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这些时候,天寒地冻。
前几日我们还在赞美这个温暖的冬天,可现在寒风瑟瑟。
在如此萧瑟的天气,我选择这部我一直想看,却不敢轻易看的电影。
金基德,似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一开始,影片里的人似乎都是暴戾的。
你可能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渐入佳境之后,你便会清楚每份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决绝的处事方法,可越是与恶相伴,越是觉得苦尽甘来。
独眼女还是放弃了美丽,拿回自己的爱情和自由。
苦等美国大兵的女人和杂种儿子,他们回归大地。
最后的那封信,本来可以给他们一个看似美满的结局。
可是却因为杂种儿子的提前死亡终结了。
有时候我们总是被一些我们得不到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我们睁大双眼竭尽所能想占为己有,却毫不在乎我们原本就可以把握住,并为之努力的事物。
或者,善恶到头终有报。
一起坚持。
好也罢。
坏也罢。
坚持。
毁灭。
只要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并且,真心不后悔。
(金基德真的很爱用弓!
)
痛,太痛了。
金基德的电影画面总会出其不意地给人以视觉冲击,疼,压抑,扭曲,绞痛,一团乱麻。
电影以一个有美军驻扎的韩国村子为故事发生地,将叙事重心聚焦于村中几位居民的人生,战后没有父亲的家庭,上过战场的父亲,美国大兵与韩国少女,少女与邻家少年,母亲与韩美混血的儿子….全部关系都围绕着战争,这是那个时代韩国的民族伤疤。
太痛了,被奴役的国家无主权与人权可言,人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个体无力的挣扎与宿命的轮回血淋淋地摊开在观者面前,看吧,这就是人们fucking down的人生。
镜头下少女走上了那位母亲走过的路。
杀狗的人以杀狗的形式被杀,儿子用刀强行把母亲胸上刻写的父亲的名字剜去,最后自己骑着摩托冲下洼地,以倒v的样子死去。
还是痛,一场大火,那个妈妈失去希望自焚而亡,而那张一遍遍寄出的信终于有了回应,伴着那么好的阳光,一个美国兵读起了那封收件人不详的信,她再也看不到了。
本文将以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收件人不详》为例,分析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美学风格与特色,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解读金基德的边缘死亡美学、暴力美学以及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金基德的电影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他的电影常运用大量隐喻,且主人公大多是边缘化的人群,死亡是他们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解放的方式,“边缘死亡美学”是金基德特有的美学风格。
金基德不惧于将“人性之恶”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将行动暴力升级至人物内心的暴力,在丑陋的现实面前,金基德就是用刀戳破脓疮的勇士,暴力具有了感染力,一种残忍的美便产生了。
金基德是韩国著名的鬼才导演,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边缘人的生活,直接而深刻的揭露人性的丑恶。
然而因其作品中常有极端的暴力与性,多数保守的韩国人无法接受他的作品,韩国影评人张尚明就曾说:“金基德仅仅是简单而幼稚的把性和其他的东西拼贴在了一起。
” 金基德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经常在作品中讨论性,然而并非简单的展示性场面,其中有很深的人性与社会内涵;金基德酷爱暴力美学,但他所展现的不是港片的打打杀杀,暴力是其影片中被边缘化的人物内心深受压迫时的宣泄方式,他的暴力美学有着悲剧色彩。
韩国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任何飘逸浪漫的思想在韩国都会被严峻的现实吞噬。
《收件人不详》是金基德最直接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体现着金基德电影作品的美学特征。
1)边缘死亡美学金基德童年时家境贫困,常受到父亲的殴打,被迫辍学,在外由于身体虚弱常被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欺负,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非常关注被边缘化的人物的生活,能以出人意料的镜头展现人性之恶。
弗洛伊德主义对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深远,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欧洲新浪潮运动的影响,故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时时可见弗洛伊德思想的痕迹。
弗洛伊德曾说,由于人的本能具有保守性与惰性,生命的目标必定是机体的一种古老状态,一种最原始的状态,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被生活压迫的边缘人会以十分决绝的姿态走上复仇之路,复仇之后内心巨大的悲恸也会让他们自我毁灭,在特殊的生存状态下,死亡成了他们的唯一归宿。
死亡作为表现悲剧的一种手段,具有深沉的美学的价值。
《收件人不详》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美军驻扎的韩国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以恩洛与美国大兵,张武与母亲的关系为线索,表现了韩朝战争之后,韩国人民的伤痛、迷茫与虚无。
主人公张武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被边缘化的人物,是母亲在战争期间与美国黑人士兵所生,皮肤黝黑,混血的身份成了耻辱的标志。
因为与众不同,不仅受尽了嘲笑与歧视,更不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走投无路的张武只能给一位残暴的屠狗者打下手,此人亦是张武母亲的情人。
张武性格暴戾,常常对怀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母亲拳打脚踢,但对狗却怀有仁慈之心。
屠狗者因为身份在他人眼中不光彩,心里恼火,一步步的逼迫张武亲手屠狗,将怒气发泄至张武身上。
屠狗者未将张武当人看,去买狗时张武只能蜷缩在后座的狗笼里,张武本人就如同被抛弃的一只狗。
张武与屠狗者因矛盾无法化解决裂之后,去了一家工厂工作,好不容易才被工厂主接纳,没想到却被同事冤枉盗窃,在亲耳听到他人辱骂自己为“狗娘养畜生之后,张武彻底失去了希望。
屠狗者不断欺辱张武,张武选择用杀狗的方式杀了屠狗者,杀了一直践踏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人,如同一个遭到蹂躏的奴隶终于挺起腰板来复仇。
最后他在愤懑与绝望中选择自杀,人物的情绪到达高潮,他快速骑车逃离,翻车倒插进泥土里形成一个“v”字,是胜利,也是墓志铭,金基德用有些荒诞又符合情理的方式结束这位主人公悲惨的生活。
张武式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特殊产物,是孤独与绝望的性格使然,更是社会与他人推波助澜导致的。
在沉重昏暗的命运面前,死亡便是唯一归宿,使人黯然失神的同时,深知个人力量的渺小。
在古希腊经典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后发现自己逃脱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屠狗者相当于“父亲”的角色,“枪”与“刀”意喻着男性生殖器官,张武用“枪”战胜了“父亲”,用“刀”割下了母亲乳房上的父亲刻下的名字,完成娶母的过程,最后发现自己战胜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
俄狄浦斯式悲剧在金基德电影中的运用,也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体味人物的命运,悲的情绪油然而生,“死”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彰显。
2)暴力美学暴力是电影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但“暴力美学”作为一个专业用语,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郝建曾提出:所谓暴力美学,就是“将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它提供给人的是道德教化以外的形式感,反映的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
但在《收件人不详》中,暴力的场景非常生活化,给观众的与起说是形式快感,倒不如说是对人类残暴本性的畏惧与反思。
金基德本人曾说;“那些让我痛苦、烦恼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不是就是对更弱小的东西的攻击性?
杀死一条狗或者一条青蛙算不了什么,但是杀死一个人就触犯了法律。
这个混沌的社会很多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软弱的东西施加暴力 ”。
在《收件人不详》中,女主角恩洛小时候被哥哥用自己制作的抢打瞎了左眼,成为片中第一个暴力的受害者;张武的母亲在与邻居起争端时,最后总会上升到暴力层面,在人与人之间,语言无法解决问题;张武每次看见母亲对美国执迷不悟,便会暴力的殴打母亲;屠狗者看见情人被打,便会变本加厉的殴打张武;本片的“旁观视角”恩吴,因为力量弱小,常被比较还要年小的混混欺负。
暴力是剧中每个人物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痛苦的来源,也是每个人痛苦宣泄口,成为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
暴力的受害者在更软弱的对手面前,也会成为施暴者。
片中的“冷兵器”弓箭,热兵器“枪弹”以及空中时不时传来的飞机的轰鸣声,都在告诫着观众,这是一个野蛮与暴力并存的地方。
女主角恩洛最后用刀刺瞎了治好的左眼,张武的母亲最后生吃了张武的尸体,让他重回母体,暴力除了给予他人,更残忍的莫过于给予自己。
用暴力的手段去除自己憎恶的那一部分自我,使得本我向善回归,这种残忍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是金基德电影特有美学特点。
3)现实主义美学朱小丰在《电影美学》中曾说道:“从美学角度来看,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批评主导了艺术的发展和审美形态的演变。
电影无法例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基础是对人类生活的不断批评。
”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对现实的批评与反思是主要的主题思想,影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
在《收件人不详》中,有直接讽刺社会现实,也有隐喻。
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从美军大营流出的毒品、枪支以及黄色杂志正腐蚀着韩国青年,让他们无知的灵魂更走向拜金主义与虚无主义;政府对于在对朝作战的退伍军人的处理方面十分随意,有打仗时致使身体残疾却未有任何抚恤的士兵,有本来获得荣誉勋章的烈士家属因被政府怀疑烈士并未死亡而是逃到了朝鲜被监控起来;对于韩国政府而言,美国军人的性命远比韩国国人的性命有价值;美军对张武的母亲不屑一顾,张武的母亲不断的写信给远在美国的“丈夫”,从未能够真正寄出,美国军人冷眼旁观张武母亲的绝望……金基德冷静而克制的揭露这些丑恶的现实,在细节的处理以及转场方面,干净利落,不着痕迹,却又不失抨击的力度。
除此之外,在影片中也可窥见金基德对朝鲜战士的同情与理解。
恩吴从埋葬朝鲜士兵的沟渠中捡到了一位士兵的皮包,随着恩吴缓缓擦去皮包里照片的黄土,我们还可以士兵的妻子与孩子。
在战争中,人民始终是受害的一方。
金基德用他的电影展现着他理解的社会的现实。
金基德习惯在电影中大量运用隐喻,女主角恩洛与哥哥的关系预示着韩国与朝鲜的关系,恩洛从小残缺与哥哥无知且酷爱暴力有关。
恩洛与美国大兵的畸形恋爱关系也象征着韩国与美国的关系,美国大兵虽然帮恩洛医好左眼,但也强迫恩洛成为他的“女朋友”,服从他的一切安排,正如同美国伪善的帮助韩国,夺走了韩国的独立意志。
美国与苏联争霸,造成了朝鲜半岛人民深重的苦难,到头来,韩国还要感谢美国的帮助,离不开美国。
这种社会现实令金基德十分不满,反映在电影中,最典型的一幕是末尾,张武的母亲终于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回信,寄信人是克林顿(当时还是美国总统)。
回信问:张武的母亲,你还好吗?
我在还不错。
而此时张武的母亲早已经失去希望自焚。
美国士兵趴在草地上读这封信,烟雾笼罩着大地,太阳将出未出,希望忽明忽灭。
韩国向来是有着讽刺政府的传统以及现实主义的基础,金基德作为韩国电影人,电影中也可见这种“韩国特色”,不同的是他更常用隐喻的表现手法。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人物出乎意料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得金基德的电影与众不同。
金基德以一些边缘人的生活矛盾,深刻的揭示人性善恶,社会弊端,命运的悲剧性。
金基德的电影有着作为一个独立导演的个人风格,展现属于他的死亡美学与暴力美学特征,作为一名韩国电影人,他的电影又有着韩国现实主义特色。
金基德本人的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收件人不详》作为金基德众多电影作品的一部,延续着金基德基本的美学观念,十分具有代表性,体现了金基德作品的美学特征,展现了金基德对人性善恶的探讨以及命运轮回的思考
这种电影再也不想看第二遍。
金基德的电影,把每个人不能表达的悲伤,愤怒,压抑,美好用他自己的电影语言,少有对白和音乐、干净的画面、以及兀然的血腥把它们去放大出来。
如今,我能说出的感受,只是可怕。
收信人不明,是我看过所有金基德电影中最不堪回味情节的一部。
这是放大的极致再加以放大,扭曲的扭曲,他是要表达战争对人心的残杀吗?
我更愿意相信,这部电影是在宣泄着金基德本人在经历战争时的巨大精神疼痛。
有时候,沉溺于歇斯底里的寂静是件让人不能自拔的事。
我想他电影所表达的人与事,以及这个导演,都一样。
处处都是歇斯底里的绝望,被退回的信,女孩的眼睛,不断被残杀的狗,美国大兵的毒品,弓箭,就连功勋奖章也不例外。
我想我再也不会说我喜欢金基德电影了。
我已经不再需要矫情的从痛苦中去找寻深刻。
温和的去生活和爱,是洗尽铅华的蜕变。
但我还会忍不住去看他的每一部我能找到的片子,他仍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他沉默的电影语言,正是絮絮不止的诉说。
电影实在是太压抑了,看后的一点感受不得不说说。
给了三星,并非针对电影质量。
只是不愿意把残忍推荐给人围观。
影片刚开始较显凌乱。
张武这个角色个人认为塑造得最好。
而结尾让美国兵读信有些多余,如果最后一个镜头就是那封未拆开的信的特写也许更好……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让人有所触动,值得一看。
5年來看了無數韓片,讓我數出記憶深刻的十只手指就夠。
此片印象極深,一個人騎著車半身栽在泥里,死了。
那時候還不知道金基德。
第一次看金基德的片子。
被视频号断章取义压缩后的“短视频”推送,所幸,看了全片。
永远对边缘人的关心。
在看电影之前对金基德的了解,只有这个标签。
“边缘人”女生,小时候被哥哥射箭玩耍误伤了眼睛,从此右侧头发便一直盖住右眼,同时也盖住了女生本该有的明朗。
她的怨恨、委屈、自卑、不甘,加倍地在左眼释放,那种无助到倔强的眼神,让人看了心疼。
父亲据说死于战场,后来又被告知可能还没有死去,但是这个消息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他们原本可以每月领取的抚恤金就这样没了。
那该怎么办。
哥哥无赖,除了伸手要钱,不会干别的。
母亲是心疼女儿的,但是又能怎么办呢。
女生是爱美的,所以也幻想着可以坐在画室,让画家将她的容颜画下。
对于自己的美,她当然有不能被撩开头发的痛,所以当她看到男生为她画的画像时,她会生气的撕掉。
女生长大了,当然是会有情欲的,所以她会在一个人跟狗狗玩耍的时候让狗狗钻进她的裙底,所以当她知道男生是真心对她好的时候,愿意和男生真的在一起。
只是那时的男生啊,还不够强壮,强壮到可以保护她不被恶霸们欺负,强壮到可以坦然地拨开她的右侧头发,深情地看着她的双眼,然后坚定地告诉她,他爱她,到永远;他甚至太柔弱,柔弱到只能眼睁睁看着受伤后的女生的背影无助的离去,柔弱到没有勇气阻拦女生上美国士兵的车,柔弱到看到女生右侧头发夹起发夹后扭头离开。
女生是不甘的,所以她会答应做美国士兵的女朋友,这样就可以治好她的眼睛。
她又是倔强的,所以会自己拿起尖刀刺向自己的右眼,把那只已经被治好了的“右眼”还给士兵,两不相欠,做回自己。
“边缘人”尚武,他爱妈妈,应该也在想念着父亲,想念那个遥远的只剩一张破碎的照片中的美国士兵父亲。
不知道他有没有见过父亲,可能没有。
所以他对父亲的感情,有很深的恨意,恨他在他童年中的父亲角色的缺失,恨他要无奈地去面对一个看似承担父亲角色但对他没有丝温情意只剩辱骂和拳打脚踢的“卖狗男”,甚至都没有将他待人看待而让他窝进那个摩托车后座上的铁笼狗窝,恨父亲的离开让母亲发了疯,让母亲每天拍照写信笑盈盈地期盼回信却在有生之年等来的都只是因收件人不详被退回的信件。
从来没有一个可以涵容他的父母角色的存在,他内心复杂的诸多情绪,他应付不了,他处理不了,他只能将他从“卖狗男”那里耳濡目染的拳头一拳一拳打向唯一可以包容他的妈妈,妈妈不怪他,甚至绝对不允许她的“男朋友”“卖狗男”打自己的儿子,那可能是她爱儿子的唯一方式了。
尚武像孩童般愚笨,愚笨到第一次想离开那个“卖狗男”去找份搬运工的活时却不知道怎么开口只能低头回去拿起满是血腥味的棍子一棒一棒地狠狠砸向那只被吊起的狗,其实更像是砸向那个良善却又无能无力的自己。
可是,他真的那么无能吗?
他分明可以为朋友挡在恶霸们面前,他分明可以因为是朋友而毫不犹豫地放走了狗去对抗那个他向来唯命是从的“卖狗男”。
他是打了他妈妈,可是他分明深切地爱她呀,他爱,又恨,恨她为什么不能爱她自己,恨她为什么没有能力好好爱自己,然后可以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儿子。
他走向“卖狗男”朝他开了枪,所有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他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就是这一刻,他就这么做了。
所以他很冷静地将一切还给了卖狗男:将他塞进那个用来装牲畜的铁笼,将那根绑过无数狗的绳子套进了他的脖子,然后,曾经被他全无人性对待关在笼子里的狗狗们,一起使劲地将他送上了天。
就像他自己说的,无论是用刀棍还是用枪,血,都是会沾满手的。
电影里,边缘人,看似都很“牲”性,但是导演对人,还是没有完全绝望的,因为哪怕一点,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人性。
卖狗男再动物冷血,他对尚武妈妈是有人性的温情在的,所以任凭她的拳打脚踢也是毫无怨言的默默忍受只在一个人对着狗的时候表示搞不懂为什么,所以就算是女朋友的儿子也不能欺负他女朋友一旦被欺负了也一定恶狠狠地报复回去,他会心疼她。
“勋章男”,在看到挖出的尸骨和枪支后对尸骨完全无动于衷只拿起枪支认真擦拭,但是在知道是战友儿子犯错后会摘下他最自豪的“荣誉勋章”替孩子抗下罪名。
那个说着如果不是女生和“致幻药丸”就活不下去的美国士兵,在被女生抱着的时候也会像孩子般啜泣地喊着“妈咪”。
无赖的女生哥哥,一无是处,在知道妹妹被欺负了之后立马找到男生“教训”替妹妹“出气”。
这些都是人,对,人性的复杂,人并不自知。
收件人不详。
为什么,因为此刻的你,已经不是刚才的你,也不会是明天的你。
生命一旦开始,那就,从开始的地方开始,一直下去,到了结束的地方,就停止。
在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声音,说某些国家因为没有军事主权,反而能够将资源集中于经济建设,人民得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种观点似乎不无道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却能清晰地看到,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再繁荣的经济也可能瞬间崩塌,沦为他人手中的棋子。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从小便熟知南宋和北宋的历史,深知军事力量的缺失最终是无法捍卫繁荣的经济果实的,更没有力量阻挡国家的衰亡,宋朝够强盛吧,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崖山之战。
而这部影片,让我再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部影片以美军驻守下的韩国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和驻守美军的众生百态。
在镜头下,我们看到的并非幸福和安宁,而是无尽的痛苦与挣扎。
当地人并不享受来自美军的保护,甚至痛恨;美国士兵并不见得喜欢这种“驻守”,回家是多数人的渴望。
在恩吴的画室里,一个黑人士兵和一个韩国女孩正在画自画像,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是未来的独眼女和美国大兵,又仿佛是过去的尚武爸和尚武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命运的轨迹却似乎从未改变。
这些远离家乡的美国大兵,他们并非享受荣耀,而是被孤独与寂寞折磨得痛苦不堪。
他们需要药物来麻醉自己,需要韩国女人来慰藉心灵。
也许他们中真的有人喜欢上了这里的女孩,但当他们离开时,却无力带走她们,于是便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混血儿和怨女,独自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挣扎、求生,留给他们的是失望、歧视、拒绝。
尚武的妈妈一直幻想着自己的丈夫会回来接他们去美国,她高傲地说着英语,即使无数次寄出的信都被退回,也从未放弃希望。
她教会儿子说英文,梦想着儿子未来能去美国。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尚武是个善良的人,善良到不忍心用棍子打狗,但为了生存,他却不得不做着屠狗的工作。
他渴望融入这片土地,但这里的人却不需要他的善良,不需要他的苦力,甚至排斥他的黑皮肤。
狗店老板虐待他的懦弱,货运公司的员工陷害他的忠诚,一个心善之人一步步被逼成一个只会动用武力的人。
恩吴虽然努力工作,但每次得到的工资都被对美军阿谀奉承的混混抢走,甚至遭到殴打。
他心爱的女孩被混混侵犯,为了治好眼睛,她不得不成为美国大兵的女人。
他心爱的狗狗被父亲为了钱卖给了屠户。
他小心翼翼地活着,但这个世界却容不下他的善良和懦弱,将他一步步逼向绝境。
我能理解独眼女为了治好眼睛而与美国大兵在一起。
说实话,我觉得美国大兵对她并不差,至少比她身边所有人都要好。
她的眼睛是哥哥弄伤的,母亲无力送她去治病,也挡不住哥哥的恶语中伤。
她心爱的男人无法保护她的忠贞,甚至无法给她提供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安全感。
还有那些欺负过她的小孩,嘲笑过的邻居,侵犯过她的混混。
在这个尘埃般的世界里,她无法选择温暖自己的是太阳还是星光,哪怕一丝光亮,她都会不顾一切地飞蛾扑火。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血腥、暴力和残忍的。
村里的所有人都发疯了。
尚武在同事的陷害下对人生彻底绝望,他杀死老板,割掉母亲身上父亲留下的痕迹,最后以一种悲怆的方式倒在田里,以倒V的方式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胜利”。
恩吴用箭射伤了夺走自己爱人的美国大兵,在监狱里试图杀死欺负自己的混混。
独眼女不再顺从美国大兵,将治好的眼睛又还给了他。
母亲在绝望中点燃了房子,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希望和生命。
美国大兵也终于不再遵从命令,发出只想回家的怒喊。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如此残酷。
尚武对生活的渴望无人回应,恩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人理解,母亲对爱情和亲情的坚守无人理会,美国大兵的孤独与思念无人关心,独眼女的爱情与纯真无人珍视,退伍军人的荣耀和尊荣无人铭记。
这个世界无情地收走了他们的一切,而最终的胜利者,似乎只有那些从未踏上战场的人。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军事力量缺失下人们的无奈与挣扎。
它提醒我们,和平并非仅仅靠经济繁荣就能实现,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守护国家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
公众号:三横兰
金基德真的很强,对白少,但人物眼神、表情、动作就是最好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很多镜头无声而有表现力,比如昌华家门口挖出的骨骸,随身携带的家人照片,被泥土掩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再比如三个年轻人都右眼有伤,错落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隐喻和细节很多,多到几乎是明示的地步。
开篇恩洛哥哥自制的枪上的U.S.字样,印在迷彩上的片名,飞扬的美国国旗,无数次飞过的美军飞机,昌华家门上挂着的“家和万事兴”,昌古家房车上的US AIRFORCE,恩洛一只坏了的眼睛,杂志上的Barbed Wire。
借昌古之口说出“只知道舔美国佬的屁股”,韩国阉割的民族性,反战、反美驻军、反后殖民。
直白而锋利,不愧是金基德。
昌古打他妈,屠夫打昌古,他妈又打屠夫。
屠夫杀狗屠狗,都是对美国的恨意。
最震撼的一幕是昌古割他妈妈乳房上的刺青U.S. ARMY,又爱又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昌古最后还是选择了像杀狗一样杀死屠夫,然后逃离,死在田里。
昌华想保护恩洛,想给她治眼睛,但能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看她离开。
恩洛以自己屈从美国大兵为代价,治好了眼睛,本会走上昌古妈的老路,但最后她选择了反抗,宁可自毁眼睛,也要脱开辖制。
昌华一路都在旁观,却有深深的无力感和软弱感如影随形,压抑到极致就是爆发,昌华最终的选择惨烈而决绝。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在警察局,昌华给父亲重新戴上了徽章。
无数次的收件人不详,最后信终于来了,但已经没有意义了。
PS:影片开头特地写了No animal was harmed in any way during the making of this film. 片中通过水塘的光影、演员的表情、棍棒的动态、染血的利刃,来间接表达杀狗,确实没有动物被伤害,不错~
導演: 金基德編劇: 金基德主演: 楊東根、金英民、方銀振、明桂南、趙宰賢類型: 劇情(戰爭)制片國家/地區: 韓國語言: 韓語(英語)上映日期: 2001-06-02(韓國)片長: 119 分鐘又名: 收件人不明 / 打回頭的情書 / Address Unknown劇情概述:韓戰初結束時期,某個美軍駐韓基地附近的村鎮裏,多數居民的生活被戰後的虛無、迷茫和絕望籠罩,出路難尋。
皮膚黝黑的尚武(楊東根)因是母親(方銀珍)在戰爭期間與美國黑人士兵所生,自小受盡歧視,養成暴戾的性格,無處發泄時就會對母親拳打腳踢;其母親不甘接受命運的擺布,屢屢寫信去美國,期望她的黑人丈夫能把她們母子接到美國,但每每只收回“收件人不詳”的退信;而他靠畫畫謀生的好友恩吳(金英民),因體質纖弱,經常被混混欺負,心愛的女孩被人淩辱、委身美國大兵時,他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暗自抓狂。
觀後評論:「收件人不詳」是韓國已故導演金基德在2001年的大手筆之作,所謂大手筆並非指制作,而是指他所描繪的歷史背景,復雜的人物關系,跌宕起伏的人生變化,從中我們也能看到導演駕馭角色的能力。
影片涉及的人物很多且關系龐雜,但故事卻能在平穩的敘述中發展的遊刃有余,每個角色都個性鮮明,這點就足見其功力;另外就是導演對那個時代的關注,它將上個世紀70年代的韓國社會通過一個家庭的變遷展示出來,影片中不斷出現的美軍基地、美戰鬥機即是對那個痛苦而曖昧時代的標識,而一貫擅長表現人物在絕境中扭曲的心態,在這裏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其中很多殘忍的場面仍舊讓人驚嘆不已,讓人不禁反思那段帶血的歷史。
金英民在本片羞澀懦弱的模樣,與在「夫妻的世界」(2020)中飾演精明強悍的會計師孫在赫,落差頗大,20年歲月的歷練,讓人的演技更加洗練精進。
音乐还颇为温情脉脉.呈现的故事和画面却纠结的压抑不堪. 电影结束时,音乐还在继续,温情渐渐恐惧,...关掉,快关掉音乐!~!
生活的悲惨是连自己都讨厌
我的问题。应该预见到自己不喜欢看这个题材的。
阴霾的天空,苍凉的村落,像狗一样活着的人,无处不在的痛苦,压抑,仇恨,扭曲,崩溃,爆发,毁灭。好片好片!
悲惨世界畸形人生
✘太过愚蠢的人文关怀电影,比黑泽明的《电车狂》还糟糕。金基德真是一个爱犯J的傻*导演,竟然靠卖惨来恶心人
三个主角,一个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一个被剥夺交配权,一个必须依附强者,角色承载时代中某个【象征位】。此外问题很多,观感很差,1、桥段刻意(骑摩托车死亡、大兵嗑药发疯),2、重发泄,轻理性,每个人好像不长脑子、一有情绪必须立刻就地发泄,仿佛动物,3、美国大兵韩国人化,敏感脆弱不安,这一塑造又缺乏铺垫、缺乏对标三主角的象征意。4、信的象征意、结尾收到信的结局意义不明,没有升华为一种观点,与运用象征位塑造三个角色的手法矛盾,使结尾空洞而无法讨论。电影暴露出韩国电影的一个根本矛盾,既要情感宣泄,又迷恋一种理性层面的象征符号设计,这样不光导演无法兼顾,观众也不明白用理性or情感观看一部电影。这也是奉俊昊的根本问题,杀人回忆、寄生虫和这部一样,结尾使人感到空洞,甚至体会到某种狡猾。
【昌华就是那些希望独立保护国家的韩国人、但是他们无力保护她不受侵害、正如他们无力治愈恩洛那如战后韩国创伤一样的眼疾、只能让美国来为她疗伤、而她也只能投入美国的怀抱;然而美国大兵并不是天使、他治疗了恩洛的眼睛、也需要她献出身体、需要她随他摆布、他当然也可以在不满意的时候挥舞巴掌】无人拆阅的信、压抑的年代连吼叫都难以出声、在绝望的战争之后、我们只能用最残忍的办法虐待自己和别人
我就觉得很无聊 感觉很压抑
上课看,这个标一下貌似看得比较全没睡着的一个。
的确是这种拙劣的、缺乏核心的模仿,让艺术毫无延展性可言。毫无目的的手段和变态的借口,两部以上就开始恶心了。
加一星给割胸,然后请你给今村昌平磕一个
如果从处女作一部一部看下来,就会发现这部作品其实没啥新鲜的地方,切割身体似乎是金基德永恒的主题
开场不久的那幅白虎画像,令我联想到正在火热上映中的《少年派》,让我以为这会是部讨我喜欢的电影。没想到,紧接着的剧情就是屠杀可怜的狗狗。然后呢?各种残忍、不人道的事情接连发生,一再让我感到恶心、伤心、痛心。如果这是金基德的本意,那他算是成功了,但是这种成功,现在的我有些讨厌,谢谢!
想起来也为他们觉得憋屈。一个国家,从古到今都是附属,从古到今只是屈服,从来没有哪怕扬眉吐气过一次!时至今日经济实力世界瞩目,仍需要美国驻军以保安全。极度自卑的国家会生长出怎样的人民啊……导演你太过于残忍了。
太古怪了,比《空房间》还古怪
金基德大部分的作品都不可以常態觀之。
不太喜欢这种带有民族色彩的电影,故事讲的比较零碎感觉关联不大
一堆边缘人在刻意模糊时代背景之处互相倾轧或自残,人物总是承受着无法摆脱与走出的悲痛并任由其自我被吞噬,暗合了韩国敏感自卑的地理文化心态,淹没在只有通过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才能走出轮回的困境中,这种叙事迷宫也使人物性格变得十分极端,感情更多是奢侈品,杀伤性武器更成为金基德电影的标签。
金基德真狠真绝望,这部是我看过他电影里最好的一部。故事的完成度满分,但略显刻意,人性太单一,落幅一幕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