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谈论婚姻的电影,然而,俄罗斯人把它拍出了悬疑的味道…也许这是唯一值得诟病的地方。
电影娓娓道来的婚姻中的困境,它真实、痛苦、如刀刻一般深入。
一开始,Mark手臂受伤开车到Alex家,在Alex救治后迅速离开,他不想碰到弟媳Vera。
在Mark和Alex短暂的交谈中了解到Alex要远行。
然后镜头就转向了Alex和他的家庭——妻子Vera以及两个孩子,他们搭火车去了乡村一处屋子。
那地方看起来遥远又不陌生,推开门Alex和Vera便着手收拾。
忙过了一阵子,Vera再门口的椅子上坐下来,她看上去非常的落寞,然后她告诉了Alex一个“惊天事实”,揭开了电影真正的序幕。
Alex和Mark一脉相承的暴躁,听完Vera怀孕的叙说,他的世界坍塌了,立刻转身而去。
可是事情很蹊跷啊,Vera的态度模糊不清,她显然不想离开Alex,她想和Alex交谈,好像是期望得到原谅……Alex的回应不是粗暴的打断,突然转身离开,就是扬起手一个巴掌把Vera打倒在地,然后拿起电话给哥哥打电话……求助吗?
他无法面对,不愿意沟通。
后来的一段时间中,他带着两个孩子见朋友,和儿子独处时有一段对话,儿子透露出某天robert叔叔到家里来了,有一段和妈妈独处的时间,似乎把隐情中的另一位主角推出了水面。
在Alex不在家的时候,Vera给Robert挂了个电话,显然事情不那么简单,他们说话的态度一点都不亲呢。
可是Alex都不在家,有必要刻意保持距离吗?
难道怀孕时偶然事件?
电话的最后,Robert说了四个字“保重孩子”,Vera回应“谢谢你”。
这一段基本上否定了Alex的猜疑。
Alex却还蒙在鼓里。
「Robert:都还好吗?
Vera: 是的。
Robert:我今天打给你但是都没人接。
Vera:没人在家。
Robert:确定都没事吗?
Vera:是的,当然。
我甚至不清楚为什么要call你。
Robert:薇拉…Vera:是的?
Robert:保重…保重孩子Vera:谢谢你,Robert」在Alex不在家的时候,Vera给Robert挂了个电话,显然事情不那么简单,他们说话的态度一点都不亲呢。
可是Alex都不在家,有必要刻意保持距离吗?
难道怀孕时偶然事件?
电话的最后,Robert说了四个字“保重孩子”,Vera回应“谢谢你”。
这一段基本上否定了Alex的猜疑。
Alex却还蒙在鼓里。
Alex花了一定的时间冷静下来,他下了决心,下了命令“你还是孩子的妈妈,我还是孩子的爸爸。
把肚子里的孩子打掉……“接下来Mark找来私人医生给Vera打胎,医生说很安全,Vera还是死了。
Alex的世界又一次坍塌了,他无法原谅自己杀死了Vera。
不久Mark也死了,Alex找到Vera留下的遗书,才知道不是事故是自杀。
他找Robbert复仇,才把Vera内心的痛苦呈现出来。
「我夜晚醒着不能入睡,我听着他的呼吸声,他为了他自己而爱我们,就像对待一个物件。
老天!
我这样活着已经好多年。
为什么我这么寂寞?
为什么他不像过去那样跟我说话?
或是我以为他曾那样跟我说话…」「我没办法跟他解释这些,我必须得想个法子。
如果他继续这样一切都会死的。
我不想再为死东西赋予生命。
我们可以活着不要死的,这是可能的。
但是要齐心合力才可能,人要为他人着想,否则…一个人就不可能了,那没道理,就像缺了角的环。
我怎么跟他解释这些?
而且使他明白他的所作所为」就是Alex儿子说的那一天,Vera尝试自杀,找Robert求助,对着Robert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Robert能理解这些吗?
我想不能,他一个单身的男子,绝无可能。
即使是一个婚姻中的人,只有经历过漫长死寂的敏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理解到Vera的意思。
然后不重要,Vera需要一个人来述说那些她无法对着Alex说出的话。
如果,她没有去那遥远的乡村,她还可以向Robert述说,也许她还不至于决绝走向死亡。
可是当Alex拒绝对话独裁地作出命令后,身边没有任何依靠。
她Robert是朋友,客气的朋友,有距离的朋友。
于是,绝望,心死而求身死。
Vera坦白怀孕之前坐在屋子门口的椅子上,面对乡村广袤的天地,被衬托出无比的寂寞和凄凉。
那时候Vera“创造”的绝境还无曝露,我就好奇怎么有人可以忍得住这样的环境住下去活下去。
Vera在影片中有两处笑容,一次是想和Alex沟通时,另一次是她展示给Robert的婚前的照片上。
原来少女时我们都有那样无忧无虑的笑容,随着婚姻的到来、孩子的到来、生活的深入,笑容消失了,眉头皱起来,嘴角挂下来,欢乐和生命都消逝了。
小孩子就能带来欢乐和希望吗?
下面是妹妹和哥哥的一段对话:「妹妹:“妈妈,他(哥哥)把林达(洋娃娃)的头割开了。
”哥哥:“我想看看里面有什么。
”妈妈:“结果呢?
”哥哥:“什么也没有。
”妈妈:“你原以为会看到什么呢?
」Vera从儿子的对话中看到了20年后又一个Alex……而她的肚子里还孕育着一个30年后的Alex……有什么意义?
原文在此http://www.kinokultura.com/2007/18r-izgnanie.shtml 。
姑且粗糙地译了几段。
《放逐》是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电影。
继2003年《回归》在威尼斯首映后获得轰动性成功后,2007年5月《放逐》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该片为演员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Konstantin Lavroneko)赢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这部电影大致是根据威廉·萨洛扬William Saroyan1954年出版的小说《笑料》 The Laughing Matter,改编的。
它讲述了大学英语教授埃文·纳扎伦斯(Evan Nazarenus)与妻子斯旺(Swan)和孩子瑞德(Red)、伊娃(Eva)一起来到他哥哥戴德为家人建造的乡村庄园的故事。
戴德是个赌徒,他的家人离开了他。
埃文的家人探索了周围的葡萄园、河流、火车站和附近的克洛维斯镇,并认识了沃尔兹一家和他们的三个女儿。
当斯旺告诉埃文她怀了孩子,但“不是我们的孩子”时,纳扎伦斯家庭的危机就出现了。
斯旺和埃文都想让家庭团聚,埃文决定她应该堕胎,堕胎由戴德在弗雷斯诺找到的一位医生进行。
当斯旺在堕胎后死亡时,埃文愤怒地射杀戴德至重伤。
戴德安排了葬礼,在从墓地回来的路上离世,带着斯旺留下的纸条里的秘密。
纸条上解释说她是用医生留给她的止痛药自杀的。
戴德还向埃文隐瞒了医生的证词,即斯旺性格不稳定,有自杀倾向。
埃文回到家中,发现他怀疑与斯旺有外遇的同事实际上是被他妻子追求的。
埃文在回孩子们家的路上死于车祸。
萨洛扬的叙述构建巧妙,叙述者采用孩子瑞德的视角,以天真、好奇和探寻的眼光看待乡村。
与成年人相反,孩子们确切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这部电影保留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也保留了许多细节(比如一个女孩的倒立或瑞德的嗅觉),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无花果树变成了一棵孤独的胡桃树;或者,机车上的驱动器被参观工厂所取代。
这部电影也放弃了叙述者对他所遇世界的孩童般的率真,以及对亚美尼亚语的迷恋,这是戴德和埃文所说的话,埃文开始教他的孩子们语言。
在小说中,埃文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但在电影中他是一个野蛮的角色,风格类似于少言寡语、情感冷漠、似乎漠不上心的《回归》之父,他只能命令孩子们四处走动,而没有太多了解他们世界的愿望:他的话语仅限于简短而迅速的命令——“安静” 、“必须完成” 和“走吧” 。
他对孩子们没有好话,不像小说中的埃文,他总是问孩子们想做什么,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电影中的角色也没有帮助邻居的儿子在船上找到工作。
此外,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被描绘成圣人,而斯旺则是一个心理不平衡、优柔寡断的角色,她的性格中有一个固有的缺陷,这可能是她在没有父母的情况下长大的结果,考虑到家庭的概念是萨洛扬小说的核心,这一点尤为重要。
事实上,在《回归》中,角色的这种变化特别有趣,两个女人(孩子的母亲和祖母)被描绘成玛丽亚和抹大拉的玛丽亚,没有心理深度,但被刻画为沉思和奉献的对象(作为圣母)和父亲的安静仆人。
最后,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在小说中,埃文愤怒地射杀了戴德,而在电影中,这位兄弟患了心脏病。
埃文的脾气和他天生的暴力在电影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他对妻子的殴打,他对孩子们的固执和漠不关心的行为,他缺乏情感(他只笑过一次)。
虽然电影把女人描绘成圣人,把丈夫描绘成野兽,但小说却没有详细讲述埃文有暴力行为:他是一个有爱心、仁慈的人,乐于帮助他人,能够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尽管他也很愤怒。
斯旺的自杀是由于她脆弱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她丈夫听不见。
影片中一家人离开了位于工业城市的家:城市场景是在比利时矿业小镇查勒洛伊拍摄的,它有典型的黑色砖房和涂有海报式工人的混凝土墙。
农村的房子、山坡上的小教堂和山顶上的墓地,以及横跨深渊的木桥都是在卡霍尔附近的摩尔多瓦专门修建的。
画面参引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天使报喜》(1472-1475)——孩子们玩的拼图。
最后的场景则是模仿彼得· 勃鲁盖尔 的《收获者》(1565)。
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的沼泽地中枯树的景观在这里被转换成了夏季景观,孩子们在那里玩耍,成年人在这些树和树桩之间散步。
使用镜子让角色探索自己或避免直视对方也呼应了塔可夫斯基对镜子的使用,特别是《乡愁》(1983)和《镜子》(1975)。
水既是净化的来源,又是投影的镜面,这一说法也源于塔可夫斯基。
《放逐》中一个长长的推拉镜头里,一条干涸的小溪突然变成了一条湍急的水流,流入一个突出的人工池塘。
如在《回归》中一样,萨金塞夫坚持名字的重要性:伊凡和安德烈是指门徒,而在《放逐》中,他将斯拉夫和基督教的名字并列在一起,选择维拉(信仰)和亚历克斯(安德尔),斯拉夫代表男孩,伊娃代表女孩。
邻居的女孩们读了《圣经》中的一段话,是保罗写给哥林多的第一封信,指出“爱永不止息”,这进一步突出了宗教主题: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它不坚持自己的方式;它不是易怒或怨恨;它不以做错事为乐,而以真理为乐。
它包容一切,相信一切,希望一切,忍受一切。
爱从未间断过。
至于预言,它们将结束;为母语,它们将停止;为知识,它们将结束。
因为我们只知道一部分,我们只预言一部分;但当完整的时候,部分将会结束。
(13:4-10) 阿尔沃·帕特(Arvo Pärt)的合唱音乐(“Kanon Pokojanen”,1997年;“Alina”,1976年)以及赛林乐队演奏的安德烈·德加切夫(Andrei Dergachev)(“Kyrie”)的作品预示着家庭、自然和文化的即将随生活毁灭:马克带着枪伤来到亚历克斯镇上的房子;参观教堂和墓地(期待维拉的安息之地);维拉告诉亚历克斯她怀孕的那一幕之后的沉默。
《放逐》的故事与《回归》不同。
后者:如果父亲的爱直到父亲去世后才被伊万和安德烈承认,那么父亲的爱是失败的。
前者:他不信任妻子,也不承认她作为圣洁的圣母玛利亚,将为他再生一个孩子。
《回归》讲述了基督在未被承认的情况下回归的故事,《放逐》否认了基督再次降临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在一个强大的自然意象下,没有受到文明的干扰和影响,只提供了绝望和毁灭。
《放逐》无疑会吸引评论家和学者的注意,就像《回归》一样。
对于萨金塞夫的创作发展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意味着向一个新的方向或任何方向的变化。
这至多是第一部电影的一个更黑暗、更阴郁的版本。
也许通过他的第三部电影,萨金塞夫将能摆脱电影的同质化趋向,摆脱传教士角色,转而用叙事和视觉讲述自己的故事。
男人总把爱情和婚姻看得那么简单、单纯、黑白分明,但爱情和婚姻就和女人一样难以琢磨和控制及有着无限大的灰色地带;女人为爱编织谎言却作茧自缚,留给男人的伤痛远比死亡剧烈。
配乐,摄影,对白,风声雨声泣声,随着剧情发展——压抑再压抑,直到窒息……
影片其实在控诉男权的专制和暴力,而配角则衬出软弱无能的另一种男权极端!
故事的悲剧最终是因为男人的自负和缺乏沟通,源头是自私和自以为是的思维。
导演刻意选用仪式感很强的视听,强化出这一慢性杀人的过程中,男人的种种表现,如同肃静的审视;尤其冷色调的布景和摄影做得十分精妙,油画般精致却又十分压抑!
但摄影和剪辑强调形式感,反而拖沓了节奏。
整体来看,影片的形式感和概念,要好过故事情节!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2024/8/15@小西天【三个惊艳绝伦的大长镜】1一段城郊间弯折的公路,正好出现在故事开头和结尾各一次,从拍摄角度看那段公路,又那么刚好是“一波三折”,暗合了这个故事的平仄。
2一个经典斜二分法的田野画面中,一颗树黄金分割般直立中央。
如同世间所有看尽悲欢离合的明月清风一样,静静地站在那里,无需多言,又等候多年。
3一座孤独伫立在旷野中的教堂,两条来路和一条出路完成构成一个Y型线路,在微微枯黄的乡野中格外突如其来又简单直接。
教堂在西方承接了洗礼和葬礼两大生死业务,y型路线恰如人生,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千人千色,殊途同归。
整个镜头语言包括但不限于构图和留白,不可谓不震撼。
【一把直击眉心的回旋镖】刚到乡下,一家人四处转转,男孩子百无聊赖地用树杈子戳着曾经可能是河道地方的土,问他爸爸,为什么是干的。
他爸爸说以前有过,会穿过房子下面,然后一直流,一直流。
对啊,明明是夏天,为什么是干的。
以前的小溪呢。
记忆中的河道呢。
故事的结尾,大雨倾盆,溪流复始。
所有没有宣之于口暗涌过的情绪,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雨终于落下。
涓涓的溪流渐渐汇聚,穿过房屋,穿过枯木,穿过破旧的圆轮....一把至柔的回旋镖,正中眉心。
是了,世界所有的水都会重逢。
尼罗河和北冰洋会在湿云中交融。
世间一切的结束都是开始,周而复始。
【几段无法再唯美的配乐】在一家人温馨相处的几个吉光片羽和死亡笼罩的时点,配乐都起到了舒缓小提琴和厚重大提琴的混打相乘效果。
至此已成艺术。
感谢小西天,非常伟大的一场俄式摄影文学。
导演Zvyagintsev通过绝美的镜头语言完成了对希施金风景画和普希金诗文糅合后的可视化。
古希腊掌管镜头语言的神。
《将爱放逐》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剧情长篇,整体的风格和节奏比第一部作品《回归》更加成熟、稳健和自信。
电影讲述Alex和Vera这对夫妻,已经有了儿子纪儿和女儿伊娃后,Vera发现又怀孕了,她谎称怀上的不是Alex的孩子,Alex对她的说辞没有丝毫质疑,犹豫过后,要求她做手术堕胎,谁知Vera再也没有醒过来。
Vera对自我有清醒坚定的认识,希望夫妻恩爱,也希望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长大。
可现实让她忧心忡忡(甚至已经得了抑郁症?
)。
她担心纪儿长大后会步他父亲、伯父的后尘。
她对Alex说:“我知道你和你兄弟是怎样的人,还有纪儿会成为怎么样的人。
” Vera对Alex越来越陌生。
火车上、回父亲老房子的路上,Alex的眼神,心思从未在Vera身上停留过。
在老房子里两个形单影只的陌生人,干巴巴的,就如旁边没有雨水滋润的胡桃林。
相较而言,他更关心他哥。
兄弟两从停尸房开车回家,Mark从前门绕到屋后方病情发作倒地,Alex的眼睛可是一直跟随才使Mark及时得救。
Vera觉得Alex并不爱她,内心的痛苦却无法与枕边人交流,尝试过自杀,在Alex执意要她堕胎后她最终选择自杀再没有醒过来。
极端的做法是一种果断的决绝,她拒绝这种压迫式的两性关系、拒绝与Alex继续过无爱的生活。
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说:只有在关系中,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正确的关系之时,爱与真理才会出现。
对真实的追寻就是处于关系之中的爱。
要爱你,我必须了解你,我必须接受你所有的情绪、改变,而不仅仅将你圈附在我的野心、追求和欲望当中。
没有你,我就不能生存。
如果我不理解这种关系,那么我怎么会心怀有爱呢?
没有爱,就不会有追寻。
当Vera告诉他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他的,他不仅没有追问,而是扔下她,山高路远要跑去找Mark。
但凡问几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怀孕几个月了?
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对方是谁?
为何这样做?
) Vera的谎言都会被戳破。
“一颗干枯的心灵怎么能够了解真理和爱呢?
当然不能。
想要理解,就必须有通畅的交流,也就不能够出现任何孤立的过程,出现任何克制和保留。
要领悟,就必须有爱,没有爱,就不可能有领悟。
” 导演的一个个长镜头里,是Alex的一意孤行、和对问题的回避,少有的几次谈话不是一巴掌把Vera摔打在地,就是鸡同鸭讲,不欢而散。
没有爱,没有坦诚的沟通与交流,他无法发现问题的真相。
这部分如果与罗马尼亚电影《铁轨边》一起比较着观看,能很好地理解关系中的爱与真理,Alex与阿迪塔对妻子声称“出轨”一事为何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
Alex躲在兄长的羽翼之下迷失了自我。
夫妻之间的问题,置当事人于事外,却找局外人商量。
不是说不能找人商量,显然,Mark本身是一个彻底摒弃爱与真理的人,何以能指引Alex?
火车站,两人在车里,Alex很迷茫:“我怕我会杀了她。
” 而Mark的意见却是:看牌出牌,想杀就杀,想原谅就原谅,这是你的权利。
Vera在他(们)面前的存在感接近于一个“物件”,任意被摆布。
长兄如父,Mark的言传身教左右着Alex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
第二天起床Alex暂时放弃了让她堕胎的想法,上楼把钱和抢都扔抽屉里了,下楼看着窗外的两个孩子,他通知她:“好了,Vera,去准备早餐,我们继续,你继续当他们的母亲,而我继续当他们的父亲。
” 后来Robert的一通电话又唤起了他心里的恶念,强硬要求她立即把孩子处理掉。
Vera被宣告死亡后,Mark只淡淡地一句:“可怜的姑娘!
” 像是对一个陌生人发出的感叹。
不仅没去追问“怎么会这样?
她是怎么死的?
” 而是强力干预催着Alex尽快把她埋了:“不要再说发生了什么,而是看看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 生活里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一个人不经历疾病或生死离别是不可能会有完全的领悟和彻底的改变。
Alex也不例外。
Vera死了,Alex才渐渐醒过来,自己不能没有Vera。
他很愧疚:“我好抱歉,Vera,别让我更难过,我错了,我知道,帮助我Vera,帮助我。
” 后来又自责地说:“我杀了她,我杀了我太太!
” 看着冰冷的Vera他还想陪着她。
Vera入土后,Alex带上枪开着Mark的车回城里去找Robert,在车里意外发现了Vera的验孕报告和写的信,加之Robert知道的内情,他应该是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及Vera的痛苦了。
Vera的用心良苦与决绝是否能让迷失的Alex找到自我,领悟爱与真理,成为家庭、关系强有力的“守卫者”呢?
导演对角色人名的选取也是心思尽显。
Vera来源于俄语和斯洛伐克语,它的意思是“信心”、“真理”。
而Alex来源于希腊语,它是“防御者”、“守卫者”的意思。
电影结尾,表情宁静的Alex与开头急匆匆一门心思赶路的哥哥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你敞开心扉,当你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当头脑不再创造,真理便会自然而然地向你走来。
当头脑安静时,真理才会出现,这种安静不是强制、重复或是集中意念的结果。
”Vera死亡真相的模糊处理,是导演给的绝妙一笔,既符合逻辑又意味深长。
Alex肯定没有留意到Vera状态的异常;Vera自己应该也没有找相关机构诊断过;突然的死亡又没做尸检。
她的死与《圣经》里的圣母玛利亚的死亡很契合。
最早的文字记载,只说圣母玛利亚“睡去”了,并未明确她是如何、为何死亡的。
安德烈•萨金塞夫电影里的宗教情结一如既往地明显。
在Vera堕胎之前,山坡上的羊群三番两次出现,是否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牺牲”呢?
在她手术的那晚,又借Victor女儿之口在孩子们临睡前念起了《圣经》里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对于电影里的宗教情结,他肯定认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观点:文化无法脱离宗教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在文化中升华,文化在宗教中发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当人们有了精神方面的需求,便会开始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家便开始诞生。
反之,艺术就会从社会中消失,人们便开始变得痛苦,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人们失去了目标,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
当我们谈论宗教时,我认为那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它关乎我们的文化,乃至整个文明的命运。
翻了几篇“评论”,扯得云里雾里,主义,理论,宗教,什么名词看上去高深就扯什么。
好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作者对生活深度的理解之上,没经历过也至少见过。
对作品切中要点的看法,也大抵如此,否则,就只能用高深语句来堆砌,堆到几十层楼高,那也是另外一栋楼,不是在说同一回事。
《将爱放逐》故事本身很简单。
妻子薇拉跟丈夫艾利克斯说她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
艾利克斯暴走,略冷静后和薇拉坐下来“谈”怎么解决事情,薇拉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说她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艾利克斯对此更加搓火。
薇拉微笑着看着他,这让艾利克斯更加搓火。
薇拉毫无内疚感,这让艾利克斯搓火到爆。
片子有两处点题。
有生活经历的人或者懂得的人,看了这两处点题就不会长篇大论云山雾罩也摸不到边了。
一处是薇拉告知艾利克斯自己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之后,有一次对话,薇拉非但没有羞耻之感,反而和艾利克斯说,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和我说话的,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疏远的?
一处是薇拉和导演烟雾弹安排的“奸夫”罗伯特的对话,薇拉说她怀孕了,罗伯特看她的神色,提出疑问,难道不是艾利克斯的?
薇拉说:是,当然是的,还会是谁的?
但某方面来说,又不是他的……我们的孩子却不是我们的,其实是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好比我们不仅只是我们父母的孩子而已。
和一个深爱的人一起生活,当他的视线不再在你身上,连日常谈话都变得很稀缺,多数人是选择得过且过,女主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她对爱的渴望,她对曾经的向往。
但是,面对如此大的突然变故,男人打着“我们沟通”下的幌子,依然自己做决定,不沟通。
薇拉在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希望唤回他的注意力,唤回曾经的半点感觉。
都失败了。
艾利克斯再次冷静后,只是冰冷的说,我决定了,打掉孩子,我们继续过,我继续做孩子们的父亲,你继续做孩子们的母亲。
在如此重大的“变故”之下,薇拉也没有换来渴望的对话和交谈,只是得到了对方的决定。
艾利克斯冰冷的语言里透着“从此你不过是一堆行走的肉而已,为了孩子们我才这样安排”。
对此薇拉不置可否,之后,薇拉“死”于堕胎手术。
艾利克斯拿着枪去找“奸夫”,得知真相。
导演看上去高深,其实是在说人话。
这点很难得。
一句话总结,一个试图用极端方式来挽回爱的女人,最后发现再极端也挽回不了,于是选择了死,没有爱的生活,对她来说,比死亡更可怕。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主演:Aleksandr Baluyev,玛利亚·邦妮薇,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等究竟是艾力克斯放逐了对薇拉的爱,还是俄罗斯放逐了对苏联的回忆?
或而,萨金塞夫还犹然执拗于若干年前《回归》的隐喻性主题,一切宛如都被染上了冷色调的宏观的色质。
细想来,萨金塞夫是最善于把这种细小的情感与宏大的主题融汇贯通的了;由而,我们同样能隐约地从《将爱放逐》中得见前苏联的影子,一如老塔所一心执着的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陆支羽在诸多俄罗斯导演中,萨金塞夫的气质是最契合于老塔(塔可夫斯基)的。
同样地,那亦是独属于俄罗斯的厚重而辽远的气质。
有人说,萨金塞夫身上沾染了太多老塔的灵魂;而在我以为,这唯是一场永恒而绵延的关于一个民族的清梦。
影片伊始时出现于镜头中的那棵孤树,不得不令我想起老塔的《牺牲》,抑或安哲的《雾中风景》。
一如是初的“孤树”意象,出现于不同的影像中,却同样捍卫着长镜头的尊严。
而后,是一辆车缓缓驶入画面,标志性的长镜头如空气般一格格静默地流淌过去,一如潜伏于城乡边缘的苍凉之地,一如爱情荒芜的寄居,一如“将爱放逐”的命数。
那被长镜头洗刷过的偌大的荒原,那孤立于草场上的洁白的十字架墓碑,那爱抓珠帘的黑猫,以及微贴于窗棂上的孤独的手掌,如此寂寞地熨帖着灵魂深处躁动的欲望。
而悲伤的薇拉,则一次次在镜子前窥探着自己老去的容颜,一如老塔《镜子》中骤然白发的母亲。
于是,我看见流云漫溯过大片大片的牧场,风无处不在地涌动。
影片中遁处于荒原的那栋木质老房子,一如老塔所钟爱的意象,这同样成为了萨金塞夫叙述孤独、祭奠爱情的不二明证。
或而,这栋木屋本该是后工业时代的最后一方精神沃土,然而,却终究一寸寸遁入孤烟般寥落的虚无之中。
曾经一度把自己引渡向“返璞归真”的自然,妄图出离于工业之外,至终却还是得悻悻然回途,回到城市,回到浓黑的钢铁森林,回到曾经记恨过无数次的一如常态的生活轨迹。
及至那令人暗自慨叹的标志性段落,萨金塞夫的镜头兀自变得尤为塔可夫斯基。
镜头被近距离地贴着地面慢慢摇移过来,杂草,虚土,朽木,积水,一一呈现在画面中,像极了老塔的《牺牲》抑或《潜行者》中的镜头调度。
而后,直至故事中下起了滂沱大雨。
这一切,恍若一帖悲伤的符咒,萨金塞夫似乎是在借此祭奠着老塔日益远离国土的亡灵。
而影像中的艾力克斯亦骤然觉悟到薇拉在一步步离自己远去,他的精神遁入虚幻的回忆里,兀自觉得薇拉还活着,却触摸不到那曾经丰腴过的实体。
逡巡于苍茫天空中的黑压压的寒鸟,不祥地昭示着薇拉的死去。
恍若一匹浓黑的幕布,彻底遮蔽了艾力克斯沉默已久的心。
那荒废多年的情感,如此这般令人难堪地涌将上来,抵住内心早已蒹葭满布的荒凉与伤逝;唯独艾力克斯内心的隐痛无法宁静地步入疗伤的港口。
究竟是艾力克斯放逐了对薇拉的爱,还是俄罗斯放逐了对苏联的回忆?
或而,萨金塞夫还犹然执拗于若干年前《回归》的隐喻性主题,一切宛如都被染上了冷色调的宏观的色质。
细想来,萨金塞夫是最善于把这种细小的情感与宏大的主题融汇贯通的了;由而,我们同样能隐约地从《将爱放逐》中得见前苏联的影子,一如老塔所一心执着的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又或者,《将爱放逐》就是萨金塞夫写给塔可夫斯基的一封情书,而这封情书的背景就是关于苏联对老塔永远的放逐。
个中细节终究不得而知,亦无法明晰地参透萨金塞夫的内心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隐痛。
当一个国度拥有如此高级别的大师时,或而谁都会心心念念地惶惑不安,妄图借膜拜之名去祭奠自己曾经的挚爱与迷狂。
就如艾力克斯一心以为是自己杀死了薇拉,他的心亦随之一寸寸沉入谷底,就像竖行于深渊的长镜头,煎熬般缓慢地坠落。
影片中的配乐充满着一种诡异而幽冷的气息,像一道道洞穿时空的遥远的啸叫。
臆想中,当纪儿长得比伊娃还高时,母亲薇拉内心的苍凉才终于开始有了暖融融的色泽。
亦是在此时,萨金塞夫才终于昭雪般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于是,故事回到原初。
那是薇拉与“情人”罗伯特之间的一场谈话。
实而,罗伯特不过是薇拉心中诉苦的“知己”罢了,却宿命般成了丈夫艾力克斯心中的痂。
薇拉:“我怀孕了。
”罗伯特:“你怀孕了?
对不起…但这不是艾力克斯的孩子吗?
”薇拉:“是…又不是。
”罗伯特:“你这是甚么意思?
”薇拉:“是他的孩子,当然是的,还会是谁的?
但某方面来说,又不是他的……我们的孩子却不是我们的,其实是不仅仅只是我们的,好比我们不仅只是我们父母的孩子而已。
”在我以为,这段谈话所揭示的真相确而绝妙得令人称道。
薇拉先前的“出轨”言说,亦至终被染上了更为忧伤的色泽。
一个无端的“谎言”扼杀掉一切人世的喧哗与躁动,包括曾经的海誓山盟,包括“夫妻一场”的夙愿,也包括无辜的孩子。
言语间,亦兀自令我想见安东尼奥尼的疏离,安东曾在他的剧本中写道:“有一天我们有了孩子,他们和我们是否就像我们之间形同陌生人一般呢?
”那楼群间虚妄的风,唯能以空寂的啸叫回答不安静的沉默。
《将爱放逐》,一如是初地在长镜头中结束。
这最后的诗意抒情同样有关于出现在片首的那棵孤树,一如一场生命的溯源与命数的轮转。
唯一不同的是,片首的那片土地是刚被翻垦过的新土,而结尾处这一方平原则兀自平添了一份收获的气息。
于是,我看到一群打草的俄罗斯农人出现在画面里,他们放开嗓子快乐地高歌着,就像在唱给一个久已远去的时代。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再和我说话的?
他们几乎没有交流,没有关切,只有出奇的平淡。
静默之中,往往是暴风雨的前奏。
男人总是以为一切理所当然。
可人是情感的动物,精神需求永远不可小视。
这恰恰又是男人最容易忽视的盲点。
和一个深爱的人一起生活,当他的视线不再在你身上,连日常谈话都变得很稀缺,多数人是选择得过且过,女主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提醒老公,她对爱的渴望,她对曾经的向往。
她希望唤回他的注意力,唤回曾经的半点感觉。
温存的爱。
她对他越来越陌生。
一颗干枯的心灵怎么能够了解真理和爱呢?
没有爱,就不会有追寻。
没人想要孤独的生活,也知道没人不会不觉孤单。
除非你我永世都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或者你我就像从不曾步入过城镇的乡野屠夫,看起来那般平和的活在自然的暮色之中。
若不是如此,若有朝一日,你是我追逐的风霜雪雨。
就算勉强着生活共渡过,在你自私,无知无觉的房间里,关于爱的印象,成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悱恻之声。
关于爱,我有这么多话想对你说。
你如果永远在你的世界过你的生活,我就算说了也是无济于事。
生命在泥土中奔流不息,一个是孤独的罪,一个是孤傲的爱情。
如果没有你,如果你根本不愿将我聆听,纵使我拥有天使的嗓音,也不过只是,空心的铜管乐器。
成人世界的疏离。
两性的障壁。
爱的局限。
像孩子们的捉迷藏,一个只是走远了却不想隐藏。
游戏也有玩累的时候,身体累了可以通过睡眠缓解,心累了就难以找到解药。
我们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疏远的?
把爱放逐了,只剩冷。
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太久仿佛生根发芽,反而不知道说什么了。
越是淡淡的,越易让人慢慢咀嚼。
没有爱的生活,对她来说,比死亡更可怕。
浓重的只是两人之间的空气,让人呼吸困难,剧毒无比。
心不死则是一辈子的心痛,希望在哪里?
希望黑暗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深夜独坐长椅,洗手洗不净积郁,交谈达不到彼此的心,仿佛清晨的浓雾笼罩木屋。
熟睡时无意识的依偎,那温度却是觉醒后有意识的疏离,背对彼此,离开已成定局。
丈夫踏着沉重的脚步离开,妻子引颈远望,抓不住什么,心里空荡荡的像被掏空了一切。
妻子的连衣裙,黑色,蓝色,白色,红色,心情纯粹而变幻不定,沉甸甸深埋在心的墓穴。
弥合的瓷器再精美,终究有了裂痕。
但这并不妨碍日复一日的生活。
微风中不堪一击的脆弱之花。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深深被吸引...节奏令人不能自拔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将爱放逐》妻子薇拉跟丈夫艾利克斯说她怀孕了,但孩子不是他的……男人的溪谷已经干涸,在手术台扼杀骨肉;女人的爱情走向末路,用药物治愈绝望。这又是安德烈的ZZ隐喻片?……
整个电影就是女主太作,逼大点儿事,扯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和朋友聊微信更有意思点。
三星半。总体是一部对胃的片子,画面很精美。至于很多人吐槽的节奏缓慢,故事压抑,个人倒是蛮喜欢。
片子有很多留白的画面和长镜头,1h56分那个不错。不过这个为爱失心疯的故事真的让人觉得可笑。女主渴望自己受到真实的看待,男主因为愤怒和误解竞一步步抹杀了妻子的希望和腹中骨肉,发现忽略家人到最后自己是罪魁祸首。原来良好的沟通对于一家人这么重要,女主也要为自己的死亡负责。 7.2
本子不行,摄影来补。
106
画面中透出不少老塔的影子,但真的没必要
2024.8.3@小西天 完全是老塔的反面,每个镜头单截出来都不可谓不好看,但组织得竟然能松散泄气到这个地步,兹维亚金采夫从《回归》起就有以辞害意的老毛病,拍到这一部则是愈演愈烈,这样寡淡的情节怎么能拍成两个半小时的长度。结尾最后半小时固然令人动容,但恐怕也并非导演的功劳,不然恐怕还是要延续前两个小时的忸怩作态。兹维亚金采夫大概有意要学老塔,但他的长镜都是死的长镜,看不到呼吸的起伏。单看开头和结尾,老塔怎么会一上来就铺张极尽煽情的音乐,又怎么会专门把镜头推到农妇面前听那不知所谓的圣咏。电影不是这样拍的。
遮遮掩掩,故弄玄虚。90分钟的都不算艺术电影吗?还是怕时间不够轰不出气氛?
看得我心抽。不过前面太闷了。
没啥意思,又臭又长
无病呻吟
在三个网站上:PPTV-56-土豆,才将此片看完。起始的工业场景很震撼。
【7】依旧冷峻,依旧有用。用最冷的色调,拍最冰冷的事实挣扎无形。萨金赛夫永远不会叫人失望啊,可以如此冷静,无声,同荒芜的环境一同消磨时间的线索去洞悉婚姻无助带给了我们什么。好奇于妻子死亡后人物如何暴走,却峰回路转将镜头对焦妻子的秘密。最后麦田的回望,整个电影都被一股自然力量包围了。拥有爱,放弃爱,想要再爱,最后还是放手,放逐而去。同亚历山大日后的人生一样,都是chasing nothing的被爱放逐者。
或许还是理解片面了,不稳定的感情撞上意外的“出轨”,因为猜忌和自私最终破裂在悲剧中。影片的每一帧画面,每一处配乐都精心独到,流露着大师风范,以至于表面故事略显浅薄,很难让人不感觉它有一个更深的隐喻。或许应该补一下导演前作
更塔克夫斯基
6.5,#FIFF13#我觉得是个好故事,同时我也不排斥节奏慢的电影,但在这冗长的篇幅内讲述的信息量实在太少了,想营造悬疑感一切又讲得那么明白。惊喜的是很多画面远近层次分割的美感想到了卢布廖夫。
为何总是如此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