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演员好导演的电影,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一个如此烂电影的结局?
本来挺好一题材,却从头到尾的拍脑袋喊“怎么可能?
”。
暂且记录一下从头到尾的焦虑点:1,天空异相,闪电都那么厉害了,还在外面看热闹?
请问你心有多大?
2,跑到了出事地点查询情况很好,但是一直近距离的观察,你是猫九条命吗?
3,从最先出事地点跑步回家的距离,邻里还不明情况?
那个yripod很大的啊,看不见吗?
听不见吗?
尖叫声也早该传过来了。
况且,外星人出来攻击就那么点范围?
跑步到家都没事?
主角光环亮瞎了我的眼。
4,唯一有点脑子的剧情就是男主知道别人可能会抢车。
但同时,大家一起步行时,总有个机会够公布修车答案吧?
或者自己再找个车修。
怎么就至于一直步行了?
5,傻X儿子的心更是比他爹还大!
一开始还挺懂事,知道保护妹妹知道逃命。
可怎么就突然发疯了的要参军?
请问你受过军训吗?
会发导弹吗?
你去参军除了给部队添麻烦外,还有啥作用吗?
6、收留他们到地下室的老头,本来挺精明一个人,知道与其跑不如躲。
可为啥中途突然变了路线了?
大声喧哗,我明白你是心理承受不了了,可这剧情怎么看都太傻逼。
7、简单几个炸弹就搞掉了一个tripod。
大家高处坠下都安然无事。
然后莫名其妙的外星人全体被异体蛋白干死?
都那么先进了,侵略了不知多少个星球了吧?
这个入门生物问题没弄明白?
还是人类变异出了宇宙最毒DNA?
8、为啥同样是大城市的波士顿就有房子安然无恙不说,就连老头老太都安然无恙?
更神奇的是,傻X一号的儿子居然凭空出现在家里?
这狗血剧情是不是抄袭了 vinillar sky?
都是男主的幻想世界吧?
匪夷所思。
恐惧有很多种。
2001年9月11日之后,多了一种——对于恐怖的恐惧。
《世界之战》要表现的,就是它。
电影开拍前,相关报道一直是在说:斯皮尔伯格这回是下定决心,要炮制出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电影,而且定了票房收入必须达到多少亿美元的军令状云云。
显然,这些报道低估了《辛德勒名单》、《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的导演。
“911”之后,任何一部灾难电影都无法规避那场悲剧在美国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无论其如何商业,如何和恐怖分子风马牛不相及,斯皮尔伯格既然触及此类题材,以他的资历和能力,是一定要达到一个高度的。
看完《世界之战》,我觉得这种高度是人性上的高度,而不是技术上和情感上的。
从技术层面上看这部电影,它说的是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战斗;从情感层面上看,电影刻画的是父子之情、父女之情。
可这两者都不是重点所在。
电影似乎是竭力还原一个发生的情景(而不是幻想),再现这个情景中的人的表现(而不是虚构)。
也就是说,如果把外星人进攻置换为“911”恐怖袭击事件,把阿汤哥置换为幸存者,便可以更好地知道斯皮尔伯格通过《世界之战》想干什么——他要记录,记录恐惧:记录恐怖如何发生,如何产生恐惧,恐惧又如何役使人作出各种行为。
理解了导演的目的,某些关于《世界大战》的抱怨便显得毫无意义。
许多人说,这部电影打得不像《ID4星际终结者》那样过瘾,人家是战斗机、航空母舰齐上阵,它却只有几台战车、一群直升机在山坡上轰了几下,震撼力不足。
还有许多人,觉得阿汤哥在电影里没半点当年《壮志凌云》、《职业特工队》的风采,甚至不无猥琐。
当然,更多的人对结尾表示了失望:怎么可以就这样突兀地结束呢?
怎么是细菌拯救世界而不是英雄拯救世界?
这个结尾让斯皮尔伯格在中国落了个敷衍了事的骂名。
问题在于,如果斯皮尔伯格真如这些人期望的那样去干,他就不是斯皮尔伯格,而是迈克尔·贝或布鲁克海默了。
阿汤的平民身份是特地设定的,他在电影里的行为只能够根据这个身份展开,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个被抛弃的老公,一个失败的父亲,一个爱看热闹的小市民,一个自作聪明的家伙,一个阿Q,一个被吓破了胆的逃亡者,一个自私的杀人者,一个硬着头皮反抗的奴隶。
很真实。
也只有在这样的普通人身上,恐惧才能抽丝剥茧,附着于观者身上。
一旦设定这个角色,《世界大战》也就只能放弃全知全能的叙述,忠于个人视角——电影里,阿汤哥就只能够知道他所遭遇的那些,至于欧洲怎么被毁灭、军队如何与外星人战斗、总统是死了还是逃了、自由女神像有没有被炸掉,他不可能了解,电影也就不可能展现。
最为人诟病的结尾问题,也不是什么问题,首先是因为威尔斯的原著就是这样写的,中国人不了解难免大惊小怪,其次这已经不是影片的重心所在,还有,凡人阿汤完全不可能第一时间知道外星人为什么突然就是了,事情的转机对他来说就是很突然,原因只能够通过摩根·弗里曼的旁白来说明。
合情合理。
反正,《世界之战》就是要让你看到恐惧、体验恐惧、深入恐惧的核心。
一句“是恐怖分子袭击吗”的台词泄了它的底——它在“911”发生4年之后,用幻想式的回忆贴近了遭遇那个悲惨时刻的人们,并加据当下人们对全球性恐怖袭击的惧怕。
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真正的恐怖片。
事实上,看完电影,稍微配合一些想象,把自己设想为倒霉的阿汤哥,我就已经有些毛骨悚然了。
〈E.T.外星人〉、〈機場客運站〉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拍起大製作的外星襲地球的科幻片來,前有〈天煞地球反擊戰〉大美國旗幟飄揚,〈強戰世界〉脫不了這類片種的公式──危機、衝突、和解。
有些更恐佈的災難片,還會以站在道學家的位置說:愛你的朋友,珍惜自然……。
而〈強戰世界〉早已站在邊緣的位置。
我不要公式 荷李活的災難片是有公式的。
地球面臨強大危機,主角通常是男性英雄(多是為人父親),家庭關係總有問題:子女不和(常有童星)、離婚,最後經歷生死一線的境遇,彼此得了諒解,這是庸俗的溫情主義;加上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的大美國主義──他們在幾天便打敗世界第一強國!
為什麼日本人能擊倒機械怪獸而我們美國人不能?
;再配合只有荷李活才有的超級特技:超凡音響視覺享受,地球英雄站在滿目瘡痍的大地上,新生命再次誕生。
重要的是,公式背後告訴我們什麼呢?
人的自戀。
在導演的眼中,地球總是被侵略的對象,總是存在於地球之外的他者希望奪取我們眼中相當美麗的地球。
那種歇斯底里式的被害心理,其實是自戀的一體之兩面──難道你會爭奪垃圾和渣滓嗎?
〈強戰世界〉同樣地處於這個心理上,人類的最終勝利,勇戰成果,更為這場自戀戲寫下完美的結局。
總有驚喜 然而,史提芬史匹堡在這類商業大賣片的公式制肘之下,個別場面相當有力。
姑勿論地下室一場多少有點侏羅紀公園的影子,和結局的草草了事。
例如爭車一幕,人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生死關頭人性中的自私怕死、以智慧作為算計,一一表現出來。
這橋段固然並不新鮮,但看起來依然驚心。
電影末段機械人以一個「雞籠」狀的物體囚禁人類,特定的時間裡便會吸起一個人,吸他的血,以作為外星人的生命燃料。
人類一下子便成街市裡的雞,這與結尾說理聲音裡所謂「與萬物共存」互相呼應。
這場戲在說教以外,隱約看到導演對人類的反諷,而這反諷總是無補於事。
整體而言,〈強戰世界〉前段以外星高科技機械殺人武器如死神索命處處驚心動魄,很有功力。
然而故事內容畢竟相當單薄以致結局大失所望。
電影張力在中段以後只能以特技和大場面維持,非佳片風範。
而演員方面湯告魯斯所飾演的工人,一反英雄形象,他畏死、恐懼、逃亡時六神無主、動殺機,他只為保護自己的子女,卻更加討好,也比較貼近人性。
而童星在災難片中總是搶鏡,但這女孩卻稍為老成而欠缺本可在災難片大派用場的童話童真。
後話 美國近年災難片不脫公式,但前有〈明日之後〉一反大美國主義,表現人類無能,以見其進步,今次〈強戰世界〉,美國在九一一之後,聲勢大不如前,大美國主義再度回歸,不失為鼓勵國民的好方法,而這方法卻帶有一廂情願的性質。
这种末日题材为什么总要安排一个带病的幽闭恐惧/哮喘/自闭的女孩啊?
带就算了从头喊到尾分贝巨高让人在感受害怕的同时产生累了就这样毁灭吧人类的心态。
而且大姐你前期喊也就算了,你都到最后了怎么还喊啊这一路的刺激就没让你脱敏是吗?
我看电影还是很爽的但是看得也很累,因为在这个外星灾难片里多投入了一些不必要的暴躁情绪,如果在逃亡的车上这小女孩一直不停尖叫助兴我真的会一巴掌甩过去。
别说我不是她爸没有亲情,换作我爸恐怕得拿胶布给她贴上。
太吵了真的太吵了,我现在脑子里还有幻听的余波。
这份难受比片里血管子爬满地面的画面还要难受。
导演你睡着了吗?
我睡不着
火星人的章鱼战机不错,但是结尾有点仓促。
男主全家开了挂的一个也没死,儿子一直在作死,你上战场又有什么用呢?
外星人到底为什么要入侵地球啊?
如果是为了资源为什么要等几百万年?
养人类吸血做肥料?
还不如养一堆牛羊。
之前埋的东西那么强大,能控制飓风闪电,有无敌防护罩那么牛逼,怎么过了那么多年还得亲自来开呢?
搞个全自动啊,还用原始的抓一个吞一个的方式。
材料也太弱,几个手雷就整个爆炸了。
外星人科技那么发达,在电影里总是一副动物的感觉,对什么都好奇,一点都不像军人的样子。
结尾就算旁白解释是细菌感染杀了它们,可是他们也是一步步进化来的,比人类历史还悠久,就那么弱?
哪一天外星人也指挥若定列队来占领地球,拿着超强装备,军事纪律也超强,收拾人类一定妥妥的。
不过话说回来,场面特效做的还不错,节奏也可以。
作为科幻大片是够格了,至少不坑爹。
提起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们会想到什么是刘慈欣小说改编,郭帆导演的国产里程碑科幻《流浪地球》
还是好莱坞科幻巨制《沙丘》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看看一百多年以前的人是如何描绘他们眼中的科幻世界
在2005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达科塔·范宁主演的科幻灾难片《世界之战》上映。
这部电影改编自世界科幻小说之父H·G·威尔斯的同名科幻小说。
剧情介绍男主雷•费瑞尔(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是一个港口工人,在一天下班之后回家,前妻由于要回波士顿看望母亲只能让孩子和男主暂时住在一起。
男主本身吊儿郎当,无心看管小孩,和儿子打棒球起冲突,吃饭就让女儿点外卖。
这里有一段情节,女儿在手上扎到一个刺以后,坚持不让父亲替她处理,认为刺会被身体的免疫反应排出体外。
最初一看只是以为这段是为了体现身为父亲的杰伊对生活的不负责任使得父女关系的隔阂,以及小瑞秋的坚强和自立。
不过看到影片的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段落暗示了外星人被打败的原因。
户外天气大变,乌云汇合。
男主说闪电不会劈中同一个地点两次,但是闪电却连续几次击中了市区的同一个地方26次。
在女儿提醒下男主想起了出门在外的儿子。
男主发现自己的手表手机都没办法用,到了户外,发现所有汽车都无法启动。
男主遇到儿子,原来儿子偷开了男主的汽车,男主让儿子赶紧回去。
男主找到了修车的曼尼,这里为后续男主的逃跑埋下了伏笔。
在雷击过的地方,外星人开着三角机器人破土而出,疯狂攻击周围群众,破坏房屋,外星人的激光瞬间将人类化为灰烬。
这里男主伊森亨特附体,一路逃跑。
回到家中让儿子带上冰箱里的食物,男主非常聪明,没有解释发生了什么就带着孩子出门,目标是鲁尼修好的汽车。
汽车不是自己的,鲁尼也非常意外,男主还想带着鲁尼一起逃跑,鲁尼一直和男主争论,紧张的气氛下,小女孩情绪崩溃。
身后外星机器逼近,男主发动汽车抛下好友。
在逃跑的路上,男主向儿子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孩子们想去找在波士顿的母亲,男主无奈带孩子们去了继父的家里,房子里没有一个人,男主试图改善和孩子们疏远的关系,打算吃点东西,结果发现逃跑时让儿子带上的食物只是冰箱里的酱料。
男主拿出面包,做起了花生酱面包,女儿对花生酱过敏,然而作为父亲的男主却完全不知道。
男主情绪激动,把面包拍在了窗户上。
一家人在地下室过一夜,期间听到外面巨大的声音,还看到不断闪烁的灯光,剧烈的爆炸冲击了地下室,尽管如此,第二天还是到来了。
男主走出地下室,上楼发现一架客机坠毁在了这里(这里似乎是对911的暗示)。
男主在外面遇到了新闻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男主,军队在午夜时分对外星人发动了攻击,但是武器却无效,外星机器有防护罩,军队活力无法对对三角机器造成任何破坏。
男主还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外星人是通过闪电来到地下的机器中的,它们为了入侵地球已经准备了上万年了。
在继续逃跑的路上,小女儿尿急去上厕所,看到了非常震撼的一幕,人的尸体一堆接一堆的漂浮在河道上面所有人的车都开不了,只有主角的车能开,车外的人聚集围拢在男主的车外,疯狂地拍打车窗,在世界末日时,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车窗被打破,男主被迫下车,儿子被拖走,男主想让女儿出来,但是周围群众挤进车窗女儿被困在车里,眼看事情越来越失控,男主掏出了出门逃跑前带的手枪。
儿子已经被围殴出血,这时人群中有另一个人也掏出了枪对准男主的头,男主无奈扔掉手枪,把女儿接走,车子给了对面。
男主扔掉的手枪被另一个人捡走,上演了一把杀人抢车的戏码。
男主一家人调整好情绪,和难民们一起行走。
一家人上了船,但是还有很多难民没有上来,男主儿子去帮助扒在船板上的人。
水里出现亮光,外星三角机器突然出现,船被打翻,一家人从水里躲到岸上,人类军队和外星人剧烈交战,儿子见到这一幕,心血来潮想参军打外星人,男主试图阻止儿子,但是儿子已经听不进去任何话了,这时有一对夫妻看到男主女儿一个人,想收养这个女儿,男主无奈之下只能让儿子去军队,自己带上女儿逃跑。
一个农场主让男主和他女儿躲在他那里,农场主的饰演者是肖申克的救赎中饰演安迪的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通过农场主口中得知在日本,有几个外星机器人被打败了。
男主在这里待上了好几天,期间有外星人来这里与男主一家人躲猫猫,外星机器伸出触角探测人类。
外面生长着很多红色的菌毯,窗户外有红色的血雾,有一个人被三角机器人抓住,三角机器人伸出刺针吸取血液,外星人在用人类的血液来改造地球的环境。
见到这一幕,农场主情绪终于崩溃,到地下室发疯似的挖地道。
男主明白再这样下去,外星人迟早会发现他们,他让女儿蒙上眼睛唱歌,自己去处理掉农场主。
结束之后,男主抱着女儿在沙发上睡着了,外星机器发现了两人,女儿逃出房子,男主去外面找,外面已经全部都是红色的植物,像藤蔓和菌毯一样覆盖着周围的物品,远处被一片红雾所笼罩。
女儿被三角机器人抓走,男主找到一辆被毁的军车,在里面拿到了手雷,男主将手雷扔向三角机器人,但是机器外面有一个屏障阻挡了攻击,男主被机器伸下来的触角带走。
机器人将人类关在下面的笼子里,隔一段时间抓一个人上去吸血做肥料。
男主找到女儿,机器人又开始抓人,男主用身体护住女儿,自己被抓了上去,笼子里的人合伙抓住男主,将男主救了下来,男主吐出手雷拉环,外星机器被吸进去的手雷炸坏了(这段相似的情节在阿汤哥主演的明日边缘里也有)一伙人成功脱困。
第二天清晨,外星人却失去了战斗力,种植的红色藤蔓和植物也开始死亡了。
外星人不战而败,通过摩根弗里曼的旁白我们明白,原来是被地球上的细菌感染。
男主成功到了波士顿前妻的家,遇到了提前到达的儿子,结局皆大欢喜。
评论与解读影片上映于2005年,在美国911事件之后,美国人多了一份对恐怖分子恐惧,害怕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受到恐怖袭击。
在电影中一句“是恐怖分子袭击吗”的台词透露了影片的主题。
导演花了很大功夫去渲染恐怖气氛,目的是为了体现作为普通人的主角眼中的恐惧,这也是在恐怖袭击发生时的恐惧普通人的真实反映。
影片全程以男主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故事,他是个失败的人,被妻子抛弃,做着普通的工作,会为了逃命而自私,忠于个人视角,充满了带入感。
除了对普通人视角的展现,影片也是各种大场面,对于长镜头的调用也是很精彩,比如男主偷到车子后带孩子们跑路时的长镜头全程360度无死角,非常的细致。
利用DV来展示外星人屠杀市民的画面。
影片结局惹来了很大争议,其实在开头导演已经借小女儿之口暗示了打败外星人的办法,就像扎到小女孩的刺被免疫系统排出体外一样,外星人作为外来侵略者,被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细菌打败了。
这并不是人类与外星侵略者的战争,而是地球与外星人的对抗,人类本身对外星人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而最早诞生的生物细菌是地球对抗外星人的法宝。
1,介于其拥有的地位和条件,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早已是这个世界上最随心所欲的导演之一,从《AI》《少数派报告》可以看出老斯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一套东西搞电影,此片也不例外。
2,《世界大战》原著是1898年的小说,1953就被拍成电影。
但老斯的这个版本现在看来,还是算比较“另类”的大片。
它花了多么钱却不是为了让人感到刺激。
和一般灾难大片不同的是,它简单单线索的跟随汤姆克鲁斯,没有出现记者、政治家、科学家,没有大战,外星人完全是自生自灭。
3,这个片子原来就是一个恐怖题材,其1938年的广播剧曾让上百万人害怕得颤抖、哭泣,逃出家门,而老斯也扬言要“把观众从座位上吓得滚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整部片子气氛有些低沉压抑的原因,老斯显然有意将其偏向心理恐怖。
不知道美国人什么反应,反正我看的时候倒没觉得恐怖。
4、也许这个故事钱花得少点,找个独立电影导演来搞,可能会很恐怖。
今天去东方广场看的《世界之战》英文版.对它的恶评有早就所耳闻,不过总是不相信斯皮尔博格会搞出如评论所说般糟烂的电影来,于是携大白猪恭恭敬敬地到影院观赏。
看后果然不一般,着实值得。
撇开栩栩如生地刻画步入中年危机的阿汤叔而终于不让他扮演拯救世界的英雄让我心中大快以外,长篇大段对人类铺天盖地的绝望和恐怖的真实甚至纪实的表现让这部科幻电影不同以往有了文艺气质,老斯在表现外星人从地下冒出的时候用了手提摄影机,现常感超强,人类的无助和自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绝对与众不同的严肃甚至有点愤怒。
关于那个骂声一片的结尾,仔细想想,除了让前一部分营造的恐怖绝望还有期待帅哥只身拯救地球的惯性被硬性中断,观者及其不爽以外,结尾深刻。
世界与世界的争斗,而非人类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争战,这一点从英文片名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人类可以无能为力。
也许原著作者在19世纪末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摈弃了人类日益膨胀的自大,因此结尾兀地冒出外星人到地球水土不服被细菌击拜的时候,暗自佩服。
我们的世界并非唯有人类主宰,人类太自大太自私,所以如此快地陷入绝望,无论是细菌还是一首流行歌击拜外星人拯救地球的结尾,黑色,幽默,人类应该反思。
关于演员,阿汤哥,前阵子这部片子公映前,我是每天兴致勃勃上网看完人米国民帅哥是如何一步步沦为跳梁小丑的。
一把年纪了搞激情求婚,电视节目上窜下跳,媒体娱乐之余当然也把动机归给宣传这部新片了。
既然阿汤哥为了它能这么舍得折腾,那我当然要领情去影院看看,服了老斯了,找阿汤哥来演这部片子,这个年轻时带领世界影迷只身打败外星人拯救人类的英雄,也有中年啊,所以,不怎么样的工作,离婚,叛逆的孩子,实实在在的中年危机。
当外星人来了,孩子他爸不再挺身而出,智勇双全,而是安全第一保护孩子,东躲西藏,甚至为了自保杀死打算反抗外星人的同类,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绝望的时候,人性便暴露无遗,抢车那一段及其经典。
所以,我们期待半天,阿汤也没有当上英雄,不过确实做了回称职的老爸。
呀,期待现时中的阿汤哥也不在自大自我欣赏,就做个谨小慎微负责任的阿汤叔也没什么不好。
关于原著作者威尔斯,崇拜的科幻作家就是他了。
老斯这次被骂弱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忠实原著,高科技的观众对句中外星人犯的种种低级错误嘲笑不已,不过威尔斯这个19世纪末的作家,他的科幻作品带有强烈的人文倾向,就像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坦》,现在依旧动人的原因是对人性和科技的思考,而不是跟上了四个现代化速度的科技进步。
而且威尔斯这部小说也是主要表现人类在面对外星进攻的无能,这个找来原著看看就理解老斯了。
至于故事中的隐喻,这个费脑子,还是让别人去想吧。
关于西方科幻故事的传统,在 北大科学传播中心 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摘过来我们已经知道,科幻不是一种时尚,一种流行文化,它是一种现代科技社会的深厚传统。
那么,它又是怎样一个传统呢?
让我们溯历史而上,看一看科幻的源头吧。
蒸汽机催生了一个工业时代,也催生了科幻这个文学新品种。
现代科幻的历史正萌芽于十九世纪初。
当时,从欧洲到北美,一系列作家创作了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后来,世界科幻界公推玛丽•雪莱(Mary Wollstonecraft)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为开山之作。
围绕着这部小说,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
其一,作者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子。
如果她生活在今年的中国,这样一位女作者可能会去创作校园文学、言情小说,甚至去搞“身体写作”,而不会去写一部科技含量十足的作品。
《弗兰表斯坦》绝不仅仅只有象征意义,“Frankenstein”这个词在西方已经成了专有名词,形容那些因为不负责任而释放出“魔鬼力量”,并被反嗜的人。
而笔者收集到的本书最新电影改编版,拍摄于九十年代。
作品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其二,它形成于一个独特的氛围:一群年轻的英国文人:拜伦、雪莱等人,受当时工业革命的巨大冲击,对科技进步产生了无限憧憬。
两个诗人甚至亲自去作科学实验,试图发现宇宙奥秘。
作为雪莱的情人,玛丽深受影响,而流诸于笔端。
这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极好结合。
与冷淡、怀疑甚至敌视科技进步的人文学者相比,科幻作家从一开始就很另类。
第一个让世界读者真正知道什么叫科幻的作家,当然非凡尔纳莫属。
有趣的是,笔者不知从多少篇介绍他的文章里看到这样的误报:凡尔纳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
错,他不仅不是职业科学家,甚至没有受过任何系统的科学教育。
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学青年。
他的志向是当剧作家,他早期最重要的文学活动是拜大仲马为师学习写作。
凡尔纳最终没有成为“小仲马第二”,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职业科幻作家,当人们回顾他一生时,忽视这一点其实最不应该。
试想,今天一个毕业于大学文学系(不管是哪国的文学系)的知识分子,会向当年的凡尔纳那样讴歌科学吗?
恐怕很难,如果他们不用各种“后现代”词汇去怦击科学,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科幻是一个什么样的传统?
是一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奇葩。
在大师级作家那里,这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
接下来的宗师就是《世界之战》的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一个只读到初中,凭自学掌握渊博知识的英国青年。
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科学讴歌科学的时代青年。
一个十四岁就出来当学徒的小伙子,不仅自学科学知识,编写过再版达十几次的生物学教材,还亲自听过赫胥黎的授课。
威尔斯对科学不仅仅是懂,而且是深爱。
《世界之战》的主题是从科学的角度,嘲笑宗教蒙昧主义。
这是威尔斯在许多作品里一惯坚持的主题:在《摩诺博士岛》中,宗教被比喻成滑稽的“刑罚痛苦屋”,教士被比喻成喜欢讲“大思想”的兽人。
在《神食》中,不劳上帝大驾,人就可以创造新人。
而在世界之战中,作者讽刺了“上帝造人”的宗教理论。
当时,天文学家已经在猜测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其它的生命,甚至有智慧生命。
而如果太空里真存在着远比人类更智慧的生命,它是上帝造的吗?
它不是上帝造的吗?
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世俗氛围的当代中国观众来说毫无意义。
而在当时,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并赋予其特权,那是不可更改的教义。
智慧高超的外星人,对这一教义所起到的作用是颠簸性的。
(这个主题体现在哪里?
呵呵,读一下威尔斯的原著吧。
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呢。
)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到了美国,一个科技水平冠绝全球的国家里,人们对科技进步有着近乎信仰般的虔诚。
这片沃土最终让科幻从弱小的,零散的种子变成了一片参天大树。
1926年,那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惊异故事》。
在这本杂志的第一期上,老板根斯巴克将这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还没有统一名称的文学品种定名为“Scientfiction”。
后来演化为“Science fiction”,也就是现在的“科幻小说”。
在美国,科幻不仅有了“名”,而且有了“实”,有了一大批系统创作科幻的作家,而不是象欧洲国家那样,只是有个别作家偶尔作一下尝试。
科幻的银河在几年之内就涌现在天际: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坎贝尔、西马克、莱斯特•德尔•雷伊、范•沃格特、西奥多•斯特金、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谢克利……这些名字里的大部分,中国读者很有可能没见过,但由他们原著改编的科幻片,一个碟迷肯定会碰到过不少。
这些前辈聚在一起,开创了美国科幻,也是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
佳作倍出,题材花样翻新。
而给这个潮流奠定其色泽的,仍然是对科技进步的渴望。
可以说,没有科学精神,也就没有了科幻。
所以,我想,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片子。
外加原著小说也值得一看。
个人而言,《世界之战》并不算是一部好的作品。
斯皮尔伯格导演作品灿若繁星,其是相当不起眼的一颗。
阐述理由之前,我很好奇大家都是因为什么缘由观看了这部作品?
因为导演?
因为演员(不老神话阿汤哥)?
因为原著(H·G·威尔斯出版于1898年的同名小说《世界大战》?
)因为科幻题材?
因为末世情节?
我想,绝大多数人观看本片的初衷都是源自以上某点吧。
而我,一个资浅科幻迷,以上任何一个都是足以吸引我观看此片的理由,所以当年得知《世界之战》在北美上映的时候,我一直蹭着CCTV6不换台,一旦画面出现关于本片的新闻和预告片就非常激动。
后来,自己终于也有机会一睹为快,但没想到,期待落了个大空。
之后过了很久,当自己也快忘了这部影片的梗概的时候,今天无意翻了翻,懊恼的记忆重新浮现于眼前,我也想起了当年自己对这片失望的原因:1.剧情无燃点本片最令人失望的当属外星人的“不攻自破”。
虽然电影很实诚地照搬了原著的设定——外星人因为感染(地球细菌造成的)病毒全部死亡,但实在是毫无激情可言。
毕竟,书上写的,和影片能表现的,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内容效果,导演和编剧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更曲折、更显眼、更惊心动魄的方式去展现外星人的灭亡,而不是在片尾用一段旁白交代“外星人被地球的微生物克死了,人类因为千万年进化适应了地球环境,取得了胜利”——拜托,你当外星人是傻子吗,蛰伏地球上百万年等待机会,结果连防疫工作都不做就主动GG,达尔文看了都会笑掉大牙。
这简直就像人类登月不带氧气瓶一样。
总之,这不费吹灰之力得来的“歼灭外星敌人的战果”就像一盆冷水,把观众对影片高潮的期待浇灭得一干二净。
2.角色无魅力影片刚开头,看到阿汤哥从前妻处接来一儿一女以后,我就知道俗套的“家庭的爱与羁绊”即将在本片上演。
但登场人物是如此的废且没有任何剧情推动角色的人格升华,让观众根本无法对角色进行感情代入。
汤姆·克鲁斯:我演废柴老爸。
贾斯汀·查特文:我演叛逆歹仔。
达科塔·范宁:我演尖叫狂魔。
全片的表演都充斥着角色的烦躁。
对这些演员我都是喜欢的,且不乏实力派演员,但剧本编排得如此单一呆板,是我不想看到的。
相比之下,同样类型的《我是传奇》、《2012》都比《世界之战》好许多。
……虽然视觉效果拔群,镜头语言牛逼,但影片欠缺了很多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一部让斯皮尔伯格的真正实力付之东流的作品。
世界已经在好莱坞电影毁灭了无数次。
以各种不同的方法。
所以,即使以后真的世界末日,大家也无需惊恐,只需要找出相应的电影温习一下即可。
“世界大战”的情节也是简单并且老土。
它的海报文案一句话便概括了:“人类的最后一场战争不是由人类发起的。
”是的,又是外星人。
再一个被拍得滥掉的元素。
即使是Stephen Spielberg这般惯于操作商业大片的导演,也未必能拍出什么新意吧?
但是看完之后,我却还真的怪喜欢这部电影的。
无他,只是再次证明我的恶俗而已。
之所以对我胃口的最大原因不过是因为它没有一个所谓的“个人英雄”出来拯救世界。
所有的人包括Tom Cruise都只是一些平民,面对无法抵抗的外星人只能如蝼蚁般四处逃命只为保住自己卑微的生命。
整部电影其实就是看着阿汤哥如何带着娇弱的女儿和叛逆的儿子逃难。
惊险百出,狼狈不堪,没有一点点的英雄气。
甚至当他的儿子想加入奔赴前线的军队抗击外星人时,他非但没有故作大义凛然状进行支持,反而百般阻挠,认为儿子这样做无异于自杀,毫无意义。
作为一个平凡没有任何超能力的父亲,他唯一要做的只是拼命保全两个孩子的性命。
很自私,是不是?
但人是那么渺小,在那样绝望的时候,世界于你也不过就是家人而已。
没有了他们,世界即使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没有超级英雄的世界,人们只能顾全自己。
这是这个科幻电影最真实的地方。
这种电影,特技是卖点。
在电影的开头,外星人的杀人机器突然从地底钻出,用激光将平民瞬间化为粉尘的一段虽然颇为精彩,但却没有到让人惊叹的程度。
没法,我们对特技的胃口已经被之前各种的大片撑大了,很难再随便发出惊叫。
虽然如此,这部电影却让我有着异乎寻常的惊悚之感,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仿佛亲历一般。
这无关特技,而是电影的叙述视角。
它不再是全知全能的角度,而是从普通人的眼里去看整个战争的爆发。
从好奇,到疑惑,到惊怖,到绝望,到麻木,普通人所经历的一切感受全部细致呈现。
怎能不溶入其中?
忽然想起看电影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当看到阿汤哥将一对子女躲进地库从而避过了一场大灾难时,坐我们后面的一个小女孩突然对父母说:“原来有地库真是好啊。
哎呀,我们家没有地库啊,怎么办?
我们岂不是死定了?!
”言语间满是焦虑惊恐。
我们当然笑到半死。
看电影就是有这种意外的乐趣。
本片结局确实出人意料。
那时候心里也会想:这样就结束了?
是的,就这样结束了。
所以很多人对结局非常不满,认为虎头蛇尾。
我却认为颇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世事有时候就是如此荒谬与讽刺。
许多精密的犯罪也是毁在一个极不起眼的细节。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牵强附会。
阿汤哥的表现出乎我意料,因为几年前的Mission Impossible II让我觉得他只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耍帅的人。
但这次,从一开始我怎么看他都不象一个16岁男生的父亲,到最后我完全相信他就是一个父亲,我终于相信他除了耍帅还是有点好处的。
另外,扮演他女儿的小女孩很会尖叫和展现惊恐的眼神,倒是可以多多接拍恐怖片。
P.S. 那天看报纸说这个片子是唯一一部没有被剪刀手剪过的外国片。
现在想起来,好像是的。
好歹科幻片,结果那么多篇幅都用来煽情。实在不敢想象要不是阿汤主演该怎么看完这部片子,就不打两星了。
就算是快轉也覺得浪費時間
这尼玛也能定义为科幻片。。。
爸爸护送熊孩子找妈妈的家庭伦理末日片。一个熊孩子自以为是自私自利,一个熊孩子尖声尖叫只懂添乱,这么作死,竟然都活下去没被虫子杀死,这不科学!PS1:虫子科技树一定点错了,有着AT力场用激光杀人却笨到最原始方法索敌。PS2:战无不胜的虫子竟然被微生物搞死了,这一定是黑色幽默。
烂片
我操你妈逼,大傻逼片。
真你妹的能扯啊
結局很無語,爛就爛在結局!!!
斯皮尔伯格的作品。还算可以。
无与伦比的灾难片,近乎完美的全景末日面面观,抱着战争片期待的观众定然会大失所望,而对末日系惊悚片爱好者而言本片就是神作:空间的倾轧与崩坏,四处闪烁的火光,骚乱不安的人群,秩序完全损毁,神出鬼没的巨型三角兵器,摒弃传统打怪剧本,以最真实的平民视角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质感超绝。曾经有多少导演想尽一切办法疯狂砸钱烧特效想制造克苏鲁巨物的压迫感,斯皮尔伯格用几道闪电和巨型号角的轰鸣声就做到了,三角头怪物亮相的瞬间足以给任何巨物恐惧症患者致命一击。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消失的第三幕,没有任何大决战,怪物便自行消亡,如同身体排除了一根肉中刺般轻灵,所谓的世界之战,不是两个世界的天地对决,而是人与外星人都未能察觉到的微观世界,自以为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主宰最终败给不可知的“第三人”,真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收尾。
虎头蛇尾到这地步也算是种境界。
时隔五年二刷,三改五星,商业神作。什么是人物?什么是奇观?什么叫一二三幕?何为大片之“大”?甚至怎么用特效?斯皮尔伯格导演技法生涯最佳发挥,够好莱坞自己再学一百年。专注个人逃生,主角几近“无作为”,去宏观视角、反高潮、反英雄等等方面相对当时此等量级制作其实相当大胆,如今看来要易接受得多。被极端外力放大的人性优弱点效应是本片专注刻画的真正奇观,而所谓的“虎头蛇尾”其实有着相当合理的内在自然观支撑。
至少特效好看
所有遗失的一切都会在道路尽头重逢,感觉可能是斯皮尔伯格最好的片
斯皮尔伯格拍出来的一部烂片。
叫毛叫。。。
小说也看过 没差啦 特效真nb...
环境污染很重要~要保持哦~
烂片
威爾斯的經典啊,我倒是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