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英国电影《贝尔法斯特》。
片名Belfast (2021)。
本片是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自编自导自传形式的电影,影片根据他童年在贝尔法斯特的真实故事改编。
这也是他时隔15年再任编剧,上一次担任编剧还是《魔笛》(The Magic Flute ,2006)。
他在朋友兼演员约翰·塞森斯(John Sessions)的鼓励下写出了这个剧本。
本片也是约翰·塞森斯2020年11月去世前参演的最后一部作品。
位于洛杉矶的美国电影学院博物馆于2021年9月开放,《贝尔法斯特》也成为该博物馆首映式电影之一。
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的首府,位于爱尔兰岛东北沿海的拉干河口,是北爱尔兰的最大海港,也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矛盾冲突一直伴随着这座城市,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贝尔法斯特”加“动乱”或者加“骚乱”,总能搜出很多词条。
各种政治、宗教、民族、文化多种矛盾集中于此,时不时地会爆出一些大新闻。
影片时间背景放在肯尼思·布拉纳的孩提时间,也就是1969年。
小男孩巴迪居住在新教徒居民区,某天这里的天主教居民遭到来自新教徒的攻击,一切变得动荡不安。
军队很快来到这里设卡维持秩序,更多的天主教徒则开始准备离开这里另谋出路。
巴迪的父亲是一名在英格兰工作的木匠,上下班需要经过哨卡,生活多了一些不便。
再后来,激进的帮派成员强烈要求巴迪家的几个孩子加入,否则就要有麻烦。
最终巴迪的父亲决定带着妻子和孩子移民加拿大,留下巴迪的爷爷奶奶,奔赴新生活。
影片讲的就是巴迪小时候依稀记得的一些小事,通过孩子的视角,用碎片化的表现形式,讲述了一个断断续续的故事,如同孩提时的模糊记忆一样。
和很多成年人一样,回忆起孩提时光只能想起一些碎片化的元素,家中大人的窃窃私语也只是记忆的背景板。
孩子能够记得的就是玩耍嬉闹和一些重大事件。
这些构成了影片全部。
如果从这一点去理解电影,大概就能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了,如果按照叙事剧情片的要求去看待,大概率会觉得没啥劲儿。
为了更加原汁原味地表现出贝尔法斯特,本片中许多演员就是出生在贝尔法斯特的人。
除了编剧兼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扮演父亲的詹米·多南(Jamie Dornan)、扮演祖父的塞伦·希德(Ciarán Hinds)、扮演维奥莱特阿姨(Violet)的乔西·沃克(Josie Walker)都出生于贝尔法斯特。
塞伦·希德和肯尼思·布拉纳在贝尔法斯特的居住地还很接近,只相距一英里,但两人并未见过面。
后来两人都离开贝尔法斯特,就读于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
塞伦·希德也在70年代中期离开贝尔法斯特前往英格兰,以躲避“麻烦”。
本片的配乐也出自贝尔法斯特土生土长的音乐家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范·莫里森,原名乔治·伊凡·莫里森(George Ivan Morrison),是作词家、作曲家、歌手,乐器演奏者,能演奏吉他、口琴等8种不同乐器,在音乐界已经工作了五十多年。
英国女演员朱迪·丹奇(Judi Dench)有着浓厚的爱尔兰血统。
她的母亲出生在都柏林,朱迪·丹奇在10岁时举家从英国搬到北爱,她的许多姻亲仍然居住在都柏林和爱尔兰西部,并经历了电影中描绘的动乱时期。
影片中,朱迪·丹奇在电影院观看《飞天万能车》(Chitty Chitty Bang Bang ,1968)。
这部电影的编剧正是詹姆斯·邦德的作者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
朱迪·丹奇在《007之黄金眼》(GoldenEye ,1995)到《007: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 ,2012)期间扮演M。
众所周知,小孩子是最难拍的三种情况之一。
为了捕捉小演员的真实表现,肯尼思·布拉纳经常偷偷拍摄小巴迪误以为是“彩排”的场景。
当巴迪开始怀疑摄像机的时候,摄制组就用胶带遮住了摄像机上的红灯。
观众最终看到的许多镜头都是这样拍摄的“彩排”。
片中,巴迪阅读了一本有关《雷神》的漫画书。
因为肯尼思·布拉纳曾执导过超英电影《雷神》(Thor ,2011)。
在巴迪收到的圣诞礼物中,有一个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Hallowe'en Party)。
这个侦探故事的主角是我们熟悉的大侦探波洛,而肯尼思·布拉纳曾执导过《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2017)和《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 ,2022),并在其中扮演大侦探波洛。
说不尽的乡愁,回不去的童年。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致留下的故人,远方的游子,以及所有迷失的人们】一语道不尽乡愁,影片最后的文字让我们陷入了深思。
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离开舒适圈,离开熟悉的地方呢?
可是,生活不可能一直如你所愿,总有那么一个时刻需要你去做出改变。
这是以孩子的视角所呈现的一部电影。
关于时代的变迁,关于游子,关于漂泊,关于家,温暖有力。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不论是漂泊还是守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但是,那些漂泊在外的人,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和家乡,和家人相隔多远,你都要记得,他们在家里等着你回家,那里永远是你的避风港❤️
想起那句话“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有的人能被童年治愈一生”,这部电影的小主人公就是那种能被童年治愈一生的人,即使在外部世界如此动荡混乱的时候,小主人公的视角非常天真烂漫的,想的最多的也是要努力与心爱的小姑娘怎么更靠近一步。
身边的人呈现出来的状态也非常有爱,从小长大的地方是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认识,大家会一直打招呼,爷爷奶奶是那么有爱,关于爷爷奶奶这一段的刻画太喜欢太喜欢了,特别是爷爷牵着奶奶起来跳舞的那一段,简直是我看过最温情的画面之一了。
爸爸妈妈的三观也很正常,最后爸爸对着小主人公说,不管你的朋友是什么教的什么教的,只要是善良正直互相尊重的人;我们家就永远欢迎来做客。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太幸福了,甚至可以想象小主人公以后也会是一个非常正直善良的人。
前面看那些动乱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部刻画当年贝尔法斯特动荡之下的情况,想不到却是通过一个儿童视角来把这件事冲淡掉,因为也只有那些善良正直友爱尊重的品质才能冲淡那些仇恨和愤怒。
最后奶奶说“Go. Go now. Don’t look back. I love you son” ,然后出现 “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完全被触动感动了。
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还有一个奇怪的感受,看到那些街头画面,想起了香港,我在想10年20年30年40年以后,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电影来描写香港那些事情呢。
今年的奥斯卡太多的出乎意料。
坐着看了俩小时,竟然错过了Will Smith打Chris Rock那一巴掌,只看到他回到座位后嘴巴一张一合,却没有半点声息。
朋友问是不是我家电脑坏了,而我以为他是在跟Rock对唇语。
最佳男配合最佳剧本改编都给了Coda,已经很意外了,没想到最佳影片也被Coda收入囊中。
结局揭晓那一刻只觉难以置信。
很早就把赌注下在了贝尔法斯特这部电影,再不济也还有狗力吧,困惑于是什么评分机制把coda推上了学院最高奖项?
还好劳模姐最佳女主实至名归,Jane Capaine也捧走了最佳导演奖。
把娃放倒后看到无删节版打人实录,毫无防备的,这一晚上就在不解与震惊两种粗暴又无力的情绪中交织反复,像2922年一个个充满错愕和不解的夜晚,在星辰和月光中化作烟云。
当新的一天在寂静漆黑的夜里悄无声息地来临时,当昏昏欲睡的神智像天空的云朵般飘忽不定时,一个念头坚定地从心底窜了出来。
我要为自己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写一篇影评。
电影是一种充满形式主义的叙事方式。
深深浅浅的台词表达思想,远远近近的镜头实现时空转换和连接,恰到好处的音乐流光溢彩,而入木三分的表演则像一扇窗,窗外是真真假假,是光怪陆离。
而最本质的,是在各种感官体验所带入角色与剧情后建立的一种连结。
所以每次唏嘘不已的都是那些可以看到自己生活轨迹的影片。
而这篇影评也充满了个人主义气息。
自1960年自1990年,北爱尔兰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暴动冲突。
很难说清是被政治利用的宗教冲突还是宗教势力和野心膨胀后对政治权利的诉求。
无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以天主教为首的民族主义想要北爱独立,而新教教徒则支持北爱继续归属大英帝国。
跟历史上所有暴力冲突一样,某些组织的争端直接影响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而巴蒂一家关于移民英国和留在贝尔法斯特发生了分歧。
小男孩巴蒂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三代之家,爷爷奶奶乐天知命,爸爸辛勤工作,妈妈全职在家里抚养三个孩子。
作死新教徒,爸爸拒绝参与新教徒组织的暴动,被组织者威胁,因此想离开贝尔法斯特,举家迁往伦敦。
而妈妈则不愿离开她出生长大的地方。
最后因为巴蒂被卷入一场暴动,妈妈痛下决心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走的时候,爷爷刚刚病逝,垂暮的奶奶站在街头,看着公交车徐徐开走,说,go,go now,never look back。
走,现在就走,永远不要回头。
那是一个灰色的早晨,天空是灰色的,马路散步灰色的,周围的建筑物也是灰色的。
大街上空旷寂静,可以清楚的听见环卫工人大扫帚跟水泥地有节奏的摩擦声。
爸爸用背篓背着我的大箱子,妈妈手里提着一大包吃的喝的,妹妹也拿着一个包,我们默默地穿过清晨的街道和巷落,走去河对岸的长途汽车客运站。
汽车开动,我挥手与父母告别,坐车到贵阳,在朋友家住了一晚,搭乘第二天的航班飞到北京。
再在朋友家住了几天,一个人拖着大小两个箱子从首都机场飞到亚特兰大机场。
那是十年前,我告别亲人和朋友,告别家乡,从此在异国他乡定居。
而我的妹妹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有好几次,迁往省城的机会摆在眼前,她选择了留守在那个我们出生长大的小县城。
她像极了贝尔法斯特里的妈妈,心满意足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在冰冰的亲情和友情包裹之中。
很多年前,我很不屑也无法理解她的选择。
而很多年后,当我更真实的触及生活柔软而感性的本质时,当我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面对爸爸中风住院只能无能为力的焦虑和担忧时,当我遇到很多不走心的人和事,我对她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认知和认同。
每个人都有走出去的理由,也有留下来的理由,或许后者包含更多的勇气和责任。
所以贝尔法斯特是一部献给所有人的电影。
献给那些分赴他乡的人,那些留下来的人,那些永远离开的人。
翻拍片意外在今年奥斯卡上大出风头,不仅占据了提名名单近半壁江山,而且以黑马姿态擒获最佳影片奖。
除了翻拍之外,也有导演把目光投向了回忆录式的题材,用私人回忆重塑特定年代的环境和人物,《甘草披萨》和《贝尔法斯特》也获得本届奥斯卡青睐,后者更俘获一众芳心,拿下最佳原创剧本奖。
英国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用黑白影像重现 60 年代末北爱尔兰的动荡时期,透过一个 9 岁小男孩的视角重温一段私密温馨的回忆。
很多人将此片与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相提并论,两部作品不仅在美学风格上有所相似,还不约而同地采用回忆的口吻展示叙事。
不过相比起《罗马》展示当年军政府镇压民众和民众反抗的场景,《贝尔法斯特》在还原血腥的历史细节时显得相当暧昧。
影片把重点放在了一个新教徒家庭,时而温馨时而伤感。
爷爷和奶奶打情骂俏,母亲为生计和是否背井离乡与父亲争吵,小男孩完全不关心这些,他只想着心爱的女孩……在这些糖水一般的家庭场景里,完全感受不到当时高压的政治气氛和民众绝望的情绪,历史感在虚假的街区布景和 Van Morrison 的怀旧金曲里渐渐消失。
除了开头骚乱时引爆汽车的一幕稍让人胆战心惊外,后面小男孩在抢劫超市拿了一盒洗衣粉回家后被母亲斥责归还的情节,更像是临时误入一部荒诞幽默的喜剧。
这种商业片的手法让我想起《乔乔的异想世界》,毫无例外地对残酷的历史采取了虚无的态度。
也许导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拍一部关于社会、政治或宗教议题的宏大历史剧,只不过想以私人的回忆,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普通民众致敬。
然而,用梦幻的回忆替换真实的历史,用温馨的口吻回避残酷的人性,是否让不熟悉那个年代、那段历史的观众产生误会?
贝尔法斯特新教徒,天主教徒。
奶奶也很好玩: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爷爷鼓励孙子追喜欢的女孩子,将怎么搞定女人。
奶奶在旁边听着打趣。
爷爷和奶奶恩爱,在孙子面前浪漫跳舞,这才是爱的教育……你知道像你这样的人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你比我们都强。
像你这样的人的问题就是你什么也不是。
是时候让真正的新教徒站出来了。
你不是真正的新教徒,你是个自视甚高的匪徒,而且一直都是。
爱尔兰人生来就是要离开的,否则,世界其他地方就不会有酒吧了。
旷日持久的牺牲,造就冷酷的心灵。
爷爷真的好好玩。
户外厕所没什么好的,除非是在飞机上。
孙子:妈妈说如果我们搬到那儿,他们不能理解我们说的话。
爷爷:这也不成问题。
我和你奶奶结婚五十年了,她说的话我一个字也听不懂。
如果他们听不懂你的话,那是他们没有在听,那是他们的问题。
儿子问父亲:你觉得我和她会有未来吗?
父亲对儿子:只要她正直善良你们互相尊重,我们随时欢迎她和她的家人来我们家里做客。
爷爷去世。
儿子儿媳一家离开去伦敦。
奶奶一人:go,go now, don't look back,I love you son.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会不喜欢,私以为这是今年最有可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
作者拍出了一个平实朴素的故乡,各种角色都非常鲜活,小男孩的甜美纯真可爱让人仿佛见到了童年的玩伴,爷爷教孙子去追女孩和与妻子的对话也让人忍俊不禁。
很多地方的台词雕琢都非常细腻,很幽默。
很多看完的朋友扣分点是去和《罗马》比,导演的经历和路数本来就不一样,为什么拍黑白的故乡就要拿来比较呢?
怎么不和《八月》比?
不和《伊万的童年》比?
我觉得比较的对象应该是和肯洛奇的《男孩与鹰》以及《这就是英格兰》这样的作品。
依旧是英国工薪阶层对童年和故乡的挽歌。
淡化的冲突,简简单单地记录童年往事。
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音乐铺太满,而且最后的升华也有些刻意了,但映射到现实中的乌俄冲突之下,也许可以坐等拿奖。
2020年,我去过北爱。
当时和小伙伴一行人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没有欧洲人伴随阳光可蔼的微笑,这里的人走路几乎都是低着头,保持着距离。
没人和我们搭话,整整三天,我们没有找到机会和任何一个当地人闲聊。
于是,尽管去过,Belfast在我心里还是一个标签,并没有太多故事。
然后,看到今年奥斯卡的片单后,Belfast是我想最先看的那部,我觉得我们之间还是有些故事。
黑白调的Belfast,我一点都不惊奇或是陌生,彷佛它在我的记忆里也是如此。
电影讲述的是那样一个紧张的时代中,一家人的温情,包含对家乡的爱与眷恋,但他们最终背井离乡,离开、迷茫,然后留在新的地方。
这部电影抛给我一个问题:我对家乡是否有这种难以割舍的深情呢?
我对家乡大部分的记忆,是家和学校。
我一直用功读书,也并不清楚那里的每一条街道,街道上的人、事和变化。
等我长大,我就开始了异乡路途,我在北京读书,去了很多地方,当然也会回家,但对于我来说,爸妈就是家,回去是为了看他们,而不是重新和那些街道相遇,感受。
我也记得为了修路砍掉的老桃树,早上六点半前免票的人民公园,我最喜欢买练习册的书店,我爱吃的麻辣烫和臭豆腐。
这些记忆片段,是我的故乡情感。
我仿佛能通过这些片段,和那时的自己重新相遇,看她兴奋的摘桃枝、逛公园、买书、买吃的,我想她的时候,会去这些地方找她。
我们生命中所有到访的人、地和事都会成为这样的记忆标签,让我们尽情去体验过去,重遇自己。
也许,不是放不下那座城,那条路,而是那个,自己。
贝尔法斯特,1888年开始建港,自1920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想必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仅止于网络搜索的这段词条,陌生而遥远,找不到丝毫亲切感。
然而,对另些人而言,它却无比重要。
因为这座城市记录了他们最重要的童年时刻,书写了他们最珍贵的故乡记忆,任时光荏苒、岁月不期,它依然铭刻心间,深深地融入了血液,慢慢地化成了诗篇,它的每字每句都耐人寻味,满是伤怀。
电影《贝尔法斯特》便是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写给自己的一首情诗,这位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导演,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情调,为我们讲述了他故乡的童年往事,里面既有邻里无间的嬉戏,也有城市冲突的纷乱,既有情窦初开的甜蜜,也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但五味杂陈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导演内心对于这段记忆深深的爱:特别的黑白画面,让故事陈述得更加单纯,不沾浮华;悠扬的旋律配乐,营造出孩子心中的童真与无邪;几乎贯穿全片的低机位和仰视角,则更好地展现出一个孩童眼中的主观世界。
在这9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仿佛也成了片中的男孩,跟随着他的脚步与眼眸,一起体验那段难以磨灭的故乡之情和童年之忆:虽然父亲为谋生计被迫经常离乡,但母亲仍给予了他挚爱的陪伴和向善的教导,爷爷则成了他解惑爱情、感知成人世故的开导者,安静的奶奶无时无刻在细节处流露出对他的关爱,她是身边温暖的依赖和坚强的榜样,寡言少语更显爱得深沉。
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他们对一生所爱的真诚与专注,都让男孩建立了相信爱情的执念,也拥有了明辨真、善、美的心灵......虽然相比如今世界的缤纷多彩,童年的街道与房屋自然是单调而黑白的,但当父母带他走进梦的影院和戏院,他依然能够去感知未知世界的精彩(《公元前一万年》《飞天万能车》),去体悟面对困境和挑战的勇气(《双虎屠龙》),去发现丑恶面貌下心灵的善良(《圣诞颂歌》》)......这份对故乡的爱是弥足珍贵的,当时空变换、青春渐逝,童年的点滴碎成了回忆的断章,对故乡的追忆与留恋也就不自觉地化作了难掩的缕缕伤怀,情到深处,导演便将伤怀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一句句亲切的对白,一曲曲浓情的旋律.....用诗意的艺术方式,向我们吟唱着他内心的快乐和伤感,也以此献给留在故乡、离开故乡,回到故乡,迷失故乡的每一个人。
《贝尔法斯特》,一首导演写给自己的情诗,若要为它起一个题目,我想就叫:有一种伤怀叫故乡。
这是一个太过个人化的故事,有一定的文化壁垒,不了解或不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纯粹对观众来说,我个人认为移情作用不强,是一个不太动人的故事。
但导演的手艺精湛,使得整个影片在导演视角成为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1968年,北爱尔兰教派冲突,少数激进的基督教新教教徒为了自身利益,驱逐天主教教徒,而发生的骚乱、破坏事件,且越演越烈,贝尔法斯特则是该事件的主要发生地。
影片从一个小孩-巴迪的视角,讲述了住在贝尔法斯特他们的一家,原本与街邻过着祥和、宁静的生活,被暴力事件给打破。
从此街区不再安宁,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在动荡中寻求出路。
其间巴迪一家在事件的笼罩下,表现出勇敢、乐观、正直和友爱,但也有无奈、不安、痛苦和愤怒。
那段记忆对大多数人包括巴迪的家人来说是沉重的、灰色的,但对成长中的巴迪来说却具有深刻的意义,让他能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视角,来看待这段时光,虽然令他紧张、不安,也有成长道路上的恐惧和迷茫,但有关爱他的家人、邻里和他热爱的电影、戏剧。
与很多在贝尔法斯特的家庭一样,他们在选择离去或留下的痛苦中挣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但最终为了家人的安全和前途,不得不割舍掉亲情、友情和爱情,离开了带给他们很多回忆的贝尔法斯特。
在观看了影片之后,觉得故事非常平淡,虽故事背景显得恐惧、暴力,但从小孩视角,削弱了戏剧张力,很难激发我对巴迪及他们一家的移情作用。
为什么导演会这么用心来制作这部电影?
电影的开放式结局让我们明白了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终极欲望。
影片的导演肯尼斯·布拉纳是一位才华横溢导演,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员,出生于60年代,生活在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为了避免受到“北爱尔兰问题”的波及,肯尼斯·布拉纳一家在他9岁时搬到了英格兰伯克郡雷丁市。
《贝尔法斯特》其实是导演本人的真实写照。
他想要告诉我们影片中巴迪的那段时光对成就后来的肯尼斯·布拉纳是多么的重要。
这一段是导演肯尼斯·布拉纳个人成长的生活故事,故事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局限。
巴迪及家庭成员是该片的主人公,在宗教冲突的环境下他们不是直接的受害者,虽然也被卷入其中,但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而这种选择也不需要拥有很强的意志力。
他们每个人在事件面前都展现出了个人的优秀品质,但事件作用于他们每个人时,没有因为某方面的弱点而导致危机更大。
他们在危机面前都是在被动地接受或躲避,没有从行动或内心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父亲史蒂夫·麦奎他没有受到少数激进的新教教徒暴力行动的影响,坚持个人立场,即便是受到比利的威胁。
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四处奔波,背景事件让他决定要带家人离开贝尔法斯特,而现有的经济条件成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的困难,但不是绝对的障碍。
妈妈在整个事件中是一个保护者角色,为了巴迪和哥哥威尔的安全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同时在道德上对兄弟俩绝不降低要求,她在暴力事件面前显得惊恐和无助,在每次爸爸的离开时表现出不安,但也无奈。
爷爷和奶奶对巴迪的困惑能像朋友一样给予最中肯的建议,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事件面前非常淡定,特别是一家人决定要离开贝尔法斯特,奶奶虽然不舍,但为了一家人的幸福,她独自留在了贝尔法斯特。
哥哥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次要的角色,这可能是因为导演肯尼斯·布拉纳是家里第二个孩子的原因,所以在虚构故事中也不能缺失这个角色。
巴迪在整个影片中是故事的中心,家人爱他,邻居对他友善,他自己是一个听话、懂事、有上进心的小孩,影片中的他或许还不能理解父母想要离开贝尔法斯特的真正原因,只有现在的肯尼斯·布拉纳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要不要离开贝尔法斯特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有绝对的选择自由。
更加关键的是,任何选择结果,都不会导致他们更大的风险。
在通常的情况下,生活、工作和学习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他们的房屋没有被破坏,家人也没有受到直接的攻击,虽然在影片最后巴迪、妈妈和巴迪被劫为人质,那也是一个巧合。
电影《贝尔法斯特》的很多场景就有导演肯尼斯的未来成为导演和演员影子。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的阐述我将巴迪换成肯尼斯,这也是导演采用小孩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所在,也体现出导演自身内在的冲突,那段历史,对肯尼斯家庭和大多直接经历者来说,是伤痛,是无奈,所以导演从形式上采用了黑白色调,但对于肯尼斯个人来说,负面的影响可能只是很小的部分,更多的是对他成长的正面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给他的教育,家人之间的关爱,邻里之间的友谊,成就了他高尚的品格;电影一开始,剧中小时候的肯尼斯在游戏中扮演的中世纪战士形象与他未来自编自导的《亨利五世》有着某种必然的连接;看戏剧和电影成了肯尼斯童年最期待的事情,也许这是肯尼斯未来成为导演埋下了种子;在学校里,为了能接近凯瑟琳,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算数成绩的排名,这丰富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糊里糊涂地混在了激进分子队伍中,又惊慌失措地“抢劫”了商店,还莫名其妙被当作了人质,这些亲身经历对肯尼斯作为演员又有非常大的意义。
用阿德勒关于“自卑与超越”的心理学理论来说,肯尼斯在这段时期的无助,最终成为他提高个人的价值,为个人带来安全感而不断追求优秀与卓越。
这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作者有绝对的自由来组织故事结构和选择故事场景。
@STHLM电影节 太适合做闭幕电影了,忧伤又暖心。爱尔兰版jojo rabbit
-0.5 拼贴画电影,能夸的地方很明显能挑的地方也太多,大到结构都有问题小到配乐都不会用。不过好在温柔地讲故事总没错,提醒每一个浪子都要记得,家乡永远有关心你的人。家乡外是彩色,家乡里是黑白——nostalgia果然是令人心碎的美丽。拿罗马相较是某种不恰当,各有各私人,共鸣大有差。糖衣太过夸张,这不过是糖衣外面那层糯米纸
High Noon is good
你知道你是誰對吧?你是貝爾法斯特15號的巴弟。
既是导演的童年往事,也是导演的故乡回忆。记忆中的场景每一幕都被精心设计,同时也塞满了真情实感,但片子整体在同类型中还是不算出挑,故事离我们太远,无法共情和信服。好在朱迪丹奇的表演在结尾起了力挽狂澜的作用,让结尾的三句话也格外共情。
好吧,不是每一次黑白都是影片牛逼嘎嘎的特征
动荡年代的完美一家人:母亲靓父亲帅儿子可爱聪明爷爷奶奶慈爱全家三观正——既是对贝尔法斯特这个城市一封温柔的情书,也是用亲情和人情冷暖对历史伤痕的一次疗愈。只要有爱,不论离开还是留下,都是可以承受的选择。
很喜欢 虽然很多人拿来与罗马比较,但私人认为比罗马更有共鸣更易代入。尤其中国也有那么多离开家乡的人。里面的妙笔太多了 帮外孙出主意作弊的爷爷 画丝袜的奶奶 抢加酶洗衣粉的孩子,为了和心爱女孩坐一排而拼命读书的小男主,拉帮结派的小太妹……家乡的符号不就是由这些元素和妙笔组成的吗?
ost好听
三星半。运动镜头很流畅。Van Morrison快要承包BGM了
音喜糖水片,全片发展标准冲奥模板剧情。作为第一主角的小男孩的表演痕迹太重了,很出戏。女主的两段moment与电影格格不入,简直是为冲表演奖刻意量身打造,正好也主转配,女配提名大概稳的。詹米多南的角色完全工具人,奥斯卡如果连这种表演也提名,真是没必要。
粉饰太平片儿是好莱坞新趋势吗
“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故乡这两个字,无论最后扎根在哪里,都是不一般的份量。那些熟悉的一草一木、楼房街景,甚至于讨厌的邻里和八卦,在走之前和走了后都是会想念、留恋与不舍的。但就如片中老一辈所说的那样,“There were no roads to Shangri la from our part of Belfast.”“Get yourself to the moon. ”“I'm going no where you can't find me.”走吧,不要回头,走或留,都需要勇气。
最佳剧本体现在哪啊???
导演本人真是本色出演洛哈特教授。。
画面、剧情和音乐三足鼎立的经典案例,三者谁也不服谁,各玩各的。画面借鉴《罗马》,用黑白影像展露自传体故事,抛弃色彩强调光影。而剧情却是十足的现代人喜闻乐见的现代故事,在剧情方面没有任何升华点,全程都在营造幽默感,用尽全力铺垫的忧伤和悲痛终于在戏谑与欢快的配乐中化为泡影。音乐总是如歌剧中那么一鸣惊人,但是电影中显得那么喧宾夺主,每每想要引导观众情绪,却搞的要把好不容易产生情感的观众通通拉出戏。肯尼思布拉纳在导演这方面就像个孩子,想要凭着孩童的天真与单纯博取观众的好感。
其实还不错,肯定算不上糟糕,奥斯卡级别的开局,结果导演并没有能抓住更优秀的故事脉络,虽然有一家三代的生活史,但却有点轻佻并没有那么厚重,模特出身的女主演得不错~
又是一部又空又长的mv 好多镜头刻意得让我反感…
3- 继续呼吁肯尼思好好演戏系列
同样是儿童视角的回忆往事,同样精致的摄影运用,本片更显一份童真有趣,音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