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鲁迅先生你彷徨冷夜底,黑暗里你手持辛辣笔,呐喊,讽刺霜凝结了发丝,横眉冷对怒的眼神焕发魔力狂风骤雨来袭你伟岸的灵魂巍然屹立你攥紧拳头向前出击浓情似血流淌,播洒在心间升起中华文明的大旗你迎着幻灭抗击,竭尽全力命运肆无忌惮地嘲笑你你怒发冲冠,热心滚烫烧灼黑暗野地你扛住罪恶的闸门放赎孩子去光明,静谧中华民族泪洒,血淋淋的你你倒下了,灵魂崛起胜利举起了酒杯,敬你你在寒夜流浪烟火弥漫着星光恶魔阻挡了你的去路你奋力反抗沧桑冷峻的面庞却蕴含着高尚你奋笔疾书揭露人心不古世态炎凉野草幻化为你的精魂暗夜遮藏不住你雄浑的光芒心海翻腾着巨浪你孤独迎接属于一个战士的辉煌你紧握枪一般的笔头义无反顾,刺向魑魅魍魉你以犀利的文字歌唱鸣响战胜一切的希望你激发出博爱的能量撕心裂肺呼唤着曙光你病倒在苦难深处而民族魂已高昂,歌已嘹亮蓦地,你点燃了理想
我想着身体逼近的时候,那个戏剧更加粗裂和真切如若是大地那么便更加的彻底我年轻么也不是,在宗教国家,族人和爱人的催打下,有一道光在横行我便呕吐排泄,剥皮献祭我说水,这便是我出生的年代里我说你真漂亮你便笑了笑声起了光便碎了之后便信任笔直的父亲心甘情愿让语言消耗我并非是你,是一切的幻和明,都这样彻底的将我灌醉我把自己拍打在你的身心之上,世界也这样拍打在我的身心之上我们曾在园中堕落光时刻在一切中穿行无尽我用一寸寸的祭来代替身体那过日子,是对道德机器和力本身诚实的缓解而我我多的是想大笑我说每寸地方都疼痛,都足以信仰我说土阿,我说人阿话头依旧是最为重要的事物笔直的穿透彻底的献祭这土地上已没有了呐喊决绝的幻肢也并我关系这是我本来的生命
佩服鲁迅玉树先生真能人忍耐寂寞十年功竟能抄书研经不问世间事此中孤苦几人知?
夫子真仙人出手即成千古绝唱者前无古人后谁堪比肩功德无量也树人百年计想中国千载文坛有几人生时盖世死后千秋完人唯鲁一家虽鲁而犹迅自甘鲁作孺子牛其实暗夜迅雷冷对千夫指横眉剑出鞘!
无情唯君真豪杰,怜子如公大丈夫。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
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
——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
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么?
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
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
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
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
四斤的担,您能挑么?
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
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
——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
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
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如是说。
作为鲁迅的扮演者,濮存昕也说过类似的话:“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塑造出来的鲁迅太‘紧’了一点,鲁迅应该是个更幽默、更好玩一些的人。
”那鲁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政客、挚友、论敌、亲人有着各自的描述,每个读者和观众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个鲁迅。
只是我不喜欢很多人站在某种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褒扬或者诋毁他,正如陈独秀1937年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当年原本要在那部夭折的《鲁迅传》中扮演鲁迅而痴迷的琢磨过他的戏骨赵丹也在《角色自我设计》中这么写道:“我无论如何不能抱着主席夸赞鲁迅的几个伟大去创造角色,那就糟了,必须忘掉那几个伟大。
”是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给我们还原了一个接近真实的那个被官方宣传已经脸谱化(甚至是神化)了的迅哥儿。
他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但绝不是什么“无产阶级的”),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但绝没有拿着“匕首和投枪”),他还是一个生活有着情调的男人、爱着女人的丈夫、疼着孩子的父亲、讲得了笑话的长者、喝得起咖啡的知识分子!
他告诉萧红怎么搭配衣服,他开导萧军怎么谈恋爱,他教巴金如何欣赏版画,他还陪许广平一块儿看电影。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三年,插入了七个梦境贯穿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并将鲁迅生平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串连在电影中。
很多场景和台词都来自鲁迅的小说诗文或者真实生活,有些则作了些许改编(比如女人的女儿性和母性那句)。
电影的开篇,昏黄的夜灯下,鲁迅独自一人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乌篷船、咸亨酒店、孔乙己、阿Q……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和人物向我们走来。
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去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
”“或许有吧。
”“那也有地狱了。
”于是接下来,三个人的死亡便组成了影片的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和鲁迅之死。
在影片的结尾,几乎是完全再现了当年万人空巷的那场葬礼,镜头甚至没有向我们展示一滴眼泪,但当看到那浩浩荡荡的为“民族魂”默默送殡的黄包车队时,我差点儿就落泪了。
作为一部小众化的艺术电影来讲,《鲁迅》各个方面都挺好的,多年不见的中国艺术片啊,大概有几个年头没看到这样的国产小众艺术电影了,手法上构思上技巧上都是用了心的(如果要就此写评论那还得找机会再看一遍)。
唯一的毛病我觉得是过于舒缓,剪掉20分钟去就应该更好了(据说导演曾为参展东京国际电影节做了个缩减版本,就是如我所愿的把每场戏都剪短了)!
之所以有缘得以看到这部传说中的小众电影,是因为《鲁迅》作为了第二届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而开幕式是在武大举行的,这部电影也还真和武大扯得上一点关系。
开场的“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寓所和潘梓年一道被秘密逮捕”那场戏里的潘梓年,就是后来(1949年6月10日)代表中共接管国立武汉大学的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部长,算是行使过一段校长的职能。
不过遗憾的是,鲁迅却实在是没有和武大发生过任何直接的关系(倒是胡适和武大关系挺好的),但他却和武大的很多人通过文字联系了起来,这些人里面,既有被他骂过的比如陈西滢,也有骂了他大半辈子的比如苏雪林。
1936年鲁迅去世后,武大亦举行了悼念鲁迅的活动。
鲁迅永远是个另类,是个超离孤独的孤独者,“是中国遍地奴才意识的思想荒原上的一个异数”(邓晓芒语)。
国民党时代是这样,共产党时代也会一样。
毛泽东在1957年就说过:“假如他还活着,我想要么是坐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保持沉默。
”和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一样,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独立,因为没有一个国人能像他那样,在强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找得出第二个这样的国人来么?
有一个鲁迅是中国的骄傲,只有一个鲁迅却是中国的悲哀。
在片中有段戏,许广平说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说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
是的,这就是鲁迅。
鲁迅曾经说过:“失去了现在,也就没有了将来。
”从现在看来,鲁迅是过去时的,鲁迅也是现在时的,鲁迅更是将来时的!
林贤治说自己是悲观地认为“鲁迅的精神,这是一个人的传统,几乎不可能继承。
”我们会有人继承他、甚至超越他么?
但愿那个美妙的时代能够到来吧。
鲁迅先生81周年祭作者 火柴人昨天,是鲁迅先生81周年祭。
鲁迅先生,我很少怀念一个人,可是你例外。
虽然你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多年,可是我总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
一个男人,宁可没有女朋友,也不能没有精神知音。
有时候,我感觉内心很孤独,无人懂,可是一想到你的模样,内心就很温暖。
我人生中阅读的第一本小说集,就是你的三部短篇小说集。
今年三月份,我去上海游历,第一站就是去你所在的鲁迅公园看你。
你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上海很世俗,也充满诱惑,可是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沉甸甸起来。
虽然我第一次去上海,可是一想到这座城市有你,我就感觉回到了家。
每次看到你,就给我一种上升的力量。
很多人不喜欢你,觉得你面目可憎,不善,可是我知道,你不是一个求善的人,你是一个求真的人,你讨厌梁实秋、陈西滢等作家,我感觉这是因为他们是求善和美的作家,不是求真的作家,他们和你的追求和境界不同。
梁实秋等作家的作品里最多的内容就是情趣,代表的是中国的现实,而你的作品里最多的是真理,代表的是中国的未来。
我懂你,你在小说《孤独者》里刻画的魏连殳所面对的周围的拥有圆形思维的人,就是梁实秋和陈西滢之类的作家。
他们脱胎于中国人情社会(善圆的围墙内的世界),他们的文章追求情趣,反复涂抹已知的花朵的美丽,而你脱胎于自我思考,文章追求真理,揭开花骨朵,看里面的病菌和基因,希望花朵繁殖出自己的免疫力,或者改善土壤,诞生崭新的童花。
梁实秋等作家是一群情商型的作家,笔调轻松,讨人喜爱,而你是智商型作家,笔调严肃,令人生畏。
我此时的心情,就像一个离开校园多年的学生。
在日常的生活经验里,一个学生在校园里时,喜欢的往往是幽默风趣的老师,讨厌的往往是严肃严厉的老师,离开校园多年后,最怀念的,却往往不是幽默风趣的老师,而是严肃严厉的老师,因为,真永远重于善和美,就像怀孕“真理”的流着汗水的母亲永远重于恋爱中的美丽女人。
深厚的真永远重于涂抹得很浓的善和轻飘飘的美。
多年以后,我站在上海鲁迅公园的你的塑像前,还会回想起多年前第一次阅读你的鲁迅小说集的那个亲切的下午。
时光倒流,中国回到百年前的旧中国,满海的浪花重新回到河流的源头,黑压压的云头重新聚集起来,老上海依旧端坐在黄浦江口,纺织着疲惫的烟火,你留下一个永恒的师者背影,伫立在老上海的老街头。
如果一艘巨轮忘记了自己的灯塔,就是危险,如果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思考者,就是愚昧。
鲁迅先生,愿你永远伫立在中国最东方的上海的街头,代替我们瞭望这个民族的航向,警醒每个国人,不忘自己民族的暗疮,持续疗救东方的民族集体人格。
10月19日,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因为你的逝去,而沉重起来。
多少国人经历多少事才会明白,曾经活在语文课本上的你,会一步步走入现实生活中,静静看着我们前进,面目威严的面庞上的那双眼睛中,有着这个民族最深邃最明亮的瞳孔。
火柴人写于2017年10月20日夜,值江汉夜美,楚天水软,软草绿地,野草独思。
先生大真,重于灯塔,引领东方,永葆初心。
本来想打9分,无奈豆瓣无法。
除去教萧红肖军谈恋爱那里,大部分时间过于严肃的先生。
冒雨送别秋白那场,我以为可以通过光影把两边的伞分开,先生另用一个颜色从中穿过。
虽然先生保护了很多红色作家,但是一直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说的不对的都要被他革命,虽然他看不清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但是他执鞭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违者后果就如现实中那些。
片中主要讲的先生最后三年些许之事,脸色煞白,日渐消瘦,执烟的二指有浓重的烟渍。
许多镜头恍惚让我觉得那就是先生,单纯为革掉旧社会的命而燃烧自己,每每让我眼眶尽湿。
转而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没有太多的能力,却日复一日挑着沉重的担,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终于累倒了。
革命者,若是对自己的前途无比自信又百折不挠敢于不停完善由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理论,那最终必然建立新的希望;若是革一切革命者的命,或是革一切反革命者的命,他是犹豫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革命,他只是单纯的想破除那些不好的,这也是医者的本心吧。
先生累到在了黑夜里,执灯者手中的灯终将熄灭,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真正看的清路在哪里呢。
最后先生去了,我反而觉得他解脱了,正如秋白说的,先生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
这部电影一开始是以b站的片段形式出现在我眼前的,所截取的是那段在师范大学的演讲,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阶级。
这段演讲无疑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真正的知识阶级应该是敢于质疑权威的,敢于打碎一切偶像的。
演讲结束后,一堆学生高喊口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而鲁迅就从一堆学生的簇拥下冷漠地穿行而过,正如青年巴金在深夜与鲁迅一同散步即将分别时问的那样,先生,让我们和您一样做个暗夜的人吧?
鲁迅低头沉默了半晌,说道:暗夜的人不容易做的,因为他时常孤独…而你们并不孤独。
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于鲁迅本人的大无畏勇气,而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对于人之存在的彻底认知。
在电影中,穿插着鲁迅与各种人物的交往,与朋友,与妻子,但事实上他一直都是孤独的,这和物理距离上和人的远近无关,也与孤独的心灵感受无关,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所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鲁迅在精神世界中是没有朋友的,也不需要朋友。
要打碎一切偶像的鲁迅成为了偶像,在笔者看来,是有些讽刺意味的。
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剖析,却换不来国民更多的觉醒。
国民觉醒了没有呢?
我想是没有的。
而问题就在于许多人以为自己醒着。
当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挥起破旧立新的大旗之时,国人也却从来没有从封建意识中醒来,如果说封建社会将人从名称上分为了三六九等,主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平民阶级如同蝼蚁一般,那么到了现代社会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随处可见的阶级意识充斥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不过现在不叫做君臣了,而叫做老板和社畜,在就业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甚至成为了一种赏赐,自我剥削成了一种常态。
而传统的亲子关系或者姻亲关系同样受到了经济地位带来的自然而然的阶级差异感所带来的挑战。
于是,君主至上这类的逻辑看上去在社会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永不眠。
这世界最难唤醒的永远是人心,尤其是那些被金钱,欲望,各种各样或旧或新的价值观所层层包裹着的本应该闪闪发亮的人心。
另一件觉得十分讽刺的事情是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经常被后人作为师生恋的范本所津津乐道,在笔者看来,这也确实看上去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诸如要打破旧的时代,打破对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就要追求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解放之类的。
但这真的代表了自由嘛?
就像是看到的很多娱乐圈的各种声色犬马的新闻,这是真的快乐了吗?
其实,从某顶流男明星塌房入狱这件事,可见一斑。
那欲望带来的焦虑感,使得这些新的权贵阶级一次又一次地以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去排解,然后焦虑一直存在,于是犯罪行为也持续不断。
如果不论这些犯罪行为,单是违背本心出卖肉体这类的事,也和焦虑感脱不开关系。
而这种焦虑感往往最根源处在于对于死亡的恐惧。
鲁迅必然是不怕死的。
妻子和孩子的存在从某方面来说延续了他的生命。
只是后来人在看待他的家庭生活时加入的所带有的滤镜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美化师生恋的效果,我想,这完全不应该是鲁迅所说的要打破旧的时代应该要有的态度。
就近日频繁发生的大学师生恋传闻来看,大学多采用包庇的姿态,而坊间也大多持一种看戏的无所谓态度,这是很令人寒心的。
当大学教授成为知识型权力,对于学生的利益具备一定支配性,或者基于在教学环境下一种知识魅力对于心智尚欠成熟的大学生的吸引力,如果因此获得了性资源,其实质都是一种父权压迫,属于建立在阶级差异之上的剥削行为。
这在欧洲的大学属于有违师德,可以直接解雇,而在国内却以一种风花雪月的姿态存在着。
这点和个人主义的野蛮生长是分不开的:一个欠缺信仰和内心自律的所谓个人自由这棵树上,极容易生长出人性的恶果。
绝大部分人对于什么是自由,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理解,进而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达到一种逻辑自洽,同时又缺乏反思。
如果鲁迅还在世,他必然不会惊诧于如今的世界与昨日的世界竟然分别不大,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在暗夜中始终坚持孤独行走的人始终还是如此少的!
每个人都对这一题材有不同的期待,于是也便有不同的打分,我说我的:1、编剧将对鲁迅先生的理解与挚爱体现在了取材中。
2、编剧有诗人气质,片中不乏大量写意的创造。
很恰当,很提气,很美。
有雾化效果,诗意弥漫。
3、能将“肩着黑暗的闸门,把他们送到光明的地方去”这样写意的语言用镜头表现出来,敢写实,很险,但濮存昕实现得并不突兀。
这么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创作,固然不能说戏保人,也绝不能单纯说人保戏,只能说很赞刘志钊与濮存昕这一对CP了。
4、濮存昕演得很好,当松弛则松弛(比如轻弹落在身上的烟灰),当紧绷时又张力十足。
戏骨不是盖的。
与萧红的对手戏分寸拿捏得好。
大家。
5、有弹幕夸萧红,大意说这电影多数都是她写的。
对此表示理解,说这话的人大概是想说编剧的取材更多借力了萧红怀念鲁迅的那篇杰作,没办法,珠玉在前,为什么一定要绕过?
况且,绕不过。
6、张瑜很美,比起《小街》,几乎冻龄。
这版许先生,有较明显的七情上面,大概是想放大妻的属性,而不是单单是助手,学生。
7、影片给了瞿秋白大量镜头,看得出编剧的偏爱。
私心喜欢。
海婴镜头也多,喜欢看与海婴在一起的鲁迅,心都要化了,怜子如何不丈夫。
8、片中鲁迅有时像一根线,穿起一些人,可惜这线有点短,真希望片子再加一小时,多看一些人。
9、萧军演得一般般,形神都一般般。
那么个性鲜明的人,本来演起来应该很讨巧的,不知是编剧不给力,还是从选角就错了。
10、冯雪峰演得一般般,没更多存在感。
遗嘱那段,表现得太平了,就是口述实录。
可能是戏份给的不足。
电影的鲁迅好像跟大连挺有缘,有的是大连编剧,有的是主演,奇妙。
这部电影再现的是鲁迅先生的生命最后三年。
作为鲁迅的传记电影,我觉得它有抓住最主要的东西。
一桩桩叙事的展开,全面而有序,节奏可以。
格调、配乐都很棒,恐怖、超现实的手法的运用,来展现鲁迅和他面对的那个时代,也用得很好。
结尾哭惨了,全片渲染到高潮,是给五星的最直接原因。
用《野草》的题辞结尾,是一种可谓精准的把握(如果要说个最爱,《野草》好像是鲁迅文字中最爱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 ,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片头以鲁迅笔下的人物引入,匠心独运。
开头又以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的演讲导入,对“知识阶级”的描述可以说树立了一个鲁迅形象全景的面貌。
他就是这样的!
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知识阶级该是怎样的呢?
在我看来,他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
他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做出牺牲。
但同时,他又是独立而清醒的,从不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或随波逐流。
也不会一窝蜂的充当看客,或虚张声势地跳到台上去做戏。
因此他又是孤独的。
富于洞察力的,他会从天上看见深渊。
真的知识分子因此而获得了自己独立的价值。
社会的不断进步,正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真的知识阶级”。
鲁迅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
就是不管哪个时代,总不免去想这个问题:如果鲁迅先生在会是怎样呢?
他会说哪一些话呢?
他会是怎样一种态度呢?
“世界的进步固然需要流血,但这跟血的数量没有关系,血的应用如同金钱,吝啬固然不对,但浪费也大大失算。
革命是让人活,不是让人死的。
”“国民政府是世界上最讲究‘自尊’和爱面子的政府,从来只能说它好不能说它坏,你说它坏是为它好,是为促其进步,送它一句真心的劝告,它却要回赠你一颗带毒的子弹。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太多人的死,到现在,我甚至不会流泪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轻,我算是长寿了!
”……怀念鲁迅先生的一句句入木三分永不过时的箴言。
鲁迅的遗言可谓句句犀利。
希望孩子以后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哈哈哈死都死了还非得扎到人家的痛处,真是妙极。
在某些人眼里,鲁迅是杆枪,哪里好用往哪使怎么好用怎么使,想把他放到哪个阶级就哪个阶级。
他与他的文字在后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但正如所说,他既非单纯的革命者,也非单纯的反革命者,他不是站在任何一方,他只忠于自己。
我早说,鲁迅先生看似说着“不惮以最大恶意揣测人心”,他是最爱人的,最有温度的,他最见不得苦难大众、没有尊严地活着。
说鲁迅先生是真正的民族魂、真正的民族的脊梁,此言不虚,但就不知道这民族能不能配得上他。
他的精神属于全人类,但又不知道人类能否配得上他。
总之,他是人性之光,是铮铮铁骨,是每个幽暗的时代最强力的光,是回望路和前行路上都屹立不倒的丰碑,他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做那个开路的人,他用自己的病躯撑起希望和责任、抵挡强权、暴乱、喧嚣纷杂、丑恶人心,再四面八方真假难辨的舆论在他面前无所遁形,一根笔杆横扫敌人,一颗真心可鉴日月。
最喜欢鲁迅的一点大概就是做到绝对的真实,极端厌恶虚伪。
(唉写得太煽情的文字辱没鲁迅先生,不写了)还是去看电影吧,电影表现力蛮好的。
ps:怎么是英文字幕,有些话听不清。
看多了民国时期的传记片,真心感觉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是怀着一种理想的啊丁荫楠绝对是个被低估的导演
风雪中听风雪,家庭里叹家庭。记2020.2.15周六晚暴雪过后打仗餐后观鲁迅电影后段。
别被评分误导。拍得非常好。对许广平讲上海话存疑。
最近在b站看智能路障的谈鲁迅,被深深吸引了,读了《朝花夕拾》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又翻出来电影《鲁迅》和《觉醒年代》。不过讲真,在看b站之前 我是很不喜欢那个革命年代的 向来记不住人和事。这个电影集中讲述了鲁迅最后三年在上海的故事,1936年去世 享年55岁,应该是肺癌 毕竟老烟枪了。对瞿秋白记忆更深刻,萧红这么儿女情长吗?濮存昕真的像鲁迅,神似,不过就像他说的 鲁迅应该是个很有趣的人 也许最后几年严肃了也说不定。电影里穿插了诸多他笔下的人物 包括不太有名的白无常,不提前读一读他的经典作品 可能看不出来那些人物吧,算是有点门槛吧。最后鲁迅一人扛起铁屋门头的场景真是点睛之笔了。两个小时的电影太严肃了 只会有小众观看,需要一个让更多人喜欢的电影来引导大家关注鲁迅。
断断续续三四天才看完先生,永垂不朽
睡着了
值四星,有太多熟悉的东西:开篇的祥林嫂阿Q孔乙己、内山完造的书店、“碰壁”的典故……对人物个性的还原也不错,没有振臂疾呼,只有润物无声
多加一星给濮存昕的精湛演技,人物鲜活全然不见濮存昕自己的影子
高中在学校的报告厅里看的 = = 记得 好像太长了。。。很多人没看完就回宿舍了。。。
7.8/10
丁荫楠非常会拍,开场极佳,祥林嫂到狂人到阿Q到社戏,把我钉在了座位上。影片整体基调非常低沉,冷静又冷峻,慢慢讲述着鲁迅先生最后的时光,危机和病痛里一个勇毅无比的人。影片运用几段意识和梦境,将鲁迅的作品与前生穿插其中。整体氛围塑造非常有舞台感,几个镜头通过光影塑造了极强的形式感。但我坦然,但我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有几个现实和梦境的镜头切换融合,🐎一下
你病倒在苦难深处,而民族魂已高昂,歌已嘹亮
优酷119'。吸烟有害健康,我真的不是抖机灵。。。
鲁迅的精神一点都没表现出来,更像海婴先生回忆的片段,改名叫'我的父亲鲁迅'更合适一些。
我这辈子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人,鲁迅除外,我爱鲁迅。
喜欢开头与结束 先生与自己笔下人物相遇的表达最后离世前的告别 还伴随着心跳的声音 挺惊喜的方式 以及靠后半部分 先生撑起这墙让百姓逃往光亮的视听表达 (服化真像 但动起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不太对味儿 选取先生一生末期 情节平实 没什么起伏 展现先生方面的内容偏松 但濮存昕老师演起来又有点偏正
最喜欢鲁迅和瞿秋白夜谈的那一场戏了。开头好评。想改一改自己以前的剧本了。
“你个小赤佬” “你个老赤佬” 泪崩好嘛(ಥ_ಥ)
虚虚的,没有摄入精魂。但是在电影技艺方面还是比较过关的,演员,台词都蛮好。还有,和瞿秋白朗诵雪的那一段,燃起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