巴尔干风情充斥着电影的每个角落,欢快,疯狂,戏剧,毫无拘束,充满激情,这部电影配乐有部分是老库和No Smoking Orchestra乐队的小提琴手做曲的,不能不说非常悠扬动听。
他的音乐是如此雀跃和狂喜,只要有音乐的部分,每个场面都戏谑而神奇,看了这部电影后,我不得不又把No Smoking Orchestra乐队的唱片翻出来听一遍,妄想听出老库心灵深处隐秘的种种狂想来。
他真是个朋克牛人。
我现在最想看的是无烟乐队的记录片《巴尔干朋克》,想一睹老库玩乐队的风采。
这部电影有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人写了牛逼的影评,我毫无竞争能力,我就想赞美一下这部电影,然后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因为往往看别人的影评,总是觉得搔不到痒处,自己感觉只有自己才明白呢,所以还是自己写来最爽快。
同库斯图里卡以往的电影一样,非常好看,我很喜欢。
影片的调子是十分欢腾的,其中充满诙谐、幽默与机智,这便是典型的库斯图里卡式电影。
此外,片中动物众多,音乐的民族色彩浓郁,也是影片两大特色,这或许能说明库斯图里卡既是一个动物隐喻的老手,又是一个乐此不疲的乐手。
故事的背景则是解不开的民族疙瘩,而库斯图里卡却用了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在这里铺陈了一曲对生命的赞歌。
整部影片最能够吸引我的地方并非那些荒诞有趣的“政治讽喻”,而是颠沛流离在战火中的人们其自身的高贵品质以及对生活的浪漫主义宿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生命是个奇迹》总体电影比较幽默,明快,还有很多小动物,步调比较快。
但疑问为什么卢卡过桥的时候没有追过去,一面是儿子老婆,一面是情人,他还是选择正常的生活,为什么不为自己内心活着,主要是因为对儿子的爱吗。
宁愿像个躯壳一样的活着吗。
看了影评才了解要表达的是各种意外,意外战争带来家庭的变故,萨巴哈意外的相遇,妻子意外来访,一起逃离没成,在桥上追逐萨巴哈为跟随,自杀为成。
其他的你说得都还算到位,除了一点:我来纠正一下:《金刚》就是狗屎,只不过是金的狗屎而已...能够喜欢Kusturica作品的人,竟然把《金缸》拿过来与《生命是个奇迹》相提并论???居然!!!居然!!!居然!!!你这样就是对大师的亵渎!!
《生命是个奇迹》拍摄于2004年,是库斯图里卡个人风格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在喜剧的形式中包孕着悲剧的内核,在法国凯撒电影节获最佳欧洲影片奖。
在一次访谈中,导演说:“《生命是个奇迹》更加接近我本人,它是一首歌谣,通过它,我试图同时探索戏剧、诗歌和喜剧三个领域。
”[1]影片讲述了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前夕铁路工程师卢卡一家人在边陲小镇发生的故事。
卢卡是一个痴迷于梦想的男人,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受困于他的梦,妻子嘉德兰卡把自己想象成安娜.卡列尼娜一样情感寂寥并承受着无边的精神痛苦,酷爱足球的儿子米洛什被征入伍后不久成了战俘;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转向战争爆发时卢卡与作为战俘的穆族女护士萨巴赫无法实现的爱的悲剧。
拼贴的狂欢拼贴是“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似的拼凑物。
它包容了诸如新与旧之类的对应环节。
它否认整齐性、条理性或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乱而沾沾自喜。
”[2]拼贴是库斯图里卡电影中惯用的艺术手法,从巴洛克式的画面到风格混杂的电影音乐,处处显示着巧妙的拼贴为电影缔造了一个有序的结构,令许多混杂的元素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整体,鲜活并充满力量,呈现出一种新的意味。
不管是以一系列动物来推动情节展现出的活力还是狂欢派对上着力渲染的悲伤和狂喜,都体现着该片的拼贴精神,看似零散的元素经过精心设计和剪辑构成了极具戏剧张力、强调动势、光线的流畅画面;多层次的场面调度更增强了空间感,打破了理性的宁静。
该片80%都在室外拍摄,摄制组特地寻找了一块不同凡响的外景地,这种精心设计的外景地不只是为了增加审美趣味,更是为了体现环境有一种直接的影响力。
库斯图里卡擅长拍摄广场式的集体狂欢场面,以影片22-29分钟的足球之夜为例来分析他惯用的多层次场面调度,演员分布在垂直的三个景区,随着情节的推进,演员从第一个景区移动到第二个,随后到第三个景区时达到狂欢的高潮,整个过程中演员在移动,摄影机也在移动。
这样的场面调度使画面充满流动感,摄影机游弋在浓雾笼罩的球场,在明暗交错之间,在光影流动之间,在动静对比之间捕捉到了人物微妙变化的瞬间。
拼贴艺术体现在镜头内部和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之间,镜头之间的拼贴实际上就是蒙太奇。
该片配乐中体现的拼贴精神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库斯图里卡本人不仅被称为天才导演,还是一名乐手,他的电影中,音乐从来都是加分的。
正如导演自己所说 :“当我年纪越来越大,经验越来越丰富,我越来越认同这个观点——电影就是你的乐感。
因为是你自己接收了讯息,自己剪辑,但问题取决于你的耳朵期待什么样的音乐,然后,你自己又再如何把你听到的声音排放有序,组织起来……”该片的电影配乐由库斯图里卡和他的no smoking乐队一手打造,在其中你可以听到传统美声、进行曲式、摇滚、爵士、歌剧……分裂状态里的温和与抒情,他们唯有将种族分裂的苦难执拗地、疯狂地转化为民族团结的欢乐颂。
这种被称为吉普赛魔幻朋克的音乐风格其灵魂源自吉普赛的“Unza Unza Music”,一种狂欢的节奏。
“Unza Unza不止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精神哲学,是从巴尔干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并且雀跃不已的燕麦。
”[3]库斯图里卡和No Smoking乐队试图用这种混杂的音乐风格拼贴出一个载歌载舞的乌托邦。
苦难中的生命飞扬——酒神精神的体现通过第一部分对影片画面和音乐所进行的形式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拼贴的狂欢实际上正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礼,柏拉图受酒神祭的影响而提出“迷狂说”,两千多年后尼采则认为“酒神祭”是“一种满溢的生命感和力感,在其中连痛苦也起着兴奋剂的作用。
”他认为“酒神祭”肯定了生命,即便是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酒神或酒神祭祀者也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们称这为酒神精神。
”[4]这就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给“酒神精神”所下的定义。
《生命是个奇迹》是对生命的肯定,充盈着酒神精神。
战争无处不在,面对苦难,有时更难得的不是悲悯的眼泪,而是含泪的笑,玩笑和狂欢,歌唱和飞翔。
电影通过广场狂欢的大场景描写和细节剪裁的交叉跳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那种不可穷竭的欢欣鼓舞正是酒神精神的体现。
一场以群殴告终的足球赛,为米洛什送行而举行的派对之后神经质的嘉德兰卡跟匈牙利乐手私奔,战火纷飞中诞生的婴儿和手风琴的伴奏,萨巴赫循着卢卡在森林里留下的衣物找到他之后的纵情狂欢以及那一个在绝美之中瞥见哀伤的超现实之梦……片中表现的奇迹,是由爱,通过一种无法解释的方式带来的。
爱是古典主义永恒的命题,也是库斯图里卡影片中创造奇迹,发生奇迹的源泉。
库斯图里卡喜欢在喧闹的主题里让角色神经质地跑到某个地方去,这个地方可能是酒神精神的体现,也可能是无望和绝望之后的一片宁静。
酒神精神以高扬生命为主题,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在苦难之中的生命飞扬。
对荒诞的承担荒诞不同于悲喜剧,区别在于:荒诞出现在悲喜剧被人们理直气壮地当做正剧的时候,出现在悲喜剧人物生存状态在认识上被主体确认为理所当然而在现实中又变为一种常态的时候。
从古希腊永恒的理念、中世纪对上帝的皈依、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在理性、近代对情感和直觉的强调到价值体系的打碎,战争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历史荒诞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不能沟通,该片正是以南斯拉夫内战为背景展开的,嘉德兰卡和米洛什被卢卡带到一个偏僻的小镇,他们因自己的梦想被遮蔽而对卢卡心怀不满。
这种被随意带到世界某处的飘零感让嘉德兰卡神经激动濒临崩溃,米洛什也通过在狂欢派对上对着天空疯狂射击释放着自己的“烦”。
这种“烦”是海德格尔的“烦”,个人正是在“烦”中才能领会到自己的存在,也才能超越自己的界限,达到对世界、他人和未来的超越。
“凡没有担当起世界的黑夜中对终极价值的追问的诗人,都称不上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的诗人。
”[5]人类需要乌托邦,嘉德兰卡想通过歌剧、米洛什想通过足球、卢卡想通过修建铁路、萨巴赫想通过对卢卡的爱……库斯图里卡通过他的电影去建立他们各自的乌托邦。
导演在热烈而混乱的场景中展现着命运的无情与现世的纵情狂欢之间的尖锐对峙,热情奔放的民间舞曲旋律中蕴藏着对无可改变的命运深深的体悟。
那种爱而不能的无奈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类似的鸿沟,导演在这里安排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像弗里达画中的飞床一样,卢卡和萨巴赫翱翔于丛林、群山与江河之上,两人似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这种“将内部现实和外部现实统一起来”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无疑体现了导演所追求的一种绝对自由,这种自由是观念形态的自由,即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而不是现实的人生自由。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指出“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像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和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会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人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构成了荒诞感。
”[6]在本片中,卢卡确实经历了这样一种荒诞,当他失去萨巴赫之后回到原来的站台,无聊的生活包裹着他,令他窒息,他甚至想到了死,最后,扮演着他和萨巴赫爱情守护神的驴子救了他,并载着他和萨巴赫走向未来。
他们曾有过背井离乡去澳大利亚开始新生活的打算,影片结尾展示了分崩离析的生活背后的种种巧合,用奇迹去照亮了生命深处的悲怆,削减了荒诞感,使人感觉到对未来世界的一线希望。
罗兰.巴特在阐释爱森斯坦的电影时讲到所谓“第三意义”。
[7]他把一个场景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层面,象征层面和第三层面。
第三意义超越了文化、知识,事实上它们是对这些事物的讽刺,这是一种狂欢的形式。
本文通过第一部分的形式分析找出库斯图里卡在电影中运用拼贴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狂欢,这几乎形成了他的个人风格;第二部分从信息层次到象征层面可以发现影片在狂欢的形式中蕴含着酒神精神,导演饱含笔墨地歌唱着生命的力量,赞美那苦难之中的生命飞扬;进入第三层面,对一种不确定的意义的追寻可以感觉到导演在影片中的超现实画面和开放式结局正暗示着主人公对荒诞的承担,从而本片在一种喜剧狂欢的形式中承载着悲剧的内核走向了诗意的圆满。
在重现和再创荒诞的过程中,审美活动仿佛时刻提醒着人们只有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
这种生活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异化了的人类生活,既然世界的本质是虚无,个体就必须在敢于正视这虚无并承担荒诞和绝望之中显示出他的勇气和自由,所以荒诞之中的个体成为了荒诞世界的独行侠,以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证明了自由、激情的存在。
《生命是个奇迹》打破了古典的悲剧和喜剧的二元对立,对悲剧剧本进行了“解辖域化”处理,把音乐、舞蹈、游戏“镶嵌”在大自然、动物、幻想之中造成一种生命的狂欢和喜乐来表现人类的价值,让人在现实的荒诞中获得某种安慰,即通过对荒诞的承担通向了悲剧。
参考文献[1] Frankie,《访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电影文学》[J],61[2] [美]波林.玛丽.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4页[3] 张晓舟:《吉普赛魔幻朋克》,《南方人物周刊》[J],2007/11[4] 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第334页[5] 海德格尔1966年9月与《明镜》杂志记者的谈话,见《明镜》[J]1976年出版,第23页[6] 加缪:《西西弗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6页[7] Susan Sontag,A Barthe Reader[M],Hill and Wang,New York:1982
库斯图里卡,用热烈狂放和荒诞疯癫来表现人生表现苦难的导演。
你可以在看的过程中无比赞叹他的天马行空狂放不羁,也可以在看完之后唏嘘感慨他留给你人生和命运的启示。
库斯图里卡电影里的人都是真性情的,粗糙热烈放肆,绝对不虚伪不矫情不做作。
甚至于嬉笑怒骂疯疯癫癫。
因为刚看完他的《黑猫白猫》,所以看这部就很明显感觉到他的风格。
除了里面角色的性格,情感,行为。
还有那些画面和建筑,甚至卢卡山顶的房子前那个木头露台,都和《黑猫白猫》里马特高家门前临水的露台一个味道。
还有那些动物,都像片子的风格,蹦着跳着到处乱窜着,没个安分。
甚至于,那台倔强得站在铁路中央想要自杀的失恋的驴子,都让人想起《黑猫白猫》里那头一心一意啃汽车的猪。
个人风格太强烈了,那种表面上热烈欢快荒唐,骨子里却透着哀伤悲悯的感觉。
每看一部,都会强烈一点。
生命是个奇迹,我们必须要热爱它。
就算漆黑的深夜里,屋子外头炮火连天硝烟四起,人世间依然还是有美有爱有温暖。
生命是个奇迹,所以我们必须用最真的心去对待它。
比如骑上那头小毛驴,带上自己的爱人,然后远走他乡。。。。。
哎…活着呗,说不定会碰到好事的。
经过一场盛大宣泄之后的库斯图里察落回到对世界善良温柔的境界中,好事。
评分这么高真是个奇迹
本作也许影响了姜文《太阳照常升起》,破壳而出的雏鸡,横在铁轨上的驴子,穿过黝黑隧道的邮差,和情人乘着床铺在空中飞翔,颇为超现实风味的深山画卷。但故事基调仍然是库斯图里卡式的苦中作乐,悲伤仍然是欢快表象下深藏的情绪:深山中沉迷沙盘的工程师卢卡在南斯拉夫内战中先后失去了妻子(和波兰情人私奔很久后他才后知后觉地在别人口中发现事情真相)和儿子(参军入伍后被俘,他想加入「游击队俱乐部」却被游击队征召入伍),但却意外与本用来交换被俘儿子的异族少女相识相恋。妻儿归来,异族少女也重回故土的结局在旁人看来是个「喜剧」,但却使卢卡变成了另一头「失恋的驴」。库斯图里卡镜头下的战争是狂欢也是闹剧(拿错炮口方向的士兵要笑死我了),既没有漫天炮火也没有生灵涂炭,但他强调的是战争作为时代事件对每个人精神层面所造成的影响。
电影界的百年孤独,现实魔幻主义。ps乱糟糟的小语种看不下去,有福利
库斯图里卡一向的戏谑加悲凉的风格,在本片又一次得到体现。本来想给五星,但我很反感片尾极力渲染同情“小三”的情节,减一星,老库在这方面意识是不良的,过度同情一方导致的结果就是另一方被冷落,这点从大多数网友的评论,处处显示出对“小三”的同情就可见一斑了。
库斯图里卡三连看,感觉太聒噪了,无法投入,没有愉悦或触动,不是我喜欢的风格!BJIFF2024金泉港
看完地下来补评,一样的原配与新欢,一样的父子情,一样喧闹的乐队,一样暗流涌动的派对,一样各怀心事的人们,一样温情的动物,一样现实的战争,一样悲情的南斯拉夫
真没懂这男的怎么就和那个年轻的女的救赎爱情呢?那他老婆呢?儿子呢?是说不清爱还是性吧,还是男人就是喜欢年轻的女的。在那个战争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故事又代表什么。。。诸多无法理解。。。
忘标记了,资料馆看的。飞翔的床垫,为情自杀的驴,还有最后的那声饱嗝,喜剧外形包裹苦难的内核,笑中带泪。
这电影疯的我没看一点,再加一点没看懂…看它的经历也很疯,在片吧找资源下载…找的是B站的原资源…删减了四分多钟的镜头,然后很多场景都打码…..who cares(以前这么追求资源完整的我…这电影真是什么debuff都占了)….我现在看电影,越来越像做任务了…电影好不好看不重要,看完最重要….难道我长大了?对电影免疫了???(电影选景我很喜欢,那就2颗星吧。)。。。
庫斯圖里卡“南斯拉夫”三部曲 這是一部沒看過電影 但是原聲已經聽過n遍的熟悉影片 戰爭的瘋狂 生活的瘋狂 更有愛情的瘋狂 床飛起來的一幕 讓我想起了另一部超愛的阿根廷影片「心靈的陰影」
理想主义,not my cup of tea....
太艺术了
别再问我什么是广岛之恋。你看过《太阳照常升起》么?没有。那你一无所知。
“生命是个奇迹!”邮差高歌出电影的标题,但“生命为何是奇迹”在电影中没有显豁的答案,或许卑琐中激荡的自由、历史浪潮下的坚韧持久可以算得到奇迹的芒光。管、号、鼓托出的春潮里倒下尸位素餐的市长,嘉兰卡以高亢嘹亮的歌声消解着宏大叙事与偶像力量,战争炮火喧响,震碎严肃的外壳,震出一段色欲熏心。裹着毯子,从棚屋,一路滚落到连绵起伏的丘陵,滚落一身枯黄淡绿,越过隧道,继续滚到春潮涌动的瀑布,让情欲随着西瓜的迸裂漂流远去,影片前段的欢腾、焦躁、不安、污糟都被弃之脑后了。即使最后卢卡和妻子骑上了毛驴唱起了归乡的挽歌,我也无法将“奇迹”的芒光扩大,它在苦难与无常的庞大无尽的阴影过于微弱。
看了on the milky road之后发现的这个导演 风格蛮有趣 蛮奇特的 然后影片一开始的音乐、节奏、画风 嗯 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了!总有一个神奇的动物贯穿始终,总有一段情贯穿始终,女子最终总是死了。总像是一段传奇经历!
姜文的老师啊
对对对,剧组全部的yw男在意淫一样的剧情里也是走上巅峰了,可不是奇迹
bgm加分好多,小萌小荒诞。女主怎么会在医院就看上他了,虽然姐眼光差但我蛮喜欢她身上勇敢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