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 看电影 我们不应该抱着去研究的态度去看 有些东西 以你的理解去研究 肯定会让你对电影产生误解这部电影 并没有讲什么深刻的道理 没有什么大反转 剧情杀 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想到的是我小时候美好的童年 那些旧时的记忆浮现眼前 我们身处在中国 无法体会美国加州的文化 但是我们之间也有连通性 儿时的小伙伴一起在公园里滑溜冰鞋 在街道上玩那种二轮滑板 偷偷地跟着大孩子一起去水上世界冲浪 跟着邻居小孩去探索那些小荒地 一起去捣蛋 砸消防栓玻璃 踩橡胶水管 那时候 我们也不富有 但是每天都喜笑颜开 在租的十几平米的小平房里 每个角落都摆放着东西 那些映着红花的白铁盆 大红大紫的被褥 粉得老气的床单 和妈妈一起对着相机拍照 等等现在回味起来 真的很美好 以前的所有东西缺一不可 如果说跟我一样 有类似经历的人能体会到电影里的真谛 一切都有美感 小男主 出生于单亲家庭 哥哥有暴力倾向 他很缺乏安全感 所以想要找到小伙伴 找到依靠 他认为那些玩滑板的孩子很酷 但是他的妈妈认为这些人都是流氓 不敢正经事的人 在中国也一样 一些家长会让小孩不去和那些所谓的酷的孩子在一起 认为会带坏他的孩子 可是家长们又不拿时间去陪伴孩子 相反 那些酷的孩子却真心对待他们 孩子很简单 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 你喜欢他他也喜欢你 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们善良 勇敢 电影里男主角就是这样的孩子 而那些酷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酷也是有原因的 从电影里你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坏 男主很小 但却没被特殊对待 朋友也不应该如此吗?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觉得很美 很美 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也许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90's : 童年以后,青春期以前用16mm胶片机派拍出的无滤镜复古色调,Wu Tang, Cypress Hill 和 Mobb Depp唱出的专属于九零年代的剧烈节奏,为这部半自传影片奠定了相当得体的基调。
仿佛名角登台,还未开口,扮相已先声夺人。
90年代,电脑手机还未横扫世界,人们的社交生活也还几乎未被电子产品侵占,这是本片发生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那个年代的魅力之一。
剥掉90年代这个壳,影片讲述的实际上是一个可怜少年的成长困境。
缺失的父亲,严肃的母亲 (母亲这个角色本来定的人选是Michelle Williams,后来因为档期问题换成了现在的 Katherie Waterston),霸道的哥哥,压抑的家庭让十二岁的Stevie急需一个逃生的出口。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朋友,友情替代了亲情。
他开始玩滑板,开始抽烟喝酒讲脏话,开始体会到融入,尊重,关爱,以及最重要的-释放。
有些释放是显性的: Stevie拎着一瓶酒咕咚咕咚不停往肚里灌;被哥哥半夜暴打,却被威胁不许发出声音,只好用枕头蒙住头捶墙大喊;和好哥们在众人面前大打出手(长期生活在暴力哥哥阴影下的报复转移);在车上和妈妈吵架,高声骂着脏话叫她闭嘴。
有些释放则是隐性的,片中的两次重大事故(滑板高空坠落和车祸)都是以Stevie的受伤流血告终。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事故后Stevie都表现得极为平静甚至安定,而不是痛苦,因为无论是高空坠落还是车祸,本质都是碰撞,也意味着强度更大的力量喷发,释放和宣泄。
导演既仁慈又残忍,他给Stevie一颗暂时的解药(友情和滑板),但药效一过Stevie似乎就得靠伤害和摧毁(别人和自己)才能镇定下来。
绕来绕去又回到了源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压抑了他; 更不幸的是,原生家庭还教会了他暴力。
Stevie就这样跌跌撞撞地结束了童年,纵使血迹斑斑,因为导演是回头去看,所以总是美丽动人的。
胶片质感的90年代中期。
人家的也是我们的年少时代。
躁动不安自我感觉良好又自卑的矛盾,然后会发现,其实多数人的青春都一样。
成长中会发现很多认知里没有的事物,会颠覆很多“印象中”的美好,即便是如此,我们也必须要慢慢与这个世界磨合,因为,这就是人生啊 顺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看过两部Dogtown(一部纪录片,一部带有写实意味地drama)的影迷们再看这部时会更有助于对滑板文化的了解和带入。
Dogtown讲述的就是滑板文化的起源以及skater们的一些习惯是如何来的(有的人经常问为啥他们这群毛小子非要在人家泳池里滑板??
)看了就会了解。
像这部里面出现多次不同的spots,以滑板商店为‘聚点’的方式,Sunburn如何融入他们的朋友圈子,喝水的方式,谈话用语的方式(比如最开始Sunburn生怯害羞的和他们交谈,大家说他不要像一个gay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贬义),party上的sex part以及女孩们对于男孩的抱怨,都是滑板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看作导演版教程-菜鸟如何进入滑板圈子)。
个人认为比起Harmony的Kids,这些细节刻画少了些drama更多了些真实的味道,实实在在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
只是那个时候的滑板文化已经不同于最开始的Dogtown,更为成熟,已经构架起自己的一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体系,说得暴力一些:要按我们的规矩办事(这在商店party那场戏里Ray和fuckshit与别人交谈时也有所体现)。
关于演员导演也是做了一个最正确的选择-直接用真正的skater。
他在一个采访中被问及选演员的事情。
他说:“我认为那些曾经以滑板为特色的电影的问题是,他们有演员,他们试图教他们如何滑板。
我认为我和我一起长大的孩子,很有魅力,而滑板运动吸引了某种人类,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
作为一个群体的那种个人主义 - 对我而言,我宁愿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演员,而不是将滑板运动员变成滑板运动员。
我不认为反过来是可能的。
这些孩子非常有才华,我很清楚,如果他们想要的话,他们就会成为伟大的演员,而整个体验的最大部分就是看着他们加强并认真对待并成为如此伟大的演员。
”此处无限掌声。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选择,也给了这部电影新的可能。
你不会听到真的skater看到这部电影时吐槽说:Wtf is this?
要知道,滑板小哥最不怕的就是碰瓷。
你要是把我们文化拍烂了,不但骂你 ,还要拿滑板砸你。
这段重点写Harmony Korine。
巨大的彩蛋出现在Sunburn母亲的房里(只有几秒中)。
也算是导演对那个时代的另一种缅怀。
以Harmony Korine的做事风格,他的出现也足以说明对90s的热爱。
毕竟只有90s,才能造就Harmony Korine。
人到中年他胖了不少,但是招牌式低靡眼神出卖了他,有一秒我觉得他在笑 :) 和我同行的同时代成长的滑板基友也是当作他是个中年大叔而已。
这位美国青年亚文化的教父就此变成了Sunburn母亲的男人。
其他现场的美国人不得而知,铁粉估计都认得没什么好解释的。
摄影方面,胶片画面质感尺寸没什么好说的,颜色层次丰富有内容。
一些细节的安排,配色上相比其他很美式的电影,更讲究。
道具比如橙汁,演员之间肤色,发色的变化。
都成为画面丰富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Fourth的DV相机也是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质感很90s,只是最后结尾放映的片子制作过于“精良”。
再“糙”一些,或许更有味道。
每个人爱上滑板文化的理由不尽相同,抛去所有的外界因素,导演真的说出了滑板文化的精髓-一个愿意堕落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来的人。
这是我人生第一篇影评,曾经有个影响我很深的人问我 我想追求什么,我说,我不想追求,我想一直去体验,去感受。
他说,你要的太奢侈了。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像我一样每天做梦都想飞的人。
I am never in control.
看名字以为是一部通过人物成长经历反应美国90年代中期的时尚、社会问题等等。
看完才发现这是一部反面典型的教育片。
片中小男孩的原生家庭是畸形而不幸的:没有父亲这个教导男孩如何成为男人的角色,母亲又是做皮肉生意的可怜人,哥哥没有扮演好一个大哥的角色,他从不把自己所了解的音乐、街头文化传授给一开始试图接近自己的弟弟,仗着自己年长经常对弟弟拳打脚踢,在真正的街头冲突中却没有一点ganster“不怂,就是干。
”的痞气和血性,这让在一旁目睹事情经过的小男孩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反而滑板青年黑人在小男孩的生活中扮演了一个明事理的大哥哥的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叛逆期,或早或晚。
我觉得人的成长就是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年少时价值观在酝酿,怀揣着梦想,行事冲动,愤世嫉俗,处理自己与家庭的矛盾,就像电影里的少年一样。
电影的配乐很棒,《Dedicated To The One I Love》让日落时分加州公路上的滑板少年永远印刻在我心中;镜头调度也很好,印象最深是fuckshit走向冰箱拿啤酒然后往外走,青春的张扬溢出屏幕。
电影里很多场景转换像是戛然而止或是卡住然后跳转到下一个镜头,我想这种粗糙正好契合少年未经雕饰而狂野的心境。
电影塑造了5个性格各异的青少年,他们年龄不同,却都面临着青春期的迷失、沉沦,也映照出青年一代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家庭教育、社会管制缺位造成的集体迷思。
Ray价值观很正,是5人中的领袖,把控事态的发展;Fuckshit具有流浪的气质,沉迷于外界的刺激,内心脆弱;Fourth grade沉默寡言,喜爱摄影,本性纯良;Ruben得失心重,深受家庭的创伤;Stevie年纪最小,思想不成熟,易受他人影响。
最后一幕Fourth grade在Stevie病床前放映制作的短片时让我很感动,镜头里的大家青春洋溢,鲜活快乐。
事实上在我得知他的爱好是拍电影时,已经对他产生莫名的好感,全因我自己也很热爱影视、热爱创作,看到最后他制作出影片时真心为他高兴。
表面上看,电影是关于一群teenager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有时还扰乱社会治安;但实际上,这是一群抱团取暖的年轻人跌跌撞撞相互扶持,在成长路上对抗规则压迫,勇敢走下去。
希望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实现梦想。
让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导演拍这类题材的电影,确实要更生动自然一些。
Mid90s,导演以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时代为背景,再次将美国街头文化搬上了银幕。
就像这篇的题目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已经不再是他人生中导演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对滑板文化充满热忱的加州boy,是他朋友们的dude,可能还是个想永远活在90s的伤感中年人。
从larry Clark 到 Harmony Korine。
从滑板鼻祖Dogtown Z-boys 到青年亚文化的享乐主义。
一代又一代人的老去,还是有人会像对待信仰一样向街头文化致敬。
电影是好电影,需要细细的阅读,真实地表现了滑板文化,以颓废的风格将观众唤回到过去的年代 在靠近电影结尾的地方有一些陈词滥调的情节,这部电影友情和成长的主题仍然成功唤起了观众的共情。
男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小了!
演员本身13岁,但是稚嫩的脸,和其他人的身高对比让我觉得他只有不到10岁。
这种片子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合法,当然在美国也被列入限制级(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忘了带ID的我差点进不去)。
全片充满大麻,酒精,性,打架,非法驾驶,甚至性,都跟13岁这个年纪格格不入。
如此冲突却又让人感觉合情合理。
在LA的夕阳和棕榈树的夏日傍晚,没有什么事是不合理的。
在迷失中寻找父爱 ,Be lost!
〈Mid90s〉译为《90年代中期》,男孩Stevie生活在那个更强调所谓“强壮”的男性形象的90年代美国,瘦小的Stevie无法对抗哥哥Lan的强势,内心在当时社会认可的相对固化的人生模式下,也并没有清晰的方向,而遇见一群偏离传统叙事下成功人生的滑板伙伴,让他短暂地成为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人。
传统叙事下认可的人生,它告诉我们必须有好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特别是男性,要从内而外地“强壮”,Stevie并没有那样强壮的身形,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心中更没有储存下多少的积极。
他尝试让自己更有力量,却一次次在哥哥Lan的审视下节节衰弱,他尝试迎合潮流,却只是在一次次的追逐中留下空落落的灵魂。
直到这一群看起来莽撞颓唐的滑板伙伴出现,绰号“Fourth Grade”的男孩结结巴巴地讲述自己的电影梦想,时时刻刻举着摄像机记录着大家的滑板瞬间。
Ray想看看不一样的世界,FS则只想保持当下的生活状态。
Stevie想做什么呢?
也许他当下并不知道,但加入到这群伙伴的这段时间,无论是滑行在傍晚闪亮的街道,还是挑战越过屋顶空档时的猛然坠落,一切的一切都和那个时时刻刻被审视着的人生保持着令人愉快的距离。
也许人总要回到失望的现实生活中,但在醒来之前,也希望你能做个好梦,这个好梦里只有滑板和伙伴,你只需要关注脚下,和你真正想成为的自己。
《90年代中期》,美国演员乔纳·希尔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小成本青春片,纪录式半自传,最大的宣传点是内容中所涉及的滑板文化,出彩的部分除了人物情感还有导演本人优秀的音乐品味。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小男孩史蒂夫的一段成长经历,他因为对滑板的热爱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环境,而在之后的几个月中,惊慌、满足、享受、暴怒,各种各样的青春期情绪都与滑板文化一起进到了他的生命中去。
在点开之前,其实我一直都以为这部电影会是部编排精巧的美式青春喜剧,有意思点就类似韦斯安德森的《青春年少》,脱离主流点最差也是《八年级》那样。
不过,惊喜感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了,与以往那些专注于青春故事和少年少女叛逆心理的影片不同,《90年代中期》以粗颗粒的画质、接近正方形的画面比例、偏缓的镜头运动方式和开放的结局向观众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粗糙与真实。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的主角,小男孩史蒂夫出场的方式极具冲击力——是字面意义上的极具冲击力,因为在影片的一开始,男孩就是通过被哥哥狠狠地从里屋推到外面的墙壁上而入画出场的。
“砰”的一声,紧接着便是哥哥对男孩的一顿毒打。
这才是全片的第二个镜头而已,迟迟不移动且略带偷窥感的画面,一下子配上的就是如此强烈的肢体语言,影片的基调就这样被打下了。
暴力、受伤和滑板一样,都是史蒂夫这段青春记忆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男孩喜欢自虐,体外和内心都有常年带伤,但他的体外伤不止来源于哥哥的暴打和滑滑板时的跌落,当纠结和不顺心拷牢了他时,他用键盘线勒自己的喉咙、用钢梳疯狂擦破自己皮肤,越是痛苦他就越平静,释放得越彻底他越觉得自己完整。
同样,正是在这种无止境追求释放的过程中,他爱上了滑板,也因此认识了一群在旁人眼里毫无疑问都是小混混的人,而后来,他一步步收获了自己和同伴的认可,或好或坏,他开始变得越来越“酷”。
《90年代中期》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片子,优点是节奏风格和情感的真实,缺点则是剧作和视野上的局限。
以及,这部影片很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导演乔纳·希尔在还原他的少年记忆之时并没有为影片添加太多的刻意,虽然影片里的戏剧冲突也不是绝对的自然流畅,但在营造时代氛围方面,希尔并没有像某些导演一样固执地为影片添加时代符号。
这么做也好也坏,在防止了它变成意象的堆砌的同时,这部影片的格局也相应地被大大收紧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部影片中的年代感其实并不强烈,而这80多分钟也终归还是属于私人。
另外,在说这部的同时,不能不提的还有美国近几年的其它青春片。
在很多影评中,大家总要把《90年代中期》和去年大火的那部《伯德小姐》放到一起去,不过于我而言,这两部片子除了都由同一家制片公司发行(A24)和都融入了导演自身的青春记忆以外,并没有其它过多可以相提并论的点,更何况《伯德小姐》和西尔莎·罗南本身也都不太是我喜欢的类型。
如果一定要用什么来对比的话,我所认为的、最能与《90年代中期》放到一起去说的影片其实是2016年安德里亚·阿诺德所拍摄的《美国甜心》。
《美国甜心》与《90年代中期》,一部是温和女性主义与公路元素的融合,一部是粗糙男性视角和街头亚文化的碰撞,前者剧本成熟,后者真实随性,但它们都聚焦于叛逆青少年的成长,以歌曲堆砌时代,以偏向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还原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可以顺带着提一提的还有A24公司去年出品的那部《八年级》。
从主角的年龄方面,也许《八年级》才是能和《90年代中期》真正对应上的电影,不过这两部影片,一部局限于家庭和校园,另一部却绝口不提男主角的校园生活,不同的视角使得两部影片的关注点也完全不同,而且在我心里,《90年代中期》之中那种直击人心的情感与共鸣并没有在《八年级》中体现出来,《八年级》中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真实,但很可惜,也只有真实而已。
90年代中期,那是属于83年出生的导演的青春时代,不是我的。
但这时我又想起了《周末情人》开篇的那段话: “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我经历了每一个年轻人都经历过的那些事,当时我总觉得没有人会真正理解这些属于我们年轻人的事情,后来才发现我错了,因为所有的人都曾经年轻过。
” 坦白点说,这是一部比任何我看过的同类型影片都更能让我直面自己曾经叛逆心理的作品,毕竟,褪去时代的痕迹,导演所讲述给观众的其实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成长故事。
我们可以把《90年代中期》简单地理解为一部少年的成长史,但是,当我们跟着人物心理的变化一路走到影片结尾时,或许我们也该去想一想,少年真的成长了吗?
我们自己呢?
相比起自己的十三四岁,周遭环境所带给我们的东西究竟是不是理智,和成熟?
如同在水面费力扑腾,结果发现离池底只有一米。与好莱坞大多数猎奇式边缘人物浮世汇一样,导演又一次滑向爱能治愈一切的创作死循环,将人物包裹在软绵绵的沙发海中。
非常滑板紀錄片式的電影了,街頭文化和boyhood兩個主題表達得好好。
很美式的颓废青春片,不良少年、滑板、黑人、白人、美少女、酒精、性,还有怀念无比的加州,基本上该有的要素都有了,却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可以升华的意味。夕阳下的马路滑板真的是非常自由了,大概是心中一个很难实现的沉寂的梦想。
男版滑板厨房
一看就处女作,自恋,没有节制(尤其音乐),乱七八糟胡塞一通,以及严重模仿痕迹。完全不能共情。前半段太难看。支持一下孩影海蜇丝了。字幕有好多错
无视这么美丽的美国年代,90年代中期。。。单亲母亲很漂亮。。。
美国历史不是很了解,但剧中年代的小孩的迷茫应该不能是主流吧,剧情中90年代小孩其实和自己是一个年龄阶段的人,小时候看过很多外国儿童片,都是正能量的,还是很不错的,可能也是美国多元文化的原因吧,什么环境长大的孩子都有,跟同一时期的中国很不一样
所以强行生编硬造是图什么?碎裂的叙事、刻意的表达、粗粝的画面、过满的音乐、空洞的剧情以及扁平的人物,所有表现手法的自相龃龉偏偏看得见创作上的故意:虽然是Jonah Hill的导演处女作,这样的处分也只能认为要么是过度自恋、要么是不懂取舍——连个自在的调性都没有,谈何引起共鸣。Steve和Ian自始至终是没来由的躁动暴戾,一哭二闹三上吊的Steve对Ray说“I just can't take this shit sometimes”(00:57:30)却从头到尾不知道Steve怎么就fucked up了,并且Steve自己也不知道——真矫情。大量基本约等于废戏的桥段哪怕当做表现主义的趣味,对白设计和口白节奏也实在让人失去耐心——打怀旧的情怀牌又仅仅是物件和音乐的复写,连文化符号都算上,哪里对得起这mid '90s的大标题。最怕借哏太多却没一个打动创作者自己,东拼西凑不但不酷还审美疲劳。
American street boys 的无聊生活 真挺无聊的
莫名的感觉到了一种真实感。
竟然没有这个主题应当有的活力,究竟发生了什么
#A24ChallengewithLily#滑板少年の残酷青春物语。
我讨厌这里面的每一个人。
一个小孩长成顺性别直男的成长日记,真90年代拍可能还有点意义,2018年还拍这种东西真的蛮无病呻吟的。
缺点当然是故事太短太简单,假如按照商业片的节奏来拍摄基本上60分钟就拍完了,从最后一个滑板场景就开始故意激化人物矛盾去凑最后和解的结局,刻意的戏剧化处理打破了之前努力营造的还原生活的氛围;优点是前半段对小男孩自卑的性格尝试融入一个看似高高在上的不良青年小团体的描写,无论是剧本上台词的打磨还是对演员状态的指导都非常到位,另外就是4:3的画幅创造DV和电视显示器质感,“真实捕捉”底层青年的迷茫与渴求认同。一开始觉得母亲最后的转变太突兀了,后来想想她平时带儿子看的都是好家伙啊!
和自己的生活差别太多,无法理解
?
不知所云外带小孩视角。无趣。故事不吸引,镜头也不出彩。
和上一部連著看的最大感想:「酷」永遠是美國小孩青春的最大主題,不管七零八零九零還是Y世代(。加州,街头,滑板,青春少年。剪得俐落可愛,音樂太棒了。
剧本完成度不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