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辆从旺角开往大埔的小巴,经过隧道的一瞬间,世界发生了变化。
人全部消失了,小巴上的17人成了幸存者,在找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死去,最后在经过一系列的荒诞故事后,剩余的9个人终于逃脱,带着对大埔的恐惧、感伤以及痛苦,去往九龙。
该片的导演陈果,是香港导演中一个异类,一个怪才,他的作品多通过边缘草根的宿命来描绘当下时代种种群像。
敢于调侃政治,他的电影是那么的荒诞以至于那么的写实。
他足够的独立,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作品中不经意流露的诗意像是信手拈来,有一种带有醉意的轻巧,使得影片大放异彩。
他是类型片中的王家卫。
当尔冬升、杜琪峰、彭浩翔也北上发展之后,纯正港片值得期待或许只剩下陈果了。
故事的大概背景是福岛核电爆炸,病毒波及香港,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弄的人心惶惶。
整个社会失序,犹如世界末日。
导演只是以小见大,缩小到一个小巴里的人,审视在这样一场瘟疫发生的时候,人性的原形毕露和残存的光辉及温暖,是在彻底无序的社会形态下,对人性的一场演练,在社会法律、道德伦理都不存在时,对人性的荒诞和混沌一次写实。
这是一部惊悚而荒诞的剧情片,而于普通的此类电影相比,此片中不经意流露出的诗意和故事本身对人性的拷问与演练都使得该片尤其出众。
我想这大概就是有情怀的导演与没有情怀的导演之间的区别。
影片中欧阳伟演唱大卫•鲍威的歌曲,不管从拍摄还是演员的演绎角度都令人叫绝,恍若一场幻觉。
发哥去要債,却被人拖出来,一万块,对方送了橙一袋,他无奈。
坐车去大埔,看女儿。
路上朝窗外吐了一粒橙子,隧道里的车都消失不见了。
电影里时不时出现阿池的潜意识里Yuki飘扬的长发和诡异的笑容,盲辉肩膀上的大刀、红色的雨水、小巴上飘扬的小旗子、每个人最后说的一句话。
都为本片增添了不少诗意的色彩。
当世界末日来临,社会法律、道德伦理都已不存在,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年轻的小伙子飞机昱在大街上强奸丑女,丑女核变致死。
飞机昱发现她的龅牙和假发背后是个美女,就又抬起双腿奸尸。
染上病毒也全然不顾。
当他们的小团体知道这件事情后,一时对于如何处置这个男孩犯了难,女人们一致认为应该刺死他,最后当大家决定一人一刀杀害这个生命时,又都开始互相推让,开始刺的时候又谁都不刺中要害,不想负主要责任。
对人性的描绘淋漓尽致。
这又是一部展现群像的作品,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可名状的情感。
每个人的境遇都极具宿命感,盲辉是到处骗粉的穷鬼,小巴司机是无人关心的小人物,发哥家庭破碎,一事无成,卖保险的神婆想念大埔的妈妈,被老板骚扰的yuki寻求男友的安慰,阿池则是约见自己的女友。
影片还对大陆进行了调侃,发哥说大陆喜欢用简称,春节晚会,简称春晚,神州七号,简称神七,所以他们将片中的青春时代的年轻人简称为春代。
影片最后由春代阿池代替小巴司机开往九龙,在我看来,这是一代香港老戏骨,在带香港年轻的演员,对他们寄予期望。
就像发哥在香港金像奖颁奖礼上给谢霆锋颁发影帝时所说的那样:霆锋,我挺你,香港电影靠你们了。
“随着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时,我们有否已淡忘了曾经光辉的过去,不知今夕何夕。
”陈果这个忧伤的胖子,最后还是不忘感伤的点题,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发展,港片已死。
毕竟电影没有那么神圣,不过是商品罢了,拥抱大市场寻求更好的发展无可厚非。
这也使得陈果的坚守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他用一部部充满诚意的作品呐喊:还我港片!
4月19日晚看完金像奖直播后,马上找这部片来看。
原因有三:第一,当晚的颁奖礼上,丁太和其他两位男司仪谈到这部电影时的用词是:“灾难片”;第二,当晚颁奖礼上几次插播的电影片段很吸引我——飞奔的红VAN、最后装甲车撞碾红VAN的场景……也就是电影本身悬疑、恐怖的元素;第三,冲着林雪和惠英红还有李灿森去看;第四,就是这个片名本身,同时也是小说原名。
以上是与这部片相遇的原因。
在看完那120分钟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这会是一部政治寓意如此深的一部电影作品。
先说说电影的大致剧情。
因为各种原因,主角17人(包括港中大的四名学生)上了这辆“亡命红VAN”。
穿过狮子山隧道之后,主角17人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只剩下他们17人的世界。
最先下车的四名港中大学生,其中一人下车之后立马出现肚子不舒服的症状,其余三名同伴在扶他回宿舍之后马上外出求救。
但是完全状况外的三人无法找到任何的援助,等一齐回到宿舍之后,惊恐地发现那名同学已经焦透。
被吓坏的他们又立马跑到公路上求救,正好撞见骑单车去女友家的阿池,可惜阿池没有认出他们,所以选择了加快速度逃离。
就这样,三名大学生也纷纷离奇死亡于公路上。
(顺便,他们死亡的形式都很艺术xD)当红VAN驶到大埔之后,车上的人纷纷赶到不对路——出了隧道之后就再也联系不上自己的朋友们,而且一向夜生活丰富的大埔居然静无一人,更神奇的是,一辆车也没有。
…………好了剧情我不想回顾了,因为我已经记不得了- =。
一般我会习惯看完电影马上来写评论,因为那个时候的记忆和感觉是最清晰的。
但是看完这部片,我却没有办法马上写下观后感。
因为看到最后一分钟的我,即使没有很明白,但是我能清楚地感觉到——在影片最后的半个小时里,导演想表达很多很多很多东西——很多不能明说,只能暗喻的东西——我都感觉到了,但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在观影之前,我没有去查过任何关于这部片的资料,所以自然没想到这部片的意义这么深刻。
而我也不是一个电影发烧友,那天晚上在颁奖礼上才第一次知道“陈果”这个名字。
我想如果之前我就对他有所了解,看过他以前的影片的话,我应该就能在看《红VAN》之前大致猜到他的套路。
在我观影过程中,第一次感觉影片与政治有联系大概是 众主角坐在茶餐厅里调侃2018年特首的时候。
接着就是之后的红雨……红雨一下下来,我马上想到VAN仔是红的,阿池的耳机也是红的,现在连雨也是红的 那时候我已经大概能猜到一点政治含义。
再后来,就是红VAN被“防毒面具人”的装甲车围攻那里。
装甲车罔顾车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全速撞击碾压红VAN。
这是什么?
八的平方。
最后,本来集体同意前往大屿山(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山,真的不太记得了- =)的全车人,突然让阿池改变方向——掉头回九龙。
对于这个结尾,我的理解是:九龙大概象征着香港,以前的香港。
那是一段全港人都引以为豪、息息相关的过去。
大家在不确定前路和未来的时候,表露出更多的是怀念和珍惜。
然后荧幕上的一句:“随着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时,我们有否已淡忘了曾经光辉的过去,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觉得很生硬很煽情)给全片画上句点。
这是一部承载过重的红VAN。
它承载着香港的过去和未来;它承载着香港人的缅怀和期待;它也承载着香港人的不安与惶恐……所以最后,在冲破装甲车重围之后,即使只剩下框架、满目疮痍的红VAN还是摇摇晃晃地驶回九龙。
大概因为那是香港人最美好的记忆。
整部片姑且可以看成一个香港人的呐喊,其中有不满、有愤怒、有无奈、有叹息、有憧憬,还有念念不忘。
导演想告诉香港人,或许香港以及光辉不再,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它当初的样子。
而将它变得更好——“靠嗮你啦!
春代!
”更多的隐含意义不再过多讨论,作为一个纯看客,我想说说这部电影的好与不好。
好:第一,林雪和李灿森的演技绝对让“司机”和“道友”这两个角色超出本身设定的意义,而惠英红的角色却限制了她演技的发挥,有点失望;第二,“阳痿毒撚”的space oddity绝对是全片最闪光的地方,没有之一;第三,片中高潮——全体对“奸尸潮童”讨论并实施私刑的一段,在展现人性之余也暴露出当前香港面临的社会问题;第四,整部片的对白以及黑色幽默都十分地道并恰到好处。
不好:第一,就电影角度来看,剧情没有交代完整:妖魔化的Yuki、防毒面具人、全世界只剩下他们一行人的真相……还有很多不记得了;第二,电影后半段纯表达政治隐喻,没有衔接和解释,隐喻义也全部混杂在一起,很乱。
很多不懂背后文化的人看完整部影片会觉得没看懂,而对我而言,是觉得导演想诉说想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
据说这部影片在香港打出的海报中,有四个大字:“还我港片”。
我想其中隐含的意思也不仅仅是电影。
那么我也希望,这部红VAN能真正冲出重围,带给更多人希冀。
这是一部惊悚 悬疑 恐怖片?
掺杂了港式幽默的喜剧?
更多的感觉荒诞离奇。
导演太贪心,欲望超越拍摄实力,抛出政治隐喻的噱头,却没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莫名其妙的手机电话、头发时不时飞起来的Yuki、红雨还有诡异的日本人与防毒面具部队,不计其数没头没尾的烂尾梗。
人物的感情也有些做作。
另外 不照顾观者情绪,剧情起伏太大,刚刚有人恐怖死掉马上又抖笑料包袱。
如果导演硬要把“末日情怀”塞进电影里,想要引起莫须有的共鸣,披着恐怖惊悚外衣,那只能说电影太糟了,给人印象是大杂烩的闹剧一桩,一星。
个人觉得故事可能是这样的(咱不讨论它在映射什么友好的做朋友吧,而且我看书少没有看过原著最近准备看看完后会补充的请别打我)背景是:2012年大亚湾核电站爆炸,导致整个香港的居民都迁出。
于是整个香港变成了一座空城。
多年之后出于理(xie)性(e)的科研目的,想要知道现在的香港环境是否适合人类的居住,于是就派出了十七个人去香港做活体生存实验,而这十几个人在多年前都在同一辆红van上相遇了(这个可能是记忆的篡改,也可能是恰好选中的就是这一车人),实验之前科学家们将一车人的后半段记忆都抹除掉了,所以一车人都只记得几年前上了一辆红van之前的事情。
然后就产生了后来的一系列故事。
阿池出现的各种精神污染似的幻觉,白粉仔的清醒,和后来整车人的类似记忆的画面的突然闪现,给了我脑部的空间。
总之我觉得此片倒是不错的!值得一看。
以上均为个人脑补。
找时间,看书!
如果说陈果在《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以下简称《那夜凌晨》)所构建的时间敌托邦最后却以一种无法解脱的伤感来消隐是迷茫与无序的现实表征的话,那么在对“曾经光辉岁月”的某种期许中,2046的隐藏恐惧转变为2018的末日情怀,一方面是港人心魔难灭的孤岛情节,另一方面也是对近期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的回应与反思。
可以说,《那夜凌晨》是陈果对香港“本土性”的探索的又一次激进的创新,到2015年制作《我城》这部单纯、朴实的纪录片,陈果越发将关注重心从香港世俗民间的传奇与叛逆转变为抽象的集体意识和历史情节,更加增了文本书写的自主性空间(《我城》本来就是对西西构建的这一传奇香港文本的记叙,而《那夜凌晨》改编自流行网络小说,同样脱胎于文字),因此,吊诡的是陈果电影中曾经横冲直撞的“他者”开始转变为对主体公民的身份构建,论述、神话、故事、重叠记忆、身份共识,共同指向了妖魔化、浪漫化的香港中心论,在释放意义空间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本土书写的自觉。
《那夜凌晨》中记忆、时间、空间的错位恐惧,也呼应着《我城》里西西那“悬浮未定”的香港表述。
其实,对于陈果来说,他越来越明白,多元化的香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香港人自身都无法拥有完全自给自足的本体性,也无法完全调和这些本体性背后的价值观。
在《香港制造》中,“伟大领袖”文革化的话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通过广播回荡在1997年的香港。
《榴莲飘飘》中新时期的大陆仍然如同改革开放前般的封闭与落后。
这些多元话语的出现,也许仅仅是建筑陈果眼中的独特的港式幽默,但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陈果对于宏大历史书写的无力,它们以一种实体的形态穿越时空,犹如挥之不去的鬼魅和无法理解的超现实戏码。
香港从来就不是一个善于制造精神神话的地方,那里更重视创造世俗的奇迹,因此《那夜凌晨》所营造的“蝇王”式的原始生存模型的确是个有趣的神话原型,这其中包含了政治诉求、环境压力、文化自觉等一众的潜文本。
可以说,《那夜凌晨》不仅仅是对当下香港从主体出发的呐喊,更多的是旁观者式的戏谑与思考,末日不在未来就在当下,这是外在环境的危机,更是内在心灵的危机。
在王家卫《春光乍泄》结尾,黎耀辉重返香港,快速急行的列车终于在“2046”停下,他们终于可以“重新再来”。
可是,香港历史的旅程还将继续,在列车之后就是红VAN,它将消失在狮子山隧道的尽头,从2046到2018,是恐惧感的提前,还是矛盾终于爆发?
真正的答案只能留给“麻木”的香港人自己。
《那夜凌晨》的结尾,载着一众人的红VAN孤独地从大埔驶向九龙,它会穿越到2046的未来,还是危机密布的现实?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答案也只有在现实的泥沼中跋涉的香港人自己才会知道。
《那夜凌晨》的文学文本极像wlx的《HUANG HUO》,小说中上演的那一幕幕疯狂的“剧场行为”,既在解构国家神话,又在后设历史迷思,在惊心动魄的末世画卷上渲染出一场“世纪末的华丽”。
《那夜凌晨》中出现的大亚湾核爆、“Major Tom”计划、“黑川社”实验,明显地在暗喻着福岛核电站、非典和2046(1984),而登上红VAN的那一车人也是极具代表性的香港普通市民,他们有独特的乐观天性,却也在自我中心中迷失,无法承担起“责任”与“价值”,所以也就被丢在了连接现实与未来的黑洞之中。
陈果故意要拍一部只属于香港人的电影,他舍弃掉了原著小说中大量的揭示性情节,观众对关键信息的出现感到疑惑,故事也没有形成封闭性的叙事,在原著小说“烂尾”的质疑中,陈果反而将这种特质“发扬光大”,但其中也可见陈果在现阶段“叙事”的野心在下降,他更在乎观众是否记住电影中的那些刻意设计的隐喻。
要说《那夜凌晨》中出现的隐喻,最明显的是对当下香港政治生态的嘲讽。
在面对危机时,众人还在探讨2017年是否实现了特首的普选。
在面对出现逾越法律与道德的行为时,私刑也是打着“公平、公正”的幌子,这也暗示出对所谓“港人治港”的悲观态度。
无政府主义情节在香港电影传统中由来已久,我们熟悉的香港武侠、黑帮等类型电影无不是对这种无政府主义情节的回应,这又一次让我们想起了那个既“失去记忆”又“悬浮未定”的香港来。
李璨琛犹如从殖民时期穿越而来的幽灵,在1997年的坟山中自杀,又在2014年的旺角复活,陈果构建的空城意象也因此完成了和历史的对接。
结尾血雨倾盆而下,是对“chi hua”香港最明显的象征,防毒面罩中的香港人,他们是否能真正走出谎言与冷漠,找到真实的自我呢?
《那夜凌晨》的血雨与《去年烟花特别多》中的烟花似乎都有相同的含义,它们都在暗示着宏大叙事下的渺小个体,如同《Space Oddity》的反复响起,诗意掩饰不了现实的残酷,也无法真正惊醒“梦中人”,集体诉求的基础还是认同与团结,从这点来看,那个不知所云的“光明”结尾还是有某些普世意义的,“春代”们,你们说呢?
豆瓣5.9分的低分电影,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看的。
但是我对香港的滤镜实在是太深太深了,导演陈果,主演任达华、文咏珊、惠英红和林雪,我好奇这几个人能拍出烂片?
所以我点开了。
电影改编同名网络小说,首先电影定位是悬疑/惊悚,我觉得港式黑色喜剧,略带cult片的定位其实更适合这部电影。
导演陈果,拿过金马奖最佳导演,拿过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编剧奖提名。
之前说过李碧华的《饺子》翻拍成电影,就是他拍的。
陈果是个很会记录的现实主义导演,他镜头下的香港生动生姿,具有纯正味道。
影片讲了一个小职员阿池在凌晨坐上了一辆由九龙旺角开往新界大埔的红色巴士,巴士上有司机肥雪、义气大叔黄万发、神神叨叨的神婆、IT男阿信、职员Yuki、吸毒仔、音像老板欧阳伟等17人。
开在轨迹的巴士,在小巴穿过狮子山隧道后,突然进入了平行时空。
除了车上的乘客,全香港都消失了。
紧接着一系列神秘事件不断发生,乘客一个继一个无故死亡,众人惊恐争吵后决定统一阵线自救。
前面一度以为在看港版弥留之国。
影片可以说是小成本制作,一辆红色的小巴和一家无人的茶餐厅,故事几乎都在这两个空间完成。
前半段离奇死亡,让人摸不着头脑,后半段传统香港喜剧片与解密齐飞。
人物塑造得直白易懂,人性格的矛盾性展现无疑,各有各的故事。
导演想象力的确天马行空,让我看得一边吐槽一边继续,一边哈哈大笑一边深感无厘头。
千万别深究剧情,其实也不用深究,因为没啥值得深究的。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陈果就直白告诉你了。
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你要看到影片背后的意义。
如果你不愿意,那你可能看个开头,直接骂骂咧咧关掉了。
要是你愿意,那可能你评分时会手下留情点。
说实话,我还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不要老是看那么难的电影,偶尔换换口味不费脑看部喜剧怪诞片,多好玩儿。
看他们绞尽脑子破秘,齐唱David Bowie的Space Oddity多快乐,坐在开往不知前方路的巴士上多快乐,天空下起血雨多快乐。
是鸠但啦,较真多累呀,玛雅人的末日预言都不攻自破啦
看到视频推送,觉得有点意思特地找来看的,但是看完比较失望。
其实影片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离奇的环境,穿过隧道所有人都不见了,很能吊起胃口,然而车里那段对于自己处境的猜测演员表现一般,有些冗长,然后分散回家,男主送女主回家碰到面具人,女主异常的样子,到此为止我以为是个灵异片,可是马上大学生的死又让这个片子变成了惊悚末日片,死法离奇。
我以为戏肉来了,开始走剧情拆解真相玩恐怖了,又突然弱掉,茶餐厅那段也是很长。
从找真相突然又变成了内斗,然后面具人再次出现突然开始的斗争,然后车开在路上,本片结束…???
我脑袋里全是问号,excuse me?
我仿佛看了个寂寞。
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要讲的太多,但是哪个都没讲好,我作为普通观众,对于电影要求并不苛刻,作为悬疑或者叙事电影,我在意故事线跟结构以及逻辑。
作为惊悚片恐怖片,我在意恐怖镜头是不是吓人,氛围是不是渲染到位。
作为爱情片,文艺片,那么感情是不是到位是我比较关注的。
作为搞笑片,那么能不能让我发笑也是我的标准。
但是这部影片很难定义成其中一种,它掺杂了幽默的内涵,对zz的批判,对人性的揭露,又有夸张的表现手法,它目前最接近的是悬疑和恐怖。
但是故事没有讲清楚,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最后怎么样了,通通没有。
完全对不起这个题材。
最后我靠看完搜索才知道是书的改编电影,看了书的介绍才知道到底什么事,原来是核电爆炸之后的实验计划。
喜欢书的人可能觉得一看就懂了,拍的真好,可是作为普通观众,在我这就是不合格的作品,更何况它并没有把书里的事情讲清楚,甚至没讲完。
我看到有人说就喜欢导演这样的拍摄方式,觉得打地低分的人是因为不懂欣赏,zz倾向太敏感,故事为什么要讲清楚等等,这让我感到疑惑,你可以不讲清楚故事,那么就要求电影的氛围与拍摄画面能让我忽略剧情,注重氛围的表达,可它没有做到。
那么观众体验自然也就不好了。
你不能要求你的观众看之前都看一遍书,他们大部分不会事后搜索了解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
当然电影也不是没有闪光点,几处冷幽默以及反讽让人会心一笑,对于失去秩序的人性也是嘲讽的刚好。
然而这些零散的亮点没能撑起这部电影。
可惜了这个故事素材了。
电影根据当年香港本土的一部科幻悬疑小说改编而来,观影伊始,我以为又是一部老套的香港鬼片。
殊不知,悬疑的剧情,使我的思维有点“云里雾里”,驱使我耐心的下看,以一探究竟。
红Van里的人都“死”了,他们都在抢救,没抢救过来的都是半路死去了。
大学生是第一批死的,他们的死状特别稀奇。
接下来,车里的人也是接二连三的出事儿,言行举止那么奇怪,甚至离奇的死亡。
结尾出来的防毒面罩人都是“医生”,只不过医生一直在阻止他们死亡。
那个被主角扒下来的防毒面罩日本男子一直在说我会救你们的,其实一想很好理解,只不过最后他们放弃了生的希望,医生那么多人都没阻止他们。
人死的时候都会回忆他们生前最不愿意忘记的人和事。
濒死空间,他们的灵魂困在临死之际的空间,最后的脱离,解脱赴死,所以他们有那些舍不得。
电影外在的噱头和悬念,电影本身还是想要探讨这种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原著小说我没看过,我也很好奇原著小说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这部港片,与以往的香港电影以对比,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或者算是一部“异类”。
我能轻松的认出几个熟悉的老面孔,任达华、肥雪、李灿森、文咏珊。
又是一部豆瓣评分低迷且好朋友完全撑不下去的片子 但每次安利他们的时候我都能get很多新梗 整个故事应该是很简单的 一群人在海底隧道突然人间蒸发 乘客陆续暴毙 幸存者逃亡的同时努力寻找生存线索 最后在一阵红色大雨中成为彼此唯一的依靠 可能不是导演的意图 也可能只是我擅自曲解 一辆破旧的红van 一群失智之人 一个空无一人的红磡 一座腥风血雨的港岛 确实让人想起很多不可诉说的香港往事
吹嘘到如何如何········可谓荒谬,可谓荒诞···把政治色彩混入电影,口口声声还我香港,跟那些净系识埋怨政府、埋怨社会的人有什么分别,小说背景很庞大,但电影呢,完全感受不到戏剧张力,情节松散,代入感极差,根本就撑不起整部作品。
想为香港发声,却只拍出这样的质量, 问心,这样的作品可以过你们这个那关了吗,不要当观众傻的好吗,电影产业不进则退,不管你陈果大导演你以前的作品有多牛,你的团体有多先进,摄制技术多高,我只是如实说出我的观影感受,如果只能拿出这样的作品质量,叫人地点样支持香港电影,香港电影人,我很喜欢香港电影,也很都持香港独立去做自己的电影,尽管现在整个市场都很难,最起码给出诚意吧!!!
看过原著小说本身,很明显的敌视内地情绪,想必内地不被封杀也难,撇开小说做电影就不能好好在细节上、技术处理上去提升吗?
一定要特别渲染敏感的政治题材吗?
是不是要把每个香港电影人到洗脑有被“内地”害妄想症,一直很期待那晨红van这电影,但拍出来的质量太令我失望了···
2014-02-18 题材内容过于宏大 一个电影根本承载不下 看评论说电影改编的也自由发挥 删除了很多细节内容 本来应该拍美剧迷失那种的嘛 陈果还是太文艺范了 拍不出那种未来惊悚恐怖的感觉~好像小说也烂尾了 可惜~
魔幻現實的註解
说实话我觉得很一般,但是结合时事就。。。
如无烂尾就三星半入了;开场多猛,剪辑又碎又快,剪众生汇成香港现世,分屏用得好,前半部当真佳片,惊喜陈果终于回归;可惜从space oddity出来(真好听)风格陡转,想法太多再拧不到一块:对google、棒子、特首、孤岛的吐槽,从这点上说,陈果从未变过,依旧是无限热爱香港的那个他。
如果结尾敢给我个说法,我就敢给五星。还是蛮好玩的尝试!
不完整
陈果鼓捣出的半部好戏,末世的悬念设定十分吸引人,但后半段有些玩脱线的感觉,尤其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式的道德审判未免过长,结尾也收得略仓促。制作上的粗粝感倒是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趣味,空旷无人的香港提供了天然的诡异氛围,林雪,任达华,惠英红这几个老戏骨很镇得住戏,大卫·鲍伊的歌用得好。
完全不按原作的逻辑出牌,顾着玩融肉捅刀血雨飞车之类的恶趣味元素,还有血染风采红旗飘之类的政治符号,于是难得一部素材优良的科幻小说就变成了充斥讽喻废话没头没脑的cult片。也可能陈果拍叙事电影的水平真有限,只好这样乱拍来避重就轻吧……
影片刚出片花的时候看过一眼,然后多年以后才在昨晚看完全本。想到过去这些年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真是不胜唏嘘。
HKIFF48 虽然完全不过时,些许唏嘘,些许无奈。至于明喻隐喻,23条都立法啦大佬。
这是讲环保的吗?
不知所云
不错
有那么几段戏还不错,末日寂静荒凉都市我超爱。但整体实在是九唔搭八,想表达的太多,穿过隧道之后的戏完全乱掉,这一脚那一手,到最后啥都没讲。这么大件事的危机感完全没出来。陈果退步的厉害。
本来只想给两星的,看在陈果曾拍出过不少佳作以及他对港味港片的坚持的份上,加一星鼓励吧。一部B级惊悚片而已,制作水准比90年代香港的许多叁级片好不到哪去。本来还想看看原著小说的,看完影片之后,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了,就是一个烂俗的臆想的故事而已。
???
挺喜欢这部片的,还特意去找了原著。人车都没有的寂静大埔真是迷人啊。
Fruit Chen 玩转科幻、惊悚。有末日摇滚的回光反照,以及当下时政的无奈调侃。对于福岛的隐喻,也未必就不是真实HK的末日境况。主场气氛大赞,可供期待的HK系列电影地图。
即便不考虑陈果的高概念和大胆的预言,单看情节编排我也觉得不错,绝大多数埋下的伏笔都没明确解释,这就不再是写作瑕疵,而是贯穿首尾的统一风格。
妈的故弄玄虚,室友都不在家吓死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