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
时间设定在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地点在罗马,视角是小孩视角。
片头从方形画幅的战争/轰炸纪录片、罗马受轰炸的新闻报道声,接到小男孩们在街道上玩耍。
小男孩/片尾的老人旁白开场-友谊诞生。
战争环境下,小孩受到法西斯的影响,崇拜英雄主义。
一个小男孩是犹太人,三小只出发去解救他;另一边纳粹士兵/哥哥和修女一起去找他们。
在今天拍80年前,用了火车铁轨作为主场景。
公路片,两拨人,年轻人、小孩子,在路上的团结、争吵、互相帮助。
结尾两路人汇合,小孩用弹弓、照片救大人。
尾声,小胖上火车,待着幻想走向未知的死亡。
纳粹的暴行,罄竹难书。
升华。
中间穿插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农民、乡村酒馆、饥饿的平民等等。
结尾,老年夫妻回到火车站,回首过去。
直视镜头的定格,在轻松温暖的基调中,询问观众是否忘记了过去的痛苦。
看了这个片,很直观地理解了为啥意大利人一打仗就投降哈哈哈。
凡事都不太认真。
小胖跑进来打断会议、合照,这要放在集权国家,压抑的氛围不会培养出天性烂漫、活泼的孩子。
比起打仗,弟弟更重要。
比起国家的胜败,个人最重要。
跟《罗慕路斯大帝》的主题呼应了。
也确实应该如此,为了宏大目标而牺牲不值得,反对暴力。
结尾,从故事中的新的车站,转场到现在老旧的车站,应该是先拍旧的、再翻新/拔草。
如果结尾小胖没有上火车,这个片格调就升不上去了,就会成了看似为了救犹太人,实际出门旅游去了的片子。
小孩一起出门冒险,是非常好的题材,很能打动人。
以后尝试写一个。
关于战争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友谊、成长和失去的故事。
开始就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几个小孩在阳光明媚的意大利乡间玩耍,天真无邪,对战争一无所知。
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也是这样无忧无虑地玩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残酷的事情。
小胖是个将军的儿子,他总是自豪地说自己是个"法西斯"。
可是当他的犹太朋友被带走时,他却毫不犹豫地决定去救他。
小孩并不懂什么是种族、什么是政治,他们只知道友情的珍贵。
这种纯真的友谊让人感动。
电影里还有一条成人线,讲的是一个军官和一个修女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
这条线虽然不是主线,但是却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温情。
我特别喜欢那个场景,
军官问修女:"如果我不是快要死了,如果你不是修女,我可以约你出去吗?
"修女回答:"我会答应的。
"这段对话虽然简单,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战争年代里那种压抑的情感。
整个电影的节奏很轻快,有很多搞笑的场景。
比如说小孩偷鸡蛋吃的那段,还有他们在路边乞讨食物的情景,都让人忍俊不禁。
但是在笑的同时,我的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因为我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些看似轻松的冒险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就在我以为这会是一个欢乐的结尾时,电影突然来了个急转直下。
小胖为了救他的朋友,毅然决然地登上了那趟开往集中营的火车。
当车门缓缓关上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人狠狠地揪了一下。
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时刻。
结尾让我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同样是天真无邪的孩子,同样是残酷的命运。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给我的冲击更大,因为它用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欢乐来衬托最后的悲伤,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强烈了。
在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孩子正在经历这样的事情?
在巴勒斯凌、在乌克兰、在叙利亚...他们是否也像电影里的小朋友一样,在战火中失去了童年?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它不仅夺走了生命,更夺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快乐。
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和平,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长大,而不是像电影里的小胖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做孩子的机会。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但它更多地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军官和修女之间克制的感情,都让人感受到了希望。
或许这就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这部电影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笑过,也让我哭过。
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思考了很多。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人性课。
追剧直达:电影咖啡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8.12023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克劳迪奥·比西奥 /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Vincenzo Sebastiani这部电影背景是 1943 年的意大利罗马。
那时候战火纷飞,但有四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还在玩着战争游戏,并且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有一天被德军带去了犹太人隔离区。
🌟剩下的三个好友,通过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的关系,知道了他的所在。
他们决心穿越意大利,来一场“英雄救友”!
这部片是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的。
它通过儿童冒险喜剧的形式,还有孩子们天真的视角,展现了二战对意大利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在全球冲突肆虐的当下,这部电影更具现实意义,真的发人深思!
原本以为是没什么看头的无趣电影,但越看还越有意思,家境不同的四个小孩结下的友谊,不知背后道理的模仿成人的世界,但就和片头一样,虽然模仿纳粹要制裁犹太人,但犹太人又做错了什么呢?
小孩一想也有道理,还是继续做朋友,用小孩的世界向我们道这个世界本来该有的面貌——一切应该是和谐有爱的。
让我觉得讽刺的是纳粹军官的儿子最后上了火车前往集中营,而这个方案却是他爸爸想出来的,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了受害者,小孩不知道列车驶向何处,以为拿着象征权利的照片可以再次幸运的躲过一劫,他只是想去救自己的朋友,这是最讽刺的,但这个结果也很合理。
影片里的还有两个大人,一个是纳粹军官的儿子,以为是英雄,其实只不过是披着英雄幌子的逃兵;还有修女,这两位的设定也很有意思,在旅途中突破了当下的刻板印象,慢慢袒露自己的心声,军官不再骄傲,从不尊重修女到会保护修女,如果不被当下环境影响,不生在那样的家庭,或许也是一名优秀青年;修女也在旅途中打破束缚,脱去外衣后不再相信神,因为神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
四个小孩,两个大人,小孩依旧纯真且勇敢,大人们的形象也冲破束缚,挺好的一部影片,值得一看 。
个人浅薄之见
战争只有在你输掉时才是坏的 War is only bad when you lose.您的军队在阳光下消融如雪The best thing in life is freedom. 自由是最好的东西 你数学很差 不 我不差 我从来没有过让我去买东西的父母 我不知道东西的价格 你为什么不早说 我感到羞愧 我喜欢去执行任务 长大后我想成为英雄 那算一份工作吗 现在不是 但和平时期是的 如果你想救一个朋友或是亲属 就呼叫我并付钱给我 我想找个工作 在那里我能见到很多人并环游世界 像邮递员吗 有何不可 孩子们怎么可能不想家 估计他们不是很喜欢家吧 拜托 他什么都不缺 那他为什么要逃跑 你最后一次和他玩儿是什么时候 我不仅仅是指你的兄弟 而是旺达也是 你越是强调 就越是让我想看 教会让我们犯罪 主啊 宽恕他们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们很清楚 这才是问题 上帝的路是神秘的我是个士兵 我学会了与死亡共处 你喜欢吗?
当他们给我一套法西斯青年团制服时 我感觉法西斯的勇气在我血液里流淌 现在制服没了 所以我又变成了胆小鬼你们两个都是混蛋 所以说你们可能是好士兵 You're both assholes.So maybe you're good soldiers.上帝希望孩子们幸福
某种意义上的公路片,两条线并行,三个孩子在前,哥哥和修女在后,两边不同的经历也呈现了当时不同人民对法西斯的不同看法,在找寻犹太好友的路上以孩子的视角呈现,孩子们故作严肃但实则纯真,闹出不少笑话与闹剧,但随着历程的深入,他们看到了被枪杀的犹太人,对他们毫无怜悯的农家,经历战争而陷入困苦饥饿窘局的人家(孩子们把自己的小鸡肉块给喂奶的妈妈太高光了)以及被押送上火车的犹太人…似懂非懂中恐惧与良善并存,也因为这种似懂非懂和对获得肯定的期盼,伊塔洛希望用自己的秘密证据解救好友,踏上了前往集中营的火车…在另两个孩子的崇拜欢呼中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英雄主义。
在全程轻松欢快为主的基调下尾声投下一枚重磅炸弹,让观众的心瞬间沉入谷底。
我们知道这一次他无法像成功解救哥哥一般解救好友,并且也无法解救自己…这结尾让人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再怎么向孩子们遮掩屠杀犹太人的罪过,粉饰法西斯的强大与不可摧毁,也无法阻止真相的来临,甚至得用他们自己的生命来体会…也从那一刻起,再没有懵懂的孩子…不论是牺牲的两个孩子还是目送悲剧发生余生活在自责与想念的另两个孩子…
在微光偶然发现的电影 影片的画面犹如一幅幅精美的意大利风情画,从古老小镇的石板路到阳光斑驳的校园角落,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故事的展开搭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迷人的舞台。
孩子们的表演自然而纯真,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成长的渴望以及面对变化时的迷茫与不安。
主角们在面对学业压力时的焦虑神情,在家庭中与父母产生矛盾时的委屈模样,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推荐指数:4.5星本来以为是二战以孩子视角为主的一个喜剧片,大意是四个孩子在二战期间结下友谊,但其中一个孩子是犹太人家庭,“不出意外”被送往集中营。
另外三个孩子为了搭救他,穿越意大利前往德国的故事。
但结局大反转,这并不是一个温情、有趣的故事,而是一个悲剧,且发人深省。
首先,四个孩子也是来自不同家庭,有意大利军官家庭的孩子、有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有一个可能是背叛者父亲的儿子。
不同背景,对于战争都有不同的理解。
但在当时这些孩子的眼中,法西斯主义是唯一的正道。
他们认为,他们的朋友即使是犹太人,如果也是法西斯主义者,依然可以做朋友。
可见,在孩子的心中,他们不完全了解何为“法西斯”,什么又是“盟军”其次,另外一条比较轻盈的线是军官孩子的哥哥和修女沿途找这几个孩子。
这条线的指向是反战。
关于反战,有一句话印象很深:“我不喜欢英雄,我更喜欢逃兵”最后,我在电影里还看到了“守护”。
四个孩子中有一个小女孩,她就是那个孤儿。
但另外一个在爷爷的抚养下长大的小男孩说:“相比于孤儿来说,我的父亲背上背叛者的名声,比一个孤儿更痛苦!
”女孩抱住了他。
也是在这天晚上,军官孩子的哥哥因为长途奔袭,腿上就上复发,导致高烧,修女抱住了他,也守护了他一晚。
这一点上,电影很好地交代了女性的力量,她们和男生一样坚强,关键时刻不拖后腿,不掉链子。
战争是残酷的,人性是复杂的,但我想说,有时候,靠着那种简单和生存的本能活着,可能不会那么累,也会少一点负面。
从儿童视角讲述二战故事的电影并不少,比较经典的作品比如1997年《美丽人生》和2008年《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这一类都是通过儿童的角度,以低身份的视角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这种“低身份”包括作为受害者的儿童的三观和理解能力,对成人世界和意识形态的错位认知,以此来表达反战思想。
而这部电影用了另一种更有趣的叙事角度来表达战争对儿童的影响,且这种隐含的持久的影响造成的冲击力在电影的结尾爆发,彻底改变了他们从前的世界。
故事发生在正值二战的意大利罗马境内,四个身份迥异的小孩撇弃身份偏见,饱含天性地玩在一起成为兄弟团,然而其中一个犹太人小孩家庭在一夜之间被转移到集中营,剩余的三小只决定凭着一张简单的手绘画沿着铁轨去拯救他们的小伙伴。
如果这趟旅程没有肩负这一“使命”,那整个过程的快乐和有趣都真正反映孩子们淳朴和天真的人物性格:一顿就解决了为路上准备的所有食物,自信喝死潭水遭罪拉肚子,走累了扭头像回家,所幸遇到经过的火车借路继续前行,
本来打算吃掉偷来的鸡,又给鸡命名以此鼓励大家坚持,恰巧遇到一个窘迫的家庭,和这家人把鸡分着吃,晚上躲在帐篷的三人被外面的狂风吓得惊魂失魄,小胖子的青蛙制服被抢走,暖心的小伙伴们用餐巾缝制新的制服,让小胖子司令重整状态。
但拯救小伙伴,远不止三小只认为的那样简单,正如在后面一直追赶的小胖子的军人哥哥和修女,他俩就如一双无形的双手在试图抓住逼近真相的三小只,让他们重新回到被裱上色彩的童年世界里,而真正存在这个成人世界的,只有前往集中营的单程票和路边的尸骨,导演不忍心破坏三小只的美好世界幻想,只出现了唯一一幕血腥的场景:穿过隧道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刚被枪决的男性。
我们无法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严重后果,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世界无处不在的纳粹思想,小胖子引以为傲的意大利军官父亲,同时仰慕着自己的军人哥哥,希望自己也能像哥哥一样拥有一枚象征勇气的勋章;卷毛小弟的父亲因为参加社会革命下落不明,他困惑于自己的连带身份,又想通过找回伙伴获得原谅和认可;而小女孩期待着拥有自己的家庭和伙伴,基督教宣扬的爱与和平让她成为伙伴隔阂的粘合剂。
导演从未嘲笑过孩子们的纯真和勇敢的行为,反而处处在讽刺成年人和这个世界的颠倒:开头德国军官批评意大利这个盟友拖后腿,军官哥哥和修女被意大利军误抓且差点被处决,好在小胖子拿出“秘密武器”——一家人与德国军官的合影照,才让这场闹剧终结。
原以为这场冒险会在两位成年人的带领下回到罗马,然而整部电影最大的反转就在最后的10分钟,三小只看着停靠的一辆前往集中营的火车,重新燃起了拯救小伙伴的希望,而小胖子自信满满使了个眼神,随后眼见他混入了列队的犹太人里,成功踏入火车后,三人兴奋的对视和呐喊,手里揣着的合影似乎成了他们即将胜利的“秘密武器”,在两个小伙伴的注视下火车缓缓启动,驶向这群犹太人和小胖子的生命终点。
这一幕的出现,彻底的撕裂了整部电影透露出来的童话底色,没有余地的跨越了童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界限,此刻所有曾存在于三个小伙伴心中的纯真与美好都裸露出原本的模样,那些他们一直坚信和以为的真理和正义都荡然无存,电影所嘲讽的依旧不是他们的善良和天真,而是怜悯他们活在一个颠倒黑白是非对错的世界,心里仅存的那点简单的社会逻辑在巨大的无情规则齿轮下,瞬间被瓦解和碾碎,正如片名《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他们最终被迫接受和陷入真正的世界,成为一个与世界共沉沦的人,望向无尽头的轨道另一边,永远不回头的火车。
人生的旅程,从懵懂到知晓,成长,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事件。
告别无忧的童年,需要经历哪些事情,才会让我们明白现实社会的阴暗面。
是什么事情推着我们向前,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从天而降,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面对成长,去接受与我们认知不同的世界。
伊塔罗生活在二战时期的罗马,哥哥是从战场上下来的“英雄”,父亲是罗马的将军,在这样的家庭,他知道的“法西斯”是勇敢的象征。
为摆脱自己的胆小懦弱,得到父亲的认可,他与好朋友在罗马城里扮演着战争的游戏。
虽然卡里多是一个犹太人,但在伊塔罗的认知里,把高个金发的卡里多划分为雅利安人也是可以的,由此他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和对方做朋友;得知卡里多无法改变自己身份,他对犹太人的排挤体现在好朋友的父母身上,即便里卡多家有好吃的甜点,他也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直到有一天,卡里多再也没有出来玩耍,得知对方可能被送到德国,为了救出好朋友,三个小伙伴决定去营救他!
孩子的世界单纯而美好,他们凭着一腔热血,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前行。
离开大人庇佑之后,他们才懂得世界有多么的可怕,比如:300拉里,只买回来一块面包和一个鸡蛋,明明一个成年人一顿饭只需要20拉里。
他们从村民手里抢到一只鸡,却因为不会杀,而将它养在身边,后来又去打劫农户的时候,对方比他们还要穷,母亲连奶水都没有,农户把鸡杀来吃了,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多给了年轻的母亲几块鸡肉。
两个孩子还把自己的鸡肉分给母亲。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他看到的,学习到的,都是他生活的环境教给他们的,只有离开这个世界,才会知道外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些事情教会孩子坚强和勇敢,成为他们的护盾,在奔赴自己理想的时候,披荆斩棘。
伊塔罗的世界是“法西斯”的世界,它告诉伊塔罗要有男子汉的气概,却无法告诉伊塔罗,一起生活在罗马城里的玩伴为什么会因为种族不同而成为敌对方;他也不懂,为什么卡里多愿意和他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法西斯战士,却得不到认可。
究竟该以什么来划分事件的不同呢?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结交朋友呢?
是以肤色,种族来划分吗?
是什么让我们在一夜之间成长!
是独自去异国他乡求学、工作的经历?
还是初为人父人母的责任?
也或者是父母的离开,使我们缺少回程的方向?
它们是现实狠狠砸下来的那一拳,它告诉我们,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瓦达是一名孤儿,由于她的年纪已经大了,领养孩子的夫妻都会刻意地避开她,这使得她渴望父母的愿望无法达成,她在前往德国的途中,守着修道院给予的教诲,却无法抵挡未知的恐惧,夜晚,她不得不跟着男孩子们一起住在帐篷里,却又害怕自己名誉有损,无法找到心仪的丈夫组建家庭,并要求同伴保密。
生活啊,会让我们瞻前顾后,害怕承担自己无法负起的责任。
可是,她愿意踏上路去救回里卡多,不仅仅是因为对方送给她的头绳,还因为里卡多一家的友善,让她有了家的温暖。
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需求都不相同,生活不会事事都如意。
即便是身为将军的儿子,伊塔罗吃穿不愁,却依旧仰望着父辈的“荣光”。
他的勇敢,并不需要一件制服来衡量,可我们却往往需要一件物品来为我们指引方向,它可以武装我们,把我们的懦弱藏起来,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
指引伊塔罗的正是父亲送给他的那件制服。
决定去德国寻找伙伴的时候,伊塔罗拿上照片做秘密武器,却无法想象,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从来都是残忍的。
在用照片救下哥哥之后,伊塔罗知道了照片的“魔力”,坚信着自己一直相信的事件,可他不明白,他无法以自己稚嫩的肩膀去对抗整个世界。
他再也没有回到罗马,也许低级的德国军官根本不相信他的照片;也许在途中,他的照片丢失了,送到集中营的时候,被送去做毒气实验;也有可能是火车上无辜的犹太人自顾不暇,根本无法帮助他呢。
谁知道呢,错误的事情扭曲着我们的人性,它会隐藏我们的善良,留下冷漠来面对这无情的世界。
想起一个童话故事:一位老人在海滩上把搁浅的海星丢回海里,一名路过的孩子对他说:你不可能拯救所有的海星。
老人回答:我至少能救我手中的这一只。
正如伊塔罗,跟随着自己的愿望前行,他没有救回卡里多,却让身边的人明白战争的残忍,成长的代价。
在群星之中,我们不是最耀眼的那一颗,却依旧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3.5 电影节没看上的片子,二战期间从罗马驱逐犹太人。结局小胖子欢欣鼓舞的上了火车,向朋友炫耀着他的机智,他们都认为他将见到他们的朋友,并把他救出来。最后五分钟,这大刀把前面一个半小时的喜剧斩得粉碎!想到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犹太每年都资助几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各国的都有,辛德勒名单、集中营的摄影师、一袋弹子、巴黎血色围城、波斯语课,一遍一遍的提醒世人犹太遭受过的苦难,如何如何屈辱,如何如何不容易,如何如何被迫害,一遍一遍的向世人布道。现实是加沙的医院、学校被轰炸,加沙的孩子生活在地狱!
#SIFF 2024 能把二战这么沉重的话题,以小孩的视角拍的这么童真欢快,实属难得。结局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孩子王上了去集中营的车,我想他是这几个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为的只是救回他的犹太伙伴,他的举动显得是那么的鲁莽,又或者是那么的童真,甚至觉得又是那么的勇敢。
竟然用了这样一种轻巧的方式写了个反战片!儿童公路喜剧!穆勒先生果然还是品味绝佳!
结尾过于现实主义,一秒飙泪
我做孩子时候没这么无聊
《伴我同行》悲剧版!
后三分之一很魔幻,结尾也很……一言难尽吧,留白还是很重要的
一场冒险游戏玩得乐乎所以,那么结尾就有多悲凉彻骨,当战争和孩童绑在一起,更加觉得残忍无比。
无法融入,为拍而拍。 差不多的分,感觉不如2016年的德国片《契克》。
孩子之间的友谊感觉不够纯粹…不知道是否是演员的问题…修女是真好看…
生活在意大利的三个小孩,法西斯军人家庭,在基督教堂长大的孤儿,“背叛者”的儿子,踏上了解救被送往德国集中营的犹太伙伴的旅程。照顾孤儿的修女和军人哥哥也在寻找他们的过程中,被误认成是逃亡的共产主义者,面临枪决,好在三个孩子及时赶到,军人弟弟拿出了可以证明身份的与德国军人的合照,解决了危局。然而伙伴尚未被解救,三个孩子不愿放弃,恰巧一列运送犹太人的火车停在这里,军人弟弟溜进了火车,孩子们以为照片是免罪法宝,然而他从再也没有回来,那个犹太同伴也早在他们出发救他时就去世了。而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时刻。
故事节奏轻快,几乎让人以为最后的最后能有转机。蜿蜒的铁路仿佛伴我同行,几个孩子有最好的念想,坚定选择了对的道路,但没有一种童年冒险得以逃脱军国主义。关上了车厢,朋友兴奋地冲他喊“带里卡尔多回来”,谁知童年在这一天死掉
孩子的视角总是十分单纯的,以玩乐为先的他们就算是在战争年代,也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只是战争从来不是过家家,更不是童话,本身就是血腥残酷的,有时候很难想象在那样的年代成长会是怎样的一种创伤。生活最残酷的地方在于,所有过去的事情无法重来一遍,我们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孩童。和平年代的美好是无比珍贵的,现在的孩子们能够尽其所能地愉快玩耍,能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那样的笑容值得竭尽全力守护。
m24121:他确实还是个孩子。模仿不够。
和以前看过的一部还挺像的,哥哥也是纳小将,最后是弟弟代替哥哥上了火车……
孩童视角的反战片,优秀的地方是孩子拍出来是孩子的样子,结尾干脆利落,但没有更多的新意。
故事有趣又有转折,人物形象还可以,但需要再细致
儿童视角的反战片,战争是残酷的,这是再纯真的情谊都无法抹去的。整体比较平淡
作为公路电影也是很差劲的,过于低龄化,在战争残酷的年代儿戏般的情节经不起推敲,只是为了犹太受害论再次杜撰的一个故事而已。现在以色列对周边邻国平民的无差别轰炸和当年纳粹对犹太平民的屠杀又有什么分别呢,可笑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