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太美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宽广的城市、 一辆燃烧的车。
第一幕我还以为是什么犯罪片、抢劫系列,导演真的太幽默。
名言:成天想着自己是否快乐是通往抑郁的捷径。
那么危险的事, 大家都做了。
【反思:选择大家都做的事情让人获得安全感!
】
看不清自己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这话放在当下你要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嗯???
】「那就先从了解自己的喜恶开始做起吧 」
构图以及色彩极其考究
朋克 摇滚 「欢迎补充~」
构图 色彩
第一张图 太美好的少女感十足 道具 构图真的用心良苦名言:这是最艰难的时刻 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是 在艰难的时刻之后 一切都会好起来 然后又会变糟不过不用在意
走进树林的那张 以及坐在桥上那张,最喜欢啦~少女少年感十足~
妈妈跟大叔的爱情真的好甜 两个人都是一本正经的人、严谨、克己。
发现阿姨的可爱之处。
名言:无论你如何想象你未来的人生 你要明白现实总会完全不同
俯视的海的构图老是让我有想买航拍机的冲动【一个月工资 😢】
他了解我的想法能让我开怀大笑能看懂我还可以说到做到 --- 一个完美的伴侣【现实中找的到吗?
】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构图景别会选择在门口框住两人并且镜子能映射母亲的另一面【不知道导演有什么思考在里面,麻烦各位朋友们解惑】
最后一张太美了这妹子的每一帧总有一种在拍大片的感觉喜欢这种讲述方法,通过自述加上一些外来资料构成这个人。
【这种讲述方法,感觉是一个很亲近的人在耳边私语,告知他的人生故事】
花园那一场戏,灯光调色服化,我最喜欢。
一种童话的梦幻感在讲述一件死亡。
我喜欢我的主角们面对镜头,这让我觉得自己真正的有跟他们做朋友的感觉。
认识并且参与到他的人生当中,就像注视手中的相片一般。
在十字路口下停留,灯亮起。
人们向自己向往的方向前进。
Dorothea生于1924年;Abbie生于1955年;Julie生于1962年……《二十世纪女人(2016)》的故事发生在1979年,以上是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三个主要女性角色。
打开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听见有人认为它是本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遗珠,所以想要一探究竟。
经过了将近两小时的片长,数次忍住了中断观影的欲望,最终却在结尾处忍不住感叹:啊,如果这是导演Mike Mills在为二十世纪的女人立传画像,那未来的人又会如何看待二十一世纪的女人呢?
起初,我还是忍不住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看待《二十世纪女人》,将围绕在男主角Jamie身边的三个女人——母亲Dorothea、“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Julie和知心大姐Abbie,看作是他投射俄狄浦斯情结的不同客体。
可渐渐地,这部电影显现出来的走向,并不是一个男性的成长故事,而是以他为线索,让生于二十世纪不同年代的女性从不同角度交汇、碰撞。
有人说导演很好地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用个体折射不同时代的面貌。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有相近的观感,但前提是,希望他能抑制住不停在正常叙事过程中插播歌曲和旧照片的蓬勃欲望。
当然,这也使《二十世纪女人》具备了互文性的可能,比如一些音乐爱好者就可以从中得到别样的快感。
当回顾三个女性角色的出生年份时,不难发现:她们都生于“婴儿潮”。
只不过Dorothea踩着一战后婴儿潮的尾声来到这个世界,而Abbie和Julie则同属二战后的“婴儿潮世代”。
有趣的是,Jamie在片头自白中说到:“我妈妈(Dorothea)生我的时候已经40岁了,所有人都跟她说,要想做高龄产妇实在太困难了。
”而他,出生在1964年,通识中的第二次婴儿潮最后一年。
比起经历1960、1970年代多元文化洗礼的那一代,他们的父母辈,比如Dorothea,更让我感兴趣。
在她的青少年时期,美国社会正在经历大萧条,紧接着二战爆发,于是她辍学、梦想着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在她学成之前,战争结束了……整个漫长的观影过程中,导演并没有二次点明Dorothea对于“飞行”的执念。
直到片末,时间从1979年进行到1983年,年近花甲的她再次驾驶双翼飞机翱翔天空——一次自驾飞机航行,这是她第二任丈夫每年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那一刻,非常令人动容。
尽管导演在电影进行到一半时,常常将她刻画成一个跟不上时代脚步的“老古董”——她觉得摇滚刺耳、她害怕激进的女性主义、她认为当众说出“月经”这个词组很叫人羞耻。
但Dorothea对于“飞行”的长久爱好,在我看来,更能代表女性解放,以及更能体现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之变革。
说到女性和“飞行”之间的关系,一定不可能忽略Amelia Earhart这个名字。
她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女性飞行员,与天空的缘分从1920年代持续到1930年代,这恰巧贯穿了Dorothea进入飞行学校之前的时间。
那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曾代表全人类创造了数项了不起的飞行纪录,并孜孜不倦地在杂志上宣传女性的飞行权力;每每出现在公众面前,她一反淑女装扮,以假小子的造型示人——尤其是穿着男式裤装这个举动,即使在20世纪早期也是离经叛道的。
这种风格极大地影响了电影界一众作风大胆的女演员,引来Marlene Dietrich、Katherine Hepburn等人纷纷效仿——不止在电影里作飞行员打扮,还在私生活里与“飞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想后者和Howard Hughes的渊源。
在《二十世纪女人》中,Dorothea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影迷立场,尤其是对Humphrey Bogart(和《卡萨布兰卡(1942)》)的痴迷。
不出意外的话,这又是一位在影院里接受自我意识再教育的迷影小姐。
直到这一刻,我终于理解,为什么Dorothea会在影片中段说出那样酷的话语:她偶然发现Julie频繁地不请自来,留宿Jamie房中。
于是在某一日Julie离开的路上,开车拦截问个清楚。
“我能也来根烟吗?
”Julie对边抽烟边开车的Dorothea说。
“别了,对你的身体不好,”她回绝道。
女孩继续追问:“那你自己还不是一直在抽。
”她无声哂笑:“我开始抽的那个年代,香烟并不意味着有害,而只是代表时髦、前卫,所以……对我来说是不一样的。
”在1979这一年,Dorothea年过半百,对一些新兴事物已经开始慢慢无法适应,但这不妨碍她是一个很酷的大人……是的,她很酷。
因为“香烟”、“飞行”,在她的青少年时代,对于女性来说,就是一个冲破藩篱的象征。
而她拥抱了这一切。
回到开篇的那个自我思考。
确实从不同年代女性身上,更容易看到一个个思潮变迁的印记。
她们从受难到被尊重,再到走进千百年来被人为禁止的领域。
而每一步的行进,都像在用棱镜分解这个人类社会。
“二十一世纪女人”是什么样的?
这是《二十世纪女人》给我们留下的开放性议题。
初高中的女孩子,但凡有点受欢迎,应该烦恼也不少,有喜欢自己的人,也有自己喜欢的人。
因为距离和闪光点喜欢上一个人,但却不一定如意,而身边最近对其不离不弃喜欢她的人,通常她希望是知心朋友,在难过时安慰她却不可以碰触她。
知道她最多的秘密可能反而是主要原因,太过熟悉,这是否就是又近又远的关系?
通常女孩给男孩说我们适合做朋友不适合做情侣,男孩的念想是从朋友走到情侣,但往往超出男孩预期期限抑或是女孩持续地拒绝,往往会让男孩觉得受到伤害,从此对这个女孩失去语言能力,甚至刻意同其他女生亲近,为的还是希望挽回喜欢的人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不是我不优秀也不乏喜欢我的人,在懵懂期遇上了两回,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与忘却才解开两人的尴尬,现在都是一般的朋友,但心里会有点小邪恶,看到你过得没我好那我也就放心了 剧中另外一个又远又近的距离就是母亲与儿子,高二到高三,我因为同初恋分开,离开学校一年,母亲从开始的愤怒教育到后面的害怕放任开始的不理解离我太远,到最后只能称作是怕我出希望被迫地靠近,强势的人这样的转变实属不易,所以回想起来打心眼里心疼母亲剧中描绘的是美国60年代的事,但真的同我们2000后的生活态度有点相似看完整部片 最大的感触 一句话概括太近或者太远
迈克·米尔斯《二十世纪女人》的导演兼编剧“迈克·米尔斯”很了不起。
他用难以塑形的柔软材质,捏起一部脉络清晰的故事。
01有的时候,生活改变了,只因为一件旁不相干的小事。
可是,多年之后,当你回忆这段过往时,总会从那辆福特银河自燃讲起。
所以,《二十世纪女人》从超市停车场上的小型火灾开始,因为人类以同样的方式回忆过去。
《二十世纪女人》是家庭的故事。
多萝茜娅,故事的女主人公,出生于1924年,1999年因肺癌病逝。
她是个一辈子活在二十世纪的女人。
021979年,多萝茜娅55岁,生日当天前夫的福特银河在停车场烧起来。
这辆车是她和前夫之间为数不多的关联之一,另一个,是她15岁的儿子杰米。
不只是那辆老爷车没了,她险些失去杰米。
男孩子间流行窒息游戏,大部分人几秒钟就能苏醒。
可是杰米,差点再也醒不来。
多萝茜娅好奇杰米冒险的原因。
杰米却说,这只是个游戏,而且大家都在玩。
儿子仅仅是从众,就拿性命当儿戏。
03这件事,让多萝茜娅开始质疑自己对杰米的教育方式。
她想要杰米成为和她不同的人,让他比她快乐,让他不像她那样孤单。
于是,她邀请杰米的好友朱莉,还有房客艾比加入教育杰米的计划。
多萝茜娅邀请两个女孩和杰米分享他们的生活,她希望杰米的人生延展向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计划很顺利,顺利得超过她的预期,顺利到超出她所能承受的范围。
04很多时候,家庭的故事,就像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平静的生活总是被某件意外打破,纷争紧随其后。
但是问题一定会解决,纷争一定会平息。
然后是下一次浪潮出现之前的短暂平静。
《二十世纪女人》中的纷争,属于多萝茜娅和杰米。
当纷争的高潮来临,问题已经不可调和,再不能含混过关。
纷争中的人只有两个选择,开诚布公或者分道扬镳。
母子之间的爱,让他们选择开诚布公。
此刻,多萝茜娅才领悟,应该和杰米分享生活的,是身为母亲的她。
05我们习惯看到用事件组成的电影,事件如同珠子,电影如同串珠。
我们摸索着珠子的轮廓,一颗接着一颗,电影在我们手中旋转,直到我们寻到串珠的顶点。
《二十世纪女人》中的事件轮廓模糊,它更像果实的硬核。
果核落入池塘,激起涟漪,这些涟漪是人物的情绪和观点。
人物的情绪和观点,因事件而生,再像果肉一样包裹起果核,成为果实。
柔软的果实串成《二十世纪女人》这副串珠。
我们习惯了棱角分明的事件,所以把玩这部电影时,我们拿不准它的形态。
正因为人物有如此多的情绪和观点,以至于人物总是在聊天,甚至每个角色都有大段的旁白。
06在电影《二十世纪女人》中。
角色的过去就像歌舞在印度电影中一样,毫无征兆的出现。
其实,人物背景故事出现的时候,就是这个人物影响主线故事走向的关键点。
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是谁,从何而来,经历过什么。
这样我们才能,接受他们面对事件时的选择,感受他们因事件而生的情绪,理解他们所表达的观点。
这一切组成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完整。
这就是多萝茜娅,这就是她的生活,因此她质疑自己身为人母的能力,因此她求助两个女孩共同教育杰米。
她建立了电影的起点,纷争的契机。
这就是杰米,这就是他的生活,因此他困惑母亲的疏离,抗拒母亲的街坊教子计划,纷争开始显现。
这就是朱莉、艾比和威廉,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因为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给这对母子,同时分享着母子二人的生活。
他们铺好道路。
纷争沿着这条单行道奔向顶点。
因为有他们陪伴。
最终纷争达成和解。
07故事高潮带给我们沉醉,我们希望它缓慢消散。
于是,我们开始关心每个角色的未来。
他们将何去何从,他们是否得到了幸福。
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在电影尾声,每个角色都以预言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未来。
如此一来,我们心中的串珠,舒缓地停止转动,轻柔地落在我们的记忆里。
这里的电影比生活更诚实!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ID:dianyingnian)空常来!
如果我们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您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一个破房子,聚集了截然不同的一群人,朝夕相处的生活下,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棱角。
米尔斯从一开始就直接开始铺设整个群像的宏观状态和细致入微的个人形态。
人生阅历丰富的多萝西娅开明、善良,散发母性光辉的同时又无可阻挡地与年轻社会产生了鸿沟。
她听露易丝·阿姆斯特朗的爵士,杰米听朋克,两人就像这两种不容的音乐一样,旋律始终不能共鸣。
五个人截然不同的个性和经历势必产生各种摩擦,米尔斯将种种摩擦铺设到情节的延展线上,在保持这个群像饱满的同时对其内部又在不断进行剖析,挖开后看到的是各种色彩。
意识形态的传达通过矛盾进程搬上荧幕,每个人有不同的立场也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年龄和背景营造的形象为各种不相容提供合理性,又因为彼此共同的渴求理解包容的心将其揉成一团浑圆的群体。
在这个棱角分明的群像里,女权意识和个人意识作为部分角色行动的内驱,搅动拉扯着色彩丰富的镜头下参差不齐的态度越聚越紧。
滑板和车的短暂相融又似是棱角之间的短暂温和,尽管如此,这个大的群像里,始终棱角鲜明,最后各奔东西。
如此知性的电影,知性的剧作,知性的表演。
人活着除了温饱苟且琐事外,还有精神灵魂。
影片展示、探讨的种种,离我们似乎很远,又很近。
结局还算圆满,可最后的旁白道尽了时代的远去,还是让这个故事变得伤感起来,故事里蕴藏着一些小幽默在其中,看着还是挺舒服的,不至于那么沉闷,可惜感触不是太深。
特别喜欢格蕾塔·葛韦格那个角色的人设,她自己也演得非常的出色。
影片以母子矛盾开场,以母子关系回到原点为结束,其他几位人物也都是从现在到未来的线性发展,并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突破,就像在繁杂的二十世纪里,普通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遭遇的生活困境与平凡生活的历程。
导演的野心之大,掌控能力之强,剧本的故事和对话,都明显比《初学者》更具趣味与戏剧性,入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绝对是实力使然。
快进的移动与恍惚的时代感。
影片除了运用大量的照片、新闻、电视资料塑造了强烈的时代感,还不断的用快进与色彩重叠,制造时间的流动感。
每一次人物的移动,尤其是在汽车里的两点之间平移,镜头都使用了虚幻的色彩处理,并且用快进,让观众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女人是男人的学校』,说的是男生是通过和女性的关系认识世界和人。
看完《二十世纪女人》,脑海中现出的问题是:谁来教育女性认识这个世界和人?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
女性可以无师自通吗?
因为她们与大地的联系?
因为她们养育生命的本能和直觉?
这种天生的能力在人类进入异化的二十和未来的世纪还能保持它的活力吗?
《二十世纪女人》把这个问题推到故事的中心。
三个不同的女性虽然对世界和人有着各自的看法,但明显地她们生活的并不自主和自信。
对于生活的根本问题——正确和有价值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三个人都没有答案。
这个问题看似抽象和间接,其实回答它是过一个有力自主生活的关键。
它的重要性不仅对于女性而言是如此,对于男性也是一样。
男性可以通过女性这所学校来学习过正确的生活,那么女性呢?
她们如何获取这个问题的答案?
尤其在现在的这个时代,在试管婴儿,冷冻卵子,单身母亲,女权主义成为头条词汇的时代?
要是不能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女性的生活可能会陷入迷惘,她们的后代可能也会丧失自主和自信,这里当然也包括无数的儿子们。
这些人长大以后会把这种迷惘和不自信延续给未来的后代,直到这些人找到答案为止。
使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难以明白的原因是这个不断异化的世界。
人类的思想不断发明所谓创新的主意,努力让欲求得到饱足。
一方面,欲望的无边界和不知如何驾驭使得人类产生了无所适从的迷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它获得的短暂成功使得人类产生了能够超越生命法则的幻觉。
但人类受制于生命的自然法则这个事实却是科技革新无法改变的。
只有认识这种法则并遵循它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正确和有价值的生活。
听起来似乎人类没有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但这种理解是被思想蒙蔽的结果。
自然的法则是合理和支持生命自由的。
任何自由都包含对膨胀的自我欲求的抑制法则。
抑制的作用不是限制生命的发展,而恰恰是保护生命的自由和共生共荣。
宗教的核心是揭示生命的法则,它的功能因而是给予人类自由的。
理解这种法则对于人类这种有思想的动物来说是特别困难的。
思想往往阻止了我们直接感知生命的正确方法和它的终极意义。
20世纪70年代,充满了冲突与释放的神奇年代,看似平静的70年代,没有60年代暴风骤雨般的激变,但依然充满了反叛与探索、破坏与重构。
身处这个时代,就是不断地在矛盾冲突中演绎着突破和创新。
而这部电影的背景始于在1979年,朋克文化最鼎盛的时代,虽然片名看起来很宏大很有野心,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关于时代女性的,有旁白,有第三方视角的成长传记片。
一开始是被电影的海报吸引去了,三个二十世纪不同年龄的女人,从容自信又充满阳光。
导演以自己的母亲的经历编写了举办,经过二战的Dorothea是战后第一批职业女性,独立又强势;爱好摄影的Abbie虽然罹患癌症但依旧率性燃烧着生命活的自我;17岁青春期的Julie努力希望自己成熟起来。
20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动荡年代。
国家陷于战争的泥潭,群众运动普遍高涨。
在民权运动的影响下,女权运动走向高潮。
在此期间,她们以争取政治上的权利为核心,获得了诸多成就,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
女权运动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大到宏观性的政治选举权和参政权,小到微观性的带薪在家照顾老人病人等。
凡涉及女性权利和权益的问题,女权主义浪潮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争。
这部电影里有青春期的少年和母亲之间由冲突到和解,有女性自我释怀的和解,无论身处在那个年代,女性都比男性更加坚韧。
除却体力和生理结构原因差异,女人忍受疼痛和心里承受能力都更胜一筹,当然,我不是女权主义,不是鼓吹女性的优越感,只是陈述相对的事实。
55岁的Dorothea 身为单身母亲,除了要做好工作养家之外,还要教育青春期的儿子Jamie。
故事的讲述人就是Jamie,以他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儿,从对强势的母亲的不理解到最后以母亲为荣的骄傲,他说,以后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孩子形容他的祖母,那是个传奇的女人。
在新千年前因为癌症而去世了,1924-1999,二十世纪的女人,一生的年华都留在了二十世纪。
24岁的Abbie 用相机记录了她生活中的一切,内衣、相机、烟、口红…她说这些照片就代表了她的生活。
她有宫颈癌,但病痛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和打败她,医生说她这样的体质不适合生育,可之后她还是有了两个孩子。
自己的生活要自己来掌控,这也是新时代女性自强的标志。
17岁的Julie处在青春期,恣意挥霍青春和释放自己的年纪。
母亲是心理咨询师,却反而没有为她的女儿做一个青春期的心理辅导。
二十世纪的青年女性对性的主张要更加开放和自我,她和不同的男孩做,却不一定真的是爱他们的。
对于Jamie,她止乎于礼,理由就是如果ooxx了,就无法继续愉快的做朋友了。
这个我也有同样的想法,睡一张床而只有拥抱而不做任何越轨行为真的是保护异性朋友之间友谊很重要的。
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是女性备受尊崇的时代,而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女性在体力劳动上不如男性,逐渐失去了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变成“弱势群体”,靠男性生存,一度成了男性的附属品。
近代女性不断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
二十世纪的新女性给我们自信、从容、自强的新面貌,也为二十一世纪的女性做了很好的标杆。
每个女人都是一朵独一无二娇艳的花朵。
只是品种不同而已,有的人是玫瑰,有的人是小雏菊,有的人是百合花,有的人是茉莉,有的人是向日葵…性格不同也就散发出不同的魅力和芬芳。
女人应该好好的爱自己,盛放的娇艳而美好,做最好的自己才会有人去呵护。
最后提前祝各位仙女们女王节快乐
非传统叙事的起承转合,非冲突爆发式的高潮,导演打破叙事的连贯,叙事视点的不断转换中,影片插入了黑白的定格照片和迷幻色彩的长镜头,描绘出女权的具象,构筑起时代的洪荒感。
在爵士与朋克的伴奏下,我们和镜头一同聚焦着三代女人的精神状态。
阴道的认知 中年多萝西娅,她走在时代的前沿却又被时代抛在身后。
飞行员学校毕业的第一批职场独立女性,她抽着前卫的烟,签着儿子荒诞的假条。
她有着女权初级阶段平等观念的意识,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活出自己的姿态,即使贴上同性恋标签也不畏闲言碎语。
但爵士乐的伴奏却扔展现出人物在时代中的局限性,餐桌上月经初夜的讨论她面露厌恶,朋克乐的酒吧里的突兀,她的一生坚强脆弱,开放而又保守。
阴道与阳具的地位在此等同。
月经的自由 青年艾比,一头红发追求艺术与自由。
她尊重每一件事物的灵魂,用相机留影拼凑自我,在饭桌上对月经高谈阔论,朋克乐中放肆的肢体挥舞,她对性和爱的表达更加开放。
她与威廉的做爱,但导演并未将“摄影师”与模特的互动拍成一出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不过是为艾比的性需求找到了发泄的理由。
男性在与女性交配并获得快乐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女性是会有月经期的。
高潮的放纵 未成年朱莉,体验不同的阳具所带来的快感,然而从未有过高潮,她沉迷于男人肉体的温度投入的表情和最后一击的呻吟,她完全的掌控着自己的身体,宣泄性爱的肆无忌惮。
然而越战时期沉醉于朋克摇滚与药物泛滥,迷茫的这一代,享受着肉体欢愉却在共眠的床上度索取着精神的慰籍。
她抽着烟像男人一样酷,她以女人的姿态尊重自己的性别发出自己的声音。
诉说初夜无所谓荡妇,享受高潮是女人的权利。
三个女人在时代特质下呈现出对两性态度和性情的不同,塑造着即将成为男人的吉米。
从在前方滑行到与母亲在公路上的并行,从自嗨到与母亲共舞,从棕发到金发,其实母子只是回到了情感的原点。
五人的生命都继续着,像时代中的每个普通人。
只是有时你会看到多萝西娅的飞机穿越晨光,听见女性的枷锁在时代中发出碎裂声响。
气场不合,抓不到重点,强行装逼,无聊到爆……Elle Fanning一天比一天丑了
something is hard to be explained,就像你的奶奶是如何一个女人,让她停留在二十世纪吧
一开始看得有些不耐烦,一团麻;但看到最后反而感觉像是经过一个时空隧道,了解70年代的人们他们是怎么思考,怎么度过一生。希望以后导演再拍一部《二十一世纪女人》。艾比说不要有月经羞耻那段特别好,加一星。
当下媚俗的全方位体现。
分了三次才看完
三代女性横跨两世纪,融汇成长、婚姻、家庭和友情的全视角影片。对女性成长中迷惘和挣扎的刻画颇为细致,画面和步调也颇有特色,最终却还是一副女权主义的风景画。
我觉得好糟糕,导演选了一个很大的主题,然后用显而易见的类型化描述来表现二十世纪女人,没头没尾让人觉得可笑。
比起海边的曼彻斯特差太多 故事节奏太散 也许美国人会有感动
老嬉皮和少嬉皮,女权主义,命运总归是命运,如此自处,如何,不像你不开心一般不开心。
台词空洞,情节不接地气,也没什么实质性内容,不知所云
補一個,細膩的鏡頭下普通人的點滴,有點遙遠又不是很遠的時空前,他們平凡的日常有著似乎又能覺得自己也是如此,沒有什麼改變,又遇到了很多無法解決的宿命,即使這樣也要活出一點屬於自己的小快樂
你永远无法向后代描述清楚他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7.5
对一些问题的探索浅尝辄止,其实蛮讨厌这些年涌出来的所谓女权片,这些问题真的能靠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硬把别人拉进女权队伍更是让人反感。不过艾丽范宁的演技越来越成熟了,近段时间的表现无一不让人惊喜。
片名无比宏大,但Mike Mills仅凭极小的故事格局就四两拨千斤折射出了时代的洪荒感,而那种成长和生活中最难以捕捉的情绪也都在细腻笔触下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真的让我想起看Boyhood时那种被平凡中史诗感淹没的感受。没想到是颁奖季最爱的一部。
如同一段娓娓道来的散发着时代洪流气息的回忆录,五个人物形象是如此地鲜活而立体,人物关系和化学反应如同乌托邦一般美妙,一段母子关系的进化史因为时不时闪现的幽默金句、大胆的爱性和女权观以及与年代背景的融合而变得奇妙和动人,贝宁的表演让人很舒服,很可惜本片在颁奖季被忽视。★★★★
台词ost都挺棒,剧情散漫无趣,就酱
非常无聊的电影,名为女人实际将男孩的青春期成长历程作为主线,邪恶的对保守岁月的怀念。
小男主有点小甜茶的感觉。剧情拍得还是有点散。
我觉得这是少数我能接受的男性叙事者视角
内心独白是多么特别多么吸引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