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和舍友一起看孝庄秘史,看的时候,对小玉儿极为反感,当时看到的只是她的任性妄为,却没有在意她对多尔衮刻骨的爱。
她的悲哀是爱上一个永远不可能爱上她的男人,注定了一场没有亏欠,亦无对错的单恋。
人各有命,这就是她的宿命,躲不掉,亦逃不了。
多尔衮帅,大玉儿美,这部剧中所有的人眼睛似乎都想在放光,那么明亮。
所有的演员都那么沉稳,那么优秀,就连一个小丫头,都看不出一点做作的痕迹。
我想起了谢晋说他拍芙蓉镇的时候,连周围打伞围观的群众演员,都是从话剧团找来的,一个眼神,都透着那么专业。
一天一地,静默肃穆,注视这场绝杀。
一黑一白,纵马错身,停驻几十步开外。
风沙止息,对手坠下马来,表情凝固在僵死的脸上。
他牵起唇弧,眸子透出明媚,仿佛笑意再深些,便会有阳光从眼角挤落。
白色盔甲,白色战马。
他像最后一位天神,傲然微笑看着人世间,临别一眼。
而后,他缓缓倒向冰冷的黄沙,胸口赫然一道绝命伤。
战场二十春秋,火里来,血里去。
他的佩刀曾无数次抵进敌人的心脏,骨肉碎裂的声音,腥血喷溅的触感。
他不是没有想过,这一身杀孽,迟早要如数偿还。
只是不在乎。
从失去那个人开始,他已然万劫不复。
业火三千,焚心成灰。
他甘愿倾尽天下,为那人的裙裾绣上血染的江山。
这一天早得有些猝不及防,他却等待了太久。
那致命的一刀,剖开心脏,他感到痛楚骤然消失。
那是一种以岁月为弦、以人事为镰,在心口生拉硬割,一照见月光便会溃烂的暗伤。
此刻,身伤正流血不止,心伤却在迅速愈合。
那么多那么多年或尖锐或缓钝的痛,终于要随着死亡,一起结束了。
他探手入怀,取出那只红透了的荷包,贴于唇间。
斑驳浑浊的年代刹时剥落,世界还原为最初的模样。
草原把他渐次冷去的身子染得翠翠的,天空仿佛在他即将涣散的眼瞳里种下两块蓝田玉。
他终于笑了,纯净无邪得像个孩子,一如与她初见。
一笑生,一笑死,一场孽缘的开始与结束。
往事云烟升腾而起,一重重掠过。
他将自己从爱恨中剥离,旁观曾亲身演绎的剧情,局外人般淡淡笑着。
当最后一滴泪风干在眼角,映照出的人影,又会是谁呢?
是谁二八年华容颜如玉,谁又在科尔沁马踏春风少年?
是谁手拈兰花飞针走线,谁又首次出征穿行烽火狼烟?
是谁心若死灰一念之差,谁又浴血归来染她嫁衣凄艳?
是谁新婚之夜含泪承欢,谁又在夜枭声里把心脏疼穿?
命运是个荒唐小人。
赖掉缘起时所有的风花雪月,再挥一纸无法算计的轻狂,叫你百口莫辩。
大玉儿的梨涡斟满了女儿红,多尔衮醉心于她追魂索命的温柔。
只这病酒一回,便注定了日后多少心酸,他都要倾杯饮空,不得清醒。
首次出征前夜,他与她坐拥敖包。
他说,你不忍心将我一个人孤伶伶地抛在旷野中,我也不忍心把你孤伶伶地抛在这个世上。
她说,我会守着月儿缺,守着月儿圆,天天数,天天等,等你回来。
之后,她没能逃脱母仪天下的那一卦,成为他的四嫂。
他命悬一线战场归来,一口血染红了她的嫁衣。
唱尽风烟,劫后余生再相见,已是悄然无话。
谁都没有背叛十七岁的月光。
不过誓言如花,自在凋零,何时知会过篱前惜香人?
江山分明还似旧时温柔,只是命运早已不复宛转。
箬叶雨浣黄了青梅,剑兰风折断了竹马。
曾经两小无猜,只因了那一段碧色玉质的年华。
岁月的无辜,总会被人事的无奈摧残得面目全非。
他为了爱情誓夺江山,她为了儿子机关算尽。
亦爱亦恨,亦友亦敌。
他除了失败,无路可走。
大玉儿总能恰然掐中他的软肋。
她清楚那道旧伤疤,在他心口几寸几厘的位置。
纤指挑一下,再抚一下,多尔衮便哭笑失了常。
他不恨,甘愿将自己本该成龙的身子蜷缩为她掌中的春蚕,任她翻覆晴雨,为她作茧自缚。
有多少欲语还休,被裹在情丝里,冷硬,石化,如一枚古莲子咯在胸口,坚无转移。
惟待你故作淡然时,把心脏绽裂开惊艳的血花。
爱,根植愈深,伤痛愈枝繁叶茂。
恩,若与怨做了嫁接,无论输赢,皆是惨痛一场。
痴缠纠结至这般地步,已经分不清谁在逼谁。
仿佛她擎着匕首抵在他的胸口,一步一步,将爱走到末路。
她的眼底再也藏不住泪光,一颗一颗砸下来,刻意高筑的城池轰然倾塌。
是的,她在杀他,却也在自戕。
这一芯情焰,在如晦风雨里扑朔了二十余年,终于燃得冷寂而落败。
那一夜,天光微微,旷野中泛起苍莽的紫烟。
他们同骑一匹马,得得的马蹄将绝望踏得清晰刻骨。
天大地大,这小小马背,是唯一容得下他们的地方。
他心灰:若我与福临同时遇险,你会先救谁?
一定是福临。
她含泪:是的,是的。
可是多尔衮,我会和你一起死。
他死命地拥住她,唤道:我信,我相信。
我可怜的玉儿。
她爱他,太久太久,久到自己都开始模糊;可她爱福临,太深太深,深到刻进毕生的骨血。
大玉儿不是平凡的女子,注定无法爱情至上。
多尔衮,输给了她的儿子,输给了大清江山,输得一无所有。
权倾天下的两个人,万丈荣光里,谁比谁更命苦,谁比谁更可怜。
刺龙绣凤的朝服,明黄色包裹的是怎样一副枯槁。
终其一生,山河叩拜前,她是他心上不能唤出的名,他是她眼底不能落下的泪。
他终于放了手,让马儿载她离去,把自己孤零零抛在冷冷的旷野中。
他说,这是你的命,我的命。
这个修罗舔血,叱咤了一生风云的男人,到底认了命。
爱到把一生都葬送,亦是不枉红尘一遭。
紧紧相扣的十指,松脱。
离散的两手之间,恰是一轮明月皎皎,圆满正好。
其实月儿从不曾残缺。
残了的只是人的眼神,缺了的只是沧海初心。
最后一次,他请缨征战,存了赴死之心。
请原谅,爱到认命,便不能为你而生,只能为你而死。
终于如愿,他静静躺在草原上,浅笑着,看天际两只鹰,将孤独换了双飞。
死别时,他容颜如睡,而她正从梦中惊醒。
2010/06/06
《孝庄秘史》是经典中的经典。
情节紧凑,故事推进有据可循,最重要的,从主角到配角都非常棒,人物刻画立体,一个神态、一句话就能让人跟着流泪。
在豪情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大玉儿和多尔衮的爱情最让人唏嘘感怀,打动无数人。
大玉儿的美丽大气,智慧谋略,不仅征服了多尔衮,也征服了屏幕下的我们。
二人有彼此欣赏、情投意合的一面,但根本又不同。
为爱而生的多尔衮,与为大局而生的玉儿,一旦形势巨变,势必做出不同的选择。
于是我们看到,爱情因素在多尔衮身上从未消散,而大玉了早已云淡风轻。
所谓多玉虐恋,虐的主要是多尔衮,还有观众罢了1大玉儿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子。
她的不同寻常,不在于剑走偏锋,标新立异,或格格不入。
相反,她与环境融入的非常好。
在草原,她是享受蓝天白云、热歌辣舞的玉格格,热情直爽,期待与自己的萨哈达敖包相会。
在皇宫,她是善于自我约束、待人周全有礼、赢得长辈下人一直喜爱的侧福晋(庄妃)。
儿子继位后,她是一心扶持皇帝、思虑周全、谋定而后动的皇太后。
每一个阶段的角色,她都扮演的堪称完美,对得起身边人。
被宠爱过,也被冷落、胁迫过,大起大落衬托出她的不同寻常来,---很多违背本心的事情,她一旦接受,就处之泰然,不抱怨,不伤感,不沉溺往事,也不期待明天。
冷静的简直不像话。
但这是她骨子里的基因,很难改变。
哲哲曾劝皇太极,“她一旦嫁给你,她就会认命的。
”这认命,于她,更像是权衡利弊后的权宜之计。
既是自愿选择,也就并不消极放任。
曾几何时,纵马驰骋草原,她也单纯无畏过。
进入皇宫后,这种积极“认命”唤醒的隐秘变化,恐怕连她自己都没察觉。
2得知多尔衮的“死讯”,她试图一死了之。
这是进宫后她对多尔衮的爱最浓烈的一次表达了。
后来没死,嫁给了皇太极。
但嫁的理由中,“为十四爷报仇”占多大的比重,是有待商榷的。
自小受贤德识大体的姑姑哲哲的教导,她习惯了一切行动“大局”为重。
违背皇太极,不仅得罪姑姑,还会连累蒙古科尔沁的族人,这或许是比报仇更值得考虑的。
报仇的话,像一个台阶,能够说服自己和面对爱人的质疑。
况且,以她后妃不干政的自觉,“撒娇邀宠就看不起自己”的清高,对兄弟子侄长辈的周全,所谓的报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她或许真的想过,为多尔衮殉情,但绝对不会付诸行动。
因为她是大玉儿,总有各种“大局”牵绊,让她由不得自己,不沉溺于儿女情长。
嫁了皇太极,哲哲劝他打起精神“应付”,以免露出破绽引发事端。
她果然应付的很好。
苏茉儿没被豪格认出来之前,皇太极对她宠爱有加。
海蓝珠来了以后,苏茉儿无意间的话透露出,这个时候的她是“盛宠”在身的。
她以对皇太极“偶尔的恍惚”和不够热情,祭奠她和多尔衮的爱情。
这,已经是全部了。
她不是爱回首的人,祭奠完了,就只有眼前的生活。
后来多尔衮私藏玉玺瞒报,要不是她及时提醒差点被杀。
但这提醒,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感情。
想想,虽然不是恋人,毕竟是少小无猜的故人,名义上的叔嫂,国之干将人才,换了你,会不尽力而为吗?
大玉儿自己说的是,“我不能让他们兄弟俩打起来。
”而不是,“我要救多尔衮。
”后来,她想要个孩子。
为什么呢?
豪格告发了苏茉儿私会多尔衮的事。
虽遮掩过去了,但自负的皇太极眼里不容沙子,各种找别扭。
接着海蓝珠来了,后来居上成了新宠,无论感情还是地位上。
此时的大玉儿第一次像个正常人一样,开始伤心难过,发起烧来,梦里喊“额娘”,脆弱无助。
她说从没觉得自己这样孤单,好想要个孩子。
她难过,说明皇太极的所作所为真切伤到了她。
对比多尔衮死里逃生归来和大婚娶小玉儿当晚,她读书即可求平静的做法,皇太极事实上的影响力已远超多尔衮。
她有姑姑的爱护,有多尔衮的牵挂啊,但坚强如她,仍觉得孤单。
说明什么?
--多尔衮的深情慰藉不了她的孤寂。
劝降洪承畴体现的最明显。
她一开始是严辞的。
皇太极劝了,不行。
哲哲劝了,也不行。
要知道,多尔衮娶亲等数次难题都是哲哲出面她就同意了的,这次姑姑的面子也不给,因为涉及尊严。
多尔衮愤怒不已,托人带话,“我不忍心,你不要去。
”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但她还是去了。
因为皇太极拿他儿子要挟。
大清、皇太极、姑姑,甚至多尔衮都说服不了的事,为了儿子,她肯了。
从始至终,与多尔衮的旧情,从来不是她做或不做某件事的决定因素。
这件事是个分水岭。
如果之前她的感情走向还比较隐秘的话,这件事已明示出多尔衮在她心中的分量。
那样骄傲的一个人,为了儿子,可以扮成洪承畴的爱慕者,手捧酒壶款款走近,温言软语将他降服。
那么,她同样会为了儿子,用类似的手段,对付其他的威胁者。
哪怕,那个人,是多尔衮。
3福临继位后,她对多尔衮或笑或娇嗔,很少出自真情而是权谋。
每每二人相对,她当多尔衮是对手,多尔衮却当她是青梅竹马。
这样的认识错位,注定多尔衮是让人心疼的那个。
登基前,多尔衮来看福临,本是很和谐的场面,她一开口就话里有话:“福临,你以后就稳稳坐着,你十四叔会保护你的。
”多尔衮明白她的心思,把努尔哈赤送他的龙佩转送了福临,表明心志,“玉儿,这下你放心了吧。
”他对皇权真的没那么要紧,最在乎的一直是她。
他们登高望远,望着大好河山。
他豪情万丈,“我的雄心不止于此!
”旁边的孝庄明显紧张,听了多尔衮后面的话,才灿然一笑。
他说,“玉儿,你等着,我要把大明的花花江山献于你的宝座之下。
”她笑答,“我又不是女皇帝,这江山是给我的儿子,福临。
”他是功高盖世的摄政王,杀人如麻,谋略如虹,但在她面前就完全没了主张。
“你是对的,玉儿,你总是对的。
”对她,他是坦诚的,并以为她也会回报同样的坦诚。
殊不知,玉儿早不是敖包相会时的玉儿。
她明白他想要什么,却暧昧的不做正面回应,甚至故意引他多想。
他以自己的英勇和睿智,平定了天下。
如果说皇太极去世时,形势比人强的话,此时的他,若想自立,应该是最好的机会。
但苏茉儿将大玉儿的荷包和一句话送到跟前,“荷包没有江山重,却是我的一片真心。
”他随即轻轻一笑,“罢了,我做周公。
”错失良机。
他天真的以为“天下”这份大礼,会让孝庄心甘情愿回报她想要的。
直到孝庄的回绝打破了迷梦,“不可能,我不仅是个女人,更是一名母亲,我的儿子不仅是草原上的汉王,是大清的皇帝,我要顾全他的清誉。
”(大意)于是他负气的隔离了她和福临,“我要你只是一个女人!
”还同意了“留发不留人”的剃发令的提议。
当然,没多久多尔衮还是妥协了,“有些事等事定以后再说了。
”天真了啊,十四爷,你的价值感最强的时候,没能达成的心愿,怎么可能在势力此消彼长的时候如愿呢?
皇太极曾经置气,“我要你想清楚,你到底是谁的女人!
”他们都自讨苦吃,大玉儿天生是王者,只有降服别人的份,哪会随便被别人征服?
奈何多尔衮爱她成习惯,戒不掉了。
4宁静主演的角色多是大女人,共性是有能力依赖自己。
大玉儿拥有过皇太极的盛宠,也领略过她的拔剑相向。
这样的经历让她认识到:与其指望男人的爱,不如依靠自己来的踏实。
所以,皇太后时期的她的转变并不偶然。
首先,长期的皇宫生活,她早已不是为爱痴狂的女人。
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和豪格明争暗斗,为了不分裂八旗,他同意妥协另立新君并拥戴了福临。
一旦立了新君,从政治秩序来说,肯定是稳定压倒一切。
(虽然即使他夺位相信并不会亏待福临,对天下未必是坏事。
)别说是大玉儿,换了其他女人,再爱他,也很难不帮着儿子坐稳皇位。
这本无可厚非。
其次,长期在皇太极身边熏陶国政,出谋划策,后期还直接替皇太极批阅奏章,虽然剧里没直接表现,但成就感或多或少滋生了权力欲望。
若非如此,就很难解释,为啥为了大清就得算计多尔衮。
多尔衮有功劳有名望,真为了大清,他才是最佳担当。
主动退位让贤,岂不是还可以成全她与多尔衮的爱情?
权势与爱情,她做了务实的选择。
为儿子,即是为自己。
不管是权力欲望,还是自我实现的雄心, 总而言之,她已经享受权力,习惯由她掌控大局。
只是对观众来说,她明知多尔衮的情意,还不失时机的利用每一个体贴的动作、娇嗔的神情,用旧情拿住多尔衮,总感觉太不厚道。
越是佩服她政治家的手腕,就越心疼多尔衮的不值。
有一次,多尔衮任性抱住她,那一瞬间,她的表情是懵的,是震惊,和本能躲避。
她的肢体语言就是她的想法:从身体到心里,爱已不再。
如今“爱情”于她,只是一种手段。
最厉害的是,明明死死拿住了多尔衮的“七寸”,还常反过来指责他没良心。
包括后来那场所谓的“私奔”,都是她的算计和反击而已。
只因多尔衮的犹豫,就把一切责任推到他的头上。
多尔衮这才明白,二人已隔千山。
5最后一次相见。
俩人同骑一匹马,小小马背上的孝庄,才有了一丝玉格格的影子。
他明知故问:若我与福临同时遇险,你会先救谁?
一定是福临。
她还在说谎:是的,是的。
可是多尔衮,我会和你一起死。
(多尔衮战死沙场,她不是活的好好的;福临鞭尸的时候都不发一言。
)但他就这么轻易被击中,立马温柔起来:我信,我相信。
我可怜的玉儿。
他喃喃自语,“玉儿,玉儿,我爱了一辈子的玉儿, 追我魂索我命的玉儿, 能不能告诉我,我这半生马上鞍上, 刀里枪里,所为何来?
该我的,我竟然一样都讨不回, 我不明白,我真的一点都不明白。
”他不明白,但已经认命了。
“玉儿,你应该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在旷野,这是你的命,我的命!”离散的两手之间,恰是一轮明月皎皎,圆满正好。
其实月儿从不曾残缺,残了的只是人的缘分,缺了的只是沧海初心。
之后,多尔衮死于战场。
身着白色战袍、手摸着大玉儿的荷包、微笑倒地的多尔衮,看哭了多少人。
6剧里有几场多尔衮战场上的表现。
第一次受了重伤,抬头望望月亮,想起分别时的约定,他有了活下去的决心和勇气,死里逃生;第二次和李自成决战于山海关,他被人围攻,胳膊受伤,也是想到大玉儿,焕发出巨大的反击力量,凯旋归来。
最后这次,时值壮年的他不存在什么体力不支,且久经战场,怎么那么轻易就死了呢?
因为大玉儿的爱是医他的药,是他的定海神针,是他力量与勇气的源泉。
当他意识到,自己不再拥有,便没了心神,乱了阵脚,笃定不起来,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他有可能不死吗?
有。
一是果断出击,自立为帝,名正言顺,才不会受制于人。
但只要放不下大玉儿,她的怨恨反而让自己更痛苦。
二是他不再奢求和大玉儿的朝朝暮暮,只满足于曾经拥有。
满足做个实权王爷,哪怕失势的王爷,想必可以安度一生。
但那还是顶天立地的多尔衮吗?
世间英雄很多,多尔衮只有一个。
“你在那万人中央,感受那万丈光芒,只能到漆黑夜晚,梦一回那曾经心爱的姑娘。
”唯有一死,才能真正让大玉儿放下戒备,以单纯恋人的心情怀念他。
没有算计,没有争夺,没有寒心,一切如当初相遇时那般美好纯净。
以这样的方式,他们终于真正在一起。
我特别理解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
虽然弹幕里全是骂海兰珠的,大家都不理解为啥会有人喜欢海兰珠。
但是我把男女性别互换了一下,想象了一下如果我是强大无比的女皇帝,我坐拥天下,也会喜欢一个卑微的、眼里全是自己的小男人。
皇太极是皇帝,但他不止是皇帝,他还是个人。
哲哲、大玉儿,所有人都拿他只当皇帝,开口闭口“你的身体会影响江山社稷”,仿佛如果他不是皇帝,他就不再有人关心。
就算哲哲爱他,也是用爱皇帝的方法爱他,用敬皇帝的方法敬他,他每次帮皇帝做事,总是先考虑皇权和国家。
换句话说,皇太极从登基之后,无论在哪,无论对着谁,从来没下过班,一直是终极打工人!!!
直到海兰珠出现,他才终于下班了一会!!
因为海兰珠不懂规矩,不知道怎么把他当皇帝,就只好把他当个人!!
当个人,有七情六欲,不管皇家规律,爱咋咋地!!
爽啊!!
海兰珠把皇太极从唯一身份——皇帝里面拉出来。
所以皇太极对着海兰珠,完全不管什么后宫平衡,不管祖制法规,封宸妃,立太子,独宠一人,战前回宫。
色衰爱不驰,抱着怀里的疯女人,“别怕,别怕”。
皇太极在海兰珠死去的时候,一直在说“原来我也只是个凡人”,他就这样,被海兰珠一步步拉下了皇帝“天之骄子”的心理构建,成为了一个体会人间情爱苦痛的人。
皇太极的死令人震撼。
他出去跑马的那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
有时候我在想,我和他一样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想要让一切人和事在我的计划之内,其实不对。
凡事过犹不及,做平凡人也许才是最快乐。
更深刻的是,他跑马回来坐在桌前,就睁着眼睛,以批阅奏折的姿势死去,这印证了他的一生,终极打工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兢兢业业皇帝的一生。
好的剧就是每个角色都鲜明,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是现实世界的进阶版。
好的演员和好的bgm,让我明明也没几句台词,一看到马景涛哭宁静哭,我就跟着哭。
由头哭到尾。
尤其是多尔衮死的时候,哭的脸都裂了——他在战场上倒下,镜头切到玉儿的那一秒,感觉太心碎了。
一生的羁绊,多尔衮死的时候,大玉儿说的话和二十年前一样:“他就这么死了,都不跟我说一声”。
感觉那一刻,她还是那个小女孩儿。
就算她成了女政治家,她对多尔衮最原始的爱,其实还在。
这个剧很多地方可圈可点,不一一说了。
其实最想写的是多尔衮,但是,好的留在最后吧。
第一次看孝庄秘史的时候,对小玉儿极为反感,或许是当时年纪尚小,看到的只是她的任性妄为,却没有在意她对多尔衮刻骨的爱。
她的悲哀是爱上一个永远不可能爱上她的男人,注定了一场没有亏欠,亦无对错的单恋。
人各有命,这就是她的宿命,躲不掉,亦逃不了。
多尔衮最后给她的拥抱,让人忍不住掉眼泪。
就为了这样的一个拥抱,小玉儿闹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怨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真爱其实没有任何苛求,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可以是天涯海角。
如果有来世,等到她懂得爱不可以勉强,或许会更从容一点,更善良一点,更寡淡一点。
不怨天尤人,学会珍惜自己和宽容他人,或许她就能够被爱被珍惜吧。
另一个和小玉儿一样不招人待见的女人是宸妃。
第一眼看她的时候,只觉可怜。
后来她成为皇太极一生最深爱的女人,恃宠而骄,又不幸被人利用了去借以打击庄妃。
对于皇太极我倒是有几分敬重及同情。
他的汗位7份来自野心,3分为保全多尔衮,他是幸运的,被上苍眷顾,拥有了一切,江山,贤臣,爱妻,美妾。
他对宸妃的爱是令人感动的,像他说的那样,她虽然没有皇后的才华,也没有庄妃的美貌,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但是却在他的掌心里重生,愿用生命与他相爱。
皇后曾为大玉儿不平,与皇太极争论说,我真的不明白,海兰珠以前嫁过人,你都可以不计较,可是玉儿和多尔衮的情分只是两小无猜,都早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你却始终耿耿与怀。
皇太极说,哲哲,你我少年结发,我们的情分早已经超越了夫妻,所以我有什么话都可以坦白告诉你。
你真的还是没有搞明白,女人的身体我是要多少有多少,但是,女人的真心,却是追其一生才得此一人。
再看孝庄秘史,我对两个人的看法有很大的改观,前者小玉儿已经叙述了,后者就是大玉儿。
再看的时候,更加留意对白和细节之处,在深宫里,她早已经练就了圆滑的政治手段和官场厚黑之学,当年可以为了多尔衮去死的大玉儿早已经不覆存在了。
能够理解她为了福临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放弃所有,她的人生已是残缺,再怎么弥补也无法圆满,所以她毕生唯一的希望就是福临能够有完美人生,做一个出众的皇帝,名垂千古。
为了这一点,她不得不提防多尔衮,不得不用他们的情分来牵制他的势力。
如此看来,对多尔衮确是很不公平的。
他为了爱她,连江山都可以拱手送给她的儿子,结果他的人生除了权利,依然一无所有。
当年大玉儿预感到多尔衮的野心,命苏末尔送去一件东西和一句话。
苏末尔拿出大玉儿亲手刺绣的荷包递给多尔衮说"这是格格让我给你的,她还让带给你一句话,她说,这个礼物或许没有江山贵重,却是她的一片真心。
"不忍心看到真爱在时光的磨砺下和各自的利益里逐渐失去当年的纯真,也许真的像她说的那样,她爱多尔衮太久太久了,但是,她爱福临太深太深了。
多尔衮的一生都在患得患失之中,最重要的三样东西,额娘,皇位,大玉儿,他都没有能够拥有。
真的很痛吧。
福临长大,亲政迫在眉睫,他和大玉儿终有一天会彼此敌对,所以在战死之前,望着蓝天,他却笑了。
人生怎么可能没有遗憾呢。
皇太极和海兰珠,福临和宛如,都不能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孩子,深爱的女人都早早离开人世。
大玉儿和多尔衮最终未能在一起,一辈子苦情。
小玉儿无论怎样讨好或是吵闹,终究得不到多尔衮一丝一毫的爱。
无论是万人之上的帝王,还是普通百姓,都有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东西,有所缺憾才是人生,凡事总有亏欠。
看到25集时感想小玉儿最后的一个上吊是真出人意料。
想来她二十年来为了自尊和爱同大玉儿争,却甚至连争的资本都没有。
大玉儿读书知史,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远见卓识后宫第一谋士。
吃的亏未必不是占便宜,许多事说穿只是一念之间。
但人奈何不了自己的心,小玉儿骗不了自己多尔衮心甘情愿被大玉儿玩儿在手心,多尔衮骗不了自己他对大玉儿的爱,放不下本属于他的皇位江山和额娘,豪格也如此,顺治亦然。
所有人不论地位性别都奈何不了自己的执念,放不下解不开,都在痛苦得不到的东西。
大玉儿周旋调停在多尔衮和福临两至亲间的痛苦和无奈。
皇太极或许从海兰珠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感情,却奈何只是一霎间心爱的人便长眠。
但这些苦与凄凉,或许就是人生本身,待到将一切放下,这世间又还有什么留恋。
世上哪有圆满?
期盼着那些圆满只是我们造出来的幻梦,借以不时塑出希望。
但我仍然指望着那些美梦伴我往前走。
人生是,美梦与热望。
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
对错是非也许根本不存在,更没人能具有判断对错是非的权利。
义务责任道德,不过都是想掌握判断是非权利做出的幌子。
这么说倒像成为了自由主义者。
但我又相信,为了一切的高效运转维持一个太平天下,一个皇上出来倒是轻松解决纷争的办法,只盼望一代明君便可。
自己一点一点想到这儿才真正明白自由和专制这两极的对立统一。
中国数千年来依然屹立,靠的是传统,环境会时过境迁,传统会审时度势。
只盼根基的文明不变,薪火相传。
看到35集,多次泪目。
没人有错,但每个人看着都是难过。
无数次被顺治气的冒火,但也觉得他不过是个长不大的受委屈的孩子,和董鄂明明是不顾大局的爱情,看到他们在雨中拥抱却也红了眼睛。
不知道大玉儿会不会后悔为了大清,选择顺治还不如选择多尔衮。
只有制伏自己,才能制伏别人。
情深不寿。
天若有情天亦老。
纵观整部剧,里面所有的男人,从皇太极,多尔衮到小福临,他们的梦想都是成为一个英雄。
然而他们却很少问自己,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
努尔哈赤作为他们的先祖,又是又是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在多尔衮多次回忆和父汗的相处中,可以看出来,他大概觉得成为父汗这样的英雄 一要四方征战,建功立业,让额娘骄傲;二要成为大汗,掌握整个八旗的权力;而第三呢,是要娶玉儿为妻。
从这样的标准来看,他确实最后一个都没有做到:虽然确实建功立业,却已经是额娘死后的事情了,所以难怪要感叹 “空空如也”。
有意思的是,他希望得到的,都被另一个人抢到了,实现了,然而那个人死前奔马,内心中感叹的也是 “为什么我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这个人自然是皇太极。
从很多方面来看,皇太极和多尔衮都是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来写的,二人无论才干,雄心,谋略,都可堪相敌,而且20集后玉儿所面对的幼主权臣局面,恰巧也是多尔衮在一开始所面对的,只不过这次多尔衮从幼主的角色换成了权臣,也难怪哲哲后来感慨他和皇太极越来越像,希望他能念及自己早年的苦楚而放过福临。
多尔衮如若一念之差,则很有可能成为皇太极。
如若多尔衮成了皇太极,那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呢?
皇太极顺利地娶到了他少年的爱人哲哲,哲哲性格大气有谋略,也未尝不是玉儿十年二十年后的样子。
他们少年夫妻,又感情恩爱,早时定然也是倾心相爱。
事实上,这样的倾心相爱太过理所应当,皇太极后来很快心思就转会到建功和夺权上面去了。
后面如果不是玉儿挑战了皇太极对于“女人理所应当爱上他”的想法,他只怕也不会对海兰珠的倾心相爱这么珍惜爱怜,百般呵护,却看不到哲哲一心为他周旋的苦心。
哲哲为玉儿抱不平也不一定不是为自己在抱不平,毕竟姑侄俩性格十分相似。
皇太极后来的多疑,暴虐,其实和多尔衮作为摄政王的做法也是一般无二的。
事实上,故事的前20集和后18集是互为镜像的,仿若同一个故事的不同面来写给我们看。
皇太极是一念之差的多尔衮,哲哲是嫁给少年多尔衮的玉儿,小霓子也是被迫告别自己恋人的玉儿。
如果多尔衮顺利娶到玉儿,虽然一定珍爱尊重,但未必会有那样牵魂夺魄的纠结(当然两人利益一致,玉儿也不会让他纠结)。
从小霓子对多尔衮的复杂感情上,我们也看出来玉儿对皇太极必定也是有崇敬之情的。
那么这位可谓英雄标杆的皇太极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英雄,英雄,成吉思汗在临死以前就喃喃自语英雄这两个字,他的心境也是跟我一样的吗?
成吉思汗生前拥有空前辽阔的版图,死后也不过是埋骨于大草原上一块小小方寸之地。
英雄,又能如何?
父汗,您在临死前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
我们历尽千辛万苦,耗尽每一份血汗,拼命攀爬着一座名为英雄的高山,好不容易成功了,征服了,却没有料到,结果是一个人站在冷风刺骨的山巅, 身边一个人也没有,感觉那么孤独,好像当年在山脚下仰望山巅的时候,还比较快乐。
“玉儿,是山峰,是多尔衮一同爬山的同伴,又是最终阻止多尔衮攀上山巅的那个人。
多尔衮和玉儿同样被命运所捉弄,面对人生做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却一直都受困于“求而不得”这四个字。
在最初阴差阳错之后,多尔衮和玉儿都曾经想要自杀而未成功,可是两个人之后就已经走了不同的路了。
在玉儿没有跳下去之后,她人生的目标依然转变成为保住多铎和为多尔衮报仇。
但是多尔衮求死不能之后,他一心想要的还是汗位和玉儿,只不过暂时按耐着性子,等那一天的到来。
这样不同的想法,和两人彼此感情的深浅无关,只是性格不同。
就像苏沫儿后来所说的,多尔衮矢志不改,只肯紧紧盯着自己得不到的,而玉儿却总是根据现下的情况,找到最合适的目标。
所以多尔衮最后只能说“玉儿,你是对的,你总是对的”,因为玉儿就是一个总是会做对的事情的人。
在皇太极还在位的时候,两人虽然目标已经不一样,但是还有足够的重合,所以虽然苦楚,但是还是互相帮助的同伴,本来的少年情爱之上又添了几番共患难的情谊。
这一切却在清军入关后逐渐分崩离析。
多尔衮继续往山巅前行,此时坐在棋桌的另一边确实玉儿,她三番几次通过自己的计谋来引导多尔衮朝着自己的希望的方向走,所以他仿佛怎么也走不到山顶上。
在这几番较量中,看似玉儿处处占先,而多尔衮几番后悔错失良机,但其实是多尔衮的内心中,对权力的野心,对名声的追求,对于八旗统一的维护,还有对玉儿的心,几方相互致肘,才能让玉儿有机可乘,以小博大。
在刚入关,收到玉儿荷包后自比周公,一方面是愿意信守承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周公之名和摄政之实是他在不颠覆八旗统一之下最好的决定。
之后几次也不全是玉儿的情谊,而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更是因为多尔衮无法也不能接受物是人非,所以举棋不定。
摄政王多尔衮的战场不在前线,不在朝堂,而在他的心里。
在那里狼烟四起,命运百般诱惑他,只要放弃过去的执念,即可化身恶龙,盘踞在顶峰,那里未必有玉儿,却一定有更多的权力和美人。
这样子的胶着使他无时无刻不在头痛。
但放弃过去的执念就如同放弃自我,站在山巅的那个人不会是少年多尔衮,而不过是另一个皇太极。
所以当多铎死去,称帝无望之后,他心中纷乱的战场终于有了一丝清明,终于,对玉儿的爱胜出。
为了保住这一刻的胜利,他也只能从容赴死,斩断命运在下一刻诱惑他的可能性。
他终究还是止步山前,死时又变回那个草原上纵声大笑的少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果多尔衮跟命运的关系可以总结为“我不服”,那玉儿就是“认命”两个字。
无论命运给了她什么,她都可以在接下来顺势而为。
她是草原上的格格时,只一心想嫁她的少年英雄多尔衮。
嫁给皇太极之后,她就用心辅佐,有“后宫第一谋士”之名,并在这之下保全多尔衮。
皇太极抛弃她了,她也乖乖认命,只求有一个孩子可以聊解寂寞。
等福临当上皇上,她就处心积虑,当好这个圣母皇太后,盼望福临早日成才。
然后在福临去世后,她百般疲惫,却还能咬着牙,辅佐出了千古一帝。
看似步步高升,但是每一次都并非她想要,命运一股脑儿的丢给她,却让她殚精竭虑地守护着。
大英雄努尔哈赤只教过一次怎么做英雄:“沙场上的仗固然难打,人心的仗更难打。
如果你这一辈子注定要打很多仗,这些仗又多又艰难,那你记住我的话,只有先制服自己,才能制服敌人。
“ 在被迫嫁给皇太极之后,多尔衮还心怀有朝一日夺回一切,在仇恨的滋养下沙场奔波,玉儿却已经知道往事不可追,在打一场人心的仗。
她只有制服那个火热的玉格格,才能制服别人。
后来与摄政王多尔衮的博弈中,他左右摇摆,她则耳清目明,落子无悔,只因她知道每一步她都走了自己所能走的最好的那一步。
努尔哈赤给的那片代表江山的玉佩,最终是由她执掌。
多尔衮以死战胜命运,保留自己;玉儿制服自己,成就命运。
所以最终这是她的故事,她是这个故事里的英雄(hero)。
她从未向那座名为英雄的山峰奔驰,更没有征服的意愿,却另辟蹊径地做到了。
只是她做得未免太好了一些。
“去吧,玉儿,你应该把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抛在旷野中,这是你的命,我的命。
“
重温这部儿时的经典,说重温并不恰当,毕竟当初年幼,连剧中的小儿女情怀都看不懂更不明白什么家国情怀。
我想喜欢这部剧的人女多于男吧,大多为三位皇帝(就当多尔衮也是皇帝好了)歌功颂德,前两个兄弟英雄骨血,铮铮阳刚气可吞日月之豪情,一时难较高下,且都在剧中留下几多痴情男儿泪;就连饱受后世争议的顺治帝也因一段凄婉的爱情而实现华丽翻身,外加三人均由外形俊美的演员演绎加持自然是好评连连。
然而孝庄,作为这部剧中毋庸置疑的主角的孝庄却受到很多非议。
长大成人之后的我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会再为那一段段残缺的爱而感动,却每每佩服于孝庄的隐忍与决断。
原谅我不愿意随剧中称其为“玉儿”,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轻浮俗气的汉人名字,与孝庄本人坚强刚毅果敢沉稳的性格不符,孝庄名本: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众译法之一),编剧大概觉得这名字太长了不好叫吧。。。
名字暂且不谈,回到正题,本文只有一个观点,如果不是孝庄,大清早就亡了!
前两位英雄皇帝是马上得天下,但是人人都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何况还有个几乎每天都叫嚷着“我不要当皇帝”的猪队友(福临)。
清初数次基业不稳,若不是次次孝庄力挽狂澜,清朝也逃不过史书上短命王朝的一笔。
第一次,皇太极暴毙。
当时清还未入关,中原纷争,可谓狼烟四起,内忧外患。
内是群龙无首,豪格与多尔衮的皇位争夺战将会分裂八旗,孝庄最清楚内讧是瓦解一个集团最致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依剧中所说,正是她向皇太极进言离间了袁崇焕与崇祯的关系,才得以拆掉明朝的肱骨基石。
所以放任豪格与多尔衮的争夺,不论谁当上皇帝都是两败俱伤(豪格的实力并不容小觑)的惨状,想要入主中原基本是做梦,能维持东北一隅之太平也难(当虎视眈眈的蒙古是死的吗?
你不强大,不能依附就只能吞并而后快啦)。
抛开大局不管,孝庄自然也有担心,如果多尔衮称帝,姑且还能念一念旧情给福临他们母子一条活路,不至于将对皇太极的仇恨追讨到他俩头上。
可是,如果登上帝位的是豪格呢?
他们还有容身之地吗?
所以,剧中说孝庄本无心福临当皇帝,如果说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她这么想,我信。
但是皇太极一死,所有人都在为自己谋出路时她还能清心寡欲到哪个当皇帝都行的地步就不那么可信了,毕竟她是人,是人就有私心。
所以,千方百计拥立自己的儿子为帝是既能保全自己又能保住江山的上上策;第二次,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作为清初四迷之一,并未有确凿之实,剧中则是以一场闹剧收场,多尔衮的悲剧也体现在这里,娘亲、皇位、爱情一样都没得到,着实赚足的人的眼泪。
但是把理智请回来之后想一想,太后不肯下嫁的理由是不是太牵强了,怕儿子无法理解?
怕受天下人耻笑?
且不说福临本人就是个情痴,可以理解他的哈哈珠子的爱情却不能理解自己的至亲也是人,也有爱的权利?
天下人耻笑更是无稽之谈,剧中多尔衮说过“我们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叔娶寡嫂的传统”,汉人不接受?
笑话!
天下都是满人的了,还管你汉人街头巷尾的议论吗?
再说了,太后嫁人还是为了爱情吗?
当然不是!
300年后的我们无法评定那时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是否还存在爱情,但是二人用缔结婚姻的方法又一次保住了大清的江山。
是的,还是孝庄的功劳!
剧中说孝庄是被多尔衮逼迫下嫁,最后只用一计又说服他放弃念头,而更合理的解释则是恰恰相反!
是孝庄自己决定要嫁给多尔衮的,多尔衮得到此消息时反倒要思量一下其中有多少真情又有多少算计。
为什么?
还是为了保住她儿子的帝位啊。
攻克大明之后,多尔衮的野心即便是在处处美化他的剧中也多次显露,是啊,他实在是有太多机会自立了,尤其是在削弱豪格一脉之后。
但是诸位别忘了,两黄旗是孝忠皇帝的,如若多尔衮称帝,当初摄政王因雷厉风行大举实行改革而得罪的宗族亲贵,以及死忠于帝的人和起伙来又要与新帝拼个你死我活。
所以,还是那句话,保自己也是保大清,孝庄选择下嫁,摄政王成为皇帝的爹成为太上皇,皇帝还是皇帝,摄政王继续手握实权才能打消他废帝自立的念头啊。
只是,这是场赤裸裸的政治联姻,还有多少情意在,悬!
第三次,拥辅幼帝康熙登基。
孝庄最后最苦情的一笔莫过于养出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了,帝王家出情种就是出悲剧。
福临生为人,可惜可怜可叹;身为君,可悲可憎可恨!
孝庄一次次为他把持着风雨飘摇的江山,尤其是在多尔衮死后,可顺治还是扶不起啊,只为小儿女悲欢,不为苍生社稷为念。
不过还是感念于剧中顺治在逼迫老和尚为其剃度的时候说的话:“我要管这顾那,江山子民要仰仗着我,那我呢?
我要依靠谁?
我需要的那个人又在哪?
我死了,还会有新君即位,百姓依然过自己的日子,这世上,没有谁不行!
”这不一定是原话,却说得让人无法反驳,所以顺治出家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我无法渡人,只求速死以期被佛渡。。。。。
那么,你福临痛痛快快甚至欢欢喜喜的与董鄂妃合葬了,但是你身后的这个烂摊子呢?
要知道,天下依然不太平,各方势力还是虎视眈眈。
一时重任又一次沉沉的压在这个单薄且已不再年轻的女人身上,又是孝庄将一代明君康熙推向台前,直至其亲政才撒手人寰。。。。。。
哎,布木布泰这辈子,真是累死了!
眼见得她是一生富贵荣华,可知锦衣披在身上的是何衣?
是一次次紧要关头的决断之责,是家国天下的重担。
玉食吃进口中的又是何食?
是饱尝人间苦楚的心酸啊……敬,伟大的太后!
休提武则天,女皇也不能与此人比肩!
看过好多宁静的剧,每每都入戏很深,感觉演什么像什么。
特别这部孝庄秘史,真的演出了大玉儿儿时的活泼和成为太后后心计内敛的效果。
也对那个时代的马景涛和刘德凯各有不同的看法。
总之是很喜欢宁静的。
可惜,现在看到宁静上各种综艺,身材的走样,早已失去了当初的灵动与混血儿气质的风范,很是唏嘘。
喜欢这部剧,故事好看,演员好看,拍得也良心。
宁静大大的眼睛,灵动起来少女气十足,后期精明起来,气场凌厉,演技爆表啊。
马景涛出乎意料的好,只要不再咆哮,收敛起来,又英俊又深情。
刘大叔还是一贯的帅。
故事虽然戏说,但感情动人心。
最后片头片尾曲,真是好听。
尤其那首《你》,循环好多遍。
宁静演技确实不错,但是只要是偏离历史的,把皇太极和海兰珠弄得那么不堪的,就差评😣
噢为了德凯给2个星
咆哮帝比较正常的一部,宁静的大玉儿真的很漂亮
那个时候其实没有看太懂,宁静是真的美,多尔衮无感
到这边突然开始看了看电视剧。他说你有多面的自己,让人琢磨不透,我喜欢!事情出现的时间顺序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适合边吃饭边看
苏沫儿真好看。歌也好听。
喜欢马景涛,他恋爱的时候深情又温柔,他的戏很好。
马景涛终于冷静了一些,不似以前那么咆哮了。其实他长得挺帅的。斯琴高娃的老年孝庄,潘虹的中年孝庄,宁静的青年孝庄,是我认为最成功的。宁静本就是少数民族,在草原上很有一种不羁的草原姑娘的野性!
谢谢谢谢,看完这部剧把我半年该流的泪差不多都哭完了,马景涛的多尔衮真的太帅了,以前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他的剧,原来他真的有帅成这样,我为我年少不识金镶玉的幼稚行为说声抱歉。还有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宁静的剧,感谢我自己当初点开了《孝庄秘史》,里面宁静太美了太美了,怪不得《浪姐》里大家都爱宁静,我也好爱啊,他妈的!然后就是我可怜的多玉CP了,多尔衮怎么可以这么痴情啊,就算明知道大玉儿骗他利用他还是爱她,尤其是那句“我不忍心 你不要去”我真的太想哭了,这么温柔的男人哪里找?!!相比那句“玉儿 我们这样的情分 你居然咒我短折而死”还来的让人痛彻心扉。他一生在追逐权利、爱情、亲情,可是却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太惨了太惨了,以后就凭多尔衮这个角色马景涛在我心里就是男神级别,我从未想到自己有天这么上头!!😭
这段历史瞎编乱造,但谁让符合女性的意淫呢,还是那句话,宫斗戏明明最物化女性,但受众者几乎都是女性
之前去沈阳故宫,听导游讲每个房间住的是谁,瞬间代入这部剧里的演员
宁静不止是美的,演技也特别棒,从十几岁的小女孩到拥有爱慕的男人,嫁做他妇,隐忍平和,最后不论为了权还是为了爱重新和多尔衮在一起,尽管儿子百般不解,但感觉她就是为了他儿子的江山啊!
当大玉儿和多尔衮相对蹦出豆大的泪珠时,我被演员的演技折服了.虽然没看全..
童年打卡。秘史其实开了正剧最不好的头。
以前看电视剧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在看更懂大玉儿,身在其位,有太多不得已,人生不只爱情,人生也不是总是完美的,每个人有不同身份不同责任,这也许就是遗憾吧。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之前的不理解现在看更多是无奈吧。
其实没怎么认真看。。那个主题曲至今回响在耳边。。
宁静之后再无大玉儿 //2019年补b站cut有感:也可以说是马景涛之后再无多尔衮了,粗犷豪迈、野心勃勃偏又深情无悔,近20年过去竟没有人诠释得比咆哮帝更好啊
中国拍的历史剧千万别当真,孝庄和多尔衮哪有那么多臭事儿?
小时候我妈妈看的剧。宁静当年真的美哭我,感觉她漂亮的不行不行的,哈哈,现在看就没有那个感觉了,马景涛现在成了咆哮哥,当时他的多尔衮好帅,看的我特热血,但是不喜欢电视剧后期主演中年以后,感觉他们的感情变了,那时候太小,看不懂,打算有时间再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