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的剧,除了老金那个充满怪力乱神的扛鼎之作以外,早年有一部《碧血青天杨家将》,那部剧老金接了。
集数不多但是结构紧凑,可以说是一部好剧(尤其是甄志强演的展昭,看上去真是很特别,于我而言更胜何家劲)。
这部内地和香港合拍的剧似乎一时大火,于是又有了续集,其他演员都没变,还加入了吕颂贤,叫《碧血青天珍珠旗》。
这部剧老金没有接,是前一部给包拯粤语配音的演员谭炳文拍的。
剧情自然是非常魔幻,更重要的是,这个剧把仁宗黑化了,施展帝王术,对忠义的杨家极尽猜忌,处处打压,最后连包拯都不免心灰意冷。
金没演这部剧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不过这个包拯与那个正统的忠君爱国的包拯出入很大,老金恐怕也不太会接。
几十年下来,老金演了不少包公,可以说对于很多人而言,包公就应该是老金扮上那个样子。
但是老金完全走不出自己的套路,不说包拯,连整个大宋朝廷的人,也都全面套路化了,天外救星八贤王,勤劳王事宋仁宗,模范宰辅王延龄,乱臣贼子庞太师,大宋朝廷虽然贪官污吏迭出,但是朝廷是好的,赵家天子是好的,所以守护正义的包拯才所向披靡,公孙先生展护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都好正义得不得了,响应包大人号召。
这几乎都不是包公了,伟光正得,快赶上某些人物了。
金版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十几年过去,居然一直故我,给每个角色穿戏服,要是上个朝,满朝文武五颜六色。
(当然,穿戏服谁也比不过钱导,狄大人的几部基本耐看,转向搞个包拯,简直就是场灾难,还把戏服用到了极端诡异的程度——对,我说的就是展昭的武松装)以至于小戏骨包青天,都要全盘复制金版的服装。
这个平静被邓超版的少年包青天三打破了。
邓超把角色塑造得很糟,那部剧也是很离奇,但却又一次破了金式包青天把所有人物刻板印象化的传统。
庞家功高震主,改朝换代未必做不到,但还是收敛了,反倒把对他们极尽猜忌,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天芒之上的仁宗,摆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上。
把天子人格化(做到极致就是1566了吧),皇帝不再是绝对正确,绝对英明,开始变得多面,有怎样的抱负不言而喻。
所以,这部包拯所做的打破刻板印象化的努力,并不是第一次,但也应该算是比较大胆的一次。
故事还基本上是那些故事,但是故事如果继续按金版包青天的套路演,估计是不会有人想看了,人物刚上场甚至还没上场,结局就已经注定,也很难再把情节弄得百转千回。
所以包青天那些故事被打乱重组,而且有了权斗的主线。
狸猫换太子成了赵官家的阴谋,而八贤王才是罪魁祸首(黑化八贤王,不能接受的人可能很多,更何况王仁君最近还接了些非常正面的角色);陈世美的故事被扩充,和铡包勉衔接在了一起,而铡包勉又和铡庞昱编在了一起。
陈心思细密,许多着甚至都走在包大人前面。
皇帝为了斗张王,不得不用陈世美这种货色,甚至有点力挺的意思。
包拯铡陈世美,张王自然开心,破坏改革还不用自己动手,煽风点火就够了,包拯突然就站到了保守派一边(他要穿针引线,那就自然不能时时都有机会站在皇帝一边),所以又要牺牲包勉(可怜的包勉,那么年轻就能做上知县)。
熟悉包公戏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出戏,但也并不是不合逻辑,而且那些故事唠唠叨叨讲,可能也不见得能讲出新意来。
编剧不想把故事变得太过复杂,所以还是三方斗(王党、张党、皇帝/刘娥),再让哪一方都不占的包拯来穿针引线,这和大明王朝1566几乎是同样的路数(严党、裕王徐高张、司礼监/皇帝,海瑞穿针引线)。
王延龄偏正(最后范仲淹改革失败,再再证明王延龄是有远见的),张德林偏邪(毕竟最后逼宫造反了),但正亦邪,邪亦正,为了达到目的,就都可能不择手段。
王延龄如是,张德林也从来没有真正扮演野心家。
随着剧情推进,三方的力量有所变化,也有新的人物上场,但都没逃出这个三角关系。
这一点其他评论已经提到了。
权斗和断案交织在一起,虽然有不少突兀之处,但转折也还说得过去。
而且正是因为包拯是唯一一个两方(甚至三方不靠的人),面对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由他来穿针引线说得过去。
但是人物形象则是改变了很多。
包拯自不必说,以至于大家都怀疑黄维德到底是抽了什么风。
怒目和碎步,没有交代得太好,包拯一开始显得呆头呆脑,后来又不呆了,似乎也没有明确这种变化其来何自,而且包拯也不是多么神的神探,除了假皇子案我们见识了他的手段,后面的断案过程,似乎都比较平,甚至老丈杆子兼前任尹若朝,破案的手腕也不逊于他(尹大人自己给自己打造枷锁,这也是一重隐喻吧),但是这个包拯太真实了,你看他哭包勉,那是真哭,而不是老金最多只是苦脸,你看他也会机变,也会权衡;展昭不再是光辉伟岸到没朋友的大侠,所谓侠,也不过是拿钱办事,还和西夏间谍野战,直到最后才勉强改邪归正(这个祁王版展昭已经算是不黑了,可以参见严宽版的某个展昭);公孙策……遗憾地消失了(我喜欢范鸿轩远胜过老金啊!
温文尔雅);王朝马汉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公孙的职能,而且塑造了相对真实的胥吏:吃拿卡要,幸灾乐祸,不过毕竟是王朝马汉,骨子里还是有正义感;太后也不是个善茬,回到宫中,骄奢无度,而不是历尽民间疾苦之后变得和蔼慈祥。
王成了权相,权相和张一样,虽然也在做事,但还是高高在上,明哲保身,也享受着权力的滋养。
皇帝……皇帝其实有些可怜,他是真的孤家寡人,穷得揭不开锅,还要喂养各路蠹虫,身边连一个贴心的人也没有,从小长大的玩伴,最后还是要算计他,还拐走了他的女人。
你说包拯?
别逗了。
你要赵官家和包拯贴心?
难怪徽宗要去找李师师嘛。
这样的包公戏会让人看得很憋,看不到快意恩仇,看不到光荣伟大正确,甚至五鼠都死了一个。
可是这样的包公戏会更真实。
包公身处朝堂,他虽然有主角光环开了外挂,可也不能免于朝廷的权斗——显然,这样的权斗并不是一个妖后(通常是刘娥)、一个奸臣(通常是庞太师)就可以挑动的,它一定是结构性的,每一个附着在赵家权力大树上的人,都牢牢抓住大树,从大树上吸取给养,王延龄不是什么贤相,他只是护持住这棵大树不倒而已,这样才显得包拯更为可贵,否则为什么不歌颂八贤王(我知道你们爱陈道明的八贤王),不歌颂王延龄,要凸显的还是包大人。
刘娥的话说得好:“江山它就是一锅米,说是赵家的,也不光是赵家一家吃,张大人家,王大人家,还有满朝文武百官家,家家都在这口锅里捞米。
如果锅不破,大家还有得吃,如果锅破了,大家就都得饿死,替大家看好这口锅,这个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包拯又说得好:“在这口锅里吃饭的人,根本就不爱这口锅,他们觉得这口锅长不了,早晚都得打破,不多吃多占,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记住:这口锅的确不是只有赵家吃,广义上的赵家人,也能吃,可是还是没有屁民的份儿。
这口锅早晚要破,那就赶紧多吃多占,转移财产,等锅破了,赵家人也能在黄鹤楼上看翻船,看屁民在破锅里抢残汤剩水,打得你死我活。
你说这是赵宋?
我怎么就不信呢!
可这就是赵国啊。
服装和布景都比较精彩,虽然皇宫还是太过富丽,灯光还是不够谨慎,但毕竟让赵家皇帝们穿上了赤色衣服(红得有点过于鲜艳了),戴上了长翅幞头帽。
包大人的衣服也是随品秩变化,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穿上黑色蟒袍。
大人们、夫人们的日常衣冠,虽然有些过于精致,大体上还是并不浮夸的(没办法,《贞观之治》过于考究了)。
各种匾额、文告,全都是规规矩矩的手写字体,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用个微软字库糊弄人(《大明王朝1566》最大最大的败笔就是那些电脑打的文件!
惨不忍睹)。
街景也不知道是在哪里拍的,端县的廊桥,一看就很有历史,还有个镜头,路边牌坊的木头已经裂开了,一看就非常非常真实。
当然,皇宫算是一个瑕疵,唐宋的大木架和鸱吻没有表现好,还是明清宫殿的小木架和螭尾。
各位配角也是非常精彩,人物死得很快,但是形象都立起来了。
自不必说雍容公子、忠犬陈林,连刘复,给他加了这么多戏,最后搞了个互相残杀,你甚至都有点讨厌不起他来——王刚老师演的和胖子,大贪官,你能讨厌得起他来吗?
他就是那双手不太服管罢了。
其他瑕疵也很多,比如庐州府衙的牌匾写成了泸州府(第1集第35分29秒;泸州人表示嘿嘿嘿),端州、陈州,直接改成了端县、陈县,州城并不一定和州的名字相同,端州的州治应该是高要,陈州州城可能是宛丘县,不知道为什么要强行改名。
不过毕竟瑕不掩瑜。
只是带着刻板印象看包公戏的人太多了,没有老金那副模样,几乎就不算包公了。
包公面相这么特别你们都接受了,那他怒目,碎步,又为什么不能试着接受呢?
刚看到第四集,成年包拯跟女主的戏基本跳过,只看偷运皇子出宫,看小包黑子的童年,看小皇子跟周怀仁在乡下一家四口的生活看的津津有味,真是意趣盎然。
回宫后的生活就不可爱了。
最难忘的是那位了却君王托付事,功成身死的周侍卫,在看到他引颈就戮时我的泪腺全面决堤了。
忠诚,伟岸,君子,还有那份温情,不多的戏份却闪烁出不少的光彩。
至于那个瞪眼包黑子,借王祖蓝的声音讲一句“我真系接受吾到啰”。
包青天是我们的民族的符号,代表正义、公平、不畏权贵、铁面无私,绝不只是一个聪明的会破案子的皮肤比较黑的好官,他那么倔强,一定也曾在这乱世中挣扎彷徨,最后才在我们的文化长河中站成一座让人仰望的山。
注:个人观点,1.25倍速+部分快进(不喜欢的部分)超过四分之一的1星:打分的年轻人可能比较多,包青天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以少包为基础进行评价的时候:觉得包青天除了黑简直应该是心思剔透,最好有点喜感,再来点儿女情长。
这个黑子又丑,瞪眼小碎步,自闭,嘴拙,不通世故,进化不完全,简直辣眼睛,毁童年,一分算了。
开头是大家都知道的狸猫换太子,太俗气;不是讲包青天吗,讲什么宫斗,编剧你是不是傻;进度太慢了,一个故事破多少集;balabala……有人对比同期的 延禧宫略,觉得还没有于正的剧评分高有失偏颇,我看的时候觉得这挺正常的,大概就是一个是爽文一个是憋屈的伪正剧,女频当道的时候,看起来就很漂亮的反套路宫斗爽剧自然比这个讲了好多遍而这届居然还那么差的传奇剧更受欢迎。
况且古装剧出了琅琊榜系列养刁了大家的审美,这个传奇剧缺钱得服化道很不漂亮,造型不出彩甚至有点难看,不符合固有观念和史实(当然我们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传奇故事呢)。
评价者拿什么来比呢,大明王朝,这真TMD有意思,我考60多本来可以及格的,立意,野心,编剧抽离程度,拿个70够够的,结果阅卷老师因为太喜欢那个考了90的回头看见我的卷子,什么破玩意儿,简直瞎眼,给个10分就完了。
这大概就是超过四分之一的一星的原因:丑,所以越看越丑,越看越觉着自己是对的,所以既然10分钟都浪费了,忍不住、不得不给你打个一分。
我之所以给出5星(一星为了反抗那1/4)我看了全部更新还是觉得不爽,整个故事太憋屈,好人全死,权势当道,真相大白的时候也很憋屈,人物太不金手指,主角一开始就很弱不美型还有点儿毛病,所以嫌弃。
这里没有一个人让人觉得完全喜欢:刁蛮女主人设不讨喜(还有部分颜黑),但是定律表示她总是推动剧情的重要力量,比如在包拯纠结顾全大局还是坚持真相的时候给出“面黑心不黑”的提示牌;刘太后是个为了权势什么都做的女人比如说拉皮条、利用青梅、放弃亲弟弟,控制狂,投机发家逐步成长为博弈好手老了老了还是棋输一招,柔软的部分除了死前留给张哥哥叙叙旧也没什么了;两位权臣一文一武对峙稳立朝堂,手段厚黑,却也是爱孙女的爷爷,和被坑爹儿女气到窒息的父亲;小皇帝天真逐步被扼杀,天性聪明敏感善良多情,但上有刘太后下有百官,夹缝求生,所以长大掌权以后总希望乾纲独断,多疑刚愎自用,却又懦弱无能态度消极,分分钟生无可恋,女人作为兴奋剂全朝堂都来拿捏他;~~为我的小皇帝打call~~;配角之间故事更具人情味:清白相伴死前对拜的周侍卫和奶娘夫妇,被拉皮条的小鹿夫妇,被娇养一点也不蠢的纨绔子弟戴花国舅小爷,灵魂诗人坑爹好手武力爆表脑子全无灵魂暴力真•快意恩仇母胎江湖气•张子雍小爷,拿了双胞胎全部脑力生性克制刘公公栓命论洗脑成功第一人容儿,洗脑高手绝对獒狗宫廷第一人陈公公,最会当官致力于枷锁事业记忆超群人精差一点岳父尹大人,为了光荣和理想而大胆造反的帅气boy 八贤王,写了真的很长的岳阳楼记胆气眼光堪称儒将的范仲淹,怀揣绝技相声二人组王朝马汉,香火为先善良通情达理智慧勇毅包大嫂,永远不考虑自己到让人恨铁不成钢的端午。
当然还有各种不太讨喜的配角:打脸坑儿目光短浅熟悉宫斗仗势欺人杰出老女人李太后,老坛酸菜青女小公主,小聪明各种周旋永远鸡汤满满的周儿,才气横溢心术不正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罔顾人伦忘祖陈世美,为母则刚吞下委屈保全丈夫直到对方刀剑才悔悟的痴女子秦香莲。
这种不完美才是真实的存在,每个人都在成长:前面的所有的故事都慢慢融为后续故事的底色。
尹大人说我也曾想做一个铲奸除恶的好官,而包拯做到了却也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铁面无私同样让周围的人觉得冰冷,连自己也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变得无力为继。
这里的每个人都太累了,好人总是会无声无息死去,权势像是巨大的碾子,每个试图对抗的人都只是当车的螳螂。
这是个成长型的传奇,对,我一开始一点也不屌炸天,我后来也不(一直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三黑慢慢只是变得外表正常睿智了起来),每个人都不是,所有的案子因为在开封府,都和朝局息息相关,假皇子案和奶娘案牵连出八王爷谋反,国舅案是王丞相和张德林的朝局之争,纵火案是小皇帝对鼎力三足的反抗,皇帝归政导致朝局变革,舞弊案则是张、王对于革新的反抗,铡美案是对恩荫和科举改革的阻挠,张元亲属案则是王丞相对张德林和小皇帝的战争,消灭张的势力同时归罪于范仲淹,削弱新政的执行力量,而在王丞相被门客指控叛国之后,张德林又出一计,要范王同死同生:要么放弃革新,要么把阻碍革新的力量王大人重新放回自己的阵营。
有人说,铡美案凭什么搞了20多集,拖拖拉拉,我觉得这是最精彩的一部分:陈世美是小皇帝成长以来提拔出的第一个真正执行改革直面反对势力的人,这个人关系复杂且八面玲珑,同时包拯面临自己原则最大的挑战,生命中最亲近的人最终败给律法和公正,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个案子的正义伸张不是查出有罪然后处决那么简单,这里朝局势力胶着纠结,人心善恶使得案情起伏,最后刑场包拯取下的官帽按下狗头铡下的结局,实在感觉不到一点的大快人心。
只觉得憋屈无处诉说,为在这世道仍坚持的包拯不值。
所以所有的案子都是朝堂势力的变更与交接之时的动乱导致的必然。
至少编剧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这个故事特别明确地将破案和朝堂纠葛放在一处,我们的破案子不是拿一盆水让铜钱说话,不是在沙漠找一个可以救国救民的宝贝,包拯也不能兼任宋慈的职务,包青天不只是靠为百姓处理牛羊的归属就能成为包公,手下不是一开始就可以理解你成为你的左膀右臂,这不是福尔摩斯在开封,而是完全基于我们的社会形态,一出书写丑陋的复杂的真实的尔虞我诈的朝堂和人们的欲望的大戏。
我很欣赏编剧的野心,肯定比不上大明王朝,但是比琅琊榜那种杰克苏(我也喜欢的杰克苏)玩儿似的权谋好得多了,甚至觉得这样很像之前看到刘和平采访中的史观:我写的故事不是史实,而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极有可能发生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有很多种(虽然我只看过少包),但是这个是我觉得更可能存在与那个社会的。
包拯不是主角,没有名字的人们是污水里面的去个体化的部分,已经被主要势力代表,而他之所以站在朝堂,几次由于固执被利益相关方陷害入狱都再被启用,是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一把刀,这把刀不在乎被谁利用,利用的人对于自己的掌控权也曾颇有自信,因为刀聪明,刚毅,且只要真相,对于敌人来说真是锋利又好用。
但是这把刀从不会被掌控,它只向着自己的准绳,从始至终,刚毅不屈,在皇权存在的巨大不公下力求保证能够保证的公平,这大概就是那种英雄主义:认清世间的污浊之后,仍能够坚持自己的准绳的英雄主义。
这和少包完全不同,这里的善恶有报曲折繁复,甚至憋屈,忠心被怀疑和利用,自由和天真被阉割,人柔软的心肠被权势武装,利益侵蚀,皇权旁落,人人为了自保和安稳不顾外敌,内里污糟如同泥泽,一个分分钟分崩离析的朝廷,一个冗杂庞然的官场,而包拯只是一把格格不入的刀,这把刀太刚太直太独,让人憋闷心疼。
他是我们的民族的符号,代表正义、公平、不畏权贵、铁面无私,他不只是一个聪明的会破案子的皮肤比较黑的好官,他那么倔强,一定也曾挣扎也曾彷徨,最后才在我们的文化长河中站成一座让人仰望的山。
我给这个丑到让人怀疑有毛病打低分的包拯满分,为写出了我想象中的成长的真实的没有金手指的包拯的编剧打CALL。
PS:如果有人觉得我是洗地水军的话,请打钱给我,谢谢,毕竟这写了好久的说。
21世纪过了这么久,这样的电视剧都能评上高分的话,中国影视界耻辱,中国导演界的失败恶臭,老百姓消费者精神生活的悲哀。
必须要凑够140字的话,导演们演员们多去学校上上课,少玩游戏少演综艺少不务正业就行,哪怕有空看看学习国内外的优秀电影电视剧,也不至于把这样的臭剧拿到什么什么什么卫视央视播放恶心那么多人。
配音配的嗲嗲的撒娇的深沉的好有男人味的声音,就像交响乐。
真的是一部国产良心剧,剧情演技情景音乐,比那些火爆的宫斗剧好太多太多了。
里面的史记和传奇让人感慨和反思,以史为鉴明心智,看完真的会想一想自己一生到底想要什么,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过生活。
虽然是北宋年间的故事,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结局让人很感慨。
看完电视剧又去看了小说《三侠五义》,电视剧里情节故事很多跟小说是相似的,一些台词也还原了小说内容,建议大家去看看小说,也很有意思,一身正气凛然,江湖侠肝义胆,人在江湖有身不由己、有哪能不挨刀、有爱恨情仇,是个精彩的世界。
再说演员演技,很多一星评论说男主只会瞪眼像智障。
刚开始看前面几集也是这种感觉,觉得怎么不像很聪明有灵气,等真正看懂了,才发现这样的表演方式真的能表现人物的个性性格三观,如果他是一个小机灵鬼,还能是这么执着顽固不懂变通不会八面玲珑的人吗,看完整个剧才能用心感受到这样表演的魅力,面黑心不黑,看着呆呆的心里跟明镜似的,大家很难接受我觉得是有一点刻板印象的,但看完全剧,绝对会被这样塑造的包拯震撼到。
不仅是主演,感觉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很棒,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没有单纯的好人也没有单纯的坏人,包拯廉洁清明,但也有许多好人恨他,像刘复这样大奸大恶之徒,对待心爱的女人又流露出真心。
其他角色更是让人心疼。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能顺其自然,珍惜和平、珍惜爱人、珍惜所得、珍惜正义好好过好一生。
《开封府》一剧确实有如许多评论历史考证不严谨,但是我认为此剧重点不在这些,剧情本来就可以演绎,拿电视剧当教科书看那是十足的傻子。
《开封府》剧虽然在我看来在阶级眼光的处理上有些欠妥(实际就是美学概念的把握不够),但此剧重点在于描绘现实入木三分,单这点就属良心好剧。
从端午、包勉属于小农、小市民的格局虽然善良好心但是遇到正事只有添乱的份;嫂子属于传统之母,默默担当与传承;王延龄属保守派,张德林属私利派;张子荣属官二代具改革之心却无实质之建构,总想以权势利用他人谋求出路而不伤自我,此等终究谋之私利,改革是个中性词;张子雍属富二代格局,这个人物是全剧处理最鲜活的,到后半部分如没他我就看不下去了(我有许多剧是没看完的,更多只看几分钟);周儿是全剧最难把握的角色,说难是就当下年青人的教育水平而言难以把握,剧情描述逻辑也最不充分。
雨柔是近来神剧里狐狸精的角色,忠诚守一(如《玄门大师》里的小狐狸),这是真正中国式男人的梦想。
呆板版包拯,由于我认识编剧,知道此角色至少有3分沙枫 的形态在里面。
该盘点的都盘点了吧!
没盘点就是不该盘点的了,你懂得。
此剧值4颗星,由于我认识编剧给5颗也是合情合理,但是剧评却是我真正想说的话,绝无参假。
没有特别招人喜欢的成年角色,不过总体情节还是比较引人入胜的1感情线一塌糊涂,全部忽略不计,皇帝荣儿和展昭展无为的cp可以一磕,不过荣儿脸太肿,展昭好丑,只有展无为比较帅2情节表情偏喜剧化,人物笑点还是挺多的,大皇上演技太差,不过小皇帝我好喜欢,总是懵懵懂懂悲悲伤伤的,长得也可爱,包拯瞪眼一开始看不顺眼,但是看久了还真挺可爱,想象成月亮看人确实就顺眼了3不是以往那种包拯的判案剧,更像是后宫秘史和权力斗争剧。
包拯是几方博弈利用的棋子,基本上案件一开始都知道凶手了,离不开皇后皇上张王这四人,各方利用包拯来开展阴谋阳谋,最终结果也是博弈后的结果,是有些令人无奈的,不过这些计谋拍的还是比较精彩,看得过瘾4虽然演绎喜剧,但是情节刻画给人悲剧之感,坏人有各方保护,权贵手上鲜血却能全身而退,百姓则是草草丧病,局势也是包拯无可奈何的。
最后一个案子有点刻画的不好,好像为了皇帝掌权快速推进一样,荣儿突然理智下线坑爹,最后还能和周儿和和美美令人费解
这个编剧的权谋结构写的挺好的。
掌握政权的宰相,掌握兵权的枢密使,垂帘听政的太后三足鼎立。
还有一个夹缝求生的小皇帝。
中间有尔虞我诈,但总是保持着一个动态平衡。
随着小皇帝慢慢长大,这个动态平衡必然保持不住。
果然小皇帝在一把火中重塑了新的平衡。
每个人都不是纯粹的坏人,而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
后面的铡美案,是嵌入权谋框架的。
这是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
基于我对于铡美案的朴素了解,陈世美欺君罔上,杀妻弃子,心狠手辣。
所以他该杀。
但是在剧里秦香莲是被保守派引来开封的,而陈世美作为户部尚书主持改革。
皇上说了几句话,大概是陈世美不能杀,改革派需要用,杀了他就是在给保守派的人作改革的刽子手。
格外地突出了包拯在追求法律正义程序正义的过程的艰难,因为背后丛生的枝节太多了,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这部剧差得地方也很多,它的感情线就巨烂,根本不晓得在写什么,反正就爱上了,感情戏里最离谱的是皇帝守男德,给心上人守节,不宠幸皇后。
而且有的时候感情戏占篇幅又特别长,给我一种编辑又菜又爱写的感觉。
另外皇帝演技特别差。。。
总体来说6.5是有点低我觉得7.2/7.3左右差不多。
所以我打8分平衡一下。
这个剧乍一看像烂剧画风,后面刷到一些视频片段和简介,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想看看这个剧究竟什么样。
如果真的看完整个剧以后,会发现这个包拯和以前诸多版本相比,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最大特色在于,编剧在不少地方已经是打碎重构甚至另起炉灶。
换言之,如果带着过去对旧有影视剧或者是演义甚至史实当中的包拯的印象,很可能会对此剧水土不服(悄悄剧透一下:包括但不限于以美名著称的八贤王和王延龄二人在这里边变得野心勃勃工于心计;历史上刘太后的前夫在这里边变成了和王延龄分庭抗礼的权臣张德林,甚至将铡美案和铡包勉合二为一等等),如果接受不了这些改变,可以尝试着将它当做同人文去看,或许有新发现新感受。
如果说还是接受不了,那就建议不用浪费时间啦。
意外发现这个剧的剧情走向很多都让人出乎意料,总之比较反套路,也容易让观众有打脸的感觉,这是本剧的一大优点。
同样台词也是很直接,没有水字数也没有多少乱七八糟的废话,缺点就是有的台词不太严谨,甚至有的台词有种不顾他人死活的随性和放荡,从而贡献了很多笑点。
说到笑点,本剧最大笑点供应商就是枢密使张德林一家,堪称北宋版搞笑一家人。
具体一句两句说不清,经典名场面包括但不限于张德林三大疑问等,具体看剧就能感受到,这里不细说(太多了也说不过来了)甚至整部剧里最大的看点和戏剧冲突大多集中在他们这一大家子里。
还有就是开封府相声二人组王朝马汉(两个演员一个是50外传的淑淑淑芬芬芬,另一个是巩汉林儿子)(中间历经八王爷谋反+狸猫换太子案、刘国舅案、宫廷纵火案以及考场舞弊案)但对我最震撼的也是铡美案这里……今晚看到47集的铡美案结束,才明白编剧废了那么大功夫写这个单元,最后只为说明一个道理:迟到的正义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利益角逐。
尤其是包拯面临着自己的同事和亲人纷纷离去的场景,最后那句话“我的心也是肉长的!
”到底有多让人心痛,这不再是以前影视剧里见到的那种魔挡杀魔的包公,而是一个被现实毒打还在不断和现实抗争的包拯。
他再厉害也会无能为力。
这部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看到了不一样的包拯。
整体而言也在说明一件事:包拯是百姓希望的寄托,但包拯≠爽剧,拯救了那么多百姓,到头来拯救不了自家人,更拯救不了整个大宋的纲常法纪,最该拯救的人,不仅是布衣百姓,最该惩戒的人,也不仅是王公贵胄,而是戴王冠者。
最后清君侧这个单元看着有些简单与仓促了。
可惜了,不懂编剧写到最后是不是累麻了。。。
不然真的值五星另外说一句:可以有权力表达对这个剧的批评,但别只看一点半点就横加谩骂(确实包拯瞪眼的设定比较难以接受,如果结合后续包拯眼神变化的情节来看,前面的“瞪眼”其实不难理解)。
这个剧评分从一开始从3.几到如今6.5,后面大概率还会涨。
私心认为这个剧水平最低7.5+,甚至8+都是应得的。
我只想说,如果情节人设甚至台词风格都不变,换到国外的剧里,恐怕评分绝不止这些。
关于包拯的电视剧,印象最深的就是金超群老师的包青天系列和内地小生们的少年包青天系列,我就以这两部来对比讲下这部新版包拯剧的感受。
1、首先从生平故事来看,金包(金超群版包青天)讲述的都是包大人的工作事迹,几乎没演什么私事,更别提感情戏,当然作为中老年的金包也不太适合讲男女纠葛。
而少包除了工作倒是增加了感情戏,定位本就是年轻人,自然要迎合市场需求,来点帅哥美女的感情纠葛,走的是欢喜冤家的偶像剧套路。
本部开包(开封府包拯)是我看过的第一个从包拯出生开始讲的电视剧,虽然也有很多虚构的成份,但是嫂娘对包拯的恩情是有据可寻的,也是众多包拯剧中刻画亲情关系最完整的一部,让人觉得这个包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天才,也不是只有一个娘的孤儿,他有父母有哥嫂有侄子有老婆,这种寻常人家的亲戚结构使得这个包拯非常接地气,也为人物刻画的饱满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亲戚关系,新版开包也讲了感情戏,还是三角恋,听上去很俗套,但是并没完全按套路走。
举个例子,包拯带女一见家长却被棒打鸳鸯,迫于主观客观原因不得不分手。
本以为女一走了以后男主应该是孑然一身等待多年后与女一终成眷属,然而并不是,最终包拯还是娶了女二,过上了平常夫妻生活。
这样的设定,比起现在某些偶像剧里童话式虐恋真实多了,也让包拯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听下面第二个层面的感受。
2、从人物形象来比较,金老师的包拯非常经典,以至于我觉得包拯就应该长金老师这样的。
但是从人物性格来看,金包太脸谱化,好坏分明非黑即白似乎是那个年代所有影视形象的特点。
而少包和新版开包形象都比较偶像,但是少包从里到外都是偶像剧人物做派与性格,一会刚正不阿一会又来点不正经插科打诨。
本部开包就正常多了,除了那个傻子式眼神外,他一身正气执着公理,但是也有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时候,比如他不能娶女一,比如皇宫火案真相大白,皇帝不认错,他很无奈,以至于他去牢里释放张子雍的时候,才会说他只能做到他力所能及的公平。
这样的包拯才是那个朝代该有的包拯,既庄严又真实。
3、从断案能力来看,金包有点创业合伙人味道,很多疑点和细节都是公孙策老师发现的,展昭大部分是执行层面,而包大人就是拍板决策人,查案过程虽然迂回但没那么玄乎。
相比之下,少包完全就是悬疑侦探风,个人英雄主义的光环,让这个包拯开挂了一样,额头上的月亮比二郎神的第三只眼还神,比路边的摄像头还高清,解开谜底在那说故事就跟亲眼所见一样,虽然是有理有据,但是太神了!
这简直就是柯南包!
会解谜题,会玩密室游戏,还会答脑筋急转弯,这样的包拯IQ该有1000吧?
难道古代审判官要求这么高?
直到看了新版开包,我才放心了。
这部剧并不是一条暗线到底再揭开,也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得让包拯来揭开,比如狸猫换太子的细节是老皇帝变相告诉他的,张子雍也是去放火的这个事也是年轻皇帝告诉他的,不然他怎么都想不明白救了皇上的人却怕身份暴露。
这部剧没那么多玄乎,这个包拯也没那么神,但是他的推理断案能力刻画的又高超又真实。
比如真假皇子这个案子,他三言两语就把假皇子审的原形毕露,这一段真的是太精彩!
把我震惊了!
谁说真相一定要找到什么铁证物证才能让嫌犯哑口无言?
这一段犹如金牌律师附体一般的审问,才像一个审判官该有的脑回路!
点开这个剧是看这个新包拯的演员有点眼熟,这不是新三国里周瑜嘛?
还有早年怀玉公主里的成安!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看了下,没想到第一集就看进去了,一家人都被紧凑的剧情和丰满的人设吸引了,一直追到现在,很久没有这样追一部剧,上一次还是追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也应该脱颖而出成为黑马的,怎么豆瓣评分这么低?
难道是演员不够大牌?
比起那部满是大牌的猎毒人不知道好多少倍,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真希望那剧也下架算了!
后来看到大家都在骂我心里就舒坦多了。
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我觉得这部开封府至少8分,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包拯里,最有血有肉的一版包拯!
他不是一张脸谱,也不是一个天才,只是一个平凡人,用朴实的方式去维护力所能及的公平。
以后见了包大人,你们可别叫冤!!!
我真的以为这个剧里面包拯设定是盲探
好好的包拯演成个瞎子
刚开始被包黑子小时候黑到了 到后面才习惯那呆滞的眼神和小碎步 宰相和张大人不愧是老戏骨演的很在线 其他的话 长大的皇上就一个表情完全不如小时候的皇上演技好 张子雍这个人物塑造和演员都不错 真性情
编剧给力,剧情很稳,故事吸引人,偶有反转,愚笨的角色也有脑子,懦弱的角色也有勇敢的时候,旧瓶装新酒翻出新意了,但结局也太坑了。有时候搞笑得跟喜剧似的,但也毫不留情地展示了前朝后宫斗争的残酷,几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说下线就下线,有点王倦编剧那味。导演剪辑有问题,不同故事线的切换太生硬了,服装造型大都差强人意,配乐不如没有,战斗戏不行,配音突兀。几个对剧情发展有重要作用戏份或多或少的演员都不错,比如大哥大嫂周侍卫奶娘八王爷幼时小皇帝陈林太监刘复张德林王鹤龄尹大人庄公子展昭展无为西夏女子雍张东;但男主前期用瞪眼及奇怪的走路姿势让人不适,女主长相人设均不讨喜,感情线不如没有;小演员长大后姜潮戏里表现与戏外新闻太让人出戏,子荣人设好但演员太过阴柔,周儿还拿起玛丽苏白莲花狗血戏码了。
我觉得还是有看点的毕竟我妈昨晚看到凌晨四点,今早上八点又起来看,主题曲真的挺好听的我妈看了那么多国产神剧,但真的,审美绝对在饭圈女孩之上😪
老实人也不是这么演的。。。
当架空作品都看不下去,编剧是一点史实都不尊重,狗屁不通的剧情,老太太裹脚布的拖拖拉拉,男主像机器人,张檬脸太僵,呕!被粉丝用各种方式骗着尝试两次看这剧,失败。
黄维德演技在琅琊榜里很好啊,为啥在这里面成了只会翻白眼瞪眼睛的小黑蛋?我妈说以为这届包拯是瞎子。跟着看到大结局了,感觉权谋没那么强,服化道也有点问题,还是不太习惯后期配音,声音和表情配不上。
有点好看的烂片哈哈哈,编剧的台词写的真的还不错
既搞笑又感人,希望出第二部!
男主整容 脸不能动 只能翻白眼吗?
故事还挺好看的,对包拯身世有解读,这个还蛮好的。由于皇帝演技太差了,我站张家人,两个国舅都挺有意思的,张子雍真是,可惜了。
当年八组还在的时候,有看过安利帖子。最近太闲去看了,真的还不错😭哭了好几次了😭(又看了,铡美案绝了,孤臣,所有的都是上头人的角力,孤臣势单力薄能做何,只有悲剧悲剧,家人的悲剧。46集绝了,哭了……包拯怎么会没有演技呢?从第一集就没觉得瞪眼别扭。绝了真好啊
虽然不喜欢几个主演,但是编剧什么的很赞啊~里面没有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也没有蠢到让人无语的人,每一个人基本都有自己的头脑和立场~最喜欢乱七八糟互相脑补~小皇帝太赞了,然后侍卫和奶娘,韩秦和秦香莲的Cp都好带感啊~
陪爸媽在戲曲頻道每晚連播三集看到次日零點十五分 開心吐槽。開始不習慣包拯的睜眼瞎➕機器人模式 後來越來越自然其實也是習慣了。注意劇情的話也能忽略。年輕演員們的各種整容臉有點兒出戲 好在劇情不狗血 順著看下去還挺想知道下一集的內容。
看了两集,记忆最最深刻的是包三黑刚出生是的娃娃是黑人小宝宝扮演的吗,实在太太太黑了啊😹
吃饭时扫了半集,不过来评论一下对不起你这面瘫的表演和让人三观尽碎的剧情
其实还行,包拯的故事看的太多了,这个编的有点新意,就是包拯演的看起来确实像个傻子,后面应该会改吧
不懂为什么瞪着眼演的可以看黄维德自己的微博 简单来说 是导演的锅 他想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诠释包拯这个角色 刚开始瞪着眼、小碎步是为了体现包拯年轻时呆板的形象 我陪着我爸追完了这部剧 我觉得黄维德演的还是很有层次的 毕竟这种经典的形象不好诠释 不了解的话不要喷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