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卓琴音色清澈,奏起溪流般隽永流长的旋律,衬得罗品文和女儿小静因琐事而起的争吵更显嘈杂,覆在前景的车玻璃同时具备“窗”的透明性和“镜”的反射性,摄影机透过它,使得车外流动的建筑与车内静坐的人物形成物理性的“叠画”,而镜头和“窗/镜”交叠而成的框中框构图又成为电影的“重音符号”,进一步强调出建筑与人的同构属性。
电影仅在第二分钟,就已建构起明确的表意体系。
齐泽克在《建筑视差》中尝试性地把建筑与拉康的三界进行缝合,在建筑中,实在界意味着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关乎生活或结构的实用主义成分;象征界对应建筑的符号性体现和意识形态表达;而想象界关乎人们在建筑中的想象和感知。
《瀑布》不是纯粹的疫情电影,但片中人物的精神创伤、阶级跌落、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异化却都是滋生在疫情的笼罩之下。
而影片架构的人与建筑的同构关系,也使得疫情对于建筑三界的入侵清晰可见。
影片前半段,冷质的蓝色作为疾病和异化的隐喻始终弥漫在罗品文与女儿的居住空间中,叙境内的缘由是大楼防水工程蒙上的巨大蓝色帆布,帆布之于建筑即是口罩之于身体,也意味着疫情对于人的侵蚀。
这种侵蚀首先发生在建筑的想象界,罗品文的精神困境和疾病正是随着空间中蓝色成分的蔓延而加深。
在罗品文精神分裂发作的夜晚,整个房间在她的幻觉中被蓝色侵占,象征着温馨与均衡的暖色灯源缺席,标示出她感知的失调,在由蓝色打造的沉冷压抑的空间中,女儿的举止怪诞而僵硬,家庭关系也在罗品文的想象中陷入困局。
此外,作为个体潜意识重要表征方式的梦,也折射出罗品文的知觉和想象。
她梦中“没有防护”的大楼由密密麻麻的同质单元堆砌而成,过分简洁和功能化的结构使建筑如监狱一般冰冷,酷似曾饱经批判的现代主义风格。
罗品文在梦中对于建筑的焦虑感知,深埋于现代化严密科层下社会关系的异化,失业和阶级跌落的风险又在疫情的推波助澜下被无限放大,以此成为罗品文严峻的精神危机。
罗品文梦中的大楼
美国芝加哥市的Cabrini-Green罗品文对于社会关系的隐忧也在影片前半段演变为现实,缠绕在她耳边瀑布的幻听也照应着片名Falls的另一重释义—坠落。
失业的罗品文面临着社会身份的缺失,正如疫情对于建筑象征界的侵蚀,在城市的鸟瞰镜头中,蒙着蓝色帆布的大楼与众建筑群格格不入,表现出疫情肆虐下个体的异化与疏离,而帆布对于建筑外观的蒙蔽又直接抹消了建筑的符号表意功能。
而在罗品文面临精神失调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困境后,意外引发的失火直接导致了建筑基础功能的失灵,也预示罗品文自理能力的退化,疾病恶化下的她不得不转入精神医院。
疫情对于建筑的侵蚀最终抵达实在界,蓝色调笼罩下的房屋里布满积水,厨房被烧毁,卧室和餐厅也一片狼藉,建筑不再是满足人需求的适居地带。
而在电影的多组构图中,人物似乎被困在大面积的墙和门框形成的矩形间隙中,在红色或蓝色等极端影调的映衬下,建筑非但不生产空间,反而成为压榨和蚕食居住空间的异化实体。
疫情始终是进行时态,但口罩总会摘去,像片中掀去蓝色帆布的大楼,也像在善意和温情中复健的罗品文。
疫情和片尾的山洪一样,只是命运施给个体的无数挑战之一。
某种程度上我是信任影片的善意的,我也希望凝望大楼时,看到的不是蓝色帆布,而是由“人”组成的化为潺潺细流的“瀑布”。
一直不清楚麻麻具体是得了什么病,看到这还是有些泪目
被蓝色防水布笼罩着的楼,好像这几年一直躲在蓝色口罩背后的我们,被闷得疲惫不堪透不过气
终于拆掉了这层障碍
重见天日☀️
戏里可以改温情,但现实却没有办法改变,泪目😭
看到的时候眼前一亮,好有心❤️如果说《美国女孩》是SARS背景下的母女冲突及和解的故事,那么《瀑布》就是新冠背景下的母女互相扶持守望相助的故事。
两个女儿,一个稍显自我太过叛逆,一个成熟到让人心疼;两个家庭,都是学业,房贷,工作等一地鸡毛的问题。
可能最近发生了太多事情,愈见得百转柔肠了起来,个人更喜《瀑布》多一些。
感觉母女关系大转变太过理想化了些,在最后心也跟着揪起来,但想想母女俩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为了自己和为了对方,都会努力变得更好的,一起好好地过下去!
瀑布,如果不是被裹挟其中,忍受冲刷,眼看着被巨大的水流冲走一切,其实是一个疗愈的意象,所有的事情都会被冲淡,快乐如此,悲伤亦然。
站在人生边上看瀑布真的很疗愈,任何不开心的都可以被冲刷掉,紧握手边的快乐活在当下!
流水的身份不过送运,冲走的自然会有新的来填补,但是经历过,就好好地珍惜对待。
遇见彩虹🌈
“以后不要再对我说:‘你还好吗?
’,我会想办法好起来,好好地跟你一起过下去。
”钟孟宏用温柔、琐碎的句子,化成锋利的刀,对准的是疫情时代下社会的病状。
蓝色的瀑布铺天盖地把人包裹,里面是孤独,空虚,忧郁,还有时刻存在的距离。
现在似乎很流行这个,《瀑布》对准的仍然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状态,用了“臆想症”这种相对极端的例子,实际上还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
影片的开头欲扬先抑,一个离异的女强人母亲,一个有些叛逆的高中女孩,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场早有潜伏的疾病,于是女强人变成女神经,18岁的女孩开始面对生活的真相,母女之间互相依赖,互相搀扶,最后走向平凡,走向明天。
这其实是个家庭电影。
用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其实电影中设置了很多相当典型的社会形象。
在前半段的电影叙事中,导演用这些典型形象里里外外剖析了罗品文的一生:高压的工作环境,公司无情压榨员工,遇到疫情提出了百分之二十的降薪;叛逆期的女儿,面对着台湾高考的压力,因为隔离同居一室也只能口罩相见,甚至不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失败的感情经历,就算已经离婚三年,对方婚内出轨,也还是一片深情,视若无睹;甚至居住环境都可以算在里面,一张巨大的宛如瀑布的蓝色防水布隔绝了屋内与屋外,一丝阳光都透不进来。
围绕在身边的一切都压抑,痛苦,让人喘不过气来,这也滋生了罗品文的臆想,其实有点“被害妄想症”的意思,因为她发现这个世界对她有浓浓的敌意。
耳边嘈杂的、吵闹的瀑布声就像无情的现实本身,而那些渺小的、无助的抵抗就像是对现实本能的抗拒。
所以罗品文“看见”骂她bitch的女儿,“冲进”瓢泼的雨幕,“抵抗”站在门口监视她的士兵,这其实都是她情感、心理的现实化反应,是她眼中的世界。
随着罗品文病情的转变,影片的色调也有所转变,这是《瀑布》给人非常印象深刻的一点。
看到了开头的“Netflix”我几乎立即就猜测到了片中肯定有非常浓厚的好莱坞影像风格,前半段影片确实是这样。
从发现病情时的“悬疑片”,到第一次治愈病情失败的“恐怖片”,《瀑布》都有着相当高饱和的总体色调,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蓝布下的客厅,甚至让人有一种在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的感觉。
但是当女儿开始尝试着尽力陪伴、理解母亲,母亲又找到了一份超市的工作后,影片的后半段主要以低饱和的小清新色调为主,更加贴合现实,充满纪实感,有点台湾新浪潮的味道,力求展示出平凡生活的真实样貌。
贾静雯在片中贡献了优秀的演技,她一举登上金马奖影后确实是实至名归。
为了体现罗品文角色的前后对比,贾静雯肯定观摩了不少精神病患者,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前面的公司高管浓妆艳抹,穿着职场风范、干净利落,性子风风火火、直言不讳,后面的精神病人一身白色衬衣,因为药物治疗而反应迟钝、记忆力差,时常目光空洞、无话可说,手上经常不自然地做小动作,像是一种始终无法融入社会的紧张。
我们似乎不难看出导演想向我们传达出来的思想——平淡是福。
那些住在豪华公寓,拥有崭新豪车,看起来过着风风光光的生活的人,实际上背后却背负着每个月12万的房贷车贷,这些都是虚假的繁华。
生活在其中的人才知道,或许这一切还真不如住在一个二室一厅的小单元楼的屋子里,但是却没有负担,来去自由,一家人围在饭桌旁闲聊,这样的时间才是真正的幸福。
同样,《瀑布》中也很好地营造了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体现在较多的单人中近景和平行线构图上(人和人之间缺乏交互感),体现在永远存在着的口罩、包裹一切的蓝布、隔绝牛奶温度的叶帘、泛蓝褪色的色粉画、脑海中回荡着地温柔男声......这种距离感化为孤独,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了每个角色身上。
《瀑布》的最后以一个开放式结局收尾。
就在所有人以为要Happy Ending的时候,突然爆出一个冷门,女儿小静面临了一场突发性洪水,是生是死下落成谜,虽然最后的画面中出现了小静的衣服,但是始终还是没有揭露她到底是不是小静本人。
这个结尾像是一种暗示,也是导演让片子不沦落为终极合家欢鸡汤而给我们的当头一棒。
如果小静死了,那么罗品文可能注定得到一种温暖就要失去另外一种,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可能时时刻刻身边都围绕着这样散发着善的光辉的耶稣基督;如果小静没有死,那么这一场声效宛如“瀑布”的洪水似乎也暗示着她的未来,她也终有一天会被残酷的现实包围,遇到属于自己的苦难,这可能是在无数次“懂事”的妥协与退让之后的反弹,也有可能就像她的母亲一样,毕竟精神病大多都会遗传。
在影片中,导演似乎撒下了许多希望的种子。
蓝色的防水布终有一天揭掉,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罗品文眯着眼看向远方,开始叙说回忆,这些记忆终有一天会被慢慢淡忘,直到它们不再成为伤疤。
于是蓝色的瀑布消失,正如口罩总有一天会不再成为出门的必备品,疫情会结束,人与人之间会靠的更近,会不再惧怕传染,不再拒绝拥抱,不再回避亲吻。
请不要对世界说:“你还好吗?
”,这个世界会想办法好起来,好好地跟每一个人一起过下去。
2024年的第一部电影。
因为作为一部台湾电影,细腻和温和的情感,再叠加贾静雯和陈以文的参演,所以才有的观影兴趣。
影片讲述了一个离异家庭中,母女两人在敌视和矛盾的平静生活中,因为母亲被裁员的缘故,进而出现幻象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母亲患上了精神类疾病。
同加上经济原因,女儿从被照顾的对象变为照顾方,最终母女两人在疗愈的过程中,形成了和解。
作为了影片的两个主角,品文和小静作为母女之间的相处,从家庭和心理层面上具有许多叙述和启示的意义。
品文作为一个离异的母亲,一直在丈夫离开后无法找到生活的依靠对象,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强势的家庭支柱。
因此对于女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种精神支撑的附属品,作为一个即将步入大学的青年,母女双方必然容易产生矛盾,甚至产生敌意。
期间,因为品文在受到降薪通知以及被公司裁员后,失去了物质上支柱能力,其个人十分无助,这点在影片中面对前夫的到来有了突出表现。
但前夫的拒绝,最终酿成了品文的悲剧,由此各类幻象产生,最终住进了医院。
在出院后,女儿的理解和支持,在加上充满和谐的工作环境,慢慢地终于走出了原本的困境。
而小静作为女儿,首先是小时候家庭的不和睦,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伤害,诸如片中她所描述的“爸爸只是一个提供精子的男人”等等。
并且作为离异家庭的女儿,受到母亲的高压,并且缺乏被需求感,导致自身对于家庭关系的排斥。
而正是在品文患病后,小静的价值需求被极度放大,独立和成长速度飞快。
此时母女双方的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互换,小静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母亲多了一份理解。
并且在遇到母亲产生门外有卫兵的错觉之时,小静先是信任母亲,再去解决母亲的疑虑,已然表明了小静对于母亲的照顾能力。
最后在品文逐渐走出疾病时,诸如其中小静做主卖房事件等,表明了双方的地位平等性。
因此在周末郊游上车之前,品文的再次唠叨,说明了品文在恢复的同时,也表明了虽然双方可能在表象上会在一定程度回到过去的状态,但是双方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充满着双方关系之中。
影片的最后,出现了一定的反转,诸如小静遭遇洪水、品文的锅中水溢出等,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生活充满着善变。
当然在品文乘坐公交车时,玻璃上显示着一张“南无阿弥陀佛”的纸签,暗示着双方能够走出的结局。
当然导演如果按照悲情演绎,双方最后发生不幸,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生活真实的一面。
只是这样显得影片过于压抑。
影片在后半段中,在房产中介经理和陈主任的出现,一扫前面的压抑场面, 带来黑暗过后的阳光。
回到演员的演技,作为主角的贾静雯,处于台湾的影视圈中,似乎在个人努力之下,并没有遇到中年女演员的危机。
随着年龄增长,一部部的精品佳作频出,实属难得。
在本片中,前半段非常流畅和贴近,但是在饰影后面的精神类疾病患者时,存在一些刻意为之的痕迹。
反而是小静的饰演着,全片下来呈现了良好的演技。
本片其实不仅针对精神类疾病患者,对于家庭关系的处理,也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与《阳光普照》一样,钟导的最新长片依旧选择了一个具体的自然意象,瀑布。
所谓瀑布,即流动的河水突然垂直跌落,而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这段关于瀑布的地质学解释似乎就是电影故事节奏的再现:数不清的矛盾在开头埋伏起来,中期爆发后如同一个个变瘪的气泡,中后期闹剧结束,看客便目睹如何收拾整理这凌乱的残局。
品文的生活似乎一直按照最精确的钟表行进着,她也如此要求着身边的人跟上她的频率。
影片多次直接强调时间:开头七点三十分一到,品文便叫女儿小静起床上学;晚上六点三十分,品文叫女儿出来吃晚餐……而其他有钟表出现的情节总是那么揪心,例如阿姨宣布不再品文家做事,品文的资金危机第一次被披露的时候,墙上的钟表为6:01;品文思觉失调以为前夫回来过,墙上的钟表为8:29……在这里我可能会有过度解读的嫌疑,但我相信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数字一定是有意义的,而这“差一分钟就圆满”的时间实际暗示了品文的生活正在逐渐脱轨,以往按部就班的精密仪器出现了故障,她的生活不再听后她的号令,一切都在分崩离析。
影片开头的特写
居家隔离的晚饭
打扫阿姨表示自己没拿到薪水
品文思觉失调,出现幻觉就如在家里工作了十几年的阿姨充满疑惑的发问:好好的一个家,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那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瀑布是如何形成的?
原本平稳前进的河流遇到断层、凹陷等地区才会有瀑布出现。
断层、凹陷本身就存在,但一滴水形成不了,一股小溪也形成不了,只有足够多的水一起涌入,才是造成瀑布出现的罪魁祸首。
由此,品文的崩溃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她不是因为突然出现的断崖——疫情而崩塌。
在那个与我们接近的时空里,她的崩溃缘由是离婚、工作、资金压力、女儿的青春期、减薪、邻居,甚至是楼外围着的蓝色防水布的总和,或许女儿疫情感染的风险只不过是导火索。
生活蔓延开细枝末节的压力,她的精神也逐渐崩溃。
过去如钟表般规律的生活使她能够勉强坚持,或者说靠工作来逃避,凭着习惯做正常人,但当工作停滞,遇到必须正面这些困境的时刻,品文措手不及,因此毫无疑问地溃败了。
时间没有半点罪恶感,依旧厚着脸皮,如同平常一样流淌过去。
它不在乎自己冲毁了什么,反正时间带来的伤痛也会被时间抹平。
就连瀑布也是暂时的,耳朵里的声音终究会消失,一切都能够重新来过。
未来会怎样,也没人会知道。
《瀑布》是台湾著名导演钟孟宏于 2021 年推出的最新作品,这位近年来凭借《阳光普照》名声大噪的桀骜不驯的名导,在这部新作之中又一次尝试将镜头对准边缘人群,以新冠疫情期间一对母女被迫隔离在家作为开场,讲述了一场看似突然实则不可避免的家庭悲剧以及这对母女从生活的废墟中努力自救的故事。
影片沿袭钟孟宏之前作品的作者电影风格,采用象征电影的手法,将影片中罗品文心理压力、生活负担以及事业与生活上的不对位不平衡以具象化的“瀑布”点题,生活上的“瀑布”犹如遮蔽在落地窗外的蓝布一般,遮住了罗品文的光辉,也冲垮了她的心理防线,在这一核心人物塑造上,罗品文的形象更像是前作《阳光普照》中阿豪的一种延伸,也是钟孟宏对前作中没有花过多笔墨去展开的人物的一种补偿。
相较之前的作品,钟孟宏的这部新作,人物更少、更简洁,情节铺垫做的也没有前作来得细致入微,而母与女在情节转折点之后社会身份上的发生的对换,也不过是钟孟宏前作《失魂》中继承过来的“游魂电影”的核心,即借女儿的视点来重新解构母女关系,让女儿从学会换位思考开始,逐步理解母亲的遭遇并实现对这个家庭的自我救赎。
这样看来,似乎钟孟宏的这部新作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更像是对以往作品的一次“集大成”?
幸运的是,我在《瀑布》的视听上,看到了钟孟宏对影片表达的新尝试。
一、对于类型片电影技法的运用 钟孟宏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影导演,他的电影更接近于托德·菲利普斯或是丹尼斯·维伦纽瓦的作品,是用成熟的类型片视听语言作为自己传达作者电影主旨的主要工具的。
《瀑布》中就有大量类型片的电影技巧的运用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恐怖(惊悚)类型片的手法,在影片的前半段得到了大量且有效的使用,如巧妙借用镜像来塑造压抑诡怖的气氛和人物关系,利用人物近景正反打和缓缓推进的镜头,辅以紧张压抑的气氛音乐,将罗品文逐步走向癫狂的形象明明白白地摆在观众面前,吸引眼球的同时,也是情节上的很好的助推剂,促使另一核心主角小静必须要尝试去解决问题,推动人物形象的成长。
而这一系列的视听设计,竟然和《美丽心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题材和风格上可以说是跟本片大相径庭,但是这两部影片都巧妙地在影片前半段运用商业类型电影的手法为情节进展服务,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美丽心灵》中身患精神疾病的约翰·纳什在自己的脑海中臆想了一个精彩刺激的特工间谍故事,为影片注入娱乐性质的同时,也使得影片之后揭开悲剧性的真相的那一刹那,对观众而言会显得更具落差感和冲击感。
作为一位具有成熟视听语言构建能力的导演,我相信钟孟宏和朗·霍华德一样,都有着这样一种将类型片手法为己所用的理念,《瀑布》一片就灵活运用惊悚电影技法,成功地塑造了悬念。
二、超现实的声音音效处理 影片几处声音设计上也颇有意味,如影片第一个超现实的情节转折点,即罗品文出现第一次臆想跑出家门试图在不存在的雨夜中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这里将一虚一实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内景放在前后展现,虚景中狂风大作倾盆大雨,而在实景中,确是静寂无声,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边的声音和画面设计上都尝试通过强烈的同场景对比来展现罗品文步入癫狂的开端,这里也是她心理防线崩溃的起点。
同样在声音设计上用到强烈对比手法的还有电影开端母亲敲门催促女儿吃饭却只得到女儿沉闷模糊的拒绝,以及之后女儿母亲身份换位之后母亲对女儿同样隔着一扇门发出的模糊沉闷的拒绝言语,这边巧妙地利用声音凸显出了母女之间关系的隔阂和疏离感,也是推动了女儿小静对母亲遭遇的理解和反思,从而能引出之后的情节发展。
影片在声音设计上的最高潮无疑是在影片接近末尾处母女对话间罗品文主观性的逐渐提高分贝的瀑布声,这段瀑布的流水声由女儿提到的前夫所引发,也是影片第二次以罗品文主观角度向观众展现她所能听到的“声音”,这段声音处理与其说是罗品文脑海中的“声音”,更不如说是她贯穿始终击垮她心理防线、将她逼入癫狂的罪魁祸首的物象。
这股声音在观众的耳边萦绕、渐起,又随着女儿的呼唤缓缓淡出,一方面表明了罗品文重回正反打对话,脱离了单人独角的恍惚戏份,另一方面更是说明了她个人对于这股力量的阶段性战胜,她对女儿的爱和对生活的信心让她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心魔,使之成为影片点题、点名主旨的巧妙设计。
三、摄影色调对视听表达的作用 作为多次斩获金马奖最佳摄影奖的钟孟宏来说,他能充分利用摄影画面、色彩设计来为自己的表达铺路。
和前作《阳光普照》和担任摄影的《同学麦纳丝》相似,钟孟宏在这部作品中的整体摄影基调都维持着低饱和、高对比,色彩丰富又不显得过分艳丽,整体呈较暗调子的风格,而看得出来在本片中有特殊设计的是,前后半部影片的摄影基调有明显的差异,前半部为了突出母亲性情大变、家庭破碎的悲剧性、诡异性,摄影画面更偏高对比度、暗调,人物身上常常缺乏光照,以大量室内画面为主,更是突显了人物以及家庭所处的困境,大量场景让人梦回《寄生虫》《下女》等阴暗风的韩影。
而在一些特殊设置的场景中,如女儿的卧室、家里的客厅,受到窗外蓝布的影响(点出了光源色彩的来源,明确了场景和情节点的现实性),整个场景往往都呈现蓝色,这边设计不仅凸显出了人物所处的困境和沮丧、低迷不振的状态,也是在旁敲侧击地让观众关注到窗外的蓝布所指代的“瀑布”,也就是裹挟着这一家人走向苦难和不幸的潘多拉魔盒,强化了这一象征在影片中所占的份量。
后半部中不论是内外景的占比、画面整体的调子还是单色彩的特殊设置场景和前半部有着天壤之别,更多的外景、更偏暖色调和亮色调的整体基调以及更偏生活化的影像风格无不体现母女经过自救终于迎来曙光获得新生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在超市面试的那一场戏的一组齐轴镜头中,逆光拍摄超市经理的画面,间接凸显出超市经理人性的弧光,也预示着罗品文母女的未来将迎来新的曙光,不少善良的人选择去帮助这对母女,也是作为导演的钟孟宏对人性本善的一种社会性的期许,这也是他这些年众多作品所表现的共通的社会母题。
钟孟宏的电影总能给人带来特别的感动,在他故事中的角色,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与挫折,总能看到那么一线生机并重新站起身来奔向自由和远方。
这也许也正是钟孟宏本人对社会的期许,积极生活,家人们互相扶持,再难的艰难险阻也能跨过去。
正如片中陈主任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难堪的过去,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且,未来会怎样,也没有人知道。
”人所能做的,也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把当下的日子过好。
《瀑布2021》贾静雯饰演的罗品文原是一位公司高管,离婚与上高中的女儿在一起生活,从疫情居家隔离后,不仅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也逐渐出现问题,最终被检查精神出现了问题。
之后在坚持吃药与女儿的休学陪伴下,重新开始工作,妄想症褪去,生活慢慢的恢复正常。
很喜欢贾静雯的表演。
看的时候时不时的想起《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和《至尊红颜》中的媚娘,那么灵动活泼,在这部电影里却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呆滞,恍惚,有时木讷,有时战战兢兢,看完心里感到了难受。
开篇的反转很好,在餐盘上写“bitch”,锁在房间不出屋......原本以为是女儿的叛逆期表现,没想到后来揭晓答案,一切都是母亲的妄想症所致,期间的母女关系,互相折磨又彼此需要,这应该也是很多家庭中的写照。
两个小时,大量的日常戏,笨拙,缓慢,拍得像电视剧一般的质感,焦虑与失序如同瀑布激流抵达生活中央。
生活中总是有不少瀑布激流的时刻,经济崩盘,疾病突袭,关系的分崩离析,这些也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隐喻,真的有蛇,真的有瀑布,人真的会被水流冲垮,当然也会安然无恙。
而口罩会摘下来,蛇会抓到,人最终都会好起来,会过去的,一切都会过去的。
本来没什么感觉,但是不得不承认看完两三天后我仍然还是有生理反应——左耳耳鸣,尤其是晚上比较安静的时候,可以听到很大的瀑布声,不确定是不是有什么心理暗示?
我不得不再回忆我面对的激流究竟是什么......
两年前的一场疫情给全世界带来措手不及的强烈冲击,电影业也未能幸免。
不过,创意无穷的电影人也从中获得不少灵感,近两年创作出一系列与疫情时代有关的作品。
不论是以疫情为背景的金熊奖影片《倒霉性爱,疯狂黄片》还是直面疫情冲击的短片集《永恒风暴之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起欧美导演率先掀起后疫情时代的创作潮流,华语电影导演也不甘落后,刚才提到的《永恒风暴之年》里有一段《隔爱》是由新加坡导演陈哲艺执导,出色捕捉到疫情隔离期间生活在北京的一对年轻夫妻和小孩的故事。
而在电影长片创作方面,目前最让我深有感触的莫过于台湾导演钟孟宏的新片《瀑布》。
影片曾入选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之后更以黑马姿态拿下金马最佳影片奖,是继两年前的《阳光普照》后,钟孟宏再次荣获台湾电影的最高殊荣。
钟导演最擅长拍摄家庭伦理题材,从《第四张画》到《失魂》再到《阳光普照》,用各种角度和形式来剖析家庭内部复杂的亲子关系,这部新片自然也不例外。
▲贾静雯演绎出色故事以单亲妈妈与女儿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地揭开这个貌似简单的母女情之下掩藏的秘密。
导演选取了疫情时代为背景,而不同于大部分欧美导演的疫情题材作品,其出色之处是将疫情隔离的孤立无望感植入到这对母女关系里,使观众对此产生共鸣;同时采用不确定的叙事视角引出各种频繁的意象/幻象,制造出扑朔迷离的悬疑感。
刚开场没多久,剧本就轻易引导观众误以为这是一个叛逆女儿对抗母亲的青春成长故事,然而迅速的反转立即推翻了这种陈词滥调的情节建构,逐渐揭开母亲身患精神疾病的秘密。
由此抛出一个不确定叙事者的视角,令情节发展出现了模棱两可的暧昧性。
这种暧昧性叠加在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彼此失去信任的基础上,令大部分的情节呈现出虚虚实实的悬疑感,再加上女主角贾静雯惊艳的演技,使观众一下子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哪些是母亲幻想出来的情景。
通常这类精神病人为题的故事很容易陷入剥削的嫌疑,比如刻意放大疾病发作时的刻板印象,或者是疾病给家人带来痛苦之类的俗套。
出乎意料地,剧本对精神病人的现实关注给予了相当多的篇幅,从母亲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受到的尊重和关爱,与病友彼此分享心事,再到她病愈出院后重返社会,求职时没被歧视,更受到追求者求爱的情节,都令我倍感欣慰。
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对精神康复人士的包容和关爱,对于病人完全的心理康复相当重要,丝毫不亚于病人与家人关系的重建。
▲疫情时期下的母女关系剖析相比起前半段高能预警、此起彼伏的悬疑情节,后半段情节主要解释母亲患病的缘由,一方面是她对前夫离去的耿耿于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女儿,就此回到了钟孟宏最拿手的亲子关系剖析。
眼看母亲病愈,母女关系逐渐和好正常,正当观众以为大团圆结局时,最后的15分钟却叫人措手不及,仿如乘坐过山车般惊险。
剧本故意破坏此前营造的舒缓感,暗示了无人可预测的命运,再次回到疫情时代的隐喻。
这个可圈可点的设计凸出了声音与记忆的隐秘联系,与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记忆》产生了惊喜的共鸣。
在接近最后才完全揭秘片名的含义,这个压到最后的绝招着实让不少观众错愕不已。
相比起残忍讽刺的《阳光普照》,这回导演算是没下狠手,还给出了乐观的希望,这个致敬电影大师基耶洛斯夫斯基《红》的结局耐人寻味。
assimilat,confront。
理解透彻:会去驱赶那些卫兵,站在她的视角理解。
confront:父亲的电话就在这里,你问她,还会回来吗?
那是,瀑布的声音。
就好像,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困境。
需要自己去踏踏实实突破它,仅此而已。
每个人想要的生活,都有价码。
可对我,其实是,失控与否。
我哪怕失控都一直是自己控制并且意识到的。
可,微醺带来的舒服,确实不会伴随着多强的心力控制。
所以,就做好自己能做的叭。
还有六章,概率论。
前天刚刚看完《瀑布》,心情压抑得难受。
昨天下午,屏幕就弹出来新闻,一架搭乘133人的客机在广西滕县发生事故!
整个人呆住,不相信是真的。
直到朋友在微信上跟我说,飞机失事爆炸了,天啊,又一个负面新闻!
2020-2022,这魔幻的几年,疫情反反复复,世界像按下暂停键,又像一个内在燃烧的火球,痛苦地挣扎,蜕变,似乎想冲破旧有的束缚,中间不断发出撕裂的声音。
灾难一个接一个接踵而来。
而我们人类,只是其中一只只蚂蚁而已。
看似静水流动,猛地像个瀑布扑面而来,措手不及。
就和《瀑布》里面演绎的一模一样。
贾静雯饰演的女主角罗品文是一家外商公司的高管,已离婚三年,和18岁的女儿一起生活,关系若即若离。
一天电话得知女儿所在班上一位同学得了新冠,女儿不得不在家隔离,她也被公司要求在家隔离。
两母女的关系由此变得更加紧张,有一天夜里,她被狂风暴雨惊醒,起来发现女儿也不见了,于是走到大街上寻找女儿。
直到第二天早上女儿接到警局的电话,才知道妈妈被警察送进了医院。
由此,我们才明白,前面所有一切是女主的幻觉。
她患了思觉失调症。
影片几乎没有过多的音乐渲染,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女主上班、煮饭、搞卫生、隔离,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日复一日的生活,甚至和我们当下困在疫情中的情景一模一样。
所以,当女主患上思觉失调,狼狈地走在大街上寻找丢失的女儿,我们猛然惊醒,我们一向平静的生活已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而我们却浑然不知。
维持原世界秩序的那一根线,早已断掉了,一切已经回不去疫情前的世界。
想起,疫情之前曾经看过一句话:2019 年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现在重新看这句话,感觉充满预言的神秘色彩。
大环境的萧条,从电影里溢出屏幕外。
环顾身边那些失业的朋友,有的开起了滴滴,有的去送外卖,有的蹲在家里几个月不见天日。
每个人在时代的尘埃里,步履艰难。
就像女主从外商公司高管到超市理货员,萧杀的大环境之下,人的落差如此之巨大,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这个时代,到处都是不确定性,再没有安全感可言。
“不确定性”当然不是影片要探讨的主题,我们日常的“疯癫”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察觉。
当我们日复一日挤上地铁、当我们在“996”文化压榨下不吭一声,当我们对各种工作群习惯说“好的”,当疫情笼罩下,我们不得不隔离,失去我们的工作,顶着父辈的病痛、嗷嗷待哺的孩子、每月的房贷,我们在这可怕的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生里,深感未来的苍白和无力,这时再鲜美的鸡汤也拯救不了轰然倒塌的内心。
整篇影片前半大部分没有一点有关“瀑布”的映像,它甚至是平静的。
在这不得不点赞贾静雯的演技,她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女主巨大的精神坍塌。
“瀑布”这个意象只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罗品文才向女儿提起,之前一直出现在她脑海里的声音,很吵,原来是瀑布的声音,后来她可以控制住了,变成了潺潺溪水的声音。
电影终究不要教人绝望。
她表示,她会好好活下去,和女儿生活在一起。
直到最后,电影再来一个小高潮,女儿的班里组织去河边烧烤,突然碰到河水决堤,她和许多同学都冲到了河里。
此时,另一边,妈妈正用煤气煲的粥也溢出发出警报,最终煤气自动熄火。
我们跟随着女主看新闻救援员抢救落水学生,心眼也吊到了脖子眼。
生活从来不会给我们一劳永逸的事情,它就在你以为挑战一道坎过后,可以悠然享受半刻的时候,它会再次展示血淋淋的现实。
这就是生活,平静的水面下是永远是惊涛骇浪。
影片最终版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希望,那个貌似她的女儿被救援员搀扶着出现在屏幕里。
但生活不是电影,我们要随时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巨大的瀑布。
写到这里,情绪依然down到极点,直到现在,新闻里说尚未发现东航MU5735幸存人员,搜救工作仍在进行。
人生无常,我们照耀到的每一片阳光、每一缕空气,其实都是无数随机选择下的幸运。
好好活下去!
比《阳光普照》崩得还快,比《内特拉姆》还要想当然还糟糕。充斥着“嘿我来告诉你们观众一个隐喻你猜接下来是不是依然是这个隐喻?”的聪明劲。真正的“人性反转+生活体悟+台式苦情”短视频拼贴。爆笑程度>99%春晚小品。“我在这边看你表演已经忍不下去”(当然不是贾静雯的问题,是钟孟宏的问题)。
比起之前的那些“想到哪编到哪”的台式家庭片来说,本片毕竟是有一个核心主轴在的,但是一来我听金马颁奖词还以为“疫情”的背景有多重要,其实真的没必要,二来故事本来还是太弱了,觉得要往深了研讨也不是不行,但是就只能说大可不必
突然感觉不变烂就是挺好的,人生其实很容易跌了,所以这明明是很高的要求
戴着口罩并非就会失去表演,对于贾静雯这样的演员反而是加分的,前期她能够迅速的完成进入失常的精神状态,靠的就是口罩表演更具有迷惑性,将她眼口不一的台词执行的很有效果(因为她的台词是比较一般的),同时这个人物也十分依赖于“口罩”、“手机”这些交流的工具的阻隔性。一直到“她睡了”,我觉得都有一些可看性,到后来魏如萱唱歌我已经想要打人了,看蛇一场戏是最糟的,演和为了求证,那场戏是故意和观众玩智力游戏,意义大于叙事本身,但王净完成的不错,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和导演的上一部作品一样,似乎是找到了一种笨拙的刻板的脆弱去共情,在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就是烂但真诚的电影的反面。
疫情时代的阳光普照,钟孟宏依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的痛苦与困惑,值得称道。贾静雯的演技也可圈可点,但是却是建立在荒腔走板的剧情编排之上。整部片子没一个智商在线的,很多场景的表演都十分生涩,说不上来的别扭,两个小时的母女相爱相杀,又臭又长。看了五分钟的幕后工作人员名单,发现台湾人的名字95%都是三个字的啊~
一场实实在在的生活流,几乎是把所有要素都给堆到河中石上,然后恐惧又期待地等候决堤,好自虐地冲个干干净净。无论是潜流还是巨浪,都有好看的地方,但回过头想,愈发觉着杂乱,什么都想要似的转了几回风格,从叛逆青春期的母女战,到精神分析向的恐怖,到台式人文关怀,又到不甘心的阳光普照,连表现很好的贾静雯都差点不知该迎合哪头。不过在瀑布冲掉所有过往之前,也还有一些生息如水草般招摇。导演面子真大,那么多好演员跑来客串些没发挥的角色。三星半。(不过房产经理和被拖欠三月工资的清洁阿姨是不是好心得失真了?用高管降至超市员工来体现中产身份剥落,也似乎欠点事实说服力。)
前面感觉剪辑混乱是因为女主思觉失调的思绪吧~台湾电影以温情细腻著称,或许精神病也是一张解脱,解开母女间的心结。
男人除了提供一颗精子,真的没啥卵用。
中年被丈夫出轨抛弃、失业、精神失常,瀑布(the fall)本身就是跌落的意思。看了这个电影,突然希望有个女儿,女孩子的情谊在人生瀑布中,给人救赎。
片子还是有些刻意,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了《抉择》。“偶尔飘来一阵雨,点点洒落了满地”。真好听。今天听了一整天蔡琴阿姨。
三星半。布局很小,全片就是母女两人,延展的关系交代也非常有限。借用疫情的现实,但是其实“隔离”的情感早就发生了。妈妈完全封闭了自己并且内化出器质性的疾病。女儿被迫成长也更加认清爸爸以及父母关系,父女亲情的鸿沟更深。结尾不确定结局让我开始怀疑灾难的真实性,也可能只是妈妈脑海里的一次幻觉。但是整体片子匠气重,有一种刻意的笨拙感。就如同贾静雯演绎的“思觉失调”,恰巧我有所了解,是药物控制下的木讷。
气质非常独特的“当代电影”,从内到外散发着一种疏离感,有时候我们的伤感无法自圆其说,但那种孤独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不过还是局部大过整体,有很多难忘的段落和台词。李李仁现在是渣男专业户吗?
整部电影把母女关系包装成鬼片,甩开温吞烂俗和千篇一律是风格化的高招,但更妙地是这种阴森诡异的气质不仅仅靠着色调、空间的外部设计,而是用贾静雯和王净的表演来成全。这对母女的选角非常成功,两个人确实有相似的气质。板起脸的时候都传递着非常冷的气场,又似藏着后劲的发狠。每一场彼此相对而视的对峙感都非常强烈,不寒而栗。这大概是我目前看过的涉及疫情背景的作品里面最好的一部。新冠肺炎的阴云笼罩在城市的上空,生活着的人们是万千种模样。钟孟宏选择的是对「活着」的焦虑的复刻甚至放大。而这不仅仅伴随着疫情突如其来,更多的还有长久以来的郁结。这份「时序性」的表达更为难能可贵,瀑布不绝于耳,洪水一泻千里。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问题,那就不要问好不好,愿我们都在想办法好起来的路上。
從19年之後,鍾+張從〈腿〉開始的創作(以及這部片),題材選擇都在往更大衆的生活層面去經營(事實上陽光普照也是,但那套調度依舊是鍾往常電影的慣用手法),而這部片更像是一個蹭COVID-19熱度改出來的故事。故事更像是電視劇而不是電影。尤其這片前一小時的戲處理得很糟糕,劇情上本不應該笑的,從結果來看就變得很尬很好笑。但很明顯的,這部片跟他過往電影的調度比,那種透過威嚇人物來達到觀衆心理關心的調度手法收斂了很多很多(個人覺得是件好事),雖然似乎也導致整個劇作質量一同下降了。後續的創作類型有待觀察這一趨勢。★☆
瀑布的激水是母亲主观情绪的宣泄
首先,美化疾病可耻,尤其是那段戏那么差还啥用没有,想念幻听的声音我真是狂翻白眼。第二,结尾的瀑布我真的无语死了,母女对话讲瀑布我就已经很无语了,没想到后面还有大惊喜。只喜欢抓蛇那一场。想念《一念无明》,想念《与恶》,这两部真的达到了我心中的标准
不好意思,借用一下某条短评的前面部分【喜欢瀑布胜过阳光普照,瀑布拍得很笨拙,阳光太精巧...阳光的说教性更强,有一种宣扬】。因为我的感受刚好跟这位相反:喜欢阳光普照远胜过瀑布,阳光普照拍得自然并不巧,瀑布太精巧了——所有安排都是为了套路而去,瀑布的说教性更强,有一种宣扬
水流朝她们冲击而去,而她们都活了下来
还以为结尾会去看瀑布
我感覺這絕不是鍾孟宏特別好的一部,但是鍾孟宏開竅的一部,雖然前後斷裂,導演跟編劇還是有點分離,但我覺得以前一直覺得鍾孟宏空空的地方,開始被填滿,他往另一階段去了。而在觀影過程中,也不無聊,演員與攝影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