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松田龙平来演善这个角色真的把这个角色的清冷演的淋漓尽致。
龙平和葵之间的对手戏化学效应太强,两位演员的手部、嘴角、颜神、挑眉都是戏。
从第一幕叫住荣开始,可以隐约感受到他声音中略带细微的喜悦。
到荣在海边坐着的时候的靠近,算是感情的最高峰值。
他主动地要安慰荣,却也在对话中得知善已同居的事实。
成人之间的感情,可能就是这么复杂。
善一直有着同居生活,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对荣的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动靠近荣。
在当荣好不容易治好中风的父亲后母亲却离世之后还得知喜欢之人已有家室之际,善拿出新画作给荣看时,太过复杂情绪一下子让自己的喜欢之情无法控制也不想控制也无力控制了,一下子宣泄出来。
这一场善与荣的对手戏从龙平的手开始到处都是戏,已经看复观看多数,每次都框框泪下。
well情谊浓时必须419。
但是江户的大火让善不辞而别断了音讯。
等他再登场时,更是直接地表达了对荣的感情,直白地说出他对荣的感情。
当荣诉说着自己对画的想法时,善露出了崇拜的眼神,并且告诉荣她是他的光,并且喜欢她能够继续画下去。
最后他坚定地离开了似乎是和画画的人生告别,也像是在和荣告别。
不久后善就离世了。
他们两个注定是相知的关系,无法抗拒荷尔蒙的羁绊,总是想要互相靠近,但也是短暂的靠近。
BUT在这段感情虽然无法长久,但是至少大家都很坦诚自己的情感,这点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很难得的。
yep反正没办法长久何不冲一冲
昨天看北斋的纪录片,今天看女儿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就是——Kurara: The Dazzling Life of Hokusai's Daughter。
她的人生确实够眩。
嫁给了绘师第三代堤等琳的门人南泽等明,不到三年即以离婚告终,原因是她一直瞧不起南泽的美术造诣。
性情上与父亲北斋相似,不同的是应为有抽烟喝酒习惯,曾误让烟草弄坏了北斋的画作而一度尝试戒烟。
更是因为嗜酒而自己取过醉女这样的笔名。
影片中的北斋评论这个名字:相当出世的了。
那时的北斋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啊,中风之后还以富岳三十六拯救了江户的出版界。
她的一生是痴迷光与影一生。
有着与父亲北斋相似的创作画法,并也使用明暗对比等方式来表现绘画的立体感。
影片着重介绍了她三幅作品的创作经历。
夜樱美人图(Cherry trees at night)
吉原格子先之图
三曲合奏图。
宫崎葵的眼神灵动有神,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两个外景的俯拍非常漂亮。
夜晚桥边,本身就像一幅画了。
除了北斋和应为两个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其他角色也都很超逸,妈妈像个神仙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之前的唠叨也很可爱。
泷泽马琴是当时的作家,与绘师之间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
恋爱对象溪斋英泉,出生于江户的下级武士家庭,原先家族姓氏为松本,随父亲改姓后,名字改为池田义信,另外多以善次郎为称呼。
20岁后溪斋英泉开始向绘师菊川英山学习绘画技法,同时也常与葛饰北斋往来交流。
之后溪斋英泉因擅长描绘春宫图而受关注,并开始著作情色文学及提供相关类型读物的插图,其中《闺中纪闻 枕文库》曾被作为性知识入门书,作家曲亭马琴曾邀请溪斋英泉替他的戏作文学《南总里见八犬传》绘制插图。
在风景题材方面的创作,溪斋英泉曾与另一绘师歌川广重携手绘出中山道一带驿站为背景的《木曾街道六十九次》(木曽街道六十九次)。
晚年溪斋英泉所著作的《无名翁随笔》(无名翁随筆)则成为后人研究浮世绘的资料来源之一。
剧中英泉评价应为与父亲合作的画,一下子就说中了哪部分是她的手笔。
是文艺少女大杀器吧,容易引起那种”知己“感。
好在,应为的心里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感觉她也不是不想要爱,只是太容易分心。
结尾弟妹一下子就落回俗世了。
不过真实的应为在父亲去世后离开浅草的居所后,出家了。
影片大概是用弟妹来衬托应为的超凡脱俗吧。
就是这电影长度,不长不短的,浮光掠影科普一下就完了。
笔者并非熟稔绘画之辈,近期无意间接连观看了林权泽的《醉画仙》及《眩:北斋之女》,当然《醉画仙》是很老的片子了,一个是国画一个是浮世绘也没什么可比性,只是题材相同,想到这里浅浅谈一下两部影片。
醉画仙《醉画仙》是讲朝鲜末年国画画家张承业传记片,从他年少贫穷,绘画天才被赏识讲到成长成一个朝鲜人尽皆知,一画难求的画家、再到清朝末年朝鲜的风云激荡。
而《眩:北斋之女》可以说《百日红》的真人版吧,主角是赫赫有名的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三女儿阿荣,故事是关于父女两人如何献身于绘画不断革新画技的故事。
相比《醉画仙》的个人史诗和时代激荡,《眩:北斋之女》将焦点集中到了阿荣倾其一生追随父亲,寻找绘画中的光影色彩,这让本片有了一种别样的精巧感,绘画和阿荣看似不羁却又细腻的女性情感相互辉映,别有一种韵味。
宫崎葵此次的表演着实亮眼,大概也是到了一定的阅历和年龄,脸上不仅仅是少女颜的萌感和温婉可人的娴熟感了,一面是不羁的倔强,一面又有一种淡然和洒脱,真让人喜欢。
阿荣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角色,不到三年就和丈夫离婚,不化妆,头发乱糟糟,几乎就是一个落拓女画家的形象,可是她却又是非常有女性魅力的,歪着身子抽烟喝酒很有风情韵味,而且也非常痴情。
这个‘痴’最重要的是对于画画的痴,她对画的痴迷是贯穿始终的,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她对父亲的情感其实更多的是对父亲的画的迷恋,以及想要追寻父亲的脚步成为更加优秀的画家甚至超越父亲。
所以她在父亲病倒后那么生气地要父亲赶快拿笔画画,她对父亲的崇敬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父亲令人称奇的精湛画技,以至于她完全忽视了这个家庭总母亲的存在,直到母亲去世才突然发现母亲在自己心中的存在感是很低的,哪怕她每天都在家里念叨着阿荣。
另一方面她的‘痴’是对善次郎,这份感情其实有些隐忍,或者说被阿荣内涵到对绘画的痴迷里了。
因为善次郎也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很优秀的画家,阿荣是知道善次郎生活是很风流的,整日和艺妓混在一起,但她仍然非常崇敬他,或者说是两个灵魂的惺惺相惜吧,因为他们俩太懂彼此了,有时候太明白对方的两个人是很难在一起的。
有两组描写两人镜头特别的美,一个是善次郎带着阿荣去看歌舞伎,两人坐在小船上,阿荣在前景是清晰的,善次郎在后景有些虚焦。
其实这可以看做两人关系的隐喻,善次郎在阿荣心里其实一直是一个犹如灵魂一样的人物,她最终找到关于绘画的光影的真谛也正是因为和善次郎看到了歌舞伎在夜色中的繁华喧嚣,或者说是在她垂垂老去的时候悟出的关于人间情爱、风月寂寥。
还有一个非常打动我地方就是阿荣在母亲死后和善次郎坐在河边,说起善次郎和那个叫阿泷的艺妓同居。
阿荣伸手摸善次郎的脸,善次郎也抚摸阿荣的脸颊,两人就这么看着,阿荣在流泪,那种眼睛里的深情呼之欲出。
她说:善大哥的温柔是毒药,我还是服下了毒,感到头晕目眩。
这么描写爱情就对了,一个电影如果将爱情那一定要让观众相信男女主人公在相爱,它必须拍出能让观众感觉到荷尔蒙的地方,比如《甜蜜蜜》在狭小的空间里李翘穿衣服又脱衣服,那种男女间微妙的情感马上就能传达给观众。
而《眩:北斋之女》里这个动作让我第一次从合作过很多电影的松田龙平和宫崎葵身上看到了cp感,我会觉得,啊,他们俩在这个瞬间难道真的不会为对方动心吗?
阿荣和善次郎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他们几乎是一起长大,又在阿荣丧母之后有了亲密关系,阿荣是很敬重善次郎的,他是一个很不错的画家,但两个人的人生追求却特别不一样。
阿荣把绘画当做毕生的追求,基本上就是一个画痴,但善次郎活得很随意,欣赏欣赏歌舞伎、失踪后拖家带口地开了青楼。
这样的两个人也不太可能有结局,所以阿荣将爱情内化入了绘画,而善次郎则将阿荣悬置在了心中的某个位置,就像他最后对阿荣说的在我心里你也是让人眩目的光,或许善次郎放弃绘画也是因为阿荣这光太过强烈,在令人眩目的强光之下是无法睁开双眼的。
两人的最后一面,几乎就像从来没有分离过一样,阿荣见到善次郎也不像与生死未卜的人重逢的喜悦,从某种程度来说,善次郎已经成为她心口的朱砂,笔下的月光了。
龙平的好演技基本不用吹了,如果把世界上的男演员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偶像型、演技派......我都要单独给龙平划分一个种类,他身上那种感觉特别难用词语来描绘,喜欢的人就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就会觉得他长得很奇怪。
虽然个人特色非常鲜明,但神奇的一点是只要龙平穿上善次郎的衣服,说出善次郎的台词,见到阿荣那么‘哟’的一声,就会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这就是善次郎,或者说善次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这也是龙平独特的能力吧。
从小眼神就很有杀伤力的龙平虽然是讲葛饰北斋的女儿阿荣,但北斋先生的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其中他和马琴先生亦敌亦友的竞争关系,他“上天再给我五年,我可以画得更好”那种画家对画技的无限追求实在是非常感人。
这和《醉画仙》里张承业将自己的画撕碎,放弃模仿中国笔墨想要开创自己画风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在想,画家,或者说但凡是真正的艺术家或许都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当然这种不服输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一直希望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这也是北斋对女儿阿荣说的话。
其实这里关系到一个对技与艺追求的探讨,《醉画仙》和《眩:北斋之女》看似更多的是关于画家技的追求,但两个故事都在谈画家的风月情史,张承业的人生里须得有酒有女人,他是多情的又因为这种单纯的情活得不入俗世,在颠沛的时代中很是痛苦,而阿荣也是因为和善次郎的这份情缘领悟了光影之美在于明与暗......其实可以把这种生命际遇当做‘艺’,它和‘技’是相辅相成的。
‘技’是画技的精进,是一种基本功,而‘艺’在于一种对生命的感知能力。
葛饰北斋好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我出生的时候就是五十岁’,大致的意思是他的绘画生涯的开端是从五十岁开始,这里说的当然不是绘画技法,而是一种人生阅历。
就像高更,他年轻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后来抛弃一切成为画家,到塔希提岛上创作出了惊世名作。
虽然不是每个画家都有如此奇幻的际遇,有如同天启一般的绘画表达冲动,但经过岁月积淀,风月洗礼,笔法或许并未变化,但下笔却又‘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深邃与淡然。
画家画山,画水,最终需得移情万物方能让万物着得我色彩,绘画、艺术是能够让人目眩神迷的,但最让人眩目的却是风月情爱,是生命编织的光影和色彩。
电影海报中的宫崎葵,粗服乱发,肩搭棉袄,在灯下执笔,画那副著名的灯下美人图(夜樱美人图)。
历史中的北斋之女绝不会这么好看,传说中这个被休回家的女子,有着地包天的下巴,绝非宫崎葵的小脸可比拟;但宫崎葵面庞中的好奇、灵透、坚定与疲惫,让人无端相信,她就是北斋那个画技惊人,号称江户伦勃朗的女儿——葛饰应为。
我强烈怀疑导演是个浮世绘艺术爱好者,整部电影仿佛就是对浮世绘和江户市民生活的赞歌。
长桥、走卒、武士、美人、吉原灯火、道边樱花,都在镜头中活过来,再被画进镜头中的浮世绘里。
一定程度上,真正的主角是那几幅画,是父亲葛饰北斋的富士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和富士越龙,是女儿葛饰应为的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和吉原格子先之图。
全片的人物与情节只是线索,这些画才是真正的光芒所在。
每幅画完成时,导演生怕还原的不够好,或是观众看不清,还要全幕展示,停顿几秒。
想象一下日本上映时,巨大幕布上的古老浮世绘,此中敬慕,铺面而来。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市民文化的代表,主要描绘的是市民眼中的浮世,此间有美人、春宫、和风景。
市民的现世品味无疑是直接而庸俗的,文人画和印象派都是没有市场的。
在狭窄的选题和有限的风格选择中,很多画师可能终其一生也只是画匠,甚至葛饰北斋在片中也哀叹,如果老天再给他五年,他一定会变成画家。
这群戴着镣铐跳舞的天才们是不自信的,他们在江户的杂乱小屋内,埋头做画。
拜师、写生、出师、卖画,迎合着市民品味、赚着市民的钱,可能午夜梦回时,也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卖画为生的小市民。
最终艺术史还是厚待着他们,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梵高、优衣库、包装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些当时的糙女、老头、青楼老板成为了艺术史添砖者,他们是盖棺定论的艺术家。
导演是理解他们的,甚至导演跟他们也是一样的。
艺术家们只不过是一些心怀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所向的平凡人。
他们也要吃饭喝水、也要睡觉做爱,也有可能中风且贫穷。
生活中没有什么绚丽多姿的日常,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可能看一看大火都是难得的体验了。
时时刻刻都不满足,终日工作也觉得自己是个庸才,略有小成又恐只是灵光乍现。
但除了他们生活中的江户城,他们心中另有一个江户城,那是他们的一心一念,他们的心之所向,那里的龙可以飞跃富士山,艺妓与太夫能一同合奏,光与影,浓与淡,绘毕搁笔,或拍完杀青,而此生无憾。
精神生活固然是丰富的,但现世安稳也如罂粟般迷人。
平凡的艺术家们需要家庭,要还账单,要结婚生子。
曾是武士、善绘情色的溪齐英泉说葛饰应为是他的光,还不如说北斋之女那全部都在做画的生活是他的光,那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向往,而且他做不到,他还有妹妹要照顾,生意要打理。
精神生活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困境不仅仅存在于搞艺术的人,也存在于每一个人,我们被欲望俘虏,被淘宝构陷,被花呗囚禁,心中隐约觉得不妙,时光太快又水过无痕。
一切脚踏实地的折腾,可能是为了现世安稳,也可能是对于岁月静好之下暗流的恐惧。
曾经的梦想早已暗淡,它们因为不确定或胆怯而被过早放弃;口中的诗与远方也成为机票上的旅行目的地,走马观花间还得帮同事亲戚代购。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北斋之女的善哥,略有小成却及时收手,从此沉迷于老婆孩子还房贷,只需要盛夏中的一场流感,或是18岁填志愿时的一个手抖,就可以要了善哥的命,或者我们的理想,轻飘飘,又理所应当。
我们都不必做葛饰应为,但我们都可以喜欢她,因为她身上的光无法拒绝,纵然她不美丽,也不梳头。
东亚有不少描写女画家的电影,比如中国潘玉良的画魂,韩国申润福的美人图,还有这部葛饰应为的眩。
这部应该是成本最少的,也是我最欣赏的。
前两部电影都注重主角的女性身份,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挣扎痛苦后成就,尤其是那部美人图,竟然还安排上老师发现得意门生是女郎之后大展淫威的桥段,令人咋舌。
这部日式日常女画家电影,是最具有平权精神的一部,没有强奸,不用赎身,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似是而非的,就是画画,各种画画,画到痴嗔,画到喜乐,画到老。
电影的高潮处,不是流泪分手,也不是爱人惨死,是江户伦勃朗/北斋之女发现光与影的奥义,是她与老父亲合力完成终极传世之作富士越龙,是宫崎葵窥得大道、见到圆满时的面上的光和眼里的泪。
大家都是人,不必用性别圈定印象或划定鸿沟,女画家的主要属性是画家。
希望在未来,所有的女画家都会被介绍为画家,不用强调一个女字。
在不安持续的三月,我们的神经还为新冠病毒绷紧。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消息起起伏伏,给自己的心理建设崩了重塑。
周日的早上看了b站刚上线的《眩北斋之女》,再联想之前看过的葛饰北斋的纪录片,好像如今的我就卧在神奈川的渔船上:奋力划着桨想逃离,但前方的浪轮番而来,看不到尽头。
周围只剩下此起彼伏的海浪声,只能朝着富士山的放向前进,不能回头。
由黑白照片,修复而成的《须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图》关东大地震之后,存有北斋大型画作《须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图》的牛岛神社被毁,作品在几年后得以修复。
画上描绘的是神道教的须佐之男神,驱散疾病之灵,命他们不再危害江户百姓的场景。
在一百多年后这个的春天,希望这个愿望能在更广阔的的土地上实现。
在19世纪,一张浮世绘的价格跟一碗荞麦面差不多。
黑船未到港前,民众的生活也多姿多彩,一部分留在了北斋的3万多幅作品中。
花鸟鱼虫,美人枭雄,配以时下流行的话本一起服用 《眩北斋之女》的片头,北斋谈到的“这个世界是由圆与线组成的”;而女儿阿荣在结尾留下“这个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影子将万物塑型,而光就是为了将其凸显出来”。
无论何种方式,他们都在用生命描绘这个世界。
据说北斋一生搬家93次,或许一旦拥有真正的爱好,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父女沉迷绘画,妈妈照顾大家的起居,画室的日子伴着鸟啼蝉鸣。
在迈入25岁岁后,我也渐渐有了“中年危机”感,怕哪一天被未来社会或AI淘汰。
回看北斋老师的生平,他说自己70岁之前的画一文不值,80岁之后才渐渐走向正轨;若真能活到100岁,或许才能成为艺术家。
哪怕耄耋之年,一天也从未停笔。
如纪录片“Hokusai: old man crazy to paint”结尾提到的: "He never give up. He kept experimenting. He kept doing new things… he has a connection with life, which was precious”. 北斋跟阿荣所做的不是单纯地描绘;是通过观察,在建立了与生命的连结后,理解,消化,升华为个人感知,再通过画笔表达给世界。
作为一个个体,能在拥有的时间里自由选择心愿,并能为之努力,就已经很幸运了。
想通了这点,在近期迷茫的日子里,我也缓缓舒了一口气。
还记得第一次在BM看到《神奈川冲浪里》,我不知道这是印刷版画,也没有意识到浪花里还夹有只渔船。
我只记得当下对自然的敬畏。
说到海浪,近代画家Raymond Pettibon的作品也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眼有被浪击中的冲击感,还有下一秒可能被卷入海底的未知与忐忑。
搜了新闻,他近期的拍卖价也是水涨船高,希望以后有机会看他的个展吧
他的画里偶尔会加个问句,比如“What more could I have wished?
”。
虽然画了30多年,但Raymond其实并不常冲浪。
反观如果是我,站在浪板上的通常疑问是“Will a good wave come next?
”。
既来之,则安之。
Watch out, and look forward.相关连结: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25/06/17132703_831278112.shtml 北斋https://www.douban.com/note/692052293/?from=tag_all Raymond Pettibonhttps://www.imdb.com/title/tt7181498/ 纪录片
早就看完了,一拖再拖到现在才动手打字,甚至在刚刚打下题目的时候都不知所措,一开场是小小的阿荣拿了画笔,父亲教她把图形排列组合画画。
一瞬间女孩长大了,不同于小时候的灵巧乖顺,她衣着随意,松松垮垮,走着毫无规律的外八,来到画室,受到母亲指责毫不在意,自顾自的抽着烟,远方响起起火的讯息,她飞奔过去,说着“好美啊”,眼睛尽情吸取火的艳色,善哥——最了解阿荣的人也登场了。
北斋先生接到荷兰人的委托画兰画,阿荣在调制着颜色,善哥看出了她想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调色,试着画自己的画,不居于父亲的光环下。
善哥接着带她去了妓院,已经晚上了,那里灯光燃燃,艺妓们或弹奏乐器,或翩翩起舞,阿荣的眼里看到光和影构成了颜色和形状,此后画海沉浮,究此一生,她都在追寻光和影的意义。
外国人的订单完成的不尽人意,父亲说“三流的画家也能胜过一流的外行”,永远没有完美的作品,最好的作品永远都在下一幅,一生都挣扎在画技跟不上自己的想法。
父亲在中风的时候,几十年不见的老冤家跟他说,你想画的,想挑战的不是还堆积如山吗,让他重新站起来,拿起笔从零开始,父亲四岁就能握笔不发抖,而休养了很长时间重新拿笔颤颤巍巍,真的令人心疼,苦难中诞生辉煌,古稀之年父亲身体更加灵活,画技更上一层楼,创作出了大名鼎鼎的浮世绘,从此无人不知北斋的名字。
在父亲患病的时候,阿荣认识到自己的自私,“不想失去作画家的父亲”,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也反思自己满脑子想着父亲的事,一点没有为母亲考虑过。
善哥的出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信新色彩,也带来了头晕目眩,阿荣最终还是向温柔屈服。
不过她知道那是暂时的,对善,她想倚靠但是又不敢倚靠,事后满不在乎,重逢毫不惊讶,但又在善家起火的时候逆行。
善总是那么懂她,阔别三年仍然能清楚地看出阿荣跟父亲的笔触的区别,跟她说“你也是我的光,让人目眩神摇,耀眼夺目的光”,最后两个人相知却不相守,阿荣送走了善哥。
对于父亲,不仅仅是敬重敬佩,还有嫉妒与不甘。
恨自己没有作画的天赋却偏偏喜欢上了画画,让自己如此痛苦,父亲是自己的光,照亮着自己,而自己就在暗影下面,永远无法盖过父亲。
父亲九十岁画潜龙图,说还能更好,只求老天开眼让他再多活几年。
阿荣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哭着说,我也想画的更好一点,令人动容。
最后,她画出了她这一生追寻的光与影,在光和影中找到了自己,死亡不过是一场长梦。
葛饰应为的一生————遮盖在父亲阴影下的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小葵演绎的入木三分,更加成熟与内敛。
跟九年前的笃姬对比,随着时间线的发展,幕府从宴宾客到楼塌了,江河日下很难不忧伤,但笃姬的主基调是向上的昂扬的,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不管多么困难最终都能找到去解决办法。
但应为不一样,远达不到父亲那样的高度,天赋已经限制了她,纵使多么喜欢画多么努力画最后也无法超越父亲,或者与父亲比肩,感觉更像夏季限定的茉莉,不是国色天香,只是在一角,开着小小的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剧的基调也是宁静的,内敛的,很多东西需要仔细品读揣摩。
最后这两张图,以此自勉。
三星半的SP,影评也写不出的什么意思,大家别看了。
阿荣年纪不大也不小,“休夫”或者“被休妻”后变回到大名鼎鼎作为浮世绘大师的父亲身边,帮衬着父亲作画。
历史上的阿荣被称作葛饰北斋三个女儿中最有天赋、画风与父亲最为相近的一位。
她在历史上留下的画作并不是很多,而剧情中则选择了《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三幅巧妙地融合了光、影、女性三元素的画作作为了叙事线索。
阿荣是位非典型性江户女子,她回到家中埋头于作画,却总被父亲说自己的画毫无灵魂。
我也想画好,我也不是对绘画毫无追求,阿荣会把各种各样的石头与植物带回家中研磨颜料,也会看到对岸熊熊大火思考如何画出如此绚烂的景色。
火焰中有炫目的光,也有暗淡的灰。
善次郎带着阿荣去了吉原,阿荣在夜晚艺伎的世界中看到了光与影的浮动,阿荣会透过红色的窗格捕捉着女人脸上因光影闪烁而不断变换的色彩。
对于阿荣而言,作为日本一流画家的父亲是自己的光,这束光已经闪耀到足以遮掩住阿荣与父亲间的亲缘感情,所以阿荣会懊恼自己为什么父亲倒下的时候自己想到的是作为一个画家的父亲。
其实,父亲的话阿荣都听得很明白,父亲说过,三流的职业画家比一流的业余画家要优秀很多,因为作为“职业”而言,你则是要承受更多的批评与责骂。
父亲在完成最后一幅画的时候,也说过,如果再给我十年,不,五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正是因为父亲的光芒太过耀眼,所以阿荣明白自己无法超越父亲,但是,尽管作为葛饰北斋的女儿活一辈子也好,作为葛饰北斋的帮手不署名画一辈子的画也好,阿荣也是想去画画的。
因此,在父亲光芒的映照下,阿荣的影变藏在了画作之中。
善次郎对阿荣说,你是我的光。
阿荣也说过,善次郎的温柔就是毒药,但她依然沉沦其中。
在故事中,阿荣画的第一幅画是《夜樱美人图》。
《夜樱美人图》这是根据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的时候看到的美人所作,而那位美人,就是现在和善次郎住在一起的阿泷。
在善次郎去世后,阿荣画了《三曲合奏图》。
《三曲合奏图》画面中的三个美人,也是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时看到的美人,是他的三个妹妹,是他的血缘至亲。
此时阿荣对父亲说,有我的风格吧。
看,这就是他告诉我世界的样子。
阿荣的成长伴随着亲人与爱人的离世,母亲的去世来的猝不及防,恋人的去世让她明确了自己的风格,而在去世的父亲面前,她却始终在说自己还想画的更好一点,更好一点。
如果说是父亲带给了阿荣绘画的技艺与机会,那么恋人便带给了阿荣画作的灵魂与内容。
在故事结尾,苍老的阿荣依然会去透过红色的窗格望着屋内在光影交错之间显得熠熠生辉的美人,等她回到自己寄居的屋内,听完了弟妹的抱怨,便开始了《吉原格子先之图》的创作。
《吉原格子先之图》我只是想画的再好一些,我只是想当一名真正的画家。
谁是我的光,我是谁的光?
我是谁的影子,谁又是我的影子?
不重要,这都不重要。
因为这个世界是光与影交错的。
父亲是自己的光,自己又是善次郎的光, 我只要还能拿笔,只要还能看得到光与影,只要还能分得清颜色深浅,这样就够了。
Ps .故事整体过于寡淡,几处画面背景过于虚假,虽然吉原夜景与艺伎们在画面中显得光彩炫目,但也仅仅是对于不足一个半小时sp的制作标准而言。
龙平小哥在剧中的仪态万方呀,你们可以自己看看小哥走路的姿态~感谢龙平小哥不是月代头!
芥川龙之介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领主,他手下养着一名画家,画家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非常宠爱。
画家对于艺术却很执着,奉领主之命创作一组叫做《地狱变》的屏风。
为了创作出地狱百景,画家对自己的徒弟设计出种种陷阱,记录出他们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屏风快画好了,但最后一幅火烧载有贵妇的牛车的场景怎么也画不出来。
他如实告诉了领主,领主说会帮他安排。
牛车准备好了,柴火也准备好了,甚至还准备了一名穿着华丽和服的女子。
点火前,车帘被掀起,画家看到那个女子——是他的女儿。
火按计划点起,一切都陷入了血红。
画家脸上的绝望渐渐变成了兴奋,他睁大了眼睛看着火的颜色,听着女儿的惨叫,直到火焰熄灭。
屏风完成送入领主府上,画家第二天悬梁自尽。
芥川大概是一个只有在日本才能成为主流的作家,还以他的名义设立了作家奖。
而诺贝尔奖反而成为了锦上添花的摆设。
阿荣睁大眼睛看着烧起的大火,火起处是她情人英泉的家宅(虽然他并没有死)。
“天似乎也烧了起来,那颜色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
这个场面让我想起了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
宫崎葵在这部片子里被公认为光芒万丈,虽然造型并不是美人,但作为电影演员的魅力随着岁月的推移慢慢浮现了出来。
开始的阿荣会让人想起还是阿一时的笃姬,但与笃姬不同的是,阿荣不会像少女一样地咧嘴大笑,只是厌烦地听着妈妈的唠叨,厌烦地走进屋里,厌烦地点起烟斗,再厌烦地扔掉烟斗假寐,像极了波伏娃,或者伍尔夫,但又带着一点江户子的玩世不恭。
一直重复着演各种少女的阿葵,终于演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女人味,虽然是有些怪异的女人。
大概是葛饰北斋的名气太旺,历史上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葛饰应为的名字。
她的画有着女画家特有的洞察人心的细腻,同时加入了些许西洋画的人物技法。
她大胆运用光和影,大概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父亲,不得不说这是极聪明的选择。
论天分,她的父亲大概是她难以望其项背的,但论用功和悟性,应为做到了自己的最好(所谓的匠人情怀?
)。
另一对相似属性的父女,大概是蜷川幸雄和蜷川实花了。
蜷川实花的镜头和色彩真是美极了,但她并没有太侧重电影,因此也不完全一样。
最后,剧里的衣服真是太好看了。
葛饰应为的吉原图
以上我留下来的图片是能一下子打动我的地方 我是在暑假8.26号看的 快开学了那时候 我肯定很焦虑吧也没有学习专业一直 只是看电影消遣至少得做点什么派遣欲望而不是刷一些浅薄的为了宣泄表达欲的动态当时的我深受羞耻感折磨 所以一直没有学该学的最专业 而这里边就讲到了画家的顶着压力专于技能 所以除了我的做错的那些事这个世界还很广阔 这也大概是每个想技术更精进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吧还是想美一点更美一点 好一点更好一点 要耐得住寂寞 忍辱负重 接受别人的审视评价 真的好难 所以希望爱好永远是爱好 纯粹的当心中皎洁的月亮 光是看着就欣喜的存在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就好了所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同样的东西呈现出来打动不同人的让不同人有同感的会是不同的地方电影的画面真的很漂亮 我记得那个桥 虽然在桥上父亲那句“过了这座桥就忘了吧”这种谁都能说的安慰并不能让我感同身受 但我记得在桥上的来来往往的喧闹的人群中心事重重的阿荣 记得桥上的色彩很明丽 清清透透的蓝的河和棕色的木质的桥 是很有希望的景 你看 还是美丽让人印象深刻吧 这的确是很注重色彩的很美丽的一部电影 就像它里边说的 因为黑暗光才有了不同的颜色 世界由光和影组成 人也是这样吧 有阴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 这样才完整 可是有多少呢 各占多少呢 这个世界的事实是什么呢 我得先了解关于我的事实 着眼于眼下 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个 人得循序渐进累计这就是事实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 比一些记录名山大川的光明宏伟让我觉得美丽动人得多 也许是因为景色变真实了有人情味了 因为如果光是漂亮那看照片就行了不必去旅游感受 看到然后感叹一句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就完了 可如果一个地方有了故事感就会让人想走近想了解 人也同理吧 所以大家现在追求看起来丧 这样显得很有故事似的 所以相比起自然景观 我更喜欢人文景观 那些对人的关怀体贴的情绪同感才是把我留下来的原因 才是能治愈人的原因 光让人仰视不会很喜欢 有能沟通上的地方才会很喜欢 这样这个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的地方对我才有了不同的意义独属于我的美丽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意义吧 表达和沟通 解释和理解 某一刻我们能共通 那这一刻就区别于其他时刻成为了特别的时刻 是这些时刻才能把人留下来的 我们的主旋律片和景区宣传片都是需要这些吧 明明我党发展史极其热血浪漫 但伟人光伟光正不真实 如果历史书上多些故事就好了 其实我觉得人不需要故意追求丧感啦 因为谁没有隐蔽呢 所以美人光美就够了 因为作为人本身肯定有不完美 也有自卑感 有光就必然有影子这是立体所无法避免的所以只要是美丽的人本身的七情六欲就很动人了 因为是美的 所以什么都有了意义 无论是什么情绪只要是美的姿态美的表达就都有了意义 心碎和快乐一样珍贵只要是美的 让人艳羡会有人不那么追求美吗 肯定有吧 每个人审美也不一样啊 如果是美的 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美 失败的美人为求不得伤神也是美的 难看的人该怎么办呢 阿德勒心理学说要接受改变不了的 改变能改变的 我该怎么接受呢 如果能舍弃欲望就不会难过了吧 可是追求美的欲望是本能 再说吧再说吧我想到了 所有美好都不是永恒的呀 美丽会变不美 爱情也只是一些瞬间的连续 没事珍贵 不美才是常态 所以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了所以我说写影评真的很花时间 需要几个小时 会让我思考很多勾起很多零散的记忆的想法 这也会用进废退吧 但是也终于对自己的花时间看的东西有了个交待 我也需要这种合情合理不学习也没荒废时间的理由 今天想轻断食 可是思考整理也耗神的感觉
在被生活琐碎纠缠的平凡日子中,每每会被这种为某一事物投入全部的人所震撼,又会重新思考起生命的意义这个大命题。
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那种活法,活着可能就是活着,不管如何还是活着,继续活着,活着好像就是生命意义的本身。
但是人好像总是不满足于此,想要赋予新的定义,更加个人的定义,好像这才能证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活过。
但是好像不完全如此,葛饰北斋以及北斋之女好像都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才是个人的画风,个人的印记,好像只要不断的画,不断的研磨自身的技艺,就好像是生命本身了。
现在好像很多艺术家都在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确认自身的位置,获得认可和存在的意义,但是真的能成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吗?
如果说世俗定义上如此,那对于个人来说真的如此吗?
一直疑惑于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活过吗?
那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活过,被记住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个人是活过的?
这么说好像子嗣这种生物学上的延续是最真实,也是最容易本记住的,这是不是很多长辈为子女而活的根本?
这样的揣测好像听起来有点自私和牵强,因为即便如此,几代人以后相关记忆可能也不复存在了吧。
回想那些如今还为我们所记得的历史人物,好像都是因为留下很多不为时间所磨灭的东西,比如思想。
所以有的时候贪心地想想,这可能是能够证明自身存在的东西。
这何等之难,绝大部分人好像都只是芸芸众生,拿什么的去证明自己存在过。
即便是北斋之女,连拍摄她个人的影视也是因为北斋,要是没有她父亲北斋,她真的能为人所记住么?
片中提到的其技术甚至不能满足表达需求,一再受到外界的否定,观影下来能记住的也不是其作品,而是她作为一个天赋并不佳的画艺上的求道者的形象。
不过求道与否好像无关紧要了,关键是她为此燃尽了一生,不知道这样对她来说是否够了,这是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方式。
什么是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个可能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吧,也可能根本没什么准确的答案,能做的就是挣扎吧。
不过很幸运看到片中的两个谈话内容,对于一个迷茫的摄影爱好者而言。
其一: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净是痛苦。
” “别说是你,我对自己也不满意,再好一点,再一点,再一点,虽然总在祈祷着,但在想出来之前,灵感已经逃走了。
” “过了这个桥就忘了吧,忘掉它,然后我们重新开始挣扎,挣扎,不停地折腾吧。
” 其二: “就算是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选手强,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专业的人要像这样忍受耻辱,就算是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世人的目光!
你们有时间后悔,不如感觉着手下一份工作。
”
宫崎葵演得真好,但故事太单薄了。
开篇似大英博物馆特展纪录片,画面一转却立马回到了那浓艳鲜亮的江户时代。拍摄这部作品四年前宫崎葵与松田龙平在《编舟记》里是相敬如宾琴瑟相谐的夫妻,而这部里则是情丝缠绕却知终是饮鸩止渴的无缘知交。虽然这两部作品里“情爱”都并非主角,但二位还是在有限空间里都有生动且有区别性的演绎。好演员。
前半部分有股日式青春校园风(居然能让我联想到垫底辣妹),更没有表现出原著的风格,评分虚高
刚看完书,跑来看,要在73分钟内讲完书里所有的事情却是难。但很多书里交代了前因后果的事情,用视频画面呈现的时候,就显得那么仓促。不过,阿荣和荣次郎接吻的那个场景还是很厉害。
能够找到生命中想要追求和奉献的那样东西,是多么幸福啊。
简直是日本版的月亮与六便士。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
你也是我的光,善远离了热爱的领域,但那里还是有一束光照出来就是阿荣,不过反过来也许她更想跟善度过日复一日的庸常。十年五载,是天才达到理想极限的时间鸿沟。小时候因森女的标签对宫崎葵充满偏见,这些年就是一次次对她演技真香的过程。龙平,就是光啊。
影片很一般,但是葛斋应为的画确实不错,尤其夜樱。
配乐好听。画痴的故事。
有些单薄,服装很美~
切入点很特别,不过没有触动我
光影勾勒一个人物的一生,用影像表现阿荣画作的魅力,很精彩。
她爹那副神奈川冲浪真是经典。作为这样的画家的女儿自己能发展起来也不容易。
让人头晕目眩、耀眼的光。这么短的篇幅,让人意犹未尽,宫崎葵演得很好。父女关系的刻画多一些会好更多。松田龙平还还是个魅惑人的妖精。
怎么港 一半的人生 只给70分钟 人生里程碑一个挨着一个得发生 节奏快得让人像看快速浏览 想浸入但被强制加速 大部分的画面是美的 情愫也是美的 梦想也是美的 要是90-100分钟或者常规120分钟 可以很好得铺开就好了 3.5
对背景不是太了解,单纯对片子来讲,宫崎葵一直带节奏,看着电视电影的制作方式,还是可以的!
以前看过《花落花开》《美人图》这样讲述女画家的人生之路的电影,这部《眩》跟前两部比还是差一些,叙事单薄,人物形象也苍白无力,除了长得漂亮本身就象一副画。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尤其喜欢画画的女人。还有片子刚开始那个一百多年后跟荣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是谁?她没有女儿,弟弟之女跟她长一样?
还原度很高的传记片,尤其是阿荣的传世之画。古代的传奇女子,与老爹葛饰北斋牵绊一生,对光影的追逐和画艺的求精孜孜不息。宫崎葵,我突然喜欢上了这个软妹子,演出了女汉子的味道,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宫崎葵电影。
画面和配乐是真美,故事本身不是太打动我。
很漂亮啊,影塑造形,光照亮万物