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拥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如果你不曾存在、那我也只不过是这个来来往往世间里的一粒尘埃,我感到如此失落,我是如此需要你。
如果你不曾存在,我想我已经找到人生的奥秘,非常简单,就是我要创造你。
为了能够看看你……弥足珍贵的沉溺体验,在浮光掠影中走向隐秘目光。
柔软梦幻的晨色与消落定格的黄昏同样美丽,昏睡的巴黎总在深夜释放它的鬼影,时间的裂痕总是在脆弱思绪处延续,历史的幽魂在记忆中形变。
天际线的轮廓在每一次对话情景中浮现,电台广播的波段俘获了街头旅居人的茫然,灿烂的迷影回忆如塞纳河上的粼粼波光点缀着浪漫。
话语的秘密似乎变得不再必要,诧异于人们是如此坦然诚挚贴近着彼此,迷途后的流放终究惊醒了反叛者静谧的惶然。
一部如此朦胧迷人的城市电影,复古恍惚的进行时投射,它的美属于每个曾游走飘荡的眼睛,属于每个曾渴望占有夜晚的“我们”。
尽管旅途随故人散去,喧嚣白夜不再拥有私密慰藉的契机,但烙印在瞬间的欢愉与孤独总是会在未来的情景中留下线索,成为不愿闯入的经验永远根植在下一段旅程的开场,照映着这片时空存在的绚烂……
▶《恋恋笔记本》告诉我“爱是相拥入眠的永恒”,《大鱼》印证了“爱需要趣味去留驻”,《假如爱有天意》谱写了“真爱有轮回”,《巴黎夜旅人》说“爱是一种天赋,后天不能习得…”,在爱欲横流的巴黎,有些人爱的真诚,有些人不懂得如何去爱人,18岁的talulah与matthias在夜色中,释放着爱的能力…导演米夏埃尔•艾斯一定是个爱电影的人,否则他的作品不会像个婴儿那样具有“原力”,一呼一吸间,完美的构成了巴黎的昼与夜,婴儿哭泣巴黎的夜灯闪烁;婴儿欢笑,连巴黎的夜风,都变得温暖;这种触觉,不是导演技艺能够形容的,应当归类为天赋,有天赋的人不需要讲故事,流动的情绪就足够动人…最令我惊讶的是,《巴黎夜旅人》所临摹出的1980年巴黎人所面临人生困境,竟然与我们的当下如此相似:爱情成为稀缺品,维系家庭的不是爱,打碎家庭的更像是爱;年轻不是资本,头顶的梦想与脚下地面比起来虚幻如泡沫;空有爱的天赋,牵手过几个伴侣之后,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空空如也;只有在夜色中,在迷离中,方能寻到丝丝爱欲,我们成了夜的俘虏,城市的呼吸从夜幕降临方才开始,萦绕着爱与欲,那些爱人的,与不会爱人的,碰撞出火花,天亮起,旅程结束,收起爱欲,做一个“人”…就像这一家人,今晚的欢聚,谁说不是为明日饯行呢…▶流动的爱欲,环绕着城市,只是穹顶之下,那个拥有爱的能力的人,蜷缩在角落等着天亮…
我们被流放到城市,在城市里生活,在生活里流窜,每一个场所都可能留下我们的碎片,我们也因此从没完整过。
我们跟世界不是互选的关系,只是世界单方面地点兵点将到我们头上,它说:来坐坐。
却没告诉我们,我们终归是在夜晚路过世界的孤单的过客。
火车站、巴士站台、海边、飞机场、电梯、小区门口、写字楼停车场……那些我们路过的地方,是否都留下了我们自己觉得不普通的故事呢?
这些胡言乱语是我看了《巴黎夜旅人》想写下来的。
《巴黎夜旅人》节奏很缓慢,是舒服的那种缓慢,像一个旁观者,在娓娓道来一个女人-伊丽莎白在离婚后那几年的生活,但故事并不是围绕伊丽莎白一个人的,也没有女主逆风翻盘的故事性,它像一个睡前读物,有一个沉稳的声音在耳边流淌,向观看的朋友讲述着伊丽莎白普通的生活会有哪些普通的变化,从而进入到另一种普通的生活。
我们不都是这样么,在我们以为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从旁观者眼里,其实不过是从一种普通的状态流进另一种普通的状态。
当我们回过头看,往事也都成为小事。
伊丽莎白的女儿成年后,搬出家;她的儿子想成为一名诗人,也遭到出版社的退稿。
每一个年龄要经历的,在伊丽莎白的两个孩子身上也漫不经心地表达着,有关独立和梦想,只是悄悄一笔带过,它们不重要了,也将变成搭载生命列车上,年龄到站而盖的戳。
伊丽莎白丈夫出轨,自己被离婚后,她找的第一份工作,在第一天上班就被开除,因为没有保存文档,伊丽莎白虽然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也是职场小白,她急需一份工作维持家庭的开支,也管不上是什么工作了,即使可能是自己不适合的文员。
即使爸爸告诉她,她有感性、能与人共情的特质,即使自己读书学的是心理学,只是武器丢掉很久,已经忘记自己还曾有这样的武器。
习惯听深夜电台的习惯,意外让她得到了下一份工作,成为电台的接线员。
前夫没有给抚养费,伊丽莎白同时还去图书馆做了兼职。
这两份工作推动了伊丽莎白的生活。
她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少女。
遇到了互相心仪的对象。
自己的儿子跟少女产生了感情,少女内心的自卑让自己无法敞开心扉去接受伊丽莎白的儿子,所以自己被收留的某晚,与伊丽莎白的儿子发生关系的某晚,第二天不辞而别,后来又重新回来,被伊丽莎白的儿子正式表白后,又离开,没再回来。
一段一来二去没有结果的情愫。
有时候,生活不像上台阶,也不像平地往前走,之所以给我们一直向前走或者向上爬的误会,或许来自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让我们误以为自己也有所成长,自己的境遇应该有所好转。
“别担心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话我们很熟悉吧?
其实并不。
一直到结尾,伊丽莎白的前夫要卖掉她们住的宽敞舒适的房子,伊丽莎白不得不搬家,找一间自己能负担的公寓租下。
事情并没有在世俗的判断标准中有所好转。
只不过,此消彼长,她的孩子很好,她现在的爱人也很好。
只是,「如果我,不曾走过这一遍,生命中,还有多少苦和甜美。
」
我们不过是碎片,被生活割裂成很多块的碎片,这一块裂纹明显不代表旁边那块也欲将瓦解,那一块可能很牢固、光泽也很明亮。
这是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平静如水,偶尔泛起波澜很快也能平静,就像这部电影,温柔,静谧,伤感、私人……像极了每一个觉得晚上10点之后的时间才属于自己的都市人,在密密缝自己的碎片。
现在是2023年8月2日晚上9点10分,本该落地的飞机因为机场空域繁忙而徘徊不止,等待备降。
好多念头都是在刹那间生成,比如我在天空徐徐盘旋的时候,看着电影里霓虹点点如繁星,也好想好想要找到一个屋顶,和亲人或者朋友爱人,漫无目的地交流发呆,举目只有彼此与风景。
有时候真的很爱这种充斥着无所事事感的影片,毕竟逻辑在生活这场感情牌中经常是行不通的。
想到就做不需要理由,想离开却不说再见也可以被很好得消化,再痛再绝望也可以给予时间以时间,再反馈给自己与自己和解的心。
在一地鸡毛的日常里,故事与情感总是水到渠成,就像即便上一秒我们刚认识,但在下一秒也能放下戒备,相拥缠绵,随即恍然大悟,这已然是蓄谋已久的缘分。
我永远热爱陈旧且复古的影象,即便时代的更迭已经让像素可以精确到毛孔,任何生活的细节一览无余,但它曝光过度的画面,粗糙且朦胧的质感总是提醒着我当下终会过去,我眼目中的种种,无论悲欢离合,都将成为过去,也将成为亲切的怀念。
看《巴黎夜旅人》,看到最后哭得泣不成声,是好的哭泣。
故事发生在巴黎,但其实巴黎二字是翻译的时候加上去的,passager de la nuit,翻译成夜晚的过客也可以。
Eric是离去的前夫,也是妈妈生命的过客。
孩子们都长大了,离开了家,是父母人生中的过客。
电台认识的神秘女孩,和弟弟一起看电影,在天台抽烟,是顶楼的过客,也是男孩青春的过客。
他们给彼此温暖,相拥起舞,或多或少都改变了彼此人生的轨迹,却终究都是过客。
没有什么大起大伏的情节,但很多细节我都很喜欢。
比如妈妈带弟弟一起去看姐姐的那场戏。
妈妈说,女儿搬出去这件事第一次有了真实感,然后姐姐抱着妈妈,说“Oh ma petite maman.”我的小可爱妈妈。
回家的路上弟弟骑摩托车载着妈妈,妈妈叫他开慢点,弟弟说这路上又没人,妈妈说这不是理由,然后抱紧了儿子,脸埋进了弟弟后背的衬衫里面。
还有三个人和神秘女孩一起在家里吃晚饭的那场戏,这家人拿出焦糖布丁的时候,必须放指定的黑胶唱片。
四个人相拥,慢慢跳起舞,动作笨拙。
被妈妈从路边捡到的神秘女孩,也融入了奇妙的家庭活动,就这样被一家人拥抱着,承认了家人的身份。
Charlotte Gainsbourg很适合这种举重若轻的角色。
电影的最后,她在电台接替了生病主播的位置,主持深夜的电台节目《夜晚的过客》。
Charlotte模模糊糊的声线,好像带着对世界的理解和无奈,温柔但不懦弱。
她采访着听众,倾听他们的故事,声音温柔得好像和夜色融为一体。
2022年上半年最喜欢的电影。
我想把它推荐给每一个热爱巴黎的人。
我都不知道月初就已经发在《文艺报》上了,还是今天看到花老师写的普鲁斯特我才发现的哈哈。
整个7月漫漫深夜重度失眠的我,偶尔听一听八分,偶尔写一写我献给巴黎的小夜曲。
我也是在拉丁区见了导演,要了签名,拍了合照的人呢!
暑假结束后,可以放一放《Charell》吗?!
Filmothèque du Quartier Latin,你听到群众的呼声了吗?!
今年5月,米夏埃尔·艾斯(Mikhaël Hers)导演的《巴黎夜旅人》(Les Passagers de la nuit)在法国上映。
此前2月,该影片获得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
《巴黎夜旅人》由夏洛特·甘斯布(Charlotte Gainsbourg)、艾曼纽·贝阿(Emmanuelle Béart)等影星出演,这也是二人既1999年《圣诞蛋糕》(La bûche)后再度联袂演绎。
电影背景设置在上世纪80年代的巴黎,大量穿插的历史镜头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全片分为3个时间段,故事开头是1981年5月10日至11日的夜晚,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首次执政的左派总统,整个法兰西沉浸在欢腾的氛围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和丈夫、孩子准备回家。
这段画面只持续了几分钟。
时间一瞬而过,来到了1984年。
当时的法国由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等经济危机而实行紧缩政策。
与此同时,伊丽莎白刚从乳腺癌疾病中康复,丈夫离她而去,她不得不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孩子,多年远离职场的她要顶着巨大的压力重新开始寻找工作。
长期以来,伊丽莎白饱受失眠的痛苦,法国广播电台(Maison de la Radio)的深夜节目《巴黎夜旅人》陪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她给节目组写了封求职信,节目制片人被其真挚的内容打动,交谈片刻后,伊丽莎白得到了节目接线员的工作。
白天,伊丽莎白还在街区图书馆兼职打工,尽管收入不算优渥,但生活逐渐走入正轨。
在一次深夜节目录制时,伊丽莎白遇到了塔露拉,一个常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小女生,伊丽莎白让塔露拉暂时住在自己家的阁楼。
伊丽莎白的两个孩子和塔露拉年纪相仿:大女儿朱蒂特读高三,热衷于政治活动,小儿子马蒂亚斯读高二,热爱写诗。
三个人相处愉快,一起聊天,一起看电影。
马蒂亚斯对塔露拉渐生情愫,然而塔露拉却在一个深夜不辞而别。
镜头跨越到1988年。
密特朗即将结束第一个七年总统任期,准备谋求连任。
一天,塔露拉再次出现,伊丽莎白看到她胳膊上的针眼,把她带回家了,决心陪她渡过难关。
影片中最美好的画面之一是四个人在大大的客厅里相拥跳舞,黑胶唱片机播放着乔·达辛(Joe Dassin)的歌曲《如果你不存在》(Si tu n’existais pas )……但是故事没有定格在这里。
塔露拉如同一只小鸟,再次飞走了。
前夫要把房子卖掉,伊丽莎白不得不尽快搬家,镜头下,房间里的家具渐渐清空,窗外的万家灯火在沉沉的巴黎夜幕中发着光。
导演米夏埃尔·艾斯生于1975年,《巴黎夜旅人》是他的第四部剧情长片。
2010年的《记忆小巷》(Memory Lane),2015年的《夏日情事》(Ce sentiment de l'été),2018年的《阿曼达》(Amanda),都可以看出导演对人物肖像与情感的细腻刻画。
在上一部电影《阿曼达》里,新生代年轻演员文森特·拉科斯特(Vincent Lacoste)贡献了不凡的演技,该影片一举斩获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
故事同样发生在巴黎,主人公大卫的姐姐在一次恐怖袭击中遇害,大卫陪伴着侄女阿曼达走出伤痛,重建生活。
艾斯用镜头刻画着平凡的日常,甚至有些琐碎、无聊,却如同一丝亮光,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巴黎夜旅人》也是如此。
夏洛特·甘斯布将一位单身母亲的坚强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媒体认为这是她近年来饰演得最好的角色之一。
《巴黎夜旅人》的故事拍摄场地集中在巴黎15区的博格勒内尔(Beaugrenelle)一带。
街区毗邻塞纳河,只需要穿过格勒内尔桥,就可以来到位于16区的法国广播电台,也就是伊丽莎白工作的地方。
镜头里上世纪80年代的巴黎和今天相比,似乎一点变化也没有:6号线地铁横穿巴黎,由于一部分路线是露天行驶,所以可以一览铁塔附近的风光;骑着摩托车驶过塞纳河畔,巴黎自由女神像静静地伫立在河中央;5区Escurial电影院的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海报,散场的人群交谈着刚刚看过的影片;夜晚的酒吧门口挤满了人,深夜广播电台如约而至,陪伴着每一位匆匆夜归人。
《巴黎夜旅人》如同一辆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模糊了记忆与时间……说起记忆、时间、巴黎这些元素,首先会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同样是怀揣着对巴黎这座城市的热爱,同样是作为巴黎地形学专家,艾斯和莫迪亚诺分别用镜头和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昔日的巴黎。
产生这样的联想不是没有依据。
事实上,米夏埃尔·艾斯于2006年拍摄的第一部长达45分钟的中短片《夏雷尔》(Charell)就是改编自莫迪亚诺的小说《如此勇敢的男孩》(De si braves garçons,1982)的第11章节。
在书中,主人公在巴黎火车北站偶然遇见了初中同学夏雷尔,夏雷尔把他带到了附近一间公寓,几天后,在这间公寓里,夏雷尔被两颗左轮手枪子弹打伤……导演艾斯直言,这一章节具备了莫迪亚诺作品中忧郁、印象派的风格,又兼具了某种隐秘柔和的暴力特征。
这部短片入围了当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
2010年,长片《记忆小巷》的灵感来自于莫迪亚诺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在巴黎郊区的故事,偶有媒体将艾斯称作“电影界的莫迪亚诺”。
不仅仅是巴黎这座城市,米夏埃尔·艾斯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都擅长刻画迷惘一代的年轻人,仿佛他们是青春最鲜明的注脚。
莫迪亚诺笔下的年轻人,终日无所事事,游走在巴黎街头,肆意挥霍着自己的青春,绵延着忧愁别绪的小说《青春咖啡馆》中的主人公露姬就是一个例证。
在艾斯的《巴黎夜旅人》中,马蒂亚斯和塔露拉爬上楼顶的天台,一边抽烟聊天,一边俯瞰巴黎夜景;又或者他们深夜骑着摩托,穿梭在巴黎的街道,坐在塞纳河边喝酒,却一不小心掉入了水中。
不仅如此,在《巴黎夜旅人》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瞥见导演向法国新浪潮电影致敬的痕迹。
影片中,三个年轻人先后在电影院看了埃里克·侯麦的《圆月映花都》和雅克·里维特的《北方的桥》,这两部影片均有帕斯卡·欧吉尔(Pascale Ogier)出演。
世事难料的是,1984年,年仅25岁的欧吉尔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
欧吉尔的命运仿佛暗示了塔露拉的未来:稍纵即逝的青春。
对于导演艾斯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巴黎是他的青春,是一段无与伦比的美好回忆,《巴黎夜旅人》宛若一首他献给昔日巴黎的小夜曲。
今天,海明威的这句经典语录已经家喻户晓: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以后无论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一生追随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夜色中,点点星光下的塞纳河水不知疲倦地缓缓流淌,我们如同一个个巴黎夜旅人,相聚、离别、再次相聚、再次离别,在一往无前的道路上,时不时深情回望年少青春岁月,然后轻轻道出一句:你好,忧愁。
一个人的夜晚,看了这部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提名的《巴黎夜旅人》。
主演Charlotte Gainsbourg 是著名英国女演员和歌手Jane Birkin(没错,就是Hermès品牌的标志性Birkin包的灵感缪斯)和法国传奇歌手兼作曲家Serge Gainsbourg的女儿,影片整个基调很法国。
故事围绕步入中年但运气极差的伊丽莎白展开,设定背景为一个失婚女寻求自我重建。
老公要和一直做全职太太的她离婚;为了自力更生,她开始外出工作。
第一天就因不会保存文件被就地炒了鱿鱼;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正值青春期,叛逆的很;再加上本来手头就很紧,经济拮据,生活几乎全面停摆。
给老公电话留言几百条,一哭二闹三上吊,但就是没有办法唤回一个去意已决人的心。
她后来坦言,婚姻出现问题已经有些时日了,但因为之前得了乳腺癌住院治疗,出于人道主义,老公把分开这件事推迟了。
可见,连电影里都暗示乳腺癌是和心情不佳有关的。
她踉踉跄跄,企图从满地灰尘里重新站起来,并尝试把早已破碎不堪的尊严重新再拼凑起来。
这个老公至始至终都没有在电影中露脸,反而是作为意象般存在,那么:一个一无所有带孩子的中年丧女,如何才能翻盘呢?
伊丽莎白给自己一直收听的深夜电台节目“巴黎夜旅人”写了求职信。
1980年代的法国,密特朗刚当选总统,社会发生着改变,深夜电台还在给人以慰藉。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的职业理想也是成为一名深夜电台的主播,和大家相伴到黎明的那种。
恰逢有员工离职,节目负责人兼主播就破格录取了她这个高龄且毫无工作经验但可以马上入职的忠实听众,从电话接线员做起。
好古老的职业种类,现在每当出现这个词都会立刻想到电信诈骗。
这个节目不仅仅是她的一个工作,更是她重生之路上的一个灯塔。
在这里,她的每一个夜晚,都被不同的声音和故事所填满。
她学会了倾听,也学会了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当然,说没有压力也是假的,伊丽莎白每一天都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行。
会因为接错电话而被骂;生物钟彻底颠倒,熬夜是常态;和同事滚完床单后,以为是一段彼此认可的崭新关系的开端,却在邀请对方进一步发展时被告知现在还没有做好迎接下一段感情的准备,呵,原来是被白P了。
也是,运势低沉的时候,做啥啥都错。
关系紧张的三口之家此时突然闯进来了一个无家可归的Talulah。
她像是巴黎夜空中的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闪耀。
这样一个年轻、孤独、却充满魅力的女孩,看似是她被这家人救赎,但无形中却成为了这家人重构情感的关键纽带。
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庭,一个母亲的故事,更是关于生活,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失去中找到自我。
生活的变好,往往是在某一个你不自知的时刻突然发生的。
伊丽莎白从一名接线员有了第一次做主播的机会,开始和听众互动,对外公开介绍了自己;遇到了一位愿意接受残缺乳腺并发现其美丽性感的男朋友,真爱的出现滋养了她;和儿女之间的关系缓和后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一家人从没有像现在那样心连心。
一切都慢慢好起来,所有人的人生又重新被点亮。
我一开始想象的生活不是这样的,但我们还是尽力去热爱它了,不是吗?
伊丽莎白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用她一贯温柔的语调轻轻柔柔说出这句话,霎那间我情不自禁地落泪了。
日子那么苦,但还是在日复一日坚持着,这就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吧。
希望总是存在的,它就藏在每一个看似平凡却又独特的瞬间里。
献给那些在夜色中迷失、又最终找到自己的灵魂。
沪上50万粉丝人气公众号“上海智慧出行”主理人。
前车圈女公关,现全球顶级奢侈品集团公关。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低谷期,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
我们都希望能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身上找到一丝温暖,哪怕这只是短暂的。
人们总是渴望这一点点的温暖。
这部法国电影,并没有过分强调法式的浪漫,因为它讲述的是生活,而并非全是爱情。
这部电影描绘了生活中每个被生活压迫,却依然独立热爱生活的人。
尽管生活有时一团糟,但只要心中有热爱,有温暖自己的光芒,生活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
妈妈离婚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儿子是高中生,对未来还没规划,但有自己的热爱。
女儿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妈妈曾是全职主妇,没有工作经验,为了照顾家人,她出去找工作,虽然一开始不容易,但最后成功找到了,还带回了一个和儿子同龄的女孩。
尽管家庭依然节俭,妈妈还是对这个女孩伸出了援手,她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
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事物,哪怕只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因为他们热爱,所以愿意全力以赴,开心地生活。
看得出来,导演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他能拍出这么有生活气息的电影。
影片的构图和画面感都很棒,剧情都是平凡的小事,但背后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值得一看。
这么一部佳作属实没想到,电影的中文名字也起的相当哇塞,《巴黎夜旅人》,相当贴合电影的情节和内容,梦想成为诗人的儿子,积极投身运动的女儿,午夜电台接话员的自己,当然还有那个流落街头的塔鲁拉……主角伊丽莎白人到中年却突遭变故,疾病的摧残和丈夫的背叛,让她的人生支离破碎,每当深夜她靠在玻璃窗抽烟的时候,那迷离深邃的画面感,带给观众相当大的震撼,是呀,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失魂落魄,但是天亮之后却依然要面对生活,也许这个时候遇到一个人能够抚慰你的内心,让你重振精神,但是如果没有,也依然要重拾生活的信心,要相信:人生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收获好运!
整个电影的画面穿插了很多80年代法国的实拍影像,虽然与电影本身的影像有剥离感,但是却无缝衔接在了整个故事里面,丝毫让人感觉不到唐突,再加上电影采用的舒缓但是又迷幻的电影配乐,整个故事犹如人生一样平静如水却又色彩斑斓!
太喜欢这个feel了!
牛逼的电影总能在不经意中打动你……
上映于2022年柏林电影节的《巴黎夜旅人》(Les Passagers de la nuit,2022)是Mikhaël Hers导演的第四部电影长片。
回顾他过往创作的电影序列,我们会感受到Hers一直以来对城市空间中流动人际关系的细腻观察。
《夏日感悟》(Ce sentiment de l'été,2015)刻画了一个女人突发疾病死去后,她的男友和妹妹如何各自游走于柏林、巴黎、纽约三个城市空间当中,试图从创伤中走回到活的境地。
《阿曼达》(Amanda,2018)中一位单亲妈妈在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中遇难,这一次试图摆脱创伤的是她的弟弟和女儿。
此种“现代人的心灵疗愈”,在《夏日感》中是通过流动的城市空间及其间“陌生人”的松散联结达成的,在《阿曼达》中则是通过因创伤而更加紧密、团结的家庭和民族情感达成的。
相较之下,《夜旅人》似乎处理着同一个母题,但却放弃了疗愈这一议程,转而试探一个更暧昧、混沌的议题:流动。
《夜旅人》所呈现的人际关系的质感不像《夏日感悟》那般游移不定,也不如《阿曼达》那般残破但紧密[1]。
虽然其观察主体大体仍然是家庭,但却是一个即将飘散的家庭:在1984年的故事中Elizabeth与丈夫离婚,在1988年的故事中一家人需要从高层公寓中搬出,Elizabeth找到了年轻的新男友,两个孩子也都已长大成人。
而地理空间上与公寓[2]隔着塞纳河对望的电台,与之形成了一组含蓄的互文关系。
在公寓Elizabeth独自抚养着两个与自己渐行渐远的孩子,在电台她负责将全然随机的陌生人接入“天涯共此时”的深夜电台。
广播中的短暂相遇与家庭中的渐行渐远,构成流动性吊诡的两面:在未名的人潮中我们找寻温暖,在深切的亲情中我们体验疏离。
Apple Map当中主要外景的相对位置如果在这样的空间同时是关系结构中安置我们的人物,我们会发现两位主人公Talulah与Elizabeth之间形成了一组张力:她们是唯二在电台和公寓当中都出现的人物,只不过Elizabeth的身份是确切的(员工和妈妈),而Talulah的在场是短暂易碎的——如果说E是安置和交代所有角色身份的枢纽,T就是游走其间于的“Dark heart of the film”[3]。
若要尝试略作阐释,我们不妨说Talulah代表着人们心中对未知与冒险的永恒向往,Elizabeth背后则是我们在认同、身份、归属感之间的挣扎和努力。
而在影片中,1984年T在E刚刚离婚时安慰她说“男人都是傻逼”,1988年E接纳和照顾了染上毒瘾的T,她们二者间的关系是完全对等的。
夹在未知与归属之间,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样态。
以Talulah的忽然到来与不辞而别为起始,《夜旅人》两次用生活的横切面描写了其间艰难而危险的平衡状态。
Matthias的爱是T两次离开的原因:第一次在与他做爱之后,第二次在他告白之后。
最后离开时她留下的信中说:“我有许多话像跟你说但我不能。
有时候我觉得任何我碰到的东西都会被我毁掉。
”另外一个直接的表达是这一桥段之前,Elizabeth、Judith、Matthias、Talulah四人饭后在客厅的相拥。
在这个似乎亲密无间的家庭时刻,镜头给到E和M眼神交流的特写,背景音乐是经典法语老歌《若你不复存在》(Et si tu n'existais pas,首次发行于1976)。
从Talulah和Matthias的关系出发,我们恰好可以进入影片另一条线索的讨论:对视听媒介的运用。
影片前半,Talulah带M和J去Escurial[4]看电影。
一个面对银幕拍摄的影院全景之后紧接着一组对观众和电影的正反打——当然,对电影的拍摄被转化为了电影片段本身的剪辑。
他们观看的电影是侯麦的《圆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
很显然,片中Octave和Louis的关系正是Talulah和Matthias的关系的隐喻。
那种超出朋友关系的暧昧,一面是Louis/Talulah轻盈神秘的女性气质,一面是Octave/Matthias夹杂着嫉妒心的克制爱恋。
事实上,Talulah这一角色的造型设计本身就是以饰演Louis的女演员Pascale Ogier为灵感来源的。
[5] 剧情中1988年第二次在Elizebath家落脚之后,Matthias就向Talulah提起Ogier三年前的突然离世。
接着,他们去看了Ogier和她妈妈Bulle Ogier主演的作品《北方的桥》(Le Pont du nord,1981)。
在这部以巴黎为游戏舞台的悲伤喜剧中,Pascale所扮演的Baptise正对她妈妈扮演的Marie说:“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三次,是宿命。
”而类似的“遭遇”,在《夜旅人》中只出现了两次。
《夜旅人》中的《圆月映花都》 00:34:17
《夜旅人》中的《北方的桥》 1:22:01迷影桥段里的互文与致敬也并非视听媒介在《夜旅人》中起到的唯一效用。
更沉入影片纹理的一个方面是媒介对历史记忆的刻写。
在柏林电影节的采访中,导演提到拍摄这部影片的一个初衷就是回到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巴黎,捕捉那个时代的声音、色彩和原初感受。
那么他实际是怎样处理影片的“历史性”的呢?
对于影迷观众而言,可能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便是作为影迷的Talulah所引出的电影院桥段。
《圆月映花都》不仅本身是一个内部自足的文本,同时也标志着1984年这一历史时间。
而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在Escurial墙上的海报看到同一年上映的《德州巴黎》(Paris,Texas)《小精灵》(Gremlins)、《莫扎特传》(Amadeus)、《鸟人》(Birdy),以及1983年上映于美国的《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
[6] 当然不止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另一个铺陈全片的媒介是其时由英美流行开来的Rock、Punk和Indie Pop音乐。
[7] 值得一提的一个镜头是88年Talulah去当群演时得到推镜头特写的那块场记板。
其上所写的“A Day for Destroying things”并非许多解读所言是对美国文化的嘲讽,而是英国著名独立音乐厂牌Sarah Records于1995年在出完100张唱片后主动结束自身生命的宣言。
场记板中导演和摄影师两栏所写的Clare Wadd和Matt Haynes正是Sarah Records的两位创始人,而制作方Shadow Factory则是SR在1988年发行的一张选编专辑的名字。
[8] 其实无论是在26岁生日前一天突发心脏病离世的Pascale Ogier,还是笃信Live fast Die young的Sarah Record,都是导演调用作为文化符码的视听媒介所编制出的80年代印象。
当然,也不要忘记桥底那些顶着Mohawk发型穿着铆钉皮夹克的人,不要忘记夜店里妆发狂放的女性和异装男人。
这些短暂的到临提醒我们,那曾是一个在流行文化上狂飙而逆反的年代。
夹带私货的场记板 1:35:00
Sarah Records的告别宣言更直接的媒介戏码是穿插于1.85片比的画面之间那些1.37的胶片影像。
实际上,在2021疫情年以来全球电影的怀旧气氛当中,Archival Footage的调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太鲜见的手法甚至是反思对象。
[9] 《夜旅人》中大量描写巴黎夜景和行人活动的3秒空镜,一部分是老电影和导演收集到的私人影像,还有一些是摄影团队用16mm Bolex拍摄的做旧画面。
如果说前者是用旧媒介拍摄过往人事的“真”历史,那么后者就是用旧媒介拍摄当下人事的“以假乱真”的历史。
在其余镜头中,那种包裹一切的柔光更是强化了整体影像的梦幻感。
这种联通历史与现实的媒介技法,其实从取景当中也可见一斑。
这个需要处理年代感的故事没有一刻与巴黎那些遍布全城的历史建筑和雕塑发生联系,反到发生在一个高度规整的现代化街区。
影片中少有的外景镜头,几乎都是在巴黎15区的Beaugrenelle商业中心附近拍摄的。
包括河对岸圆形的法国广播电台、红色的Novotel Paris酒店、以及高度现代化的商场本身分别在1975、1976、1979年先后落成,包围着它们的住宅区是极具时代特色的野兽派(Brutalist)建筑[10]。
而这正是Elizabeth一家生活的社区。
Hers将城市巴黎的如此一隅作为故事的舞台,对于80年代而言是一种太过新潮的合理,但对于40年后置身高层商品房那些观众们而言何尝不是心有戚戚焉[11]。
这些超越人事代谢的城市建筑,正是《夜旅人》联通历史与现实的另一载体。
1:19:58-1:20:00
1:30:08-1:30:11
谷歌街景中的Beaugrenelle周边街区不过我们同样需要意识到的是,影片的剧情其实并不依赖于那个特定年代而展开。
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叙述,仅仅依托于人物行踪与几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绞合而得以呈现。
在这个方面,热衷政治的姐姐Judith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设定。
我们看到影片一开始出现在银幕左下的“10 Mai 1981”,正是密特朗正式上台、标志左翼政党在战后法国的首次执政的日子。
而在影片后半,Matthias首次参加的那场总统选举投票,发生在让密特朗实现历史性连任的1988年。
此种“左派”氛围之外,唯一一个民族国家时刻是法国承办且夺魁的1984年“欧洲杯”。
这是通过游泳馆中电视转播前少年们的欢呼呈现的。
Matthias第一次投票 1:29:38 在这个意义上,法国媒体所概括的词条“家庭编年史”似乎足够恰当——这毕竟不是一部关于集体记忆或宏观历史的剧情电影。
出生于1975年的导演自己也在采访中提到,一个孩子对他成长于其间的时代能有什么样的感知呢?
他和82-88年的联结,事实上是通过当时的小说、专辑、电影实现的。
这对于我们理解影片的艺术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提醒:它在尝试捕捉和追索的,不是80年代巴黎的历史,而是某种媒介拼接而成的“文艺史”。
这或许不是真实的历史(无论这一概念是否有效),但却是真实的记忆。
这种模糊了历史感的历史性与片中人物若即若离的互动关系叠合在一起,形成了影片飘渺游移的气质。
或者说,借助看似以历史性/年代感为目的视听营造,Hers补足了剧本与人物的创作当中那些隔膜和无力的部分。
这种描写的笔触,令人想起Modiano的文字。
实际上,Hers的长片处女作《记忆的小巷》(Memory Lane,2010)正改编自Modiano的同名小说。
在他们笔下,当代人彼此遭遇又分离的人际关系网络编织成为了巴黎这个超出任何一个人控制的城市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夜旅人》的剧作和描写是Hers作品序列中最接近答案的一部——那些对失去、隔膜、漂浮、无能为力的焦虑和不安,归结成为平和与隐微的情愫。
又加上梦境生发的夜晚意象,遭遇与记忆似乎是真,但又不必发生过。
人物们的流动本身构成了彼此生活的支点,那些亲密温暖的,无论是我的还是不是我的,都坍缩进短暂的一瞬,“就像被留在房间里的旧镜子上的那些脆弱的阴影”。
[1] Sandrine和David是爸爸带大的,Amanda则再也无法与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和母亲一起生活。
甚至,Léna的父亲也没有在影片中出现。
[2] 需要注意的是,占据影片很大部分时长的公寓,其实是在Zénith de Caen搭建的棚里拍摄的,窗外其实啥都没有。
此外这也是Hers第一次采用棚拍。
[3] 导演在SensCritique的采访中语,我不懂法语,这里用的是youtube自动翻的英文字幕。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片中两次出现的Talulah肖像与巴黎地图叠合的影像。
00:01:18
1:18:09[4] 这是巴黎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
[5] 导演在SensCritique的采访中称Talulah是对贯穿影片始终的Pascale Ogier的灵魂映现,(“an echo of this ghost of Pascale Ogier who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film”)。
[6] 如果要抠其实这里1988年Talulah在Escurial工作时给到的售票柜台的镜头有点穿帮。
虽然换上了一张《德州电锯杀人狂》的海报,但旁边Escurial Ranorama的海报还是84年那张。
[7] 实际上,前文提到的Et si tu n'existais pas,是全片使用的唯一一支法语歌曲。
[8] 场记板上的日期一栏写的1987年2月22日,我尚不清楚是否有特别含义。
不过1987年是Sarah Records创立的年份。
另外“Shadow Factory”其实在《夏日感》当中也cue到了,是纽约一个酒吧&livehouse的名字,可见导演夹带私货心之深重。
[9] 最好的例子大概是《法比安》(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2021)中30年代德国的幻影。
《晒后假日》(Aftersun,2022)对家庭DV作为记忆媒介的探讨也令人印象深刻。
[10] 其特点包括粗粝的材料、重复出现的模块化元素、暴露在外的建筑内部结构以及隔离行人与交通的“空间街道”等等。
[11] Matthias和Carlos用望远镜看对面楼客厅的场景,令人想起山户结希在东京丰洲拍摄的《热情花招》(ホットギミック ガールミーツボーイ,2019)。
展现80年代巴黎中下层的生活,估计能打动对那个年代有感情的人
4.5星。好怀旧啊,居然让我对住在巴黎有些神往了。给巴黎的情书。家庭关系及其它衍生关系处理得很细腻。这样的妈也太温柔了。
只有我看不进去是吗
真的非常·没意思。甘斯布的角色依旧是悬浮的,就算住在13区的HLM里,还是如梦似幻的巴黎女人。想要诗化巴黎,好呀,但别为了怀旧而诗化。
节奏、音乐和氛围都蛮好。年轻的爱总那么有火花,刚出场就能牵动人心。Charlotte可能是最有少女感的阿姨,母亲演得挺真挚朴实的。
形式大于内容,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
影院二刷 竟然還能大加分 尾聲還不小心流了兩滴淚 為什麼每個人物都這麼豐富又善良 外景又一如既往那麼美 謝謝寶藏導演 我在這裏七年的最後一晚在這麼美的電影裡度過 我很開心
80年代的法国看起来不错
有强度很高的情感的流动,是能拓宽人的情绪感受力的电影,所有的画面色彩和配乐,都在细腻地与情绪相贴合。一开始描绘的电台工作,尤其是这个母亲有一种通过言语把情感表达清楚的能量。即使只有琐碎的日常,但一个人在他人眼里就是碎片,惊鸿一瞥,短暂相逢,未必有长久的婚姻,子女也会离开,未必会永远住在一间屋子,也未必每一份爱都有回应,要适应这种人生的无常与流动,夜旅人,在碎片中尽全力,这些角色有着分享爱的能力,给每一份意外闯入一份真心,即使生活不尽然如想象,我们还是尽力去热爱它了。
2022-06-07 深夜电台、戏院、暗室。长夜入日行。
电影有一种浪漫温柔的气质,只有法国人才能赋予这种独特的质感。但还是有年代与国家的隔膜,因为不了解。如果故事是发生在中国早期政治有些波动的年代,我会感兴趣的多的多。个人对于自我,之于社会的焦虑与迷茫是共通的,不同的时代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
那时收听电台节目的不止是夜车司机,通勤忘带书只能读火车票的退票法则。可以在任何室内空间点烟,也能随时拿出黑胶唱片跳舞。被迫要面对社会的母亲,坐在被迫要面对未来的儿子后座。在城市里游荡的女孩,随在青春里游荡的男孩坠入水中。白日瞬光也止不住永恒,那间居所住过四个人,尽管终将成为过客。
很舒服的电影,是不喜欢家庭/亲情片的人(比如我)也能接受的家庭/亲情片。看到他们进电影院银幕上放是侯麦的电影,那一刻我真的好开心好开心。
既有亲近的个人生活视角,又穿插点染着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政治史。关注中年女性、聚焦电台媒介当然值得支持,可对困难与挫折的弱化淡化空化消隐化处理也让全片显得过于糖水了,人物塑造同样不够深入立体。摄影与色彩搭配相当亮眼,但过多的滤镜也使影片更加虚浮空乏了。对老旧档案影像的拼贴置入虽然一定程度上复刻出了时代感,但终究不够真实有力。致敬侯麦与文德斯固然可爱,但这种零敲碎打仅仅只是停留在了最浅层、符号化的迷影上。影片也恰是由此跌入了后现代式怀旧的窠臼之中,它“看上去很美”,却缺乏反思,不再真实。(6.0/10)
独立的人格,纽带就是心灵电波。
演的细腻且真实一部纯粹的电影
Hold it in, let's go dancing, I do believe we're only passing through. (soundtrack 也太美了
配乐、摄影、巴黎角落。
又是勾引人去巴黎的电影,温柔甜蜜有一点点伤感的巴黎美人儿,包裹在迷幻的烟雾和乐声中,,,刚看了房价,今年暑假左岸附近的旅馆已经涨到了800欧元一晚,生气😡
原来迷失也可以令人感到平静和笃定,原来孤独也可以如此踏实和享受。电台,音乐,电影,文字,陪伴,畅聊,还有爱,这一切温柔又宁静的元素,都恰如其分地融合着巴黎的夜。他们并不期待永恒,因为那样的时光已经足够饱满且坚定,如同清晨的阳光毫不避讳地洒进落地窗,直到后来他们的故事就成了往事,我们每个人都会如此。真的是好舒服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