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各种演绎反社会人格的表演看太多了。
其实套路也是有的。
那种乖张那种癫狂那种目空一切。
还有那种自信爆棚的上帝人格。
冷酷的,疯癫的都有。
但是能让人留下极深印象的其实不多。
很多年前有沉默羔羊里的汉尼拔。
后来是追踪者里的河正宇与看见恶魔里的崔岷植。
而这次这个演员哪怕是配角我都是第一次在韩剧里面见到。
但是他的演技基本上折服了所有的弹幕也包括我。
那种胆小型的反社会人格。
想要长命百岁只是为了杀更多人。
讲述杀人经历时兴奋不已。
但是整个表演太自然,自然到好像罪犯本人。
全程没有那种大喊大叫的做作,被吼一声还会很委屈的后退缩一下。
但是转瞬又回到杀人称述时兴奋的状态了。
第一次觉得弹幕夸神演技是合理的表扬。
在这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的韩剧里面其实他已经是第4位反社会的连环杀手了。
但是真的他的表演太惊艳了。
居然以前从未见过这张面孔。
虽然以变态表演让人记住但是还是希望这位演员能有更多作品呈现。
看了那么多警匪悬疑连环杀人早就屡见不鲜动机什么的也早就清楚了一些离不开家庭社会等等但这部讲的是最初发现的lhsr在警察们从未见过lhsr的时期探寻这些人动机的过程探寻他们为什么会有sr的想法和行为讲的就是犯罪心理分析的诞生过程第一人 总是会面临着无数困难况且河英还是比别人能感受更深的人还要面对那么多罪犯 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分析他们 真的承受太多胜在真实 真的很尊敬原型权日勇教授还有看完这剧真的觉得很 信号+秘森 谁懂啊能拿大赏不止是什么收视率口碑 剧的意义非常重要超爱金南佶❤️
* 没有任何深刻的真知灼见,不过是我含有偏私的一些褒赏,以及浅薄的分析。
一周刷完了《恶之心》,感慨良多。
韩国近年来刑侦佳作层出不穷,以公检法等各个视角探讨社会与犯罪,犯罪心理侧写师这一职业也因此越来越多地被写入剧本中,走进公众的视线。
然而即使珠玉在前,在我看来《恶之心》依旧是一部斐然出挑的作品。
整部剧看下来,给人最大的观感是踏实。
首先,本剧整体的线索是韩国最初犯罪心理分析小组的成立与发展。
这条主线的展开节奏较为舒缓。
12集的剧,男主宋霞永在第一集结尾才初次听说“侧写师”这一职业,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被排挤,被轻视。
宋霞永的分析手段也是缓慢进步的,一开始他不过是凭借一种“罪犯才能理解罪犯”的直觉在工作,因此对每个案件的贡献也较为有限。
剧本很耐心地铺开几组警察群像,女主和众上司对男主的认可是逐集建立的(第九集了许多警察依旧对罪犯侧写嗤之以鼻)。
其实更便捷的方式是让男主案案封神,写众人一下就对他肃然起敬。
但编剧没有通过神化宋霞永的方式来走进度。
她选择了更脚踏实地也更细水长流的路来推动人物。
这可能与本剧是真实人物事件改编也有关系,《恶之心》旨在展示犯罪侧写是如何一步步在韩国扎根,并描述这一过程的艰难。
所以这里没有一步登天的天才,也没有天降神兵般的警察。
观众会看到的是侧写师如何跌跌撞撞地成长,如何以努力取信于人,如何一步步细化侧写报告并给出逐渐详实的数据、理论支持。
任何浮夸和类似爽文的剧情都是对剧集立意的背弃,甚至是对原型权日勇教授的不尊重。
其次,编剧很好地兼顾了大局与细节,耐心地讲每一个故事,并给出适当的留白。
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看过太多一股脑塞信息给观众的剧本,恨不能在第一集就把主人公的经历、性格、社会生活全讲个遍。
《恶之心》截然相反,拿宋霞永本人来说,他的故事是在整部剧中慢慢展开的。
尹刑警初次出场时二人之间互相尴尬、反感,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也即过去的误会)却在第五集在讲述,误会更是第八集在解开。
同时在很多事情上,编剧大方地留给观众自行想象的空间,如宋霞永的父亲在他生日当天去世,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但编剧并没有叙述详细的故事经过;宋霞永被中部警署一脚踢开,这故事也并没有丝毫展开。
(上次我看到这么耐心的剧作还是2019年的《stove league》。
)当然,这般细腻的剧本,与主演们的好演技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功力不到家的演员很可能没办法展现出人物的内在的情绪和变化,但金南佶显然将这一工作完成的极好。
他常常给我一种神奇的感觉,即他不是在扮演某个人物,而是将自己与角色融合,而后在摄影机前展示某种程度上的“自我”。
因此看他演戏从不会有跳戏的感觉,因为每个人物都很分明。
去年夏天我在一个月内连续看了《名不虚传》、《热血司祭》、《鲨鱼》,今年看完《恶之心》又立刻补了《潘多拉》和《衣橱》,但是宋霞永、金海日等众多角色在我心中完全不会混淆。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他对角色的理解相当到位,即便是传达同一种情绪,每个人物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众所周知,收比放难上百倍。
举个例子,人物如何表达愤怒?
摇晃对方的衣领,拍桌子,瞪眼怒视。
这些是最简单的答案,但考虑到宋霞永极度自持、静水流深的个性,这些有时未免显得违和。
那么宋霞永的愤怒是什么样的?
有些演员面对这个问题可能黔驴技穷,最后只得依旧采取上述较明显的方式。
那么金南佶是怎么做的呢?
以下简单举个例子。
宋霞永审讯南基泰这场戏中,后者对所犯罪行毫无悔改之心,甚至感到激动、自豪。
男主既痛恨他的无耻,又怜悯无辜的受害者们,这里的情绪或可简单概括为愤怒、不甘、难以置信、痛苦。
宋霞永的反应是:
注意宋霞永的微表情宋这个人相当内敛,情绪极度激动时往往也强自收敛(为了更多地套出凶手的供词,他首先需要自己保持冷静)。
故而即使处于极度的激愤当中,他也没有抓衣领等冲动行径,而是以面颊轻微的抽搐和明显变快的语速来昭示人物愤怒、痛苦的内心。
但是处于相似的情境中,《热血司祭》金海日的反应则不同。
剧中有一处情节是待海日如师如父的李神父被人戕害,却被jc定案为自尽,甚至还被诬陷为挪用公款、性/侵犯女性教徒后畏罪自杀。
海日来警署讨公道,他的大致情绪也是愤怒、不甘、不敢置信。
但他的反应是:
冷笑着来找刑警算账的神父nim这种令人胆寒的笑容是绝对不会出现在宋霞永身上的,私以为这里南佶传达的主要情绪是怒火。
因为金海日这个人要直接得多(且有愤怒调解障碍),他的伤心、痛苦某种程度上也通过愤怒来表达,因此这里怒极反笑的表情也很贴切。
最后来看看《名不虚传》的许任。
许任拒绝为两班(朝鲜时代的高官)治病,却发善心医治了高官的一位奴婢。
事发后两班大人震怒,以“只会摇尾巴的狗”、“贱-民”等词句羞辱他,并下令活活打死他费尽心思才救活的奴婢。
许任同样震惊、痛苦、愤怒、倍感屈辱。
金南佶的诠释:
恨
哀
恸先是眼睛血红地死死瞪着两班,恨得浑身发抖。
在奴婢被打死后愤恨到失语,数次张口结舌,最终却只能绝望地痛哭,因为意识到自己已无能为力。
他的一切反应都让人觉得很憋屈,这里要传达的主要情绪是屈辱。
朝鲜时期,奴婢生死全由主人一句话决定,许任纵有千万般的善心,也无法与整个时代抗衡。
因此他痛觉自己的渺小,接下来的剧情中他为了救奴婢的弟弟,只得自轻自贱,骂自己猪狗不如。
这也推动了后续剧情中许任决心只看向钱权的“黑化”。
非常相似的情绪,全然不同的诠释方法,使每个人物都显得截然不同,这才是真正的好演员。
既然聊到这,顺便也来说说南佶的打戏,作为武术导演都交口称赞的动作戏演员,他到底厉害在哪呢?
先上一段《恶之心》宋霞永的打戏(解救女主、与罪犯搏斗):
小宋刑警跌跌撞撞.jpg接着看一段《热血司祭》金海日的打戏(与反派boss之一搏斗):
特战队员大杀四方.jpg两段连着,明显能看出金海日的速度更快,小动作更少,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拳拳到肉,即使挨打也绝不后退。
同时金海日神父的表情也非常稳定,显然对近身搏斗极其娴熟。
而宋霞永在犯人持械的情况下先是接连后退,随后与对方同时摔倒(甚至比对方爬起来还慢一点点哈哈哈),狼狈一滚后又是几下闪躲,扭住胳膊将犯人摁在墙上时死死咬着牙,从表情看得出较为吃力,回旋踢后甚至还重心不稳地扶了下墙,站起来微微摇晃两步。
两相比较,小宋的格斗水平显然略逊一筹,这也是与人设相符的。
宋霞永虽是刑警,但纵观全剧总觉得他的脑子比腿脚好使,大约搏斗也只是平均水平?
而金海日是SEAL/UDT(韩国海--军-特-战-部队)出身,随后至国家情报院反--恐小组执行任务的要员,他是上战场的人,拳风一定相当狠辣,透着一股不要命的劲头。
一般警察同他相比大约还是很有差距的。
附上一个《名不虚传》许任打架的场景,聊作彩蛋:
女主你慌吗?
许任比你更慌hhh
许任os: 这样就倒下了吗?!
😣😣从没打过人的小白兔登场哈哈哈,一步三晃,虽然借着穴位知识成功干掉俩人,自己却比对方还惊惶,整个人都在哆嗦,散发着一种误入虎穴只想赶紧逃跑的不安和无措, 完全看不到刑警和特种兵的影子……金南佶是个很令我感动的演员。
他身上有种引人注意的气质,像爆发出来的火花,明亮耀眼,却总令人忧心其短暂。
有时我甚至觉得他是燃烧自己在演戏,比如演完《善德女王》后说自己只想远远离开韩国,不想看到关于毗昙的任何东西,说明他已将自己与角色融合。
即使是在综艺里,在他展示自己性格中活泼开朗的一面之时,偶尔也隐隐能见到这种悲剧的底色。
比如《西伯利亚先遣队》,他在山上跑来跑去地非要找一个许愿的最佳位置,最后同伴好奇地问许了什么愿,他说“让我的罪消失”。
那时《热血司祭》犹是当红,又在轻松愉悦的旅行途中,他却许了那么一个深奥而简朴的愿望。
又如《海路先遣队》,单手开船、指挥升帆、做饭,这些画面固然也很吸粉,但最令我心动的却是漏夜航行,他躺在甲板前,无言地望着朗月稀星的那个画面。
糊到妈都认不出的观星截图…演员身上的反差感向来最吸引我,认识的弟弟说他毫无想法,是个可以像同龄朋友一样相处的愉快幼稚的哥哥。
然而朴成雄叔这么描述南佶:
私以为这描述相当精准。
在金南佶身上,我看到快乐和痛苦共同的尽头,以及默默向这尽头前进的人生苦修。
他身上镌刻着一种西西弗斯般的精神,某种程度上,这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最后,还是想简单说说令我意难平的百想。
我并非认为李俊昊不值得,我只是觉得李政宰、金南佶更加值得,尤其是后者(个人意见,望求同存异)。
评委在评语中说李俊昊展现了“期待以上的演技”,那么究竟是演技高还是期待低呢?
我认为很难说爱豆这个身份没有给他获奖带来便利。
但是设立奖项的一个重大意义即是树立典范,鼓励同业。
百想作为目前电视剧圈最具权威的奖项,它到底在嘉奖什么呢,它又应该嘉奖什么呢?
是鼓励爱豆挑战自我转行演员,还是鼓励所有演员深耕此职,一次次提升自己的演技水平?
答案不言自明。
但是过后一想也能释然。
2019年与《阳光先生》短兵相接错失视帝,在我看来也相当遗憾(大约是出于粉丝心理吧)。
当时觉得《热血司祭》实在是绝好的一次机会,朴宰范这么厉害的编剧,心里想着他的形象写的剧本,甚至金南佶本人也深度参与到创作、选角的过程当中,几乎可以说是“量身定做”,这样的契机也许再不会有了。
事实证明这部剧确实也让他驰骋各大颁奖典礼,唯一错失的也就是百想视帝。
然而我实没料到,仅仅三年之后,他继《热血司祭》后回归小荧幕的第一部作品,立刻又让他再得视帝提名。
说“提名看实力,获奖看运气”或是自我安慰,但我确实相信,依靠他不断进步的演技、对于演员事业至高无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挑剧本的眼光,总有一天百想会为他加冕。
我等待那一天。
记录韩国首位犯罪心理侧写师成长的韩剧,细腻而惊悚。
饰演连环杀人犯的演员们都很精彩,就是变态既视感。
我是从热血司祭刚过来,那会还没入金南佶的坑,但大长腿太吸引人了,哈哈哈。
这部看完金南佶真的是个宝藏演员,希望佳作继续!
韩剧刑侦剧有一点很棒,没有烂配角。
但很难相信这是网飞出品,毕竟上一部看的是感官极度刺激的鱿鱼游戏啊!
* 说实话,这剧看到一半都不到就疲倦了,几乎每一集都有大量的镜头和台词阻止分析科的行动,最开始那个女刑警也是一言难尽,还有那些不知道干什么的上级,虽然这是戏剧效果,但是依然觉得这剧不值8分多* 分析组遇到的那些困难,李玫瑾也曾在早期研究犯罪心理时遇到过,她说在案件的侦察期不会给你机会与犯罪嫌疑人接触,后来犯人又移交检察院了,大概是这意思,所以早期确实很不容易* 咖啡的广告真的有点让人出戏啊,肥肠的广告就还好
文/斯嘉丽真不知道给我推荐这部剧的小伙伴存的什么心!
这么好看,又只更新了两集的剧,是要等死我吗?
没错,1月韩剧又放大招了!
又是节奏紧凑、悬疑拉满的犯罪题材,喜欢烧脑韩剧的小伙伴们,过年了!
01韩国第一部侧写师成长史电视剧 其实很多小伙伴第一次在韩剧里听说侧写师,大几率应该是《信号》吧?
李帝勋主演的朴海英,以侧写师的身份穿越时空与赵震雄饰演的李材韩刑警合作,在金惠秀饰演的车秀贤刑警的帮助下,解决了很多未结案。
而犯罪侧写师的重要性,在这部剧里让人大开眼界。
《信号》的故事,虽然多数是来自于韩国现实社会的未结案,但是关于侧写师的部分,很多都是艺术创作,原型来自韩国现实生活中的第一位侧写师:权日勇。
但是,真正记实韩国第一位侧写师职业的,是网飞2021年出品的纪录片:《韩国雨衣杀手:全面追缉柳永哲》。
在这部记录片里,能看到侧写师诞生于韩国首个连环杀人案的难以破获之后。
属于韩国社会变局里催生出的职业。
而这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也是讲述这位侧写师所经历的案件。
电视剧根小说《追逐怪物的人》改编。
这本小说,是记者采访了权日勇之后,根据他的亲身经历而写的故事。
之所以给大家介绍这么多背景,其实就是想说,电视剧是来源于真实生活,而不是胡编乱造。
当你置身电视剧之中,其实多多少少可以看到变局之下的韩国,人心疏离的现况。
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危机给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带来的冲击之大,能催生勇气、幸福,也会催生罪恶。
02故事是真实的,拍得怎么样呢?
既然不是纪录片而是电视剧,肯定是要以乐趣为主来吸引大家。
从犯罪片的角度来看,这部剧目前更新的两集可以说是拥有将近满分的表现。
目前豆瓣8.3,主要是播放不久,观看人数不多。
只要后续不烂尾,观看人数增多,成为9分神作也是很有可能的。
首先,电视剧的节奏非常紧凑,这一点可以说这两年的韩国悬疑剧都做得不错。
编剧知道什么样的台词是废话,不需要出现,导演知道什么样的镜头是繁琐,也不会出现。
这部剧的台词相比去年现象级爆款悬疑剧《窥探》会更多更复杂,但都不是废话,而且演员也演绎得非常好。
韩国演员原声台词的优点,真的很值得当成艺术来欣赏。
而这部剧非常值得称赞的地方是,它并不像《窥探》的编剧那样,需要用一些花哨的技巧,靠每集结尾的镜头错位来制造反转,吸引观众。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剧情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
前两集讲述了侧写师在成为侧写师之前经历的连环杀人案,因为这是催生这个职业,这个调查部门出现的契机。
而我们跟着这位刑警的视角穿梭在案件之中,完全能跟他产生情感共鸣,不得不说导演对节奏的把握居功至伟。
当然,电视剧依然继承了去年的韩剧传统,灯光使用的优秀,大部分时候,能看到自然光源照射下带来的真实性,也就是一片漆黑。
胆小的小伙伴真的要慎重观看。
也许你会觉得,当电视镜头到达罪犯出现的场景时,你唯一能在漆黑一片的屏幕上看清楚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脸。
(哈哈哈,开个玩笑。
)
03从主角到配角,全员实力派 其实韩剧在拍悬疑剧时的演员阵容之强大,也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因《热血祭司》被大家熟知的金南佶,千万不要因为他的帅气,而以为他是花瓶。
其实他是电影、电视、戏剧都有涉猎的的优秀男演员。
首播的两集表现稳稳hold住了侧写师的特质:对受害人强烈的共情能力,敏感的直觉,和追逐真相的决心。
实力男配陈善圭更加厉害了。
不要因为他的其貌不扬而以为他演技尔尔,实际上,他是获得韩国大钟奖最佳男配的优秀电影咖。
这次难得地出现电视剧,可能也是因为这两年的特殊情况,很多电影咖都来到电视圈拍戏。
他出演的《极限职业》和《犯罪都市》都是我强烈推荐大家一定要看的电影!
至于里面的重磅女性配角金素真,也是韩国电影奖上的最佳女配角常客。
总的来说,如果你是对演技有要求的小伙伴,这部电视剧绝对是豪华而又让人放心的阵容。
等于是像看电影一样看电视剧,观感一定会让你觉得幸福无比。
04前两集就在现实主义的路上一路狂飙 前两集的剧情,讲述的是一个戴红帽子的连环杀人犯所犯下的案件。
在查找真凶的过程中,电视剧还原了在2000年左右韩国警界的乱象:阻碍你调查真相最大的阻力,通常不是来自充满复杂案件的外部社会,而是警局的内部。
比如说,那位重案组的班长,抓到一个嫌疑犯,仅仅凭借一些并不确凿的证据,就开始对嫌疑人言行逼供,直到他承受不住认罪,然后迅速结案。
就像追求KPI一样看待警察这份职业。
就像不想996一样迅速地完成案子。
而对前两集出现的两位凶手,都展现了相似的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
他们最后变成恶魔的样子,本质上都来自一个重要的社会命题:畸形的夫权和父权。
这其实是一个一直以为被男性误解的现象。
韩国社会的高速变化中,很多被边缘化的男性无所适从,本质上这群社会的弱势群体不愿意面对现实,于是在面对家庭时,更加追求自己权利的畸形膨胀,在对待妻子和儿子时,动辄打骂、折磨以及抛弃。
这种方式的结果,导致韩国很多女性被迫离开家庭,成为单身妈妈。
或者她们干脆放弃孩子,离家出走。
大部分的这种社会底层女性结果过得并不好,但是更糟糕的,是他们的儿女。
因为在年少时面对父亲对母亲的虐待,没有正确的疏导,他们会在痛苦和下意识的模仿中形成对两性关系和社会的错误认识,并且毫无愧疚感。
最终,他们中的一些人,长大以后,就变成了社会底层中新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这几年,原生家庭心理阴影这个现象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其实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进步。
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注,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心理健康。
而经济发展的剧变,过度追求数字,确实很容易在面对突然爆发的人心乱象无所适从。
当然现在的韩国社会进步已经很大,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电视剧是从1998年开始讲述的。
今日不同往日,韩国已经在剧痛中学习。
2022/1/17 于香港
2023开年第一个满分!
没有出场就开挂的主角光环,放弃神话到异端般的职业描述,所有的破案细节,基于事实,也基于每个加班、排查、现场徘徊的路上。
从第一个案子开始,主角的性格随着执着到被人排挤的现状一步步展露,话少、沉默,习惯独处和深思,以及全身上下无法掩饰的疏离感。
他游离在所有人之外,仿佛对这个世界毫不关心。
但,那把撑在猫尸体上的小黄伞,那午夜梦回时在水中沉浮的红衣女子,让人明白,他或许是太关心这个世界,关心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命,才会在自己与别人之间,筑起一层墙,因为他想要去守护这个世界。
小红帽的案件里,有人会说,如果那个嫌犯没有被意外撞到,是不是就永远不会抓到,破案全靠意外吗?
并不是,嫌犯的无法无天自然会带来更高的被察觉的风险度,而永不放弃的主角,也会在每一天向着真相行走,直到找到答案。
从不被相信,不能进入现场,无人理会报告,到被请托,被信任,被给予压力,他们终于逐步收获了来自他人期待的压力,而非自己给自己施与重压。
国组长与宋河英或许也没能想到,一路走来竟花费了那么多时间,经历那么多困难。
作为韩国犯罪侧写这一职位的奠基人,他们性格差异鲜明,唯一的相似处大概只有对正义的追寻。
B站一个UP主剪辑了两人的视频,用《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BGM,搭配两人一路来往返于监狱和现场的镜头,很好地展现了他们的关系。
志同道合者,方可相携而行。
导演和编剧完美地做到了克制、冷静、真实地还原犯罪侧写这个职业。
犯罪侧写不是神棍跳舞,它能够帮助破案,能够指明方向,但需要所有警察的努力。
犯罪侧写给出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神棍电视剧中的“凶手就是他”。
太多无明确动机的犯罪,让一切线索都如此渺茫。
而犯罪侧写给出的的特征,很多是在嫌犯被逮捕之后才能得到印证。
无数的排查和实地勘察,才是构成犯罪侧写和所有警察们破案的基础。
作品中对于犯罪者的刻画,既没有过度渲染暴力(模糊掉了),也没有美化他们的形象。
这带来了很重要的一个观后感,就是罪犯就是罪犯。
太多影视题材以这样的角色为主角,在叙述中说明了他们这样的各种理由,还配上了长相相当不错的演员形象,让太多人在这种叙述中而产生感情偏向,同情犯罪者。
但在我们观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们只是单纯的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看到,有人犯下了极端恶劣的罪行,有人为了捉到前者日夜不停奔波,有很多普通人在看到相关新闻后惶恐不安。
这才是真实的。
你会明白,原来,摆脱那些情绪渲染和铺垫,犯罪就是犯罪。
而大多数犯罪者伤害的,是无辜的普通人,是那些没有防备他们,或者在力量上比他们更弱的人。
他们没有负罪感,也没有内疚感。
针对这样的态度,这样的一些人,剧中用宋河英的态度和情绪转变,以及与他们的对谈方式的转变在表现。
从努力站在这些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来破案,从隐忍自己情绪去和这样的恶意交流,他确实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疲惫。
没有更好的纾解方式,却一直站在第一线去解读恶的人,终于还是扯断了敏感的内心神经。
当他在医院收到那个手帕的时候,他在一份迟来的回馈中和自己的内心和解。
他送出过两个手帕,一个送给了受害人家属,并最终温暖地传回他手中;一个送给了罪犯,以此建立的信任帮助他为多年前的一个悬案画上句号。
他终于明白如何面对那些犯罪者虚张声势的快感。
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他的眼神在执着、悲悯、冷静、彷徨之外,多了犀利与坚定。
这既不是开挂爽剧,也不是流行的暗黑系复仇剧。
它能带来的,是足够吸引你的观看体验,引发你思索的剧情走向,和,让你念念不忘的观后回想。
它其实也是“爽”的,不过不是超量四层牛排汉堡的快乐,而是清晨、午后一杯值得细细品尝的咖啡,或者清茶。
最后,题外话,金南佶的嗓音太棒了!!
我喜欢他说台词的感觉,直接走进心里。
看了一集,注意到剧中尸体(包括猫的“尸体”)被打码,这是出品方直接打码还是后期播放平台做的?
印象里他们有些剧好像匕首,枪之类的也要打码,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本来就有的,跟他们的分级、发行审核之类的原则有关系?
感觉这个剧是不太娱乐向的,不太注重表现侧写师的神奇神勇,铺陈迟缓,或者说过于细致?
因为之前收视率和讨论度不高,所以对金南佶主演的这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没有过多的关注。
但是因为金南佶没有获得百想视帝,有很多遗憾的声音,于是我马上去把这部剧补了一下。
1⃣️这部剧可以和《我们与恶的距离》连着一起看《恶的距离》主要是让人们去关注罪犯的心理,去探寻他们犯罪的原因去避免更多的犯罪,同时也去关注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成员的生活现状……但是这个“原因”一直是主演在找的。
而《解读》这部剧,就是在“找”并且找到了“原因”。
剧里主演大量的分析案情,去直接和各种犯罪嫌疑人(剧中的连.环.杀.手)直接进行交流,从而找到那些犯罪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
进而根据犯罪现场勾勒出犯罪嫌疑人的特征。
2⃣️这部剧收视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不够“爽”剧中刻画主演的时候非常的克制。
他并没有把“分析”罪犯的行为“神话”。
主演并没有成为很多时候抓住凶手的“关键”。
更多的时候只是提供“难以执行”的构想。
另外《解读》的观众有一种上帝视角,因为每一个案情,基本上犯罪嫌疑人很快的就被观众知晓了,但是剧中👮♀️却一直都找不到线索,观众视角就会觉得剧里👮♀️为什么这么弱……看上去干着急。
而很多时候真正“抓住”罪犯并不是因为👮♀️而是罪犯再次犯罪的时候露马脚……(我觉得这里也很好,因为本剧重点不是“破案”而是提现“解读”)3⃣️金南佶演技有,但从一开始可能就和视帝无缘《解读》本身因为很多设定,它就不一定会有很高的热度。
(以上讲了收视不好的原因)但是金南佶在里面的演技可以说是绝了!
金南佶在剧里表情都是非常的冷静、克制。
但是你从他的眼神和他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活动,你能感受到这个人物丰富的内心。
这就是所谓的“严肃脸”但不“面瘫”,演技恰到好处。
就像是在你身边真实发生的一样。
特别是他陷入罪犯的情节之后的那种希望自我救赎的“崩溃感”演的非常到位。
(本身热度不高的剧很难拿奖)图源logo
夜里,一个独居女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并不知道,自己的身后有个头戴红帽子的男人,正在跟踪着她。
女人回到家中没多久,红帽子男人就跳墙入院,用工具将门打开,然后直接将女人掐死,并扒光她的衣服。
这个男人是谁?
他为什么会如此凶狠邪恶?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一部最近播出的韩国犯罪悬疑剧,眼瞅着《开端》完结,陷入剧荒的小伙伴,不妨来追一追: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单看这个剧名,小伙伴们可能有点蒙圈,什么叫“解读恶之心的人们”?
但其实,这个剧名很简单,它指的是一种特殊职业:犯罪侧写师。
喜欢看悬疑剧的小伙伴应该都听过。
像美剧《心灵猎人》、韩剧《信号》,以及国产剧《心理罪》等等,里面都有着对犯罪侧写师这类角色的塑造。
《信号》事实上,犯罪心理侧写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被重视起来,并逐渐形成一整套专业化的破案方法,衍生出了犯罪侧写师这么个职业。
这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改编自“韩国第1位犯罪心理侧写师”权日勇的纪实类文学《追逐怪物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读一下。
剧中的故事,开始于1998年3月。
那时的首尔,已经连续10个月发生多起入室抢劫案,罪犯每次作案都会戴着一个红帽子,而且目标都是女性,除了抢劫钱财以外,还会对女性进行性暴力。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为了尽快抓到凶手,警方干脆让男刑警乔装成女性,来了招钓鱼执法。
你别说,这一回他们还真就抓到了一个“红帽子”。
只不过,对方并不是之前案件的凶手,而是一个对“红帽子”进行模仿犯罪的人。
转眼来到第二天,又一个女性全身赤裸死在家中。
身为警察的男主河英与同事们来到凶案现场进行勘察,期间,他注意到了一个别人没有在意的细节——死者家的门锁有被强行撬开的痕迹。
经过调查,死者名叫花妍,怀孕14周,死前没有遭到性侵,死亡时间为晚上10点到凌晨12点之间。
那个时间段里,来见过她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她的妈妈,一个是她的男友基勋。
基勋是河英的高中同学,曾经参加过黑社会,还有暴力前科。
河英的上级暴躁哥认为,基勋肯定就是凶手,分分钟带人逮捕了基勋,审问期间,他还表示没准基勋就是“红帽子”。
基勋只承认了自己当晚曾与花妍发生过争执,但坚称自己没有杀害花妍。
当听到暴躁哥说花妍怀孕的事时,他也是一脸的惊讶。
在暴躁哥看来,这就更加说明基勋和花妍之间存在问题,也更加做实了基勋的凶手身份。
所以,他开始对基勋拳打脚踢,严刑逼供,还让下属把此案跟“红帽子”案放在一起调查。
而与暴躁哥相反,咱们的男主河英则认为凶手可能另有其人。
这倒不是因为基勋是他的同学,所以河英有意偏袒,而是整个案子的确疑点颇多。
首先,“红帽子”作案往往伴随着对女性的性暴力,但花妍一案则没有。
第二,在暴躁哥审问基勋期间,河英曾去走访花妍的邻居。
根据一个邻居的描述,当晚确实看到了个红帽子男人,但对方的身高和一般女性差不多,这一点与基勋也不相符。
所以,在河英看来,尽管花妍家里有基勋的指纹和血迹,基勋也没有不在场的证明,但以上两条足以说明他不可能是“红帽子”。
而且,前面提到,花妍家的门锁有被强行撬开的痕迹,这个目前也无法解释。
如此种种的情况下,想要破解谜团、找到真凶的河英,只能自己继续调查,寻找突破口。
没过多久,他还真就有了发现。
比如,包括花妍在内,很多人家的墙上都被人用“123”做了不同的数字标记,花妍家的标记是“233”。
根据河英的推测,“1”可能代表的成年男性,“2”和“3”可能分别代表女人和孩子,如果没有“1”,就说明是家里没有男人。
意外的是,就在这时,真正的“红帽子”梁龙哲落网,基勋也被暴躁哥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杀害了花妍。
当时在警局,梁龙哲正好看到基勋,还说了这么一句话:他可不是真凶。
如此一来,表面上看案子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河英怎么可能收手,他仍然决定要继续调查下去。
一方面,他的确有了新的突破,顺着花妍家门锁有被撬开的痕迹,他猜测可能有人提前进入房间躲在衣柜里,于是过去获取了一些指纹。
但另一方面,由于指纹不够完整清晰,根本无法确认指纹所属人的身份,调查还是陷入了僵局。
偏偏在这个时候,基勋的审判结果出来了,有期徒刑12年。
除了深感无力,河英什么也做不了。
一年多之后,又一起女性遇害案发生了,死者就是咱们文章开头讲的那个独居女人,凶手的杀人手法跟花妍案一模一样。
而此时的河英,则想起了“红帽子”梁龙哲说过的那句“他可不是真凶”,开始想方设法接近梁龙哲,还给梁龙哲存了领置金,想要从他的分析中获得启示。
最终,通过梁龙哲的“点拨”,河英成功抓到了杀害花妍和独居女人的凶手。
具体来说,大概有这么几步。
梁龙哲先是提醒河英,作完案脱光死者衣服离开这种行为,一定是惯犯才会做,因为对他而言,脱光衣服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只有如此才会感到满足。
接着,他向河英分析犯罪心理,表示一般的凶手通常会按照计划去作案,如果在计划之外作了案,原因大概就是过于自信,他自己之所以被捕就是如此。
最后,当河英查了一顿有抢劫或偷盗前科的人,但仍然一筹莫展时,梁龙哲告诉他,只要你们没抓到凶手,凶手就一定会再次作案,这是一种戒不掉的瘾。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变态最了解变态吧!
几天之后,有人带着一个小个子男人来报案,说自己女朋友睡觉时,对方试图用剪刀开门闯入。
联系花妍案中掌握的线索,再加上梁龙哲所分析的犯罪心理,河英意识到这货就是凶手,然后利用前面提到的数字标记、指纹等等信息,最终令该男人认了罪。
根据男人的回忆,他之所以每次都要掐死女人后脱光女人的衣服,是因为小时候亲眼目睹爸爸扒光妈妈的衣服,对妈妈进行家暴虐待。
这让他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也造成了极度的心理扭曲。
相信小伙伴们也注意到了,讲了这么半天,案子都破了,似乎也没有犯罪侧写师什么事啊?
其实,河英通过梁龙哲了解犯罪心理,和犯罪侧写师所做的事别无二致,而也正是经过这次成功,河英才逐渐成为了专业的犯罪侧写师。
当时,河英找梁龙哲破案的事曝光后舆论哗然,认为这是警方的失德。
而河英的同事,鉴定科的国荣秀则觉得,这正是向上级申请成立犯罪行为分析组的机会。
由此不仅可以平息舆论,以后河英也可以因为犯罪侧写的需要,光明正大地跟囚犯讨论案件。
事实上,在此之前,国荣秀就一直致力于推进成立犯罪行为分析组。
曾经,他还给过河英一本名叫《心理神探》的书,前面提到的美剧《心灵猎人》,就是根据这本书而改编的。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书的作者之一约翰·道格拉斯了。
他是美国顶尖的罪犯人格侧写专家,曾任职联邦调查专员25年,被誉为现代犯罪调查分析的开创者。
前段时间,咱们聊的经典犯罪片《沉默的羔羊》中,“小白”的上司,行为科学组的老大杰克·克劳福德,原型就是他。
而他本人,也正是《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等犯罪电影的专家顾问。
好了,场外信息说的有点多了,简单说一下我对这部《解读恶之心的人们》的感受吧。
从前两集来看,本剧的亮点还是非常多的。
在风格层面,剧集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感,不仅直观地再现了旧时代警方的办案情景,还穿插着众多历史时刻的新闻片段。
比如朝鲜试射新型导弹、欧盟诞生、迎接千禧年等等。
在人物层面,剧集的塑造同样可圈可点。
以警察为例,河英、暴躁哥、国荣秀三人,各有各的特色。
河英善良心细,年幼时意外落水看到过水中惨死的女尸,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悲悯之心,从小就萌生了要追问恶人为何犯罪的念头。
为了正义,他谁的面子都不会给。
暴躁哥职场老油条,有着一套落后的办案方法论,他坚信这帮罪犯就是“欠收拾”,只要狠狠教训就会伏法认罪。
可与此同时,他又不是那种真正意义上彻彻底底的坏警察。
当意识到小个子男人可能是真凶之后,他也不由分说,立马开始安排同事去鉴定指纹了。
比起他来,国荣秀则比较超前。
他始终关注着犯罪心理分析这一块,想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去查案,但每次一提起来,总是被同事们冷嘲热讽。
这三个人,在后续剧情中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着实让人有些期待。
而除了以上这些,剧集中另外一个值得称赞地方,就是对罪犯和作案过程的刻画。
无论是独居女性被跟踪杀害,还是小个子男人回忆童年时母亲被家暴,在剧中都传递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不安与恐怖,可以把人感同身受地带入到被害者的心境当中。
其中,小个子男人的母亲光着身子,被父亲拽着毒打的画面,虽然只是远远的一个镜头,却有着宛如噩梦一般的效果。
那种对女性身体的迫害和尊严的践踏,真实到令人窒息。
前段时间,某公司高管当着孩子面家暴妻子的事,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
那男人的凶狠可怕,和小个子男人的爸爸如出一辙,光是看着视频,就已经让人无助和心碎了。
我真的无法想象,当时妻子的心里,会是多么地崩溃和绝望。
既然聊到这里,借着这部剧,我也在此表达下我的态度。
在我看来,对待家暴,必须像对待贪腐一样零容忍,家暴不是小事,更不是私事,没有任何人,任何理由,任何条件,可以将家暴合理化。
如果你无视家暴,那么请赶紧取关我,谢谢。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就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本来想等播完再来评价 但9 10两集实在封神了 忍不住来打五星 期待下周大结局/更新 如果你看不懂这部剧 可以不看 这部剧写的是侧写师的发展 所有案件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说犯人都是自己撞枪口上的 如果没有侧写师的分析和审问 杀人犯可能只会被当成盗窃犯处理 这难道不是侧写师的功劳?想看那种只要主角开挂一通分析就能抓住犯人的剧情 多的是给你看哈 你真的不配看这么好的剧
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剧本很扎实,很喜欢。
作为侧写师男主还是有些迟钝吧
节奏慢 弃
警匪片来说这个情节平淡得太小儿科了
记者线,上级线完全没有存在必要…
男主那整过的双眼皮 唉 水辣辣的 眼无神 女主演技也不行 表情音调都很特意,假剧情太磨叽了一群警察🚓都是饭桶么 无语了一群大老爷们 整集整集的吵吵 嗷嗷叫 真闹心
十集弃 很无趣 犯人莫名其妙被抓 犯罪侧写不痛不痒 主角也毫无魅力 很难想象是2022年的剧 还是继续看《犯罪心理》吧
剧不烂但是比较平淡
今天看了心灵猎人 妥妥的抄袭吧🙄
虽然没有《心灵猎人》毛骨悚然的氛围,但是亚洲气质明显,细腻温和又略带忧伤,韩剧里的少见佳作。
韩国对犯罪类型片的制作态度很认真很诚恳还很真实,一直没什么突破点,这个剧最好的一点在于节奏清晰干净,不快不慢,人物也不溢满出来,人物情感表现适可而止。只是人物塑造仍旧没有很大推进,缺乏特色。
大概打个三星半吧,感觉前面几集节奏不是很好后面算是渐入佳境了,但总觉得还是有点虚浮并没有很正中要害,以及结局也有点草率了,有几个点铺设的不是很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总体上感觉还算是有诚意的作品,真的很喜欢没有莫名其妙的感情线!!
看过
不是说去找罪犯谈话就能叫侧写师吧 虽然我知道 但是
看了两集弃,不是我喜欢的探案风格。
周末更12,熬夜看完,推荐。连环杀人案已经早不稀奇了,如果单是追凶要出彩不容易的,解读恶选了一个关于「成长」的角度。成长1:韩国侧写师是如何产生的,在所有内外力量都不支持第一批人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孤独且坚持」的。这是我最感动的地方,他们的放弃让你心痛,他们的回归和坚持让你感动。男主一定是intj,最像机器的人类。成长2:凶手是如何成长为凶手的,演员真牛,一个个描述成长史和杀人快感的时候让我牙根痒痒引发生理不适想吐。成长3:所有人都在成长鸭,女警、开始老给男主穿小鞋的上司,男主上司,新人,女记者。对,所有善良的人都在成长得越来越好。看得我老泪纵横。还有个细节,片中所有凶手的根儿,都来自幼年暴力父亲,隔壁奇怪老头。
太高开低走了!!!!开头那个变态演的那么好,结果三集就开始无聊到打哈欠
第一个案子就很不错,一共才12集,如果继续按照两集的节奏继续,很紧凑,演员也不错,关键没有硬加的女性角色来凑感情线,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