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七天,Seven Days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无对白年份:2015

《冬》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冬》长篇影评

 1 ) 冬之空

邢健导演的电影《冬》,是我在本届独立影展上看到的最具大师气质的作品,不仅表演、音乐、摄影和镜头调度均呈现出上佳功力,还从容讲述了一个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终极寓言,让人拍案叫绝。

影片一开始就体现出跟一般独立电影作品不一样的气场与氛围:茫茫寒冬,大雪漫天,白发白须的老人在一小圈水中,独自垂钓。

所有这一切以黑白色的基调展现在观众面前,恰似一幅中国传统水墨画,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影片中的老人并不具备蓑翁与隐士那样的从容心态。

在破旧逼仄的房子里,他怀念逝去的亲人,他深感老无所依的孤独与苦痛,以至于深夜难眠,躁动不安。

影片中有一个特写,是老人应对呼啸的寒风声十分烦躁,以至于伸手打碎了窗边的玻璃,一时间众声皆止,万籁俱寂。

这与《六祖坛经》里禅宗六祖慧能法师讲述的那个“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自己心动”的故事如出一辙。

可惜片中的老人无法做到慧能法师那样的超然境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面对寒冷、孤独与伤痛的记忆,他必须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撑,才能生存下去。

于是我们看到,首先成为这种依靠的是鱼。

老人一次次从水中钓上鱼,再一次次把它放入水中,在这种七擒七纵的游戏之中,老人与鱼这一活物做交流,实现存在的意义。

遗憾的是,老人既非佛祖,也不是西西弗斯那样满足于周而复始地推石上岸的人,他试图通过寻求变化、寻求新鲜事物,来摆脱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于是,在鱼之后有了鸟,在鸟之后又有了小孩儿。

为了满足鸟,他将小鱼砍为数段;为了满足小孩,他又将小鸟化为了烤肉。

这一段场景极其残酷,以至于让放映现场的一位小朋友无法接受,大哭不已;但他同时又极为真实,因为这种喜新厌旧、反复无常,正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

导演通过老人对鱼和鸟的杀戮的血腥场景的直现,指向了基督教里“人皆有罪,人人需要救赎”的教义,促发每一位观众进行自我拷问和反思。

如果说本片的主体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场景之下,讲述一个极具西方宗教隐喻的寓言故事的话,那么本片的结尾同样是杂糅着中西文明的终极寓言。。

随着小孩的远去,鱼和鸟的失不可得,一切都回到了原点,老人照例孤独、彷徨,思念亲人,思念曾经给他依靠的一切事物(鱼、鸟、小孩)。

正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属虚妄”。

老人经历的这一切或许只是“如露亦如电”的梦幻泡影而已。

非常巧合的是,影片展现的老人生活的时间刚好是七天,本片的英文片名也由此起为“Seven Days”,而这恰恰跟“上帝六日造万物,第七日安息”的基督教神话形成暗合。

这部片子的配乐同样非常值得称道,两种乐器一为吉他、一为古筝,同样是中西合璧,对剧情的助推和氛围的烘托跟全片的内容契合得天衣无缝,而老人的扮演者也看得出来是一位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戏骨,对于细微情绪和动作的表现力出神入化。

当导演介绍电影的配乐出自巫娜和老五,演员也是久经盛誉,而他为这部处女作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一百三十万)时,你不得不对导演对于电影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所感动。

但我相信,这样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如果要给这部片子找一个参照物的话,我会选择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冬》比《都灵之马》人物更少,故事更简单,但寓意的深刻性跟后者相比毫不逊色。

如果一直顺利发展、不出意外的话,邢健导演一定能获得非凡的电影成就,成为CIFF走出的又一位大师级导演。

我也会继续关注他的后续作品。

 2 ) <冬>这是一部佛教电影...

人性的贪欲就像是无底洞,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哪怕是小鱼也能填补内心的孤独,每天把小鱼放进鱼缸中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百无聊赖,然后发现还有比小鱼更高级更通人性的小鸟出现的时候,为了能留住小鸟于是小鱼成了小鸟的食物,最后小孩的出现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什么小鱼啊小鸟啊跟小孩子相比都不值一提,没有任何一个动物能比人更加通人性的,更能弥补内心空虚的,于是乎小鸟又成了牺牲品,因为小鱼导致小孩子掉进冰窟中,因果循环,又开始怀念有小鱼小鸟时候的生活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部反映人性阴暗面的电影

 3 ) 一直在等啥时候吃小孩

讲真,下面这个场景是我觉得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但是很可惜被安排成了影片开场的初始状态,在导演意图中,好像这是一种最终一定会被打碎的平衡。

简介上写,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一个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

我当时想,这一定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

于是两天前就订好票,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真的很不容易了…),满心期待跑到城市另一端来看这个每天仅排一场的电影。

可是实话说,它并不符合我的预设审美主题。

就算是满满当当七十三分钟的垂钓镜头,或是极度写实地拍摄老人第一天钓鱼第二天放生的简单重复的生活,我也是愿意看的。

不,私心里,我的确更希望电影能用极度真实的方式去塑造一个极度理想的人物标杆。

没有杀鱼喂鸟,没有喜形于色,没有涕泗横流失声痛哭。

老人迎着风雪,对抗世界,可是却被世界缱绻包裹,日落而息。

想想都觉得有b格诶。

不过这样的话,应该就是另外一个片子了吧…就不是“邢健第一部电影”了吧…(白眼)

 4 ) 喂,那个杀鱼杀鸟的老头

喂,老头儿。

如果我能代替那个走掉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可以把他杀了让我吃。

——《冬》是我今年看过最罪恶的电影。

水墨画风、黑白片效果、长白山拍摄、全程无言语、主演是老头、鱼和鸟还有一个小男孩。

怎么看都是一部文艺片,它也确实是部文艺片。

但从它的标准文艺片做法的拖沓和冗长里,总感觉它文艺出了恶心。

先讲讲《冬》的故事。

一个生活在长白山上的鳏居老头,天天跑到湖上从雪窟窿里钓鱼。

第一天,老头钓到了鱼,为了替鱼保暖,摘下大毡帽裹住鱼缸带回家。

第二天,老头一早用喝剩的米粥喂过鱼后,又跑到湖上把鱼放了重新钓。

第三天,老头没钓到鱼,但碰到了一个摔倒的男孩和一只冻僵的鸟。

他把裹在鱼缸上的毡帽裹住鸟带了回去,没有管男孩。

第四天,老头喂鸟,鸟衔草捕虫以报;放鱼,鱼自跃上岸。

最后老头将鱼和鸟带了回家。

再最后老头拿钝刀把鱼锯断了——喂鸟。

第五天,鸟被男孩捉走送回,男孩在老人家住了一夜。

第六日,鸟被老人活烤,喂给男孩。

第七日,男孩掉进老人钓鱼的窟窿。

第一天第二天哪怕到第三天都是禅意的温暖的,第四天就……啊我去哔了狗,这钝器和鱼鳞之间的摩擦声,这挣扎的鱼头弹动的鱼尾……第五天第六天我……这通灵性会衔草会捉虫的鸟就这么让孩子在雪地上拖着走?

就这么……烤了!!!???

第七天……好吧,冰窟窿里只捞上来一只帽子。

一个轮回,但是轮回里没有善,或者说有善,但这善是建立在绝对的杀生的恶上。

你说老头恶吗?

他每天晚上回家细心的好旁边的被褥,望着照片悼念亡妻,吃素,在山上与世隔绝,应该是不恶的,但我拒绝称他为老人,只愿意称为老头。

你说老头善吗?

他用钝刀子活生生割断终日与他为伴的唯一的鱼,因为他有了新欢——鸟。

又在炭火上活生生烤死为他衔草为他捉虫的鸟,因为男孩替代鸟成了更新的新欢。

这些总也不是善的。

据说在电影院里,有孩子被杀鱼和烧鸟的残忍吓得哭了。

我也难受得要哭了。

怎么能这样的恶。

人不该,是草木啊。

如此的恶心我只在《发条橙》里亚历克斯被强迫终日撑着眼皮无休止看暴力与性爱镜头时才有。

真的不愿在诗画般的山水里,看着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袄却赤裸裸揭示人性。

太残忍了。

想问他一句: 喂,老头儿。

如果我能代替那个走掉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可以把他杀了让我吃。

问那个银须银发,精神矍铄的,每天晚上睡觉前会铺好亡妻被褥拍打平整亡妻枕头的老人家。

第七天的故事其实少说了一句话——老头又回到了曾经的生活,只是没有鱼了。

不加这句话是因为不想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更像一个寓言而不是残忍的童话。

敬佩邢健导演让我看到如此的残忍。

也敬佩王德顺老爷子的诠释。

敬佩全部剧组成员在冰天雪地的拍摄。

但我不想再看二位的作品了。

因为我更喜欢那只鱼和那只鸟。

**********************************************************************************************叫我影君,欢迎玩耍。

欢迎关注公众号“影君问”。

我在这里等你。

 5 ) 爱在当下,被用旧爱祭奠新欢。

旧爱祭奠新欢。

因为旧爱,不是真爱。

否则怎么舍得这样做。

那不过是孤独的陪伴吧了。

如果有可能,请尊重你的旧爱,因为你蔑视了爱是双方的,不是你爱,而是因为对方也在爱,而且爱的那样努力。

每一份爱的存在都是唯一的,因为上帝想告诉你,爱在时,请珍惜,不要去复制或者追逐逝去的爱,尽心感受现在的爱,这是对过去最好的尊重,对现在最好的真心。

而且,爱只要存在,怎么会消失,消失的只是那些承载的物质实体罢了。

我想,这就是感受的力量吧!

 6 ) 距离我心目中的艺术电影 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

纯属个人观点 欢迎来撕我经常讲,一个作品有四个创作过程:第一是剧本,剧作家想说什么?

第二是导演,导演想表达什么 ?

第三是演员,演员能诠释什么?

第四是观众,观众看到了什么?

从剧本讲起,我认为剧本的第一性是故事性,故事性的第一要求是故事完整。

在我看来,这个讲述老人与爱人、与鱼、与鸟、与小孩的故事并不完整。

看不出时代背景,看不出人物关系,讲孤寡老人?

讲留守儿童?

任意自然和谐共处?

讲宗教信仰?

好像都蜻蜓点水,但又感觉都不贴切,看不出很多东西,不知在讲什么故事,回味全剧,讲述了老人七天的生活,到第七天死了,变成鸟飞走了。

这个故事很无聊,并无感动,也无内心宁静。

恍然大悟,是个宗教寓言故事,但宗教寓言故事这么儿戏?

七天 ?

《圣经》开篇“创世纪”中提到神用了六天创世界,第七天是安息日。

所以老人用了六天单调乏味的生活找自己,最后超脱了?

不是吧?

这么浅显!

这么单薄?

听说所有的现代故事,都是古代寓言故事的变形。

我同意这话,所以现代故事就看你怎么玩儿那些古老了故事。

从这一点看这部电影的编剧文化水平不怎么高?

还是思想深度不够?

既然没有提示,我们就猜想嘛。

说说导演。

电影开始,老者在钓鱼,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映入脑海,“千山鸟飞绝,万近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什么这么熟悉?

不是诗!

是上大学时候的一个训练,叫做“画面小品”(专门用来训练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的元素训练)。

心想,这应该是学院派导演的作品。

再看,是默片(没有语言),这个好理解,都“独钓寒江雪”了,没人说话,不需要语言,合理!

再往下看,黑白,在一次确认是在做元素训练,画面选自国画,没有光影,只有浓淡,想学那种张力表达,这里有点“东施效颦”了,好想用我的美图秀秀给他从新调个对比度,全剧的黑白色调用的是这么失败,后期没给足制作费用吧?

既没有像国画的张力,反而显得非常刻意。

主背景在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破旧土屋,封不严实的门窗,整个影片冷色调够足了,黑白并不能让看电影的人更冷,并不能。

注意到,影片中有用到古琴音乐,那音乐用脚趾头就能看出导演要用来增加“水墨画”的张力配合,但起点的突兀,以及文不对题,也让挺好听的古琴成了败笔。

前文有提到,编剧写的是一个天主教故事,影片结尾给了一个佛教梵音!

这是几个意思?

难道是像“京剧版的蝴蝶夫人”那样,中体西用,让外国人知道你的意图?

最雷在于老人临死之前回味过往,想起的尽然是年轻时候的爱人!

年轻时候!

想起的不是陪伴在侧伴其老去的老伴!

想起的是年轻的躯体!

只能应正一句话,男人到死都喜欢18岁的年轻女人!

这是什么价值取向?!

最后字幕出现,敬他爷爷!

他爷爷是孤寡老人?!

那导演这个大孙子是抽奖中的奖品?

总结,导演把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电影讲述技巧生硬死板的拼凑在一起,拍了一部没有多少思想深度的作品,让人有种“一撅屁股就知道要拉什么屎”的感觉。

不过年轻人还是很需要实践的历练,最起码人家愿意拍,人家走在路上,不像一些老东西,指手画脚,自己啥也拍不出来,戏剧届亦是如此。

正是这些不成熟但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撑起了新的天空!

在此也勉励我自己及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像毛主席说的一样:要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啊哈哈哈哈哈~演员是传递编剧、导演以及自我对角色的总体诠释。

但从整体来看,老人体格健硕,面露胡须看起来是知书达理的老知识分子,与家中萧条及好无文化气息的摆设形成“不健康”的对比,完全反映不出老人的文化层次,少时过往,产生场景设定和人物的矛盾。

正确的老人打开方式因该是略显消瘦,略显蓬头垢面,在有一些病态的样子,文化程度不高要特别强调。

小孩儿同样是场景设定和人物矛盾。

小孩面容干净,虎头虎脑,穿戴整齐,不像留守儿童或家境贫寒的野孩子。

影片中的表述更像是村里家境殷实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最后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卤水拼盘”,各种下水都有,吃在嘴里,卤的时间不够,都不入味儿,差强人意。

很久以前看过两部作品,探讨的同样是“善恶”,一部是苍井空演的三级片《复仇者之死》,看毕心潮澎湃,思绪良久。

一部日本动漫《虫师》看毕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长长的日子大大的天,这个《冬》,才刚刚开始~

 7 ) 西西弗斯式自我审判:不为活着而受苦,而是为了受苦而活着

中国版《都灵之马》结合中国文化的语境使黑白画面有写意水墨的形式美老人杀鱼喂鸟杀鸟喂小孩最后孩童跌入用于抓鱼的冰洞给人以轮回感在我看来:快乐、温饱、忠诚、陪伴(诱惑)这些其实都只能短暂地出现孤寂反而是常态尤其是老人是最容易困在回忆里的人我其实还想到《荒野猎人》那部里的小李子为了复仇在雪地里求生那老人为什么呢?

他的条件和技能其实可以出山去温暖的地方故本片在我眼中有类似西西弗斯式的自我审判(处罚)意味他不是为了活下去而受苦而是为了受苦而活着

 8 ) 天地太高远,我们都孤独。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

不咸山中,有孤独捕鱼者。

人类向来不是独居动物,孤独是人的自然属性。

在独处时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这片自然给予的净土上安然度日。

可当有了同伴,产生了利益需求,心起动念便破坏了自然。

鱼、鸟皆成为腹中之食。

佛家常讲,每件事物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

所以当付出了代价后老人在冷山下悲嚎格外的凄凉悲怆。

在片头中,《冬》的下面还有一行红色标注的英文译名:seven days。

电影所讲的就是七天里通过老人的活动来对人性进行深刻思考,导演展现给我们的孤独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DAY1 痴电影一开始便给我们制造了压迫感。

这种压迫感不是来自孤独,而是色彩营造出的压迫感。

在黑白电影的倾向下,再看孤身一人的垂钓老人被大雪笼罩着,在视觉上整体有了压抑的氛围。

直至第一日结束,始终都是他一人。

孤独的人需要陪伴,所以有鱼陪他,这便是因。

电影通篇无对白,我们只能在画面中寻找导演留下的伏笔,某些细节部分要通过布景和人物活动来了解,老人回到家逗鱼时,后面水壶上的囍字和老人睡觉时拍床的动作提示我们老人是结过婚的,这也是因。

DAY2 慢.评判一个人演技好坏的界限非常模糊,喜欢就是好,不喜欢便觉得一般。

只是客观的说我看到的王德顺,他在无台词的情况下通过动作和眼神将孤独的迟暮老人塑造的极其形象。

老爷子对角色的领悟力极高,平时可以看到他眼神中因孤单的落寞。

整部电影他的眼睛只亮起来过两次,一次是看到墙上昔日爱人的照片,一次是和孩子一起玩耍时。

老人将鱼倒回冰窟后又极为孤独。

人在孤单中便会产生不安与焦灼感。

加上寒风呼啸,这种心里状态下让他有了砸东西的行为。

DAY3 疑.孩子和鸟的出现。

孩子和鸟都躺在雪地上时,老人选择了带鸟回家。

一方面是老人长期亲近自然可以与动物和谐共处所以将鸟带回家中治疗,二是老人长期的孤独感使他疏离了孩子,所以二人第一次见面时老人并没有太多情绪上的显露。

<图片4>DAY 4嗔.这是我认为几天里最精彩的一天。

被老人救下的鸟,报恩捉来了虫子给老人当诱饵抓鱼。

一开始老人救鸟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后果,是出于本能。

当鸟抓来虫子时,老人心起了动念,轻重比较后一直吃土豆的他开始杀生,把鱼喂给鸟吃。

人总有一天会变成面目全非的自己。

晚上在屋内的戏很微妙。

孩子把鸟放走后,老人对孩子的训斥与冲突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

群居动物还是有吸引性,老人的心理变化从孤单到接受孩子的出现,。

从起因、冲突到和好这一系列过程很像祖孙之间闹矛盾到合好的过程。

<图片6>(眼神中充满愤怒与不满,安全距离,大特写更好)DAY5 贪.群居的特性显现出来了,人性都是残缺的。

老人还是不愿孤独。

老人为了哄孩子开心,把鸟烤给他吃。

送走孩子后,老人非常不舍。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老人在送别孩子后追出来像起舞一般表达对孩子的感情,长镜头中,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将老人对孩子的喜爱不舍都表达了出来。

想到了喜迁莺:“鬓霜盈握。

离别。

谁不恶。

心事同时,都不论离合。

”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无果之因。

杀鱼喂鸟,杀鸟喂孩,产生了恶因,老人亲眼看着孩子掉进冰窟,果兑现了。

佛教讲的因果也叫业,认为业是轮回的动力,就是因为因果的无空无尽的循环。

比如人,因为有生,所以有死,人死后又是下一轮生命的开始,孩子和老人就是鱼和鸟。

以上所有的特质都满足了佛法中的五毒心,贪、嗔、痴、慢、疑。

因为不想孤独,所以明心造恶业。

比短片长,比长片短,70分钟的时长让电影结尾很尴尬。

虽然镜头非常冷静克制,在水墨画的布景下很理性。

但对内容的把控还有提升空间,结尾和许多细节的处理模糊,如果时间在长点或许会更好。

导演把孤独摆在了浅显处,有机会,孤独的故事应该慢慢说。

天地太高远,我们都孤独。

 9 ) 老人式的孤独没能hold住《冬》的深度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人式的孤独没能hold住电影深度放映结束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电影呈现的视觉场景让我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导演选择了冰天雪地是否有受此关联的灵感?

2.电影题目为什么叫“冬”?

可惜导演不在,不能给到我答案。

我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问题呢?

因为影片结束时出现字幕“献给爷爷”,之后有人分享感受时也提到了老人的孤独,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老人的孤独”,因为老人和萧肃的大自然画面,观众成功的领略到了导演传递的“老人“和”孤独“的主旨。

影片中文片名取名叫“冬”,冬有萧条之意,跟生命老去关联性很强,垂垂老者往往又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回忆各种往事,子女忙碌,很容易爆发精神危机,孤独感很强烈。

但我觉得只是“老人的孤独”是撑不起电影中让人心生敬畏的大自然寒雪选景和蒙太奇拍摄手法的。

为什么呢?

如果只是拍老人的孤独,为何不放在偏远地区、因为子女各自成家生活而导致荒芜的村庄画面呢?

我相信在荒芜的村庄背景里,老人式的孤独,会展露无疑。

但可能因为导演印象深处直觉般的对美感的追求和对于文艺片力求展现出文艺片特质(即深刻)的要求(个人胡乱猜测),导致他选择了冰雪皑皑的大自然。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把老人换掉,放进去一个年轻男人、女人、老太太或小孩,任何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天与地白茫茫的世界,透过电影屏幕迎面而来,我相信观众第一感受也是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孤独感”。

这种是在大自然中,在作为“尊贵的”万物之灵的人类没有群体同伴、单独面对自然的渺茫的孤单感。

没有同伴的回应,甚至没有多的鲜活的生命,更别提情感连接和精神的寄托,(所以才有他先后把鱼、鸟、小孩当做陪伴对象,他也是按照生命形态一个比一个高级进行选择的,为鸟杀鱼,为人杀鸟)。

这是孤独,但不再是“老人式的孤独”,这是直面生命和灵魂深处的孤独,这种“孤独感”是更深刻而任何人无力抵挡的。

很遗憾,这种深刻的生命和人性的孤独感在电影中呼之欲出,但是导演没有表达,因为他选择了表达老人式孤独。

老人的孤独也并没有不妥,它和人性的孤独比起来,也没有高级低级的分别,只是可惜了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深远立意。

但是作为导演处女作,仍然大赞。

很好奇导演首次作品给自己树立了这样一个高起点之后,下一部电影及以后拍摄的电影题材会是什么类型,以及效果会如何。

接下来再谈影片中带给我的启发,当多次出现老人一个人时,我想到了我曾经向往自己遁入人烟稀少的地方,想切断与他人连接后进而自我对话、自我修行、“顿悟”。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被放置在这样一个人的场景,长时间下来,我不敢保证,我是否表现得会比这位老人更好。

没有电脑、没有纸笔、再多的思想和闪耀的灵感都无法被表达,更无法交流,时间一长,绝对会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我“我是谁、在哪里?

为什么在这里?

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 失去了同伴,失去了情感上的连接,生命出了大片大片的孤独,毫无任何可施展之处,这时恐怕会被逼疯成精神错乱吧。

所以,尽管我们在俗世中遇到麻烦、遇到各种让我们疲惫的事情,想到远离这一切,想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不被人情事俗束缚,当然没问题,可以自己寻找一个心灵避难场“容身之处”来调息自己。

但这是暂时性的,自我独处结束后,还是应该敞开门投身于生活里,活在爱里,活在与他人建立关系里,活在能够与他人连接,或生命、或情感精神、或思想。

当然不需要在关系中生活的人,逆人性者非仙即妖,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在同伴之中照见自己,看到与被看到,关注与被关注到,从而知道自己是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等。

身边所有一切与我们关联的人,和我们有情感联系的人,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10 ) 善的向往 恶的存在——浅评青年导演邢健新片《冬》

《冬》是一部值得探讨研究的作品。

影片的缘起是青年导演邢健对于社会现象中留守老人的关注,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社会意义上讲述留守老人的影片,导演对于自身童年生活的记忆可以说是这部影片的影像来源。

而对于影片精神层面的探讨,则是对于人性“本善”抑或“本恶”的探讨。

   影片是一种“失语”的表达。

“失语”的设定可以说是一种思考的形态,故事中的人物设置很简单:老人、小孩、鸟和鱼,老人和小孩在整部影片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这使得故事开始时老人的状态延续到整部片子,声音的处理没有语言的表达,只是人物在故事中行动的声音,配以刘索拉老师编配的古琴乐,整部影片的情绪节奏在七个轮回中淡然而轻巧,在看似沉闷的表达中感受那细微的张力,不是爆发,而是渗透。

导演似乎有意将矛盾冲突淡化,在平静中如蜻蜓点水一般的激起涟漪,延展开来,无边无际。

   影片用上帝创造世界的状态探讨人性。

西方世界的宗教文化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这个世界,《冬》这部影片也在无意间讲述了一个“七天”的故事:第一天老人钓到鱼拿回家过夜;第二天老人将钓到的鱼放生,没有钓到鱼,第三天老人还是没有钓到鱼,但是救回了小鸟,第四天,小鸟陪老人钓鱼,小鸟取代了鱼;第五天老人把鱼杀了给鸟吃,小孩被老人接受;第六天小孩取代了小鸟,老人杀掉小鸟给小孩吃;第七天小孩离开老人……    影片中简单而清晰的故事脉络,就像是一个童话或者说是一个寓言故事,就像格林童话《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又像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人心无足蛇吞象”的故事,讲述着人性中的贪婪,在这种贪婪的促使下,人性中的“善与恶”犹如硬币的两面,彼此对立却又融于一体。

   黑白世界的混沌与清澈。

这部影片采用的是黑白片的表达形式,而影片中故事的发生是在被白雪覆盖的大山中。

这与导演小时候的记忆有着一定的联系,邢健在与我聊天时提到,“小时候下雪天,大雪将周围覆盖,大人们是在雪里摸索着挖出一条路,自己就像是在战壕中穿梭着去上学……”对于雪的情感可能是是对于“纯粹”的追求的由来。

导演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也聊及对于“纯粹”的困惑,所有的创作他都尽量的摒弃世俗外相的参与,尽量的保留最为本质的纯粹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冬》这部戏能够请到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德顺老师出演,对于这部戏来说是一种恩赐,王德顺老师78岁高龄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长白山进行表演创作,条件十分艰苦,风雪漫天的拍摄环境,是的剧组在拍摄中困难重重,杀青之后,大家回忆那段拍摄经历都感觉到后怕,可以说这是在用生命拍戏。

   作为年青一代的电影导演,邢健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客服了环境的恶劣和资金、人员上的各种问题,能够展现给大家这样一部作品,无疑是非常值得钦佩和肯定的。

   有人曾经向邢健问道这部影片与金基德电影的关系 ,也许是因为有“失语的”表达,邢健只是说,这部戏是在2009年就开始进行创作,最终拍出来的东西跟原来想在构架上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在细节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提及关于这部影片今后的成绩时,邢健还是表达了多年来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还是那句话“自己选的路,哪怕是跪着,也要把他走完。

      猛子    2015年1月

《冬》短评

中国的都灵之马?画虎不成反为犬。

6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较差

尽管大片留白的雪景提升了画面的美感,但是后期调出来的黑白色调、廉价的打光,让这部电影居然散发出了电视剧的质感。故事、运镜都显得功力尚浅。老实讲,虽然我对贝拉塔尔不感冒,但就这部片体现出来的水准,还都灵之马呢,差了贝拉塔尔十条街。

9分钟前
  • Breeze
  • 较差

这不就是都灵之马么

11分钟前
  • lcsun
  • 还行

看到鸟从被子里飞出来和老人侧脸模样的山峰,第一反应是轮回和鲸落。

15分钟前
  • 杉栘山一莓
  • 推荐

整体影像具有中国特色美感,外搭孤独内衬人性,黑白无台词看上去也逼格十足。不过故意没有台词的设计太做作了,以及结尾“刑健的第一部电影”是想让大家膜拜你有多厉害吗,有点恶心。不过中国电影院线能上映这么一部电影,也算是一种突破。最后赞一下王德顺老爷子,最厉害最应该膜拜的人是他。

20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还行

提示我们要关爱空巢老人,儿女不养老,老头就烤鸟。

23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还行

极简的剧情构思,黑白的无声哑剧,作为邢健导演的处女作,《冬》虽有着镜头层次匮乏,剧情沉缓的不当之处,但却以王德顺出色的演技功底和电影别开生面的内在表达,在一个寓言故事中将人性的孤独与贪婪得以彰显。

26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还行

万径人踪灭

30分钟前
  • 糖分
  • 还行

画面感抵消不了枯燥的整个过程,反复的钓鱼,吃土豆,睡觉,吃早餐镜头,只是渐次多了鱼,鸟,小孩,然后为了鸟杀了鱼,为了小孩杀了鸟,穿上老棉袄的王德顺依旧是个糟老头罢了。当然我是相当佩服能盯着这黑白银幕,事后给这部电影打五星的文艺范们,您的内心绝对比我强大,比我能装逼。

33分钟前
  • 齐柏林飞船
  • 很差

黑白水墨,所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风雪夜归人,正如《都灵之马》般残酷而“逼迫”反思,是西方存在与东方禅意的结合~老人、鱼、鸟、孩子、雪、风、天地万物,极简而繁,去语言而惟象征!冬,死去活来~

38分钟前
  • 禾一
  • 推荐

摄影美学的造诣非常深厚。一个孤独到偏执的老头也刻画地十分出色,为了鸟放弃鱼,为了小孩放弃鸟,一起为了填补心中的空缺,而到头来却又一场幻境。黑白与无对白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不过也在观影时非常孤独。

42分钟前
  • 维索茨基的野马
  • 推荐

看到鸟被放入火炉烤的画面。我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奔腾。。。剧情和主题方面不行,单靠王老和风雪画面撑起来的7分多评价。个人感觉4分

43分钟前
  • 流沙月
  • 较差

讲述孤独……

44分钟前
  • leslieQ
  • 推荐

外物不可留,人,终其孤独。

47分钟前
  • 奥特曼·汪大仙
  • 推荐

总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鬼故事。那个鱼缸很漂亮,也很干净,太干净了,莫名的突兀。

50分钟前
  • 钟启🌈🌈
  • 力荐

异鬼隐士的故事

52分钟前
  • 蓝鸦
  • 还行

影像非常美,极简水墨摄影如张艺谋《影》,人与大自然的联结、孤独的封闭环境、残忍对待动物、若有若无的隐喻性、全程无对白等令人联想到金基德,内容上又有点像万玛才旦的转世电影。很多独立影片立意和技术都不错,就是差在一个拖字上,不能因为自己是小成本就跟闷划上等号。老爷子抱住虚空的孩子和结尾奇幻的吉他声算是小惊喜。

55分钟前
  • 雁鸣时代
  • 还行

一无所有时懂得满足,却被逐渐放大贪念腐蚀,是一部十足的寓言电影。在水墨与无声的表达形式上,具有探索精神。请王德顺老头儿出演是有艺术考量的,王早年以研究和表演形体哑剧著称,符合片中对于“孤独”的“失语”表达。独角戏,人撑戏。

5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追求画面感,故事一般,像放屁打嗝一样

59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在「邢健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中,观众不知《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看完《冬去冬又来》之后愈发「自我」怀疑,仿佛流变的「历史」时空永远处于「固态」冰封当中。人越体会到寒冷越本能地靠近「烟火」人迹,人越感受到孤独越自然地寻求「沟通」理解,去看北欧风格,去看《处子之山》是不是想要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孩子尚能「知晓」做到,为何成人反倒举步维艰?我们的新一代「迷影型」创作者都只关注「电影」浮华的表面,而不去往「生活」深处走。属于人的故事不屑「开口」讲,属于人的东西不敢「伸手」要,却要人像动物一样活着抑或死去,而且对人充满了误解和敌意。养鱼钓鱼,喂鸟吃鸟——这并不是长者「智者」要做的事,遭遇「虚无」的《罗塞塔》才这样「糊口」度日。倘若作者想要表达的《定理》主题不成立,那么只剩下炫耀「书画」技术了。

1小时前
  • Muto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