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缓慢如溪水潺潺,故事也在这光与影的交错中展开。
«钟声在晚上时要响亮很多», 爸爸说。
我有两种解读:他更加意识到了时间飞逝,母亲时日不多; 与童年的和解,与母亲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让他内心找到平静。
我感觉自己也正经历男主角的,心路历程。
情感有点寡薄我,不知道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再加上和父母的相处方式本比较疏远,内心深处,总是有一潭深水。
深水里,有自我的反省,有扭捏的不善表达,有距离的客观,有时间飞逝的现实......羡慕那些可以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
羡慕那些和父母相处轻松的年轻人。
羡慕那些可以和父母无所不谈的年轻人。
但,这都不是我。
琐碎不会消失在生活里,生活只会消失在琐碎里。
临近30,也有了这个年龄阶段的自我反思。
时间的齿轮⚙️越转越快,把我抛在后面,我追赶着时间,好像永远也追不上,也追不上父母年老的速度。
«在母亲最后几年,若能为母亲找到归宿那作为子女的也没有错了»,原台词大意如此。
我也希望能为父母找到内心的归宿吧。
但是,我好像给他们打电话都需要鼓起勇气。
自己太怯弱了吧......敢于跨出那一步。
自己尽力去做点什么,父母应该都会高兴。
这不是一个刻意煽情赚取人眼泪的电影,只是淡淡的讲述母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奶奶与孙女的感情交织的平凡小事,有关生命的成长和消逝。
很多细节和情绪都仿佛似曾相识,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爷爷一直到去世都没有认出爸爸,我知道,这也是爸爸埋藏在心底不轻易示人的遗憾往事。
此片对我还有特殊的警示作用,为人女,为人妻,到现在为人母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任何借口去偷懒或逃避。
原创 qingtingtu 倾听兔 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6jjEbw52tnKFSaX-JII-hA小时候被母亲抛弃,是一种什么样的痛!
有的人可能因此在痛苦和怨恨中度过一生。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日本电影《记我的母亲》,是我看过的最温和地表达对母亲的恨与爱的故事。
影片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刻意煽情。
母子间的温情在琐碎的生活日常中,平静地流淌。
故事呈现了男主角在履行身为人子的义务和因母亲当年的“抛弃”而心存芥蒂的复杂情绪,体现了人性中最真实、最脆弱的那一面。
演员们自然、真诚、丝毫不夸张的表演,让人感同身受。
影片在豆瓣的评分8.7,非常值得静下心来好好欣赏和品味。
影片根据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正如巴赫的音乐那般触及我们的心灵,说明日本人以家庭为价值中心的常态。
同时,也解释了片中原型井上靖这个经常把家人写进小说的专业作家,其严肃文学作品何以畅销到能养活一大家人。
影片因此荣获多项大奖和众多观众的倾心好评。
男主角是一位信奉“有奉献才有爱,有爱才有奉献”的硬派家长伊上洪作。
母亲对他的“抛弃”为男主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哪怕是仇恨自己。
这种仇恨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爱情审美观和对子女的教养原则。
然而,对于当年母亲忍心“抛弃”自己的真正原因,却是在年事已高的母亲逐渐失忆后的生活碎片中才逐渐被伊上接受。
影片一开场就下雨,气氛凝重。
母亲带着两个妹妹站在对面房子的屋檐下,良久。
母亲静静地看着伊上,之后叹了口气,小跑过来。
她先敲敲伊上的帽檐,然后心情沉重地给他带上一块信物。
伊上倔强地转过头不看母亲,表示心里的不满。
很快,镜头回到现在,成年的伊上斜躺在父母家的起居室,把玩着母亲留下的信物,回忆起这段终身难忘的画面。
看来就算他在怎么怨恨母亲,还是把它一直带在身边。
这天,伊上回到老家看望病重的父亲,跟妹妹们聊起小时的这段经历。
在妹妹的眼里,他是最幸运的那个,没有跟着父母去外地受苦。
但在他眼里,自己是被抛弃的“孤儿”。
镜头再次出现他跟母亲同框的画面,是母亲嘱咐他父亲的遗愿。
母亲严肃木然的语言,洪作呆滞的表情,让我们很容易就能感觉到母子间的生疏。
随后洪作离开回家,在途中,母亲追了上来递给他一把芥末,又重复了一遍父亲的遗愿。
洪作提醒母亲已经说过了。
母亲矢口否认,怀疑伊上的的记忆不好,还交代他回家后看看医院,并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母亲的记忆出了一些问题。
父亲曾经是一位少将,很有威望。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记忆力越来越衰退,经常会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特别是,母亲会提到父亲的种种不是,这让伊上非常反感。
他认为母亲不仅在小时候抛弃自己,现在也在父亲去世后抛弃父亲。
为了尽孝道,他不得不经常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与母亲的日常相处,有时会让他非常纠结。
尤其是,母亲还时常提到要见自己的儿子,甚至会在大半夜起身拿着手电筒在每个房间寻找。
听妹妹说,在老家的时候,母亲也经常这样,拿着手电筒找寻着什么。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即然这么思念,为什么当初要抛下自己的儿子?
伊上也一直打不开这个心结。
当初是你狠心抛下我,现在何苦像失了魂似的四处寻找?
虽然,老人已经失去大部分记忆,早已不认识这个就在身边的儿子。
但是她的内心深入还是清晰地表达对儿子的爱和想念。
伊上对母亲的这种行为也习以为常,慢慢适应,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
直到有一天,他在跟母亲独处的片刻中,从母亲支离破碎的言语中发现。
母亲曾经千方百计地想找回自己,但是那位母亲祖父的小妾(即母亲走后抚养伊上的人)不肯告诉母亲,不让母亲见自己。
可是,伊上不信,他固执地认为是母亲当年狠心抛弃他!
然而,母亲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跟他述说自己当初的处境是多年艰难,是多么不得已才留下他。
这时雨停了,母亲突然由悲伤转为爽朗。
她念念有词,读着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一直被她珍藏,刻在记忆最深处的诗。
哪怕患了老年痴呆,哪怕谁也不认识,她也能一字不差的吟诵。
特别是最后几句,她会反复练上好几遍。
它们都那么美好 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那瞬间,洪作泪奔!
这是他小时候创作的一首小诗,没曾想一直被母亲珍藏。
就算失忆,母亲也会在开心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反复背诵。
还有那张记着诗文的纸,母亲都时时刻刻带在身边。
这样的一位母亲,如何割舍自己的儿子,甚至抛弃他?
这些还重要吗?
在伊上送女儿去夏威夷的邮轮上,妻子再次提到当年母亲留下伊上的原因。
他问妻子,为什么不早说?
妻子答道,你得听才行啊。
洪作恍然。
母亲并没有抛弃自己,而是在尽可能的保护自己!
而自己却一直对母亲充满仇恨,无法自拔。
伊上终于如释重负,在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海边守候一晚,等待即将到来的母亲。
儿子近在咫尺,母亲却不认识。
伊上在伤感中带着一些悔恨。
但也彻底放下自己的成见,背着母亲像儿时一样的踏海。
这种幸福感,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重现。
母亲也在伊上的背上开心地笑了。
无论她是否记起背她的就是儿子,此刻的幸福是最真实的。
影片的主线是母子关系,同时也交织着伊上和三个不断成长的女儿的关系。
大女儿桑子非常传统,顺利结婚生子。
二女儿纪子性格柔弱,从指责父亲反对她看伯格曼名片《处女泉》开始反抗父权,后来也勇敢走出家庭,去夏威夷留学。
从小就叛逆的小女儿琴子,却是最懂事最了解父亲和奶奶的人。
男主角伊上作为畅销书的作家,他写小说的原动力,也正是他对母亲的怨恨。
正如,他的学生兼司机濑川说过一段分析:老师写的爱情,是无意间的心灵交错,阴差阳错,擦肩而过,想要细水长流,在肉体上确认了爱时,恋爱就终止了。
又过了几年,母亲安详离世。
伊上在葬礼上把当年母亲留下的信物放到母亲胸前。
母子情,来世来续。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704625/
《记我的母亲》满溢着浓厚的日本传统美意识,同时也是一部自传印记鲜明的改编电影。
我没有读过井上靖的原作,因而无从得知原田真人在剧本改编阶段做了何种处理。
从全片来看,结构规整,从一场父亲的葬礼到一场母亲的葬礼(当然,繁简有别),在两场告别仪式之间的十年,主人公洪作(役所广司)与母亲八重(树木希林)及女儿们的情感徐徐流转,宛如片中伊豆和沼津的乡下风景一般,潺潺的流水,枫叶落到青石上,宁静自然,没有丝毫造作,见了表演的功力。
伊上洪作一直无法摆脱因母亲将少年的自己留在日本,带着两个妹妹去了父亲的服役地台湾而对母亲产生的恨意,他和两个妹妹开场的对话即流露出这种情感,在最需要母爱的时候,他缺失了母爱。
即使母亲在老年痴呆症的作用下渐渐丧失记忆,洪作也不忘旁敲侧击,提醒她关于弃子的人生情节。
当年的两地相隔正像如今的东京世田谷和静冈汤岛,洪作和母亲之间,一直间隔着这段难以跨越的距离。
这段距离是私密的海峡,是母子分别时各站一侧屋檐下暴雨滂沱的小路。
一个在用笔写下家庭生活点滴,另一个却在老去中渐渐选择了遗忘,儿子和母亲在这里,如一对相错而过的情人。
令人不禁感怀,人生,有什么值得铭记,剩下的不过是吉光片羽。
可是这吉光片羽,能成为活下去的理由。
洪作对母亲的释怀有两场戏。
一场,母亲在混乱的记忆中竟背诵出洪作年少时坐在浪桥上写下的诗,那是洪作自己重游故地时也不曾记得起来的。
看着母亲掏出随身携带的那张被珍贵保存的诗页,他再也按捺不住了。
这个场景,役所广司演出了一个持家男人对悲伤的宣泄方式,感人肺腑。
另一场,送女儿去夏威夷念书,登船前,妻子平淡地告诉洪作当年母亲为什么单独留下他,没有一同带去台湾的原因,洪作心中无法抹去的创伤终于得以抚慰,眼里噙着泪水。
原来记忆的丧失并不可怕,那些珍贵的东西,是不会轻易被岁月泯灭的。
当八重搭上卡车只身前往洪作少年游玩的海边,洪作在那背起母亲时,再坚强的观众也很难不泪崩了。
影片由小津安二郎的遗风,母亲的进京令人联想起《东京物语》里那位逝去前的母亲,妹妹桑子在老家搜寻贵重物品的情景则像是导演对杉村春子的一种戏仿。
虽说有小津遗风,但并不仅仅是松竹大船时期温和的家庭剧风格,更多地有来自后期一部翻拍的彩色片《浮草》的影响。
很明显,开场的雨中戏和《浮草》里的中村雁治郎与京町子隔雨相斗得场景如出一辙。
《浮草》是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里少有的具有强烈内心冲突的一部电影。
儿子对父亲的怀恨,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与失望,纠葛与释然,都与《记我的母亲》有些许相似,后者反而更温情些。
八重不停念叨着弃母山的故事,是对曾经独自留下儿子在日本的愧疚,也是对自己成为子女负担的自知不不自觉的自责。
在遥远的过去,生存艰难的年代,母亲老后,会由儿子背进深山,在那自生自灭。
一路上,母亲随手摘下枯枝扔到地上,儿子问做什么,母亲说怕我儿回家迷了路,儿子泪下,转身把母亲背了回去。
在母亲心中,子女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文化基因吧。
(芷宁写于2013年1月3日)有关亲情的日本影片总能被呈现得真挚感人、细腻绵长,在不知不觉间,如润物无声般的碰触、打动、抚慰、疏导观众的心,并由此反思起自身所遭遇的各种烦心琐事。
这部根据著名作家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我的母亲(わが母の记)》(分“花下”、“月光”、“雪面”三部)改编的影片,可谓原田真人导演最好的作品,当然井上靖先生美好的文字基础为该片提供了太多可以盘究研磨深入的空间,并使得片中的很多对白及独白都准确洗练,且特别有韵味,在动人心弦的同时,又仿佛在提点生与死的感悟,配合悦目怡人的自然风光,叫人欲罢不能。
影片的结构平整,叙事舒缓,插叙错落有致,细节巧致温暖,情绪和情感的铺垫、收放、拿捏都恰到好处,而主要演员的表演更是为影片锦上添花,古稀之年的树木希林演技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表现出的老母亲的日渐衰老糊涂忘事、对陈年旧事的耿耿于怀,都本白自然,毫无表演痕迹,甚至在海边看到潮涌到脚下的海水时,那老小孩般胆怯好奇的神情,也都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
而她与役所广司所再现的母子间的对手戏,更是呈现得细腻平实,耐人追寻,在表现出母子间那份特殊的疏离又羁绊的情感的同时,还很好地诠释了各自的脾性。
有些年少时的痛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的,它往往会如老树的虬根般盘亘交错、纠葛深入到伤痛的最深处。
曾经母亲于无奈之下将长子交付他人抚养所造成的离殇和隔阂,是日后十几年间的相处都补偿不了的。
这是长子的痛,一个孩子对被抛弃的敏感可以绵延一辈子,片中已身为著名作家的长子对幼时的这个伤痛始终无从排解、难以释怀。
这更是母亲的痛,也是她的心结,以至于年老的她在糊涂痴呆病症的折磨下,即便已经不认得最亲的人,依旧念念不忘地要去寻找儿子,当年没能带那个孩子一起走的遗憾,折磨了母亲的心,一辈子。
该片的泪点颇多,却不着力于煽情,只用看似琐碎的细节来表述,片中最温情而难言的一幕当属发生在后院午后的闲聊时刻,当痴呆的母亲平静地念出儿子早已忘记的年少时写的诗时,很多观众的泪水便喷涌而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所有的感情便倾注在这句重复诵读着的“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上。
虽说最终儿子的释然或许只能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现实中多的是终结一生也无法解开的心结和不可消弭的一辈子的痛,但影片那属于亲情的温暖人心的一面,似乎真的能洗涤当代人繁忙而干涸的内心,哪怕片刻也好。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3229364_d.html
1. 父が亡くなってから、私はなんでもないふっとした瞬間、自分の中に父がいることを感じるようになった。
縁側から庭へ降りようとして、足で庭下駄を探る時、前屈みで新聞を読む自分に気ついた時、タバコの箱を取り上げる仕草。
死と自分との間が不意に風通しが良くなり、次は自分の番だという気持ちになってきた。
しかし、私の場合、母親はまだ健在なので、死の海面の半分は母によって遮られている。
私と死の間に置かれている屏風はすっかり取り払われるのは母が亡くなってからのことである。
2. 雨が止んだ。
校庭にはたくさんの水たまりができている。
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喜望峰、遊動円木の影。
だけど、僕の一番好きなのは、地球のどこにもない小さな新しい海峡。
お母さんと渡る海峡。
拿《菊次郎的夏天》来对比,也许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因为最近看了这两部电影。
粗略地都归为日本文艺片吧。
《母亲》里面,原田真人可以把伊豆的林中景色拍得如此惊艳。
也借着12年技术进步之利,在画面方面胜了北野武一遭。
宫崎葵也是难得一见的清新少女,在电影所展现的一个时间跨度渐渐成长。
罹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时而清醒,时而俏皮地用言语惹家人生气,却总是念兹在兹地记得儿子小时候写的诗(俳句?
)。
最后一段情节,拍到三个人在海边,儿子背着母亲走在海里,因为母亲怕海,却想看看儿子曾经游泳的海。
电影的动情之处,也确实很动人,却始终抓不住那根容易走神的神经。
也不知道是衔接得不好,还是故事性不强,还是缺少几个让人可以久久地凝视的镜头。
最终,似乎也没有达到北野武的高度。
影片开头切入的便是一个普通而典型的日本家庭的餐桌,哥哥和两个妹妹一边回忆往事一边聊着现在。
现磨的芥末,我们隐约可以嗅到它的辣味儿。
伊豆汤岛,有着清澈的流水和秀丽的青山。
男主角往返于东京和家乡之间,敬孝父母。
然而在他心中却始终被一个想法所困扰,即自己曾是被母亲抛弃的孩子。
而当他看到母亲仍然保留着他儿时写下的诗作,听到已经年老痴呆的母亲嘴里念叨着那首他自己已经几乎忘却的诗时,他终于找到了答案--母亲从未抛弃过自己。
反之,日本的民间传说,如《今昔物语集》中有儿子把成为负担的年老的母亲遗弃深山时,看到月亮后获得醒悟,又将母亲带回家的记述,长野县即有一座“姨捨山”。
深泽七郎《楢山节考》(1956年),柳田国男《远野物语》(111回)都对此有所考证。
男主角提到小学时读到这个故事后哭了,中学再读一遍时仍然泪流满面,表明其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母亲为了寻找那个曾经在海边游泳的儿子,奔向大海;儿子担心母亲,果断取消了送女儿前往美国的行程。
他们最终在海边相见,母亲找到了儿子,儿子背负着母亲。
海天一色,一幅感人泪下的美景。
母亲的扮演者树木希林曾是剧团文艺座的专职演员,演技堪为一流,不论什么奖项,应该势在必得。
役所广司依然老道,自然纯熟。
孙女宫崎葵也有好的表现。
一家三代人,主题虽为母子亲情,然而孙女对奶奶的悉心照顾以及小小别扭仍然不失为感人的亮点。
另外,昭和时代的服饰、家居、娱乐,一定让很多日本人,特别是年龄大的观众们过了一把怀旧瘾。
小津安二郎曾经将日本家庭电影拍到极致,但对家庭关系的讨论始终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题材,经久不衰。
这部根据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正如巴赫的音乐那般触及我们的心灵。
小津能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也很说明日本人以家庭为价值中心的常态,这也解释了片中原型井上靖这个经常把家人写进小说的专业作家,其严肃文学作品何以畅销到能养活一大家人。
这位信奉“有奉献才有爱,有爱才有奉献”的硬派家长伊上洪作,上要处理和老年痴呆日益严重的母亲的关系,下要处理和三个不断成长的女儿的关系。
故事跨度从1959年到1973年底,传统的桑子顺利结婚生子,柔弱的纪子从指责父亲反对她看伯格曼名片《处女泉》开始反抗父权,居然也勇敢走出家庭,去了夏威夷留学,而从小就叛逆的小女儿琴子(宫崎葵饰),反倒是最懂事最了解父亲和奶奶的人。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父亲对家人的付出是为了赎罪,因为把家人写入小说犯了七宗罪里的偷窃罪、骄傲罪;她也酒后吐真言,说父亲对奶奶的怨恨是他写小说的原动力——观众看不到他的小说,但是他的学生兼司机濑川说过一段分析:老师写的爱情,是无意间的心灵交错,阴差阳错,擦肩而过,想要细水长流,在肉体上确认了爱时,恋爱就终止了。
没错,这正是母亲对他的“抛弃”导致的爱情审美观。
洪作5岁那年,被母亲“抛弃”在汤之岛,跟随母亲她祖父的小妾生活到8岁,而两个妹妹却跟随大家庭去了中国台湾。
他从不避讳自己对母亲的怨恨,而母亲,即使老年痴呆,选择性记忆严重,都会一直纠结此事,因而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不断提及“弃母”。
但儿子与母亲之间,没有抛弃。
影片几处伏笔,提及母亲在默念一首小诗,直到母亲已不认得儿子的时候,眼中含泪地当面背诵她珍藏一辈子的儿子在童年时写给她的那首小诗——母子情绪冲突达到一个小高潮。
直到洪作妻子告诉他真相:为了延续血脉,母亲被迫将长子留在家乡,而不告诉他真相,也是为了他能拥有持续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哪怕是仇恨自己——洪作与险些走失的母亲在海边重聚,驮起母亲的他,终于与她和解。
如海般深沉的母爱,溢出海、天、人构成的大画,主旋律音乐配器极简,巴赫的韵味,不煽情胜煽情。
此片有丰富的日本风俗礼仪展示,而伊豆等地美丽的乡土风光、男女交往风气在时光中的演变也很有看头。
细腻精致、令人感动、毫无废笔的诚意电影。
亮点:琴子对濑川表白,让他选择要她父亲还是她,这场戏干净,纯粹,决绝,令人意犹未尽;交代剧情的细节很丰富,比如仅“蜗牛的濑川”这个小称谓,便泄露出洪作发脾气后也为女儿弥补了过错;色彩和谐,音乐绝美。
你还可以看: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电影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12月号。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原田真人最好的作品。
井上靖确实提供了足够文学基础,在一个大的柔板情绪下,整体叙事结构平仄各致,个别的插叙显得还算有节制,虽然还是令人有主流叙事的引导之嫌,但并不太影响整体效果。
老中青三个主要人物的主导形成一个有机的层次,而三位主要演员的表现都令人信服,特别是树木希林,基本总在演母亲角色,但每次都是不同的感觉。
当然也很感谢影片所展现的母子情感,在某方面对我自己也是种疏导,有些怀疑还是存在,但至少令我看到了如何走出的希望。
从童年一直无法原谅的母子隔阂,到老年恍然大悟的冰释前嫌,跟下一代的父女情描写也不错,平淡的写实感拿捏得挺好,但不知为何让人回味的余地好像稍微少了些
演技是没得说,奶奶每次演戏都让我有毛骨悚然的感觉,不得不说我真的很恐大家族,只能看到女人的惨
再一次为树木希林老师的演技所叹服 于现如今的角度来看片中的演绎又有了不一样的心境 熟悉的家长里短人际关系 一众演技派的倾情加盟让整部片子更上一层楼 淡然如水的基调是再也熟悉不过的味道 配乐摄影更是恰到好处 但是就那样
.虽然路上发生很多事,但是终点只有一个。
电影用了很长的一部分来给母子关系形成的原因做铺垫,甚至父亲对待子女的态度,也与母子关系有一定原因。但个人认为在小说中可以这么用,在电影中用大量的镜头在写这些,反倒让人觉得有些臃肿。当已经忘了儿子谁的母亲仍然记得儿子写的小诗、儿子提到的海时,她心中深沉的歉疚与爱意也就随之倾泻。
你在岁月里横冲直撞、有勇无谋,那经年不散的旧日芥蒂萦绕心头。你踏过校园的小小水塘,如同横越了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母亲却在那弯不知名的浅浅海峡对岸与你遥望,于是终于泪流满面终于与往事和解。日复一日母亲记忆急速退化中,你不晓得她是否还认得你;挂上铭牌,你终于确信,她从未忘记爱你。
表演五星。很好的改编(儿子全成了女儿、美国先生部分被删、少年时的诗等),但影像终究不够深厚,未及文字那般沁入人心。可能因为电影更像是做出来的东西,文字浑然天成。
摄影美极了。一闪而过的少年与弥留之际的母亲,电影传递出来的情感,仿佛填补了人生的某种空缺。
桃姐被比下去了,这片要火。
没有离别,便不知道心有多近;没有隔阂,便不知道爱有多切。在生命的开始,母子以脐带相连,所以,在生命的另一端,也注定了他们的相逢。日本的新导演与他们的前辈并没有太大差距。
读不懂
7。美丽的日本
感觉整体拍的有些混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又都表达的很浅。对一个人真正在乎才会有爱恨,这两者之间也随时可以转化,与人和解、与自己和解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孩子,也许我们都有很多的不足,老之将至时也许我们对此会有很多感慨和遗憾,可是也改变不了什么了吧。人在自省过后总得收拾心情重新上路,未来请继续加油的好好活着。
于母亲尚在之时解开一生的心结,家中摆满借以安身立命的书籍,身边围绕一群乖巧的女儿,这就是所谓天伦之乐吧
日本鬼子小事大节操,大事无节操,人性与兽性极端糅合所以变态
井上靖的“步履不停”,极为克制的散文式电影。
少有地失手了,嗯。
理解不了,把儿子抛弃了,可以理解,这是伟大的;到了和平年代了,你倒是找去啊!
看完突然意识到在《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一书中,树木希林对是枝裕和的矛盾心境原来早有“出处”,显然本片令她铭心刻骨——即使儿子误解自己被“抛弃”而痛苦万分也“没关系”,因为儿子是作家啊;前尘往昔的绝望、无奈之举,是母亲一生解不开的死结,化为她一生的自责,在人生的最后,即使已糊涂,所作所为每件事都在表达对孩子爱之深切,只要看看儿子现在的家庭里,他宛如君王,连脱下穿了一天的袜子都是塞在家中女性手中,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母亲当年身陷的绝境(小妾都有的家庭),抛下儿子是怎样的万般无奈;一部并不苦情的片,以琐碎而真实、自然的生活状态还原母亲的最后时光,边看边哭得不能自已;有作家名作为基底,本片文本性强过电影质地,隽永台词多,所基于的真实经历本身已有动人力量;宫崎葵真是太可爱啦
父亲去世以来,我在某些瞬间察觉到自己和父亲想像的部分。从走廊去庭院时用脚摸索木屐的样子,躬着背看报纸的时候,摆弄香烟盒的习惯。自己与死亡之间突然毫无阻隔,觉得接下来就要轮到自己。然而母亲还健在。死亡之海的一半,因为母亲而被遮住了。死亡与我之间的隔阂,真正消除之日便是母亲不在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