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看完了模仿犯,好看到让我这个很懒的人都想写点什么,我是一个非常爱看悬疑剧的人,这部剧和普通悬疑剧的感官刺激不同,让人看到更多的真实,看到不同人的内心。
看这部剧的时候总会想到另一个我心中类似题材的TOP1电影《踏雪寻梅》,他们都探寻了真实的犯罪心理,深层的人性,以及真实压抑的社会。
这部剧让人看到一种“天生的表演型恶人”,他们完全没有一点人性,不会被亲情羁绊,从小就会在众人面前表演善良,感到不被重视时就会发疯,用一起起血腥案件,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恨(有时也不发泄什么,单纯就是为了爽),同时用真人秀式的“剧本”报道方式,引起众人关注,引导舆论继续sha人,享受控制生命并站在世人之上的兴奋感。
联想到近些年的“恶小孩”事件,他们残忍的笑脸立刻浮现在脑海,他们是还小,但他们真的没有心。
他们的恶,与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无关,根本没有什么童年阴影,就是天生!
当然,剧里的善良、正义、信任等等情感也都是真实的让人触动,并没有无脑的不符逻辑的情感,父亲真的会为了女儿去杀人,警察也不是在面对极恶之人时还能保持理性。
剧中还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应该无条件的爱你”,是呀,活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累,即使ta是父母,是爱人,但他们与我们一样,也是活在烦恼与痛苦中的人,无法时刻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所以,不要让自己的任性,错过心中重要的人。
不想拉踩同期有“烂尾”嫌疑的大陆剧,只能说台剧对人性的恶与现实的社会挖的太深了,太真了,太大胆了,让我们真正的相信,人不都是善良正义的,也不都是会知悔改的,那些天生的恶,很可能存在在我们身边,窥伺着我们,精心伪装,策划他们可怖的演出。
也让我们看到,社会中有许多无形力量,总会阻碍寻找正义的道路,但这种对抗也许就是心中大爱的存在意义,仅是想象到受害者们的嘶喊,也会想拼尽全力地去救他们,尽管是陌生人,也会为他们感到切身的痛苦。
写到这里,突然很想感谢那些保护我们的可爱的人们,也为你们感到心疼,请你们也好好照顾自己。
最后,再强烈推荐一下这部剧,近期心中TOP1,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好剧!
维持了近年来台剧的高标准,由日本推理小说原著改编而来,制作精良,节奏紧凑,演技在线。
我没有看过原著,但电视剧中的bug还是略多了一点。
感觉是为了表达价值观方面的宏愿,牺牲了剧情合理性,有点欲速则不达的意思。
犯罪太轻易了,虏人搬运从来没有目击者,荒郊野外总有偌大的密室无人知晓;检警太儿戏了,那么大的连环大案,居然还是只有几个人负责,锁定目标还没办法全程监控以至于;民众太麻木了,已经是全城热点的恶性无差别绑架案,还继续歌舞升平事不关己,对比90年代上海敲头案的风声鹤唳,差别甚大;替死鬼太窝囊了,怕中风留院的老父亲遭毒手就顶罪搭上自己性命,那老父亲岂不更被凶手拿捏?
舆论太冷酷了,痛失孙女的老伯上直播,怎么会有那么多对孙女荡妇羞辱的电话,都明显不合情理。
演员方面,新科影帝吴慷仁越发成熟前途光明;林心如台风稳健沉稳老练;柯佳嬿受限角色无从发挥暴殄天物。
总体三星,肉眼可见的可提升空间没有把握好,可惜可惜。
戛然而止的推理首先这是一个推理剧,至少在前面五集都是以推理为主,层层引入观众去发现真相。
但是这种推理持续到沈嘉文的死亡,就宣告了死亡。
我不理解的一点是,沈嘉文和胡建和一起身亡,从这一刻开始,所有的篇幅全都是报道胡建和如何成为共犯,却没有任何内容去呈现,沈嘉文的犯罪过程以及沈嘉文如何行凶。
推理剧的亮点就是在于前期应人入胜的悬疑伏笔,以及嫌犯出现后,破案人员抽丝剥茧还原犯罪过程,以及找出真凶。
但是这部剧前半部分的推理,戛然而止,后半部分完全开启了另外一段尽乎疯癫的变态杀人狂魔的变态故事。
我不知道前期的推理到底有啥意义。
从后面部分来看,甚至说最后凶手的伏法,都是从感情层面,击溃他的心理防线,让陈和平自己说出自己是凶手?????
那推理呢?
线索呢?
证据呢?
我没想到最后居然是靠凶手自己说自己是杀人犯,然后才抓他的。
消失的沈嘉文沈嘉文的那一条线,莫名其妙就没了。
总长的出现,以及沈嘉文是否是他的私生子,几乎没有正面的交代。
也没有讲清楚总长为何会替沈嘉文出面。
我觉得这里其实和林心如之死,有关。
林心如发现了总长的秘密,准备去新的电视台进行揭发,却糊里糊涂的被陈和平截胡。
剧中关于这一条线几乎就是没有展开讲。
既然沈嘉文有这么大的背景,不可能他爸爸不为他报仇吧,他的背景这么大,不可能就这么轻易放过郭晓其。
怎么说他的死也和郭晓其的调查有关系。
更何况前期所有的证据都指向kink酒吧,以及地下色情产业的大boss。
我都开始期待林心如揭发这一期,甚至说牵扯到高官层面。
但是后半部分的剧情完全聚焦在一个新闻主播身上。
而且总长也没有替陈和平讲话就很奇怪呢。
明明都是算一个阵营的人。
有一种陈和平一个人扛下了所有的感觉。
对于索多玛俱乐部的后续全无。
模仿犯 (2023)7.4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悬疑 犯罪 / 张荣吉 张亨如 / 吴慷仁 柯佳嬿
很阿瓦隆or狼人杀的一部剧,梅林是心如姐,一开始就洞察到陈和平是坏人,但是几次节目喊话实在是过于做好神明身份结果被坏人派系暗杀,;莫甘娜是陈和平,一路装好人引关注,甚至复刻心如雅慈姐的一系列动作,太像莫甘娜了……郭晓其虽然是男主,但实际上是个闭眼良民,小路是派西维尔,中途错认梅林😅😅,实际没发生什么有效指引作用,在看到陈和平抽雅慈姐烟盒这么重要的信息竟然漏传没有给到平民……刺客是孙嘉文,无脑就是一顿乱砍,柯佳嬿的弟弟是坏人白痴,也让好坏两派都分不清到底他是好是坏哈哈哈哈哈🤣🤣真是完美契合剧情来说,一开始还挺上头,设定+一些献祭表演仿佛杂糅了各种热门推理悬疑本子,但是感觉到6-7集之后中间节奏明显有些脱节,老是忍不住拉进度条,检方一直在被牵着鼻子走,好人阵营接连无发动技能的被跳杀,好几轮因为找不到凶手,最后凶手都被他们慢到无语忍不住出来跳狼坑说自己是那匹铁狼……😅只能说好人阵营尤其是神派还是太菜了些……心如姐作为梅林结果没盘好派西维尔的位置导致派西离职,错认莫甘娜,虽然后续有敲打派西但是派西早已经认错了梅林于是乎也没什么用了…… 男主就是一个老老实实盘逻辑的闭眼玩家,耐不住每次没什么天眼或指引,最后只能通过死亡排除法找坏人🥹🥹柯佳嬿虽然标着女主实际上角色扁平戏份少到可怜,完全工具人🛠用法,最后全靠炸心里话出来不然真是完全没办法破案,看的都要气死了…… 不过比较好笑的可能是编剧埋得梗,男主问女主平复心情的工具是什么,结果女主竟然拿出了随身听开始放音乐,真是耳边随时都要想起“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还有就是最后男主当了律师也跟 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 里呼应上了hhhh
总体拍得不错,不像改编的。
关于影片内容及性格的复杂刻画得还不错,关注畸形人格及社会问题,综合起来使情节真实曲折。
犯罪动机一是人格问题,而且畸形人格有两种,一是嘉文,二是陈和平的自恋,就使犯罪不容易被揭穿,情节就有了层次。
二是台湾社会畸形的媒体环境导致犯罪被扩大。
很多人对电影里的媒体表现表示质疑,应该是不了解当时台湾的媒体环境。
经常看看中国国际频道里对台湾的报导可见一斑。
还有就是对郭晓其的刻画也非常深刻,不是简单的正义凛然,而是自有其动机和缺点,这使人物更真实,也使情节更有曲折。
演员的选角很讲究,陈和平的角色和《夜行者》的主角神似,其他主角配角也个个精神出彩,连怡君的爷爷都性格突出。
其他摄影的用光,构图都很讲究,有淡淡的怀旧与忧伤,对血腥的表现极为克制,尺度很精准。
推理不足,但反思有余啊。
还是值得一看。
整个连环杀人案,是自恋型人格假面凶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型沉浸式真人秀。
他擅用符号化的叙事手法、残忍血腥的镜头语言,以无数真实鲜活的生命喂养无关意义逻辑的末日狂欢,嘲弄人性的阴暗面与集体行动的无意识。
他还声称,是乌合大众的猎奇欲望,与他共谱了景观社会之中的人伦尽丧。
Noh面具的设定,或者说模仿犯概念,很容易联想到电影《V字仇杀队》以及《小丑》,而对于镜头的强调、大众的无理性狂欢,又自然联动到《乌合之众》《集体行动的逻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至于受害者均为女性、对女性主义话题的触碰,又显露出对女性处境的关切,乃至辐射到以弱对强的权力结构关系的探讨,而以主人公们身处检察体系及新闻行业的职业设定,更是自然牵引出了司法公正与新闻正义的讨论。
可以说,整部剧作是相当有野心的。
虽然面对着失焦的批评,但整体完成度还算可圈可点,只能说其中一些的蜻蜓点水,或许又是升一维度影视娱乐泛而不精的隐喻吧。
是真人,还是秀用女性被害人的鲜血作引,用特制的大红礼盒包装,寄回一些有特殊释义的物件或残肢,凶手意图被关注、被讨论。
他的心理画像一早就被鉴定为自恋的表演型人格。
他眼中的新闻不过是一场场的真人秀,要被“创造”成最博人眼球的样子。
表象盛大狂欢,内里空无一物。
他以表演为手段,目的回归到表演本身,意义完全中空,镜头过处鲜血淋漓。
不是谋财,不是好色,他没有尽头的伤害欲只是一场作秀。
他小时候虐猫连带烧房子的戏份,甚至有一丝《燃烧》里无意义感的富二代凶手烧大棚的气氛。
没有意义,只是刺激。
回过神来,“真人秀”这个名字何其吊诡,在“秀”面前“真人”的主体性地位被抹杀,沦为一场闹剧的不动声色却伤亡惨重的牺牲品。
技术中立,还是工具选择剧情设定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仅仅是电视大行其道而已,而电话评论里不具名的对于被害者家属的攻讦,在网络匿名时代只会更喧嚣和恶毒。
诚如尼尔·波得曼在《娱乐至死》中预言的,传播方式对传播内容是有所“选择”的,表达手段对于表达内容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无偏。
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是否终将毁于热爱?
田村义死前的自白表达的正是这两点:一是镜头下的叙事真假莫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使得客观上求证难度加大了,二是隔着镜头人的共情倾向减弱,我们在道德上会更为懒惰,更容易对他人的苦难漠然以对。
人类进化论,或许已经从自然选择走向了工具选择,还是人自己创造的工具。
我们生活在日益全景式的镜头监视社会之中,却也日益被这缺乏主体性的凝视所改造。
变化悄无声息,且不在一朝一夕。
以程序正义,以有限理性整个连环杀人案除了加害方团伙外,主要牵涉了以检察官为代表的公检司法体系和以记者为代表的大众传播行业,如果说司法人员始终面临着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天平摇摆,那么新闻从业者也总是面对着话题性与真实性的考量。
更因为无论职业何种,均生而为人,且处理的是人的话题,其间始终交织着复杂的人文选择。
职场菜鸟路妍真,坚信要以人为本。
或许是她有过相似的痛失所爱,又眼见被害者死后仍被污名化堪称二度死亡,于是她能对新闻对象多一些关切与共情。
这份简单的坚持自有一丝天真,但这份天真又弥足珍贵,是我们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希望之光。
不忘初心郭晓其,他践行程序正义,以十二万分的精神投入案情工作。
他是有棱有角的冷面热血检察官龟毛其,他也是个走不出过去、总在警惕内心幽暗的受害者,因此他更坚持程序与理性。
郭痛失所爱之后,在凶手的挑衅面前失控、激情伤人,在第九集让第三集出现的警枪响起。
因为挑衅成功论证了“人人皆可作恶”,诱发了多地多起模仿犯案件,又因反复杀人却因证据不足脱逃于法网之外,凶手愈发嚣张膨胀,最终面对郭的诱导式圈套在镜头面前自认了罪行。
而郭在之后的牢狱岁月里厘清了黑暗无法全消,只能不断创造爱与温暖加以平衡。
正因此,程序正义才是别无他解之中的相对优解吧。
一路受挫到结尾,终于等到了新律师郭晓其和新主播路妍真浴血新生后的正道之光。
眼下危机四伏,面前内忧外患,历史还总会恼人的重复。
但我们总还是要站在,希望的田野上。
终于看完了,简直就是折磨。
因为太影响观感了,所以主要讲讲缺点。
优点也有很多但是不在这里说了。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1. 剧情拖沓从第4集沈嘉文犯罪现场给观众露脸,到第5集前半部分各种蛛丝马迹 间接直接证据指向沈嘉文嫌疑,最后居然一直抓到第6集还没抓到?
你要知道你这部剧总共就10集啊!
明明一集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非要拍3集。
从沈嘉文死后到幕后主犯登场,又花了两集铺垫。
而且全是那种嫌疑最大的怼脸拍然后营造诡异气氛但是最后还又给你来个谜底揭晓好像真的想要震惊一下观众一样。
2. 奇葩剧情前几案多条线索指向kink酒吧,你不去调查酒吧人员,仅仅因为他们给出工作人员名单的时候没有一点犹豫就放弃了这条线,甚至连迪厅最核心的DJ不在名单上都没查出来,各位是纯吃白饭吃上岗位的吗?
连著名青春恋爱番名侦探柯南中都有熬夜盯梢(谈恋爱)的场景,你们手握沈嘉文多条线索,甚至后面怀疑陈和平的时候都不肯多安排几个人去熬夜盯梢,去跟踪一下嫌犯,那你们凭空找什么证据啊?
明明知道田村义和彤妹是重要证人,却没有派任何警卫保护重要证人,田村义信件寄出要重重审查,但是寄给田村义的父亲的照片却很轻松到了他手上。
你们是有多傲慢才会觉得犯人不会去刀重要证人?
还是编剧纯脑瘫觉得搜查人员连这点最基本的都想不到?
最简单的设局智斗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多重博弈了。
换别的剧放后面陈和平身边的几个人以及郭检身边的人可能早就已经被安排去做诱饵了,就等你一去绑人立马给你铐起来了。
有了彤妹被绑走的经历这点教训都吃不了真的难以理解。
开头被郭检亲手送进局子里去的学长,最后还是靠他提醒,以及靠他扮演noh才成功抓到陈和平。
那这不就更说明了你郭晓琪办案能力不行,处事不行,情商更不行了吗?
我搞不懂,这案子要换学长来可能真一集就能拍完了。
检察官不去盯梢,不去设局,不去搜证据,最后还是靠嫌犯自己认罪才找到的证据。
女主播被烟灰缸砸死的现场没找到凶器,你第一时间不去找凶器,你在查你马呢?
到头来人家就光明正大把烟灰缸放办公室,甚至你派你记者小女友去偷点东西出来化验一下都行,但我就是皮我就偏不。
编剧要么是太自大,开始幻想自己也能完美犯罪 白痴检察官找不到一点证据最后还是靠自己嘲讽性地在镜头前说出来不然永远不会落网,甚至还意淫自己在电视台公然骑脸检察长也不用担心事后被穿小鞋。
要么就是想讽刺一下郭检的无能,用最后一集亲自下场打人被送进监狱来讽刺他的正义立场,讽刺他亲手把学长送进监狱结果自己也进了监狱,最后还是得靠学长出招才能找到证据。
不管怎么说这个剧情都很难以入眼。
3. 评价我看完第1集后对郭检的评价:愣头青白眼狼一个,人家学长待你也不差,教你做人在世处事要圆滑,这么真心的学长在职场不多见。
人家把你当家人,你把人家送监狱。
但是你立场坚定,做事有原则,我看好你在10集中靠自身努力改变检察界风气,相信你一定能坚持你的正义。
我看完第10集后对郭检的评价:愣头青白眼狼一个,人家学长待你也不差,教你做人在世处事要圆滑,这么真心的学长在职场不多见。
人家把你当家人,你把人家送监狱。
纯纯一伞兵。
我对整部剧的评价:重口味下饭肥皂剧,要主旨没主旨,要推理没推理,要悬疑没悬疑,要剧情有惊悚。
开头我以为主旨是想批判业界风气,把贪污检察官都送进监狱,结果这只是一个为了打郭检脸的伏笔。
中途我以为是悬疑推理,甚至还在找凶,结果推理要素做的虎头蛇尾。
后面我以为是犯罪心理剧,想展开新闻放大犯罪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影响,结果又做的太过脱离实际,莫名其妙一堆支持者没有铺垫,搞得好像真的所有人都是那种喜欢猎奇真人秀的变态一样。
整部剧是一口气看完的,最开始感觉是酣畅淋漓,后面逐渐冷静下来再看这部剧,又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受: 总体而言就是剧情和演员的表现给我一种此消彼长的感受!
(个人认为演技一直在线,只是在后期每个人都个性愈发鲜明) 前期的情节很有看头,但是随着剧情不断推动、在觉得最应该精彩绝伦的时候剧情却突然崩塌, 有太多悬而未决的,没有明朗的迷惑,有太多不合常理、令人好奇的疑惑未被解开,正当觉得这部剧可能要烂尾的同时,人物弧光反而却得以展现:后期雅慈、晓其、和平等人演技的爆发不可谓不精彩,甚至个人认为后期每个人都演得带劲了起来,每个人都展现了最好的状态,连观众都可以在观看的同时爽到短暂地忽略剧情巨大的漏洞,被主演们不断牵动,不断带领地来到“真相会找到自己回家的路”!
其实看这部剧中途几度哽咽,几乎阿公的每一场戏,他可怜却又充满智慧,知道遇到事情面对困难要自己越过去,同时能够不断地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也会鼓励有理想的正义者们,后期一直想到“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们看”这句话,后期的雅慈,允慧都是如此,甚至于差点被拯救的田村义,他们马上就要迎来幸福的生活了,可是生命却戛然而止!
除了剧情中有许多迷点尚未说清、凶手最后自爆的些许荒唐外,女性角色在剧中实在太过于凄惨,主要女性最后只有记者和被害者彤妹仍然“活着”,并非是用“幸福”,而是用“活着”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状态来形容。
觉得这部剧不是一部带着真相越来越明朗的剧,除了凶手外,其他的反而在看完之后留下满满的疑问,除了黑白正义,它更多地思考人心,善恶,法律,公道,民心的定义到底如何清晰或模糊。
还好,最后正义获胜了!
感谢郭检的坚持不放弃感谢阿公的智慧与激励感谢允慧的温柔与支持感谢雅慈的坚守与理性同时感谢所有使者这部剧成为这部剧的人儿们!
《模仿犯》。
6分。
马克明编剧,张荣吉导演,吴慷仁、林心如主演作品。
追剧真的好累啊,10集诶,10个小时,真的不想再贸然追剧了。
作为一部犯罪悬疑剧,前几集的犯罪手段确实很吸引人,愿意跟着镜头去破案找线索,尤其是嘉文主动露脸之前,剧集对案件的线索卡得很严。
但嘉文主动露脸后,线索开始失控,警方和检方对嘉文的布控开始跑偏。
作为一个已经有相当多证据指向的犯罪嫌疑人,警方竟然没对他进行24小时监控,这搁在TVB简直是犯罪本身。
在嘉文车祸死亡后,陈和平莫名其妙被曝光了,这时候剧集开始垮了。
检方就像吃了通灵药一样突然盯上了陈和平,但面对如此嚣张实则漏洞百出的罪犯,检方不仅没有申请搜查陈和平的住所和办公室,还让他在工作之余去杀了林心如饰演的女主播以及郭检的前女友心里博士——摄像头都装不起吗?
隔壁邻居都是聋子吗?
然后,郭检就开始发疯了……看得出来,松岩市确实经常路上空无一人。
心疼心如姐,那么强悍的职业女性,竟然被罪犯这么糟蹋……
一些吐槽,带严重剧透。
有让您不舒服的,就是您对。
我一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说着玩的。
从断掌案引出一宗旧案,再到发展成无目的连环杀人。
检察官从案件遗留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最终揭开真相,抓住真凶…了吗?
焦点不明,推进生硬是我认为《模仿犯》的最严重的问题。
在我曾接触过(为数不多)的推理类作品中,对于推理的呈现往往像是在开篇中公园提到:从不确定的情况中,找到特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好处是,作者能通过操纵笔下的凶手,设计出一条完整的线索链,带领侦探和观众的视角,不至于漫无目的,大海捞针。
观众也能参与推理,大大提升代入感。
从公园断掌的拇指脱臼,到旧案中找到同样拇指脱臼的江案,回到江案的事发地,老宅的房门被打开,开启下一宗案件的线索。
这就是一条完整的线索。
但是,当案情继续发展,秦案、彤妹案,新的受害者继续出现,当所有的线索都指向KINK酒吧时,推理戛然而止。
为什么新的受害者是他们?
他们和前面案件的关联是什么?
案件忽然一筹莫展,凶手(作者)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到了KINK酒吧,却让推理停留在了KINK酒吧。
我们像勇哥一样,能做的,只能到酒吧中闹事,期待凶手在哪天大发慈悲,自投罗网。
连环杀人案在推理中是再老套不过的事,但为什么连环杀人?
往往这个才是同类作品的重点。
凶手通常存在某种犯案的规律,找到规律,在凶手犯下下一宗案件前,抓住凶手,这是同类作品中对故事铺开的呈现方法。
有可能是手法的新颖,凶手需要完成这种手法,他需要什么条件?
也可能是价值观的讨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我一度认为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讨论,原生家庭?
女性?
流量?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话题一个一个被提及,又再模糊,揉成了一团,他好像什么都讨论了,但又什么都没有讨论。
焦点的丢失,让我对后续的剧情也失去了兴趣。
(出于来都来了的想法,最后还是看完了)他偏偏选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解题的关键,从下一位受害者是什么人?
变成了——凶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尽管剧集中有心理学博士的权威加持,对凶手的性格画像有一个清晰的描绘,但是,毕竟是一个人隐藏的个性,再清晰,我们作为观众也不得而知。
于是乎,作者不得不把凶手主动揭露,告诉我们,每一个嫌疑人真实的一面。
剧情推进,也由侦探带领观众层层挖掘,到我们束手无策,等待作者开估。
推进生硬的问题也就此暴露。
最后的结局对于我而言已经毫不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即便告诉我凶手是舅舅我也不会奇怪了。
前面五集感觉还可以,在我这保底给个三星了的时候,后面的六到九集把我创飞,最后一集搭配着弹幕成了喜剧片,给我笑出眼泪。剧想表达的太多,导致社会推理不社会推理,本格推理也不搭边,并且这一把检察官把刑警的活给干了[允悲],柯佳嬿的心理学博士在剧情里体现的薄弱,阿公都更像干这个的。虽然剧情设置的是九十年代,可是就算是在大陆,在已经把能排除的都排除之后也是会严密监视嫌疑犯的,并且不会出现都三十年警龄还有几个月就退休的老刑警冲动的像刚入行没几年一样,导致人物的弧光的还不如男主的学长。哦,对了,如果你是吴慷仁的铁血颜粉,那本片你有福了,因为这是我所有看过他的剧里最帅的剧。
吴慷仁的表演是好的,但这电视剧就很一般,内容上没有新意,乏善可陈,如果不是因为他还有几个配角的表演有打动我,三星也不想给。不是说画面拍的像电影就是高水准,情节始终是与表演并列重要的部分。以及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虐杀女人的剧情了,我当然知道现实里是有这样的故事,但是到底展现哪一面很重要,这些剧情里这些女人完全是工具,为了完成博人眼球耸动人心的血腥画面罢了。为什么影视剧那么爱“杀女人”,因为这其中有色情凝视和可以编排剧情的点,一个经常去夜店的男人死了你也加不上社会对他进行人格抨击的剧情甚至他去夜店都没什么好说的,所以以为这样的剧情是在替女人平反吗?根本没那个意思。就像是剧情里的电视台一样,作秀罢了。
最后两集观感是崩溃的,男主人设智商感人,派人全天跟着女记者,都丝毫不担心自己女朋友,渣男实锤,反派演技还是很在线的,无奈导演编剧愣是拍出自投罗网这种无脑桥段,学《小丑》吗
不如暗黑者和法医秦明可以这么说,纯莫名其妙的剧情会穿插进来,案件没有值得深思的地方,结尾反派自曝显得很小丑,滤镜还可以,好像湾湾都喜欢这个滤镜
一次性看完真的太爽了,柯佳嬿好强
人物没有魅力,尤其不喜欢不合时宜的带人声的插曲,一些槽点倒是可以归结于九十年代时代局限,关键证据居然靠一个死人可能寄不到的信和让人降智的嘴炮……
台湾的犯罪片还是尺度一如既往的大啊,从逆局到现在的模仿犯,第一集节奏真不错,期待后面的剧情
Netflix真是毁剧不断……
看了几集,即使吴慷仁是台剧里再熟悉不过的身影,他的演技还是超出了我预期。框架和制作都不错,但原本我非常期待允慧在这个故事里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看下来戏份并不多,她和男主的感情线没有太深的记忆点,人物塑造因为剧情关系可以发挥的空间也缩小了很多。总的来说这应该是一部“大男主”的戏,但我更期待在未来,即使是在悬疑故事中女性也可以作为主动能角色发挥自己的智慧和长处推动故事发展,而不是仅限于辅助男性角色而存在。
为什么只有10集的剧节奏也能这么稀稀拉拉!
1.陈和平在沈嘉文被抓后前后的性格转变太突兀了2.有没有共犯,犯罪现场指纹鞋印难道查不出来?3.不想再看这种虐杀女人的剧情了,极其不适
沈嘉文和弟弟下线后,剧情逐渐离谱。非得死这么多人吗?意义何在?破案破得全靠罪犯自爆……最喜欢马伯伯,有大智慧。
一部想要一口气看完的剧
就不能好好按原著拍嘛…唉。
跟我们与恶的距离差的是十万八千里。
好长啊。这个犯人好烦。憋了半天竟然是靠自曝。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本地化,做了相当多的改动,但是原著看了好几遍,我不认为是很好的改编,特别像是让受害者爷爷当狗,虽然都是玩弄,但是这和原著的设定是差别很大的。虽然给三星,但整体还是比较失败。
柯佳嬿分享半边耳机给吴慷仁的时候,我以为他们要一起听last dance。
吴慷仁很帅后半部分不太行,明明知道凶手的身份了却拿他毫无办法,很无语,而且结局还靠凶手自爆
什麼低配小丑和蝙蝠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