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庆导演的《拾荒少年》描绘一个贫困年代,两代人在遭遇困境时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感人故事,打破了年龄的限制,也架起了心灵的桥梁!
影片运用了客观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为了生活不懈努力的老汉和一个为了寻找“亲人”的天真的孩童形象,一间小屋,一对座椅,一个老汉,一个孩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
影片多采用中景,更好表达人物情绪,将两个人的性格展现了出来,机智的少年在遇到老汉前始终是一个“聋哑人”,而当他真正了解老汉后,才真正读懂了老汉,才慢慢选择信任了老汉。
两人的穿着打扮以及所处环境是故事的核心主题,是导演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描绘,那种面对艰难而不放弃的精神,破旧的衣服,拥挤的小木屋,却放得下两人溢出的情,尽管生活很苦,两个人并没有抱怨,依然为了自己的“信仰”不屑地努力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影片中多次出现两人送对方东西,男孩的“玩偶”和“酒”,老汉的“故事会”和“车票”,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两人情感上的互动,也是他们彼此不放弃的动力。
而那张女作家的照片,也曾是两人的希望,但是当两人的希望破灭时,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且继续微笑着活下去。
影片的色彩呈暖色调,故事都是小故事,但无不给人温暖,幸福。
结尾采用大景别,描绘了两人的背影,以及那个灰暗中耀眼的红色袋子,预示两人不破平凡的命运。
最后老汉那句“你要好好读书”预示故事的发展。
《拾荒少年》作为一部学生作品来说,是十分优秀的,但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片子中有些地方显得不够成熟。
在这篇评论中,将会逐一分析该部影片(包括好与不足之处)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被拐卖的少年在一位老人帮助下寻找妈妈的故事,老人的工作是垃圾回收,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多年在厦门没有回家,为了帮助小孩寻找妈妈,两人回到老家安徽。
经过一系列的寻求,老人最终发现小男孩拿着的那张照片其实是一名知名女作家,根本不是小孩的妈妈,但他仍然带着小孩找寻。
首先想说的是该片不足之处,在演员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周到,影片中设置的人物是在安徽,但小孩的口音完全就不是安徽的,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很容易让观众挑出漏洞。
除了这点小错误之外,影片的剪辑也有问题,在片头老人从钱包里拿钱的那部分,直接就跳轴了,这也是观众很容易发现的一点。
当然,导演在节奏的把握上还不是十分到位,就比如在老人从厕所出来发现小孩在他袋子中找照片的那部分,节奏就慢了,然后突然又加快,就到了追逐戏那部分。
最后一点就是剧情有些浮夸,比如在老人回到安徽老家回家敲门发现女儿不在的那部分,老人竟没有表现出伤心,而是继续带着小孩找妈妈,这太不贴切了,当爸爸发现女儿不见了竟如此淡定。
(补充一句,影片的背景音乐太多了,这会让观众觉得导演是在掩饰故事情节的薄弱)接下来要说《拾荒少年》的亮点了,最吸引我的是选材上,选取了社会的边缘人物,可以说是对边缘人物的一种呐喊,体现出一种人文主义关怀,尽管影片中也有社会丑恶的一面(拐卖小孩、欺负弱势群体),但更多的是社会的温情,就像影片的主线一样,老人由最初的滑头到最后转化为一种对小孩的父爱,不求回报只想帮助小孩找回妈妈。
导演对人物的设置十分丰满,老人粗俗的一面,经常把妈嘞个逼挂在嘴边,这也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像这种生活处境下应该大部分的耐心都被磨光了吧,还有滑头的一面,起初只是想从男孩那贪点便宜,一个转折之处,当老人知道小孩是被拐卖来的之后,他想到了远在安徽的女儿,心中那未被泯灭的父爱,将对女儿的爱倾尽在小男孩身上,似乎有些赎罪的意味。
除此,影片的结局也比较成功,导演用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来收尾,显得不那么具有悲剧性,也给了观众希望。
可以这样说,也表现了导演对小孩的关怀。
海明威曾说过,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影片《拾荒少年》是北京电影学院2012届的毕业联合作业,由张思庆导演。
影片讲述了拾荒者马跃进与拾荒少年一同寻根归家,拾起爱的故事。
本片通过使三位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跃然于银幕之上,帧帧画面间透着阶级间的人情温度差异。
比起冰冷麻木的所谓上层人士,虽是最底层的漂泊拾荒者,但在其破烂不堪的外表之下却深藏这一颗金子般温暖的心。
一.最崇高的低阶 影片开始,跃进观众眼帘的便是一双报纸下透着狡黠的双眼,滑稽幽默的音乐响起,更为主人公马跃进的进场平添一分机敏狡黠的色彩。
马跃进拎着破旧的布袋行走在深巷中,口中哼着的电影《少林寺》主题曲配上摇晃颠簸的手持镜头视角,展现了一名底层小人物易被满足的乐观心理同时,更是拾荒者漂泊不定的生活体现。
在影片的最后,当马跃进得知少年寻母所凭依的照片仅是一位作家的肖像,而少年真正的母亲身在何方无从得知。
二人坐在门槛上,导演以低机位拍摄依旧攥着布袋蹲坐着的少年,似是以少年抬头看成年人的上仰视角将马跃进印在镜头中。
明知真相的马跃进仍愿意为拾荒少年编织这段美好的谎言,而此时先前虽势利圆滑的马跃进,在少年眼中,在观众眼中又是多么的伟岸高大,多么的充斥着如春日般的温暖。
二.最温柔的流浪 观众随着少年的视角渐渐深入小巷,晃动慌乱的镜头是拾荒少年内心的紧张不安。
被抓包时马跃进低头看着少年,仰拍之上是成年人于孩童而言天生的压迫感,而在少年低头翻寻的俯拍之下是其小小年纪却过着流浪生活的可悲可怜。
马跃进躲在隔断后打着电话谈论小孩的“交易”,而拾荒少年专注的在屋内看着电视,二人被一根柱梁所分隔开,被他们之间本就不互相信任的距离感割裂开来。
少年被挤压在窄小的画幅之中,但温暖的色调充盈在他周身,与他即将被骗的悲惨展开形成强烈对比。
孩童的天真在成年人的利益面前是最一文不值的,更何况在二人皆为窘迫拮据的流浪者。
在二人从拐卖风波中脱身时,少年坦白了自己装聋作哑的原因。
轻柔的钢琴曲响起,伴着少年哽咽的稚嫩嗓音,拾荒少年的流浪童年之中说不尽的心酸被戳开,弥散在小小的破旧的拾荒者之家。
而从这一刻开始,属于拾荒者的归家同盟也建立了起来,二人在流浪中重拾起了爱。
三.最寒冷的高层 厚重色调的办公室是整部影片中最为格格不入的场景,报社老板的层层刁难与施压,马跃进的眼中,俯首卑谦的视角之下却是高层人物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丑恶态度逐走了马跃进。
高层人士的冰冷在沉重压抑的办公室中不断地荡开,是这个可悲麻木的社会灰暗面的细小缩影,但却如巨石般重重压在观众的心上。
小人物的温暖,大人物的冰冷;低阶层的华丽,高阶层的丑陋。
重重对比之上,影片《拾荒少年》展现了在艰苦生活之下的社会底层人物即使被砂土掩盖,但他们内心中金子般温润的光芒却可以透过层层的缝隙荡漾在每一个角落。
落幕之时,马跃进携着少年的手在碎石堆上走得愈高愈远。
长路漫漫,还有许多未来的光芒在等待着他们。
(是编导作业!!!先往豆瓣上堆个
拾荒少年 (2012)7.7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短片 / 张思庆 / 鲍振江 叶昭
小孩爷爷说了个美丽的谎言,把当时捡到的照片来说是他妈妈,其实小孩是孤儿,根本“没有”妈妈。
虽然有点无病呻吟,但真实,结局还行,金马奖得奖,推荐。
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短片奖的北电学生毕业作品《拾荒少年》,以流畅的叙事与剪辑讲述了一个“故事会”类的温情小故事:拾荒老人偶然踏上了帮拾荒少年寻母的路程,尽管最后发现他们寻找的人并非是少年的母亲,老少两人间却因此产生了亲情。
导演将镜头置于我们平时关注不到的拾荒人群前,以拾荒老少历经磨难寻母和回家找闺女的温情故事传递给观众温暖。
一波三折的叙事手法和几次令人意料之外的反转,使得此故事具有较高的可看性。
本来满口脏话爱捡人小便宜的拾荒老人后来却充满善心帮少年寻母;本以为是少年父母的助手的人却是小偷同伙,使老少失了住处开始了流浪生活;本以为是哑巴的少年突然开口说话;本以为是母亲的照片却在结尾发现其实是台湾作家…种种反转和出其不意调动了观众的观影兴趣,使边缘人群为主角的短片显得轻松活泼。
影片剪辑的干脆利落。
故事一开头便使用快速切换镜头的交叉蒙太奇将小偷偷钱包,拾荒人在一旁偷看的情景活泼有趣的展现出来,配上滑稽的音乐,使观众很快进入剧情并被吊起胃口。
在凑钱寻母途中同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将一天天的拾荒工作和一叠叠逐渐堆起来的钱交叉剪辑,明确直接且快速的展现出两人的日常生活。
故事由少年“母亲”的一张照片作为线索,故母亲照片多次重复出现在镜头中。
影片较少使用长镜头,许多极快的转场巧妙的表现偷窃、打架等场面,少了真实性却也增添了几分生动的可看性。
几次争执中的摇镜头也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本片作为应当“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却显得“低于生活”许多。
为了博人眼球而生硬凑起“老人被打”等俗套却无意义的情节,淡化了拾荒人应有的无奈、坚韧,而夸大其乐观性格,将本应是苦中作乐的人生展现为盲目积极,显得其所受的苦难轻飘飘。
大大降低故事的真实性。
缺乏实际社会考察经验的学生作品就如同想象出的空中楼阁,散发出如故事会般廉价的鸡汤味。
彭浩翔说:当个导演起码也要看几百本书几千部电影。
我认为本片反映了许多学生导演缺乏一种对生活的沉淀,此片能获金马奖,不禁引人反思当下国内电影的尴尬处境。
看完全篇,我的思緒不可控地停留在對於希望,或者稱之為美好幻想以及這個美好幻想破滅的旋律里.沒辦法體會其它評價當中所言的溫情\幸福或其它與自身狀況對比而產生的感動或共鳴.總體來說,我依然認為這本電影所願反映的最高情感並不是人情,而是很抽象的,希望.我們當然無從得知在電影結尾以後,拾荒大叔和少年將要走向何方,是要走到書店門口接受這個現實,還是靠著積攢好久好久好久的錢足以飛越海峽得到接觸到那位女作家的機會,這是明知幻想的錯誤而執意堅持的荒誕,可又誰能說這種執著是不對呢.我的字典里,人生中不存在不對的事這樣的概念.少年並不知道真相,而對懷中揣著真相的大叔而言,要"帶少年去找母親,哪怕母親並不認少年"是影片中提及的.他到底会怎么做,这个悬念留得太大了.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不是也有人手里握着我们连接梦想能不能实现的钥匙,那个人是不是我们自己.这样说好牵强,大概是我困了.我不喜欢任何小孩的.小孩没长大不懂事.我喜欢大叔的,大叔是百变的.可以沉着冷静,可以天真烂漫,但是不会哭闹.我还没办法回味当大叔走到家门的心情.打开信箱的心情.拆开信封的心情.买三十本故事会的心情.发现真相的心情,重新面对少年的心情.带着少年走向新的生活的心情.其实还有一种也许.或者也許,少年早就知道那只是個不真實的母親.或者也許,大叔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閨女."閨女"“母親”也許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虛構的,可以支撑我们的可以,想到就让我们感到生命并不空虚的,一点小小的,又或者是多余的,总之是说不清的,梦想.每个人关注的重点都不一样,至少一丝关于梦想的话题永远会让戳中我的G点.
一张照片,贯穿全片,即是两代拾荒人相识的契机,又是男孩生命中唯一的希望,《拾荒少年》挖掘着底层小人物之间的悲欢离合,关注于他们的生存状态。
让观众在残缺中寻觅一丝希望之光。
该片并没有用悲情的方式来表达,反而,在刻画这些小人物“看似不堪一击”的生活时用了很多喜剧的元素。
包括老拾荒者的一句口头禅“你不要脸”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句台词,不仅是对人物的生动刻画,是激起小男孩说话的原因,也是喜剧的元素之一。
包括老拾荒者给小拾荒者看自己的色情书刊,还有两人一个在屋顶一个在地上对峙的场面,导演没有把他们的生活刻画得灰暗凄惨,而引发同情,而是找到他们生活中的趣味点,加以跳跃的背景音乐,让生活本身的样子加以呈现,苦与乐并存,残缺与希望并存。
影片将希望具象化,片中人物起初的希望和精神寄托都是某种物件,比如小拾荒者的照片,是他寻找母亲的希望,他不惜一切代价,要去找寻,包括当他看到撕毁的照片的反应,以及对照片的执着。
都说明这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而老拾荒者一个人在外漂泊,一台能看电影的电视机,一个可以折动的杂志,都是他有限生活中的无限希望,然而当两人相遇,经历了共同的追寻和挫败之后,这种精神的寄托已经转移,他们互相,成为了对方的依靠与牵绊。
“你是不是可想见你妈了?
”“是”“那行,我带你去好不好?
”“我想换一件新的衣服。
”“行,走吧。
”……少年怀着穿一件新衣服去见妈妈的心情跟着老拾荒者继续上路了,影片就这样结束了,谁都没有圆满,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找女儿的老拾荒者马跃进没有找到女儿,没有找到家之所在,而少年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戏外的我们知道,少年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妈妈了,那张所谓妈妈的照片仅仅是一张印着台湾作家的书签,那只是一个虚幻的美好,如烟雾虚幻,缥缈逝散。
马跃进和少年都是在社会边缘挣扎生存的人,他们见证着生活的苦难、黑暗与无奈,但仍然都执着于心中那份美好追求。
马跃进拾荒度日,但捡拾不回岁月,捡拾不回女儿。
多年来,即使不识字,也坚持向家中寄信寄钱,可是这份美好无人偿还。
少年流浪度日,装哑保护自己,拿着爷爷临走前留给自己的“妈妈的照片”,在茫茫人海寻找妈妈,这份美好注定是个虚幻。
这样的两人相遇了。
长期在社会边缘生活的马跃进是自私的、贪小便宜的;涉世不深的少年是渴望温暖的,但对这个社会是害怕的、不信任的,但自私的马跃进带着少年去找妈妈,帮助少年去寻找那份美好,少年也将自己的信任加诸在马跃进身上。
两个可怜的陌生人生活在一起,两人之间的温情流露又像是一家人。
现实终是现实,虚幻终将被打破。
可是不服输的两人仍旧挣扎坚持着。
“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美好。
”马跃进和少年都体会过人间百态、社会炎凉,但仍然不失人性中的善与情,且善于情对他们来说更加珍贵。
影片中的少年是可怜的但又是幸运的。
去世的爷爷为了给少年留份念想、留份希望,给了少年一个永远找不到的妈妈,守护着少年执着的那份美好。
马跃进带着少年去寻找、实现那份美好时,无意戳破了虚幻,知晓了真相,他选择继续守护少年的那份美好,没有告诉少年残酷的现实。
给了少年一个虚幻美好的向往,继续前行,而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谁也不知道两人会发生什么,但少年的妈妈确实是一个永远找不到的存在。
这种美好充满着残酷与无奈让人哭都哭不出来,但庆幸它现在还是美好的。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
无奈残酷的现实给我们的正是人生中的阴影。
光明和阴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影的光明只是一团白光,没有生机,或者着没有阴影的光明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绝对的美好是不存在的,正如绝对的阴暗,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正反两面构成的。
马跃进和少年人生中的阴影是无法克服不可避免的,正是两人生命中的阴影与光明交织才产生了复杂的美好,那份美好虽残忍但弥足珍贵。
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或许这样才是生活,才是人生吧。
拾荒少年》从导演的片名中,我们一目了解地就知道了故事中所讲述的对象是这个社会中边缘人群:俗称叫捡破烂了。
他们生活在城市那些破烂的角落,靠拾荒拾破烂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在一般的眼里他们是贫穷与肮脏的代名词,在社会中,人们对他们的眼光是排斥与回避的,导演就是从人们异样的目光中开始故事的讲述。
《拾荒少年》是青年导演张思庆执导的短片作品。
二个城市底层的人,先是由同行是冤家的一场争斗开始:老拾荒者的生财之道就是跟在小偷后面捡小偷取了钱丢下的空钱包,用里面其他有效证件来跟事主要些小钱,这是老拾荒者不得以而为之的一种生存之道,虽然不怎么光彩,但也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不承想这种门道却被小拾荒者给偷窥到,结果自然是便是一场你追我赶的争斗,追逐着配乐中即有着对都市人生活一种嘲弄,也传递着二个人追赶着的紧张,镜头在不同快速越过的场景中展现,让人明显到一种迫于生活的压力。
在这场追赶的争斗中,老拾荒者紧追不放,小拾荒者努力地奔跑,二个人在大街小巷中快速地穿行着,故事的悬念开始产生。
他们是一场同行间的争斗呢?
还是背后另有隐情呢?
真相峰回路转:小拾荒者并不是抢他的生财之道,他所关注只是一张普通照片,因为那是一张代表是他妈妈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最初老拾荒者是没有兴趣的,但是背后的故事却引起了老拾荒者的关注。
老拾荒者的心理变化是剧情变换中最重要的主线,他最初的意识中有着利益驱动,还有一种善良的萌动。
于是他把小拾荒者带回家,在一片黑暗的路途中,老拾荒者那个破烂车照路灯的一点光明象征着一丝暖意与善良。
坐在黑暗的小屋里子,老拾荒者提醒着正在看故事会的小拾荒者“还有五香卷咧”。
从这句普通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老拾荒者对小拾荒者的关心。
他虽然有着自己的利益目的,但是他对小拾荒者的关心也是真实的。
导演对老拾荒者是一种多元素的呈现。
他有着城市中迫于生存的技能,有着虽然得钱门路并不光彩但是却也让人可以接受的行为,还有着想赚一笔的小自私,但又有着内心深处还有一种关心与善良。
随着剧情的发展,老拾荒者的小赚一笔的发财梦破灭,被小偷们痛扁之后对跟在旁边的小拾荒者用唇语告诉他快跑。
至此老拾荒者行为的情感与行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点,他开始想着保护小拾荒者,他对小拾荒者寄语的感情开始增多,随着剧情的展开,老拾荒者开始了真正地转变,他发自内心地想帮助着小拾荒者愿望,二个人一起在工地上探寻一起努力、一起挣钱存钱积累式蒙太奇的手法,刻画着一个他们内心美好的愿望。
但是事与愿违,老拾荒者的老家已经人去屋空,而小拾荒者的愿望也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他的爷爷也没有告诉他真相,也是给他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
而这个梦在老拾荒者这里也没有让它破灭,而是依旧让他继续着,老拾荒者为了小拾荒者的梦依旧努力的。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把故事会穿插在其中,意寓着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个的故事。
在繁杂的都市生活,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麻木着。
但是在那个城市的底层,导演运用着一种强烈的对比风格展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真诚。
他们的衣着是破烂的,脸与身上是脏的,低矮的房子四处漏风,房间里的东西都是旧的,但是就是这样的二个人之间发生充斥着最厚重的感情。
老拾荒者开心地拿出二张火车票,他要与小拾荒一起回安徽。
他也想家,也想自己的女儿了。
而小拾荒者也送了老拾荒者一件礼物,一个画报封面女郎的小人。
在脏乎乎地纸里包裹着小拾荒者最真挚的情意表达。
二个人的礼物虽然都不算厚重,但是里面承载的情感却异常地让人感动。
站在阜阳火车站的出口,二个人都穿上了干净一些的衣服,虽然他们形象已经从一个流浪的拾荒人变成了二个归乡人,但是从他们背后背着编制袋却还是流露出他们真实的身份。
导演在此表达二个归乡人的美好与热切的盼望,虽然二个演员的语言并不多,但是却在态度与行为上表现出寄语着希望。
剧中导演一直追求美好真挚情感的表达与流露。
他所追求的风格视角不是人们所常见的都市生活的视角,而是人们所忽视或是有些排斥的拾荒人做为故事的主角,通过二个底层人物的情感表达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这种表达风格背后却也折射出了人性的亮点与职业、高低贵贱没有联系。
最底层疲于挣命的人的心中也有着最美好的情感,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性内心却是冷淡的。
那个丢了钱包的事主对老拾荒者的态度与反应又是那么现实与真实,人性的冷漠那个明亮的办公室中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拾荒少年》主题是一个寻亲的主题,这个主题这二年比较热门。
不同的电影间展示的视角不同。
而在此剧中寻亲的主题,剧中的二个人相互影响着与支持着。
小拾荒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个谎言,但是当他看老拾荒者没有找到想念的女儿后给老人买了一瓶酒,借以表达对老人的一种安慰。
他希望见到亲人时,自己是干净让人喜爱的,虽然他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他却还美好地希望着。
最后的结尾,老人牵起了孩子的手,走在磕磕绊绊的路上,虽然前途的路对于老拾荒者还有些茫然,而对于小拾荒者充满希望。
老拾荒者正是源于不让小拾荒者失望还在努力着,生活也还在继续着,故事就此结束。
故事寻亲的主题更是一种温情的表达,结尾依然表现着他们的盼望与努力,虽然他们的命运没有真正的改变,前途的路也充满了未知,但是他们会继续地走下去,因为他们之间有着最温暖的情感。
而电影所表现真挚的情感在最后画面定格在他们二人同共走在一起的路上。
他们生活中的边缘人群,他们被社会所漠视着,虽然他们的地位被人们所不齿,但是他们内在的感情却是最真挚的,他们的感情没有在任何的边缘,在人们的心中闪亮出最让人感动的光环。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这样一些人,弯着腰,驮着背,拖着布袋子,终日游走在大街小巷被人忽视的垃圾废品堆中。
他们之中有男女,也有老少。
《拾荒少年》讲述的就是这一老一少拾荒的故事。
收废品的老人马跃进在火车站等待他的“小生意”上门,无意中遇见一个流浪少年,得知刚刚遭窃的人,可能是他失散已久的家人。
陌生的大都市里,有着巨大年龄差距,素不相识但同样被遗忘的两人就这样开始了拾荒归家之旅。
关注社会底层人民,了解他们被“遗忘”的原因和经历,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拾荒少年》这部短片里,声音的运用是一大特色。
声音能够渲染环境,体现人物情绪变化。
例如,在影片开头马跃进鬼鬼祟祟躲在报纸后面寻找“目标”时,背景音乐是欢快活泼的,带有一丝趣味。
体现出老头为了生存锻炼出来的精明和一丝狡黠。
后来少年出现捡掉在地上的照片时,音乐骤转悲伤,触人心弦,暗示这个孩子的身世和遭遇可能是不幸的。
拥有同样悲惨境遇的两人相遇,照应突出了人物和主题;马跃进在巷子里追孩子时,被街边大妈的方言歌声打断,真实具有现实性;马跃进带少年回家吃饭,周围环境音比较嘈杂,可以听到野猫的叫声和虫鸣声,更体现拾荒老人生活环境的落后简陋,揭露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艰难。
如果说声音是这个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空间和镜头的运用则是另一大亮点。
例如两人在巷子里追逐时,整体画面是狭窄阴暗、不透气的,这也暗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狭隘拥挤,只能拣取人们丢弃的东西苟且偷生;少年被老人追赶,堵在墙前,背景空间延伸不同,少年的背后无路可走,画面空间靠下,占比较小。
老人背后畅通无阻,画面空间靠上,占比较大,体现其此时是占优势的一方。
但是老人在威胁少年还钱包的时候,本人虽是俯瞰视角,对少年的特写却多采用平拍镜头,暗示虽优劣势明显,但老人对少年仍是平视的态度,体现二者的关系是较为平等的,老人并没有用世俗的眼光马上定义这是一个不值得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坏孩子。
暗示底层人民虽出身卑微但心地善良的特点。
除了以上语言的运用,道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妈妈”的照片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对影片中的少年也象征着家和希望。
少年的《故事会》和老人的成人杂志,到最后两人互换着读,也暗示两人隔阂的正在慢慢淡化消除。
老人让少年帮忙手写的信,先是写“好闺女”又让其把“好”字去掉,体现出表达含蓄但深沉温柔的父爱,侧面强化老人不善言辞但处处挂念的父亲形象。
世事变化无常,但人间总有大爱。
这是一个讲述两个同样被“抛弃”的人拾荒寻亲,互相温暖的故事,真实温馨但又不乏心酸。
其反映的是一个更加深刻的社会现象:老人和儿童一直都是容易被遗忘抛弃的群体,城市的拾荒老人,山中的留守儿童……拿影片中的二人举例,他们耗尽全力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只为有一天能回到家人身边。
影片深刻揭示了这一社会问题,呼吁我们去关注关爱底层人民,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当然本质是找到这类群体被“遗弃”的根源并想办法缓解,才能对减少该现象有所成效。
PS附:小演员真的太可爱了!!
长大后一定是个小帅哥🥺鲍老师也演的很好很真实,整个故事非常自然,但看的还是让人心头一紧🥲社会边缘人物无处不在,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他们吧…
每次看优秀短片都有创作的冲动,就是成不了行动,CNMLGB啊```
之前曾的课就是这个班的,北电的导演系研修班。片子还是有点矫揉造作和缺乏细节,但从画面还有故事情节来说,也算是毕业作业的上乘之作了~~有几处镜头用的还是挺精到的,虽然略显抄袭~~总体还可以吧
制作虽糙,但足以让以微电影之名的作品望尘莫及
人得奖是由原因的。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影展赛的参赛短片,得了中国最高奖项。刚得了金马最佳短片。其实要是跟国际影展的其他学生短片一起看,就知道这片是多弱了~
一波三折,温情又有喜感,很喜欢。
小男孩屌爆。
故事简单,但就是莫名地感人
狗血
片短情长。
唉!~
这就是北电的水平???终于找到比《尿不出来》还差的本子了。
中国特色原创短片 值得鼓励 不浮不躁
情感表达细腻的哟~~~今年国产片最优~
主线还是清晰的,今天看完交流听完之后,我一直在想之前多条线的时候片子是怎么个状况= =
表演生動,故事思路則很有「中央車站」的影子,倒是在融入中國大陸社會現實上頗有想法;一些不動聲色的細節和帶有對比意味的分鏡將作者意圖表露無遺,溫情是本體,同時也借用故事來含蓄揭示諸如城市化及拆遷等問題;雖然很大程度上不過隔靴搔癢,依然是難得的作品,值得鼓勵
看了两遍 还是就记住了 不要脸和MLGB!!
很平,因为太写实。大概心已硬。拾荒老先生,演。
同在天涯捡破烂,你找闺女我找妈。
这个场景颇像我的毕业短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